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801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9-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3-3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憨山《梦游集》卷二《答郑琨岩中丞》指示参修中妄念烦恼无端生起时的对治之法为:须抖擞精神,奋发勇猛,专心修行,若念佛则猛利念,若参禅,则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用力追究:我这里原无此事,此念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
3、损伏增益,转依阿赖耶识。
现行的心理活动模式和特性,受往昔所形成的种子制约规定,本来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自主性、外在性,使人天生有种种人欲妄情,再加上人间种种邪见的熏染、物欲的诱惑、恶友的教唆等强大外缘的影响,难免孳生佛教所说的各种烦恼,而前七识现行的活动,虽念念生灭,但念念都会结成种子,落于八识田中,不断熏习阿赖耶识,令阿赖耶识中已有的种子功能增长,还可以新熏成种,给阿赖耶识仓库中增添新内容。《大乘入楞伽经》卷三云:
意识分别境界,起执着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
习气,即种子,长养,即熏习。久熏成习,便有决定人心理活动模式的巨大力量。如初次抽香烟而感到香烟有味,下次看到香烟时,会自然产生再抽一次试试看的欲望,这欲望便以初次抽烟觉得有滋味(受)形成的种子为因。若多次抽烟,则抽烟的种子增长成习,形成难以戒除的烟瘾。熏习,使心理活动具有了自行“增益”的性质,就像种子所生的植物能自行生长繁殖,《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三解释:
增益者,谓前际修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
我人数十年来浸泡于花花世界中,日日被声色名利所诱引,贪这爱那,追求不已,在自己的八识田地中不知种下多少贪爱世间的种子,自然会成为来世不自觉地再受生于此世间的因。心理活动的这种特性,使众生不由自主地陷入烦恼的污泥中难以自拔,也提供了积极行善修德可以自塑美好人格乃至修行解脱的可能性——不仅烦恼可以自行增益,善法、无漏法也可以自行增益。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也无非是自己所种,责任还在自己。人的心理活动模式作为一种异熟果报,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但也具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性、主动性。今研究发现:在决定人类善恶行为的诸因素中,属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的异熟果报的遗传基因,起百分之四十的作用,那么还有百分之六十的自主性。人皆禀有思、慧、胜解、精进等作用殊胜的心理功能,完全可以用理性、智慧和意志自控其心,以理制情,以道德胜人欲,自我熏习成美好的心灵。家长、教师、宗教师、社会文化等可以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见,熏习成健康心理、完善人格。阿赖耶中的有漏种子,可以由修习佛法,用种种方法不令其烦恼种子遇缘生恶果,以如实知见的智慧将其舍弃、制伏、消灭或转化,使善、无漏的种子增长。修行者应时刻关照自己的心理状态,把握自心,警觉烦恼的露头乃至烦恼种子的发动和新生,以智慧照察潜藏的烦恼种子,自宰其心,止恶修善,多种善法、无漏法种子,将杂染、无序、非自主的凡夫型心理模式逐渐熏习成智慧、清净、自主的圣智型心理模式。
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损伏有漏种子的途径有三:
一、远离损伏。知晓、厌离染污的过患,决心离染,出家修行。
二、厌患损伏。由修不净观等,厌患诸欲。
三、奢摩他损伏。由修习禅定,证得正定,以定力及超过欲乐的禅悦损伏烦恼。
正见及常行善法,也可以损伏不善种子,邪见及常行不善则可以损伏善种子。损伏,只是压伏有漏种子不生现行,不能消灭、永断烦恼种子,当然也不能消灭善种子。只有以佛法的出世间正见修观,或参禅见性,证得与真如相应的智慧时,能永断一切三界染污种子。同论卷二说,断烦恼而转依的小乘圣者,“于一切善、无记法种子,转令缘缺”而不现行,若入无余涅槃,则连一切善、无记种子也被损害,不感将来的异熟果。大乘菩萨则“转得内缘自在”,令其出生善法以利益众生。
损伏烦恼种子,不仅须注意平时、修法时烦恼种子的浮现,而且须主动地引出潜藏的烦恼种子,予以损伏、转化。这在显密教法中有纵念、引出、增益等多种技术。纵念法,谓纵任念头起灭,其要点是当烦恼恶念汹涌泛起时,不加遏制,而以旁观者的眼光冷眼看其起落,不让恶念作主而发起身口的恶业。引出法,是主动地想象能使自己生起烦恼的境相,主动引出潜伏的烦恼而对治之。增益法,谓贪嗔等烦恼炽盛,用其它方法不能制伏时,用增加的方法任其释放,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技术。
实际上,大乘菩萨行六度,都有深入社会生活和众生中主动引出烦恼种子以转化的用意。如修布施度,要在最关系自己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的事上无住相布施,如此行时,我法二执的种子必然会被引出,若能以三轮体空的般若智慧慷慨布施,则我法二执种子自然会被转化。
勤修戒定慧,用主动的方法损伏烦恼种子,修到阿赖耶识中的烦恼种子无力起现行,达阿罗汉、辟支佛或大乘八地以上菩萨,才完成阿赖耶识的转依,舍弃杂染的阿赖耶识之名,其时的阿赖耶识没有了藏摄烦恼种子的作用,只起藏摄善法、无漏法种子、编排业报的作用,名异熟识。修到佛地,阿赖耶识中的我法二执种子完全被清净,阿赖耶识才究竟转依,其时名为阿摩罗识。
阿赖耶识虽然是染净之本,解脱必须清净阿赖耶识,但阿赖耶识自身不能修行,也不能开悟见道及见自身,经言:“心不自见心,如指不自触。”阿赖耶识的转依,必须用第六意识,逐渐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大乘义章》卷三云:
六中意识起闻思修,熏于本识,成闻思修善法种子,本熏无明,令其渐薄,无明薄故,起阿陀那执我亦薄,执我薄故,生起六识起惑亦薄,如是展转,有过斯尽,有德皆备,真修如是。
又说悟解第八识有三种观:
一息相观,观生死、涅槃,本是真识,随妄所起,证实返望,由来无妄。妄想既无,焉有随妄生死涅槃之法相可得?
二实性观,内照真实如来藏性,唯是法界恒沙佛法,同体缘集,互以相成,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以诸法同体缘集互相成故,无有一法别守自性。虽无一性,而无不性。体性常然,古今不变。
三真用观,观察一切诸佛菩萨化用之门中,圆具染净、三乘一切诸法,故能以烦恼作佛事,能善入二乘法门,能善入一切菩萨作用门,虽得涅槃,不舍菩萨行,乃至能示现成佛,充满法界而无穷尽。
即便参禅,虽然古人说“离心意识参”,但真正下手,也只能用第六识相应的思、寻、伺、疑、慧等心所去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