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净土经典]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这第十三观,叫杂明佛菩萨观,杂明就是甄别分明,各尊佛菩萨的各种不同神力自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这第十三观,是教我们观想佛像的下手方法。你若是发了至诚恳切的心,我一定要生西方,但是依照前面所讲的观想方法,怎么观都观不来,你不要灰心,释迦牟尼佛老早就知道我们会观不来;那末有什么方便呢?有!你先观一尊应化身佛,应化身佛就像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他的身量一丈六尺高,你观阿弥陀佛像,亦观个一丈六尺高的像,在水池上。水池本来应当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池,现在你就观想有一个水池,池水上面有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阿弥陀佛像,这就可以了。如前面所说阿弥陀佛的身量高大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凡夫的心量观不到,前面佛真身观说佛的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师说那恒河沙三字是多余的,就说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高,还是观不来,那不是凡夫心力所及的,一丈六尺只比普通人高一倍,这是凡夫心力够得上。前面第九观和第十观,对佛菩萨的色身相,说了个身量数字,说佛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师说那恒河沙三字是翻译人翻错了,不要恒河沙三字,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才对。可是观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比佛高了二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于是有说八十万亿是十八万亿之误--写颠倒了。可是十八万亿又太低了。所以这样分别解释起来,愈解愈乱,把初学的人,他本来没有疑心的,因此反而生了疑心,究竟是多少高呢?我就依著这个经文讲,这不是我们凡夫心力所及,你就顺著经解下去,叫我们知道有最高最大、无量无边最胜身的佛菩萨就对了,只要你将来得了念佛三昧,自然会看见他们有多少高,现在不是我们的境界。既然不是我们的凡夫心力所及,佛在前面第九、第十观中,分别说佛菩萨身长数量干什么呢?那个不说不行的,因为如果前面不说清楚,你观丈六金身佛,会误以为见到真佛了,得少为足;说了便知道这丈六金身,是方便法门,你观到丈六金身了,就容易入念佛三昧,既入了念佛三昧,就能亲自看见报佛之身,到此你就知道,所以一定要说,说了是叫你知道佛菩萨的高大身。至于初学观想,还是打从小的佛身观想起,等于说三种慈悲之时,例须说:佛是无缘慈悲,菩萨是法缘慈悲,我们凡夫是众生缘慈悲。那末,只说众生缘慈悲就好了,我们没有证得法空,法缘慈悲用不著;我们又没有成佛,根本毋须无缘慈悲。可是这不说不行,若是不说,你会误以为你的众生缘慈悲,就算圆满了,证到了究竟圆满果。一定要知道,上面还有境界,还有法缘慈悲,无缘慈悲,说时要说得究竟圆满,至于做就要足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做。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这是拂除我们的疑惑,世尊恐怕我们以为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不是佛的真身,这没有功效,生西方生不去。所以加以解释说:然彼如来,彼如来就是阿弥陀如来,有宿愿力故,宿愿力就是弥陀因地作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有那一个众生,忆想到我阿弥陀佛的,必得成就,没有不成功的。‘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这是以浅况深。单观想佛像,就能得无量福,何况能够观想佛的具足身相呢!‘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阿弥陀佛他有大神通,他有如意身的神通,叫做身如意通。因此能于十方国土,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或者给你现个大身相,充满虚空,或者现个丈六高的小身佛相,或者现个八尺高的小身佛相。可是有一个原则‘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即无论现大身或现小身,所现出来的佛身,都是金色的。这个地方,有个丈六有个八尺,都是对的。本第十三观,开头叫我们观个丈六佛像,你能观得来那很好,你若观不来,可以观个八尺高的。八尺高是释迦佛住世时的普通人身长度,现在的人比较矮,你若是观八尺高亦观不来,即观现在的人身高就可以,在这经上有方便文的。若是再观想不来,那末你就去观雕刻的佛像,或是纸画的佛像。我们现今在志莲精舍,这里供有西方三圣像,你可去观想。这西方三圣只有三尺多高,你去观想之时,开著眼睛观,闭著眼睛想,等到你闭著眼睛想,能把这西方三圣想出来,这就进了步了;进了步,就能够把它放大。这三圣像只有三尺高,你就能观到八尺高,就能观到一丈六尺高,这都是方便。‘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至于佛的圆光和圆光中的化佛,以及坐的宝莲华,都依据上面所说那么样子,毋须再讲了。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观想,名第十三观。
  前面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那么观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就是八尺高,和众生一样高(佛住世时的众生身高八尺)。‘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身相一样,但是首相不一样。观世音的帽子上有一尊化佛,大势至菩萨的肉髻上顶著一个宝瓶,你但观他们的首相,就知道那一尊是观世音菩萨,那一尊是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这两尊菩萨,他们受了阿弥陀佛的法恩,他们欲报阿弥陀佛的恩,所以常常给阿弥陀佛当侍者。助、帮助赞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是为杂观想,名字叫做第十三观。



  有关“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四、上品生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四、上品生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在开讲经文之前,有一个问题先行作答,有一位居士来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别的人会想问,所以在此公开答覆。那位居士问的是:这十六妙观的第一观是落日观,观想那快欲落山的太阳。第二观是水观,观水结冰,再叫它变成琉璃。他说,我们观到第三观以后,每次修观时,是不是还要从头观起--先观个日,再观个水,再观结冰……?要知道我们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先观想依报,依报就是世界,观世界先观想地,地就是琉璃地,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想不来,何况凡夫没有看见过琉璃地像什么样子,佛有大智慧,权巧方便,告诉我们方便观想--第一先观想落日;第二观有三个次第:先观想水,再观想水结为冰,再观想冰变成琉璃,到能够观想出琉璃地时,那就是真实的观想,前面的日观、水观、冰观等三观就不要了。