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30|回复: 17

[佛教经藏]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3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是頓悟法門。頓悟就是不修持,便證得正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過去世或過去劫中,曾經發心修行菩薩道,現在功德圓滿,善根成熟,所以就開悟。
初發心就是現在開始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在過去世或過去劫沒有發過菩提心,也就是最初信佛的一念,最初學佛法的一念,最初想出家的一念。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很多,可是勇猛精進的菩薩很少,成就菩薩果位的更少。
菩提譯為覺道。我們修道人,一定要發覺道的心,也就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簡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而言之,嚴守五戒,勤修六度,這都是發菩提心。皈依三寶、親近三寶、供養三寶,這也是發菩提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都是發菩提心。甚至持銀錢戒、翻譯經典,這也是發菩提心。總而言之,利益他人,而自己沒有自私自利,這就是菩提心。所謂「發大菩提心而成就大果,發小菩提心而成就小果。」發大菩提心能即身成佛,發小菩提心要歷劫成道。
功德就是做利益眾生的事,而得到修功德的代價。例如修橋修路 ,建寺建塔,都是功德。所做的善事圓滿了,就有功德,所謂「功德無量。」可是菩薩把所有的功德皆迴向給一切眾生。初發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就是盡未來際也說不盡。因為一發心,便能成佛。既然成佛,所以功德無窮無盡。這一品在華嚴經為第十七品。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在這個時候,這位帝釋天對法慧菩薩說:佛的弟子!請問菩薩在最初發菩提心時,所得的功德,其數量究竟能有多少?請您慈悲,開示一番。
帝釋天叫因陀羅,又叫釋提桓因。他怎樣作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呢?在往昔的時候,他是一位很貧窮的女人,可是有大善心。有一天,經過一座寺廟,發現佛殿破爛不堪,屋頂露天,佛像被風吹雨淋,身上的金脫落了,暗淡無光,失去莊嚴。於是她發大心,要重新裝金,可是自己無錢,怎麼辦呢?有志者事竟成。她到處化緣,感動三十二位女人,來幫助她完成心願,不久功德圓滿,佛身金光閃閃,燦爛奪目,佛殿金碧輝煌,煥然一新。她死了之後,因為有此功德,所以生到忉利天作為天主。其他三十二位女人,也作三十二天的天主。由此可知,凡是發心作功德,一定會得到善報,所謂「種善因得善果。」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這位法慧菩薩對帝釋天說:這種功德的義理非常深奧,不容易說出來,也不容易知道,更不容易能分別。這種功德的數量,說出來你也不會相信,也不會瞭解。這種功德,也不容易證實,也不容易修行。難以通達無礙,難以思惟揣測。不可以用尺來度量,不可以用秤來衡量。這種功德不容易趣人,其數量究竟有多少,無法可知。
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法慧菩薩又說:雖然初發菩提心的功德,甚深且不易知道。可是我(法慧菩薩)應當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而為你們大眾來說一說,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
眾生的心理,都有變熊的現象。信邪不信正,信惡不信善。給他講真正佛法,他不願意聽。給他講些邪法,他就喜歡聽。為什麼?因為眾生心有染垢,所以歡喜聽染汚法,所謂「根深聽善語,孽重聽非言。」有善根的人,來到金山寺,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沒有善根的人,來到金山寺,則感覺住在冰庫中,全身不舒服。所以到金山寺來聽經的人,都有大善根。可是有人雖然來到金山寺,却不懂金山寺的規矩,還是隨隨便便。在家的習氣也不脫,毛病也不改。大家要知道,如果習氣毛病不去掉的話,那麼,智慧就不會現前。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法慧菩薩舉出十一個譬喩來說明初發心的功德有多少,是那十一個?①利樂眾生喻。②速疾步刹喻。③知劫成壞喻。④善知勝解喻。⑤善知諸根喻。⑥善知欲樂喻。⑦善知方便喻。⑧善知他心喻。⑨善知業相喻。⑩善知煩惱喻。⑪供佛及僧喻。
法慧菩薩稱一聲佛的弟子!假使有人用種種的樂具,來供養東方阿僧祇(譯為無量數)那樣多的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經過有一劫那樣長的時間。然後教令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受持清淨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維(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方),上方、下方這九方,也都是這樣的情形來供養無量數世界中所有的眾生。
什麼是一劫?由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標準,每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高度減去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為止。然後每一百年,人壽增一歲,身高增高一寸。直至增到原有的八萬四千歲壽命為止,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劫。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感覺是怎樣?這個人的功德多不多?你說一說究竟能有多少?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切,無能量者。     
天帝對法慧菩薩說: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我們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唯有佛才能知道。其餘一切眾生,皆無能度量這種功德有多少。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分、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薩又說: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雖然有不可說那樣多,但是若和菩薩初發心的功德比較,則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換言之,這個人的功德,有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印度十六個大數目之一)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豎窮三際,橫徧十方那樣多的數)、算分、諭分、優波尼沙陀分(最少的一分)有這樣多的功德,也不及菩薩初發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現在再舉出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用種種的樂具,來供養十方十個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經過百劫那樣長的時間。然後教令所有的眾生來學十善法。什麼叫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之法,在身業不犯殺、盜、婬三惡;在口業不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四惡;在意業不犯貪、瞋、癡三惡,這就是十善法。
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
像這樣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的樂具,經過千劫那樣長的時間,然後教化一切眾生,住於四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修習四禪定法。經過百千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修習四無量心法。經過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四無色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修習四空定法。這種功德,可以說是很大吧!但是,也不及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一分。
經過百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須陀洹果(初果阿羅漢),譯為預流或逆流。預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還要七番生死。證到初果的時候,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意不貪法。不被六塵境界所轉,心定如山。這時,天天謀道不謀食。不謀就是不想,只想修道,不想吃好東西,你若要測量自己是否證果,就問問自己的心:想不想吃美食?如果有這個貪心,那就證明沒有證果,還是在凡夫俗子的階段中。初果羅漢走路,脚不沾地,好像在虛空中走路。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有慈悲心,深恐踩死螞蟻和小蟲的緣故。誰能這樣走路,誰就證得初果位。沒有到這種境界,便說證果,就犯了大妄語,將來一定會墮落無間地獄。
經過千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斯陀含果(二果阿羅漢),譯為一來,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二番生死,才能入有餘涅槃。
經過百千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阿那含果(三果阿羅漢),譯為不來或不還。就是不來欲界受生死,在色界或無色界受一番生死,才能入有餘涅槃。
經過那由他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阿羅漢果(四果阿羅漢),譯為無生。就是不生不滅,已斷分段生死,證得有餘涅槃,此時證得無學位,學道圓滿,不需要再修學了。
經過百千那由他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辟支佛道。世間無佛時開悟者為獨覺,在有佛開悟者為緣覺。這個人的功德雖然是很廣大,但不及初發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你的意思是怎樣?這個人經過無量劫供養一切眾生的種種樂具,又教令一切眾生住於四禪、四無量心乃至辟支佛道等,這個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說: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有多少,我們無法能知道,唯有佛才能知道。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比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
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   
在前邊舉出種種譬喩,來形容菩薩初發心的功德,可是沒有任何功德能比的。是什麼緣故呢?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不但為用一切樂具來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的眾生,經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那樣長時間,為這個來發菩提心。不但為教化這樣多世界的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或者為教所有眾生住於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或者為教所有眾生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者為教所有眾生證得辟支佛道的緣故,而發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①因為要續佛慧命,令佛的種性不斷的緣故。也就是令佛的慧命繼續永存,令佛的智慧常明,普照一切世界,為令佛的種子永遠住世。②為令佛法充滿所有一切世界的緣故。佛見一切眾生在娑婆世界和其他世界,都是苦多樂少,沉迷不悟,所以令眾生背塵合覺,才能離苦得樂,了脫生死。③為度脫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的緣故,所以佛才發菩提心。④為完全知道所有的世界,成住壞空四相的緣故,世界(地球)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一定是有理由的。⑤為悉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怎樣有了染汚,怎樣能得清淨的緣故。若是性流為情,情流為欲,這就是染汚。若是反迷歸覺,返本還原,這就是清淨。⑥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是清淨的緣故。⑦為要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所歡喜的,所煩惱的,所有習氣的緣故。⑧為要知道所有的眾生,為什麼原因,在這個地方死了,在那個地方又生了,這種的緣故。⑨為悉知一切眾生種種的根性,用什麼方便法門能教化眾生的緣故。⑩為悉知一切眾生心中所想的、行動所表現的緣故。因為眾生迷惑太深,不知返本還原,所以菩薩才發菩提心。⑪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慧的緣故。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也可以說昨天、今天、明天;又可以說去年、今年、來年。總而言之,無論怎樣講,都可成立三世。所謂「法無定法」,不要執著。尤其華嚴經的境界,是圓融無礙,橫說豎說,都有道理。 ⑫為要知道一切諸佛的境界、眾生的境界、心的境界,都是平等的緣故。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為要悉知種種的緣故,所以才發無上菩提心,這是第一個譬喻——利樂眾生喻。   
發菩提心者,不是佛,也不是菩薩,而是我們修道人。因為佛菩薩已經發過菩提心,已經實踐菩提道,我們現在應該發大菩提心。既已知前邊所講的種種境界、種種道理,就要勇猛精進,迎頭趕上,不可再懈怠或放逸。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為談,現在再舉出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就在最短一念的時間,能經過東方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在每一念中,都能經過這樣多的世界,窮盡阿僧祇那樣長的時間。這些諸世界,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為什麼?因為在一念之中,能經過無量數的世界,在念念中,能經過無量數無量數的世界,何況又經過無量數劫那樣長的時間呢?實在沒有人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是無法能統計出來的。
又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祇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他能在一念之間,就能經過第一個人在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次第的輾轉,乃至第十個人。在東方是這種情形,在南西北四維上下這九方,也都是這樣的計算。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法慧菩薩說:佛的弟子!在這十方中,就有一百個人。每個人都是這樣經過諸世界。那麼,這諸世界就算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心,所得的功德,所有的善根,是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而不能知道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和善根的邊際?佛的弟子!因為菩薩是修無所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沒有一定的法度。但是菩薩靜極思動,要往這樣多的世界去找可度的眾生,為瞭解世界是怎麼回事?因為菩薩有求知欲,所以想到很多世界去觀察其緣故,而發菩提心。也就是修道,依佛法修行,才能得到覺道。菩薩是無事找事做,不應該知道的事,他要知道。想要瞭解知道十方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也就是要修行。修行是菩薩的職業,菩薩不修行,就失業了。
什麼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鑰匙。現在講經,就是講鑰匙。現在說法,就是說鑰匙。這把智慧鑰匙能開無明鎖。因為無明鎖把真心鎖住,所以什麼也不知道。發菩提心就是找鑰匙。本來沒有丟,可是不會使用它。什麼時候找到這把智慧鑰匙,什麼時候就能開啟無明鎖。那就是開悟的時候。望各位專一來找這把智慧鑰匙吧!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
所說想要瞭解知道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什麼是妙世界?就是清淨莊嚴的世界,好像極樂世界。什麼是粗世界?就是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想建立清淨莊嚴的世界,必須在五濁惡世中來建立。想要五濁惡世轉變成妙世界,就要在這處來用功夫,所以清淨莊嚴世界可以變成粗世界,五濁惡世可以變成妙世界。怎樣能妙?怎樣能粗?就在自己的思想來決定。心中沒有染汚的思想,就是妙世界;如果心中有很多妄想、欲念、貪瞋癡等,就是粗世界。總之,妙世界和粗世界,沒有離開你的心世界。心世界沒有離開一念心。一念心就可成為清淨莊嚴的妙世界;一念心也可成為五濁的粗世界。
仰世界就是覆世界;覆世界就是仰世界。什麼是仰世界?就是高世界。什麼是覆世界?就是低世界。高低世界是一體。為什麼成就仰世界?為什麼成就覆世界?覆世界的基礎就是仰世界,仰世界的根本就是覆世界。
