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78|回复: 15

[其它]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大意讲记七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大意讲记七集


金刚般若大意  (第一集)  1995/5/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位同修,今天这一会是在去年年底,由本馆的韩馆长,新加坡的郑英良居士,以及台大的谢教授,他们三位来启请,要我把《金刚经》好好的讲一遍。这一部经,大概在二十五年前,曾经做了一次相当详细的讲解。我记得一共是用了四年的时间,经没有讲圆满,只讲了一半。那个时候我想,如果那样细说,这个经要讲圆满,得要八年。咱们过去跟日本人打仗,打了八年。我们这一部《金刚经》讲八年,就未免太过分了一点。

  但是这个经的的确确有好处,晚近我们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净宗上,特别提倡《无量寿经》,这个原因我必须跟诸位同修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在整个佛法当中,如果依靠一部经典能成就的,这个成就决定脱离六道轮回,所谓是了生死出三界,这才算是成就。修得再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不算是成就。能有这种效果的,只有净土五经。所以净土五经一论,随便哪一部,它都有这个能力。除净宗经典之外,任何其它大乘经典,如果不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能算成就。原因在哪里?断惑太难了。你们有没有本事把妄念统统息掉,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行。假如说做不到,那只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了。除此之外,没第二条路好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其它大乘经论统统放下的原因。

  这一次他们三位来启请,我为什么又答应了?所以很多人都很奇怪!怎么净公上人现在又讲《金刚经》了。这里面也有个原因。原因是什么?在这些年来大家都念佛,佛没念好,没有念好的原因在哪里?一个是理论不通达,第二个是世缘放不下。世缘是我们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常常牵挂在心上,这对于念佛产生了很大的障碍。我想《金刚经》对于我们看破放下会有帮助。

  《金刚经》经文不长,讲的理非常微细,让我们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所谓是看破。看破之后你自然能放下。放下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这些东西一放下,身心自在,我们念佛的功夫就得力了。所以我们用金刚般若来帮助我们念佛。过去,这是民国初年,江味农老居士,他一生专门研究这部经,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一部《讲义》,这一次因为我们讲这部经,把《讲义》再翻印,印了三千套《讲义》。这一次我们翻印的《讲义》,就做了一点工夫,把他的科判所分出的经文,我们都用阿拉伯字标示出来,再将科判注明经本的页序,这样对于研究检查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诸位拿到这个本子,今天可以带回去,我们印得很多。本子旁边有数目字,这是过去本子没有的,是加上去的,这个数字就是《金刚经》科判的段落。所以你读到哪一句,觉得不了解,查讲义非常方便,一查就查到了。这一次印的本子,可以说是比过去要完备一些,方便很多。我这一次回来时间虽然不长,这个星期,星期三、星期五、星期六讲三天,下个星期是一、三、五、六讲四天,总共七天。七天我们把这一部《金刚经》从头到尾统统介绍,七天讲一部经。所以题目是大意,当然不能细讲,细讲,刚才讲了要七、八年。明了我们讲经的目的,大家就真的能够得到受用。

  佛法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它是佛陀对于一切众生最殊胜、最美满的教导。它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怎样过日子,过最幸福的日子,过最圆满的日子。幸福、自在、快乐都在佛法当中。假如没有这些好处,诸位想想我们用这么多的时间学它干什么?毫无意义!学了就要有用。当初民国四十二年,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听了这一句话,很中听,这才发心专门研究,后来果然得到了,真的得到了,对于老师一生感激不尽。不但在生活上你得自在了,现在很时髦的话,「改变体质」。这是很时髦的话!怎样叫自己身心健康、不老、不病?我常说的,佛法可以叫你不老,可以叫你不生病,也可以叫你不死。这是世间任何学问做不到的,都在佛法之中。

  昨天下午有一个同修来看我,告诉我一桩事情,刘承符老居士,在西雅图,他今年九十岁了,早年我讲经,他几乎从来没有缺席,他听过我二十年,而且都写的有笔记。现在那个《法语》就是他的笔记印出来了。到美国之后,他发心收集我的录音带,把录音带写成书,因为年岁大了,八十多岁了,开始做这工作,所以写小部的,小部写的有不少种,现在有五、六种已经出版了。去年年初发心写《无量寿经》,听说已经写了二、三十万字,今年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过去都好,精神体力也都好。所以《无量寿经》写完之后,他又发心写《弥陀经要解》,不可思议!这是三宝加持,今年九十岁了,还能够有这样健康、这么好的体力,证明佛教导我们的决定是真实的。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殊胜的功德利益。

  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话,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智慧。佛法所求的就是智慧,佛法教学的重点,也是智慧。我们可以从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讲般若这一个部门,用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整个教学时间的一半。由此可知,般若是佛教导大众的一个中心科目,非常的重要。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不但我们生活上这些小问题,刚才说了,连生死大事都能解决。所以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高度的智慧,你就没有办法明了,更无法解决了。

  般若经典在整个佛教经典里面,部头最大,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最丰富。读诵当然不容易,所以《金刚般若》是般若的精华,是般若的纲要。我们没有时间去涉猎《大般若经》,我们得到这一卷,这一卷虽然不多,但是整个般若的要义都在其中。这个经里头,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如果不细心去研究,很难知道它的义趣、它的道理。它这个趣味,如果你尝到、得到了,那的确是欲罢不能。

  大乘佛法是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是在这一生当中,自己一定要从凡夫位超凡入圣,要解决人生第一桩大事,生死大事,其它都是小事情,这才达到自度的目的。自己得度,一定要帮助别人。佛经里头常讲,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六道都苦,没有不苦的。苦的原因在哪里?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人生是自己,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不认识。宇宙是生活环境,对于生活环境也是茫然无知,于是成天的妄想、分别、执着、烦恼,这都不能解决问题,只造成问题更加严重,而不能够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决定要智慧,要高度的智慧,认识自己,认清我们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只是我们台北市,也不限于台湾,不限于这个地球,生活的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的距离我们这个银河系,不是距离地球,距离我们这个银河系,十万亿佛国土,一个佛国土就是一个银河系,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在我们这个银河系的西面,在超过十万亿个银河系,在那一头。那一边有一个星系,那是阿弥陀佛的世界。

  你就想到我们活动的空间有多大,现在这个心量实在太小太小了。经上讲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才叫真智慧。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包容,包容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才是自己的真心、觉心。我们今天迷了,不知道自己心量有这么大,不知道有这么大的智能,有这么大的能力,不晓得,全都迷失了。怎么迷的?打妄想!这个妄想害死人。

  贪瞋痴,贪瞋痴叫三毒,没有比这个更毒了,心里头贪瞋痴,这心有毒,这个毒就是所有一切生死疾病的根源。佛为什么说人可以不病,可以不老?三毒没有了,就不害病。三毒没有了,人就不老了。原因在这里!实在说,不是佛点醒我们,不是佛在千经万论苦口婆心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给我们讲清楚,我们怎么会懂?怎么会知道这个事情?

  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方式,菩萨快乐幸福的生活,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为根本,这个才说明般若在整个大乘佛法非常重要。众生他所知道的很有限,他所能够觉悟的范围很窄小。大乘经上常说,「诸法缘生」,缘生就是许许多多条件之下产生的现象。

  这是世间有一些科学家、哲学家乃至于宗教家,世间很有聪明智慧的人,他明了。虽然明了,没有见本性,本性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法的本体。这些东西从哪来的?人从哪来的?万物从哪来的?太虚空当中无量的星球从哪来的?一直到现在都找不到答案,不晓得从哪来的。这就是佛说的,没有见本性,没有见到宇宙万法的本体。因此他不可能没有妄想,他在那里推测,他在那里幻想,这就为境界所转了,迷而不觉!

  佛与大菩萨他晓得,他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透彻的了解,一切经论无非为我们说明这一个事实而已。所以佛家,大家知道经典很多,内容非常丰富,经典里面说的是什么?就是跟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刚才说了,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所以诸位想想,世间的学问,还有哪一个学问比这个学问更重要?还有什么学问跟我们自己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了,找不到了。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才晓得我们这一生当中,什么都可以不学,佛法不能不学。它对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是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解决问题,这是一门大学问!

  六道轮回哪里来的?迷来的。迷了才产生这么一个现象。觉悟之后,六道就没有了。佛法讲悟了以后,这是三乘。三乘是菩萨、声闻、缘觉。所以觉悟之后只有三乘,实际上三乘还是佛方便说的,这个就是觉悟程度浅深不同。三乘跟六道就是迷悟差别而已。

  这一部经它讲的是什么?它所教给我们,是般若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心的问题,那就是破除妄想杂念。我们的妄想杂念止不住,晚上睡觉还会作梦,作梦也在打妄想,可见得这个妄想是日夜不间断的,一年到头不间断的,生生世世不间断的。所以经本一展开,须菩提尊者代替我们发问,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部经就解答这两个问题。「住」,我们的心到底要安住在什么地方?这个妄想怎样能够把它消灭掉?「降伏其心」,就是降伏这个妄想心。这两个问题确实是中心的问题。

  大乘佛法,诸位都晓得,修行的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无量无边,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断妄想,果然能断妄想,能够叫我们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妄念一天比一天减少,那你的修学完全正确。如其不然,妄念还是那么多,甚至于没学佛的时候,似乎妄念少,学佛之后妄念更多了,那你是完全把路子走错了。如果不是在理论上发生问题,一定在方法上发生问题了。如理如法,它的效果必然是妄念会少。当然一天比一天少,那是上上乘的功夫,我们做不到。我们如果能够检点出来,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这个功夫就非常非常好了。月月不一样,那你就真正得到法喜充满,你会生活得很快乐很欢喜。为什么?月月境界都不一样,这是功夫真正得力。能够一年一年不一样,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但是不能够止住在这个地方,要更精进、更努力。月月境界不相同,对于整个宇宙人生逐渐逐渐明白了,能明了一分,就得一分利益;明了两分,就得两分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我们讲的享受,这是真实的受用。

  诸位可以翻开经本,看经文第一段。这一次印的经本,把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保留住,江居士的科判分段也标示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对于读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的人有很多方便。我们看第一小段。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们讲席因为时间的关系,同时我们大家在一起,都是老同修,讲经也讲多了,听也听多了,所以里面一些名相术语,因缘故事,统统省掉,不讲这些东西了,重要的探讨经义,这个经里面到底它在说的是些什么。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这叫「证信序」,这是佛经的体例。它自自然然分成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序分,像一本书,通常我们有一本书,请别人做个序文介绍介绍。佛经本身它有序,序文后面是正宗分,正宗是正式要来讨论我们所探讨的主题。末后一段有流通分,流通是劝勉我们,我们自己明白之后,要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让社会大众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自自然然分成这个三分。