那三观是假设的方便观,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不来,才观落日、观水、观冰,在琉璃地观想现前之时,那前面的落日观、水观、冰观通通不要了。到观想正报的时候,先观莲华座,莲华座观成功,再观想一尊佛的像坐在上面,这亦是个方便,是个假设的观想,因为我们所观想的佛像是人工造的,泥塑的或木雕的佛像。这种佛像,我们看见过,观想容易成功。到佛像观想成功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坐在莲华座上。等到你把假想的佛菩萨像观想成功,再观真身的佛相,真身的菩萨相。你把真身的西方三圣观成功时,那个假像的佛菩萨像观亦不用观了。这是正报亦有假设的观想和真实的观想。等到观想到第十二个观想时,佛菩萨的观想都修成功,到第十三个观想,叫杂明佛菩萨观,就观想一尊丈六金身,或者是八尺的金身,那就是因为你观想那种真身佛相观不来,所以还是先观想小的佛像。由于有丈六、八尺的经文,于是我就说:你对丈六或八尺的佛相还观想不来,可再观想小一点的。现在我们志莲精舍供的西方三圣像,二、三尺高,你去观。你们家庭里面的佛像,比这更小,亦没有关系,你就把你家庭的佛像去作观想。怎么样观呢?你就对著你家里佛堂所供的佛像,先开著眼睛观,观过了再闭著眼睛想,等到你闭著眼睛能把佛的相貌想得出来之时,你就离开佛相去打坐。坐时,闭著眼睛观,观出来了再开著眼睛观,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前面没有佛像,你还能看见佛相,这就是你的观想工夫进了步了,进了步后你再把那佛像放大,放高八尺或放高一丈六。至于那是真实的观想,那是假像的观想,你去看善导大师的四帖疏,那里面讲的很清楚。

  现在讲到第十四观,这十四观讲的是上品众生往生西方;上品善根又再分上中下,名为上三品,第十五观,讲的中三品,十六观讲的下三品,总名叫九品往生观。这十六个观想,前面讲过十三个观了,大家要记著,前面那十三个观,叫做观想念佛,要求证入念佛三昧,是要入定观的。现在这十四、十五、十六等三个观,不求证念佛三昧;不是不求,而是求不来了。十四观上三品,和十五观中三品,用的什么功呢?他不是修念佛三昧,而是用的回向发愿的功,作其他的功德,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把它回转过来,对向著西方,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用回向发愿的功。第十六观下三品,用的是称名念佛的工夫;称名即是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经讲到此,大家对全经大义就可了解了,你一了解就知道后面这三个观--九品往生,都是我们做得到的。就是前面的观想念佛,求一个念佛三昧,想入个定、入不来,我们的根器不够。虽然根器不够,佛亦不舍弃我们,因为佛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佛再开方便,开出来九品往生的方便,这都是我们当下用得到的。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告诉这两个当机者。‘上品上生者,’上品往生的众生,再分成上、中、下,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虽说都是上品的根机还不一样,须再分上中下。现在先讲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假若有这种众生,愿生彼国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上讲的三种资粮:信、愿、行。这十六观经上亦是处处讲信、愿、行,愿生彼国就是发愿,为什么一定要加个信字?因为要有了信才会发愿,他若是没有信心,他绝对不会发愿的。所以若有众生,有信有愿,愿生彼国,他就应该发三种心,这三种心只要发起来,一回向就往生。如何叫即便往生?即便往生者,当下就往生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等为三’?佛自己问,自己答:‘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菩提心。记著!这上三品的人,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里虽然没有文说发菩提心,就是把它分成三种心了。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觉悟的觉,和佛道的道,就是求佛的觉道之心。这求佛的觉道,一定要下化众生,这不是求二乘的觉道可比拟的。所以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上三品的众生,统统都是发菩提心的众生。到下面中三品和下三品的众生,现在没有发,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去了,到了西方还是要发的。那就太急太忙了,你不如现在发,现在发的都是上三品往生。发菩提心最要紧,因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是怎么成的?成佛是先发了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一者至诚心,至者真挚,诚是诚实,合起来说,就是真实心。什么真实心?菩提真实心。我们大乘佛弟子,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用嘴说说就算发了,而是要从心里真实发出来,必须在佛前烧香顶礼,顶礼以后,至极虔诚,对佛发愿,而作是言:‘我弟子某某从今天起,发菩提心,我从今天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你要自己检讨,你是不是真实发了?这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是马马虎虎发了个心,就算发了,必须发的至真,发的诚实,那就决定上品上生。去年我在这里讲过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要发三种心,和这十六观经的三种心相合的。大乘起信论上第一要发直心,第二发深心,第三发大悲心。直心的意义,大乘起信论自己有解释,直是正直,不弯不曲。正直心要怎么样才叫正直心?正念真如,能念到真如妙性,这个心就直了。若以配合此经的至诚心说,至诚心就是正直心,念佛要念到什么境界,才算至诚心?须念到真如妙性上,才算至诚心。第二深心,深心即是前面三种福中第三大乘福,深信因果之心,信因果要信到自己的最深地方,什么地方?信到自己的真如妙性上。一定要信到真如妙性上的信心才深,因为信因果要信成佛的因,要信成佛的果。成佛的因,是个什么因?成佛的因就是真如妙性。要相信我自己有个真如妙性,那就是成佛之因,将来一定可以证到成佛之果。这就是甚深甚深的一个信因果之心。这深心在起信论上亦叫深心,他有个解释:深心者,乐习一切诸善行--欢喜好乐修习一切诸善行。即是见到善事就做,大善事亦做,小善事亦做,叫做众善奉行。因为多多的修善,这个心就变成深广之心。前面讲到种福,其第三大乘福中,须深信因果。怎么样能求到大乘福?须深信因果,但是你必须实际去做求福的行门。你既然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最浅的道理,讲到最深的道理,修行成佛,还是需要福。是故必须乐习一切诸善行,若是不修善行,不培大乘福报,自己成佛不了,度众生亦度不了。为什么?没有福报,所以一定要广培一切福报。打那里去培福呢?见善事就做,这叫做深广之心。第三回向发愿心,回者回转,向是趋向,把所做的功德,回转过来,趋向西方。趋向西方,即是发愿往生。若是不知道回向发愿的道理,光知道乐习一切诸善行,见善事就做,那么你做的这些功德,都变成福德。变成什么福呢?变成人天福报,来生来世转人,成个大富大贵的人;来生来世升天,升到天上享天福。这都是有漏的享福,把福报都给倒了。你今生今世好不容易修来的福,没有生到西方。既没有生到西方,应该有如是因,得如是果,你修的善因,一定得善果。可是你没有出三界,你的善果,在那里报?在人天道报,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叫有漏--给漏失了。所以佛开示我们,不要求人天福报,就是这个道理。你好不容易修到点福报,被它漏的没有了。有漏无漏,这是佛经上的专门名词,漏是譬喻,有漏落和漏失二义。