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星云大师:十法界指什么?六凡四圣03 四圣 一、声闻界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所修行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小乘的究竟果位。 1.初果,音译须陀洹,意译预流、逆流,意思为逆生死的瀑流而预入圣者的果位。初果圣者修不净、慈悲、缘起、无我,数息等五停心观,然后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经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入三恶趣。因为初果的烦恼如同大树被连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须永久轮迴,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间」即可。达到初果的条件是: (1)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 (4)不违犯五无间罪。 2.二果,音译斯陀含,意为一来,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来人间受生即可。二果已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痴微薄。 3.三果,音译阿那含,意为不还,死后直接升往色界或无色界而入涅槃。因为三果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因此不须再来人间受生。 4.四果,音译阿罗汉,意为无学、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已经杀尽了一切烦恼贼,无须再来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养,而且已证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称为无学位。 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 1.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2.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3.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处。 4.安住于正知正见。 二、缘觉界 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又名独觉。缘觉是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内因缘)而开悟,乐于独居,故称缘觉。独觉则生于无佛出世的时代,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外因缘)而无师自悟,故名独觉。名称虽然不同,不过都是由于观「缘」起法而「觉」悟,因此能破除少分习气,不像阿罗汉习气全存,所以胜于声闻。依据佛经记载,独觉有两种: 1.部行独觉:指聚合部众而独悟证果的缘觉人。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修声闻乘已证得三果的人,将证得四果时,暂离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2.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积足善根功德的觉者。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与声闻相比,缘觉不依善知识而修,因此属于利根。声闻与缘觉合称为二乘,又被称为小乘,因为二者只知利己而无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华会上,才开显「会三归一」,指出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同样迴向一佛乘,皆须向佛道精进努力。 三、菩萨界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指「正觉的智慧」,萨埵指「有情」,故合译为「觉有情」。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的性格特徵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声闻果的求证,利根需要三世,钝根需要六十劫;缘觉果则利根需要四世,钝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萨必须三大「阿僧祇劫」(意为无量劫),历经五十二阶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为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觉及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此外尚须一百小劫修相好圆满,才能证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慧,也就是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等)的执著,而达到无分别智。因此菩萨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一个志愿修学大乘菩萨法门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于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而作为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四、佛界 佛,梵语buddha的音译,全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历史上的佛,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却是遍满虚空,不生不灭的真理法身,必须具足十住位的菩萨,才能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繫,无能说尽佛境界。」 如何能认识法身呢?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以人间为主。诸佛从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无一不是在人间。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人间的佛陀,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净戒法(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植福田,并且为众生说法(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忍辱波罗蜜);洗钵舖床,教化弟子(精进波罗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罗蜜);这一切都是证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罗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怀,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实在是每一位学佛者的目标。 结语 从地狱的苦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瞋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而学佛的八难更显出能接触佛法是多么地难遭难遇。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写照。 学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萨。站在广度众生的利他立场,佛陀常斥责二乘为焦芽败种,意思是有如烧焦的芽,败坏的种子,再也不能成长为大树来庇荫众生。 相反地,菩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以般若的智慧而知道诸法虚幻不实,却能够不厌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因此,学佛的弟子应当发大心,行菩萨道,依循佛陀所开示的人间佛教,努力建设人间净土,方不枉费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间,才能实践菩萨的悲愿,完成无上的佛道。 摘自:星云大师《佛教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