- 积分
- 1170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二、愿 愿也分成二部分说明:一厌离娑婆,二欣取极乐。对娑婆世界一定要有极大的厌离心,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无限的欣取心。 梵语娑婆,汉译堪忍。娑婆世界的众生安于十恶,承受种种烦恼与痛苦的折磨而不肯出离。《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中把娑婆世界众生的痛苦现象,用四个五来说明。 《无量寿经》中说:娑婆世界众生有‘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指造作杀、盗、淫、妄、酒;由五恶而召感现世种种痛苦的果报名为五痛;召感后世与后后世种种的苦报名为五烧。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把娑婆世界形容成五浊恶世,简称五浊。 一劫浊:劫浊中的众生,业障深重,不修福德,寿命逐渐缩减,当缩减到三十岁的时候,饥馑灾起,生活条件极端困迫,导致死亡的众生遍处皆是,触目惊心。当人寿减到二十岁时,各种恐怖的疾疫灾难广泛流行,缺医短药,无量无边的众生因此而身亡。当人寿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草木皆兵,娑婆世界的众生无不互相残杀,最终造成人类莫大的劫难。这是劫浊。 二见浊:处在像法与末法时代的众生,恶见深重,不讲因果,不信轮回,偷机取巧,广造诸恶,岂能安贫守道。 三烦恼浊:烦者烦躁,恼者恼乱。娑婆世界的众生,终日无不被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之所扰乱,尔虞我诈,虚诳谄曲,身心不宁,惶恐不安,没有力量修习善法,名为烦恼浊。 四众生浊:亦名有情浊。无始以来,六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不知脱离,因为多生多劫业力的推动,从而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闻佛法、不做功德,岂有解脱之日! 五命浊:亦名寿浊。劫初人寿八万岁,以后众生身口意三种恶业日渐增多,因而人寿渐渐缩减,名为命浊。 《阿弥陀经》中,将娑婆世界说为五浊恶世,其目的是让众生尽快生起厌离娑婆之心。那么,如何方能发起厌离心呢?我认为四个五很重要,务必时时刻刻铭记于心。如果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贪生怕死,眷恋尘世,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而不愿跟随往生,那么,你的厌离心是否纯正,就必须再次检验了。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活一天,甚至活一千年,一切都是随顺业力流转,总免不了五恶、五痛、五烧诸般痛苦的日子。 怎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阿弥陀经》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往生极乐世界与彼国中诸大声闻、菩萨聚会一处,闻佛闻法闻僧,终日熏陶佛法的义味,道念增长,道果圆成。 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必须要有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指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即发菩提心,持名念佛。福德因缘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即受持禁戒,广作诸善,勤修三福。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假如信愿真切,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均可带业往生,若信愿不具,哪怕你将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持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透,犹如铜墙铁壁般的坚固,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信愿十分重要! 在凡夫尘世,厌离与欣取有其区别,若达到终极目标,是二而不二的。智者大师在《妙中钞》中说:‘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舍离娑婆与欣取净土是从凡夫事相上分别的,假如行人一味执著不取不舍的净土理体,从而便有废事执理之过患,不能产生真实的效用,所以事与理相结合,方能相得益彰。 三、行 行,分正行与助行二种。正行是发菩提心,持名念佛;助行是勤修三福,力行众善。 信愿具足以后,应该老实持名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意谓持名念佛的法门,是以众生心为著眼点,以勇猛精进、一心念佛为因,往生极乐世界为果。 蕅益大师称赞持名念佛法门说:‘念佛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渡群迷,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法无不还归此法界。’ 助行,指勤修三福,力行众善。《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一世福,又名世善,为世间本来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二戒福,又名戒善,为佛陀出世所制定的戒法,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所受持的三皈、五戒、十戒乃至具足戒,以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或具受或不具受,都要回向往生。三、行福,又名行善,为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导促进一切修行用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 第五天(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今晚,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 什么叫做道场?顾名思义,修道的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 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一、小道场: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进念佛堂、大雄宝殿、禅堂、五观堂方能发起修道之心,这种人便是以殿堂为道场。 二、中道场:以寺院范围为道场。身居寺院,懂得用功,离开了寺庙,犹如返回世间,忘乎所以,甚至把出家人的身份都淡忘了,这种人便是以寺院为道场。 三、大道场:以娑婆世界为道场,以一切众生为自己所教化的物件,到处都能够修行念佛,弘法利生。 第二后世道场。发心念佛的众生,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修行的道场,一生成办,圆成佛果。 第三后后世道场。往生极乐世界,取证三不退转后,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所以说后后世是以十方世界为道场。现在,我著重谈寺院道场。 众所周知,寺院是出家僧尼用功办道的场所。佛在世时,比丘住在泉边、树下,游化人间,无处不是道场,随处都可用功。佛法流传到中国以后,逐渐形成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寺院,出家人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来源,与当时印度完全不同。 当时印度比丘以托钵为生,而中国的出家人历来都是需要自起炉灶,随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寺院与丛林。那么,应该如何来管理好寺院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寺院的功能呢?历朝历代情况不一,现在各寺院的道风都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寺院根本没有发挥道场本具的功能。 环顾处在大都市里的各大寺院,地价十分昂贵,并且大都修得金碧辉煌。遗憾的是,个别寺院不但没有发挥佛教道场的功能,而且违背清规戒律的事迭连不断,甚至触犯国家刑律,如此下去政府哪能容忍呢?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久而久之,寺院就会被外人监控、管制,甚至被没收都有可能。寺院只有保持佛教的风格,才能延续下去。如果寺院办得不伦不类,跟社会上其他部门并无两样,那么,世人就会觉得寺院可有可无,因为你对社会与国家并无特殊的贡献。 我认为佛教与寺院,要在改革开放、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里立稳脚跟、持续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势必难以生存下去。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谈发展。 如果自己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办佛教事业,至于大众用功修行,办道证果,必将难上加难了。诸位既然都是寺院里的一员,众人相处在一起,务必要有清规戒律来约束,其身心才能够得以安住。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至于祖师所制定的清规,其条目那就更多了,但就其原则而言是六和: 第一、身和同住。诸位住在寺院里,食宿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一样。如遇有什么疾病、因难和麻烦,必须相互照顾,互相体贴,这样诸位都会觉得僧团的温暖。假如老弱病者,无人去料理与帮助,势必难以用功办道。释迦牟尼佛曾亲自探望患病比丘,送去医药,并谆谆教诫弟子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第二、口和无诤。如果有人在诵经念佛,用功办道,我们应该鼓励、赞叹、随顺、学习。如果有犯戒、犯规矩、甚至造恶业,我们应该要善意地来劝解、谏止,使他能够幡然悔过。 第三、意和同悦。住在寺院里,其目的是为了一心修道,了脱生死。所以,彼此理应相互尊重,在人格和僧格上,平等不二。丛林里执事职务的安排是因工作需要而划分的,并非谁尊谁卑,谁高谁低。 第四、戒和同修。大众共同遵守戒律,不犯清规,身心才能安住,行事才有准绳。 第五、见和同解。对离苦得乐的法门,必须要有共同的认识,比如修净土法门的道场,就不容许任何人在里边说念佛法门的不是。丛林里各有办道的主流,至于说个人潜修其他的法门,无可非议,但绝对不能反对常住的宗风。 第六、利和同均。居住在道场里,上殿、过堂、分单资、结缘品等,都应该一律平等,名为利和同均。 僧团能够依循如上六和来管理与巩固,自然就会清净和合了。 其次,自己个人怎样才能安住呢?分为三点说明:安身、安心、安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