怎么叫漏失?等于做菜的锅,本来做了一锅的好汤,因为这个锅有漏洞,遂把菜汤都漏失了。漏落的意义,就好比房子有个洞,天下雨时会漏水,这就叫漏落。修行人没有回向发愿,把功德回向到西方,那么你修行的功德,就都成了人天福报,来生来世享人间福,大富大贵;享天上福,受五欲妙乐,这好是好,但是只第二生好,第三生决定不如意。为什么?他把福报一享受即漏失了,等于做了一锅好汤,因为锅子有漏给漏失了。漏失了福报,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啦!他要漏落。因为六道轮回,有四恶道,人天福报享受完了,就要落下去,落到四恶道去(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他是一定要堕落下去的。若是将所修的功德,都回向到西方,就变成无漏功德,它不会再漏失,亦不会再漏落了。所以你无论做了什么功德,都要回向到西方,例如我们讲经讲完了,要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讲经有讲经的功德,你们听经有听经的功德,我们把这个讲经和听经的功德,故说愿以此功德。通通回向到西方净土去,故说庄严佛净土--庄严阿弥陀佛的净土。那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庄严出来的,我们要生西方,我们亦得给它庄严庄严。我们拿什么庄严呢?我们拿现在所修的功德,庄严佛净土。将来要享清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那是无漏的福。这回向发愿心,和大乘起信论比配起来,就是起信论的大悲心,大悲心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心。这十六观经名之为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是愿生西方,愿生西方为大乘的行门,不是求小乘的偏空涅槃。我们求生西方干什么?要生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见佛闻法,证到无生法忍,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辩才,那时候还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叫乘愿再来。所以本经的回向发愿心,就配合那个大悲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具是完全具有之义,这三种心,不是三个人发的,而是一个人,一个人一定要发这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你欲上求佛道,就要发至诚真实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深信因果的心,发乐习一切诸善行的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愿回向,要发起大悲心,拔一切众生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分开说有这三种心。合起来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个心。再合起来,就是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更复有三种的众生,应当往生西方,‘何等为三,’是那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前面三种心,是一齐发的,叫做具发。发心就是立志发愿,既发了愿,就得修行,以大愿立大行。行是行门,就是修行的工夫,你得用功修行,若是没有修行,纵然发了再大的愿,尽是些空愿。所以说:以愿立行,以行填愿。这下面的三种众生,都是修的行门,就是足踏实地做的工夫。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个行门,包括前面三种福的第一第二两种福,慈心不杀者即前面第一种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这里只单说一句慈心不杀,因为你欲想生西方,必须先修行门,行门第一种就是慈心不杀。因为你发了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我要救护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众生没有乐,我要给他乐,这叫慈;众生有苦,我给他拔苦,这叫悲。众生的苦,我尚且欲给他拔除,我还能杀他吗?你杀害众生,还能叫做慈心吗?对于这一点,为什么自从前面三种净福以来,一再的多费解释呢?因为大家对杀生戒,还不大认识,学佛都是冤枉学了。你天天听经,若是不愿意学佛,根本不会来,学佛是件辛苦的事,你看看,你们大家都忙,下午下班,赶忙回家,回家吃晚饭,台湾天气热,还得洗澡,时间多么紧张!因为要来听经,急急忙忙的赶车,有的要转车,有的还要转两道车或三道车,赶得来听经,听了经你不真实的立个行门,什么行门?不要杀生。这个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前面立的至诚心,我真实要做,你如果真实要做,就慈心不杀,这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具诸戒行’修行的行字,在这里念作 hèn 音,即持戒的行门,行门就是工夫。具诸戒行,分在家弟子的戒行和出家弟子的戒行,前面已经讲过了。在家弟子,先受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以五戒为根本,再加上三戒一斋。就是第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以上是八条戒,再加一个非时不食,这叫斋,合称八关斋戒。五戒的第一戒就是戒杀生,因为杀生,断了众生的生命,这是个最大的恶业。众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没有两条,这唯一无二最宝贵的生命,你给他断了,所以你这个恶业最重,一定要落地狱,地狱罪受完了,你若是杀的畜生,得到畜生道受报,还他的命债。叫做‘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看那羊,人杀它,它没有抵抗力,这叫弱肉强食,只讲势力,不讲道理。羊的力量弱,我们人的力量强,我就应该杀它,应该吃它的肉。那应该两字,不是道理上的应该。因为它抵抗不了你呀!你若是走到深山里遇见老虎,你杀不了老虎,老虎把你杀了,那是什么道理呢?亦是弱肉强食,人的力量弱,老虎的力量强,所以人给老虎吃了。可是老虎杀了人,来生来世亦要还命债。我们人吃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来生来世,你得一报还一报,还它的命债。

  第一不杀戒的这条戒律,是不许杀人,杀人不通忏悔,杀畜生可以求忏悔。国家的法律,只不许杀人,不禁止杀畜生,所以国家的法律没有佛的戒律那么完善。第二不偷盗,偷盗他人财物,国法亦是犯法的。第三不邪淫,在家戒和出家戒,这条不一样,出家戒这条要全断淫欲,在家戒不邪淫,就是正式的夫妻,正淫不戒。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干犯其他的一切男女,若是正式夫妻以外,与其他男女犯了淫欲,就叫邪淫。这在国家的法律来说,亦是犯法的,你干犯其他男女,妨害他人的家庭,是故国家法律不许。第四不妄语,佛教说妄语,分大妄语和小妄语,大妄语就是以凡滥圣,以凡夫滥称圣人,叫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没有得到圣人法,自己说得到了;没有证得圣人果,自己说已证到了。这都是大妄语,大家都要注意警惕!修行人没有事了,好和人家聊聊天,总是说:我用功得个什么感应,拜佛得个什么感应,打坐见了个什么境界,乱说一起,说著,说著,就犯了大妄语。你见的境界,得的感应,都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超出凡夫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你没有得,在那里乱说,未得谓得;你没有证得圣人果,你说你证得圣人果,未证谓证;这都叫大妄语,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语的意义,即是心口相违,口里所说的话,和心意相违,你心里想的这个样子,口里说的又是一个样子,口与心相违,就叫小妄语。这小妄语在佛教可以通忏悔。但是小妄语骗财,在国法亦是犯法的,而且骗财又夹著犯盗戒,绝不可作。第五不饮酒,饮酒这是国家不禁止的,可是这世界上,有的国家是禁酒的。像我们台湾,喝酒是不犯法律,但是佛教徒禁止的。
