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61|回复: 19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淨行品第十一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行品第十一
淨是清淨。清淨什麼?清淨身、口、意三業。三業清淨,便是聖人;三業不清淨,便是凡夫。三業合乎標準就是善,不合乎標準就是惡。先說三業的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這是每個佛教徒所應該瞭解而遵守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①身有三惡:就是殺、盜、婬。
(A)殺:就是殺生。世界為什麼會有戰爭?就因為殺生太重。互相殘殺,前世你殺我,今生我殺你,循環報應,因果不爽。古德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這就彰明戰爭的起因。道理雖然淺顯,但人人不注意,所以造成世界的浩劫。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樣看來,我們傷害一個眾生,等於傷害一位佛,所以佛教戒殺。不但戒殺生,而且提倡放生,因為眾生皆是過去六親眷屬的緣故。人人不殺生,人人不吃肉,那麼,世界一定和平。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相待,就是人間極樂世界。
(B)盜:就是偸盜。凡是不告而取謂之偸,強搶財物謂之盜。古時廉潔的人,就是「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就是一棵芥草,也不隨便贈送給人,也不隨便接受人所餽贈。這是廉潔自守,清淨淡泊的表現。
(C)婬:就是性行為。出家人戒婬,在家人戒邪婬。從無始劫以來,這種婬欲心,不容易清淨。在楞嚴經上說:「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如果婬心不斷除,想修行是不會成功。好像「煮沙成飯」,無有是處。修行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才算真正清淨,三業才沒有過失。所謂「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這是十八不共法中前三法。
②口有四惡:就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
(A)妄言:就是說不真實的話。信口雌黃,沒有根據,無中生有,虛妄不實。
(B)綺語:就是說不清淨的話。好談男女事,有的用口說,有的用筆寫,令人想入非非。
(C)惡口:就是愛罵人。出口傷人,令人生煩惱。或者說些刻薄的話,所謂「口中無德」。
(D)兩舌:就是傳播是非,也就是挑撥離間,令雙方發生誤會,或者衝突。專門搬弄是非的人,一定會墮地獄。我們所造的惡業,多數是由口業所造,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至理名言,也是經驗之談,當奉為座右銘。
③意有三惡:就是貪、瞋、癡。
(A)貪:就是貪欲。貪而無厭,越多越好,沒有知足的時候。不知足常憂患,能知足常快樂。世上的人,不是貪名利,就是貪食色。各有企圖的欲望,這就是貪心在作祟。最後導致身敗名裂,或者國破家亡。
(B)瞋:就是瞋恚,也就是發脾氣。貪之不得,便生瞋心,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要知無明大火,能燒燬功德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修行人,切記!不可發脾氣,要修忍辱法門。忍人所不能忍的事,那才是修行人的本份。
(C)癡:就是愚癡,也就是癡心妄想。不該想的去想,不該得而欲得。例如愛觀花的人,就想「好華常令朝朝艶」。愛賞月的人,就想「明月何妨夜夜圓」。好喝酒的人,就想「大地有泉皆化酒」。好用錢的人,就想「長林無樹不搖錢」,這都是愚癡人的妄想。
在大懺悔文中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樣誠心來懺悔,三業才能清淨。所以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基本法門。
行是行為。每天要反省,在一天內所行所作,是否清淨?如果清淨,更要努力,令其更清淨;若不清淨,要改過自新。在商湯的盤銘上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說,假設今天把汚垢洗清淨,以後天天要洗清淨,要繼續不斷洗清淨。不但身清淨,就是心也要清淨。我們修行人,就是令身心無煩惱,也就是三業清淨。
西天第四祖,優婆毱多尊者,遵守師父商那和修尊者的教誨,每天反省,用黑白小石來作標記。起惡心下黑石,起善心下白石。開始時,黑多白少,漸漸黑白相等,七天后,只見白石,不見黑石,這是修清淨行的方法。
這一品淨行品,是菩薩所修的法門,也是我們修行所遵守的法門。在前邊所講的是信解門,現在所講的是行證門。光信光解,不去修行,就得不到證果的成績。佛教是躬行實踐,以身作則的教。要實事求是,依法修行。知多少,就去行多少,所謂「知行合一」,真知才能真行,真行才能真知。修行人,要注重在行。如果注重在理論,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不去修行,等於說食數寶,最後一無所得。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好像銀行的出納員,天天數鈔票,結果自己沒有半分錢。
這一品,在華嚴經排列在第十一品,所以稱為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在說淨行品的時候,這位智首大菩薩代表大眾向文殊師利菩薩問法。怎樣能令眾生知道修行的法門呢?怎樣能得到菩薩的果位?
在這一品提出二十個云何,分為十一段,每段有十句。「十」表示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道理。華嚴經就是這種道理,是圓融無礙,無礙圓融的境界,盡未來際,說不可盡。為什麼?因為它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在這一品有一百四十一個願。在每一願,都為眾生而修行。凡是佛教徒,都應該發願,依願修行。立定目標,貫徹始終,很快就會有成就。這一點,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毁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云何是問。乃是問種什麼因,能得什麼果的問題。這些法身大士,互相設出問答,來表明因果的道理。這位智首大菩薩,他有大智慧,所以為智慧的首領。他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得到三業清淨?
佛的弟子!請你慈悲:①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能得到無過失的身語意業?要勤修戒定慧,身語意三業就無過失。要息滅貪瞋癡,三業就清淨。這是菩薩得到身無失、語無失、意無失的方法。
②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傷害身語意業?就要用堅誠恒三字來作基礎,有堅固的心、誠實的心、恒常的心,不被染汚法所傷害,身語意三業就自然清淨。菩薩修行時,謹愼小心,時時注意,不造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③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毁犯身語意業?前邊的傷害,是外來的破壞。現在的毁犯,是內緣的破壞,以至令自己犯三業的戒。所以要嚴守戒律,否則犯戒,身語意業就不清淨了。
④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破壞身語意業?修三業如金剛,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壞。也就是修禪定,有了定力,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總之,不動其心,三業自然清淨。
⑤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能得到不退轉身語意業?無論修那個法門,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生退轉心。要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成就。有人發心修行,不到幾天的時間,便生退轉心。好像修行坐單(夜晚坐著睡覺),覺得不舒服,不如躺下睡覺舒服,這就是生退轉心。
⑥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搖動身語意業?把三業修成堅固、任何境界都不能搖動,這樣就不會造惡業。
⑦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殊勝身語意業?不但不造惡業,而且還要去成就殊勝的善功德,就是多做有益眾生的事,一切為眾生著想,乃至放棄自己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⑧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清淨身語意業?把染汚的思想除掉,得三業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就因為有欲念。如果能斷欲去愛,三業就自然清淨。
⑨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染身語意業?人自無始劫以來,為染汚所害,身不清淨、心不清淨,天天糊糊塗塗,顚顚倒倒,沒有清淨的時候,作些白日夢。如果把不正當的思想消滅,心就清淨了。心清淨之後,就不能再染汚三業了。
⑩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智慧為先導身語意業?造惡業的原因,是智慧不現前,以愚癡心來做主;那麼,身語意就不清淨。如用智慧來領導,走正大光明的路,三業就清淨。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有關具足的問題。具足就是圓滿無缺的意思: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常得生在中央大國,有佛法的地方?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生在尊貴家而不生於卑賤家?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生在正法佛法修善的家庭,而不生在旁門左道的家庭?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端正莊嚴的色形,而不是醜陋無端正的色形?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圓滿相?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正念不忘,宿念現前?也就是有正知正見的念,而不是邪知邪見的念?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真智慧而開悟?有智慧人,知見高明,善解世法;無智慧人,認識不清,不能依法修行。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柔和、調善、離過的修行?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畏具足?就是志力堅強,沒有怯弱,有大無畏的精神。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覺悟具足?要修般若的智慧,不染世間法,而得出世法,就能開悟。
印度將民族分四大姓,有貴族和賤族之分別,其種族觀念非常重,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貴族不和賤族同行。就是寺廟,也不准奴隸和乞丐進去參拜。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令賤族到處受歧視。
婆羅門教的傳說,人是從大梵天王所生的四姓:①婆羅門族(僧侶)是從大梵天口中生。②刹帝利族(貴族)是從大梵天肩上生。③毗舍族(商賈)是從大梵天脇間生。④首陀羅族(農奴)是從大梵天足下生。所以人人希望生在貴族的家庭,便可以享受特權,到處受人恭敬。   
菩薩有四種無畏:①總持無畏: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於法記持而不遺忘,於大眾中說法,無有畏懼。②知根無畏:知道眾生的根性,於大眾中說法,無有畏懼。③決疑無畏:善於解答疑難的問題,能摧破邪法,於大眾中說法,無有畏懼。④答難無畏:無量眾生,同時問難,隨意解答,巧斷眾疑。於大眾中說法,無有畏懼。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慧的問題。慧就是智慧。智慧有真智慧和假智慧。真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這種智慧,只做善事,不做惡事。假智慧就是世智辯聰,雖然聰明,但是可以為善,又可以為惡。十個問題是: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殊勝的智慧?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第一的智慧?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最上的智慧?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量的智慧?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數的智慧?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思議的智慧?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與等的智慧?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量的智慧?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說的智慧?等到經文時,便有詳細的解答。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鉢舍那力、思惟力。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力的問題。力就是具道因緣。怎樣修行才能具道這種因緣?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種性?在梁攝論上說:「多聞薰習,與阿賴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這個種智為因。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有勝欲樂、大菩提,及起行的因緣?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方便力?要依六種方便,才能成就悲智。所謂「悲智雙修」,這是修行的基本法。六方便就是(A)慈悲顧戀(B)了知諸行(C)欣佛妙智(D)不捨生死(E)輪迴不染(F)熾然精進。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善友勸發的因緣?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所觀察悲智的境界?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信、進、念、定、慧五根力?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觀察自他、事理、藥病、善於選擇的力?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奢摩他(止)的力?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毗鉢舍那(觀)的力?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應做不應做的思惟力?