小世界就是大世界;大世界就是小世界。小世界集小成大,可以成為大世界。大世界再分開,也就是小世界的一部份,所以大小無礙。
廣世界就是狹世界;狹世界就是廣世界。把狹窄的世界,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就是廣濶的世界。把廣濶的世界,再納於微塵,納於芥子,就是狹窄的世界。
一世界就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就是一世界。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世界和世界互相有連帶的關係。每粒微塵和每個世界,都是相通達,好像電波雷達一樣。我們眾生的心電就是互相通達。為什麼能得到他心通?因為心靈感應的電波作用。在每根毛孔中,都有雷達設備,修行成功時,毛孔的雷達都發生作用,雷達和雷達互相通達無礙,電波和電波互相通達無礙。所以說他心通是很平常的事,並不是稀奇。好像現在有人不會使用電腦和雷達一樣, 如果學習此種技能,才會使用。我們現在修行,就是學習使用心靈上的電腦和雷達的技術。
不可說世界能入到一個世界中,一個世界也可入不可說世界中。為什麼?因為它們是互相通達無礙的。
穢世界就是淨世界;淨世界就是穢世界。骯髒的世界可以變為清淨世界。怎樣變呢?所謂「一切唯心造」。心清淨之後,世界就清淨,看什麼都清淨了,好像人看水是水,佛菩薩看水是琉璃,餓鬼看水是火燄,一樣的情形。清淨的世界也可以變為骯髒的世界。怎樣變的?心有染垢的思想,看什麼都不清淨。就是到了清淨莊嚴的世界,也感覺是五濁的世界,因為心裡不乾淨的緣故。所謂「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想要知道一根毛端中一切世界的差別性,都有連帶的關係。在一切世界中的一根毛端一個體性。菩薩想知道一世界中能生出一切世界。因為一世界是一切世界的種,所以能生出無量世界。在每個世界中的每粒微塵,可以成就無量無邊的世界。菩薩想要知道一切世界沒有一個實體性,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成住壞空!成住壞空!不是一個究竟不壞的體性。菩薩想用一念的心,能盡知廣大無邊的世界,而沒有障礙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二個譬喻——速疾步刹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現在又舉出一個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東方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它的成住壞空的劫數,在每一念中,都是這樣,窮盡阿僧祇劫,經過那樣長的時間。這樣多的劫數,究竟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他能在一念之中,便能知道第一個人盡阿僧祇劫的時間,所知道的劫數。也就是在最短一念中,便超過前人最長的時間。這樣推廣來說,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這樣情形。
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的弟子!這十方阿僧祇那樣多世界中的成住壞空的劫數,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在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是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菩薩沒有一定的邊際、沒有一定的法度。但是為想知道這樣多的世界,是怎樣成、住、壞、空,這四相劫數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完全想知道一切世界的成住壞空劫數,盡無剩餘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就是所說的,菩薩要知道長劫和短劫是平等;短劫和長劫也是平等。長劫不離一念,短劫也不離一念。在一念中,長短平等無礙。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一樣的道理。又好像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都是平等。
一劫和多劫是平等;多劫和一劫也是平等。一劫也是劫,多劫也是劫。其中本來沒有時間的關係,所以說是平等。
有佛劫和無佛劫是平等;無佛劫和有佛劫也是平等。有佛出世的劫和沒有佛出世的劫,都是平等,沒有分別。
在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出世;在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出世,都是平等,沒有分別。
有量劫和無量劫是平等;無量劫和有量劫也是平等。有盡劫和無盡劫是平等;無盡劫和有盡劫是平等。這就是沒有分別心。如果有分別心,一切都不平等了。
不可說劫的時間和一念的時間平等;一念的時間和不可說劫的時間也平等。一切劫能入非劫的裡邊;非劫能入一切劫的裡邊,都是平等,無所障礙。
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菩薩想在一念之中,盡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世界的成住壞空劫數因緣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個名字叫初發心大誓莊嚴。明瞭知道一切劫神通妙用的智慧。這是第三個譬喩——知劫成壞喩。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現在再舉出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東方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眾生既有種種不同的解,在念念中都能知道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種種差別解,而經過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他能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個人在阿僧祇劫中所知眾生諸解的差別,所明瞭不同的道理。像這樣也盡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次第的輾轉,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是這種情形。
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的弟子!在這十方一切眾生種種的差別解,都可以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功德和善根,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佛的弟子!菩薩修無有定法,但是要想知道這樣多眾生差別解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盡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種種不同差別解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餘故。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   
菩薩為想知道一切不同的解法,而沒有邊際的緣故。一個眾生解和多數眾生解是平等的緣故。菩薩為想得到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緣故。菩薩為想完全知道眾生海各各不同的差別解,盡無餘剩的緣故。菩薩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善不善種種無量解的緣故。菩薩想悉知相似解(世間解)和不相似解(出世解)的緣故。菩薩為想悉知一切解就是一解;一解就是一切解的緣故。菩薩為想得到如來的解脫十力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餘解。無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   
菩薩為想悉知有上解,就是菩薩的智慧解。無上解:就是佛的智慧解。有餘解:就是九法界眾生所解。無餘解:就是佛法界佛所解。等解:就是一切等等解。不等解:就是不相等解。有種種差別解的緣故,所以菩薩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
菩薩為想悉知有所依的解,無所依的解;共同的解,不共同的解;有邊的解,無邊的解;有差別的解,沒有差別的解;善的解,不善的解;世間的解,就是凡夫所明白的。出世間的解,就是聖人所明白的。有種種差別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   
菩薩為想對於一切妙解、大智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到如來解脫無障礙智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淨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粗解。盡無餘故。  
菩薩為想要以無量方便,完全知道十方一切眾生界,每一個眾生清淨的解,染汚的解,廣大的解,簡略的解,微細的解,粗糙的解,而徹底明白,沒有餘剩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為想完全知道深密解:就是真實解。方便解:就是善巧方便,即是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別解:就是仔細分析一切道理。自然解:就是很自然而然就明白。隨因所起解:就是隨著種種因所起種種解。隨緣所起解:就是隨著種種緣所起種種解,一切的解,好像網一樣。若是不明白,就在網中永遠被困著。為了完全明白,沒有剩餘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四個譬喻——善知勝解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現在再舉出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東方無數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諸根(六根)差別。在念念之中,都是這樣,經過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個人在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每一念每一念所知諸根的差別。這樣往廣泛來說,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這種情形。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的弟子!在這十方世界中,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以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因為菩薩沒有一定的法度,所以不齊限。但是為要知道這樣多的世界中,所有一切眾生根性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盡知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眾生根性有種種差別。有的是利根,就有智慧。有的是鈍根,就是愚癡。有的是善根,有的是惡根,有種種不同。推廣來說,乃至想盡知一切諸根網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五個譬喻——善知諸根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再舉出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東方無數世界中,所有一切眾生種種的欲樂。也就是那一類眾生,所好那一種欲樂,他都完全知道。在念念中,都是這樣,盡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一個人一個人推廣來說,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這種的情形。
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在這十方眾生所有的欲樂,可以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佛的弟子!菩薩無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範圍。但是菩薩為知道這樣多的世界,所有眾生欲樂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窮盡知道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的欲樂,若是往廣處來說,乃至想盡知一切欲樂網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六個譬喻——善知欲樂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再講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間,就知道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像這樣推廣來說,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這種的情形。
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在這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種種方便,可以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佛的弟子!菩薩無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但是為知道這樣多的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方便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推廣來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七個譬喻——善知方便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再講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間就能知道東方無數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推而廣之來說,乃至這十方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差別的心念,也可以知道它的邊際。
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   
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功德和善根,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邊際。為什麼不能知道它的邊際?
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薩無有定法,沒有一定的法度。但是為要知道這樣多眾生心的緣故,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完全知道窮盡法界虛空界中,無邊無際眾生種種的心念,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八個譬喻——善知他心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再講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間,就能知道東方無數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推而廣之來說,乃至這十方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種種差別業,菩薩可以能知道它的邊際。
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
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得功德和善根,它的邊際有多少,是沒有任何人能知道的。為什麼緣故,不可得知呢?
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無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但為知道這樣多眾生業報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想知道三世一切眾生的緣故,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的緣故,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九個譬喻——善知業相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喻,暫且不談,再講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間,就能知道東方無數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種種煩惱。在念念中,都是這樣,盡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這些煩惱有種種的差別,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如是復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他能在一念之間,就能知道第一個人在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所知眾生的煩惱差別。像這樣情形,又盡阿僧祇劫,次第推廣來說,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這種情形。
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
佛的弟子!在這十方世界中,所有的眾生,各有各的煩惱。眾生有無量無邊,煩惱也有無量無邊,所以有種種不同的分別。雖然有這樣多的煩惱,但也可以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所得功德和善根,究竟有多少?它的邊際到什麼地方?沒有任何人能知道。為什麼緣故,不能知道菩薩善根的邊際?