  「证信序」里面有六桩事情,第一个是「信」,如果我们对它不相信,那就很难。所以信心的建立,是我们成败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年轻的时候,个性很好胜,不服输,还有一点口才,强词夺理,我会跟人家辩论。说是人家把佛法介绍给我,几乎是不可能。为什么?年轻时候念书,把佛法列作迷信,这个观念很深很深,这个东西迷信!说老实话,一般法师来给我讲经,把佛法介绍给我,是决定不可能的。我几个问题会把他难倒,他答不出来。这个得讲缘分了。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求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是你心目当中最佩服的老师、最敬仰的老师,你就得利益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不怀疑,他说的话可以百分之百去照做,这就行了。所以找老师的条件,就这么一个。

  诸位如果翻翻佛门里面很多的语录、传记,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参学,去拜访一个老和尚、一个善知识,谈几句话之后,那个老和尚说,你的缘分不在我这里,在某一个地方,你去,到他那里去。他到那边去,果然不到三年,他成就了。这个老师难道不行?不行为什么会给他指出那个路,指得那么正确?中国的书籍特别是在过去,记载非常简单,文字要讲求简要详明,言语亦复如是,不啰嗦。我们看到一、二行,那个一、二行的记载,可能谈了几十个钟点了,记下来只一、二行。

  这老和尚跟初学的人一接触一谈话,就了解他的程度。知道一定会问,你对于某些学问,你欢喜哪种?你对哪个最景仰?这一谈话,指点你的就是你最佩服、最景仰的人,你到那里去。我虽然有能力教,但是你对我信心不足,我教你,你未必肯听,未必能接受。你最佩服、最景仰的人,你到他那里去,他教导你甚至于不如我,但是他教你,你百分之百的接受,你就会成就。所以佛法教学把「信」摆在第一,第一个是信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

  世尊当年教学的时候,没有教科书,如同中国孔老夫子一样,孔老夫子集合三千弟子,天天教导,那个时候没有教科书,都是言语开导。老师过世之后,学生才把自己所记忆的再写出来,流传后世,佛法也是如此。所有一切经典,都是弟子们,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大家开会,在一起来结集。就记忆所及的,把它写出来流传给后世。这是古时候,中国跟印度几乎完全相同。不像现在教学的时候,把材料书籍都写好编好才去,在从前没有。

  「我闻」这个「我」是阿难尊者,也就是说,集结经典的工作,阿难是负责人。所以一开端说「如是我闻」。第三个时间,佛在什么时候讲的,『一时』是时间。第四是主,谁讲的?佛讲的。『佛』这个字是说法之人,主讲的人。底下『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所,在这个地方讲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听众。当年参加法会,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一批人,是佛的常随众。还有其它来听经的,那个附带的都没有计算在内。所以集结经的时候,就用常随众,用他们做代表,实际上法会的人数远远超过。这就是六种缘都具足了,这个法会才能得到圆满。

  在这一段里面,我们再分开一桩一桩的来说明,这个我们就能得到受用。「如是」,所谓「如」,如佛所说,经是佛说的,阿难总不能自己说,阿难是复讲,重复的说,所说的当年释迦牟尼佛是这么说的,我也这么说。记不得的可以减少,但是不能添加自己的意见,那就犯了错误。决定不可以添加。如佛所说,这个如是这个意思。「是」,就是决定没有错,错了就不「是」了!阿难尊者复讲,把佛所讲的话重复讲一遍,讲得完全没错误,怎么知道没错误?听众可以做证明,这是佛灭之后,这里头有一段很长的故事,我们都免了,不讲了,集结的经过。这是集合世尊当年在世的学生,五百人,阿难升座来复讲,下面给他记录,这五百个人都是同学。如果有一个人提出意见,说阿难你这一句话,我听到好像不是佛说的,那就得删掉。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有一个人反对,就不能流通。换句话说,他所复讲的东西,必须五百个人个个同意,佛是这么说的,这才能记下来。所以这个「是」是五百阿罗汉给阿难尊者做证明,阿难说得没错,不是他自己意思,佛确实是这么讲的,「如是」两个字含的有这个意思。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所以世出世间法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假如我们对这个经典产生怀疑,换句话说,经典的道理再好,方法再善,我们很难得受用。为什么?不能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那就难了。「如是」,这是我们介绍很浅显的意思,换一句话,它有很深的意思,它是其深无底。说深义,我们就很难理解,必须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从功夫当中去体验。

  修行这两个字,诸位同修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修行。行为太多了,佛法把它归为三大类,身、口、意。身是身体的造作,口是言语,意是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讲的思想见解,我们的想法、看法错了,要修正过来。言语错了,要修正过来。身体所作所为错了,要修正过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修行。所以修行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起心动念之处。绝对不是说,我每天念几部经,念多少声佛号,这个叫修行,这是样子,不见得是真的。虽念经、虽念佛号,心里还打妄想,那叫什么修行?那完全错误了!所以它真正的意思,我们要明白、要了解。

  「如」的深义就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佛与众生完全平等,也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叫做真如本性。这个性体如如不动,性体就是我们的真心,这是佛给我们讲的,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清净的,我们凡夫用的心,妄心。妄心是什么心?是生灭心。这是念头,妄念,一个妄念生,一个妄念灭,前念灭了,后念又生了,这是妄心。真心没有妄念,没有妄念就不生不灭。所以给你讲,人为什么会不老?因为你用生灭心,生灭心就会老。你用常住真心,没有这个念头,不起心不动念,你怎么会衰老?你就常住了,道理在此地。

  人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你的心有毒,你的妄心是毒的,妄心里头有贪瞋痴,三毒,那你一定会生病。你三毒没有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三毒没有了,你永远不会生病。所以生死疾病的根源是什么?贪瞋痴三毒!没有比这个更毒!假如三毒没有了,世间最毒的毒药,他去饮的时候,不起作用。他里面没有毒,对他就不起作用。我们因为内心有毒,外面一碰到有毒的东西,内外交感马上就病了,就要命了,这是真的事实。

  那个「是」,「是」的深义,当下即是。这一句话说得容易,含有无尽的禅机在里面,很不容易了解,确确实实当下即是。所谓至高无上的佛法在哪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不知道,看不到、听不到、体会不到。如果你一念觉,你就晓得了。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是说一点深义,也不必多说了。「我」,般若经上最主要的就是破我。这个「我」是随顺众生说的,决定不是执着,如果执着,那就错了。这个「闻」也不是当听到讲,因为你耳听,你很难了解它的真义。这个「闻」应当是像《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那就正确了。

  这些,刚才说了,都是需要真实修学的功夫,修学的功夫没有别的,就是修清净心!佛法修行的纲领,三个字觉、正、净。觉是觉悟,正是正确的思想见解,净是清净心。这个三样实在讲是一体的,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得一个,其余两个都会得到。真正觉悟了,他的思想见解哪有不正确的道理?他心自然清净。所以一个得到了,其它两个同时都得到,这是佛法修学最高的原则。

  在佛法十个宗派当中,像禅宗、性宗,它从觉门进去,它的修学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它从这个门进去。禅宗以外,所谓教下,像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唯识宗,这些宗派从正门进,完全从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怎么修法?完全依照佛的大乘经典,以这个做标准,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展开经典比较比较。如果我们所想的、所做的,跟佛讲的一样,那表示我们这个做得很正确,没有错误。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要承认我错了,佛没错。依照佛的标准,把自己错误东西修正过来。他们走这个路子。这个路子的确好走,但是时间很长,就跟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慢慢来,时间长。禅宗的方法,它是顿悟,它的时间很短,但是那是天才班,不是普通人能学的,那个班是一步登天的,非常快速,不要经过这些层次,所以这两个都难。一个顿,我们顿不上去,没有那个本事;再来一个教下时间太长,我们显得时间来不及了,这才不得已修净土宗。

  净土的好处,专门修清净心,这个方法容易。所以净宗的经典,比起任何宗的经典分量少得太多了。它的原始经典只有三经一论,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又加上两样:《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成为五经一论。五经一论统统印在一起还是薄薄一本,佛法多,不多!一本就够了,净土宗的东西,全部都在了。净宗跟密宗,都是修清净心,但是净宗比密宗好修,密宗修清净心难,比我们难。密宗的清净是纯净,是高度的清净。我们初学的人决定修不到,这个要知道。你如果搞错了的话,你不但利益得不到,你反而吃亏。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

  我学佛,一接触佛法,指导我的老师就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所以密宗里面一些常识,我很丰富。在菩萨修行里面,正式要修学密法的是什么条件?大乘八地菩萨。我们连个初信位都达不到!八地菩萨是完全修学密宗、密法。所以它是佛法里面高级的佛法,像我们世间这个学校,他是研究所博士班。我们现在是幼儿园的程度,就想去念博士班,那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不能,我们做个旁听生行不行?佛门里有。旁听生是什么资格?圆教初住菩萨,可以附带学一点,不能是正科生,可以涉一点边缘。圆初住我们望尘莫及,圆初住是什么?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哪里是我们的境界!所以一般人不了解,产生了严重的误会,一窝蜂都去学密去了。学个半年一年,证果了,证什么果?神经病院去了,得神经分裂,我们佛门叫着魔,神经分裂,疯疯颠颠的。我在国内国外遇到好多。遇到的时候,他们来找我,问我有没有救?没救,我没本事救。你没有学的时候,我可以警告你,我可以劝导你;你已经入进去之后,学偏差学错误,没法子救了。

  由此可知,真正密宗的善知识,他不会叫你学的。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教我学戒律,学大乘经典理论,他不传密法给我。这就是真正的好老师!他对我非常爱护,我的佛法根基,是他老人家给我奠定的。他只传我一个咒,那时候还没有念佛,他就教我念一个咒,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这你们大家都晓得的,你们虽然会念,不晓得什么意思。他老人家把这个咒的意思告诉我,这个意思非常之美,唵是身体,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这都是外国文法,合成中国的话来讲,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你看这个意思多美,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你的身心像莲花一样的干净,这个意思。所以教给你念,念的时候常常想,想这个意思,这才有用处,你天天只会念,不晓得意思,那个没有用处的。所以我才晓得咒语里头的含义非常的圆满,非常之美。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完全是梵语音译的,「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这一句名号的意思,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依靠无量的智慧觉悟,这个意思,决定不迷。所以你不知道意思,你去念的时候,就枯燥无味。你晓得念念提醒自己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为什么要念念提醒?我们迷得太久了,无量劫到今天,起心动念都是分别、执着、妄想、烦恼,都搞这些。