止是止靜,觀是觀察,合起就是「止觀」。所謂「修習止觀」,止什麼?止住無明妄想、止住婬欲心。能止住,就生智慧。觀什麼?觀察是否還有無明妄想?還有婬欲心?如果有的話,一定要降伏它。古詩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萬物要靜觀,就是止觀。能止觀,就能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格物」功夫。格物是窮究事物的道理,也就是革除你的物欲,返回到自性上。能革除物欲,就是返本還原,明心見性,才能致知」。生出智慧,才能修行。淺言之,這是止觀的功用。
止觀就是靜慮。初修時,靜是止,慮是觀。修成時,靜是定,慮是慧。修止觀是天台宗的法門;修禪定是禪宗的法門。其實修行人,都要修這兩個法門。不過,這二宗偏重而已。修止觀,可以令脈搏停止、呼吸停止、想念停止、知覺停止,可是不是死人。在大學上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個什麼?得個明白。明白是觀察中所生出來的,也就是「四時佳興與人同」。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佳興就是最高興的快樂事。這種事,不可自己獨佔享受,要和所有的人同來快樂,所謂「與民同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修止觀的人,首先要把一切妄想習氣停止,就生出智慧。知道一切的善法,來觀察一切事物,才能明白。明白人,不會做顚倒事。古人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能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不知足,便生貪心。有了貪心,就會受到侮辱。為什麼?因為彼此都貪。你爭我奪,而生出鬪爭心。有鬪爭心便有優勝劣敗的現象,勝利者就驕傲,失敗者就侮辱。如果能知足,而無貪心,就不會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從不貪求。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循規蹈矩,便無危險。若不知足、不知止,便要受侮辱和危險。
修止觀的人,首先要停止貪根,然後觀察貪根是否還存在?有了止觀的力量,再修禪定,雙管齊下的修行,定會有所成就。止就是諸惡莫作,觀就是眾善奉行。我們修行,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多,不修行,反而誤事。在口頭禪用功夫,說的很妙,行的不妙,那是沒有用處。好像開花不結果的樹,花雖然開的鮮艶,可是不結果實,那有什麼用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3-28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善巧的問題,善巧就是善巧方便法。
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五蘊的善巧?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在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我們眾生,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自己要迴光返照觀自在,觀察自己是否自在不自在?自在就是菩薩,不自在就是凡夫。怎樣能觀自在?要看破、要放下,沒有一切執著,這就是自在。看不破、放不下,執東著西,這就是不自在。不自在就要亂跑,有時跑到天上去,有時跑到地獄去,在六道輪迴中跑進跑出,無有暫歇。欲得自在,就要修深般若波羅蜜的法門。有了大智慧,就能到彼岸,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他三蘊——想、行、識,亦復如是。用善巧方便法來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令眾生知道五蘊是空,而非實有。
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十八界的善巧?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以及六識(六根對六塵,中間生六識)。六根六塵,令我們打妄想。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就被境界所轉。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能有這種功夫,就能轉境界,就得到自在。眼不會被色塵所轉,不會貪著美色。耳不會被聲塵所轉,不會貪著美聲。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證得初果羅漢,名為「入流」;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這時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無動於衷。所以古德說:「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著一縷紗」。這是說吃也無心,穿也無心,不執著在吃飯穿衣,也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
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十二處的善巧?十二處是六根和六塵。若善於運用十二處來修道,不被六根六塵所轉,而能轉六根六塵,便可以幫助成就道業。不會利用它,便會破壞道業。好像善於用兵,百戰百勝;不善用兵,百戰百敗。
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緣起的善巧?事物之起因,為緣起。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是空,空無所有。又知是不壞的假名。雖是假名卻不需要把它破壞,且留著為分別一切諸法實相。無論有什麼因緣生起,都應該以善巧方便法來演說,令眾生明白緣起的道理。
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欲界有食欲、婬欲、色相、心識。欲界有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欲界的一切眾生,都有婬欲心,所謂「色欲而生,色欲而死」。若能斷欲去愛,就能出離三界。
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色界的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識,也就是有色可見的世界。色界有十八天(四禪天、無想天、五不還天)都是修習禪定。以禪定功夫深淺作標尺,或上升或下降。
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色界的善巧?無色界只有心識而已。如果心識的思想斷除,就出離三界,達到聖人的地位。無色界有四空天。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能出離火宅,到達清涼地——常寂光淨土。
有一首偈頌,說得很有道理:「六欲諸天俱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六欲天上的人也有生死,等到命終的時候,便發生五種衰敗的現象:①花冠萎謝:天人所戴的花冠,十分美麗,永不凋謝。到壽終時,自然萎縮。②衣服垢膩:天人的衣服清淨,不用洗濯。到壽終時,自然現出塵垢。③兩腋汗出:天人的身體是清潔,而不出汗的。到壽終時,兩腋之處,自然流出汗來。④身體臭穢:天人嚴守五戒,所以放出清香撲鼻的氣味。到壽終時,就放出死屍味,令人掩鼻。⑤不樂本座:天人修習禪定,端然正坐。等壽終時,業障現前,見到衰相發生,便坐立不安。坐下起來,起來坐下,反覆數次就死了,遂隨業去投生。天上雖然快樂,但不是究竟處。我們佛教徒,不要希望生天,因為天道仍在輪迴中,還沒有出離三界,就是生在三禪天,仍有大風災。因為三禪天太快樂了,容易令人喪失道業。真正修行人,很快離開此天,不戀其樂。等三大災發生時,大風能將此天吹毁,所以也不是究竟處。就是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也不是究竟處。不如專心念佛,業盡情空,往生西方淨土,和善人同修,一齊成佛;乘願再來,普度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過去的善巧?過去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
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未來的善巧?未來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
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現在的善巧?現在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反迷歸覺,捨邪歸正,出離三界,往生淨土。
我們為什麼要吃飯?這個問題要研究清楚。因為飲食是治餓病的藥,所以要吃東西。要活著才能修行,所謂「借假修真」。飲食是幫助修道的。諸位請注意!我們吃飯為活著,不是活著為吃飯。既然活著,便要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益於全人類。若能這樣,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如果活著為吃飯,那麼,就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而已,就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的責任,是將自己所明事理的道理,去教化不明白事理的人,令他們得到明白。所謂「以天下為己任」的心胸來度世人,要有人飢己飢,人寒己寒的精神,令眾生離苦得樂。
日本人侵佔東北的時候,預備戰爭,到處修建防禦工程,到處抓勞工。因為在冰天雪地中工作,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被餓死、被凍死的人不知有多少,這就是遭劫。那時候,我在母親墓前守孝,有一天,來了位親戚,談起勞工的悲慘生活,我聽了這一番辛酸話之後,便發願:「一天一餐,不穿棉衣」,省下來的米和布,便可以給沒有飯吃的人和沒有衣穿的人,這是我的心願。
有人說:「一天一餐不是佛制」,因為你是孤陋寡聞的人,沒有看四十二章經的緣故,所以才有這種想法。在該經上說:「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愼勿再矣。」這不是佛制嗎?我因讀誦四十二章經,所以提倡一日一食,到了美國以後,主張「日中一食,夜不倒單」的規矩。凡是跟我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一律遵守不誤。
在中國的東北,冬天常在攝氏零下三十五度左右。一般人要穿皮衣服,才能禦寒。我因為發願不穿棉衣,故只穿三件單衣。就是鞋襪也不穿,赤脚在雪地上走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身上也不冷,足下也不凍了。那時就有這種本領,也可以說是奇蹟。
有位師姪,他才十八歲,看我光脚,天天在雪地上走,脚也沒有凍破。他很好奇,也想試一試。他光脚在雪地走不到百步,就受不了,回來躺在床上半年,不能行動。無論什麼事情,看起來容易,行起來就難。所謂「看花容易繡花難」,就是這種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七覺三空的問題。七覺就是七菩提分。三空就是空、無相、無願。這是湼槃的因:①菩薩怎樣修習念覺分?這種念頭放在禪定智慧的上邊,使其平衡,不可偏差。②菩薩怎樣修習擇法覺分?要選擇無漏法——二空真理。不要選擇有漏法——五蘊法。③菩薩怎樣修習精進覺分?要向佛道精進,不向外道精進。④菩薩怎樣修習喜覺分?歡喜正道的正知正見,不歡喜邪道的邪知邪見。⑤菩薩怎樣修習猗覺分?就是輕安,斷除煩惱,而生善根。⑥菩薩怎樣修習定覺分?修禪定時,有快樂的感覺,這是坐禪初步的境界。⑦菩薩怎樣修習捨覺分?知道這是是法,那是非法,次而捨棄虛妄不實的境界。⑧菩薩怎樣修習空?一切是空,凡是因緣所生,皆歸於空滅。⑨菩薩怎樣修習無相?一切都沒有真實的相。⑩菩薩怎樣修習無願?不但相空,願也要空。總之,沒有一切執著,就達到三空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也就是六度和四無量心。這是菩薩必修的法門,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毁犯,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愚癡。菩薩對眾生,必須先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令眾生有好感。再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根本,才能表裡合一,才能利樂眾生。
「道在淺中求」,這句話有哲理。修道人,不要好高騖遠,想到天上去求道,那是得不到的。今天將六度解說一番,如果有人聽過,不妨再多聽一次。沒有聽過的人,要注意聽講,六度就是行菩薩道的根本法。
①菩薩怎樣得到圓滿的檀波羅蜜?檀是梵語,譯為布施。波羅蜜是梵語,譯為到彼岸。從生死此岸,經過煩惱中流,達到湼槃彼岸。
布施有三種:(A)財施:就是用財物來救濟需要的人,不是說出錢造廟,才算是功德。布施要三輪體空,才算真布施。什麼是三輪體空?就是也沒有能施,也沒有所施,中間也沒有受者。換言之,布施不是為名為利,沒有企圖,才能有功德。諸佛菩薩所布施的,外捨國城妻子,內捨頭目腦髓,統統布施,毫無吝嗇。雖然布施,而沒有布施相,行所無事,這是根本的布施。也是難行能行,難捨能捨的表現。所謂「有心為善,雖善不償;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為善不圖獲報,自然夢穩神清」,這是修行人的座右銘。
釋迦牟尼佛捨棄國榮家富、嬌妻愛子,到雪山修六年苦行,一天只吃一麻或一麥,最後才證得佛果。這種行為,才是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這是超人的行為,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成就道業,而成為創立佛教的教主。
行菩薩道的菩薩,把一切的一切,看成是空是假,所以才肯布施於人。有人需要頭,可以割下來;有人需要眼,可以挖出來。舍利弗尊者,他聆聽世尊講行菩薩道的法門。他想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於是到外邊去實行。在路上遇見一人,正在號淘大哭。他想,此人一定有難以解決的困難,否則,不會如此傷心,痛哭流涕。乃走到哭人面前,很慈藹的問:「喂!你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可以告訴我嗎?我願意幫助你。」哭人抬頭一看,是位出家人,便說:「我母親患重病,請醫生治療,但是買不到藥。那麼,我母親沒有活的希望了,所以我才大哭。」舍利弗又問:「是什麼藥?」哭人說:「是活人的眼睛。」舍利弗說:「沒有問題,我願將眼睛布施給你母親治病。」說完用刀將自己的右眼挖出,送給哭人。哭人接過一看,大失所望的說:「錯了!我母親的病,需要活人左眼睛,右眼睛沒有效。」說完將眼珠拋在地上,用脚踩碎。這時,舍利弗尊者,眼也疼、心也痛,經不起考驗,而生退轉心,於是再也不行菩薩道,只願作阿羅漢。我曾經作過一首偈頌:「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大智慧舍利弗,雖然捨右眼,但不肯捨左眼;仍半途而廢,前功盡棄,這就是未做到難捨能捨。舍利弗尚且這樣,何況我們凡夫俗子,談何容易?
