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28|回复: 5

[净土经典] 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观无量寿佛经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31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如上所说修凡夫福、二乘福、大乘福等三事,统名净业。今释净业一词,先释业,后释净。大乘起信论云:业者动义、因义。一动就是业,一动就是因。造业者造即动作义,既造了业即是因。
  释净业义:欲界业有二种,善业和恶业。色界、无色界的业,叫不动业。三界内的凡夫有此三种业。欲界中有六道,又分为三善道、三恶道,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合称六道。上二界是修四禅八定生上去的,所谓四禅八定者,八定之中包含四禅,非谓四禅之外别有八定也,即色界修四禅定,无色界修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因生到色界、无色界,都是修的定业,故名不动业(定即不动)也。三界之内的三种业:善业、恶业、不动业,我们先学不要造恶业,停止造十恶业,修学十善业;但是应知道,修行十善生天道,而这修十善业,只是修大乘法的基本工夫,非求生天道也。世尊不叫我们生天道受天福,因为天福享尽,还要堕落。故知此处说修十善业,非是叫我们生天道,而是准备修大乘法的。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若是天天造十恶,还修什么菩萨道!上二界的不动业,是他们现今在定中为不动,定力散时,还要轮回下界,非永久不动也。到此以‘净业’校量之,欲界的恶业固非净业,而欲界的善业亦非真正的净业,它若与恶业比较起来,则可谓净业。但此净业非真正永久之净业,因它不脱出轮回,人天福报尽时,还堕三恶道。上二界的不动业亦不脱轮回,所以三界以内的业,只能叫做善业,不能叫做净业。二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缘出世法,了生死出轮回,证声闻缘觉果,它这个业清净了。然而他们的净业,若是比对三界的凡夫言,二乘业是净业,若比对大乘业,则二乘业还不是清净业。因二乘人虽能超出三界不受轮回,但是他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他证得偏空涅槃,自以为所作皆办,不发菩提心度众生;他起了涅槃的法执,执著涅槃之相。又因度众生要在生死道上,他害怕生死之苦,才超出三界的,所以他著了生死之相。著了生死之相,故不肯到生死道中度众生;著了涅槃之相,故舍不得丢掉涅槃。结果,被法执所染污。他的业对凡夫业而言,名为净业;但被法执所染污,其净业又不得名为净业了。大乘菩萨有权教大乘和实教大乘,权教大乘之业,较诸二乘叫做净业。因他能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他上求佛道,著上求佛道之相,下化众生又著下化众生之相,因他按事相而修六度之故,所以权教大乘之业,对二乘言名为净业,若较诸实教大乘,又不得名净业了。实教大乘修六度行,上求下化与权教同,但实教大乘菩萨是依法(佛)性起修,不著事相,上求佛道不著佛道之相,下化众生不著下化众生之相,这才叫真实大乘。真实大乘,上求佛道,无佛道可成;下化众生,无众生可度,这种业才叫净业。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者。’这即是叫人度众生不要著度众生相。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求佛道是求法身如来,若是著佛相法相,即不能证得法身如来,因为行了邪道,已染污了。所以终日求佛道,若是著了佛相,著了法相,即非成佛的正因,而成了邪道。这是大乘最高的哲理:必须每日求佛道、无佛道可成,每日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每日求佛道、修成佛道之业,每日度众生、行度众生之业,这个业没有著相,这才叫清净业。