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薩沒有一定的法。所以不齊限。但為知道這樣多的世界中,所有眾生煩惱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他欲想知道眾生煩惱的來源。   
什麼是煩惱?就是煩心惱身。廣說有八萬四千之多,歸納起來就是貪瞋癡。貪的煩惱,貪得無厭,貪而不得,都有煩惱。沒有得到的東西,千方百計設法要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這都是煩惱。瞋的煩惱,貪得而歡喜,貪不得而生瞋恚心,也就是發脾氣。一發脾氣,把所有的功德完全燒燬了。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打了三年的柴,被一根火柴所燒掉了。這就是星星之火,能燒功德林。愚癡的煩惱,就是無明在作祟,有了無明,就生出愛心。愛什麼?愛享受、愛五欲之樂。因為要享受,無論什麼,都欲取為自己所有。這樣就做出顛倒事,黑白不分、善惡不明,這就是愚癡的表現。
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   
菩薩想盡知一切煩惱的來源,所說的輕煩惱:就是不重要的煩惱,也就是小煩惱的十惑。重煩惱:就是非常重要的煩惱,也就是大煩惱的八惑。眠煩惱:就是隱藏在裡邊的煩惱。起煩惱:就是生起一切的煩惱。每一個眾生,都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有種種不同的分別;有種種不同的覺觀。清淨修治一切煩惱變為菩提,將一切染汚的思想,變為清淨的思想。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薩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   
菩薩想盡知依無明煩惱,其中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等等,相應煩惱。要斬斷一切諸有(三界二十五有)趣煩惱結的緣故,所以菩薩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煩惱結有三種:一為欲結:就是欲界一切的愛。二為有結:就是色界和無色界的一切愛所合成。三為無明結:就是三界的無明。三結就是三漏,如果把癡愛斬斷,就永遠斷盡生死流。
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   
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為想要教化眾生,所以發心修行。修行有成就時,才能教化眾生。若想教化眾生,必須先要知道眾生的根性。若想知道眾生的根性,首先要知道眾生的欲,也就是眾生歡喜什麼。欲就是貪欲,貪欲多煩惱就多,貪欲少煩惱就少。菩薩想知道每個眾生的貪欲有多少,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貪分的煩惱:人人都有貪心,不是貪名,就是貪利。貪名的死在火上;貪利的死在水上。名是害人的東西,利也是害人的東西,可是人人不認識它,所以都貪。有人貪財,有人貪色,有人貪食,有人貪睡。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在貪的時候,以為是好事情。不知道貪來貪去,終墮落在地獄。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是為名,一種人是為利。以出家人來說,想作大和尚,想作大法師,貪到老時,要作老和尚,老法師。貪圖做世界最有名望的法師、最有勢力的和尚,可是自己還不知道,貪做老法師,就離貪死法師不遠了;貪做老和尚,等於貪死和尚不遠。貪來貪去貪死了,兩手空空,隨業而去。要知道貪財的就死在財上;貪色的就死在色上;貪名的就死在名上;貪食的就死在食上;貪睡的就死在睡上。貪睡的人,越睡越糊塗,越糊塗越想睡,睡來睡去就睡死了,多麼可憐!
瞋分的煩惱:就是發脾氣。因為貪心不能滿足,就生出瞋恨心。輕者懷恨在心中,重者則發生闘爭。你爭我奪,甚至你死我活。例如國和國戰爭,都是由元首領袖瞋心而起的。如果無瞋心,兩國便無戰爭,百姓便得安寧。為什麼會有世界戰爭?因為甲國的元首起了貪心,想侵略乙國的土地,佔據乙國的利益。乙國的元首,為保護國土,不願利益被奪去,乃與甲國發生衝突,或是戰爭。引至兩方老百姓遭殃,死傷無數,十室九空,民不聊生。仔細研究戰爭禍端,皆因兩國的元首,在一怒之下,而引起大戰,乃至死亡無數人民,損失無數財物。這就是瞋分的煩惱。
癡分的煩惱:就是愚癡,不明事理。愚癡的人,沒有理性,不顧一切,甚至殺人放火,也敢去做,不加考慮,不計後果。
等分的煩惱:就是貪瞋癡三分俱多。譬如貪煩惱有多少?瞋煩惱有多少?癡煩惱有多少?再把它分開,變成千千萬萬的煩惱,不能計數之多。也就是相等分別那樣多的煩惱。以上略釋貪瞋癡諸煩惱。
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   
菩薩想知道我煩惱。因為有我,才有煩惱。如果沒有我,就沒有煩惱。這個道理,人人皆知,可是人人皆放不下這個「我」,所以就生出來許多煩惱。菩薩想知道我所煩惱。因為有了我,這個是我所有,那個是我所有,我所有的兒女,我所有的財產。總之,我所有一切的一切,這都是煩惱。菩薩想知道我慢煩惱。慢就是驕慢,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總覺自己的才能比人強,有辦事的能力,有分析事理的智慧。有了我慢的心理,就會生出種種煩惱來。這三種煩惱,害人不淺,為了它而有生死。   
有了煩惱,就有執著,有執著就造業,造業就受果報,如果煩惱空了,業也空了,果報也空了,一切皆空,就沒有生死。菩薩要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
菩薩想知道一切煩惱是從顛倒分別而生出根本煩惱。有根本煩惱,就有隨煩惱。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隨煩惱分為大中小三種。
大煩惱是昏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知八項。中煩惱是無慚、無愧二項。小煩惱是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害、驕十項。因為身見的緣故,而生出六十二見。這六十二見本來是沒有的,是妄計有六十二見。凡是虛妄計較出來的,都不是正確。但有其名,而無其義。什麼是六十二見?在五蘊上各有四見。譬如「計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中。」受想行識四蘊,亦復如是。這是二十句。經歷三世,成為六十句。再加上斷見和常見為六十二見。由身見分別生出這六十二見,所以佛就順著他們的計較來破他們的煩惱。菩薩為調伏一切煩惱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想悉知蓋煩惱,蓋就是遮蓋。好像烏雲把太陽光遮蓋了,也就是無明把智慧光明遮住了。蓋有五種:①貪欲蓋:不知為什麼?男人要找女人,女人要找男人,到處去找,找不到就生煩惱。這就是貪欲在作祟,令你生煩惱。②瞋恚蓋:因為貪欲得不到,就生瞋恚的煩惱來。瞋是怒色形於面,恚是恨意藏在心。這兩種現象,令人感情衝動,甚至不能理智,就發生顛倒事。乃至殺人放火,無所不為。③睡眠蓋:因為有了瞋恚,無處發洩,就去睡覺,以睡解千愁。可是越睡越糊塗,心也昏身也重,就把心性蓋住了。④掉悔蓋:昏睡之後,就掉悔,不知那個是對,那個是不對,就迷惑了。⑤疑法蓋:掉悔之後,什麼都不相信,對於一切法,都生出懷疑心,猶豫不決,而把心性蓋住了。因為不滿足,就生出這五種蓋,蓋得天昏地暗,不知東西南北。或者以財色名食睡為五蓋,貪財能把智慧蓋住,貪色、貪名、貪食、貪睡,都能把智慧性蓋住。
菩薩想悉知障煩惱。障就是障礙。障有二種:(一)煩惱障:由我執而生,能障礙涅槃寂靜之真理。(二)所知障:由法執而生,能障礙諸法實相之菩提智。
又有三種:①煩惱障:就是貪瞋癡慢疑等惑。②業障:就是五逆十惡等之惑。③報障: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之苦報。尚有多種障,暫且不談。
因為蓋煩惱和障煩惱是重煩惱,所以菩薩要發大悲救護心。大悲就是大慈悲心,也就是同情心、憐愍心。大悲心就是菩薩不見眾生過錯。眾生無論怎樣難調難伏,可是菩薩仍不眠不休來教化。這就是大悲心的流露,大悲心的表現。救護一切眾生的心,令斷絕一切煩惱網。每個人和每個人的煩惱是互相交織而成為網。不過,我們凡夫的肉眼是看不見而已。這個煩惱網非常厲害,你網著我,我網著你,你不教我出離三界,我也不讓你出離三界,大家互相網著,都不能脫出六道輪廻。如果把煩惱網斬斷,就出離三界,得到解脫。那麼,用什麼能斬斷煩惱網呢?用戒定慧的寶劍,輕而易舉,就斬斷了。菩薩為令一切根本的智慧性清淨,恢復妙明真心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十個譬喻——善知煩惱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以諸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旛傘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讚歎,曲躬瞻仰,相續不絕,經無數劫。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於佛。
法慧菩薩說:佛的弟子!把前邊的譬喻,放在一邊,暫且不談,現在舉出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間,用種種最上等的色香味飲食,或者用種種的香、華、衣服、幢、旛、傘蓋,和僧人所住的園林。以及妙好莊嚴的宮殿,用七寶所織成的寶帳、寶網、寶幔種種來莊嚴師子之座。再用種種的妙寶,一同來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和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的眾生。然後恭敬諸佛、尊重諸佛、禮拜諸佛、讚歎諸佛、鞠躬諸佛、瞻仰諸佛,對於一切眾生也是這樣。繼續不斷供養三寶、禮敬三寶、讚歎三寶,經過無數劫那樣長的時間。又發心勸導無數世界所有的眾生,令他們也發菩提心,也像這樣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
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眾寶所成。種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像。光明徧照無數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乃至等待佛滅度之後,為每位佛都造一座寶塔,供養佛的舍利。這座寶塔,高度無比,廣大也無比。在無數世界,皆有七寶造成的寶塔,有種種的莊嚴,十分壯觀。在每一塔中,又有無數佛的形相,佛像是用七寶莊嚴,所以放大光明,普徧照耀無數世界,經過無數劫那樣長的時間,其光也不減衰。在南西北四維上下的九方,也都像前邊所說的情形。
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測。   
法慧菩薩對天帝說: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中,感想如何?這個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回答說:這個人的功德,我是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少,唯有佛才能知道。其餘所有菩薩,恐怕也不能測度出來。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雖然很多,但是比菩薩初發心的功德,相差甚遠,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分也不及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無論怎樣來譬喻,都不及菩薩初發心功德的一分,也可說有天淵之別。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復有第二人,於一念中,能作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供養之事。念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量劫。   