(B)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供養中,以法布施於人,是最重要的。若有人想明白佛法,想修行佛法,這時應盡其所知,來指導他、幫助他,令他依法修行,乃至成佛。這個人成佛,是你幫助他成佛。你幫助別人成佛,別人也會幫助你成佛,這就是自利利他。但不要存這個心,要發大菩提心,但願人人成佛。
我在美國曾說出狂言:「我是製造活佛、活菩薩、活祖師的工匠人。誰願意作活佛、活菩薩、活祖師,請到我的工廠(金山聖寺)來。不管過去如何?來到金山聖寺,不要怕苦、不要怕難,只要脚踏實地,認真修行,一定會有成就,在大冶洪爐中,經一番鍛鍊,試試看,究竟是什麼材料,就造什麼的佛、菩薩、祖師。」
(C)無畏施:就是無所畏的布施。有人發生恐怖的事情,被嚇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忐忑不安,而需要善知識來安慰,來援助。那麼,就應勸他一心一意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能使精神集中,一心哀求菩薩保佑,就不會被恐怖境界所轉。或者對他講佛教的因果,講社會的公理。或者教他靜坐,安定其心,這樣,他就沒有恐懼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②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尸波羅蜜?尸應該是尸羅,譯為律,也就是戒律。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湼槃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其中有一問:「世尊在世時,以世尊為師。世尊入湼槃後,當依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所以出家人要受戒、要守戒。戒是止惡防非,所謂「惡不止,善不生」,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的法門,是最要緊的,任何人不准不守戒律。除非到了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又另當別論。切記!犯戒一定會墮地獄。
在六祖壇經上記載:「惠明禪師在大庾嶺向六祖大師請法。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知道嗎?」這一聲把惠明嚇得開悟了。
③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羼提波羅蜜?羼提譯為忍辱。忍字是心上一把刀,這是不容易忍受的。修行人應該學忍辱,忍苦忍熱、忍風忍雨、忍飢忍寒,一切要忍受;不能忍受,也要忍受。我常說:「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事事都能好」,這話雖淺俗,但意思卻很深遠。我們對法也要忍,研究佛法,要有忍耐心。佛法如大海一般的深廣,不可望洋興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專心去研究,便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最好的說明。
忍有多種,一般來說,有㈠生忍、㈡法忍、㈢無生法忍三種。能忍受人為的欺辱,為生忍。能忍受天然的侵襲,為法忍。菩薩才能修到無生法忍,就是斷常二見雙遣,我法二執不生。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為無生法忍。
在金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解身體,而不生瞋恨心。佛是過來人,給我們留下無上的忍辱法門,我們應該依法修行。忍辱是最妙的法門。不要覺得比黃連還要苦,要覺得比甘露還要甜,這樣,才有受用。古時「張公百忍,九代同居」應該學習。一般人常說:「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這真是千錘百鍊經驗之言!
我們能躬行實踐,修行這個忍字,就會有大成就。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法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境界。每天所遭所遇,都叫一切法。在這個時候,面對現實,能認識真相。要人來辦事,不要事來辦人。能看破放下,就得自在。我有一句妙法,在美國使用的,就是「一切OK」。怎樣都可以,什麼都沒有問題,這就是忍。天地間的一切事,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應該這樣來觀想,就不會執著了。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為什麼會起煩惱?就因為愚癡。若是有智慧,絕對不起煩惱。煩惱是從無明那裡來的,怎樣才能沒有無明?就要修戒定慧,有了智慧光明,就能照破無明的黑暗。
煩惱即菩提,把煩惱翻過來就是菩提。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不要在煩惱外邊,另找菩提,菩提就在煩惱中。有人主張斷煩惱,我主張不要斷煩惱。為什麼?因為煩惱即菩提。如果把煩惱斷了,那麼,豈不是也把菩提也斷了嗎?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回頭就是岸。只要覺,就是菩提;若是迷,就是煩惱。
煩惱包括菩提。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煩惱會用,就是菩提。如反掌之易,不要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去找菩提,那就錯了。要曉得發菩薩心也是這個人,生煩惱也是這個人;成佛也是這個人,做鬼也是這個人,而不是另外去找個人。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設有人想明白三世所有諸佛,就應該觀察法界的情形,所有一切事和一切物,都是由自心所造出來的。
自心可以作佛、菩薩、緣覺、聲聞。自心又可作天人、世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的眾生,都是唯心所造。有人說:「我不相信有鬼。」那麼,你相信有佛嗎?他說:「當然相信有佛。」告訴你,佛是由鬼修行成的。所以說自心可以作佛,又可以為鬼。請看心字是「三點如星布,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所以說「一切唯心造」。
佛為什麼要說法?因為要度一切眾生。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生;若無一切生,何用一切法。」古德說:「無心便是道。」真正無心的境界,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俱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這時湛然常寂(入定),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念不生,就是真靜。這不過是修行過程中一個小境界而已。慢慢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的境界,就是六根各有六種作用。
能忍辱就能幫助精進、禪定、智慧。在法華經上說:「常不輕菩薩,見人就叩頭,口中還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雖然對人頂禮,可是增上慢的比丘,打他罵他。他也不改變初衷。在很遠的地方,就向人叩頭頂禮,還是說:『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增上慢比丘要打他,他站起就跑了。」我們修行忍辱法門,要學釋迦牟尼佛被割解身體,不生瞋恨心。常不輕菩薩菩薩縱受盡打罵淩辱,也不生瞋恨心,這都是最好的榜樣。
④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譯為精進。精進就是不懈怠。有人知道精進是好,但是還要懶惰。知道光陰寶貴,可是不愛惜,這是明知故犯。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說:「失去寸金容易得,光陰失去難再尋」,這是廢話,可是要用它來鞭策我們懶惰的習氣。又說「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把一寸的時光空過,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古詩:「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不要等到老時才學佛,你們看那些孤墳所埋的人,都是年輕人。人生無常,不知何時就結束生命,所以要及時學佛。今天知道佛法,今天就要學佛法,不可等待到明天。明天!明天!永遠有個明天。等到死的時候,也不能學佛法,多麼可惜呀!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進要身精進、心精進,晝夜六時恒精進。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站在佛前,七天七夜,目不轉睛,瞻仰於佛,這才是真精進。藥王菩薩,將臂燃燒供養於佛,表示誠心,這才是真精進。過去諸佛菩薩,為求道業,布施性命,這是精進的表現。人人都有惰性,所以要用精進來鞭策,勇猛向前精進,不可向後撤退。學佛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前大叢林的規矩,是「冬參夏學」。在冬天因為天冷,所以要坐禪,太冷的緣故不能多睡覺。在夏天因為天熱,所以要講經說法。在美國金山聖寺,無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要精進,沒有休息。
⑤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禪那波羅蜜?禪那譯為思惟修,又譯靜慮。所謂「妄想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坐禪就是把妄想逐走,坐的時間久了,才能有禪。古德說:「久坐有禪」。坐禪不怕腰痠、不怕腿疼,無論如何的疼,也要忍,打破疼關,就不疼了。
坐禪會有種種境界來擾亂,但不要怕境界,要降伏境界。例如正在坐禪時,有隻老虎,要吃活人,嚇得你的魂魄飛出九霄雲外,站起就跑。結果不知老虎到什麼地方去了。一切唯心造,心定自然無境界。老虎來了,也不要跑。它不會吃你。為什麼?因為這境界,是來考驗你的定力夠不夠。來測驗你參禪的功夫到什麼程度。總而言之,不管什麼境界,好的也罷,壞的也罷,不動其心,一切魔障便會化為烏有,就能降伏一切魔軍。
坐禪的方法,現簡單介紹。其實坐禪沒有什麼妙法,就是端然正坐,結雙跏趺坐。這種姿勢不容易昏沉或掉擧,又可降魔,所以叫金剛坐。因為堅固,所以不容易傾倒。坐時,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時,舌尖頂上顎,生津吞下去,可以延年益壽。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因為可以接交任督二脈,調氣調血。氣血調勻,就百病不生。
坐禪的功能,可以減少睡覺的時間,普通臥睡,需要八小時,坐單只睡四小時就夠了,而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坐禪有不可思議的好處,所以我在美國極力提倡這種法門。
西天第十祖,脇尊者他一生脇不著席,也就是坐睡不臥睡。歷代的祖師,都是坐單,所以有大成就。坐單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就不覺其苦,反而覺得舒服,所謂「習慣成自然」。假設沒有恒心,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當然不會有所成就。要有忍耐心,才會有成就。
⑥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為智慧。為什麼不翻譯過來?因為有五不翻的規定:(A)尊重不翻:如般若、菩提等。(B)多含不翻:如般若、比丘等。(C)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D)秘密不翻:如咒語。(E)此方無不翻:如閻浮提樹、菴摩羅果等。這般若含三種義:(A)文字般若:就是經典的文字。用文字來說明觀照和實相的道理。(B)觀照般若:有了文字的經典,要觀察要照明,才能瞭解真實義。(C)實相般若:瞭解真理之後,才知道諸法實相,也就是無相,無相無所不相。總而言之,因為有文字,而起觀照。有了觀照,而能證入實相。所以說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三者合為一體。
有部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這部經是唐玄奘大師由印度取回來的。玄奘大師在五十九歲正月開始翻譯這部經,經過四年而譯成。大師在六十三歲二月五日夜半而圓寂,這部經是大師最後譯出。大師所譯出的經典,有七十四部,總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
⑦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慈?慈是給一切眾生快樂。要為眾生謀福利,就是無緣大慈。沒有緣的眾生,也給他們快樂。
⑧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悲?是拔一切眾生的痛苦。要為眾生解決困難,就是同體大悲,沒有怨親,一視同仁。要存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思想。
⑨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喜?見到眾生得到幸運和快樂的事,而生歡喜心,沒有幸災樂禍心,也沒有嫉妬心,只有喜悅心,這才是菩薩的行為。
⑩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捨?把慈悲喜三心都捨了,沒有怨親平等心,也沒有愛憎之情。一切不著於相,沒有企圖的思想,所謂「施恩不求報」,這都是捨的表現。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得到佛的十種智慧力呢?①怎能知道事物是合理不合理這種智慧力?②怎能知道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報這種智慧力?③怎能知道眾生的根性是勝還是劣這種智慧力?④怎能知道世間眾生種種境界而不相同這種智慧力?⑤怎能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知解這種智慧力?⑥怎能知道五戒十善之行,四諦八正道之法這種智慧力?⑦怎能知道一切禪定、八解脫和三昧染淨這種智慧力?⑧怎麼知道一切眾生過去宿命事這種智慧力?⑨怎能知道以天眼觀察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無障礙這種智慧力?⑩怎能知道永斷一切妄惑的餘習這種智慧力?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怎樣能常得到十王的守護、恭敬、供養?