  《金刚经》讲,怎样把这个妄心降伏住?唯一的办法,加强觉正净的提示,时时刻刻来提醒你。等到觉正净有了力量,妄想杂念,分别执着自然就减少了,自然就减轻了,就得自在了,就得受用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所以你要遇到一个好老师,他会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教你迷信,凡事都有很深的道理存在。即使佛门有很多仪规,仪规里头很多的道理、很多的学问,可是你要不明了,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很难得受用。不清楚,譬如念六字大明咒,念的人很多,他念跟我念就不一样,我念有受用,他念没受用!他一天念十万遍没有受用,我一天念个三遍、五遍就有受用。它真能提醒我,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

  这一段经文里面,最难令人接受的就是时间,它没有把年月日写出来。我最初读佛经,对于这一句,觉得很遗憾。阿难那么聪明,记忆力那么好,为什么把时间给忘掉了,写个「一时」,某年某月某日他没有记载出来?那个很遗憾。到后来对于大乘经义稍稍明白一点,才晓得这个「一时」里头,含着有很深很妙的意思。为什么?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近代科学家,像爱因斯坦他们明了,看出这个事实真相。没有时间,那有什么好记载的!到你心境清净的时候,我们现在的话说,时间可以超越,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这是现在科幻小说里头常常在演,这是事实。但是现在科学家,还不晓得用什么方法,还不知道。在理论上晓得,这是可能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佛法有,用定功,用禅定,用清净心。

  净宗讲的清净心,跟禅宗讲的禅定是一个意思,同样的境界,说的名词不一样。所以你心清净到某一个纯度,你就有能力回到过去,就有能力看到将来。而这个能力,实在讲并不稀奇,每个人都有,佛讲这是本能。现在我们讲神通!大陆上人称特异功能,这是本能。在世间有极少数的人,他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他生下来就有的,极少数的人。这个能力,实在讲很不容易保持,因为心清净能力现前,假如这些人看到花花世界,生起贪瞋痴,他的能力马上就失掉了,他又迷了。换句话说,这是觉悟人的能力,我觉了,能力就现前了,迷了能力又失掉了。智慧德能都是本来具足的。

  大概在七、八年前,我在洛杉矶讲经,当中有一个同修,他遇到大陆派到美国的,有十个特异功能的人,在美国那边表演。其中有三位到洛杉矶,遇到他们,他就找他来做一个实验。他说这个人,大陆上人称他有X光眼,就是他有天眼。我们叫天眼,他们叫X光眼。这一位同修就叫他来看,看她的身体。他看了很久,告诉她,他说妳得过肺病,妳某一个地方,但是妳现在肺病好了,已经结疤了,指出它的位置,她吓了一跳。她确实是有肺病,但是连她先生都不知道。从来没有跟人讲过,被他说出来。他确实有透视的能力。她就请教他,因为那个年龄只有二十几岁,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她就问他:「你这个能力会不会失掉?」他很老实说,他说:「会。」怎么会失掉呢?欲望念头起来时候就没有了。

  这个跟佛法说的就很相应,所以佛法修学得定,得清净心,这个能力就恢复。贪瞋痴这个欲望一现前,这个能力就丧失了,就失掉了。所以这些人要能保持他的能力,要保持他的清净心,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才能保持。否则的话,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积极去争取,他这个能力很快就消失掉了。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一时」就很有道理。我们了解这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法会的现场,如果我们清净心到一定的纯度,可以回到过去,参加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经的那个讲座,这些都是事实。所以这个一时就用得好,一时是非常正确的。

  佛,在此地虽然是讲经的主人,释迦牟尼佛,可是它别有含义。佛是自性天真佛,佛法跟其它宗教不一样,佛、菩萨、阿罗汉在佛法教育当中,是学位的名称,不是对某一个人专称的。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学位,大学毕业,学士,再上面硕士,再上面是博士,在佛法里面讲阿罗汉、菩萨、佛。阿罗汉相当于学士,菩萨相当于硕士,佛相当于博士。所以佛法是平等的,人人可以成佛。不但人人可以成佛,佛给我们说,人人本来都是佛。

  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问题大了,这在佛法是最著名的大问题,根本的问题。我们本来是佛,自性本来是清净,为什么会迷?什么原因迷的?几时迷的?现在我们依照佛法修行,我们破迷开悟,就成佛了,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迷?有什么原因再迷?几时再迷?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跟诸位说,说也说不清楚,但是我可以介绍你一部书,《楞严经》里面就讲这个问题,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给他详细解答,你去看,看你懂不懂,看了之后你会不会开悟,如果不能开悟,回头老实念佛,念到自己身心清净的时候,会豁然大悟,这个问题你才真正得到答案。

  可是佛家这些问题,你不能想,不能研究。为什么?你一想一研究,落在第六意识里头,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得不到真相,真相要清净心里头豁然放光亮了,照见了,那时候才明白,所以最高深的东西,决定不能去研究。在佛法讲参究,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叫研究。研究是落在意识里,意识都是妄想,妄想不能破妄想。所以大乘经典里面,诀窍就在这个地方。唯一的方法,老实念,不要想它意思,老实念。老实念是什么?就是修清净心,我念经念佛了,就不打妄想了,就是把妄想去掉这个方法,使心得到定,使心得到清净,这个问题自然解决了,你就看到事实真相了,所以「佛」的意思含着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身原本都是佛,我们学佛无非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来面目而已。佛是一个完全觉悟的人,圆满觉悟的人。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不知道的,没有不明了的,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在此地,我们也把它免掉了。「舍卫」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叫丰德。要用现在的话说,这一个地区,不但物产丰富,而且是一个高度文明的都市,也就是说一般人教育的水平很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里有很多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物。所以它这个名字称之为「舍卫」,就是物产丰富,人有学问、有道德。它的含义,实在讲就是我们自己本性,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换句话说,那就变成我们自性的舍卫了,这个是它真正的含义。所以我们从事上,要能看到它的理,从相上我们能看到自性,这个经读得就非常有味道,非常有趣味。像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他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两句就是舍卫的意思,是我们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有的德能。

  「祇树给孤独园」,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居住讲经说法的一个所在。这个地方原来是舍卫国太子祇陀的别墅,是一个花园,私人的别墅。给孤独长者,这个给孤独是当时大家送他这一个名号,他叫须达多,他的名字叫须达多,因为这个人很慈悲,是个慈善家,对于孤苦伶仃的人,他统统都照顾,所以大家叫他给孤独,他能够布施、能够供养这些孤独之人,所以就不称他的名号,就叫他给孤独长者。得这么一个尊称。

  他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佛来不是一个人,他有一大堆人跟着他,前面讲了,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他的常随众,所以请佛,那一批人都要跟来,你要有很大的地方去招待他。所以长者在到处找地方,就看中太子这个花园,这个场所够,活动空间也够,就跟太子商量,买他这个地方。太子晓得长者是首富,家里有钱,就跟他开玩笑,我可以卖给你,听说你家里黄金很多,你用黄金把我这个地,铺多少我就卖多少给你,就开这么一个价钱。而给孤独长者真的回家把金砖拿来铺地。

  太子是开玩笑的话,他一看到这个样子,他就问他,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你为什么请他来?为什么对他这么尊重?长者把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事迹,介绍给祇陀太子,祇陀太子也很佩服,他说那这样好了,功德我们两个人做,我这个园不能卖给你一个人做,咱们两个人。长者不肯,我有钱,你开了价钱,我一定铺满,我功德一个人做。这个太子看到他这么固执,他就说,那好吧!我地卖给你,这些花草园林都是我培养的,我全部都砍光。这一砍光,就变成荒地,也没有意思了,这两个人才开始妥协。树木花草祇陀太子的,地是给孤独长者的,这两个人做功德,所以叫祇树给孤独园。

  祇陀这个名称,是他父王在打仗的时候,打了胜仗,凯旋回来,宫廷里面来报喜,说是皇后生了一个儿子,他就给他起这个名字,叫祇陀。祇陀就是战胜的意思。详细的就不必多介绍了,这个是传记里面很多,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在这个里面含的意思,我们如何能够克服欲望,这是我们要打一仗,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这能诱惑我们,我们怎样战胜它?怎样克服它?果然能够战胜了,能够克服,能够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那就是祇陀的功德利益,我们从这个地方来体会。

  给孤独,《法华经》里面有一段故事,有个比喻。过去我们完全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真心,现在遇到佛法,才知道回头,给孤独园是我们的家,才晓得回家,表示回头的意思。换句话说,回头就是会归性德,恢复到自性清净心,恢复自性无量的智慧德能,这是给孤独园含的意思。

  「大比丘」,比丘是出家人,含义也很多,这也都不必介绍了。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意思,就是远离污染,恢复到清净。所以出家人通常讲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比丘也叫和合众,众是我们今天讲的团体。佛法的团体,无论是出家人,无论是在家人,一定遵守佛的教训,要遵守六个原则,这叫六和敬。佛说了,果然能遵守这六条,是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值得大家尊敬的一个团体,所以叫做僧团。这里面第一个,就是见解要相同,大家没有意见,见解是一致的,我们今天所讲建立共识,大家有共识,不会有意见分歧。戒和同修,就是守法,每个人守规矩、守法。第三身同住。口无诤,没有争论。意同悦,团体每一个人相处非常和睦,欢欢喜喜。利同均,物质生活,一定是平均的,没有厚薄。所以这个团体是一切团体里面,模范的团体。

  「大」,特别指的是大乘,它不是小乘。这里面每一个分子,都是大慈大悲,都具足大智大愿。而「千二百」表圆满的功德,这个意思都出在《楞严经》。「五十五」代表的菩萨的阶位,菩萨等于读书一样,从一年级到毕业,它五十五个位次。一年级、二年级,要到五十五年级才毕业。这个在佛法里面分有十信,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另外,有四加行四个位次,等觉一个位次,五十五个位次,代表这五十五个位次。

  这一节经文里面,它所显示的,它所表明的,就是说如如不动的本性,当下即是。看这些短短的文字,你能够体会,实在讲就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在起心动念之处,是我们日常生活,所以释迦牟尼佛,底下发起的时候,表现在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高度究竟的智慧,这才是幸福美满的人生。方先生所说的,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点都不错。所以你懂得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生活是世间最幸福、最美满、最高的享受。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一段,明天我们的经文就要讲得长一点了。好,我们念佛回向。     
   
   