佛的弟子!把前邊的譬喻,放在一邊,暫且不談,現在再說另外一個譬喻。假使又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做前人和無數世界所有眾生,在無數劫中所供養之事。一念是這樣的情形,念念都是這樣的情形。用無量種的供養之具,來供養無量諸佛和無量世界所有的眾生,也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
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於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念念如是。以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供養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   
第三個人,也是這樣來供養無數諸佛和無數眾生,乃至第十個人,也是這樣的情形。在一念之間,能做前人(次第輾轉)所有的供養。一念是這樣,念念也是這樣。沒有邊際,沒有相等。不可用數目來數它,也不可用秤來稱它,不可用心來思想它,不可用尺來衡量它,不可用言來形容它,簡直是不可說不可說,說不出來那樣多的供養之具,來供養無邊諸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諸佛。和無量無數世界所有的眾生。經過無邊的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的劫。
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乃至住劫。亦復如是。
等待諸佛滅度之後,各為起寶塔。這寶塔不但高聳入雲,而且廣濶無比。乃至經過住劫,也是這樣為諸佛造寶塔,供養諸佛舍利和諸佛形像。
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佛的弟子!這前邊人所供養諸佛的功德,比菩薩初發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換言之,菩薩就是發極少的菩提心,也勝過前人供養無數諸佛的功德。為什麼緣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薩中在大菩薩,所發的菩提不齊限。菩薩的境界,沒有一定的邊際。但是為供養許多世界所有諸佛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供養盡虛空徧法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數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諸佛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十一個譬喻——供佛及生喻。
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之後,能知道在過去一切諸佛,由初發心乃至成正覺和般涅槃。又能知道在未來一切諸佛所有的善根,又能知道現在一切諸佛所有的智慧。
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   
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功德,初發心的菩薩,能言說、能受持、能修行、能得到、能知道、能證得、能成就。能修這種法門,就能和諸佛是平等一性的。
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為什麼緣故?初發心的菩薩,能發菩提心而修道?因為要續佛慧命。為不斷如來種性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充徧一切世界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度脫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住壞空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怎樣能由染垢轉變為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怎樣才能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中好樂和煩惱習氣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在這個世界死了,又在那個世界出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慧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   
因為發菩提心的緣故,所以常為三世一切諸佛所想念,應當得到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刻受三世諸佛為其說種種妙法。即刻和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也就是已經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的方法。也成就三世一切諸佛的十力和四無所畏。也莊嚴三世一切諸佛十八不共佛法。初發心的菩薩,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的智慧。用種種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   
為什麼緣故?因為用這種發心,應當得到成佛的果位。應該知道這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即刻和三世諸佛是同等,即刻和三世諸佛如來境界也是平等,即刻和三世諸佛如來功德也是平等。他得到佛的一身,也得到佛的無量身。在本經光明覺品中的偈頌:「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徧一切。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眾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一身可以作為無量身,無量身乃是從一身成就。明瞭知道一切世間,現出種種的身,徧滿一切處。這個身也是無所從來,也不是所積聚而成的。因為眾生有所分別,所以佛才現種種身,令眾生隨緣而見其身。初發心的菩薩,得到佛究竟的平等大智慧,真實大智慧。
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菩薩初發菩提心,才行菩薩道的時候,即刻便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同來稱歎。「呀!這個世界上,又有一個人發菩提心,將來一定能成就佛果。善哉!善哉!這個男子非常有志氣,發心行菩薩道。可嘉!可嘉!」這位初發心的菩薩,即刻得到十方諸佛的加被,而開大智慧,得到大辯才,能為眾生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的眾生。這個時候,所有一切世界發生六種震動,就是震吼聲,動湧起六種現象。即將智慧光明徧照弄好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的種種苦。即能莊嚴清淨一切諸佛國土。即能在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得到歡喜快樂。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徧滿十方。即能持一切佛的種性不斷。即能得到一切佛的智慧光明。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這位初發心的菩薩,他和十方三世諸佛所得的是一樣。就是所說的一切諸佛,諸佛所說的法。一切菩薩,菩薩所說的法。一切獨覺,獨覺所說的法。一切聲聞,聲聞所說的法。一切世間,世間的有為法。一切出世間,出世間的無為法。一切眾生,眾生的法。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唯求一切的智慧,在一切法界中,一切的一切,心無所著住。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眾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作天伎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   
在這個時候,藉著佛的神力緣故。在十方各有一萬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皆有六種震動的現象發生。就是所說的動:是在一個地方動;徧動:是在一個世界普徧的動;等徧動:是在所有的世界,同時都震動。起、湧、震、吼、擊,亦復如是。處處都有這種情形發生,成為十八種震動。     
在同一時候,從天上像下雨一般,降下一切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等等。又演奏天上的音樂,又放出天上的光明,又廣播天上的音聲。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   
在這個時候,十方各各經過十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外,又有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佛。這些佛的句號,統統為法慧佛。每位法慧佛,都現身在法慧菩薩的面前,異口同聲的說:善哉!善哉!法慧!你現在這個地方能說這種初發菩提心功德法。在我們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也都同時在說這種法。一切諸佛也都是這樣在說初發心功德法。
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萬佛剎微塵數法慧佛又說:法慧!你現在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同時發菩提心。我們現在給他們授記,在將來世當成佛,經過千個不可說無邊劫。在同一劫中,統統成佛,出興於世,佛號都叫清淨心如來。所住的世界,各各不相同。我們都應當護持這個法,使令將來世界發菩提心的菩薩,沒有聽過這種法者,完全都能聽到這種法。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令諸眾生聞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眾生。   
像這個娑婆世界四天下,在須彌山頂上,帝釋天的妙勝殿,演說初發心功德法。使令一切眾生聽了之後,受佛的教化。像這樣在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量、無等邊、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盡虛空徧法界那樣多的世界。在一切世界中,也都是說這種法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反迷歸覺,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其說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令眾會悉歡喜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   