①天王:是指四天王而言。他們住在須彌山中間的四方,保護諸天,管理諸鬼,也是護法善神。東方是持國天王所鎮守,管理乾闥婆及毗舍遮,保護東勝神洲人的安全。南方是增長天王所鎮守,管理鳩槃茶及薜荔多,保護南贍部洲人的安全。西方是廣目天王所鎮守,管理諸龍及富單那,保護西牛賀洲人的安全。北方是多聞天王所鎮守,管理夜叉及羅刹,保護北俱盧洲人的安全。
②龍王:有象龍王、蛇龍王、馬龍王、魚龍王、蝦蟆龍王等等,雖然是畜生,但有神通,能守天宮殿。興雲降雨,開瀆決口,守護佛法。牠們在往昔修行時,歡喜修大乘法,所以有神通,可是不守戒律,所以為畜生。
③夜叉王:譯為捷疾,行走的速度非常快。分為天行夜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三種。他們食噉生類。皈依佛法後,成為護法善神。菩薩常示現其類,作為其王,領導他們行善事,保護修行人的身心健康,不受天魔外道的擾亂,而能安心修習佛法。
④乾闥婆王:譯為香神,以香為食,其身放香。他們不事生產,尋香之處,為人作樂,而乞其食。又為樂神,為帝釋天演奏俗樂。天主需要作樂時,燒栴檀香,他們嗅香而至。
⑤阿修羅王:譯為非天,雖有天福,而沒有天德。化生為王,胎生為臣,卵生為民,濕生為奴。阿修羅王能手撼須彌山,令忉利天宮搖動不安。阿修羅王的宮殿在金剛山下邊。每天有三時要受苦具的威脅,刀槍劍戟從空而至,因為業所感的緣故。如不避之,便受殺傷之災。
⑥迦樓羅王:譯為大鵬金翅鳥。它的翅膀展開有三百三十六由旬(一由旬八十里)。牠食龍為生,每日吃一條大龍、五百小龍。要死的時候,龍吐毒氣,便不得食,在金剛輪山頂而死,自焚其身。唯有其心不化,成為寶珠,也就是如意珠。
⑦緊那羅王:譯為疑神。因為頭生一角,其形似人,貌很端正,令見者生疑。他善於奏莊嚴的法曲,也是帝釋天的樂神。忉利天宮善法堂有法會時,他們腋下汗出,便知前往,演唱歌曲。
⑧摩睺羅伽王:譯為大腹行,就是蟒;又叫地龍。牠們沒有神通,因嫉妬心太重,常噴毒害人。雖然害人,但受佛法感化之後,乃作為護法善神。
⑨人王:就是皇帝。古時的皇帝,多數有功於國,有德於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行仁義的王道,不行強權的霸道,所以老百姓安居樂業。
⑩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尸棄,深信正法。每逢新佛出興於世時,他首先來請法。他有威可畏,有儀可仰,所以為梵王。
修行人要守戒律、要有定力、要有智慧。如戒定慧圓滿,十王就來守護、恭敬、供養;否則,三缺一,十王便不會擁護你。所以要具足,才能得到好處。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饒益眾生?①怎樣才能做一切眾生所依靠和所寄託?②怎樣才能救一切眾生出三惡道?③怎樣能令一切眾生皈依三寶?怎樣能使其生菩提心?④怎樣能令一切眾生趣向佛道,出離三界?⑤怎樣作為一切眾生的火炬,照破黑暗?⑥怎樣作為一切眾生的明燈,指示迷津?⑦怎樣能令光明普照,作為一切眾生的眼目?⑧怎樣能引導一切眾生到佛道上,勇猛前進?⑨怎樣能作一切眾生最殊勝的導師,指導正法?⑩怎樣才能作一切眾生普徧大導師,天人的導師?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超勝尊貴?①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第一就是佛。因為功德圓滿,一切無缺,所以為第一。②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大?佛體最大,盡虛空徧法界。③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勝?佛功德是殊勝,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是超完人。「自利圓滿」為勝,又可以說是得到勝利。④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最勝?佛境界是最殊勝,無人可以比的。「利他圓滿」為最勝。⑤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妙?把煩惱障斷盡為妙。煩惱能障礙證湼槃。⑥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極妙?把所知障斷盡為極妙,所知能障礙證菩提。⑦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上?即是高高在上,無人在其上。⑧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無上?沒有再比你高上的。⑨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無等?沒有人能和你來比,能和你相等。⑩怎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無等等?不但一人不能和你比較,就是所有的人,都不能來和你比較。到了這種程度,就圓成佛果。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答覆智首菩薩所問的問題,便說:「好得很啊!佛的弟子!你現在想要饒益一切眾生,令他們都得到利益、安樂。你很慈悲哀愍世間一切眾生,利樂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你代表大眾來發問這樣的義理。」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文殊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假設一切菩薩,善於運用其心,發廣大的願,就能獲得一切殊勝微妙的功德。對於所有諸佛的法,心中無有障礙,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住在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修之道上,常隨順一切眾生而住,常不捨離一切眾生。好像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完全能瞭解,而且通達。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能斷絕一切惡,就是具足一切善。
什麼是修行?所謂「平常心是道」。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和平,不要生煩惱。若遇不如意事,處之泰然。要發菩提心,要有長遠心,這樣便會有所成就,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湼槃」。若能把煩惱翻過來,就是菩提。無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修行時,要認識境界,才能忍辱。在順的境界也不生歡喜心,在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心。這樣,煩惱便變為菩提。生死即湼槃,也是這樣道理。執著就是生死,不執著就是湼槃。生死是苦,湼槃是樂。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人人不修行。不去修行,怎能離苦得樂?知道此岸是苦,彼岸是樂,可是不設法渡過煩惱海。只站在此岸,望洋興嘆,那是一點也沒有用處的。應要脚踏實地去修行,坐在法寶之筏,平安達到湼槃,享受常樂我淨之清涼。
初發心的菩薩,應當和普賢菩薩的色像是一樣的;普賢菩薩的色像是第一,所有一切的行願,都得到具足圓滿。在一切法中,沒有不自在,也就是遂心所欲,愛怎樣就怎樣,能作為眾生的第二位大導師。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文殊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你想知道怎樣善用其心,才能獲得一切殊勝微妙的功德?
佛子。
文殊菩薩深恐在法會中的大眾不注意聽法,所以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們!請你們聚精會神來聽講,不可睡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萬不可錯過。以下陳列一百四十一願: 在家有十一願。出家受戒時,有十五願。坐禪時,有七願。將行披掛時,有六願。澡漱盥洗時,有七願。乞食行道時,有五十五願。到城乞食時,有二十二願。還歸洗浴時,有五願。習誦旋禮時,有十願。寢寐安息時,有三願。總計有一四一願,這是出家人必須發的願,也是必須遵守的戒律。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在家的菩薩,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都知道居家的性,本來是空的。如能這樣的觀想,就不會被家所逼迫,一切都是逢場作戲,畢竟都是空的。能明白這種道理,就不會生煩惱,也不會整天忙忙碌碌,為名利奔波。 凡是皈依三寶,受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行菩薩道(為人不為己),都可以稱為菩薩。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為菩薩所說。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在家的菩薩,孝順事奉父母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善侍於佛(父母就是堂上佛)。護養父母,等於供養諸佛。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冤親平等 永離貪著   
在家的菩薩,和妻子集會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冤親平等。待仇人如親人,以德報怨,這樣和平相處,永遠離開貪欲,而無執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在家的菩薩,假設得到五欲(財、色、名、食、睡)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拔出五欲的箭,得到究竟安穩的快樂。古德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貪財的人、貪色的人、貪名的人、貪食的人、貪睡的人,統統都會跑到地獄去。若不想到地獄去,就要用智慧劍,斬斷五欲的根,這是最究竟的辦法。
妓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妓非實   
在家的菩薩,如果到表演歌舞或演奏音樂場所的聚會,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用佛法作為娛樂。每天拜佛誦經,才是真正的快樂。要知道妓女所表演的歌舞,是暫時的快樂,不是實在的。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在家的菩薩,假設在皇帝所住的宮殿,或在平民所住的屋室,這個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 ,都到達聖人所住的地方,永遠除去不正當的思想和欲心。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在家的菩薩,佩戴瓔珞(用七寶所編,懸掛在身上的飾物)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捨去一切虛偽不實在的裝飾品,而到真實的地方去。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在家的菩薩,當上昇樓閣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昇上正法的樓閣,徹底明白一切正法,也就是佛法。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在家的菩薩,假設有所布施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一切都能捨,不能捨也要捨。能這樣布施,心中就沒有貪愛和執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在家的菩薩,當大眾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捨去一切聚集的法,不要執著於法,便成就一切的智慧。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在家的菩薩,假設在厄難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隨心如意,得大自在,沒有災難,所行所作都沒有障礙。因為自己遭到厄難,所以願眾生無厄難,這就是發菩提心。
以上十一願,是在家的菩薩所發的願。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發願,這就是大悲心,要有悲天憫人的思想。出家人,更要有憐憫心,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在捨俗家修行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出家沒有一切障礙,心無罣礙,而得到解脫。解脫被五欲所纒的繩索,便得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
出家有三種意義:①出世俗家:就是割斷情愛,依止佛門。②出三界家:就是證無漏道,不受輪迴。③出煩惱家:就是斷盡諸惑,心中清淨。出家乃是大丈夫事,非一般人所能作得到的,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到出家修道所住的地方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能演說種種佛法,沒有不正當的法、沒有諍論的法,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云何得三昧」,這是金剛經所說的無諍三昧。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若往大法師或小法師所住的地方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善巧事奉師長,勤修學習一切善法,不修一切惡法。要聽善知識的教導,不聽惡知識的教導。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發心出家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不退轉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心中沒有障礙。欲想出家,必須請求明眼善知識來指示正路;否則,盲修瞎練,始終得不到要領,並且容易誤入歧途,走錯途徑。愼之!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當脫去俗家衣服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勤修戒定慧,要栽培善根,捨去一切修道障礙的罪軛。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在剃除鬍鬚和頭髮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永遠離開一切煩惱,將來得到究竟寂滅之樂,也就是湼槃四德——常、樂、我、淨。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在披袈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心中不存染汚,一切是清淨,要具足大仙(佛)的正道。
袈裟是染色衣,是出家人所穿的福田衣。所謂「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五衣是日常做事務時所穿。七衣是集會、聽經、早晚課時所穿。大衣是講經說法,受戒法會時所穿。出家之後,只有三衣一鉢一具,常不離體,這就是持戒。出家人稱為緇衣,在家人稱為白衣。出家人所穿的衣服,必須染不正色。而在家人所穿的衣服,不必染色,多數是白色,所以稱為白衣。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在真正出家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同佛一起出家,能救護一切眾生。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歸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令佛種不斷。所謂「續佛慧命」,也就是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歸依一切尊法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深入經藏,得到智慧,猶如大海一般的深廣。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歸依一切賢聖僧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率領一切大眾,所修行的一切法,沒有障礙。三歸依是佛教徒入佛門最初的宣誓,是非常重要的儀式。
在大悲咒一開始:「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譯為皈依十方常住三寶(佛法僧)。在楞嚴咒第一句:「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譯為皈依十方無盡無盡常住三寶。這時,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有八萬四千位金剛藏菩薩常隨你左右、護持你。所以在家人或出家人,要常持三皈依,嚴敬戒律。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在受學戒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善於學習戒律。戒是止惡防非,不作一切惡,而奉行眾善。要明白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深入戒的行門,瞭解戒的意義。
戒是防禁身心的過錯,所以沙彌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條戒,還要受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還有五十三小咒,能把這些戒條誦出,才有資格受具足戒。古時明文規定,凡是出家人,要經過考試,及格者才可以為正式出家人。
受闍梨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阿闍黎(軌範教授)教誨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依願起行,要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無論所行所作,都要真實,不可虛偽,否則,就是犯戒。
出家的比丘,要具足威儀,令人見之而生信心。出家人的威儀,代表佛教的莊嚴。有位馬勝比丘,他的威儀十分莊嚴,走路目不斜視,令人肅然起敬。有一天,他到王舍城中乞食,被外道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見到,乃發起菩提心,而問馬勝比丘:「汝師父是誰?」馬勝比丘說:「是佛。」二人一聽,更不明白,又問:「什麼是佛?」馬勝比丘說:「釋迦牟尼佛,就是覺悟的聖人。」二人又問:「你學的是什麼道?」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二人聞此法,歡喜的不得了。這法太妙了!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又對馬勝比丘說:「我們一定去拜訪你的師父,請他開示」,於是來到佛所,皈依三寶,作為佛的弟子。
由於馬勝比丘嚴整威儀,故能感化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改邪歸正,放棄外道的修行(他二人是當時六師之一,散惹耶毗羅梨子門下兩員大將),各帶領二百弟子皈依於佛。
不但出家人要有威儀,就是在家人也要有威儀。因為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外護。居士要是行為好、威儀好,那麼其一言一行,堪作為眾人的榜樣,有啟導作用。不信佛的人,見你「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便會受你的影響力而信佛,所以威儀是最重要的修持。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和尚(親教)教誨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無生的智慧,到達無依的地方。就是自強不息,精進再精進,不造一切惡業,不生依賴心。不要以為皈依三寶了,就不會再墮落三惡道,那有這樣的便宜事!