金刚般若大意  (第二集)  1995/5/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2

  请掀开经本,第一面倒数第二行,这个经文还是序分,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本经的发起序。我们在许多大乘经上看到,世尊在说法之前都有种种的瑞相,像放光、像六种震动这些境界现前。《金刚般若》在大乘经里面,算得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古大德虽然把它判做大乘初学的课程,可是近代江味农居士,以他四十年专攻的心得,他老人家说古德判这部经,判得不甚恰当。从本经的教义来看,确确实实是大乘圆顿大法,在《讲义》里面他给我们分析得非常的清楚。

  这种判法,古今到底谁是谁非?就像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不能讲谁是谁非,也不能讲谁深谁浅。为什么?佛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谓浅深高下在人看,高的人看得高,低的人就看得低。法的本身确实无所谓浅深高下,这个道理在这部经里面,实在讲发挥得非常透彻,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这样重要的经典,它发起却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文,是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之处,发起这样甚深的经典,这也就说明,至高无上的佛法在哪里?就在日用平常之中。佛教导我们,无上甚深微妙法的修学,就在我们自己本分的生活上,无论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就在自己本分上,就圆满的修学了,也能够圆满的证得无上菩提。你是个家庭主妇,就在日常家庭琐碎工作里面,就修了无上菩提法,就在家里每一天做这些家事,就成了佛。

  本经把这些道理方法,简单扼要的给我们说清楚,而在事实上,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的,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位大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也是天台家所称的分证佛位,虽不是究竟佛果,是分证佛果。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看他是怎么修的,他是怎么证果的,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这五十三个人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上,所以能够把《金刚经》跟《华严》最后一部分(当然最理想的是《四十华严》)结合起来看,理论,方法,跟做出来、表演出来的样子,你就全都看到了。这是一部非常圆满的大乘佛法,实在讲就是大乘之大乘。

  世尊是出家人,就以出家人生活做一个样子。我们读经最要紧的,要从这一个样子里面,体会到各种不同生活的方式,都能够取法他这个模样,我们就得受用了。所以要向这里去体会。出家修行,在家也是修行。出家跟在家,身分不一样,但是修行没有两样。出家人是以度众生为本,自己也是众生。所以这个众生的意思,首先我们要了解,众生不是指众多之人,这个说法不是佛经里面的本意。佛经所说的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这叫众生。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和合而生,这个身体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

  诸位想一想,这个世间动物、植物、矿物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的。没有一样不是的。度众生了解这个意思,包括自己,包括所有一切的动物,我们现在讲是动物,在佛法里面讲「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情识的这些众生,有情众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动物。无情的众生,就是植物与矿物。这是现在人的说法。

  要度众生,先要断惑,惑是迷惑。也就是说你要想度自己,度别人,先要不迷惑,先要做一个明白人,样样都明了,这才有得度的可能。度的意思,也必须要认识清楚,这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帮助的意思,协助的意思,怎样帮助自己,从迷惑颠倒变成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从迷度到觉,这个意思就对了。从烦恼度到菩提,从生死度到涅盘,从凡度到圣,超凡入圣,都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要先断烦恼,要断烦恼,一定要先修苦行,为什么?因为一切有情众生,无始劫以来,他被什么迷了?贪!苦行表现出来,就是不贪,世间人贪财贪名贪利,所以佛菩萨先要做一个样子,做个样子告诉大家,你们所要的,我统统都不要了,统统都放下了,苦行是这个意思。实在讲,超凡入圣是不是一定要修苦行?不必要。为了大多数众生放不下,佛做一个放下的样子,来给你看看。由此可知,他的生活,就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断贪瞋痴。所以世尊在一开端,表现出他不是言教,是身教!换句话说,这种生活方式,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一般人看到出家人生活这么苦,岂知他那个享受,我们无法想象到。他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说他多自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贪名、贪利、贪吃,五欲六尘样样都贪,付出的代价有多少。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痛苦,无量的生死轮回,所得到的实在讲太少太少了,不值得!

  冷静去观察,你就会觉悟,才知道佛菩萨的生活,真的是幸福、快乐、美满。真善美慧他们都具足,我们是有名无实。做样子给我们看,这就是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佛度众生,行无言之教。比其它大经发起,放光现瑞,意义更深、更圆满、更实际。我们今天讲,完全落实在生活之中,让你真正享受到诸佛如来的生活方式。可是诸位要记住,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本分,不一定要学他一样,我要出家,要剃了头,要天天出去托钵,那你就错了。不必叫你改行,就在你自己现实的生活当中,你学到他的这个道理,明白他的道理,学到他的原则,那你的生活就快乐、就自在了。

  所以这种做法,就是叫大家看了之后,减少贪瞋痴慢,自己过一个正常的生活。贪瞋痴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毒,实实在在讲,世间什么样的毒药,都比不上贪瞋痴。要跟贪瞋痴那个毒比一比,那它就轻得太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不足道!众生因为内有三毒,外面这是轻微的感受都受不了。如果把这个三毒烦恼拔除了,身心清净,这个世间什么样的毒药,你吃了,就跟喝茶一样,没事!不会中毒,那里头没有毒,他怎么中毒?这些事,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佛菩萨表演过,他为什么服毒不中毒,他里面没有毒。我们禁不起一点的污染,就是心里面这个三毒烦恼太严重了。生死是从这来的,轮回也是从这来的,这个三毒烦恼除尽了,不但你一切病痛没有了,百病不生,青春永驻,人不老!生死轮回也没有了,根拔掉了。这个道理,佛菩萨清楚明了。我们凡夫不知道,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怎么会晓得。

  也许初学的同修们听到了,这是真的?确实是真的,经上这么说的,传记里头也有记载的。那是过去的人,现在人有没有?有。前年我在温哥华讲经,有一个老居士,大概有五、六十岁了,每天见到我,都给我磕三个头。我说:「你太过分了,天天见面问个讯就好了。」「哎呀!师父你不知道,我一定要给你磕三个头。」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前一年,去检查得了胃癌,医生告诉我只能活三个月,没救了!所以从医院里出来,回家了。」他是个佛教徒,他说寿命只有三个月了,算了,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到三个月也没死,愈念身体愈好,再去检查,没有了。他并没有求长寿,求延寿,他求往生!这就是说,他对于世间贪瞋痴慢的烦恼、欲念统统放下,一心念佛,没有想到念好了,往生没去得了。再去照相的时候,这个病没有了,医生感觉非常奇怪,为他这个事情成立一个项目来调查,十几个医生来研究这个事情,确确实实以前照的那个x光片上有,后头照的就没有,他也没有去找医生,也没有去吃什么药,很奇怪!问他你怎么好的?他说我就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没有办法解释的。但是我们学佛的人懂得:心清净。心清净了,体质就改变,就恢复正常!

  再说最近,写《无量寿经》的,你们都看到这个本子,张老居士,八十多岁了,也住在温哥华。他过去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写得一手好字,住在那边退休了没事情。以后看到佛经,他很喜欢,他说佛经讲的比基督教讲得好,所以我就劝他,没事情你就写经!他果然就写了,第一部写《无量寿经》,现在写了不少,「净土五经一论」全写出来了。《金刚经》、《普门品》我们都给他出版了,今年八十多岁,身体愈来愈好,相貌愈来愈庄严,愈来愈年轻了,这是摆在面前的,他人还在!

  另外一个在西雅图,刘承符老居士,你们没见过面,也许听说过这个名字,早年他听我讲经,听了十几年,每一次听经,他都写一点笔记,这个笔记以后印出来了,叫《法语》,是他写的。最近完成了一部《无量寿经亲闻记》,他把我的《无量寿经》录音带拿回家,天天写,写了大概将近三十万字,写成一本书了,最近要出版。九十岁了,原来因为老了,怕做不动,做不了这个工作,现在做得愈来愈年轻,身体愈来愈好,健康状况比前几年好多了,信心十足。

  这一部完成了,告诉我现在写《要解》的亲闻记,《弥陀经要解》,在此地讲的,大概有六十几个带子。这都是在我们面前,八、九十岁的老人,精神体力充沛,耳目聪明,不是他本来这么健康,本来这个身体比现在差,这几年专心写经,体质转变过来了,这个道理是什么?心清净,心专注了,妄想少了,烦恼少了,杂念少了,这是他自己的功夫。当然你做这个事情,我们学佛的人相信,得三宝加持。可是三宝加持,基本的条件是你本身具足,你的身心清净,佛才加得上。一天到晚打妄想,佛菩萨大慈大悲,要加也加不上!我们看到这些地方,你就晓得佛的心是多清净。

  在这一段当中,里面含的意思很深、很微妙。『着衣持钵』,这是过去出家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那个时候都出去托钵。托钵有托钵的威仪,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有托钵的规矩,衣一定穿得整整齐齐,钵拿在手上,两个手捧着,也是规规矩矩,不能随便,这就是守规矩。守法、守礼、守规矩,这叫持戒。所以这个持戒,不是很狭义想的那几条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那几条戒条,你这个戒的范围就太小了。持戒真正的意思,守法,守礼,守规矩。无论有没有人见到,一定是守规矩,依照规矩来做,真诚恭敬,丝毫不苟。这是教给我们,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譬如说你是个家庭主妇,从早晨起来,做家事,样样都是真诚恭敬,认真去做,有条不紊,佛就是这样做的。

  底下讲入城『乞食』,乞食是『次第乞』,次第乞是平等心,清净心。这里面没有贪心,「这一家有钱,他们家东西好吃,天天到他家去,多托一点」,这心就不清净了,就不平等了。次第乞是挨户,佛的制度,顶多是七家。如果你一家两家,这个钵已经满了,够吃了,就不要再去了;布施得很少,你可以再到第二家,顶多不能超过七家,超过七家,就太过分了。「次第乞」,这是表示清净心,平等心,没有分别。这个很重要,教我们这个。

  底下说『还至本处』,「还至本处」是回头,我们常常讲回头是岸!我们的生活需求够了,不再要了,赶紧回来。我们看看社会上一般人,贪而无厌,他的财富,他一辈子、二辈子、三辈子都享不完,他还贪,还不回头!还至本处是含着这个意思,我这一餐够吃,吃饱了,不再要了,回头了。你这个心才清净,一丝毫都不污染,我们今天就是回不了头,回头是岸!回头就自在了,回头就快乐了,回头智慧就生了。所以这个回头,是从贪瞋痴慢里头回头,从五欲六尘里面回头。你要知道回头,时时刻刻回头,念念回头。

  吃完饭,衣钵收拾好,这都是规矩,点点滴滴都守法。生活有规律,所以可以做一切大众的榜样。『洗足已,敷座而坐』。佛世,出家人都是赤脚的,没有穿鞋子的,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出家人穿草鞋。现在出家人的鞋子,是草鞋的样子,但是质料已经不是草了,质料也很考究,但是还是个草鞋的样子。所以走那么远的路回来,把脚洗洗干净,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敷座而坐」。用功!经行、打坐。这个表示什么?工作完了之后,就没事了。没事情就要回到清净心,回到一念不生,「敷座而坐」是入定!不一定是真的在打坐,诸位晓得,不一定是真的坐,心里面一个念头不生,就叫打坐。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坐禅,讲坐禅这个定义,坐是如如不动,就是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坐。禅的意思是不被外面境界所诱惑,那叫禅。实在讲,他的这些话都是《金刚经》上的,《金刚经》末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这两句。「如如不动」就是坐,「不取于相」就是禅,不着相。佛敷座而坐,表示这个样子,是教人从这些日常生活当中,体悟我们应该怎样过日子,过一个最幸福、最快乐、最美满的生活。现身说法,表演给我们看的!