演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的菩薩,同一名字,都叫法慧菩薩。他們都仰承十方諸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十方諸佛往昔所發本願的緣故。為欲將佛法用顯明的方法而開示眾生的緣故。為用智慧光明來普照一切世界的緣故。也就是把所有的智慧,完全告訴眾生,令其開悟。為欲開闡演說真實道理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證得法性而能成佛的緣故。為使令眾會中大眾悉歡喜快樂的緣故。為欲開示一切眾生明白佛法因的緣故。什麼是佛法因?就是善因。為令一切眾生得到諸佛平等果位的緣故,也就是正等正覺。為明瞭十方法界都是一個的緣故。因為有這十種緣故,所以才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切眾會。欲悉成就諸眾生故。欲悉淨治諸業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無量眾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觀察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法慧大菩薩,普徧觀察盡虛空界十方所有佛國土中的眾會。這乃是想令一切眾生,都成就佛的果位的緣故。想令一切眾生淨治一切雜染惡業,得到清淨善業,明白種因結果道理的緣故。想要完全令法界現出本源清淨的緣故。想令一切眾生拔除無明煩惱一切雜染根本的緣故。想令一切眾生增長廣大信解力的緣故。想令一切眾生知道無量眾生根性的緣故。想令一切眾生知道三世法是平等的緣故。想令一切眾生觀察涅槃界是常樂我淨的緣故。想令一切眾生增長自己清淨善根的緣故。因為這種種的緣故,法慧菩薩便仰承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說出以下一百二十一首偈頌。
為利世間發大心 其心普徧於十方
眾生國土三世法 佛及菩薩最勝海   
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為要利益世間所有的眾生,所以才發大心。這種大心量,能普徧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國土、三世法、佛、菩薩,以及最勝海會大眾聽法者。
究竟虛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諸世間
如諸佛法皆往詣 如是發心無退轉   
究竟虛空等於法界,所有十方一切世間。無論那個世界,那個國土,凡是有佛有法的地方,菩薩都到那裡去,廣修供養十方諸佛,這樣發大菩提心,永遠不退轉。
慈念眾生無暫捨 離諸惱害普饒益
光明照世為所歸 十力護念難思議   
菩薩發大菩提心,常常慈念一切眾生,沒有一時刻而忘了眾生。要離開惱害眾生的行為,普徧饒益一切眾生。菩薩放光普照一切世界,令一切眾生來皈依三寶。用佛十力來護念一切眾生,修不可思議的行門。
十方國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現
如佛福智廣無邊 隨順修因無所著   
菩薩到十方所有的國土去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示現一切色形。他有好像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廣大無邊又能隨順一切佛法去修行,恒順眾生,行菩薩道。在因地要修種種行門,又要無所執著。佛法的妙處,就是破眾生的執著。   
眾生為什麼那樣自私?看不破、放不下?就因為有所執著,執著國,執著家,執著身,執著我所有的一切財物,因之,就有無量的煩惱。
有剎仰住或傍覆 粗妙廣大無量種
菩薩一發最上心 悉能往詣皆無礙   
有的世界,或是仰住,其形狀是仰形;或是傍覆,其形狀是覆形。有的是粗世界,就是五濁惡世;有的是妙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有廣的世界;有細小的世界。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種類。菩薩一發菩提心,就能到所有的世界去,廣修供養,教化眾生,而沒有一切的障礙。
菩薩勝行不可說 皆勤修習無所住
見一切佛常欣樂 普入於其深法海   
菩薩所修的殊勝行門,是不可說的。他都是勤奮修習種種行門,而且還沒有執著。見到一切佛,常生欣樂心,普徧入於佛的智慧深海中。
哀愍五趣諸群生 令除垢穢普清淨
紹隆佛種不斷絕 摧滅魔宮無有餘   
菩薩慈悲,哀愍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道這五趣最苦惱的眾生,我們為什麼墮於五趣?因為貪瞋癡心太重、垢穢太深的緣故。所以要掃除垢穢,恢復本有的清淨。要紹隆佛種,令它不斷絕,要把魔王的宮殿完全摧滅,使它沒有餘剩。
已住如來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於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頂心無著     
發菩提心的菩薩,已經住在佛的平等性海中,善於修行種種微妙方便的法門。對於佛所有的境界和所說的法,他深信不疑,所以得到諸佛為他灌頂,而其心也無有執著。為什麼?因為已經和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所以無所著住。
兩足尊所念報恩 心如金剛不可沮
於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習菩提行
兩足尊,就是佛。因為福慧具足,受人天的尊敬。在念念中報佛恩、眾生恩。修菩薩道的心,猶如金剛一般的堅固,有堅固光明銳利的力量,是任何的力量所不能阻遏,也就是不可以改變修道的思想。修菩薩道的人,從初發心到最後一念,都要像金剛,即是存不退轉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修道要有貫徹始終的精神,不可忽冷忽熱。對於佛所修的法行,能用智慧光照了,自自然然常修習菩提行的法門。
修道人要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忍耐。修道好像逆水行舟,不努力前進,就被逆流的境界所轉而退步。忍耐是修道第一法門,不能忍的要忍,不能受的要受,能夠這樣,才會成就菩提行。
諸趣差別想無量 業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種種殊 一發大心悉明見   
諸趣有種種的分別,每一類的眾生,所想的有無量無邊。眾生起惑、造業、受報也不相同,心念也不同,也不是一個。乃至眾生的根性,也有種種不同。菩薩一發菩提心的時候,就能把前邊所說的業報、心念、根性完全能明見。
其心廣大等法界 無依無變如虛空
趣向佛智無所取 諦了實際離分別   
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們的心是廣大無邊,等於法界。無所依靠,無所改變,猶如虛空。他趣向入佛的智慧,但無所取。所謂「無智亦無得」,他能審諦明瞭真實的理體,離開一切的分別。
知眾生心無生想 了達諸法無法想
雖普分別無分別 億那由剎皆往詣   
發菩提心的菩薩,知道眾生的心,但無眾生的妄想。因為菩薩是離相,菩薩是深入經藏,所以智慧如海。能了達諸法實相的道理,但沒有法執,他沒有眾生想,沒有我想,也沒有法想。雖然普入一切世界,教化一切眾生,但是沒有這種分別。若有一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刹,菩薩都前往去親近諸佛,禮拜諸佛,供養諸佛。
無量諸佛妙法藏 隨順觀察悉能入
眾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處如世尊   
在無量諸佛的妙法藏,菩薩悉能隨順觀察,而深入如來法性裡。眾生所有的根性和所有的行為,他沒有不知道的。菩薩能生在法王家,得到無上尊貴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淨大願恒相應 樂供如來不退轉
人天見者無厭足 常為諸佛所護念   
菩薩所發清淨大願大行,恒常相應。也就是修行自己所發的願,樂修供養法門。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永遠不退供養的心。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見到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常生歡喜心,而無厭倦和知足的心,所以常為十方諸佛所護念。
其心清淨無所依 雖觀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無量劫 於三世中無所著   
菩薩的心中,常是清淨,沒有半點染汚的思想。雖然能觀察甚深微妙法,但是不取著,明白一切法,而不執著一切法,這樣思惟一切法的深義,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對於過去諸佛所說的法,現在諸佛所說的法,未來諸佛所說的法,皆無所執著。
其心堅固難制沮 趣佛菩提無障礙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勞   
發菩提心的菩薩,其心非常堅固,猶如金剛,無法可以破壞。他趣向諸佛菩提大道,無有障礙。立志追求微妙的道果,除去種種愚暗蒙惑。周行法界,到所有的世界去教化眾生,任勞任怨,絕對不厭辛苦。
知語言法皆寂滅 但入真如絕異解
諸佛境界悉順觀 達於三世心無礙   
菩薩知道語言法都是寂滅的,他但入真如的理體,離絕不正確的知見,所有十方諸佛境界,他都隨順而觀察,通達三世諸佛無著法,心中沒有一切掛礙。
菩薩始發廣大心 即能徧往十方剎
法門無量不可說 智光普照皆明了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一開始就發廣大心。菩薩的化身,即刻就能徧往十方佛刹去供養諸佛。法門雖然有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可是菩薩大智慧的光明,能普照一切諸法實相,悉皆明瞭。
大悲廣度最無比 慈心普徧等虛空
而於眾生不分別 如是清淨遊於世   
菩薩有大悲心的思想。悲能拔除一切眾生的苦,又能廣度一切眾生出三界,這種大悲心是最高上,沒有可比的。慈能賜給一切眾生的樂,用慈心來普徧救護一切眾生,等於虛空。對於眾生一律平等,而沒有分別心。不論眾生有善根或無善根,皆一視同仁,普徧教化。菩薩以這樣的清淨無為,遊化一切世界。
十方眾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真實
恒以淨心不異語 常為諸佛共加護
十方的眾生,都得到安慰,沒有一切的困難,沒有一切的障礙。一切所作都是真實,沒有虛妄。菩薩的心,常常清淨,不說兩樣的話,所以常為十方諸佛共同來加被和保護。
在方等經上,有這樣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對雷音菩薩說法華以前的因緣之後,佛又說:「在往昔有位佛,名號稱檀華佛,這位佛入涅槃很久了。在那時候,我和你是一樣,都是菩薩。當時又有一位菩薩,名號上首菩薩,他化為乞士(比丘),到城中托鉢乞食,另外又有一位比丘,名叫恒伽比丘。他問乞士:『請問你從何處來?』乞士答:『我是從真實中來的。』恒伽比丘又問:『何謂真實?』乞士答:『寂滅相故,名為真實。』恒伽比丘又問:『寂滅相中,有所求?無所求?』乞士答:『無所求。』恒伽比丘又問:『無所求者,為什麼要求?』乞士答:『無所求中,我所以要求之。』恒伽比丘又問:『既無所求中,何必又要求呢?』乞士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也空,著者也空,實者也空,求者也空,語者也空,問者也空。寂滅涅槃,一切虛空、一切世界,亦復皆空。我為這樣次第空法,而求真實。』恒伽比丘又問:『菩薩於何處求?』乞士答:『於六波羅蜜中求。』恒伽比丘聽完乞士答覆之後,生大歡喜心,乃自賣其身,把得到的錢來供養 乞士(上首菩薩的化身)。」可見古時的人,為法忘軀,聞法賣身,發廣大心,來供養三寶。這種精神,應該效法!
過去所有皆憶念 未來一切悉分別
十方世界普入中 為度眾生令出離   
過去諸佛,常常憶念初發心的菩薩。未來諸佛,也常分別來加護初發心的菩薩。能普徧入十方一切世界中,為廣度眾生出離苦海,得到快樂。
菩薩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緣無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斷 如是而遊於法界   
初發心的菩薩,具足微妙智慧的光明,善於明瞭一切因緣果報,對於因果報應沒有懷疑。因為見到什麼事,就能瞭解什麼事,所以把一切迷惑皆除斷了。菩薩有這樣的大智慧,而能遊化於法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 眾生翳膜咸除滅
離諸分別心不動 善了如來之境界   
能令魔王的宮殿完全摧破。眾生的無明,好像眼翳膜一樣,所以看物不清楚。要把它除滅,才能恢復光明。菩薩教化眾生,沒有分別心。因為離開執著,所以其心不動。他善於明瞭一切如來所得的境界。
三世疑網悉已除 於如來所起淨信
以信得成不動智 智清淨故解真實   
三世的疑惑網,完全已消除了。在佛的道場中,生起清淨的信心,以清淨信心得到成就不動的智慧。因為有了清淨不動的智慧,所以才瞭解真實的道理。
為令眾生得出離 盡於後際普饒益
長時勤苦心無厭 乃至地獄亦安受   