「和尚」二字的解釋,和是六和,尚是高尚。清高品雅,人格圓滿,所以稱為和尚,表示尊敬之義。從前在大叢林中,只有方丈(住持)才可以稱為大和尚,退居後稱為老和尚,一般出家人稱為法師。
六和就是①身和同住②口和無諍③意和同悅④戒和同修⑤見和同解⑥利和同均。出家人是過團體生活,大家集聚在一起,都是有緣人,所以要和睦相處,不生是非,互相忍讓、互相策勵,這對於道業是大有幫助的。切記!不可生嫉妬心,障礙他人修道。有這種思想,便會墮落地獄,這是毫無疑問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受具足戒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方便法,得到最殊勝的法。
方便法就是為教化眾生,而不捨生死。常在眾生中遊戲,而不受其染汚,也就是慈悲護念一切眾生,善於教化一切眾生,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無論修行那個法門,當功德圓滿了,都可成佛。
以上十五願,是在出家的時候所發的願。出家人看破世間法是苦、空、無常、無我,虛妄不實。唯有出世法是常、樂、我、淨,乃是真實不虛,故捨棄五欲之樂,淨修十地之位。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   
假設進入講堂或房屋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昇無上法堂,就是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的覺位,安住在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佛位。如如不動是頓,了了常明是慧,要安住在頓慧圓明的境界上。
若敷牀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假設在佈置陳設牀或座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眾生,開敷善的法門,令一切眾生,見到真實的相,也就是實相。不要執著於相,相從妄心生,不執便無,所以為實相。又可以說沒有四相二執為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在正身端坐(坐禪)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坐在覺悟之座,心中無所執著一切的境界。
坐禪的時候,要端然正坐,所謂「坐如鐘」,好像大鐘那樣穩定,不前伏、不後仰,如如不動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妄想不生,智慧自然現前。如有境界現前,無論是善境界或是惡境界,皆不動其心,所謂「不思善,不思惡」;甚至「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就是不動心的表現。修道就是修定力,不為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也就是把不好的境界轉為好的境界。怎樣能轉好?就要發願。為法界一切眾生發願,當願他們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早證佛果。
為什麼會現善的境界?因為在往昔生善念的緣故。如果生惡念,在今生就現惡的境界。所以修行人,千萬不可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就現什麼境界。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如果一念不生,全體大用,本有佛性,都會現前。一念不生,什麼妄想都沒有了。永嘉大師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妄想已盡,還求個什麼真?真已得到了,還求個什麼?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在結跏趺(盤腿)坐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善根堅固,得到不動地;也就是不改變修行的初衷。
諸佛菩薩現禪定相的時候,都是結雙跏趺坐的姿勢,也就是菩提座。今天講個跏跌坐的公案。從前有個趕經懺(替死人念經)的比丘,平常不修行,以替鬼做佛事為生活。有一天,做完經懺,走到半路,遇著大雨,便在橋下避雨。一時心血來潮,便結雙跏趺坐。此時,從前邊來了兩個鬼(因為他常和鬼打交道,所以能看見鬼身),其中一個鬼說:「這座金塔,內供舍利。我們要拜塔,可以減輕業障,早日得解脫」,於是兩個鬼便虔誠的拜。這位比丘,坐不到半點鐘,感覺腿痛,便換了姿勢,變成單跏趺坐(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二鬼一看!「咦!金塔變成銀塔了?」其中一鬼說:「我們拜佛的舍利,何必管它是金塔銀塔?反正總是有功德的。」過了不久,這位比丘,因為不常打坐的關係,腿又痛起來,於是他又換個姿勢,成為普通坐,雙腿放在下邊。二鬼抬頭一看,銀塔變成泥塔了!二鬼大怒的說:「打!」這位比丘,聽得清清楚楚,嚇得戰戰兢兢,他反應極快,立刻又恢復雙跏趺坐。二鬼一見,又是金塔了,於是又開始禮拜。比丘這時再也不敢伸腿了,一邊打坐,一邊念佛。心靜如水,妄波不生。不知不覺,雨停天明,回到廟中。從此以後,他再也不趕經懺,而專心參禪。不久之後便開悟了,自稱為鬼逼,故人人都稱他為鬼逼禪師,所謂「英雄莫論出身低」。無論那位同參者,真正發菩提心,忍耐一時之痛,便有成就,這是結雙跏趺的好處。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在修行禪定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用定力來降伏其心,才能沒有餘習。也就是沒有一切習氣毛病,也沒有一切癡心妄想。我常說:「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性要定,才能降伏天魔外道,天天是快樂。如果不打妄想,到什麼地方都平安,絕對沒有麻煩。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假設在修行止觀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見到真實的理,永無乖諍。
我在美國弘揚佛法,唯一法寶,就是「萬事OK」。不爭名、不爭利、不計人我,一切放下。不和人諍,和平相處,這是我的宗旨。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在不坐禪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觀察諸行無常法。凡是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無常,究竟都歸於散壞而消滅。
以上七願,是就坐禪觀時所發的願。發願才能生菩提心、才能教化眾生、才能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普度眾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在坐完禪定下座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心得到解脫(自在),無所著住。安穩住在定中,對行、住、坐、臥不動於心。不動就是不打妄想、不起邪念。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就是安住不動的意思。佛教說:「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真正不動,即得真正的智慧,得到真智,就不會顚倒夢想。
從前有位修行人,參訪善知識,求其解脫。參訪多處,但仍不得解脫。有一天,他去訪問一位明眼善知識,請其開示,便問:「大和尚!我怎能得到解脫?」那位大和尚一聽,乃對他說:「是誰把你綁著?」他一想:「噯!是沒有人把我綑著呀!」大和尚又說:「既然沒有人綁你,為何到處找解脫?」他一聽,豁然大悟,原來如此!於是把黑漆桶打破,得到解脫。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假設要舉足走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都出離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善法。也就是五戒、十善、三學、六度之法。
在下單的時候,應念「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其形,願汝即時生淨土。」所以比丘行路時,不踏青草,深恐足下傷害生靈,這是愛惜眾生的表現。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在穿下裙(褲)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保護自己的善根,才能具足慚愧(慚是自不作惡,愧是不教他造)。如果不著下裙的人,就不知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所穿的衣服,所繫的帶子,都要整齊,而且清潔,才合乎威儀。令人見之,而生恭敬。在這個時候,也要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檢討自己所種的善根是否增長,不令它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在穿上衣(衫襖)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獲得殊勝的善根,修六波羅蜜法圓滿時,就達到湼槃彼岸。
著僧伽梨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在穿大衣(袈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都入佛的果位,證得不動的法,也就是定,而住在常寂光淨土。
以上六願,是將行披掛時所發的願。出家人所穿的衣服要整齊、要清潔,不可參差不齊、不可破爛不堪,因為這是代表佛教的標誌,故時刻要注意,不失威儀。不穿奢華的衣服,也不穿襤褸的衣服,應採取中道,令人生敬重心,這才不失比丘的價值。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手拿楊枝(齒木)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都得到不可思議的法,將來得到清淨。楊枝能令眾生齒垢消除,究竟清淨。
楊枝有五種利益:①明目②除痰③除口臭④辨味⑤消食。因為楊枝有苦性,所以有消炎作用。楊有四種:①水楊②白楊③赤楊④黃楊。現在所用的楊枝,多是柳枝,又稱為小楊。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在嚼楊枝(刷牙)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心中調和而清淨,把一切煩惱吞噬沒有了。
在毗尼母經上說:「不嚼楊枝有五過:①口氣臭②咽喉中不淨③痰癊宿食風冷不消④不思飲食⑤增人眼病。」這是說嚼楊枝有消食化痰的功用。從前在中國大叢林中還保持嚼楊枝的風俗習慣。近百年來,因為有牙刷牙膏等工具問世,大家才將古法拋棄了。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在大小便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捨棄貪瞋癡三毒,不復愛戀,把一切罪法掃除清淨。罪法等於大小便,時時刻刻要排除。
能布施就不盜,所以不貪。能慈悲就不殺,所以不瞋。有智慧就不婬,所以不癡。所以在湼槃經上說:「毒中之毒,無過三毒!」這三毒,可以戕害法身。不可不謹愼!不可不注意!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大小便完畢之後,用水洗淨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修出世的法,出離三界,速疾往生淨土。所謂「彌陀淨土,覺悟無生,共出生死,同脫苦輪。」
在佛制規定,大小便之後,一定要洗淨,否則會招過咎。若不洗大便處,不應坐在具上,不應繞塔行道,不宜禮佛誦經。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洗肛門(去穢)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清淨、調和、柔順,最後離一切過患,而無染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用水洗手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清淨手,因為手清淨,才可以翻誦經典,才能受持諸佛之法。經云:「以不淨手請經,當獲廁中蟲報。」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用水洗臉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清淨的法門,永遠沒有塵垢的汚染。
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佛才說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是清淨法門,專治眾生的熱惱病,令其清涼。在心地觀經上說:「八萬四千總持門,能除惑障銷魔眾」。
在印度傳說,有人誦華嚴經,洗手或洗臉的水,撒在地上。如果蟲蟻被水霑到,便可即刻往生,皆得生天。由此可證,讀誦華嚴經的功德,真是妙不可言!
