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41|回复: 8

[地藏论坛] 末学有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各位师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是这样的:我听星云大师讲心经,里面有个例子是这么说的:       [桌子是什么?桌子只是一个假相,它的真实样子是木材,木材做成窗子就是窗子,做成椅子就是椅子,做成梁柱就是梁柱,木材才是真实的样子,你说的桌子是假相。”不过,你这么一听,我再问这是什么,你会说这是木材。错了,木材也是假相。那它是什么?它是大树,树木是木材真实的样子。那么再问你:这个是什么?大树。错了!这不是大树。这是什么?这是种子、土壤、肥料、水分、阳光、空气,众缘和合所成。所以,实相是什么样子?众缘和合。你要认识“缘”,才能知道它的真实来源、真实的样子,认识到它的根本、其本来面目],
      如果我是不存在的,是众缘和合的产物,那我怎么会有本相呢?我不是空吗?我不明白这么本相只的是啥,是一个具象吗?如果不是的话,怎么有那个”孙子娶了祖母,牛羊是客人“的典故呢?
先谢过各位师兄了

发表于 2020-4-21 20: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帖子翻出来,将就着看吧


张桌子——用通俗的话来简单说说因明三量 只看楼主

楼主 染心不净
收藏 2019-11-4 01:22:13
八识是一而八,八而一的,八识也叫心识。

因明学把心识缘境时分三种量,即现量,比量和非量。
那么什么是先量呢?
简单说,心识缘境作用时的第一量就叫“现量”。
这个现量于现前境上,离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逼附境体”,显现量知境之自相。
心识缘境时分第二量就叫“比量”
比量不现在前的境上,藉已知境类比度量而正知之。第三,“非量”是指谬误之量,于境上“非可现知明白而照,又非可比拟推度而知”,无境体可量度而起心量。

在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只有“现量”。
第七识只有“非量”。
第六识通具现量,比量和非量。
为什么是这样呢,看一看心识的分别功能就知道了。

心识缘境时有三种分别:
其一“自性分别”,是指于现在事相上不与他事相比较、用他事相推知现事相,只在自相上“任运分别”,是所缘相“无异无别”。
其二“随念分别”,是指于过去之事相,追忆想念而起分别,是依经验常识的分别。
其三“计度分别”,是指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未现之事相,构思测度计量而起分别,是非依经验常识的计度分别。

在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只有“自性分别”一种功能;第七识则具有“自性”、 “计度”两种功能,而计度只在“现在”一世;第六识则三种分别广具。

现在就比较清楚了,前五识在境上,运作本是“现量”、是离分别名相的“自性分别”、“无异分别”,是于境上照知境体自相的,并无染着。然而,当第六识参与运作时,情形即时翻转。第六识把境相比较分类,安立假名,于过去经验、常识来判断现在的处境;更与第七识同根执“我”为实,变本加厉地“计度分别”、无中生有、三心四相林立,起谬误心量。这个第六识的功能以第七识为核心,形成了“染着”。这个染着就把真化为谬误,执“我”为是。我们的所谓“自我意识”、“自以为是皆由此出


沙发 染心不净
2019-11-4 01:40:51

比如这一张桌子:
当我们眼睛看到这张桌子,并觉得它是桌子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第六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这个桌子的高或矮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所以这时候的桌子是第六识比量。

当你认为我看见这里有张桌子的时候,已经是第七识“我”在起作用了。有了这个我的作用,你看见的这张桌子从第六识的比量,变成第七识的非量了。

那么什么是第六识的非量呢?很简单,遍计执就是非量,比如把绳子认成蛇,把桌子认成灶台,认错了,认为是对的。自以为是就是第六识非量的典型表现。
那什么是桌子的现量呢?
眼识是现量,第六识的自证分是现量,第八识当然是现量。

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眼识是现量。

眼识和前五识现量,我们凡夫经过四念住,五停心,或实参,是能看见的,比如,有人照见耳识现量是一道大声,眼识现量是一道大光等等。六根门头放光,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就算不修行,凡夫偶尔也是能发露五识的现量,比如鬼压床,就是身(触)识的现量。