  不但佛的言教,佛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要很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学习,你才能真的得到东西。所以佛这些举动,都在那里暗示,教导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工作之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就是真善美慧的圆满生活。释迦牟尼佛天天这么做,从来没有一天懈怠过,没有一天做得不如法。

  从这个经上看,好像大家都没有看出来,今天被须菩提尊者发现了,看到了,看到之后,对释迦牟尼佛就开口赞叹。所以底下经文是: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礼节,学生对老师的礼节,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他的赞叹是:

  【希有。世尊。】

  什么『希有』?释迦牟尼佛这种生活方式,以这个来教化众生,实在太稀有了,无言之教。以身作则,表演给你看。所以开口就叹稀有,接着就说:「善护念,善付嘱」。着重在善字,他的护念、付嘱,没有说一句话,他这样做法就是护念一切众生,就是在那里教化一切众生。因此我们明白佛的意思了,做佛的弟子,真正要学佛,无论你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无论你从事某一种行业的工作,要像佛一样,在这个世间,在尽虚空遍法界,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妳是个家庭主妇,是全世界第一家庭主妇,妳是菩萨,妳是佛!你是个公务员,你是全世界最优秀、最好的公务员,菩萨公务员,佛陀公务员。佛教给我们这样做法,不仅是做给我们这个地区的人看,做给我们这个国家的人看,做给我们三千大千世界的人看,那还不行,为什么不行?没出三界!所以你的心量,你的目标,我要做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看,我做一个好样子,这个三界就突破了,六道就没有了,超越轮回了,这叫学佛,这叫修行。

  今天你认为「我修得不错了」,算什么?跟这个比比看,算什么!我们读了这个才晓得,学佛没有别的,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这就度众生。许多同修,你学了佛,你的家人不能学佛,不但家人不学佛,天天跟家人还闹得不合,这个要是释迦牟尼佛看到了都摇头,你错了。你自己一家人见到你都不欢喜,你还能度众生?没这个道理!所以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做一个好样子,在自己本分工作岗位上,做一个好样子。这个好样子,真诚、恭敬、认真、负责,绝不贪图名闻利养,尽义务,不享受权利。有福你们大家享,工作我认真做,潜移默化!这叫学佛。

  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表演了这一套,就是教给我们这一桩事情。他不用口说,口说我们不相信,你没有做到。他天天这么做,他说到做到。因此我们晓得,佛法的修学,确确实实,就如一般人讲的家常便饭。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就在生活当中,就在工作当中,就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去完成,去证得。这是我们应当要体会得到,应当要认真去学习的。

  这个经文里面讲: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关键在这个『善』字,这个「善」是佛的方法,实在讲太巧妙了,没有想到佛法修学是这么容易,就在自己平常生活里面。至高无上的大法,『护念』,诸菩萨范围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个护念就像母亲照顾婴儿一样!『付嘱』意思不相同了,付嘱是教诲,已经有能力帮助佛教化众生的这些学生,也就是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学生,这个意思是你们要帮助众生,要度化众生,就要学我这个样子,这才叫善付嘱。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以身教,不必用言语,随时随处,大菩萨都给小菩萨做一个模范,老同修要给初学的人做一个榜样,这才叫善。

  须菩提今天看出来了,所以赞叹稀有,赞叹了,还有许许多多人没看出来,那就不能不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大家详细的说说。底下就是请法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尊者问的这两个问题,是切身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每一位同修,现前切身的问题,他代我们问出来了。《金刚经》的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一个字都不能够轻易看过。『善男子,善女人』,首先把标准订出来,这个标准要依本经所说,这个善,持戒修福,有这个条件这就是善。要是依一般大乘的标准,说得更为详细的,世尊在《观无量寿经》讲的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叫世间善人,这标准在此地,世间的善人。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学佛的善人,通常我们讲小乘的善人。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善人。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经必须这三条统统具备,这个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观经》说得详细,这里说得简单,只说了四个字「持戒修福」。持戒修福,把《观经》这十一句统统包括了。言语文字有简略不同,里面的含义没有两样,先把标准说出来,因为只有这样的标准,他才会发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国意思,无上菩提心,照字面上翻,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发心要求得究竟圆满的觉悟。究竟圆满的觉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我不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心叫无上菩提心。一般人不但没发,这个念头都没有!他为什么没有?这哪能做得到?这做不到,简直作梦,想都不敢想!他还发什么心?所以这个发心的条件,要善男子、善女人。他有这样的善根,他才会起这个念头。在果上讲,这就是发心要作佛。超凡入圣要达到圣人的顶点,不是普通的圣人。发这样的心,的确不容易。

  我们经典涉猎比较多一点的,我过去常常观察,我自己学佛,没有发这么大的心,哪里敢?不敢!看看别人学佛,问问他的动机,也不是发这个心。大多数都是求名闻利养,求升官发财,求身体健康,佛菩萨保佑我一家平安,都求这个。没听说过他想作佛!只有读《坛经》,看到六祖那个口气,我一看吓了一跳,他见五祖,五祖问:「你为什么来?」「我来作佛的。」这没有听说过,哪一个人进佛堂,你来干什么?我来作佛的。没听说过,那叫真正发菩提心。我们在《坛经》上看到,六祖是这样的。

  更殊胜的,是我们在《无量寿经》读到法藏比丘,他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说,不但他要作佛,他要超过一切诸佛,这个六祖比不上他,差远了。六祖只作佛,还没有说要超过一切诸佛。阿弥陀佛成佛,一切诸佛赞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这些地方,你要能细心去体会,会很得受用。能够勉励自己,激发自己。心是发了,愿是有了,要怎样达到目的?当然要靠修行。

  修行有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两个问题:「应云何住」,这是讲我的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二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是妄心,妄想心,妄想太多了,怎样把妄想给降伏住,也就是如何把妄想断掉,我们的心真正得到一个安住的地方,这是大障碍。尊者真的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末法时期没有缘分见到佛,有这个问题不晓得问谁,在这里看到了!原来尊者很慈悲,已经把我们的问题提出来问释迦牟尼佛了,读这个经,释迦牟尼佛答复他的,就是答复我们的。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一段话是世尊对于须菩提的见地肯定了。佛这种生活行为,确确实实是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菩萨作榜样的。你看出来了,没错,是这样的,没看错,这是肯定的答复他。两个『善哉』是赞他,一个是他有智慧,他看出来了,懂得佛生活行为里面含的密义。第二个善哉,赞叹他,他有大慈悲心,能代一切众生请法。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诸位要晓得,尊者问的问题,到这就答复完了,也就是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到这个地方讲圆满了。是因为我们不懂,后面就解释这个问题。须菩提尊者的分上,到这里就行了,就没事了。佛嘱付他『谛听』,这个谛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你要认真的听,仔细的听。谛是谛实,真实,正确的意思。『当为汝说』,这也是允许他,答应他,你问我,我当然会跟你讲。

  我们平常看经,听讲经,要懂得谛听的意思。谛是一心听,我们常讲仔细听,认真的听,还不是谛的意思。靠近了,还不是真实的,真实是一心专注,心里面还有其它的妄念就不行,那就不是谛听。谛听是心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一心专注。我在此地讲一个半钟点,假如诸位这一个半钟点当中不起一念,一心专注,你这一个半钟点准会开悟。你天天来听,为什么不开悟?听的时候你打妄想,还有妄念,所以你开不了悟!就是你的心不真诚,你用妄心在听,不是用真心在听,真心是一心,妄心是二心,我们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是你一面听,一面在打妄想,那是妄心,不是真心。

  佛的教诲,经文记录下来成文字,都是佛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他是从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是从妄心里头去领受,决定不可能,这个没有法子。我们如果也要用一心,佛的意思立刻就领略到了,就明了了。所以世尊说法,未说之前,劝导大家要谛听,这一句话是关键的所在。你能不能真正了解佛说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就在谛听。如果没有这个态度,没有这种心态,还是用妄想心来听,听完之后,那就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而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你所体会的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这两个字是关键。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两个如是。两个如是就是答复他前面,善护念、善付嘱这两个疑问。佛的言语当中所含的意思,就是现前的指点,当下即是。你不是看出来了,像我这样就行了。护念,付嘱,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出来了,你照这样做就对了。佛在此地所示现的,本经后面就详说,不详说我们不知道。实在讲佛这种说法,就跟禅宗里面的机锋一样,当事的人听得懂,普通人在旁边听听不懂!不知他们是问的什么,答的什么,莫知所云。

  读了后面经文,才懂得这个地方的意思,原来佛所表现的,《金刚经》里头,主题里面所讲的,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佛在生活当中显示出是这个意思。《金刚经》说的是般若的精华。我们说得浅显一点,明白一点,佛在生活当中所流露的、所显示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完全在生活当中,一举一动,点点滴滴,圆圆满满的显示出这样的境界。所以说它是真正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都在穿衣吃饭上。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里去学习,你这一生怎么会不幸福,怎么会不美满?学佛没有别的,学佛菩萨的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我们接着看下面文,这是尊者的大慈悲心,我们看出来了。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是尊者的应辞,佛一说,尊者完全明白了。他虽然明白了,别人不明白,别人不懂!所以下面这一句话,又是代我们大家来启请的。『世尊,愿乐欲闻』,这四个字,一个字比一个字深,意思无限的深广。愿闻不如喜欢闻!乐是喜欢,喜欢的意思比愿的意思要深,喜欢不如欲,欲是欲望!非闻不可!喜,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没有还无所谓,欲是非得到不可。末后那个闻,就是像《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真闻。所以这四个字是一层比一层深入。