‘如此三事,名为净业。’经文说这三件事,都是净业,如何融会贯通?刚才我说:凡夫福业 --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不是净业,是凡夫有漏之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亦不是净业,乃是小乘之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业,但这大乘业须是真实大乘,权教大乘业还不净。那末,由此看来,只有第三种福才是清净业。还得了解明白,不要落到权教大乘上。怎么这个经文上‘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这就知道这三种福,叫我们要完全修的,因为十六观经是大乘理,修这三种福是作十六观想的初步工夫。要想修十六妙观,先修这三种福。虽然三种福统统修,其目的却在第三种大乘福。此大乘福含摄有前面二种的凡夫福和二乘福。但是前面第一种凡夫福,不含第二第三福。第二福含有第一种,而不含第三种大乘福,这叫‘得前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者必兼前前。’所以这个地方叫我们统统修。实教大乘菩萨修六度万行,尚且不著相,何况他修凡夫十善及二乘戒法,怎么会著相。所以一清净一切清净,统统变成清净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将修三种福的文消通了,今再把它的玄义加以解释。为什么佛叫我们求生西方,先修此三福?福与罪是相对待的,不修福就必造罪,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转凡成佛,把凡夫转变为佛,把凡夫转变成圣人,若天天造罪,怎能生到西方去?若是修福就不造罪了。造罪则生障碍,不造罪没有障碍,天天修福,则福报愈修愈大。求生西方要修净业,要修福,还不要著相,理论愈读愈高,愈读愈深,但是下手必须从事相上下手。学佛本为求智慧,而佛号称两足尊,即福慧两足的世尊,足者修行圆满之意。修福如何修?行布施持戒。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都是培福。其次持戒修福,分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三皈戒、五戒、八戒,及在家菩萨戒等,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萨戒等都是修福的。戒律虽分多种,功能则统归一致,防非止恶。我们众生不知何者为非,何者为恶,佛有大智慧,他为我们抉择出来,何者不应作,作了就是非,何者不应做,做了就是恶,若是为非作恶,就是造罪。若是持戒清净,不为非作恶,处处防非止恶,那就修了福。所以在家居士持戒亦修福,出家比丘、比丘尼持戒亦修福。上说行布施持戒以修福,修福又名培福,即以新福培养夙福。修福培福既已得福,还须惜福,惜福即不要舍福,而尽量保存前生前世布施持戒修得来的福,不要滥用。这等于银行存款,是从前赚得来的钱,现在不要随便乱用。舍福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奢侈浪费,名为舍福。惜福者爱惜福报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俭德。务须明白,俭是节俭,俭非悭吝,节俭在佛教谓之惜福,是对自己的生活,不要奢靡。节俭下来的钱财,拿去布施救济贫民,并不是悭吝不舍,这道理须了解清楚。现在明佛理的人少了,大家都崇拜新学说,而现在的新学说,要提高生活,提高生活享受,就是要大家舒服舒服,‘人生行乐耳,何必自找苦吃’对这一学说,大家都很容易学,因为这种学说,正合凡夫性,凡夫都有贪心,好好的享受享受,正合凡夫之心,故此学说,大家都乐于接受。这种新学说,还有他的新理论支持著,他说:过去佛教讲惜福的俭德,那是旧道德,现在讲提高生活享受,乃是新道德,并不违背道德。此话怎说?因为现在生产过剩,若是大家都节俭惜福,那工厂的货物销不出去,都要关门,工厂关了门,工人没有饭吃,你说你是在惜福,结果是在造罪。若是提高生活享受,工厂可赚钱,工人不失业,这等于救济工人,此乃是一种新道德。