  记著,五戒里头,没有吃素这条戒,可是我们中国佛教的四众弟子,都主张吃素,由于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出家弟子要加受菩萨戒。菩萨戒里头,尤其是梵网经菩萨戒本,有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之语,所以要吃长素。若单受五戒,便是小乘戒,不必吃素,但是要戒杀,不许自己动手去杀畜生来吃。若想吃肉,应到菜市场去买肉来吃,那叫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而杀。在家居士受了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那八关斋戒的意义,前天讲三种净福时,已详细解释过,今不重述。‘具诸戒行’者,包括出家戒,就是男的初出家受沙弥戒,女的出家受沙弥尼戒,再进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这比丘、比丘尼戒,叫具足戒。在我们中国,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再加持菩萨戒,这就是要吃长素的戒。虽说出家在家都要吃长素,可是在家吃长素,因为环境关系,全家人只你一个人吃长素,大家都不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当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个吃素的环境,一进寺院山门,非吃素不可,再想吃荤亦不可以了。此处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句,就包括前面三福的第一第二的两种福。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就是前面三福的第三种福,那个大乘福上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地方就说: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方等两个字,就是大乘经典内所说的都是方正平等之理,所以大乘经典又称方等经典。对本曰读,背本曰诵,你若是能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就是已发了菩提心了。前面第三种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才读诵大乘,才劝进行者。所以这就是前面的第三种福。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六念的前三念,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说,你要发心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之后,不要忘记,常常在念,这叫念佛、念法、念僧。第四念戒,这就是合乎前面的具诸戒行,在家人受了三皈依,而三皈依亦是戒,叫三皈戒,其余还有五戒、八戒。出家的人,有沙弥戒、比丘戒。这是说,在家出家的人,都要各念自己所受过的戒。第五念施,施者布施。第六念天,这念天按事相说,要求生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若是往深处讲,这念天是念第一义天,大乘第一义的道理,叫第一义天。把修行六念行门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里三种众生,不是一种众生,是各修一种,或者根机大,可兼修两种,若是根机更大的,三种通通修。至于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个总结,无论是修一种,修二种,或者修三种,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上品上生的人,上等的根机,他若是具足这个功德,只要他发愿往生,或者一天一夜报尽命终了就生,或者七天亦必乘愿往生,生到彼国。修净土的行人,命终往生,临死之时,必有瑞相,瑞相就是吉祥之相。我们佛教徒,死了往生西方的不知多少,都是示现瑞相,这是一个凭据。往生不往生,但看临终有没有瑞相。‘生彼国时’,就是报终命尽往生西方的时候,因为‘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还有‘无数化佛,’还有‘百千比丘,’还有‘声闻大众,’还有‘无量诸天’的天人,带著「七宝宫殿,’统统来接你。‘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金刚宝的莲华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就是修行回向发愿生西方的人,这叫行者。到了这个行者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阿弥陀佛放光照到你身上。‘与诸菩萨,授手迎接。’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授手就是伸著手。那阿弥陀佛老是伸著一只手干什么?那就是接引众生的。‘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菩萨,都赞叹你,劝勉你,嘉奖你,教你精进。来接引行者的大众之中,有比丘,有声闻大众,这是个疑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比丘是因位的小乘,声闻大众是最高果位的阿罗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的,怎么来了这些人呢?要知道,这些都是先修小乘行门,后来回小向大,发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顺他的修行习惯,叫他先证小果。所以这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与回小向大的声闻。‘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这个回向发愿,求生西方的行者,看见诸佛菩萨来接他了,大生欢喜,故名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自见其身,坐到金刚台上去了。‘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那个时间很短,就生到极乐世界了。前面说西方世界去此不远,十万亿佛刹土,弹指之顷就到了。‘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生彼国已,当时就见到佛的真色身,众相就是一切相好,悉皆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诸菩萨众,色相亦都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听见光明亦说法,七宝行树亦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前面讲,你若是得到念佛三昧,就在娑婆世界,就证得到无生法忍。这个是念佛三昧已得到的,上品上生,生到那里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就证得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一证了无生法忍,就得到神通妙用。