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恒轉正法 假設見到皇帝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為法中之王,恒常轉大法輪,來教化眾生,令眾生離三界之苦,得湼槃之樂。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假設見到太子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從法王化生,而作為佛的弟子。 佛於諸法得到殊勝自在,所以稱為法王。從佛口生,續佛慧命,所以稱為法王子,凡是隨順佛道,為法所資養,皆為法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假設見到年高有德的長者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善於能辨明判斷,認清是非善惡,這樣,才能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恒守正念 習行眾善 假設見到大臣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恒常守持正念,學習實行一切善事。 以上五十五願,是乞食行道時,所發的願。初發十二願,是在游涉道路的時候,次發十九願,是在所覩事境的時候,後發二十四願,是在所遇人物的時候。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假設見到內城外郭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到堅固的身體,心中沒有彎曲,而是耿直,也就是沒有自私自利,大公無私。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樂 假設見到京都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把功德積聚在一起。心中常生歡喜快樂,所謂「為善最樂」,助人為快樂之本。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見到樹林和湖澤有草的地方,這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應該為天上的人或人間的人所讚歎和仰慕。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鄉村去乞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入甚深的法界,心無障礙,也無煩惱。所謂「欲除煩惱先忘我」,如果沒有我,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到人家的門戶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入八萬四千佛法的門,一切都能明白瞭解,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到人家屋中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得入唯一佛乘,和三世諸佛平等,而無差別。三乘是善巧方便教,佛乘是真實圓滿教。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到慳貪不捨的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常不捨離殊勝的功德法,也就是多行善事。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知道,惡雖小,也不作,因為大惡是從小惡所集聚而成的。善雖小,也要作,因為大善是從小善所集聚而成的。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見到肯布施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永遠離開三惡道的苦。為什麼會墮落在三惡道?就因為有貪瞋癡三毒之心,有貪心的眾生墮落餓鬼道,有瞋心的眾生墮落畜生道,有癡心的眾生墮落地獄道,這三惡道,真是苦不堪言。 若見空鉢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假設見到空鉢(未乞食之前)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其心常清淨,沒有貪瞋癡。那麼,就空無煩惱,時時快樂。 我們修行人,天天在修什麼?就是修無煩惱。所謂「煩惱無盡誓願斷」。可是「煩惱即菩提」,不是在煩惱外邊另有一個菩提,就在煩惱上邊就是菩提,易如反掌。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戒定慧就是菩提,貪瞋癡是煩惱。菩提似水,隨緣而變。裝在方器,就是方形;裝在圓器,就是圓形,但其水性不變。煩惱似冰,形狀不變。方形不能變圓形,圓形不會變方形。淺言之,用一碗水,潑在人的頭上,沒有痛的感覺;如果將一碗水凍成冰,擊在人的頭上,可能打死人。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就是將冰化為水,將愚癡變成智慧。 若見滿鉢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假設見到滿鉢(有人供養)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所行所作,都具足成就圓滿一切的善法。五戒十善為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的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比丘托鉢乞食,如有人來恭敬頂禮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畢恭畢敬佛法僧三寶,修行身語意三業,及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受人恭敬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而行一切善之法。等功德圓滿時,就有人來恭敬。 受人恭敬,不生歡喜心。不受人恭敬,應生大慚愧心,檢討自己的道德,一定有不圓滿的地方;反省自己的學識,一定有不充實之處,所以不受人恭敬。所謂「迴光反照,反求諸己」,不要怨天尤人。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到知慚知耻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具足慚愧羞耻的行為。要謹愼護理諸根,不要隨境界轉。 在論語上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藏護諸根的方法。修行人要常生慚愧,才能躬行實踐,對修行有所幫助,如果無慚無愧,便永無成就。為什麼?因為不知改過,不知精進,焉能有成功之日。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見到不知慚愧和羞耻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要捨離無慚無愧的行為。慚愧就是知過必改。曉得善法,不敢犯罪,為慚。曉得羞耻,拒絕不作,為愧。這時就能住在大慈悲道上。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假設得到美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滿足所求的願,求富貴得富貴,求壽考得壽考,而心無羡慕他人的欲望。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不到美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沒有不獲得一切正定正受的滋味。 得柔輭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輭 得到柔軟食物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為大悲所薰習,心意柔和而無瞋恨。柔軟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得到粗糙而苦澀食物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心無染著的思想,斷絕世間貪食的愛心。 我在母親墳墓前守孝的時候,有一天,有位比丘,送來一筐窩窩頭(用玉米麪做的饅頭,中間是空心),又稱為黃金塔,又叫裡二外八。有個公案:唐朝趙州和尚,不明白裡二外八是什麼東西?在八十多歲時,還去參方,究竟是什麼?這是求法的精神。到了北方,見人家在做窩窩頭,用兩個大拇指在裡邊轉,其餘八指在外邊守。這時,才明白了,原來如此。裡二外八找到答案,這種精神可欽可敬。 這一筐窩窩頭,約有五十多個,我每天吃一個或二個,到最後還有幾個,已經生出很長的霉,我把霉擦掉,仍然照食不誤。雖然其味苦澀到極點,真難以下嚥,但為了不暴殄天物,終於把它吃完,蒙佛菩薩保佑,肚子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