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实际其中含有不道德的事,所谓提高生活享受,应打打算盘,量入为出。若不打算盘,光图生活享受,没有钱怎办?没有钱只好去偷去抢,这样岂不是造罪业!是故此等新学说,其中实含有罪过。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十六观经韦提希夫人为当机者,等于阿弥陀经的舍利弗尊者,金刚经的须菩提尊者。韦提希夫人既是此经的当机者,佛讲给她听,亦就是讲给我们大家听。‘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在此特别加重解释,就是劝我们相信,要修这三种福。这三种福,已经接著说过名为净业,这个净业,是三世诸佛都要修的正因,过去诸佛已经涅槃,亦是修这三种福的;现在十方诸佛,亦得修此三种福;未来诸佛,我们已发菩提心,我们就是未来诸佛之一份子,未来的诸佛还没有来,还没有成佛,他们怎么成佛的呢?亦得修此三种福。因为这是个清净业,是成佛的正因。前天讲过,成佛是正果,必须修成佛的正因。若是因不正,则果亦不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佛讲给韦提希,叫她知道,就是叫她坚固她的信心,一定要修这三种福。下面十六种观想,随各人的根机,能够齐修十六种观想,是修净土法门的上根利智者,若不修此十六观想念佛,而依著阿弥陀经修持名念佛,亦得修福。福报关系很重要,关乎自利,关乎利他。若是福报不够,福太薄,乃是前生的关系,前生没有修好。佛教不是定命论,定命论者说你该穷,该穷就得受穷。佛教不是定命论,佛教是因缘论,我今生福薄,是前生没有培福,即前生对布施持戒都太差,但可以今生培的,我懂得佛说布施持戒是修福的,我可以今生加紧努力的修,今生还来得及,此名因缘论。若是不注意福报,而听经修行这都是求智慧非修福。没有福报,要修行修不来,魔障太多,第一个是病魔,不修行用功没有病,一欲修行用功,这个病那个病全来了。因为福报薄没有钱,害了病没有医药费,如此怎么去修行呢?此名病魔。福报不够,欲修行不能修,因为福报不够,生活就艰难困苦;因为生活不充裕,就得去谋生活,从早忙到晚,忙得不够吃饭,这种为谋生而辛劳做事,做得精疲力尽,不能修行,就叫事务魔。病魔、事务魔,统属烦恼魔。烦恼者纷烦恼乱,使你身不安,心不安,怎么能修行呢?这是贫穷的佛弟子,前生没有修到福,今生薄福贫穷,只有今生急起努力修福。怎么修?第一、精进持戒,持戒是正对罪业而说,持戒防非止恶,不为非作恶,就不造罪,不造罪回转来就是做善事,那就是培了福。第二、读诵大乘经典,发愿每天读诵金刚经、阿弥陀经和遗教经等大乘经典,那就培了大福报。其他如拜佛、念佛等都是培大福报的,这几种事,都不须要花钱,而能培大福报,当勉力行之。至于布施度,分财布施和法布施,贫穷的佛弟子,不能行财布施可以行法布施,将自己听得来的佛法,转行说给他人听,这是不要花钱的法布施。再说薄福的人,是不是可以行财布施呢?一样可以做,只看你发心不发心。贫穷的佛弟子,财力不够,只要你发心,能在你的生活费里节俭下来一元,诚心布施求福,比那个有钱人布施一千元的功德还大,培福培得还更多。这是说,福薄之人,要想自己修行用功,处处都生障碍,要想利益众生,所求不能满愿。利益众生按世间法的利益,例如到了冬令救济,知道有人生活困苦,我想买点米送他,没有钱!想买几件寒衣送他,又没有钱。你不发心救济众生罢,若是发心欲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满愿,为什么?福报薄,没有钱。福薄之人,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满愿,为什么?福报薄,没有钱。福薄之人,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行,但按出世间法可以行,例如修造佛殿,佛殿是供养三宝之处,人家有钱,十万八万捐献得出,我贫穷人十元八元都拿不出。欲想供养三宝,供养不了。这是贫穷弟子,想按佛法作功德,又不能满愿。那么,怎么办呢?只要你发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造佛殿,他人出大钱,而我出多出不起,我随喜功德,能出十元就出十元,能出五元就出五元,但是要发虔诚心。