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52|回复: 4

[佛教生活] 陈兵教授:阿赖耶识在修行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3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1974年开始研习佛法。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赖耶识原为修行者在瑜伽中所发现,其最大的功用,是应用于佛教徒的修行实践,其作用大略有三大方面:
1、用于观心,如实知见自心。
通过观心,如实知见自心,治理自心,净化自心,乃诸乘诸宗修行的心要,《阿含经》所言四念处中的心念处,即以“观心如心”为要。大乘性宗更注重观心。如实观察、把握自心,不但须明白自心现前的状态(心相),明知其是杂染抑或清净,所起心念是善是恶,情绪是正面抑或负面,还须知自心所起念的因因果果,明白种子与现行互熏互生的密切关系。
任何现行念头的生起,必以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为因,我们的心理反应方式,是被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所决定,往往与理智和道德信条相悖,具有某种不自主性。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对生命和性的激情性吸引、坠入爱河、嫉妒、饥渴、对血的恐惧、害怕蛇和高处的怪物、在陌生人面前羞怯和猜疑、服从权威、崇拜英雄、统治顺服者、疼痛和哭泣、欢笑、乱伦禁忌、婴儿看见家庭成员时的微笑、分离焦虑、母爱等,尽管有文化因素参与,是被建构、固化于我们生命中的,基本上是预先编码的,这编码者是谁?码编在哪里?佛教唯识学以各自阿赖耶识仓库中的种子来解释这些现象,说一切现行者必以其种子为因方能生起。当然,种子只是可能生起现行的因,其成为现行,必须具足所需诸缘,缺一不可。种子、现行、熏习三者展转相生,因果同时,就像灯芯产生灯焰、灯焰又燃烧灯芯;又如同三捆芦苇相互依靠才能直立。种、现互生,其实是同时同处发生,为“俱时因果”关系。
通过随时观察自心,明白每一念生起的因果,长期观察,便能对自心有明确的自我认识,既知道自心的明显运作状态,知晓自己的心理活动模式、人格、性格、习气等,又知晓自己阿赖耶识的库存,知晓自己的潜力和潜在的烦恼,对自己的根器和修行的进退程度,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若发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可从阿赖耶识进行解析,弄清病因,进行对治。
2、识破阿赖耶识中种子的浮现,及时对治。
佛教徒修行过程中,因持戒、念佛、持咒、坐禅等,会逼使阿赖耶识中储藏的烦恼种子浮现于意识层面,其表现是不自觉地、往往是无缘由地滋生种种妄念、烦恼,或稍起联想、一触外境即生烦恼,或妄念、杂念泉涌,难以遏止,如憨山《梦游集》卷二《答郑琨岩中丞》说参禅者功夫得力时:
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
认为“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强调“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的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若识不破,不能及时对治,则不仅干扰修定,甚而会导致心理变态及整体的心理失衡,表现为性欲亢进、脾气变大、嗔怒异常、吝啬小气、嫉妒心强、坚执邪见、个人野心膨胀等,及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心理承受力太弱者则可能导致精神病,佛门谓之“魔事”。智者大师《小止观》卷下将这种现象称为“烦恼发相”,烦恼的膨胀还可能导致造作恶业。《摩诃止观》卷八解释说,修观时因“观察不已,击动烦恼,贪嗔发作”,比喻为流水看似不急,若以木桨搅动,则涟漪飙起;如健壮之人,貌似无力,若遇触逆,则勃然大怒,又如触动睡狮,哮吼震地。当代超个人心理学也发现,静修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潜意识能量活跃,可能会使精神病人或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受到打击。“灵性救济”(走火入魔的处理)乃当今西方心理学家的一项棘手任务。
《大乘要道密集•道果延晖集》从气脉的角度解释密乘禅定修习中烦恼妄念增盛的现象:由于观想心间咒字等,身中之气集中于心脏部位(阿赖耶识所在处),令人“无由自生种种烦恼”,修习至此,称“自生烦恼定”。继而,因气进入并充满左右二脉,精血增盛,提供了滋生妄念烦恼的生理基础,从而不假于境,也会自然生起种种妄念,称“自生妄念定”。这是修行进程中最艰险的一段路程。
对修行中浮现的烦恼,必须及时对治。《摩诃止观》卷八说,小乘先用对治、转治、不转治、兼治、具治五种方法对被功夫击发的烦恼,然后以观四谛之“谛智”观苦、空、无常、无我。大乘则多用观所现烦恼妄念本空、无生的“第一义”治之,当观:
空无生中,谁是烦恼?谁是能治?尚无烦恼,何物而转?既无所转,亦不兼具。但以无生一方,遍治一切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憨山《梦游集》卷二《答郑琨岩中丞》指示参修中妄念烦恼无端生起时的对治之法为:须抖擞精神,奋发勇猛,专心修行,若念佛则猛利念,若参禅,则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用力追究:我这里原无此事,此念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
3、损伏增益,转依阿赖耶识。
现行的心理活动模式和特性,受往昔所形成的种子制约规定,本来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自主性、外在性,使人天生有种种人欲妄情,再加上人间种种邪见的熏染、物欲的诱惑、恶友的教唆等强大外缘的影响,难免孳生佛教所说的各种烦恼,而前七识现行的活动,虽念念生灭,但念念都会结成种子,落于八识田中,不断熏习阿赖耶识,令阿赖耶识中已有的种子功能增长,还可以新熏成种,给阿赖耶识仓库中增添新内容。《大乘入楞伽经》卷三云:
意识分别境界,起执着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
习气,即种子,长养,即熏习。久熏成习,便有决定人心理活动模式的巨大力量。如初次抽香烟而感到香烟有味,下次看到香烟时,会自然产生再抽一次试试看的欲望,这欲望便以初次抽烟觉得有滋味(受)形成的种子为因。若多次抽烟,则抽烟的种子增长成习,形成难以戒除的烟瘾。熏习,使心理活动具有了自行“增益”的性质,就像种子所生的植物能自行生长繁殖,《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三解释:
增益者,谓前际修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
我人数十年来浸泡于花花世界中,日日被声色名利所诱引,贪这爱那,追求不已,在自己的八识田地中不知种下多少贪爱世间的种子,自然会成为来世不自觉地再受生于此世间的因。心理活动的这种特性,使众生不由自主地陷入烦恼的污泥中难以自拔,也提供了积极行善修德可以自塑美好人格乃至修行解脱的可能性——不仅烦恼可以自行增益,善法、无漏法也可以自行增益。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也无非是自己所种,责任还在自己。人的心理活动模式作为一种异熟果报,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但也具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性、主动性。今研究发现:在决定人类善恶行为的诸因素中,属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的异熟果报的遗传基因,起百分之四十的作用,那么还有百分之六十的自主性。人皆禀有思、慧、胜解、精进等作用殊胜的心理功能,完全可以用理性、智慧和意志自控其心,以理制情,以道德胜人欲,自我熏习成美好的心灵。家长、教师、宗教师、社会文化等可以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见,熏习成健康心理、完善人格。阿赖耶中的有漏种子,可以由修习佛法,用种种方法不令其烦恼种子遇缘生恶果,以如实知见的智慧将其舍弃、制伏、消灭或转化,使善、无漏的种子增长。修行者应时刻关照自己的心理状态,把握自心,警觉烦恼的露头乃至烦恼种子的发动和新生,以智慧照察潜藏的烦恼种子,自宰其心,止恶修善,多种善法、无漏法种子,将杂染、无序、非自主的凡夫型心理模式逐渐熏习成智慧、清净、自主的圣智型心理模式。
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损伏有漏种子的途径有三:
一、远离损伏。知晓、厌离染污的过患,决心离染,出家修行。
二、厌患损伏。由修不净观等,厌患诸欲。
三、奢摩他损伏。由修习禅定,证得正定,以定力及超过欲乐的禅悦损伏烦恼。
正见及常行善法,也可以损伏不善种子,邪见及常行不善则可以损伏善种子。损伏,只是压伏有漏种子不生现行,不能消灭、永断烦恼种子,当然也不能消灭善种子。只有以佛法的出世间正见修观,或参禅见性,证得与真如相应的智慧时,能永断一切三界染污种子。同论卷二说,断烦恼而转依的小乘圣者,“于一切善、无记法种子,转令缘缺”而不现行,若入无余涅槃,则连一切善、无记种子也被损害,不感将来的异熟果。大乘菩萨则“转得内缘自在”,令其出生善法以利益众生。
损伏烦恼种子,不仅须注意平时、修法时烦恼种子的浮现,而且须主动地引出潜藏的烦恼种子,予以损伏、转化。这在显密教法中有纵念、引出、增益等多种技术。纵念法,谓纵任念头起灭,其要点是当烦恼恶念汹涌泛起时,不加遏制,而以旁观者的眼光冷眼看其起落,不让恶念作主而发起身口的恶业。引出法,是主动地想象能使自己生起烦恼的境相,主动引出潜伏的烦恼而对治之。增益法,谓贪嗔等烦恼炽盛,用其它方法不能制伏时,用增加的方法任其释放,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技术。
实际上,大乘菩萨行六度,都有深入社会生活和众生中主动引出烦恼种子以转化的用意。如修布施度,要在最关系自己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的事上无住相布施,如此行时,我法二执的种子必然会被引出,若能以三轮体空的般若智慧慷慨布施,则我法二执种子自然会被转化。
勤修戒定慧,用主动的方法损伏烦恼种子,修到阿赖耶识中的烦恼种子无力起现行,达阿罗汉、辟支佛或大乘八地以上菩萨,才完成阿赖耶识的转依,舍弃杂染的阿赖耶识之名,其时的阿赖耶识没有了藏摄烦恼种子的作用,只起藏摄善法、无漏法种子、编排业报的作用,名异熟识。修到佛地,阿赖耶识中的我法二执种子完全被清净,阿赖耶识才究竟转依,其时名为阿摩罗识。
阿赖耶识虽然是染净之本,解脱必须清净阿赖耶识,但阿赖耶识自身不能修行,也不能开悟见道及见自身,经言:“心不自见心,如指不自触。”阿赖耶识的转依,必须用第六意识,逐渐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大乘义章》卷三云:
六中意识起闻思修,熏于本识,成闻思修善法种子,本熏无明,令其渐薄,无明薄故,起阿陀那执我亦薄,执我薄故,生起六识起惑亦薄,如是展转,有过斯尽,有德皆备,真修如是。
又说悟解第八识有三种观:
一息相观,观生死、涅槃,本是真识,随妄所起,证实返望,由来无妄。妄想既无,焉有随妄生死涅槃之法相可得?
二实性观,内照真实如来藏性,唯是法界恒沙佛法,同体缘集,互以相成,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以诸法同体缘集互相成故,无有一法别守自性。虽无一性,而无不性。体性常然,古今不变。
三真用观,观察一切诸佛菩萨化用之门中,圆具染净、三乘一切诸法,故能以烦恼作佛事,能善入二乘法门,能善入一切菩萨作用门,虽得涅槃,不舍菩萨行,乃至能示现成佛,充满法界而无穷尽。
即便参禅,虽然古人说“离心意识参”,但真正下手,也只能用第六识相应的思、寻、伺、疑、慧等心所去参。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发表于 2020-4-1 09: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4: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