為令一切眾生出離三界,得到快樂。盡未來際,普徧饒益一切眾生,無論經過多長的時間,不管受了多少苦,其心心不厭煩,乃至到地獄受苦,心也安然接受。好像地藏王菩薩,現在還在地獄中,救脫受苦的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地藏王所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精神多麼偉大!
福智無量皆具足 眾生根欲悉了知
及諸業行無不見 如其所樂為說法   
菩薩修無量無邊的福慧,所以福慧都具足。眾生的根性和欲望,菩薩完全了知。眾生所有的業報、所有的行為,他沒有看不見的。如有眾生所歡喜的,就來為他們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法,菩薩用這四攝法來教化眾生。
了知一切空無我 慈念眾生恒不捨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間而演說   
菩薩能了知一切都是空的,沒有我的存在,所以沒有一切執著。他慈悲的憶念一切眾生沒有捨棄一切眾生。用一種大悲微妙的音聲,普入一切世間,而為眾生演說一切的妙法。
放大光明種種色 普照眾生除黑闇
光中菩薩坐蓮華 為眾闡揚清淨法   
放出種種大光明,在光明中又有種種的色。這種光色普照一切眾生,令其消除黑暗。在光中有菩薩坐在大寶蓮華之上,為眾生開闡宣揚清淨的妙法。
於一毛端現眾剎 諸大菩薩皆充滿
眾會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瞭眾生心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仰承諸佛大威神力,能在一根毫毛端上,現出十方諸佛刹土。在諸佛刹土中有諸大菩薩,而充滿法界。在諸佛的眾會中,有清淨海會諸菩薩,每位菩薩的智慧,各不相同。所有的菩薩,能完全瞭解一切眾生的心念,所歡喜的是什麼?
十方世界不可說 一念周行無不盡
利益眾生供養佛 於諸佛所問深義   
十方世界,雖然有不可說那樣多,可是菩薩在一念之間,都能周徧遊行所有的世界,沒有不到之處。為什麼?因為他欲利益眾生和供養諸佛。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故到十方諸佛的處所去請問甚深妙義。
於諸如來作父想 為利眾生修覺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處無所著
初發心的菩薩,對於十方諸佛作為慈悲父。為利益眾生,才修行一切覺行。又叫覺觀,即是由覺悟來觀察。智慧要是多了,就能善巧方便通達一切諸法實相,入到菩薩最深的般若門,但無所執著。
覺有八種:①欲覺:就是常想要得到心中所歡喜的境界。②瞋覺:就是無明火很大,自己控制不住,到時候,情不自禁就對人發脾氣。③惱覺:就是惱害他人,干涉他人的自由,毀謗他人的名譽。④親里覺:就是常憶念親戚朋友。⑤國土覺:就是常想世界平安或不平安。⑥不死覺:不能覺悟自己會死,所以拼命積財資養。⑦族姓覺:常在族姓中分別貴賤。⑧輕侮覺:就是我慢覺。即是貢高我慢,總覺得自己比他人高明。這八種覺與道不相應,應該把它轉變過來,才能與道相應。
隨順思惟說法界 經無量劫不可盡
智雖善入無處所 無有疲厭無所著   
隨順種生的思惟來說法界的道理,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也不能說窮盡。智慧雖然善巧通入法藏,可是也沒有處所。雖無處所,但也不疲厭,也不執著。為什麼?因為有所得無所得,都無所執。
三世諸佛家中生 證得如來妙法身
普為群生現眾色 譬如幻師無不作   
菩薩在三世諸佛的家中,作為法王之子,證得如來的妙法身。普徧為一切眾生現出種種色身,就好像幻術師千變萬化,沒有不能變作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或現始修殊勝行 或現初生及出家
或現樹下成菩提 或為眾生示涅槃   
菩薩或者現出開始修行的殊勝行門。或者現出初生於世,或者現出家修道,或者現出在菩提樹下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或者現出入涅槃等等八相成道的相。
菩薩所住希有法 唯佛境界非二乘
身語意想皆已除 種種隨宜悉能現   
菩薩所住都是希有的法,所行所作都是佛的境界。而不是聲聞、緣覺二乘的境界。菩薩的身口意三業,都是清淨,皆已斷除三惡業。他用種種方便法門,隨宜說法,示現一切身。
菩薩所得諸佛法 眾生思惟發狂亂
智入實際心無礙 普現如來自在力   
菩薩所得一切諸佛法,眾生一思想這種境界,心就發狂亂。菩薩的智慧,能入般若真實的理體,心無掛礙,普徧示現佛的自在神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 何況復增殊勝行
雖未具足一切智 已獲如來自在力   
這種境界,在世間沒有可以比擬,何況一天比一天增加殊勝的行門。菩薩雖然未具足佛的一切智慧,可是已經獲得佛的自在神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 深入微妙最上法
善知眾生時非時 為利益故現神通   
已經住在究竟一乘的佛道,深入微妙不可思議最上的法門,善於知道眾生的心,什麼時候機緣成熟可以度,什麼時候機緣不成熟不可以度,完全了知。為利眾生的緣故,所以示現種種神通。
分身徧滿一切剎 放淨光明除世暗
譬如龍王起大雲 普雨妙雨悉充洽   
菩薩能分無量的身,徧滿一切佛刹。放大智慧光明,消除世間一切黑暗。譬如龍王在虛空中興起一塊大雲,普徧降落妙法雨,令所有乾苦的眾生,都得到法雨的滋潤。
觀察眾生如幻夢 以業力故常流轉
大悲哀愍咸救拔 為說無為淨法性   
菩薩觀察一切眾生,如幻如夢。因為眾生起惑、造業、受報,所以在六道輪廻中轉來轉去,不得解脫。菩薩有大悲心,哀愍一切眾生,所以救拔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為眾生而說無為清淨的法性。
佛力無量此亦然 譬如虛空無有邊
為令眾生得解脫 億劫勤修而不倦   
佛的力量是無量無邊,菩薩教化眾生的力量,也是無量無邊。譬如虛空一樣,是沒有邊際的。為使令一切眾生得到解脫,所以在億劫中,勤修佛法而不疲倦。
種種思惟妙功德 善修無上第一業
於諸勝行恒不捨 專念生成一切智   
用種種禪定三昧來修行一切妙功德,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善於修行無上第一業,也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一切殊勝的法門,恒常不捨離行菩薩道。專念一切眾生,專化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種智。
一身示現無量身 一切世界悉周徧
其心清淨無分別 一念難思力如是   
一身能示現無量身,在無量身又現出一身。這種神通用能徧滿一切世界。菩薩的心是清淨的,所以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或者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沒有分別心。不管眾生是善或是惡,他是一律平等,不分彼此,一視同仁。而能在一念之中,周徧十方世界。所有諸佛刹土,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這樣子。
於諸世間不分別 於一切法無妄想
雖觀諸法而不取 恒救眾生無所度
菩薩教化眾生,在一切世間上,以智光來照了一切眾生的根性,而不分別眾生的善惡。對於一切法,都沒有預先生出妄想:我用什麼法來教化眾生?雖然以智慧來觀察諸法,但是不取著諸法。常常救度眾生,而不執著度眾生的相。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喂!你們知道嗎?我在行菩薩道,我在教化眾生,我在救度眾生等等」。所謂「終日度生,而無所度」,要有這種的精神。在禪宗所說:「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著衣未著一縷紗。」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是為教人不要執著,不取於相。
一切世間唯是想 於中種種各差別
知想境界險且深 為現神通而救脫
由眾生的妄想,而造成虛妄的世間,所以說一切世間唯是想。在世間中有種種的妄想,每一類的眾生有每一類的妄想,各各不相同。菩薩知道妄想的境界是危險的,而且又深又廣,所以示現神通來救脫一切眾生出離三界。
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對治妄想,要把妄想修斷。怎樣能斷妄想?例如打餓七(不吃飯),就是打死妄想。我常問你們死了沒有?不是說人死了沒有?是問妄想死了沒有?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知道幾天不吃飯的心?如果還有這個心?那就是妄想。這就證明貪心還沒有停止。打餓七就是治貪心的方法。你(妄想)想吃東西嗎?就不給你吃。你想喝牛奶嗎?就不給你喝。這就是和妄想來鬥爭。這是修道人一種無比的力量,來征服妄想,把它調伏了,再不能擾亂修道人的清淨心。
譬如幻師自在力 菩薩神變亦如是
身徧法界及虛空 隨眾生心靡不見   
神通並不是真實的。好像幻術師一樣,能自無化有,自有化無。又能忽大忽小,忽隱忽顯,有一種自在的力量,所謂「變化莫測」,也就是變化無窮。菩薩所用的神通變化,也是這樣子,一身能普徧充滿希望所有法界和虛空界,隨眾生的心念而示現,沒有看不見菩薩所示現的身。
能所分別二俱離 雜染清淨無所取
若縛若解智悉忘 但願普與眾生樂
沒有一個能分別,也沒有一個所分別,把能所分別都離開了。菩薩的心,沒有雜染,也沒有清淨,所以叫不垢不淨,都無所取。不執著垢,不執著淨。或者被業所繫縛,或者得到解脫。無論是繫縛或是解脫,這兩種智慧都完全忘掉。但願普徧利益眾生,賜與眾生的快樂。
為什麼世界有戰爭?因為大家爭奪利益。你爭我奪,就發生戰爭。愚癡的人,就受聰明人所欺騙。聰明的人不但騙人家,而且還騙自己。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世間上的鬥爭或戰爭,就因為一個名或一個利。如果把名利放下,就沒有爭,也沒有奪,人類和平相處就變成清淨的世界。所以菩薩把一切利益迴向給一切眾生,自己一點也不要。只要對眾生有利益,能令眾生生歡喜心,菩薩就滿願了。所謂「忘人無我」。菩薩有這種思想,怎會有人來和菩薩鬥爭?就是魔王見到菩薩,也生歡喜心而不鬥爭了。人人都能學菩薩的精神,一切為人不為己,世界上就絕對沒有戰爭,永遠和平。
一切世間唯想力 以智而入心無畏
思惟諸法亦復然 三世推求不可得   
一切虛妄的世間,是由妄想的力量而成就的。菩薩用智慧來明白世間一切的虛妄。那麼,心就無所畏懼,就能看得破,放得下。思惟一切法,都是這樣。修禪定的思惟修,修智慧的聞思修,也是這樣。過去世不可得、現在世不可得、未來世不可得。為什麼?因為過去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時間也不停留;未來的時間還沒有來到,所以三世推求,一切了不可得,一切沒有實體。怎樣推求也找不到,因為了不可得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入過去畢前際 能入未來畢後際
能入現在一切處 常勤觀察無所有   
思惟諸法三世了不可得,能入過去,前際也沒有了。能入未來,後際也沒有了。能入現在,一切的時間和空間,一切處也沒有了。常常觀察一切諸法,都是了不可得。
隨順涅槃寂滅法 住於無諍無所依
心如實際無與等 專向菩薩永不退   
為什麼一切諸法了不可得?因為隨順涅槃寂滅法,所以了不可得。住在無諍三昧中,和所有人沒有諍論,也不依賴所有的法。心就是實相,實相就是心。這種實際是沒有可比的,只是向菩提道上走,永遠不會往回頭走,也就是不會生退轉心。修行人,一定要向前進,不可向後轉。否則,離菩提道相差甚遠!
修諸勝行無退怯 安住菩提不動搖
佛及菩薩與世間 盡於法界皆明了   
菩薩修行一切殊勝的行門,不怕一切困苦艱難。安住在菩提道上,不會見異思遷而搖動。也就是永遠有堅固的道心,不會被一切境界所轉。不會受不住魔的考驗而生退心。諸佛和菩薩在這世間上,所有法界的道理,完全瞭解明白。
欲得最勝第一道 為一切智解脫王
應當速發菩提心 永盡諸漏利群生   
菩薩修行,想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得到一切智慧,成為解脫中的解脫王。怎樣才能得到這種境界?應當急速發大菩提心,永遠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統統斷盡。如果能這樣,就沒有漏。漏就是有欲心。欲心就是生死的根本。淺言之,誰有漏,誰就不能出離三界;誰無漏,誰就能出離三界。修道就是要永盡諸漏。尤其是婬欲的念頭,非常重要。如果這個念頭一動,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假設永斷盡諸漏,就能利益群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的好處。