经须臾间,就是很短的时间,历是经历,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历事十方诸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你既见到诸佛,因为你已证到无生法忍,所以见到的每一尊佛,都给你受成佛之记。‘还至本国’,就是奉事诸佛受记以后,回本国西方极乐世界。‘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在娑婆世界学法,发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在娑婆世界很不容易满,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满了这个愿,无量法门都学会了。‘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说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说:上品中生的行者,对于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么,他做的什么工夫?‘善解义趣,’他会讲经说法,而且讲解得很好。‘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他对第一义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义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时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种第一义谛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对因果,信得很深,决不会毁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行此行者这句,上面那个行字,读作修行的 xíng 字音,下面那个行字,读作行门的 hèn 字音,此谓修行上品中生行门,将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的行者,他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拿著紫金台,来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刚台,这上品中生是紫金台,莲华台差了一级。‘赞言:法子!’佛为法王,大乘弟子为法王之子,故称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门,了解第一义谛,所以我今天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一时授手。’来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统统同时授手来接引他。‘行者自见坐紫金台’上,于是‘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前面说一弹指顷,这里说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华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这个如字,作等字讲,他坐的紫金台,和大宝莲华相等。‘经宿则开。’经过一夜就开。这里和上品上生时间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莲华就开,这个要经过一夜才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这个行者,无论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里都变成菩萨相,和佛的身体一样,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他的足下,只要一抬足,足下就有七宝莲华托著。‘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萨都放光照著你。‘目即开明’你的眼睛自然开了,自然明亮。‘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宿习就是过去的薰习,你过去读诵大乘经典,善解第一义谛,所以到了西方,尽闻众声,都说的大乘甚深第一义谛妙法。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下了紫金台,礼佛拜佛,合起掌来赞叹阿弥陀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经过了七日的时间,应时即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菩提果,在这里是菩萨的行门,就是得了不退转,即阿弥陀经上说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有三:一者,位不退,入圣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习大乘,不退二乘行。三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不退转,在阿弥陀经说为阿 跋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因为这时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飞行到十方世界,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因为他没有证得念佛三昧,所以还得去修学。‘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时间,差了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了,才蒙诸佛现前,受成佛之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span]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亦信者,显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对大乘经典,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他就是发了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发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他即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比上品中生者的莲台,又差了一级,前面是紫金莲华台,这里是金莲华台。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这里五百化佛,来迎此人。这五百化佛,一时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时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你能发无上道心,这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今来迎接你。‘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见此事时,行者见到佛菩萨与化佛来迎接他,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这金莲华就合起来,华合起来了,就随著弥陀世尊之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生到七宝池中,华开的时间,比上品中生,又迟了一点,前面是一夜,这里一日一夜。‘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莲华开了以后,他见不到佛相,须七日之中,乃得见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他生在佛国,怎么不见佛呢?