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56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4-10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功德大。
「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受持、读诵,信受奉行」,真正相信了,听经教,一般人的目的是断疑生信,信心坚定,再不疑惑了,就一部经学到底。为什么?前面跟同学报告过,佛法的修学就是定,学多了心定不下来,一样心是定的,定能开悟,学佛的目的是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走这个路子可不能多,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中国几千年来老祖宗教学的理念。教育的智慧是总说,这是智慧里头第一个,把它分科,这是第一科。要知道一门深入,深,深到什么时候?深到明心见性,就到底了,就彻悟了。彻悟之后,你没有学过的全都会了,为什么?全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你见性,哪有不会的道理?这个道理没人懂,说出来也没人相信,但是它是真的。你要肯相信,一门深入,将来开悟了你就明白了,你才晓得这个方法真好,这方法佛传的。
方法呢?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没有人给你讲,没有人教你,自己开悟。为什么?那个千遍就是定的意思,一千遍不能开悟,一万遍;一万遍不能开悟,十万遍。但是那是修定,不是研究,你一面念一面想着里面意思,那完了。要知道什么?经没有意思,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所以读诵的时候,决定不能想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什么意思,不可以。因为这个时候不是叫你讲经,你的智慧还没有开。有没有这种情形?有。就好像烧开水一样,水没有开透,但是冒泡了,智慧已经往外冒了。冒的时候绝不能跟着它,跟着它就完了,你就到此为止。不理它,意思出来的时候也不理,还是一直读下去。一定要到大彻大悟、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一悟一切悟,到那个时候才求善知识给你印证,给你证明。
六祖开悟,到五祖忍和尚那里求证明,是真的是假的。他承认,那你就不是假的。从达摩到中国,禅宗是单传,一直到第六代都是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六祖以后传得多了,他一生在他会下开悟的,经过他证明的,四十多个人。禅宗,六祖以前没有,六祖以后也没有,传二、三个人有,多的没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非常稀有,但是并不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分,就是你肯不肯坚持,坚持就是持戒,你守规矩,你不疑惑,你就有开悟的可能;不守规矩的话做不到。这个东西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与有学无学没有关系。
我们从这些地方才深深体会到,中国教学,童蒙的时候就是叫他读诵。老师教小朋友读诵经典,最早教学的目的是成圣成贤,使用的方法完全用佛教的办法,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儒跟道都接受。到后来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求科举,将来求做官,走这条路,从政,不再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不走这个路子。所以他读的东西就多了,虽然是多,他还是一样一样学,他不是同时学几门,他不是的。我们在《五种遗规》里面看到,它有十几种课程,按部就班,一门一门学,那是什么?应付科举。将来参加国家考试,考中了等于说拿到学位,学位是国家给你的,秀才、举人、进士,你拿到这个学位,接受国家的供养。这是为什么有人读书,考中秀才之后,不必从事任何工作,生活可以过得去。国家就给俸禄给你,那个时候发食物。你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是秀才,国家一个月给他的米九十多石。九十多石吃不完,一个月顶多吃,一家人两石足够了,其余的卖掉就可以过生活,所以他经济生活有来源。如果是考中举人更多,考中进士会拿到几百石,他可以养家。那个时候的家是大家庭,兄弟不分家,收入是大家的,共同共享。
中国古时候这些制度有很多很好,现在人无法想象。小孩教育不操心,家庭管的;老了退休了,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不操心。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养老。退休之后回到家乡,回到你老家,老家的祠堂,祠堂就是老人聚会的地方,老人晚年享乐的地方。祠堂只有春秋两次祭祀,平常都空着,那办学,私塾在祠堂;养老,老人娱乐场所在祠堂。祠堂里面有茶艺,老人喝茶聊天,这里面有琴棋书画,你喜欢什么都可以在那里玩。小朋友下课了来找老人,都是自己的晚辈,所以天伦之乐,真快乐,受到一家人的尊重。你对一家人有贡献,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赚的钱,除自己生活费用之外,都要送回家去,送回家是家里人多,这对家的贡献。家里面钱多了,置恒产,恒产就是买田地、买山林,山林可以植树,种树,农田可以租给农民耕种,到收成的时候分,分粮食。所以他家有收入,有恒产。你做事情在外面遇到困难了,家是你的支持者,人力、物力、财力都会支持你,你不会遇到困难,家是最忠实、最可靠的靠山。
现在人没有家了,真可怜,老了怎么办?养老院我们看得很多。国家有钱,我是一九八0年代、九0年代,在美国住的时间多,那个时候美国是世界上真的是最富有的国家,老人的生活费用国家负担。现在美国穷了,但是这笔费用还是要负担,不负担的时候,这些人不投票、不选你,没有一个总统敢把老人生活费用删除,可是实在是非常困难。我在新加坡住过三年半,新加坡老人福利事业,政府在平常你每个月的收入,按照收入的比例,百分之多少,一定要存到银行,这个不可以动的,到你退休的时候给你做养老金。只能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没有,所以老人很可怜、很孤单。受西方教育的,小孩十六岁离开家庭,可能一辈子不会回家一次。父母也习惯了,他不回来看是正常的,十六岁说明他可以独立了。从这些方面看,中国从前的制度好。小时候管得很严,接受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成年之后服务社会,贡献给家庭,为家庭增光,荣宗耀祖,光大门楣,是做子弟本分之内的事情。尽孝,这真叫尽孝道。名垂青史,历史上有你的名、有你的家。
现在家没有了,人苦了。如何再把家恢复?我们是有这个意念,但是不敢想象。我们现在希望,常常耳熟的企业家,就想到企业,企业能不能把中国传统的家道、家规、家学、家业、家文化能够继承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