进一步说明,眼识“现量缘境”也就是说:当眼根对桌子的第一刹那,第六识还没起反应的时候,这时候叫现量。

因为前五识现量需要反观才能看到,这个反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证智,无分别智,或自证分。

然而,内观,无分别是从有分别来的。





板凳 染心不净
2019-11-4 01:53:18
本帖最后由 染心不净 于 2019-11-4 01:59 编辑

说说点题外话,那些根器好,开了悟的师兄可以忽略这一段,这一段不是说给你们听的。

业障重的师兄,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

     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两个禅宗公案,就要任运,就要不思善不思恶,就要无分别。但障重的我们开始就不分别,任运而为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其结果不是迷失在对金钱名利的追逐上,就是死在女人的肚皮上,或者被或进莲花洞里不能自拔。

      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的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的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点评

"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这句话对我帮助简直太大了!可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而言,其实分别心已经很重了啊,如果还从分别入手不会越陷越深吗?是不是可以逐渐向无分别靠拢这个方向上努力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7:46
发表于 2020-4-21 20: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桌子——唯识三自相 只看楼主

楼主 染心不净
收藏 2019-10-20 14:36:26
本帖最后由 染心不净 于 2019-10-20 14:42 编辑

      依他起性,又称为“依他起相”,在唯识宗里,“性”与“相”是可以互用的。这是唯识假名施设。方便说法。
依唯识看,同一个器世界,但在不同类的众生眼中,却变成了不同的事物。譬如同是水,在鱼虾眼里是宫殿,在饿鬼眼里是脓血、烈火,在人眼里是水,在天神眼里是琉璃。这就是著名的“一水四见”理论。
唯识用一水四见,说明万法唯由心识变现的原理,众生的业识不同,同观一物,所见所得必然不同。
不同有情众生看事物也是不同的。人类也可分为普通的凡夫俗子与罗汉、菩萨、诸佛等圣贤智者。

凡夫俗子见到的都是自心业识的显现,唯有诸佛菩萨能见到诸法的根本实相。

所以,在唯识讲,一个桌子三种法相:
其一,是凡夫众生所见相,名之为“遍计所执相”;
其二,是诸佛菩萨所见的诸法实相,名之为“圆成实相”;
其三,由于缘起而事物本身具有生灭变化之相,名之为“依他起相”。

     无论凡夫还是诸佛菩萨,他们都是同观一缘起的事物即依他起相,在凡夫而成遍计所执相,在诸佛菩萨能透过凡夫的遍计所执相,于此缘起的依他起相上洞见到圆成实相。因此,唯识宗用“三自相”(或“三自性”)来统摄世出世间的一切法相,罄无不尽。

再说真俗
    真就是指圣人所体悟的“空”,俗谛就是凡夫所执着的“有”。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
发表于 2020-4-21 20: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的话说说唯识三自性 只看楼主

楼主 染心不净
收藏 2019-10-24 03:04:01
本帖最后由 染心不净 于 2019-10-24 10:17 编辑

  先贴一段经文镇楼 !
       “世尊告德本菩萨曰……吾当为汝说诸法相。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偏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偏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


     初次接触唯识的人,很难理解唯识三自性,见到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这几个字眼就头痛,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我先说个比喻,便于大家理解:
   一个人暗夜行路,在路旁看见一根麻做的绳子,这个人误以为这根绳子是蛇。
这个比喻中,蛇就是偏计执。        虽然自以为是蛇,但蛇并不存在。它是恐俱后妄想出来的,体法都无。
绳就是依他起。
      检查一下就能知道见到的是绳,这个绳是由麻撮合等因缘所成,所以是依他起性。
麻就是圆成实
        绳本无体,麻所成,所以绳的实质是麻。

      换言之,遍计所执性就是并不存在的蛇,只存在于对依他起性的谬见想像之上,是无实体的。依他起性就是麻所成的绳,只是现于圆成实性的假相,这个假相是是无自性的。员成实性就是麻,透过绳这个依他起就可以见到麻这个圆成实。