因为他只发了大乘心,没有修大乘行,他是以发大乘心的功德,回向愿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这七日之中,精进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这个道理,有这经文,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我们第一没有发菩提心,第二没有行菩萨道,第三种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若是发了菩提心,行了菩萨道者,虽然是带业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当下就可见到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观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这个行者,虽看见了佛身,只是见个大相而已,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见。这是由于上品下生的行者,是习种性位,虽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回向往生,但未能称性修行,转尘劳成相好,故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必须于三七日中,称性起修,进入性种性位,尽断尘沙惑,才对佛陀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一一分明得见。这时候耳根亦增胜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因为见佛闻法之故,道行大进,便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这即是弥陀经说的:常以清旦,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即初地。依地持云:从种性至初地须一大阿僧祇劫,而极乐世界,只要三小劫,便可证得。实由于娑婆修行,供佛闻法少;极乐世界,一个清旦,即可供养十万亿佛,闻甚深法。供佛闻法多,福慧双修之功德大,所以证果的时间速。‘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这是总结观想之名。



  有关“丙十四、上品生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五、中品生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本经十六个观想,上来已讲了十四个观想,今当第十五个观想,讲的是中品生观,这中品往生亦有上中下三种的分段,昨天已经料简过一次。这十六观的前面十三观,通通是观想念佛,而十四、十五、十六等最后三观,不修观想念佛了,另有念佛方法,就是十四观上品生观,和十五中品生观,用的是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工夫,无论是做什么功德,只要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都可以往生。最后一个观想,就是第十六观下品生观,用的是持名念佛的工夫。这三辈九品往生的众生,即是十四、十五、十六三观,第十四上三品的众生,都是大乘根机,发了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三品是小乘的根性,受持戒律,遇到善知识开示念佛法门,修行念佛,回向西方的。下三品的众生,都是些作恶业的凡夫,遇到善知识开示他念佛求生西方,这些都要把它记清楚。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这中品众生,亦分上中下,今先讲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五戒、八戒,乃至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这都是小乘声闻的戒律。先讲在家弟子受持五戒,这五戒前天已讲过了,八戒斋,就是八关戒斋,昨天亦已经详细讲过了。‘修行诸戒’这就包括出家戒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在内。‘不造五逆,’后面下品下生,讲到造了五逆,亦可以生西方,这个是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罪,五逆是个重罪,在无量寿经上,不许这种人往生的。这十六观经许他往生,但是到了下品下生才讲。这个地方是讲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五逆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圣人,弑者杀也,以下杀上就叫弑。把自己的父亲杀了,把自己的母亲杀了,这是两个逆。杀圣人,或者是杀小乘圣人阿罗汉,或者杀大乘圣人菩萨,这是第三个逆。四、破僧,破僧就是破和合僧,破转法錀僧,把大众僧的团体破坏,使僧不团结,这是第四个逆罪。第五个逆罪,就是恶心出佛身血,如佛住世时,提婆达多起心害佛,他在佛托钵经过的地方,预先安置千钧大石在山上,等到佛经过那里时,他从上面推石下来,欲杀害佛,幸而当大石滚下将欲到佛前时,被护法金刚,用降魔杵挡住,所以没有害到佛。因为大石的下滚来势太凶,遭金刚杵一挡,石被冲破,有一小碎石,射到佛的足上,负伤出血,这就叫出佛身血。这个罪案一定,那提婆达多就堕活地狱了。这出佛身血的罪,佛在世时有,释迦佛涅槃之后,有没有呢?按戒律上说,佛圆寂后,以恶心破坏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惟无心误坏佛像者,不犯。这里说中品上生的众生,他持戒持得清净,不造五逆大罪;不但不造五逆之罪,而且‘无众过患’。其他的罪恶亦没有造,在家出家都持戒持得很清净。‘以此善根,’以不造五逆罪,无诸过患,及持戒清净等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刚才讲过,上三品众生,用的工夫,是回向发愿,现在这中三品众生,还是回向发愿,以他持戒的工夫,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这或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弟子,他持戒清净,发愿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他了。‘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这个地方要注意,阿弥陀佛来接这个人时,只是阿弥陀佛来了,菩萨没有来,来的是比丘眷属。昨天讲上三品往生时,阿弥陀佛来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的菩萨,亦有比丘,亦有声闻都来了。我解释了一个理由,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那里来的比丘?那儿来的声闻呢?这就是他在娑婆世界,本来是个修小乘行门的人,回小向大生到西方,他还是顺他过去修行用功的习惯,先证小乘果。那只是一种理由,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小乘人,怎么会有阿罗汉。还有一种理由,昨天没有讲,今天才讲出来。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一个菩萨呢?就是这些在家弟子、出家弟子持的戒都是小乘戒,他不认得菩萨僧。佛法僧的僧宝,有大乘僧宝,有小乘僧宝,大乘僧宝就是菩萨,菩萨僧宝小乘界的人他不认识。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僧宝,因为大乘菩萨僧,头戴花冠,身佩璎珞,有如天人一般庄严。在小乘人看来不像出家人,他认识的出家人,都是比丘相。这就是应机示现,西方极乐世界,根本没有小乘比丘,为接引修小乘戒的众生,那些菩萨们,都隐起他的相好,示现比丘相,这就叫应机示现,来接引小乘根性的众生。