趣向菩提心清淨 功德廣大不可說
為利眾生故稱述 汝等諸賢應善聽   
常常趣向菩提道,心中就會清淨。發菩提心這種功德是廣大無邊而不可說的。既然說不出來,那麼,為什麼又要說呢?因為想令眾生同發菩提心,同成無上道,所以在不可說中,又說這種功德,你們(指華嚴法會大眾)各位賢人,應該注意來聽我所說的道理。
無量世界盡為塵 一一塵中無量剎
其中諸佛皆無量 悉能明見無所取   
譬如把無量無邊的世界,都磨碎成為一粒一粒的微塵。在每粒微塵中,又現出無量無邊諸佛刹土。在每個刹土中,又有無量無邊諸佛,在那裡教化眾生。可是初發心的菩薩,對於這個廣大的數目,分析得非常清楚,而不執著這個數目,所以說悉能明見無所取。
善知眾生無生想 善知言語無語想
於諸世界心無礙 悉善了知無所著   
菩薩因為有他心通的緣故,所以善於知道眾生心中所想的事,他用善巧方便法來教化眾生,但是沒有教化眾生的執著。菩薩對一切語言,完全明瞭,不但會說,而且會寫,無論那類眾生的語言,他都能無師自通。所以用種種語言來教化種種眾生,可是沒有語言的執著。對於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明白了,心無掛礙。無論是世間法或出世法,統統明瞭,因之,而沒有執著。
其心廣大如虛空 於三世事悉明達
一切疑惑皆除滅 正觀佛法無所取   
菩薩的思想和行為,廣大無邊,猶如虛空。對於三世的事理,完全明瞭,通達無礙。所有一切的無明和迷惑,都消除滅盡,雖然修持一切佛法,但是不執著一切法。
十方無量諸國土 一念往詣心無著
了達世間眾苦法 悉住無生真實際   
十方有無量無邊諸佛國土,菩薩能在一念之中,皆往十方諸佛國土去供養諸佛,去教化一切眾生。無論到了那個國土,其心不執著。明瞭通達世間一切樂,便是眾苦的因,所謂「眾苦交煎,眾魔充滿」。他常住在實相理體上,真實寂滅法上。
無量難思諸佛所 悉往彼會而覲謁
常為上首問如來 菩薩所修諸願行   
有不可心思,不可言議那樣多的諸佛所。菩薩一一悉往諸佛道場法會中,禮拜諸佛,瞻仰諸佛,作為上首,代表大眾向佛請法,這是菩薩所修行一切的願,和一切的行。
心常憶念十方佛 而無所依無所取
恒勸眾生種善根 莊嚴國土令清淨   
菩薩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心中常憶念十方諸佛。雖然憶念,但不依賴,也無所取。為什麼?因為菩薩知道佛是已經成的佛,眾生是未成的佛,自己是當成的佛,所以無所執著。菩薩常用方便法門,種種語言來勸說一切眾生,多種善根,栽培善根,令其增長,令其成熟,得到解脫。他又莊嚴十方諸佛國土,令其清淨。
一切眾生三有處 以無礙眼咸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 無量無邊悉明見   
一切眾生,趣向生到三有的地方,菩薩以無礙智慧眼來觀察一切眾生的因緣,眾生所有種種的習氣,根性,知解有無量無邊那樣多,可是菩薩能完全明見。
眾生心樂悉了知 如是隨宜為說法
於諸染淨皆通達 令彼修治入於道   
眾生有種種的心樂,菩薩悉瞭解知道。因為菩薩明白眾生的根性和欲樂,所以為眾生而說善巧方便之法。菩薩對於染汚法和清淨法,都通達無礙,明白瞭解。令一切眾生依法修行,對治一切習氣毛病,使令入於無上道。
無量無數諸三昧 菩薩一念皆能入
於中想智及所緣 悉善了知得自在   
無量無數那樣多的三昧解脫,菩薩能在一念之中,都能趣入。在三昧中的妄想,智慧,攀緣等一切的一切,都明瞭清清楚楚,知道詳詳細細,得到真正清淨的自在。
菩薩獲此廣大智 疾向菩提無所礙
為欲利益諸群生 處處宣揚大人法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獲得這種廣大的智慧,明瞭一切的境界,疾向菩提覺道上走,一點障礙也沒有。菩薩想為利益一切諸眾生,所以到處宣揚大人的法,大人法是八大人覺經所說的八種覺法:①世間無常覺。②多欲為苦覺。③心無厭足覺。④懈怠墮落覺。⑤愚癡生死覺。⑥貧苦多怨覺。⑦五欲過患覺。⑧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覺。這八種事,是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法。
在遺教經(涅槃經)上也說八種法。
①少欲:就是沒有好名的欲,也沒有好利的欲,沒有作領袖的欲,也沒有好諍論的欲。總而言之,沒有一切的欲。
②知足:就是無貪心。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能知足的人,常常是快樂的;不知足的人,常常是苦惱的,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在一切時一切處,常常知足,便無煩惱。
③寂靜:離開煩惱為寂,斷絕苦患為靜。就是沒有一切的喧嘩聲。大人所覺的法,好寂靜無聲。
④精進:就是勤學,勇猛精進,所謂「業精於勤」。修道人,用一分功,便有一分的代價。修道人的時間,非常保貴,可以說一寸光陰一寸金。沒有時間去打閒岔,影響他人修道。要身精進、心精進,晝夜六時常精進,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⑤正念:就是正當清淨的念,而不是邪念。正念就是清淨心,邪念就是染汚法。
⑥正定:不徧不邪為正,不思不想為定。也就是不動心的表現。修道人,要有擇法眼,修正定不修邪定。
⑦正慧:就是真正的智慧,辨是非,明善惡,分析事理,十分正確。不可有世智辯聰那種小聰明,那是邪智慧。
⑧不戲論:佛菩薩是不說笑話,所說都是真實的,沒有戲論法。這八種法,是大人所修的法。
善知世間長短劫 一月半月及晝夜
國土各別性平等 常勤觀察不放逸   
菩薩能觀察八萬大劫以外的因緣,阿羅漢只能觀察八萬大劫以內的因緣。這位菩薩不但能觀察八萬大劫的事情,就是最長的劫和最短的劫,都可以知道得清清楚楚。每個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個劫。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換言之,在這個長劫中,有無數成住壞空四個劫那樣長的時間。在短劫中,有一個月或半個月,甚至一晝夜那樣短的時間。國土雖然不同,但是國土性是平等的。菩薩是常勤學習種種智慧,觀察世界成住壞空的因緣,時時刻刻在精進,而不放逸,也不懈怠。
普詣十方諸世界 而於方處無所取
嚴淨國土悉無餘 亦不曾生淨分別   
菩薩普徧往十方諸世界,去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所到之世界而無執著,也沒有分別心。他只知要到十方去親近諸佛,去莊嚴清淨所有的諸佛國土。雖然嚴淨國土,但是不生清淨莊嚴國土的分別想。
眾生是處若非處 及以諸業感報別
隨順思惟入佛力 於此一切悉了知   
菩薩不管眾生在天堂也好,在地獄也好,和三業感報的分別。他都隨機說法,也就是觀機逗教。換言之,因人說法,應病予藥。隨順思惟,用種種諸佛方便的力量,對於一切眾生應用什麼法來教化,菩薩都明瞭知道。
一切世間種種性 種種所行住三有
利根及與中下根 如是一切咸觀察   
一切世間所有的眾生,有種種的根性,因為眾生有種種所行所作的業,所以住在三有中,輪轉不息,不論是利根,或是中根,或是下根,像這樣的根性,菩薩都觀察得非常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淨與不淨種種解 勝劣及中悉明見
一切眾生至處行 三有相續皆能說   
眾生的根性,或者是清淨,或者是不清淨,這種種的情形,菩薩都能瞭解,或者是勝根,或者是劣根,或者是中根,或者是下根,菩薩能完全明見。一切眾生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修什麼法門,成就什麼果位。一切都是自己修成的。眾生為什麼在三有輪廻中流轉生死?又相繼連續不斷絕?菩薩有慈悲的心腸,為眾生詳詳細細來解釋說明,令眾生知道生死的根源。
禪定解脫諸三昧 染淨因起各不同
及以先世苦樂殊 淨修佛力咸能見   
禪定有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四空處、滅受想定,這是止息一切心識的定。解脫有八解脫,就是①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②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③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④空無邊處解脫。⑤識無邊處解脫。⑥無所有處解脫。⑦非想非非想處解脫。⑧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三昧譯為定。止心於一境,不令其散動,這叫做定。三昧有多種,例如念佛三昧、法華三昧、海印三昧、唯心三昧、安般三昧、遊戲三昧等等,也就是一切的定。如果種染汚的因,便不容易得定。若是種清淨的因,就容易得定,也容易得到解脫。所以說染淨因起各不同。或者前生受苦多,或者享樂多,皆因所種之因不同故,所以菩薩清淨修習佛的十力,對於這一切的因緣,都清楚能見到。
眾生業惑續諸趣 斷此諸趣得寂滅
種種漏法永不生 並其習種悉了知   
眾生為什麼輪廻在六道中?因為業惑相續的緣故。所謂「起惑、造業、受報」,所以相續不斷。如果斷了六道輪廻,就得到寂滅,就出離三有。若能斷習氣毛病,無明煩惱等等,就永不生起,並且其習性種子,菩薩也都明瞭知道。
如來煩惱皆除盡 大智光明照於世
菩薩於佛十力中 雖未證得亦無疑   
佛把一切煩惱都除盡,所以本有的智慧現前。這種大智慧光明,普徧照耀於世間。菩薩在佛的十種智慧力中,雖然未能證得佛的十力,但是也毫不懷疑。
菩薩於一毛孔中 普現十方無量剎
或有雜染或清淨 種種業作皆能了   
菩薩有神通妙用,可以在一根毛孔中,普徧現出十方無量諸佛國土。或者有雜染的刹土,或者有清淨的刹土。眾生造種種的業,受種種的報,菩薩都能明瞭知道。
一微塵中無量剎 無量諸佛及佛子
諸剎各別無雜亂 如一一切悉明見   
在一粒微塵中,能現出無量諸佛刹土。在無量諸佛刹土中,又有無量諸佛在那裡演說妙法。在每位佛的道場中,又有無量大菩薩在那裡聆聽佛演說妙法。在一粒微塵中或一根毫毛端,所現的無量佛刹,有條不紊,互不雜亂。菩薩能見到每一個佛刹,乃至所有的佛刹,都能明見。
於一毛孔見十方 盡虛空界諸世間
無有一處空無佛 如是佛剎悉清淨   
菩薩能在一根毛孔中,看見十方所有的世界。盡虛空徧法界那樣多的世間,完全看得見。而無一處沒有佛在那裡轉大法輪,教化一切眾生。在每根毛孔中,都現出十方世界,每個世界中,有無量諸佛在演說妙法,那些佛刹,都是清淨莊嚴。
於毛孔中見佛剎 復見一切諸眾生
三世六趣各不同 晝夜月時有縛解   
菩薩能在每根毛孔中,見到十方諸佛刹土。不但見到十方諸佛刹土,而且又見到一切眾生。在三世六趣中,各有不同的業報。在晝夜月時各不相同,或者有的被業所繫縛,或者有的得到解脫。
如是大智諸菩薩 專心趣向法王位
於佛所住順思惟 而獲無邊大歡喜   
這樣有大智慧的諸菩薩,專心一致趣向法王的果位。就是修六度萬行的法,才能在佛所住。他隨順佛的思惟,而獲得無邊大歡喜。
菩薩分身無量億 供養一切諸如來
神通變現勝無比 佛所行處皆能住   
發菩提心的菩薩,能分身成為無量億那樣多,徧往十方佛處所,去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的神通變現是最殊勝,沒有可比的。凡是有佛教化眾生的地方,菩薩都去供養。因為菩薩廣修供養的法門。
無量佛所皆鑽仰 所有法藏悉耽味
見佛聞法勤修行 如飲甘露心歡喜   
菩薩在無量諸佛處所中,鑽研窮究諸佛所說法的義理,仰慕佛法,用功學習。所有佛的法藏,菩薩俱在其中尋找法味。見到佛,聞到法,就勤加修行,研究法理。好像飲甘露水那般的甜美。把乾渴已解除了,把貪瞋癡也消除了,所以心生大歡喜。
已獲如來勝三昧 善入諸法智增長
信心不動如須彌 普作群生功德藏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已經獲得諸佛殊勝定。善能入諸法,演說諸法,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信心一天比一天堅固,絕不動搖,猶如須彌山一樣。普徧作為一切眾生的功德藏。
慈心廣大徧眾生 悉願疾成一切智
而恒無著無依處 離諸煩惱得自在
菩薩的慈悲心,是廣大無邊際。能普徧救護一切眾生,願眾生很快成就一切智慧,雖然得到智慧,但不執著,也無依處,離開一切煩惱,而得到自在。
眾生為什麼盡做眾生?就因為沒有離開一切煩惱。如果把煩惱離開,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菩薩為什麼作菩薩?因為沒有煩惱。無論什麼事情,都是替眾生著想,沒有半點自私自利的心。只要對眾生有利益,他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來為眾生服務,這種精神是多麼的偉大!