进一步说明:
遍计所执者,以意识周遍计度加以执著也,如蛇绳都是遍计执。
依他起者,依他缘牵引而起,不定性,依染(识心)即遍计执,本例中的绳。依(根本智)即圆成实。即本例中的麻。圆成实者,透过依他起而显圆成性相不二之理归于中道也。这个中道,是麻。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麻也是假立名相,不可说,无所得。

大抵三性即是我们这个世界呈现于不同境界者面前之不同相貌。
      依他起乃是一个未加以认识的浑沌,如以圣者之根本智去认识这个依他起,则其呈现为圆成实性的相貌,本例中麻是也。如以凡夫的分别意识去认识这个依他起,则其呈现为遍计所执性的相貌,本例中绳是也。所谓 俗眼见俗,法眼见真即如是。
     遍计所执是分别意识的作用,以名言为其工具,并为其结果。故遍计所执性正是分别意识所显现的名言境界,这个就是我们妄想出来的蛇。

而圆成实性则是无分别智所显现的离言境界。就是本质麻。这个麻是不可说的

只要弄清楚这几个名相的意义,就不会被人用名相给赚了去。

点评

有了这个比喻真的好理解多了,我也刚刚开始学习佛教知识,现在看到这些确实有点不能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7:44
发表于 2020-4-22 08: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是不存在的,是众缘和合的产物,那我怎么会有本相呢?我不是空吗?我不明白这么本相只的是啥,是一个具象吗?如果不是的话,怎么有那个”孙子娶了祖母,牛羊是客人“的典故呢?
————
这个本相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义谛,空,佛性,法性,实相,中道,涅槃,真如,真心,真我等等。明白本相是啥,就是明心见性喽。这个明白本相,靠的是自净其意,智慧发露。依靠语言文字是不成的,这就是常说的言语道断。


给你分享一段经文


【汝问云何为佛性者】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大般涅槃经

点评

谢谢师兄!!!!!!收获真的很大,比我自己瞎琢磨可好太多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7:43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0-4-22 08:16
如果我是不存在的,是众缘和合的产物,那我怎么会有本相呢?我不是空吗?我不明白这么本相只的是啥,是一个 ...

谢谢师兄!!!!!!收获真的很大,比我自己瞎琢磨可好太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0-4-21 20:33
通俗的话说说唯识三自性 只看楼主

楼主 染心不净

有了这个比喻真的好理解多了,我也刚刚开始学习佛教知识,现在看到这些确实有点不能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0-4-21 20:23
老帖子翻出来,将就着看吧


"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这句话对我帮助简直太大了!可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而言,其实分别心已经很重了啊,如果还从分别入手不会越陷越深吗?是不是可以逐渐向无分别靠拢这个方向上努力呢?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分别是识,是染。不分别是智,是净。我们学佛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转染为净。 在转帖一个老帖子 转染成净与依他起——再谈六识染,即七识染,六识净即带动七识净 只看楼主 楼主 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20:26
发表于 2020-4-22 20: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饼 发表于 2020-4-22 17:46
"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这句话对我帮助简直太大了!可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而言,其实分别心已经 ...

南无阿弥陀佛!