阿弥陀佛到这个临命终人之前,先给他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前面讲过,这苦、空、无常、无我四法,三乘共学,大乘菩萨以它为基础,再修六度万行。小乘人不修六度万行,就修这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但是这个地方的在家、出家弟子,都是持戒的人,闻法很少,连这小乘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亦少闻。所以阿弥陀佛先给他说小乘法:一切都是苦的,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众生根本没有个我。说这个道理给他听。‘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赞叹这个持小乘戒,回向愿求生于西方的出家众生说,你真了不得呀!你能出家,远离一切众苦。这中品上生包括四众弟子:那修行诸戒的是出家弟子,那受持五戒、八戒斋的是在家弟子,他没有出家,受持八关斋戒,是临时的加行,就是在家持的出家戒,所以他到临命终时,亦就出家了。阿弥陀佛赞叹他出家的功德,出家有什么好呢?出家得离众苦。阿弥陀佛赞叹他完了,亦给他说法,这个‘行者见已,心大欢喜。’既亲自见到阿弥陀佛了,又听见阿弥陀佛亲自为他说法,佛还赞叹他了不得,于是心里生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他这心里一生大欢喜,便自己看见自己坐在莲华台上,于是就长跪合掌为佛作礼,顶礼阿弥陀佛,快得来还没抬起头来,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莲华寻开的寻字,作即字讲,莲华即时就开了。当华敷时的敷字,同开字一样解释。当莲华开敷的时候,就听见有说法的声音,赞叹四谛,赞叹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为什么不说大乘法呢?因他是小乘根性,为对机说法,所以说的四谛法,他听到了‘应时即得阿罗汉道。’当下就得到了阿罗汉果。小乘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四果阿罗汉是小乘最高的果位,他当下就得到了。这个地方的经文,要注意了解:中品上生的人,他生到西方,莲华寻开,和上品上生的人一样,比那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人,还来得快。上品中生要经过一夜才开,上品下生要一日一夜莲华才开,这中品上生怎么超过了上品呢?这就是持戒的功德,他持戒还持得清净,他不造五逆大罪,又没有犯戒破戒,一切过患都没有,而是以持清净戒的功德感得的,和那上品上生一样,生到西方,莲华就开。但是有个不一样,他是小乘根性,莲华开虽是很快,他听的法音,是听的小乘法,是四谛法,不是那最高的大乘法。他闻法就证果,应时即得阿罗汉果。证了果就得神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明者,就是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间的事。第一、宿命明,能明白知道过去的事;第二、漏尽明,知道现在,现在的一切他都知道;第三、天眼明,能知未来之事;这就叫做三明。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又叫身如意通),六、漏尽通。须知道,三明在六通中都有了,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三明来呢?就是证得六通不见得有三明。例如宿命通知道过去,但是详细因缘不知道,若是证得宿命明,那就详细因缘通通知道得清清楚楚。漏尽通知道现在,但知道得不详细,若是漏尽明,他就能够知道得详细。天眼通它可以观未来,亦是观得不详细,若是天眼明,他就能观得详详细细。明与通的分别,就是只知道大概,而不知道详细因缘的,就叫做通,详细因缘都知道的那就是明。具八解脱就是具足八种解脱,这是小乘圣人修的八种禅定。八禅定的最后一个定,叫做灭尽定,这是超出三界,了脱生死的一个定。他在没有得到灭尽定以前,要利用上二界的四禅八定,作一种前面的工夫,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色界有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声闻乘人的修行用功,亦是要先修初禅定,再修二禅定,但是他不利用三禅定,证得三禅定之后,就赶快升四禅,利用四禅。再上面的四个空定,他还是有用的。算起来,四禅八定,他有七个,证得第七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时他就入灭尽定。这就是他的八解脱。入了灭尽定,就证得阿罗汉果。这个地方,须知道,四禅八定,这八个定,小乘圣人为什么只利用七个呢?这是三禅定,他不能利用。经过是要经过的,证了二禅,应升三禅嘛!证到三禅他就赶快加工升四禅。因为他听释迦佛说过,三界以内,三禅天最乐,再没有乐过三禅天的。若是证得三禅,一执著,就留著不能上进了。释迦佛他经历过,特别警告小乘人,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要了生死的小乘人,他都知道这个道理,他证得三禅,就赶快升四禅,他不利用三禅定。这八个定,他只用七个,再加上超出三界的灭尽定,他就解脱了。是故阿罗汉为具八解脱。这就是在家弟子受五戒,受八关斋戒,出家弟子,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持戒清净,发愿回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顺他的根性,先给他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他出家,得离众苦。于是他一生欢喜心,就把他接到西方去。生到西方,就听见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一听到就证得四果阿罗汉,当时就得了神通,即三明六通;当时又得了灭尽定,即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这就是小乘根性的中品上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在家弟子,一日一夜持八戒斋,即是受持八关斋戒,当了一天一夜的出家人。‘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这是真正出了家,持了一天一夜的沙弥、沙弥尼戒,这里说持沙弥戒,应包括沙弥尼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比丘尼戒。‘威仪无缺’就是不但不犯戒律,而且行住坐卧四威仪都不犯。‘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所谓功德,就是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戒香熏修’因为他虽然只持了一日一夜,可是持得干净,清净戒行有一种戒香来薰修他。‘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他到临命终时,看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这里没有说随从来的眷属是些什么人,只说了个诸眷属,就还是那些比丘众。‘放金色光’照到那个行者身上。‘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这行者就是持了一日一夜清净戒,回向愿求生西方的这个人,叫做行者。‘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个行者,他听见空中有人说话,善男子!这句话包括善女人。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就是赞叹他,你持一天一夜的清净戒,你这个善根了不得。怎么样了不得?你随顺了三世诸佛的教导。无论那一尊佛出世都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得有个法门;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度众生的最好法门。