  为什么说四个字?在场听众很多,每个人程度根性不齐,佛虽然说法,每个人体会到,得受用的,也有浅深不一样,所以有人得的是愿,有人是乐,有人是欲,有人是开悟了。末后那个闻,一闻就开悟了。它这个字的意思很有味道,表示说我这个启请,为各种不同程度众生所启请的,全部都包括了。这是代我们启请,希望世尊详细为大家说明,不详细说,前面的那种答复,只有须菩提懂得。我们听了是完全不晓得他在说什么。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从这以下就详细来说明,一直到这部经的结束。古时候梁昭明太子把这部经,分成三十二分。我们将三十二分也保留了,因为用昭明太子这个本子的人很多,一般都很熟悉,所以我们保留这三十二分。江味农居士在他《金刚经讲义》里面,他是依照《新眼疏》,这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本,过去道源法师讲《金刚经》,多半都是采用这个批注,但是他采用《新眼疏》的批注次数比较多。这是前清达天法师所注的,他这个本子的特点,就是把全经分作信解行证四分,跟清凉大师分《华严经》相同。这是从前批注《金刚经》的人没有这个分法,这是《新眼疏》独到之处。江居士仔细观察全经经文,确实信解行证四分在经文里面都很清楚,所以他的科判就采取这个架构,他分得更详细。我们将江居士所分的科判的经文,用数字注在经文的旁边,所以诸位看到经文旁边的数字,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分的科,他分得很细。我们现在注在这个本子里面,最近印的讲义,我们每一段经文也用阿拉伯数字注上,诸位要是检查非常方便,因为他的讲义分量很多,查这一句往往是很不好找,我们标上这个数字就容易多了。

  江居士把这个经分成前后两半部,这分得很有道理,前半部是信解,后半部行证。昭明太子这个分法,三十二分正好前面十六分,后面十六分,前面十六分上半部,后面十六分下半部。前半部是就境界上说明无住,《金刚经》的宗旨,当然也能够说六祖大师当年的悟处,实在讲是《金刚经》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金刚经》字字句句,都能教一切众生开悟。不一定要在这八个字上开悟,惠能大师在这八个字开悟,我们也不一定在这八个字上,任何一句都有一个悟处,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但是无住,确确实实是《金刚经》的宗旨,不但是《金刚经》,整个般若说的什么?就是教你无住而已。无住就是不执着。前半部从境界上说,后半部从心理上讲,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要精深得多,从心上讲无住,前半部是从境上讲无住。

  信解行证四分从这个地方,这是第一个部分。就在境界上说明无住,我们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凡是经上一开端用「佛告须菩提」,底下所说的话一定很重要。这个「告」是上对下,老师对学生,我告诉你。下对上用「白」,你看须菩提白佛言,白是一个尊敬的辞,下对上要尊敬,上对下是用告诉。像这些敬辞,现在人都不讲求了,现在人也不会,也不重视了,但实在讲,这都很重要,维持整个社会和谐的秩序,这属于礼。

  古德告诉我们,最高的就是道,道没有了,再有德,德比道低了一等,德也不讲了,再有仁,仁没有了,再有义,义没有了,有礼,礼再没有了,天下大乱!礼是维系社会最低最下面的一层,礼没有了,就不得了了,天下大乱了。如果诸位读中国历史,你一定能够发现,任何一个朝代,当他建立政权之后,总在三年到五年,礼乐一定完成,礼乐完成之后,所有一切人都要遵守,都要守礼,大家生活有个规矩。

  我们中华民国建国到今年,八十多年了,将来底下人写历史,这八十多年是乱世。为什么?没有礼乐。中华民国没有作礼!所以这个礼就无所适从。就是丧礼,现在很多披麻戴孝的,那是满清的礼节。所以现在有的丧礼是穿个黑西装,那是外国西洋礼节,它没有礼!用什么都可以!没有礼!所以这个是悲剧,将来底下人写历史,乱世!跟任何一个朝代不能相比。我们在这里看到,实在讲感触也很多。将来的社会,必定比现在更要乱。古圣先贤对于道德仁义礼,想尽方法来维系。现代人没有这个认知,整个把它遗弃掉了。想社会和谐,想大家生活能够幸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看到「佛告」,底下的句子就很重要。

  『诸菩萨摩诃萨』,这一句里面就是含着尊者前面所请的愿乐欲闻,各种不同程度的这些同学们。所以诸菩萨里面就是十信菩萨、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地菩萨,等级位次不一样,此地这个诸菩萨是这个意思。

  『降伏其心』就是叫妄想如何能够不起,特别是在初发心,初学的时候,下手只有讲伏烦恼,断是做不到,如何能把它伏住。实在讲不但是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这个原则,一个原理,一个原则,方式尽管不同,大家听到佛教的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方法再多,门径不相同,但是要知道,一个原则,就是如何把妄念息掉。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一个原则,你学佛就不会走错路了。

  不管学什么,你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也好,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妄念,一定要一天比一天少,烦恼一天比一天轻,这就对了。不管学哪个法门,对了。如果你是学这个法门,烦恼一天比一天多,妄念也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错了,完全错了。所以检点我们自己学佛如不如法,你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则,就不难了。

  尤其在现代的社会,现在社会民主、自由、开放,国家不保护老百姓的思想。国家不保护,因为民主自由开放,从前在帝王时代,我们说它不好,实际上好处很多,帝王对于邪知邪见邪教决定禁止。为什么?防范污染你清净心,他保护你。民主自由一开放,邪知邪见谁都不能禁止!我们一般人不能辨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害中毒就太深了。所以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问我,他说你是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我赞成君主,这是实实在在话,我不赞成民主。君主固然有害,但是民主的害,比君主不知道超过多少倍。这个事诸位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了解。原因在哪里?君主制度底下,他要希望他的子孙继承王位,希望他的王朝绵延几百年几千年,他要做老百姓的好榜样!他要负责任,他如果做得不好,老百姓起来革命,就会把他推翻。老百姓希望一个安定的生活,你小错可以容忍,过去算了,大错不行!大错一定改朝换代了。所以继承王位的人,都受过最好的教育,国家最有道德学问的老师来辅导他。民主制度底下,可以不负责任的。选上去四年,下一次选得上选不上,不晓得,花了这么多钱去选,在这四年当中如何把它赚回来,老百姓的生死与我不相干!所以责任心上没有君主那样的尊重。

  君主时代也选贤与能,你读古书晓得,汉朝时候就订的选举制度。政务官就是地方的县市长,你在任内一定要替国家选拔人才,这是他政绩里面的第一条,你做得再好,如果你不能替国家选拔人才,你这个职位就不能做了。选拔人才什么条件?两个条件:「孝、廉」,你看古人讲举孝廉。孝子不会做坏事!他能孝亲,就能够为国家尽忠。廉,廉洁他不贪污!能尽忠,能负责,又不贪污,这就是好官!选举的标准是这两个,所以地方官常常出去访问、打听孝子、廉洁,这种人选拔出来,由国家来培养。所以从前的制度比现在好得太多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大意  (第三集)  1995/5/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3

  请掀开经本看第四面第十小节,旁边有这个小数字。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经文到这个地方,这为我们详细说明,怎样降伏其心,这个心就是妄想心。凡夫都有妄念,而佛将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谓有生死,有六道轮回,生死与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那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妄念。所以妄念要断了,不但生死没有了,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法,大小乘所有的行门,虽然依据的理论经典不相同,修学的方式不一样,它目的是一个:怎样把妄想除掉。这个是无量法门、一切宗派里面共同的方向和目标。

  《金刚经》可以说是直捷了当,没有委曲婉转,教给我们断妄想的方法。世尊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示现的,也就是他所表演的,我们凡夫粗心大意,要依照佛法上来说,业障太重,看不出来。逼得等着须菩提说出来,为我们启请,要求世尊以言语详细为我们说明。佛所说的,总是离不开他所显的,所以一开端就说诸菩萨摩诃萨,这是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可以说是没有例外,就应当要像佛一样的降伏,一样的住,那就对了。这一句是总纲领。

  今天这个地方就是加以说明,佛是怎样降伏其心的?这个方法很妙。比小乘高明太多了,比大乘权教也来得方便多了。他的方法就是把心量扩大,也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不要去想自己,想一切众生。所以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一开端他就把十二类生说出来了,实际上六道众生的生态,前面四句都包括了,胎、卵、湿、化,讲一切众生的生态,总不出这个范围。像我们这个人,有一些我们讲高等的动物,胎生的;有卵生的,像鸟雀一类是卵生的;有很多低级的动物,化生的、湿生的,这都包括尽了。

  『有色、无色』是指色界天跟无色界天,『有想、无想』,完全讲的是无色界天。这是六道里面真正是高级的凡夫。末后一句,『若非有想非无想』,是六道里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这一句把三界六道统统包括尽了,也就是佛法常说的三千大千世界,这几句的范围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很难想象的。在过去有不少的佛门学者,这些老法师们,总认为佛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类似我们现代科学发现的银河系,银河系范围太大太大了。

  我们要是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后面那篇文章来看,他讲的也满有道理。他的看法是一个银河系是佛经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小世界。这样说起来,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就不得了了。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包括多少个小世界?十亿个。它是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然后再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才叫做一个大千世界。这样乘出来之后是十亿!换句话说,这个范围是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六道的范围,这是黄老居士的看法。

  我们常说我们的心量,要不能突破这个范围,就没有办法超越三界。这是个事实,所以心量要大!大乘经上常常赞叹,佛与大菩萨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人家那个心量多大。佛在此首先把心量拓开。我们度众生的对象,『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你要发这样的大愿大心。《金刚经》确实(佛在此地说得很清楚)是为发大心者说。心量不够大,这个法门他很难得受用,一定要发大心量!