分别是识,是染。不分别是智,是净。我们学佛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转染为净。



在转帖一个老帖子

转染成净与依他起——再谈六识染,即七识染,六识净即带动七识净 只看楼主

楼主 染心不净
收藏 2019-11-14 07:35:57
   《摄大乘论》云:
“转依谓依他起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静。”
所以,“转依”有效性最终要落实到依他起的对治和运作上,而自证分亦是依他起,“此自证分,从缘所生,是依他起,故说为有”。
  从法相角度看,三自性都是成所相,遍计所执是一个虚妄错觉;依他起是事物的缘起相;圆成实性被当成事物的性空态,这都落在认识的结果上,当成所思之法的三种属性了。如果从唯识来看,三自性其实是三能相,是三种思维层次之能力。
    遍计所执是主体的虚妄分别,是一种执实性的思维,也是一般人的习惯性思维,并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依他起是法相思维,“他”,是指因缘,但不是指客观外在之因缘,而是指内识所显现一切境相皆仗因托缘而生。依他起有三层含义,一是一切法皆不离识体,能相所相都是识自身,不在识外;二是识所显现和变化的内在根据和条件,皆托因缘而生;三是对一切法非如其所见,而是“如其所是”观之,借用现象学的一个术语,要求对一切法进行“还原”,即“让人从显现的东西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展示的那样来看它”,即要求在反观中对对象进行本质直观的把握,而依他起上具有这个“观照”功能的,正是自证分。
当自证分在见相二分上发起“反观觉照”时,便获得一种对意识本质的自明性的直观,这就是证自证分,也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是直觉化思维,可称之为法性的思维,法相与法性不一不异,故依他起、圆成实也是即体即用的。

  从缘起义上讲,“四分”皆为依他起,但依他起有染净二分,即染分依他和净分依他。“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若有漏的自体分上生起见相二分,见分缘相分之境上有二取执(我执、法执),为遍计所执性,为染分依他;若自证分缘见分则为“反观觉照”,是“挟带义”,其能缘为正智,为清净的智慧,故为净分依他。这样,“转依”的问题就集中在依他起的染净二分上,关键是如何“转舍”、“转得”?
  若从依他起能相来看,“转依”即是在诸识的依他起上发起“般若智观”,具体落实就是在第六识的“能观”功能上。窥基云:“何识为能观者?六识有染,离染唯第六。于大乘中古德或谓七识修道八识修道,皆非正义不可依据。若能观识因唯第六。”为什么只有第六识为“能观识”,而其它诸识却不能为呢?这是因为,一是第六识虽有虚妄分别,因其造作功能特别强大,其自证分之反作用也相对其他心、心所更为殊胜。“离染”即是“于染而离染”,一如六祖慧能的“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其调伏烦恼和妄执的奥妙正是般若慧观之实际践行,故也只有第六识可以担当,而其它诸识,如五、七、八识皆不能“离染”;其二,唯有第六识才与别境心所相应,特别是与慧心所相应。“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而第七识末那只与少分慧心所相应,第八识阿赖耶在凡夫因地时,不与五别境心所相应(唯除佛地无垢识),其余前五识只能与其相对的五尘有粗略的了知而已。其三,第六识与第七末那识是点与线的关系,意识是点,莫那就是相续的那条线。意识这个点是染的染,莫那这条线即染,意识这个点转净,莫那即开始转净。
    要使第六识转净,第六识“反观觉照”之能动性甚为关键,第六识转了,分别妄想不起,第七识也变成净相,这个“我”,才成干净的面。所以,在“转依”中,第六识的自证分是能转,转似见相二分,若境上有二取执,为遍计所执;若转舍相分境之“二取”(我执、法执)和“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便转得净分依他(无二取、二障)的清净心识,进而证得圆成实性。
  由此可知,在“转舍”、“转得”的二分中,自证分起着何等关键的机枢作用,自证分能否发起“觉知”(观照)可以说是迷悟、染净的分水岭。而依他起构成的两种转依义,一为迷悟依,一为染净依。转迷为悟而得菩提,转染为净而得涅槃。转迷为悟而得菩提为之用,转染为净而得涅槃为之体,亦可看作是自证分与见分构成的体用和能所之双重关系,自证分既是生起见相二分之体,又能反观“见分之用”,这就意味着自证分在两种“转依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谓唯识观行的“转识成智”,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三自性的“依他起”性上,而“依他起”是否能“转迷为悟”、“转染成净”,又具体落实到自证分能动的反观作用上。所以,开掘和凸显自证分这一能动功能,旨在强调“依他起”能相的一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三自性所相之理论阐释上。依他起这一“能”、“所”之易位,意义可谓重大,不仅关涉到能否实现“转依”问题,也意味着唯识观行的实践操作在个体自身上找到可切入的下手处,而且既简单、有效又易行。




本贴部分摘录徐湘霖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14: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