哀愍眾生廣大智 普攝一切同於己
知空無相無真實 而行其心不懈退   
菩薩有廣大的智慧,哀愍可憐一切眾生,所以普徧攝受一切眾生,如同攝受自己一樣。菩薩知道諸法皆空,沒有真實性。但是行菩薩道的心願,永不懈怠,永不退轉。
菩薩發心功德量 億劫稱揚不可盡
以出一切諸如來 獨覺聲聞安樂故   
菩薩初發心的功德量,用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稱揚讚歎也說不盡。十方諸佛在往昔時,都是行菩薩道,這是令聲聞和獨覺都得到安樂的緣故。
十方國土諸眾生 皆悉施安無量劫
勸持五戒及十善 四禪四等諸定處   
菩薩在十方國土中,常行布施,令一切眾生得到安樂,經過無量劫的時間。又勸說指導一切眾生持五戒修十善,再修四禪定和四等定。四等就是四空定,滅受想定等,這是諸定處。
復於多劫施安樂 令斷諸惑成羅漢
彼諸福聚雖無量 不與發心功德比   
菩薩又在多生多劫中,布施給眾生一切的安樂,令一切眾生斷惑證真,成就阿羅漢果位。這個福德雖然無量無邊,可是不能和初發心的功德來比較。
又教億眾成緣覺 獲無諍行微妙道
以彼而校菩提心 算數譬諭無能及   
菩薩又教百千萬億眾生,成就緣覺道。獲得無諍三昧,行微妙不可思議的道。這種功德是無量無邊。可是和初發心的功德來比較,就用算術和譬喻來形容,也不能及。
一念能過塵數剎 如是經於無量劫
此諸剎數尚可量 發心功德不可知   
在一念之中,能經過微塵數那樣多的佛刹。像這樣的境界,再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其佛刹數也無法可知。就算能知道其數量,但是初發心的功德,無人能知道有多少。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過去未來及現在 所有劫數無邊量
此諸劫數猶可知 發心功德無能測   
過去劫,未來劫,現在劫,所有的劫數是無量無邊,不知有多少。這種劫數還可以能知道。可是發菩提心的功德,無人可以揣測出來,究竟有多少。
以菩提心徧十方 所有分別靡不知
一念三世悉明達 利益無量眾生故   
用廣大菩提心,徧滿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根性和知解,沒有不知道的。在一念之中,三世的時間,都通達無礙。菩薩發菩提心,為利益無量眾生的緣故,令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十方世界諸眾生 欲解方便意所行
及以虛空際可測 發心功德難知量     
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菩薩皆欲明白方便智慧以及他們的意趣和行為。縱使虛空的邊際還可以測量,但菩薩初發心的功德是難以計算的。
菩薩志願等十方 慈心普洽諸群生
悉使修成佛功德 是故其力無邊際   
初發心的菩薩,他的志願徧滿十方。用慈悲心,普度眾生,令其反迷歸覺,修行成佛的功德。菩薩因為這種緣故,所以初發心的功德力是無有邊際。
眾生欲解心所樂 諸根方便行各別
於一念中悉了知 一切智智心同等   
眾生的欲,眾生的解,眾生的心所樂,眾生的諸根和所行的方便法門,各有分別,而不相同。雖然很複雜,可是菩薩能在一念之中,都可以知道。因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心是同等的沒有分別。
一切眾生諸惑業 三有相續無暫斷
此諸邊際尚可知 發心功德難思議   
一切眾生,起惑、造業、受報,這是因果定律。所以在三有中,相續不斷,沒有暫時停止的時候,這種諸邊際尚可知道,可是初發心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發心能離業煩惱 供養一切諸如來
業惑既離相續斷 普於三世得解脫   
發菩提心能遠離一切業煩惱,而能廣修供養一切諸佛。眾生所造的業和迷惑,都已斷絕。生死的果也斷絕,再不相續。普於三世,都得到解脫。
一念供養無邊佛 亦供無數諸眾生
悉以香華及妙鬘 寶幢旙蓋上衣服   
菩薩以神通的力量,能在一念之中,供養十方無數諸佛,也供養無數諸眾生。用什麼來供養?用種種妙香和妙鬘,以及寶幢、寶旙、寶蓋,上等衣服等等。
美食珍座經行處 種種宮殿悉嚴好
毗盧遮那妙寶珠 如意摩尼發光耀   
菩薩用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最珍貴的師子座來供養佛,以及經行處,都用七寶來莊嚴。又用種種宮殿來供養諸佛及一切眾生,都是莊嚴妙好。毗盧遮那佛的妙寶珠、如意珠、摩尼寶珠,發出光輝,照耀十方世界。
念念如是持供養 經無量劫不可說
其人福聚雖復多 不及發心功德大   
在念念中,用種種七寶來供養諸佛及一切眾生,經過無量劫不可說那樣長的時間,這個人的福報雖然很多,可是不及初發心功德大。
所說種種眾譬喻 無有能及菩提心
以諸三世人中尊 皆從發心而得生   
任何的譬喻,都沒有初發菩提心的功德那樣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發菩提心而生出來。誰發菩提心,誰就是佛。
發心無礙無齊限 欲求其量不可得
一切智智誓必成 所有眾生皆永度   
發菩提心的功德,沒有一定的齊限,是圓融無礙的。要想知道初發心的功德有多少,那是不可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發心廣大等虛空 生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徧如無異 永離眾著佛平等   
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發廣大菩提心,等於虛空。發這種菩提心,所生的功德,同法界平等。菩薩所行,雖然普徧法界,但是永遠離開一切執著,和諸佛的解脫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一切法門無不入 一切國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達 一切功德皆成就   
所有八萬四千法門,菩薩沒有不得入,十方一切諸佛國土,菩薩都去供養諸佛。諸佛的一切智慧的境界,菩薩能通達無礙。所有諸佛的一切功德,菩薩皆能成就。
一切能捨恒相續 淨諸戒品無所著
具足無上大功德 常勤精進不退轉   
菩薩有難捨的慈悲心腸,所以恒常布施,相續不斷。菩薩不但修布施法門,而且也修持戒法門。修持一切清淨的戒品,而沒有執著。因此,具足無上大功德,菩薩勤修忍辱法門和精進法門,永不退轉。
入深禪定恒思惟 廣大智慧共相應
此是菩薩最勝地 出生一切普賢道   
菩薩勤修深禪定,也就是思惟修,就和廣大智慧共相應。換言之,智慧是從禪定中生出來,坐禪坐到一念不生的時候,大智慧自然現前,也就是超人的智慧。往淺顯來講,就是神通,知人不知的事,見人不見的物。這六度是菩薩最勝的行門,由發菩提心的關係,而生出一切普賢菩薩所修的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 靡不護念初發心
悉以三昧陀羅尼 神通變化共莊嚴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位佛不護念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十方諸佛用種種三昧力量來加持初發心菩薩,又用種種陀羅尼(總持)和神通變化,共同來莊嚴。
十方眾生無有量 世界虛空亦如是
發心無量過於彼 是故能生一切佛   
十方世界的眾生,有無量無邊那樣多。世界也無量,虛空也無量。發菩提心也是無量,可是能超過眾生、世界、虛空種種無量。為什麼?因為發菩提心,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力本 亦為四辯無畏本
十八不共亦復然 莫不皆從發心得   
菩提心是一切諸佛之母,所以生出一切諸佛。又是佛十力的根本,又是四無礙辯的根本,又是四無所畏的根本,又是十八不共法的根本。總而言之,一切諸法都是從初發菩提心中所證得的。
諸佛色相莊嚴身 及以平等妙法身
智慧無著所應供 悉以發心而得有   
十方諸佛的色相莊嚴身,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平等身、智慧身、妙法身、無著身、應供身,都是從發菩提心中而得到這種種身。
一切獨覺聲聞乘 色界諸禪三昧樂
及無色界諸三昧 悉以發心作其本   
一切獨覺乘和聲聞乘,在色界得到四禪三昧的快樂。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在無色界得到四空三昧的快樂。這種無法可形容的快樂,都是從初發心中證得的,所以初發心作為諸禪三昧的基礎。
一切人天自在樂 及以諸趣種種樂
進定根力等眾樂 靡不皆由初發心   
所有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所得自在的快樂,以及諸趣中種種快樂。信進念定慧五根的快樂,和信進念定慧五力的快樂(五根能生五種力量)。這種種的快樂,都是從初發心中得來的。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勸諸眾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就發廣大的心願。願一切眾生斷一切煩惱,願一切眾生學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成無上佛道。因為發廣大的誓願,所以才能修行六度的行門。菩薩的工作,就是勸說一切眾生修行菩提正行,在三界中常得受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 所有妙業咸開闡
能令無量諸眾生 悉斷惑業向涅槃   
菩薩能住在諸佛圓融無礙真實義理的智慧上,所有微妙業,都能來為眾生開演闡揚妙法,能使令無量諸眾生,把粗惑細惑、見惑思惑,以及塵沙惑和無明惑,統統斷盡,而趣向涅槃。
智慧光明如淨日 眾行具足猶滿月
功德常盈譬巨海 無垢無礙同虛空   
菩薩的智慧光明,猶如清淨的太陽,所修六度的行門,都具足圓滿,猶如清淨的滿月,所修的功德也盈滿,猶如大海,大海是不擇細流,無論大江小河的水,都收納容藏。也沒有染汚,也沒有障礙,如同虛空一樣的清淨而無邊際。
普發無邊功德願 悉與一切眾生樂
盡未來際依願行 常勤修習度眾生   
菩薩普徧發廣大無邊的功德願,願給一切眾生快樂,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依照自己所發的願去修行,常勤學修習廣度眾生的法門。
無量大願難思議 願令眾生悉清淨
空無相願無依處 以願力故皆明顯   
菩薩所發無量的大願,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他願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清淨法,而無染汚的思想。菩薩所修的行門,沒有執著。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空的,沒有一個實相。雖然發願度眾生,但不執著於願。也不依賴一切處。因為發願力的緣故,所以一切的一切,很明顯的現出來。
了法自性如虛空 一切寂滅悉平等
法門無數不可說 為眾生說無所著   
菩薩明瞭一切諸法自性,猶如虛空。法的本體是寂滅的,這種寂滅法是平等的。法門有無量不可說那樣多。為教化眾生,在不可說之中,還要說這個法。雖然為眾生說法,但無所執著。
十方世界諸如來 悉共讚歎初發心
此身無量德所嚴 能到彼岸同於佛   
在十方世界所有諸佛,他們共同來讚歎初發菩提心的功德。這種菩提心是無量功德所莊嚴。能達到涅槃彼岸,便和佛同體。
如眾生數爾許劫 說其功德不可盡
以住如來廣大家 三界諸法無能喻   
縱使用好像眾生數量這樣多的大劫的時間,來說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說窮盡。已經住在佛廣大的家中,就用三界中一切諸法來譬喻初發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譬喻出來。
欲知一切諸佛法 宜應速發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勝 必得如來無礙智   
想要知道十方諸佛所說的法,那麼,就應該快點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在功德中最殊勝,必定能得到諸佛無所障礙的智慧。
眾生心行可數知 國土微塵亦復然
虛空邊際乍可量 發心功德無能測   
眾生的心念和行為,可以數知有多少。每個國土中所有的微塵,也可以數知有多少。虛空的邊際,也可以度量有多大。可是菩薩初發心的功德,無法可以揣測。
出生三世一切佛 成就世間一切樂
增長一切勝功德 永斷一切諸疑惑   
菩提心能生三世一切佛,菩提心能成就世間一切的快樂,菩提心能增長一切殊勝的功德,菩提心能永斷一切疑惑的業障,總言之,發菩提心,才能成佛道。
開示一切妙境界 盡除一切諸障礙
成就一切清淨剎 出生一切如來智   
菩提心的功德,能開示一切妙境界,能盡除一切諸障礙,能成就一切剎土,能莊嚴一切刹土,能清淨一切刹土,能生出一切佛的智慧。
欲見十方一切佛 欲施無盡功德藏
欲滅眾生諸苦惱 宜應速發菩提心   
欲想見十方三世諸佛嗎?那麼,就要發菩提心。想要成就無窮盡的功德藏嗎?那麼,就要發菩提心。想要滅除眾生一切諸煩惱嗎?那麼,就要發菩提心。應該急速的發菩提心,才能達到所希求的目的地——究竟涅槃。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7 16: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