  「灭度」,我们先说这两个字,灭就是灭妄想,我们妄想太多了,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要把这些妄想、烦恼灭掉。度的意思很多,佛菩萨把这些理论方法,教给我们。这个度就当做协助讲,当做帮助讲,他来帮助我们。从我们自己本身来说,我们现在是有烦恼、有妄念,能够度到无妄想、无烦恼的那个境界,对于自己修学。度是这个意思。

  它的标准是要无余涅盘,「涅盘」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灭。在四谛里面,它翻的简单,就翻作灭,苦集灭道。这个灭就是涅盘。灭什么?灭烦恼。烦恼是因,生死是果。烦恼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这个诸位要知道的,这个是灭。无余那就是断灭得干干净净。像小乘阿罗汉,证得涅盘了,那个涅盘不究竟,不是圆满的。只把粗重的烦恼断了,微细的烦恼还存在。所以它那个不能叫究竟涅盘,不能叫无余涅盘,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地方无余,连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还有余一品,必须把那一品也断掉,圆满的成佛了。

  由此可知,要发一个大愿,发一个大心,帮助一切众生,成究竟圆满佛,要帮助他到这里才为止。帮他作了菩萨,作到等觉菩萨,还不够,还不圆满。这样的愿心,才叫做圆满的愿心。虽然发这么大的心,如果你要是着相,实实在在讲,你不但帮不上别人的忙,自度也成问题。本经的宗旨,叫我们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帮助众生入无余涅盘,这是修善,这是善达到究竟圆满。可是决定不能着相。

  底下就说『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痕迹都不着。这就是世尊在生活上所表演的。为什么?因为佛教给我们,修行终极的目标,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凡夫见不了性,成不了佛,毛病出在哪里?执着这些假相,所以你就见不了性。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现象,近,从我们自己的身体,包括我们的思惟想象,也就是我们讲的心理现象,生理现象,这是最近的。外面远而说,就是虚空世界。我们今天讲的是无量的星球,这是我们活动的空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些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所谓是缘合就现生;缘散了,它就灭了。佛为我们说破,其实这些现象,真的就摆在我们面前,实在是因为粗心大意,没有细微的观察出来。

  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生是缘聚,死是缘散,缘聚缘散。大,到世界,现代科技发达,我们现在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太空当中,几乎每天有新的星发现,每天也有旧的星爆炸、毁灭,消失掉了。这就是真正看到世界的成住坏空。佛告诉我们,这些是缘聚缘散的一个现象。凡是缘生之法,决定没有自体,它的体是众缘和合的,它没有自体。所以佛说「当体即空」!当下就是空,「了不可得」!如果看清楚、看透了,你才晓得一切万法,摆在面前,生即无生,灭即无灭,生灭是幻相。所以佛告诉我们事实,事实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从哪里看?你观缘,就不生不灭。这是叫你粗看,再要细看的话,缘也是众缘和合的。再往里面观察,那也是空的。

  现在的科学家,实在讲也很厉害!他们观察入微,以前的科学家,认为还有物质存在。纵然分析到原子、电子,他认为还有个物质存在。现代科学家说得就更进一步,根本不承认有物质存在。物质现象是什么?西方科学家是讲「场」的现象,也有人说是「波动」的现象。这就完全否定了物质的存在,这个跟《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味道就很接近了。如果明了这个事实真相,还有什么好执着的。只要不执着,真相就大白!你生活就很自在。那真正就幸福了。

  人类的苦恼在哪里?患得患失。其实你能不能得到?得不到。《金刚经》精彩的在后面,《金刚经》难讲也是在此地。讲前面把后面都说出来,到后头没得讲了,放下了。所以前面很含蓄,到后面才说穿。这是这个经之难处(我们因为时间短,而且听众每天有新来的,不见得你明天有时间再来)。假如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真相都看得清清楚楚,生活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游戏人间哪!样样可以享受,没有一样他认真的,他不认真就自在了。

  我们今天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样样事情都认真。哪里晓得,你说能得,能得是你的念头妄想。你想,哎呀,我今天得到这么多钱了,我今天得到些什么!那只是想那个念头,念头是心!这经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得的那个都没有,都落空了。所得的,这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所得是个空的,能得也是个空的,一场空!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你日常生活,枉费了心机,自找苦吃!这是佛感叹的「可怜悯者」,真可怜!如果你想得,还真得到了,那不叫可怜。你所妄想的,到后来全是一场空,不要到后来,当下就是空的。这才叫冤枉,才叫真正可怜。

  世法如是,佛法也不例外。为什么?佛法也是因缘生,众生没有这么多毛病,佛还有什么话好说?佛没有话好说了。因为你有贪瞋痴慢,佛才把这个理、事说明白,这个叫佛法。你要没有贪瞋痴慢,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也没得说了。所以佛法也是因缘生。佛在这个经上说,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意思就是,佛法也不能执着。你要执着真有个佛法,你又被佛骗了。但是佛没有存心骗你,是你自己误会了,那没法子。佛不存心骗人,但是你已经上当了,这佛很冤枉!佛没有骗人。所以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彻底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还要积极的断恶修善?一般人讲,「我都一场空了」,这个人很消极!甚至于说:这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你没有把佛的意思了解,你又错会了意思,又听错了。佛给我们讲,事实真相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有不能住,空也不能住!不住空,就是积极去帮助一切众生。不住有,虽然积极在做,心里头痕迹都不着。所以哪一个佛菩萨,不是积极的去教化众生。我们世间人这种积极,比不上他!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句话不太好懂。必须要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的真相,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这才叫真实「无」,而不是假想的,不是假设的。古德为我们说了五条:第一个缘生,因缘和合而生的。举个例子,我们佛经常常用我们自己本身做例子,四大五蕴之假合,没有自体!四大,也有很多人讲错了。佛经讲四大:地、水、火、风。他完全把它看成实体,这个讲法是讲不通的,是很勉强的。其实这个四大,是讲基本的,我们讲元素也好,讲原子也好,四种特性,四大性质。地,它是一个物体,已经形成一个物体了,我们今天讲固体,你能够看得见的。再小,我们在高倍显微镜之下,能看得见的。火大,水大,我们现在讲带电,带阴电、带阳电,阳电是火大,阴电是水大。还有一个性质,风大,风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这些现象,物体的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这一个基本物质所组合的,那个基本的物质有这四个特性,所以叫地水火风。地水火风是讲基本的物质,它有这四种特性。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它组成的,我们今天讲,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

  但是动物跟植物、矿物的差别,动物有灵性,他还有个心。也就是说,他有物质的部分,还有精神的部分,精神部分就叫心法。心法,佛跟我们讲,五蕴后面的四条,受想行识。受是他有感受,他有苦乐忧喜的感受,他有思想。行,是说它不能够止住,它是剎那剎那在变化的,行是讲变化。譬如我们常讲。我们人一年比一年老,衰老,这个叫行,你不能够住在那里不动,我们人年年十八做不到,他会变化的,这个行就是变动的意思。其实哪里是年年在变,我们晓得天天在变,岂止天天在变,剎那剎那在变,剎那不停,这个叫行。识是心之本体,这个本体是变了质的本体。真正的本体,是没有念头的,真心离念,妄心有念。变了质的这个心,是妄心。他有分别,他有念头。在法相里面讲,就是八识。第八识是识,第七识是行,第六识就是意识,有分别有执着。一切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都是四大五蕴的和合,所以他没有自性,当体即空!

  第二讲同体,相虽然有差别,可是本体是相同的,这一点的确很难懂。所有一切万法,同一个性体,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一个,一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所以你找到根源的时候,根源是一个,这是佛在经论里头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个法身就是本体,它的名词,在佛经里有一百多种,但是都是说的一桩事情。都是讲这个本体,平常我们在此地讲的实相,讲的真如,讲的如如,都是说这桩事情。我们讲真心,讲本性、讲清净心,统统都是说它。因为体是同的,所以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就无条件了。同体还有什么条件?我左手给蚊子咬了,右手去赶赶,这左手难道还去谢谢它?为什么?同体!我们凡夫不知道众生是同体,佛菩萨知道,所以佛菩萨对于众生的爱护慈悲,叫无缘大慈,为什么?没条件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没条件的。他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性,是一个整体。

  第三,从本迹上观察,从性体上讲,没有生灭。既然没有生灭,哪来的涅盘?由此可知,佛说一切法,都是跟世间相对而建立的,这一边没有了,这一边也没有了,两边都没有了,那才叫事实真相。所以佛教给我们,世间法不能执着,当然佛法也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一个是病,一个是药!病没有了,药也没有了。没有病的人,天天吃药,那准生病,那不是好事情,所以两边都要舍弃。我们现在是有病的时候,需要用佛法来医治,但是你要晓得,佛法也不是真的好东西。病好了,它也不要了。所以你也不要留恋它,也不要感激它,它帮你忙,你起这个念头,你就错了,又生病了。所以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叫你舍得干干净净。

  第四无念,因为有念,所以才有一切现象的发生,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是真的。如果没有念、没有想了,一切法不生。我们今天念断不掉。换句话说,这个生灭,生灭就是生死轮回。这个现象就没有办法摆脱掉。佛告诉我们,生死轮回是假的,就是你那个妄念变现出来的,哪一天妄念没有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是佛为我们说到,究竟彻底圆满的说法,也是真实的事实真相。

  明白这个道理,佛为我们说的,有情众生的法界有十大类,十大类是大分。要细分,给诸位说,法界是无量无边。简单来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法界,不可能两个人同一个法界,不可能。而自己一个人,也是无量法界。为什么?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就不是一个法界。一个小时之前的我,跟一个小时之后的我也不是一个法界。你才晓得法界无量无边!

  这究竟怎么回事情?因为我们的念头太复杂了,只有得定的人,他才可以在一个短时间内 ,住在一个法界里面。为什么?他能住在一个境界里头,我们不行。前面念头灭了,后面念头又生了,前后念头不一样,真的叫胡思乱想,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晚上作梦,梦乱作,就能够体会到这个念头的复杂,念,念想不一。他要能专想一个,那就不错。专想一个,在佛法里面就叫三昧!叫正定,他住在一个境界里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十法界是自己变现的,没有任何人在主宰着。我们想佛就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这些人,人将来会变什么?将来都变鬼。他为什么会变鬼?天天想鬼。鬼是什么?贪!贪财、贪名、贪色,那个贪天天在长。佛告诉我们贪心就是饿鬼,瞋恨心是地狱,嫉妒瞋恨,这个就是你想地狱,你常常想这个,就是造业,你造这个业,你将来这个境界就现前,现前就受果报。想什么就变什么,这个想太可怕了。

  但是修行的时候,你这个想也太重要了。所以佛法,无论哪个法门,实际上,你仔细观察,观想,就是看你想什么。所以诸佛菩萨劝我们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那你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同样一个道理,你要是能够想得很美,想得很善,你的相貌一定变得很圆满。清净、慈悲,充满了爱心,这个相貌就圆满。天天搞贪瞋痴,搞嫉妒障碍,那个相貌就愈来愈丑化了。相貌从哪来?心想生,这看相的人,相随心转,就是这个道理。相会随心转,身体体质也会为心所转。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大家如果能够冷静一观察,你马上会发现,一般人有正常的工作,他做得很自在,生活也过得很好。这一退休,没事情做了,他退休一年,比他工作的时候,至少要衰老五年以上。他在工作的时候,不太容易老,退休之后一年老过五年,两年老过十年,为什么?他天天想「我老了」,他想老,这个老就老得好快;老了的时候,这里痛,那里痛,他就想病,就天天跑医院,你说糟糕不糟糕。原来他病很少,这病愈来愈多,他没事,在家里天天想老想病想死,那就没法子了,没救了。