以上七願是澡潄盥洗的時候,所發的願。去穢為淨,此為常規。凡是焚香、拜佛、誦經、持咒等,都應沐浴、漱口、洗手、塗香,以表示恭敬。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手拿錫杖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設立大布施的法會,指示眾生走真實修行的道路。也就是真如實相之道,平等普施,令聞法得到利益。
錫杖的形狀,在杖頭有四肢(代表四諦),又有十二環(代表十二因緣),可以搖動出聲音。比丘乞食時,至施主門前,搖二三次。如無人應時,必須即刻行去。地藏王菩薩手持的杖,就是錫杖。佛制比丘左手執杖,比丘尼右手執杖。持錫杖不得著地,立時,比丘置在左足上,比丘尼置在右足上,不得使錫杖傾側。否則違者犯戒,失去威儀,不受人之尊敬。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手持應量器(鉢)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成就載法之器,應受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來供養。 佛用石鉢,外道用木鉢,比丘用瓷鉢,不可用金銀所造之鉢。不可在鉢上寫名字或繪畫。結齋時,應洗淨放回袋中。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發心修行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趣向佛所修行的道,也就是依法修行。要入無依靠處,也就是沒有依賴心。好像阿難尊者,最初依賴佛是他的堂兄,而自己不去修行。不知「各人吃飯各人飽,自己生死自己了」的道理,所以被摩登伽的女兒所迷,險失童體。所幸文殊菩薩持楞嚴咒拯護,才救他脫離女難之危。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假設在道上行走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依照佛所修的道路去行,而走向無餘湼槃。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涉路而去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所到的地方,都是清淨法界,心無執著,也無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向高處路行走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永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不生怯弱的心。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向低處路行走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謙恭不自滿,不生貢高我慢心,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平融相處,這樣,才能增長佛的善根。
修行人要沒有驕傲心,隨時請教善知識。就是不如自己的人,也要請教。在論語上說:「敏而好學,不耻下問」,又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焉」。我們研究佛法,要有這種的精神,才能有進步。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向彎曲不直路行走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捨棄不正當的路,而走正直路,才能永遠消除邪知邪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假設見到正直道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其心正直,沒有諂媚、沒有誑言,這種人才是君子作風。
一般人皆有諂富驕貧的心理,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專說恭維奉承的話,這種態度,實在可耻!見到無錢無勢的人,便起驕傲心,這種行為,實在可惡!正直人,絕對沒有這種思想。
富貴人不驕傲,就是有德行。貧窮人不諂媚,就是有德行。可是人人皆有「喜新厭舊」的心理,如果這種毛病不犯,那麼,就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三國時代,有位關公,非常注重義氣,所謂「大義參天」。他在曹營三載,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筵,五日一大筵,受曹操禮遇,但不改其志。身雖在曹營,可是心在大哥劉備處。有一天,曹操送給關公一件新袍,他不忘大哥的情義,將新袍穿在裡邊,舊袍仍然穿在外邊。曹操見了,覺得奇怪,乃問:「二將軍!為何將新袍穿在裡面?」關公說:「因為這件舊袍,是劉皇叔所贈,我不願喜新厭舊,所以將丞相所贈新袍穿在裡面」。曹操一聽,大失所望,知道無法挽回其志。乃放棄愛大將之意,放關公回劉備處,在歷史上留下千里尋兄的佳話,萬古流芳。到隋朝時,天台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山造寺,得關公幫助而成功,而皈依大師,成為護法善神。一般寺院,左邊是韋陀菩薩,右邊是關將軍,二神都是保護道場的護法神。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見著有多塵土道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遠離灰塵聚集的地方,獲得清淨的妙法,也就是身無塵土、心無塵土,使身心清淨。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見著沒有塵土道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常常行大悲心,令其心常潤澤,也就是有智慧的光明。
所謂「富潤屋,德潤身」。有錢的人,建築豪華的房屋;有德的人,身體就是光輝的。我常說:「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每個人要承認自己的過錯,不可怪人家不對。孔子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能改過,就是善。昔時,大禹聞過則拜,子路聞過則喜。我們在談話的時候,常犯的毛病,就是愛議論人之是非,批評人之長短,但不說自己的過失,這好像烏鴉落在猪身上,只見人家黑,不見自己黑,這是愚癡的行為。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此可知,聖人是無過,賢人是寡過,君子能改過,小人能護過。這就是聖愚的分水嶺,關鍵即在於此。他人不對的地方,就是我的不對,為什麼?因為他人和我本是同體,所謂「同體大悲」。若能這樣的想,就達到無諍三昧的境界。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假設見到危險道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住在正法界,離開一切罪業障礙,得到一切清淨智慧。
危險道就是輪迴的六道,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畜生,忽然而餓鬼,忽然而人,忽然而修羅。所以說六道是危險的道,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證明人身難得。古德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假設見到大眾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令一切和合而無諍論。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假設見到大樹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離開諍論的心,而沒有忿恨的心,也就是怨親平等,一視同仁。所謂「冤宜解不宜結」,人人若是如是觀,便能化干戈為玉帛。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假設見到叢林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諸天的人和人間的人,都應該恭敬禮拜,不可有貢高我慢的心。
出家人所住的道場,稱為叢林。為什麼?因為每位出家人,好像一棵大樹。大家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等於叢林一樣,所以叫叢林。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假設見到高山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善根超出一切人,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已達最高峰,無人能到其頂上。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到荊棘有刺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迅速剪除貪瞋癡三毒之刺。這三毒好像毒箭一般的厲害,如果不幸被刺到,輕者昏迷不醒,重者可以喪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見到樹葉茂盛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用定的解脫力,而為蔭映,好像茂盛的樹蔭,令眾生得到清涼。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假設見到華盛開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都得到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等法,好像華開放得那樣繁榮茂盛。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假設見到樹木開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一切相如同華一樣,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莊嚴相。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假設見到樹木結果實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獲得最殊勝的法,證得菩提大道,也就是湼槃覺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假設見到大河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預法流,也就是先入聖人法性流,才能入佛的智慧海中。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假設見到有蓄水的地方,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很快地覺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一味法,也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假設見到池沼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善語業要滿足,用善巧方便來演說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假設見到水井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具足四大辯才(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善於演說一切妙法。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假設見到涌泉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方便智增長,善根沒有窮盡。 沒有種善根的眾生,令其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其增長。善根已在增長者,令其成熟。善根已經成熟者,令其解脫。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假設見到有橋道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廣度一切眾生,猶如橋樑。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度過到湼槃的彼岸。換言之,若想度生死河,必須藉般若的橋樑。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假設見到有流水的地方,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善意的欲、洗除惑垢,永遠清淨。我們從無量劫以來,就起惑、造業、受報,這就是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到有人修理園圃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在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圃中,勤耘剷除愛欲的草。它是菩提圃裡的障礙,能令我們墮落。我們應當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所以修行人,要斷欲去愛,就是拔盡愛草的根,令它永不復生。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見到無憂樹林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永遠離開貪心和愛心,就能得到無憂慮無恐怖,不然的話,時刻都在憂怖中。
佛是業盡情空的人,眾生是業重情迷的人。如果用功修行,慢慢把業也消了,把情也空了,這樣,就會成佛。為什麼業不盡情不空?就因為有貪心、愛心、瞋心、癡心,所以,菩提心不生長,焉能成佛。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假設見到花苑的時候,應該發願。但願一切眾生,勤修一切行門,趣向佛菩提,就是到覺悟的果位上。
在唐朝武則天女皇帝,她下詔給花神,令其所管理一切的花,在冬天一律開放。乃作一首詩:「明朝游上苑,果樹苞春枝,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第二天,她到御苑一看,果然所有的花草樹木都開花了,非常鮮艶。她龍心大悅,自知有天子之命,不但有情眾生服從她的命令,就是無情眾生也服從她的命令。
武則天在往昔,曾經蒙佛授記,在中國應該出一位女皇帝,來護持佛法。她的私生活雖然浪漫,受人唾駡,但是對佛法有很大的貢獻。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她派人到西域于闐國請來遺漏的部分,特請實叉難陀三藏法師重譯(在晉朝有佛馱拔陀羅三藏法師已譯六十卷),成為八十卷,流傳於世。她是佛教的功臣,她寫了一首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傳至今世,當誦經時,首先要誦這首偈頌。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到莊嚴修飾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應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作為莊嚴妙好,令人見之,肅然起敬。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到不嚴飾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捨棄一切修飾的所好,具足頭陀(苦行)的行門。