修造大殿,搬砖搬瓦,需要人力,我发心搬点砖搬点瓦,这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人发心请法师讲经,讲经要印经书,我太多的钱出不起,十元八元总可以;十元八元亦出不起,印出来的经书,我可以出力去搬运和做些分发的工作。人家在讲堂里讲经,我来给你打扫讲堂,安排桌椅,这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是培福的。但这必须发心我是来培福的。由此看来,虽然没有钱,一样可以培福,只要你发心。有钱的佛弟子,培福容易,但是要知道培福的道理,才肯培。若是有钱没有学到佛法,那就没有福报还比较好点,少造些恶业。他有福报是前生培来的,今生没有闻到佛法,他不能以福培福,而是以福造罪。前面说:生逢这个时代,要提高生活享受。没有钱的人,尽打妄想。提高不起来。有钱的人,提高生活享受,非常容易,马上就能满愿。报纸上登载:在台湾吃一桌酒,花新台币伍万元,这算不算浪费?这是提高生活,提高享受,这岂不是把钱糟蹋了吗!糟蹋钱财就是舍福,那个钱是前生培福得来的,不学佛法不懂这个道理。今生乱用钱把前生修来的福舍掉了,又在那里造罪业。想想看,那五万多元的一桌筵席,吃的什么东西呢?完全是拿众生的生命肉体,给自己饱口腹之欲。这种情形,宁可没有钱,有了钱不知道以福培福,而在以福造罪。不学佛法的有钱人,造些非常残忍的杀业,今举清蒸螃蟹为例,那些有钱人,大鱼大肉吃腻了,要吃螃蟹,将蟹置盘中去蒸,蟹就在盘中受热想逃命,发出走动挣扎的痛苦声音,我们听了心痛,但是他们的心灵,为食欲所使已麻木了,无动于衷。其次,有钱人,要喝蟹髓汤,取几十个活蟹之髓,作成一碗羹汤,这种不顾众生痛苦死活,只图自己食喝痛快的行为,岂不是拿钱造杀业、造罪过。香港南洋一带,欢宴贵宾之筵席,必定要上一个烤猪,这是名菜,为了挣面子,不能缺少。这个菜听说是用一只小猪活活烤死的,真是惨的不得了,但是拿上桌来,不是为填饱腹,而是为摆架子,表示有钱,吃得起名贵菜肴,才做这个烤猪的。有人问道:究竟有没有地狱?我们是佛弟子,绝对相信有地狱。地藏经上有明文,婆罗门女问阴府的无毒鬼王:听说铁围山间有地狱,是事实否?无毒答道:实有地狱。有的人还在半信半疑,究竟有没有,谁看见了?当知一定有地狱的,若是没有地狱,那些将钱造罪过、造杀业的人,法律制裁不到他,他为了自己口腹之欲,惨杀那些螃蟹、小猪乃至其他的畜生,受无穷尽的痛苦,道德他不管,法律制不了他,这种人应当把他安置在那里呢?非得有个地狱不行。有钱的人,有大福报,福报是前生带得来的,若能以福培福,则福报愈来愈大,刚才说过:有钱的人,若是学了佛法,欲想自己修行,生活不打你的闲岔,因为你有的是生活费。其次,烦恼减少,因为家庭富裕,不随心的事很少。事务亦不打闲岔,自利方面很好用功。欲想利他亦很容易,利他需要有福报有钱财,你已有福报有钱财,想欲利他,要造佛堂寺院,就造佛堂造寺院。我时常对我们志莲精舍曹居士夫妇的这个讲堂,非常赞叹,不是一直赞叹他,是叫大家学样子,你有了钱,亦可以再去造个讲堂,比这个志莲精舍更大一点都可以。有了钱能用之以供养三宝,利益众生,这叫以福培福,福报愈来愈大。这就是听到十六观经说要修三福,你若是自利利他,福报愈培愈大,结果得到的果报是成佛。三世诸佛都要从培福作起,才能够成佛。即是说,若没有福报,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能修行用功?自己生活不具足,怎能够上供三宝,下利众生?所以说一定要有福。前生培的有多少,我们自己不知道;今生栽培,自己可以作得主。望大家努力修福,要修清净福(净福又叫净业),才能够成佛。



  有关“甲二、正宗分”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乙二、辨妙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发表于 2020-4-6 21: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5-6 21: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5-10 07: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