  你从佛法讲的这些道理,仔细观察,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都没错。如果你能够把老病死都忘掉,你就永远年轻,你就不会老!所以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觉得「我老了,退休了,这个时代不是我的,年轻人的时代了」,他就天天打这个妄想,那对他的生理,体质的变化,就愈变愈坏,愈变愈衰老,都是从心想生。所以佛告诉我们,真心无念。念是妄心。

  第五,佛教给我们观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能够把生、佛看平等了,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人物都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修行下手处,在极不清净里面修清净心,就是在差别里面去修平等,这叫真修行。这才叫会用功。总而言之,性是真实的,相是虚妄的。佛法的修学是教我们正信,教我们明心见性。怎样见性?性跟相是一体的,性跟相是不能分开的。只要不着相,只要了解相的性质,那就见性了。换句话说,绝不能说离开一切相见性,没这个道理的。即相见性,只要不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

  净土法门,实在讲,与这个道理完全相应。大乘修行,古德常讲,转识成智。转是转变,识就是分别妄想。其实经上常讲,讲降伏,讲断,这都是方便说。性相既然是一体的,那个相怎么能断?相断了,性也没有了。真正的意思是转变,那就对了。所谓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转六道成一真法界,转变哪!靠什么转变?靠念头。由此可知,归根结柢,就是把观念转过来。

  观,我们今天讲,看法。念,想法。你把你的看法想法转过来,就成功了。所以净土法门,下手就是转识成智。这个道理很少人知道,实在讲,那个念佛的人自己也不晓得。他怎么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因为这个法门,是十方世界大智慧人所选择的。佛经里面,大家所公认的,足以代表整个佛法的经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文殊、普贤是《华严经》的代表的菩萨,而文殊普贤最后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十方世界像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没有一个不发愿求生净土的。所以西方净土,是大智慧人所选择的。

  今天我们莫名其妙也选择这个法门,这只是碰巧,跟文殊普贤选择的没有两样,这个很不可思议。但是选是选定了,是不是像文殊普贤那么认真去修?这就很难讲了,他们选定之后,是认真修学,所以成就不可思议。我们假如也能认真,那成就也不在文殊普贤之下,这个理与事都无限的深广,因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心定了,这一生别无所求,唯求西方。

  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妄想,他自自然然就淡了,自自然然就放下了。这就是前面讲的,云何降伏其心。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二六时中,只有一念。我们选择用持名的方法,这个方法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平等得到了,智慧就现前。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这个法子岂不就是转识成智,就是降伏,就是即念离念。用念阿弥陀佛断一切妄念,也就是两边不着。

  所以念佛人要发大心,西方净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我们发一个大心,不但是自己要求生净土,一定要把净土法门,尽心尽力介绍给一切众生,这个道理,这些事实要能体会得到。世法,刚才说了,缘生的,一场空,一场梦。纵然生到天上,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是一场梦,还是了无所得。这不能不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本着佛在《金刚经》上开示的这些道理原则,来处事待人接物,这一生真实的幸福美满。也像从前方东美先生所说的,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玄奘大师所译的觉有情。玄奘大师以前所译的,我们叫它古译,古时候翻译的,译作大道心众生。奘法师,我们称它为新译,他译作觉有情,觉有情确实译得是很好。与菩萨这个梵语原文的意思相应,觉悟的有情众生。觉悟就不迷了,还有我人众生寿者,这个没觉悟,没觉悟就不能叫菩萨,觉悟了才能够叫菩萨。这是佛在此地为我们解释出来,心量扩大了,这才叫做菩萨。

  四相,『我相』,执着,在粗的相上讲,执着这个身是我,微细的相上来观察,执着这个念是我。小乘人能不执着「身」是我,他有念!他有能想能思惟,他认为那个「能」是我。《金刚经》后半部说,那叫我见。他把那个东西当作我,那比把身相当作我是要高明得多,但是还是一个妄想。与我对立的,这是『众生』。这一切现象相续不断的,这是『寿者』。寿者我们今天讲,就是时间,时间这个观念,众生可以说空间的观念。他还有这些妄想存在,他没觉悟!虽然说的四相,那个根就是我相。我相要没有了,后面三个都没有了。所以佛说降伏,着重在我。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迷惑的人,念念为自己,为我的家庭,为我自身,为我家庭,这个是迷。完全不知道事实真相,这个心量很小。

  觉悟的人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所以他念念不想自己,念念想众生,这是大乘法,降伏我相最高明的方法。我相不降伏,自然就没有了。他不想我了,起心动念都想众生。尤其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想众生,不是想别的,念念都想一切众生,要帮助他成佛。这个还得了!这个思想纯正,真实的美满。而又能帮助众生不着相,连此地讲的寿者相也降伏了。「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个众生相也降伏了,自自然然的降伏,没有用一丝毫勉强,这是高明到极处!

  所以发无上菩提心,这是前面讲的,能发这个心,就是大乘佛法讲的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诸位要记住,一定要修普贤行,才能够圆满你的大愿。普贤行跟菩萨行的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念头。菩萨还有念:「我要灭度多少的众生」。普贤菩萨做这个事情,心里头没有这个念头。所以普贤行很难做得到!《行愿品》里面,普贤行提出十大纲领,十大愿王,就是修行的十大纲领。第一个「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什么意思?我们佛弟子,对佛是最恭敬的,提到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恭敬心自然就生起来。我们要对待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要用对佛的恭敬心,那才叫礼敬诸佛。诸佛里面的含义很深很广,在有情众生,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谁?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没有一个众生不恭敬,你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

  不但这个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桌椅板凳都是佛,对待它们,要跟对佛同样的恭敬心。礼敬,敬是敬心,礼是怎样对待,桌椅板凳你对它的礼敬,每天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对它的礼敬。书本,我们看的时候展开,看完之后把它合起来,不看的时候,放在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恭敬。所以礼敬诸佛,要用现代的话就是一切恭敬。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对一切人,对一切物,对一切事。对事的恭敬,就是认真负责去做,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不尽心就不恭敬了。这是第一条。

  能这样做,那叫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菩萨里面最殊胜的,菩萨行里面最圆满的,所以《华严经》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话没错。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诸位《无量寿经》念得很熟,《无量寿经》一开头,「德遵普贤」。西方世界,一踏进去,就要修普贤行。所以西方世界成佛容易,成佛快速,原因就是,整个环境都是修普贤行的环境。我们虽然做不到,要心向往之,要天天向普贤行靠近,才行!做得虽然不圆满,做比不做就强多了,不能不做。

  讲到修行上,修行上总纲领的术语,不外乎观照,特别是禅宗、性宗。其实其它宗派虽然没有用观照这个名词,功夫没有两样,说法不一样就是了。禅宗讲观照、照住、照见,我们念佛的人讲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名词用的不一样,意思、境界都相同。所以念佛也是观照。如果妄想很多,散心念佛,就很难得受用。虽然念佛,还在那里打妄想,可是有很多同修告诉我,念佛已经念了两三年,妄想还是那么多,好像对于念佛,信心没有了。其实这个错了,念佛决定是正确的,决定有功夫,现在你妄想还那么多,就是你的功夫还不够,继续努力,功夫得力了,妄想自然就少了,当然,如果能懂得道理,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你收的效果就会提前,这个时间能够缩短。

  在通常,一般古大德教给我们,口念佛号,心想弥陀,这个样子比较容易摄心。心想佛,口念佛,手拿念珠,初学的人,用念珠有帮助,到你念到纯熟了,那念珠用不用无所谓了。所以念珠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初学计数,把你念头系在数字上,不想别的,想我今天念了多少了,这个是止妄想的方法。另外一个作用,念珠有提醒念佛,怕忘掉了,一看到念珠,佛号就提起来了,所以念珠有两个作用。

  古大德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怀疑是智慧,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信解,不夹杂,不间断,那是功夫。这个法门之好,就是行住坐卧,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场所,你的佛号在心里,都可以绵绵密密的不断。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你用一句佛号,保持你的清净心。久而久之,功夫纯熟,就得力了。自自然然心开意解,你烦恼少,智慧就增长,你对于一切人事的看法,自然就不一样。你比从前一定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切都明了了,你的言行过失就少了。说话也好,做事也好,都能做到恰到好处,不至于犯错误。

  功夫再往上提升,禅家讲的照住,照住就是得定,那就很有受用了。再说念佛,叫事一心不乱,跟这个境界是相同的。再往上提升,照见,像你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高级的功效。照见就是见性了,明心见性。在念佛法门里面,叫理一心不乱。可见得我们说的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众生的大病,实在讲,就是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这实在讲非常可怕,这个就是一个人,为什么累劫的修行,都不能够成就,不能够超越三界。实在讲,根本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因为心量小,我执非常坚固。所以佛在此地,用这个方法巧妙,他叫你发大愿,发跟诸佛如来同样的愿,把你这个心,大而化之,这样子我见不除,自然没有了。我见没有了,我执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是转烦恼成菩提,极妙的一个方法。下面经文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这是说明,不住相才是正住。前面尊者问,发了菩提心,我们的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住在无住上,一切都不住。又要行于布施,为什么?如果不行于布施,你就落空了。应无所住,一切有你不住了,那心就落空了。行于布施是不住空,应无所住是不执有,空有两边都不住,就对了。布施涵盖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布施。菩萨行,无量无边,世尊说法,把它归为六大类,叫六度。六度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含三个意思,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这三个意思,你再看底下的五条,那一个布施全包括了。

  持戒、忍辱,无畏布施。这个无畏是令一切众生对你有安全感。你持戒,譬如说,持不偷盗戒,我的财宝被你发现时,我很安全,他不偷盗,财不露白,他不偷盗,没有关系,我有安全感,这叫无畏布施。忍辱,他修忍辱的,我对他也有安全感,言语举止不小心得罪他了,没有关系,他忍辱,他不会怪我,他不会报复的,这个属于无畏,叫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法布施。可见得,这六度,布施都包括了。六度包括一切法,岂不是布施就涵盖一切法。

  佛法要行,不能住。要行,要去做!佛在此地,要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行一切法。你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福报会自然现前,但是不能因为我求福,我才行布施,那个你所得到的太有限了,这些都是实在的。财富,财从哪来的?世间发财的人,都以为自己很聪明,很能干,可以赚很多大钱,其实全错了,他那个财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比你聪明的人多得很,比你有智慧的人也多得多,比你机会多的那些人也多得很,为什么他们赚不到钱,钱偏偏被你赚?你命里头有!所以我常劝人读《了凡四训》,真的,一点不假。命里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