頭陀譯為抖擻,就是打起精神,克服困難;也就是常精進不休息。頭陀行有十二種:①住阿蘭若:即寂靜處,遠離喧嘩的地方。②常行乞食:不食僧團之物。③次第乞食:不選擇富貧之家。④日中一食:一天在日中時,只吃一餐,過午不食。⑤節量而食:只受一鉢之食。⑥過午不飲漿:在午後不喝乳蜜之漿。⑦著糞掃衣:撿人所棄之布,縫衣而穿。⑧但有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衣。⑨塚間而坐:住在墳墓之處。⑩樹下夜宿:在大樹下坐單,但不宿過三夜。⑪露地而坐:坐在露天的地方,不怕風吹日曬。⑫常坐不臥:也就是夜不倒單,結雙跏趺坐而睡,而不橫臥。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到快樂執著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用法來作為自己的娛樂,也就是拜佛、拜懺、念佛、念經等,歡喜法樂而不捨棄,這樣才能破除樂執。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到沒有樂執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在有形有相的事中,心中沒有任何貪著的境界。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到歡喜快樂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常得安穩快樂。怎能得到?首先要知足,後要忍耐。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要歡喜來供養諸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到痛苦煩惱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獲得根本的智慧,而滅除一切的苦惱。為什麼會有苦惱?因為沒有智慧。對事看得不清楚,或者不認識,就生出苦惱。有智慧人,把一切的一切,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樂。因為這個世界,是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世界,所以人人有苦惱。怎樣才能沒有苦惱?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別無二法。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到沒有疾病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能得到真實的智慧,永遠沒有疾病的煩惱。為什麼會有疾病?因為不快樂的緣故。所謂「自古神仙無別法,廣生歡喜不生愁」,這就是健康身心的密訣。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到有疾病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知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假和合而成,本來是空寂的,不要執著這個身體。等到四大分張的時候,即化為烏有。現在是「借假修真」,也就是修真如法身。既然知道身體是空寂的,那麼,就應該離開乖謬諍論法。也就是與人無諍,與世也無諍,達到無諍三昧的境界。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到五官端正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在諸佛菩薩的面前,要常有清淨的信心,不可生懷疑心,或誹謗心。
五官端正的人,是在往昔,歡喜供養諸佛。在因果經上說:「今生端正是何因,前生香華供佛前」。在本經上說:「信是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又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所以研究佛法,要有信、解、行、證四步驟,才能有所成就。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到五官醜陋的人之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對於不善的事,不生樂著的心,要遠離邪知邪見,要親近正知正見。
醜陋的人,因為業障太重的緣故,好像阿修羅,就是無端正。為什麼無端正?因為他們好戰爭,傷害人家的五官,所以作阿修羅時,五官很不端正。所謂「今生殺生重,來生無端正」。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到知恩報德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對諸佛菩薩,能知佛的恩德、菩薩的恩德。那麼,佛菩薩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佛在過去生中,因為教化眾生,曾經布施頭目腦髓,令眾生發菩提心,早成佛道。所謂「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涌泉之報」。所有眾生,應該報佛恩、菩薩恩、父母恩、師長恩。在作功德之後,一定要迴向,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見到忘恩負義的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對於有罪惡的人,要以德來感化,而不要生出報復心。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假設見到沙門(出家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調和自己的剛強心性,變成柔順,而沒有煩惱,就是寂靜。如果沒有脾氣,是很快樂的,將來一定是第一,也就是佛。
沙門譯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就是比丘。比丘譯為乞士,謂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到婆羅門(修清淨行)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永遠修持清淨行,離開一切惡行。 婆羅門是印度教,修行很認真,也吃齋,修苦行,可是有時生瞋恨心,所以有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到修苦行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依著苦行的功德,達到究竟處,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上。
修苦行可以助道,但是不可修無益的苦行。在印度的外道,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學牛狗的生活,認為可以升天,他們不知道牛狗為什麼會升天的因果。這就是盲修瞎練,白費功夫。有益的苦行,就是頭陀行。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為樂。我常說:「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修苦行人,要注意!一切不可勉強,隨其自然,如果太勉強,便容易走火入魔。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到性情和藹,行為清高的人,這時候要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堅持自己的志願和行為,永遠依照佛法去修行,早成佛道。
見著甲胄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到戴盔穿甲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常服善鎧,趣向無師自通的法。
修行人有一種盔甲,就是善。要披精進鎧,向前勇敢邁進,抵抗十大魔軍,一定會勝利。十大魔軍就是①欲為初軍②憂愁為二軍③飢渴為三軍④愛為四軍⑤睡眠為五軍⑥怖畏為六軍⑦疑為七軍⑧含毒為八軍⑨利養為九軍⑩自高為十軍。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到沒有穿鎧甲和持杖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永遠離開一切不善之業,如果沒有惡業,善根必然增長,而得到解脫。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到善辯論議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把一切異論(邪知邪見)者,統統摧殘降伏。
在印度有外道論師,能言善辯,以是為非,將黑作白,就算沒有道理,偏能辯出道理來。他們雖有辯才無礙,但這是屬於世智辯聰,一點也經不起考驗的,所以往往有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將真理變成謬論。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見到正當職業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清淨命,不矯飾威儀,也就是不現奇特相。
修行人,不要以五邪命為生活:①詐現奇特:故意現出和一般人不同的樣子。為什麼?因為要引人注意。②自說功德:就是自我宣傳。我作些什麼功德,對眾生有什麼貢獻,自己來讚嘆自己。在儒家來講,這是「伐善」,誇張自己的才能。在論語上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天,顏淵和子路侍立孔子的身邊。孔子說:「各言爾志」,說說你們自己的志願。子路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就是我願意把我的車馬和我的皮袍,和朋友共同來享受。縱使被朋友用壞了,我也不埋怨。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就是不願誇張自己的功德,也不宣傳自己的勞績。這是顏淵的志願,比子路高明多了。子路的志願是有形的,顏淵的志願是無形的。③占相吉凶:為人占卦、看相、批八字,專門說些吉凶禍福的事情,來威脅人。如果破解,要拿出錢來,可以消災,化凶為吉。這是騙人的行為,所以出家人,絕對禁止。④高聲現威:令人敬畏,現出有威風的樣子,令人見之,而生恭敬心和畏懼心。⑤說人供養:每到一個法會時,必說那個法會居士們,如何發心供養;又說某某法會居士,發心供養,這就是向人化緣收紅包。這是五邪命大概的意思。
現在是末法時代,能真正明白佛法的人,能依法修持的人,能有幾人?出家人不犯五邪命又能有幾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我們修行人,要依照佛制來修行,不能別開生面,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有人問:「法師!你既然這樣講,中國法師沒有天天搭衣,你為什麼天天搭衣?」我天天搭衣,是遵守佛制,並未「標新立異」。凡是佛的弟子,都應該天天搭衣,因為中國的氣候、環境、習慣的關係,所以不搭衣。其實那是錯誤的,本來要時時搭衣才對。這是佛的制度,是任何人不能改變。去年我到台灣講經,有人在電話中質問:「你們美國來的和尚,天天搭衣,一天吃一餐,常坐不臥,裝模作樣。如果你們是對的,那麼中國佛教是不對的。如果是你們不對,中國佛教就是對的。」問的非常厲害,我在電話中的答覆:「在中國佛教不搭衣,認為是對的,究竟對不對?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懂。因為你也不搭衣,他也不搭衣,大家都一樣,所以不搭衣。海青長袍是中國的古裝,並不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你們看南傳僧侶所搭的衣,那才真正依照佛的制度。因為中國天氣冷,在冬天要穿衣服,所以在衣袍外邊搭衣,有時被大風吹掉,自己還不知道。這時,聰明的法師,愚笨的和尚,便想出一個辦法,採用鈎環的方便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形成現在的樣子。出家人應時時搭衣,因為天長日久,求其方便,大家都不搭衣,久而久之,已成習慣。這個問題,應該考證一番。」
搭衣是現比丘相,可以受人天供養。如果不搭衣,便不成比丘相,失去比丘的威儀。因為小乘人太執著,所以裹足不前,不求進步,墨守成規,有一定的界限。可是大乘人太方便,一切沒有關係,不搭衣也可以,習焉不察,反說搭衣是不對,真令人啼笑皆非!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恒轉正法   
假設見到皇帝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為法中之王,恒常轉大法輪,來教化眾生,令眾生離三界之苦,得湼槃之樂。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假設見到太子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從法王化生,而作為佛的弟子。
佛於諸法得到殊勝自在,所以稱為法王。從佛口生,續佛慧命,所以稱為法王子,凡是隨順佛道,為法所資養,皆為法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假設見到年高有德的長者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善於能辨明判斷,認清是非善惡,這樣,才能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恒守正念 習行眾善
假設見到大臣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恒常守持正念,學習實行一切善事。
以上五十五願,是乞食行道時,所發的願。初發十二願,是在游涉道路的時候,次發十九願,是在所覩事境的時候,後發二十四願,是在所遇人物的時候。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假設見到內城外郭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堅固的身體,心中沒有彎曲,而是耿直,也就是沒有自私自利,大公無私。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樂   
假設見到京都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把功德積聚在一起。心中常生歡喜快樂,所謂「為善最樂」,助人為快樂之本。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見到樹林和湖澤有草的地方,這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應該為天上的人或人間的人所讚歎和仰慕。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鄉村去乞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入甚深的法界,心無障礙,也無煩惱。所謂「欲除煩惱先忘我」,如果沒有我,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到人家的門戶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入八萬四千佛法的門,一切都能明白瞭解,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到人家屋中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入唯一佛乘,和三世諸佛平等,而無差別。三乘是善巧方便教,佛乘是真實圓滿教。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到慳貪不捨的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常不捨離殊勝的功德法,也就是多行善事。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知道,惡雖小,也不作,因為大惡是從小惡所集聚而成的。善雖小,也要作,因為大善是從小善所集聚而成的。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見到肯布施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永遠離開三惡道的苦。為什麼會墮落在三惡道?就因為有貪瞋癡三毒之心,有貪心的眾生墮落餓鬼道,有瞋心的眾生墮落畜生道,有癡心的眾生墮落地獄道,這三惡道,真是苦不堪言。
若見空鉢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假設見到空鉢(未乞食之前)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其心常清淨,沒有貪瞋癡。那麼,就空無煩惱,時時快樂。
我們修行人,天天在修什麼?就是修無煩惱。所謂「煩惱無盡誓願斷」。可是「煩惱即菩提」,不是在煩惱外邊另有一個菩提,就在煩惱上邊就是菩提,易如反掌。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戒定慧就是菩提,貪瞋癡是煩惱。菩提似水,隨緣而變。裝在方器,就是方形;裝在圓器,就是圓形,但其水性不變。煩惱似冰,形狀不變。方形不能變圓形,圓形不會變方形。淺言之,用一碗水,潑在人的頭上,沒有痛的感覺;如果將一碗水凍成冰,擊在人的頭上,可能打死人。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就是將冰化為水,將愚癡變成智慧。
若見滿鉢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假設見到滿鉢(有人供養)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所行所作,都具足成就圓滿一切的善法。五戒十善為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的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比丘托鉢乞食,如有人來恭敬頂禮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畢恭畢敬佛法僧三寶,修行身語意三業,及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受人恭敬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而行一切善之法。等功德圓滿時,就有人來恭敬。
受人恭敬,不生歡喜心。不受人恭敬,應生大慚愧心,檢討自己的道德,一定有不圓滿的地方;反省自己的學識,一定有不充實之處,所以不受人恭敬。所謂「迴光反照,反求諸己」,不要怨天尤人。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到知慚知耻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具足慚愧羞耻的行為。要謹愼護理諸根,不要隨境界轉。
在論語上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藏護諸根的方法。修行人要常生慚愧,才能躬行實踐,對修行有所幫助,如果無慚無愧,便永無成就。為什麼?因為不知改過,不知精進,焉能有成功之日。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見到不知慚愧和羞耻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捨離無慚無愧的行為。慚愧就是知過必改。曉得善法,不敢犯罪,為慚。曉得羞耻,拒絕不作,為愧。這時就能住在大慈悲道上。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假設得到美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滿足所求的願,求富貴得富貴,求壽考得壽考,而心無羡慕他人的欲望。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不到美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沒有不獲得一切正定正受的滋味。
得柔輭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輭   
得到柔軟食物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為大悲所薰習,心意柔和而無瞋恨。柔軟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得到粗糙而苦澀食物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心無染著的思想,斷絕世間貪食的愛心。
我在母親墳墓前守孝的時候,有一天,有位比丘,送來一筐窩窩頭(用玉米麪做的饅頭,中間是空心),又稱為黃金塔,又叫裡二外八。有個公案:唐朝趙州和尚,不明白裡二外八是什麼東西?在八十多歲時,還去參方,究竟是什麼?這是求法的精神。到了北方,見人家在做窩窩頭,用兩個大拇指在裡邊轉,其餘八指在外邊守。這時,才明白了,原來如此。裡二外八找到答案,這種精神可欽可敬。
這一筐窩窩頭,約有五十多個,我每天吃一個或二個,到最後還有幾個,已經生出很長的霉,我把霉擦掉,仍然照食不誤。雖然其味苦澀到極點,真難以下嚥,但為了不暴殄天物,終於把它吃完,蒙佛菩薩保佑,肚子平安。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假設在吃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在坐禪時,得到輕安快樂,以這種禪悅作為飲食。坐在那裡,不飢不渴,得到法喜的充滿,這是坐禪的境界。
無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在吃飯的時候,要三念五觀。三念:這是捧鉢當胸受食,先喝三匙湯,而說此言。第一匙,說願斷一切惡。第二匙,說願修一切善。第三匙,說願度一切眾生。五觀:①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就是算一算這一粒米,要用多少勞力才能收穫,思量它的來處不易。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須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這是描述農夫辛苦耕耘的寫照。古德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②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要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是否有資格來受應供?受人供養,於心有愧否?在毗尼母經上說:「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為施所墮」。也就是依佛穿衣,賴佛吃飯,不做佛事,將來必會墮三惡道。③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防心防意,勿起貪吃的過失,所謂「對上食而起貪心,墮入餓鬼。對下食而起瞋心,墮入畜生。對中食而起癡心,墮入地獄。」一切業障,皆由貪瞋癡而來。④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飲食是治療形枯的良藥,吃飯時,不要求其好惡,要借假修真,只為養形,來修佛道,這就是吃飯的目的。⑤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為求佛法,為成道業,必須受食。但是不要貪食,所謂「貪多嚼不爛」。浪費食物,對身體反而有害。所以佛制日中一食,不但合乎衛生,而且也是長壽之道。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假設在受味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佛的最上等味,常有甘露的味道,非常的滿足。
普賢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為調和大家的口胃,在過堂用齋時,身上帶很多的瓶子,內裝各種調味粉。誰喜歡吃鹹的,他為加點鹽。誰喜歡吃甜的,他為加點糖。誰歡喜吃辣的,他為加點辣椒粉。誰歡喜吃酸的,他為加點醋。總而言之,令大眾對口胃滿足為原則。可是還有人認為服務不周到,為什麼呢?因為眾口難調。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辨 具諸佛法   
在吃完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所作的事務,都已辦妥,具足一切佛法。要結齋還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假設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無窮無盡的辯才無礙,廣大宣說佛法的要義,也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
以上二十二願,是到城乞食時,所發的願。每一願都為眾生而發,令眾生得到利益。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從所住的舍宅,要外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早日深入佛的大圓鏡智慧,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時,才能永遠脫離三界的二十五有。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假設入水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一切智慧,能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因果。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在洗浴身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把外身的塵垢洗清淨,也要把內心的三毒洗清淨。這時,內外光明,而又清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在暑夏炎熱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捨離一切熱惱,把一切煩身惱心的妄想統統消除滅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在初秋涼風起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證得無上法,沒有熱惱,究竟身心清涼,脫離三界的火宅。
以上五願,是乞食返歸住處,飯食已訖,沐浴洗足時,所發的願。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在諷誦大乘經典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隨順佛所說的法去修行,不可背道而馳。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持不忘,要牢記住經文和咒語。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假設見到佛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無障礙的眼,也就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能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修行人,有時候會得到五眼六通,能見一切佛。有的人,沒有修行,因為在往昔努力修行,有了善根,也得到五眼。不過,那是少之又少。修行還是根本法,修行有了功德,便會開五眼。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在注意觀仰佛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都像普賢菩薩那樣的端正、莊嚴、妙好,令人見之,生起恭敬心。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見到佛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尊重眾生如同尊重佛塔一樣,受天人的供養。修行人,見到佛塔,一定要拜塔,或者繞塔,能得五種福:①來生得端正身。②得好音聲。③得生天上。④得生王侯。⑤得泥洹道。繞塔時,有五件事要遵守:①低頭視地而行。②不得踏蟲。③不得左右顧視。④不得唾塔前地上。⑤不得中住與人言。必守此規,否則無功德。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用恭敬心來觀仰佛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一切諸天、一切人,大家共同來瞻仰。因為塔內是藏佛舍利的地方,所以要生恭敬心來繞塔、拜塔、觀塔。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在頂禮拜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一切天人,不能見到塔頂,也就是「無見頂相」。這是八十種隨形好中的一種好相。
在楞嚴經上說:「釋迦牟尼佛說楞嚴咒的時候,從肉髻(頭頂凸起之肉堆)中,放出百寶光明。在百寶光明中,又涌出千葉寶蓮華,在千葉寶蓮華的上邊,現出一位化佛(法身),坐在寶蓮華中。在這位如來的頭頂肉髻中,又放出十道百寶光明。在每道光明中,又示現十個恒河沙數那樣多的金剛密迹護法神,一手擎金剛山,一手持金剛寶杵。盡虛空徧法界,都徧滿金剛護法神。在法會中的大眾,仰起頭來觀佛時,其心又畏懼又歡喜,求佛哀憐保佑,一心一意聆聽佛說法,這時「無見頂相」就是見不到佛的頂相。這位化佛,宣說楞嚴神咒。所以說楞嚴咒是佛法身所說的,妙不可言。
修行人,一定要重視楞嚴咒,它有不可思議的境界。在這世界,若有人會誦持楞嚴咒,世上便不會有魔王出世。為什麼?因為這楞嚴咒能降伏一切魔軍,能摧毁十大魔軍。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向右繞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所行所作,要順佛法而行,不可逆佛法而行。順是修行,可得智慧;逆是不修行,當然愚癡。如果所有無逆,便可成就一切的智慧。
右繞是順,左邊是逆,所以繞佛,繞塔都是右繞,在功德經上說:「滅一切煩惱,具足大威力,無漏六神通,斯由右繞塔」,繞塔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
繞塔三帀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向右繞塔三帀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勇猛精進,勤修佛道,不要生懶惰心、不要生退轉心。只向前進,不可中道自畫,半途而廢,是無成就。
繞塔為什麼繞三帀?表示恭敬三寶、勤修三學、息滅三毒的意思。又可以說代表三界,遠離三惡道,因為發菩提心,不會墮落在三惡道中。在五戒經上說:「旋繞三帀,表敬三寶,滅三毒。」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在讚歎佛功德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稱揚讚歎諸佛功德,才能得到眾德具足。要時時刻刻的稱讚,輾轉不盡。
佛有萬德莊嚴,三覺具備,所以為佛。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我們要讚歎佛的功德,將來也會有人來讚歎我們。所謂「讚人者人恒讚之」。在佛教中的儀式,在佛前誦持讚偈,就是稱揚諸佛菩薩的功德。例如阿彌陀佛的讚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不應該有一種不正當的思想,說誦讚是唱歌,是佛前戲子。要曉得唱讚是恭敬佛,稱讚佛的功德,可以增加自己的善根。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那是很好的證明。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我們在做早課時,必誦一遍。多數人是誦過便忘了,沒有經過腦海中研究一番,究竟做到了沒有?這一點,希望大家不要當歌來唱,敷衍了事,要依法修行。在佛前誦讚、禮佛、持咒,這都是成佛的根本法。能令菩提心增加,而結菩提果,也就是成佛。
我曾經說過:「若是盡看人不對,便是自己苦未了,若是自己苦了了,看誰都是一尊佛。」看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既然是過去的父母,要說眾生不對,就是說自己父母不對。對眾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要能這樣的想,很快便眾德悉具,毫無問題。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讚歎諸佛相好莊嚴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成就佛的身體,證得無相法。也就是無智亦無得。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每一相都要讚歎,每一好也要讚歎。為什麼佛有相好莊嚴?因為佛在往昔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福慧圓滿,而成兩足尊。
以上十願,是習誦旋禮時所發的願。出家作比丘,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發願。生慈悲心,普度眾生。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假設在洗足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具足神足通的力量,所行無所障礙,願到什麼地方去,就到什麼地方去。
諸佛菩薩都是赤足,不穿鞋襪,為什麼?因為印度在熱帶的地方,生活習慣是赤足,雙足容易骯髒,所以每天要洗足。在金剛經上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時已,敷座而坐。」洗足是出家人的功課,如果不洗足,把佛堂踩得不清潔,這也是不恭敬佛。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在睡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身體安穩,心無動亂。在臨睡之前,合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數百聲,念到沒有妄想,心中清淨,安穩入夢鄉。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在睡醒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一切智慧覺悟,盡虛空,徧法界,周顧十方。
睡覺的「覺」,就是令人要覺悟,不可貪睡。如果睡而不覺,就是糊塗蟲。佛的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就愛睡覺,有一天,被佛申斥:「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尊者受佛斥後,而生大慚愧心,遂發願精進,七晝夜不眠不睡,導致雙目失明,佛令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專心一致修定後,證阿羅漢果,能觀見十方的境界,如同觀掌上果一樣的清楚。這就是天眼的神通力。
以上三類,是寤寐安息時,所發的願。願眾生早離沉迷苦海,不受輪迴之苦。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文殊師利菩薩,稱呼智首菩薩說:「佛的弟子!假設你們各位大菩薩,要像前邊所發的願,要是能那樣的用心,就能獲得一切殊勝不可思議的妙功德,增長法身慧命,而不退轉。便得到德無不備,行無不周的正等正覺,成佛的果位。」
「一切世間的國王大臣,諸天的天王及魔王、大梵天王、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聲聞、緣覺等等,他們都不能搖動你們的思想。換言之,你們的定力,已經超過他們了。你們的境界,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所謂『初地不知二地,乃至十地不知等覺』。因為你們是菩薩,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不及你們的定力深厚。」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7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