第一得持戒,若不持戒,就是不随顺诸佛的教导。你持戒持了一天一夜,持得很清净,这亦是随顺诸佛的教导,三世诸佛都这样讲。这是赞叹他持戒的功德,赞叹之后,便说:所以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行者自见坐在莲华上面,莲华就合起来了。‘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敷就是开,经过七天,莲华才开。‘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莲华开了以后,行者的眼睛亦睁开来了,就合著掌赞叹阿弥陀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须陀洹是小乘的初果,这是梵语,若是译成中国话,叫做预流果,就是预入圣人之流了。本来是个凡夫生去的,这个时候,已经转成小乘初果圣人。‘经半劫已,成阿罗汉。’经过半劫的时间,成四果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这是人世间的孝子孝女。‘行世仁慈’做些社会上的慈善事业,这就是社会上的慈善家。但是他没有闻到佛法,只是个世间的善人,他有善根,而是前生前世种了善根。‘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这就证明他有善根,他若是没有善根,临命终时,怎么会遇到善知识?那善知识,就给他‘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给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样怎么样的快乐,又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那尊阿弥陀佛,他的因地叫做法藏比丘,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了四十八愿,把这些都讲给他听。我们做课诵时,唱诵佛偈‘四十八愿度众生’,就是根据这一句。‘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这个社会上的孝子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给他开示念佛法门,他一听到,就命终了。‘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壮士就是会武艺的人,他的手臂一屈一伸,比寻常人来得快。这即是说很短的时间,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里经文上有个疑问,这中品下生的人,怎么阿弥陀佛没有来接他呢?这是一定有来接的。怎么知道呢?因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佛都是来接的,不过随从眷属只是比丘来接,菩萨没有来。再一个理由,怎么知道中品下生佛有来接呢?因为下三品还要遣化佛化菩萨来接,所以这个地方一定有佛来接,不接他自己不会去的。若是自己会生去的,那就是前面修观想念佛的行人,他自己观想成功,莲华开了,自己坐到莲华里面去,莲华再合起来,即生西方。自己有这种工夫可以去,那是修观想念佛三昧的人,三昧修成功才可以去,不来迎亦可以去,其他的众生,都得要佛来接。那么,这个地方没有佛来接引,乃是经文略掉了。依著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佛还是来接的。‘经七日已’他生到西方极乐去了,经过七天以后,莲华才开。这个地方没有说坐莲华来,亦没有说莲华开,这都是经文略掉了。‘遇观世音及大势至,’莲华开了以后,他的根性比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还差,他没有看见阿弥陀佛,只遇到观世音和大势至,给他说法。‘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闻法即生欢喜心,证得须陀洹初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经过了一个小劫,成阿罗汉,这得果的时间,比中品中生又多了半劫。‘是名中品下生者。’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这中辈往生的三品中,前二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全是持戒,不过上中品之持戒,少有不同而已。中品下生为世间善人,这三种人,通通都是不作恶,须记住这个大要。



  有关“丙十五、中品生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六、下品生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六、下品生观
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下品亦分三种,先讲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是说下品往生的众生,都是凡夫,而且是些作恶业的凡夫。这里下品上生的人,尚且作众恶业,等而下之的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的人,就可想而知了。‘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这个愚痴的人,他虽然不诽谤大乘方等经典,只是没有造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而已,可是其他的恶业,造得很多,所以说他多造恶业。他造了恶业,还没有惭愧心,不知道羞耻。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他今生作了一生的恶业,还不知道惭愧,但是他前生前世曾经修行过,所以他有善根,若不然怎么在临命终时,会遇到善知识?那善知识给他‘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因为他快要命终了,给他详细一部经一部经的讲,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只说经的首题名字。例如说:你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妙法,佛说过净土三经,就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只讲了这些大乘经的题目给他听。‘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他到临命终的这个时候,听得善知识为他讲诸经的名题之故,就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他今生造了一辈子的恶业,都给他消了,他那前生前世,再前生前世,千劫以来所作的极重恶业,亦都通通消了。‘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智者就是那个善知识,给他说了大乘经的题目,还再教他修行,平常时他连合掌都没有合过,这个时候,智者才教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教他念佛的名号。注意这个称字,前面所讲的是观想念佛,回向发愿念佛,没有持名念佛,到了这下三品才讲持名念佛。称就是用口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那叫持名。念是从心,称是从口。‘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因为到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称念佛名之故,念一句佛的名号,除却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前面说听得佛经的题目,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千劫很长,比较这五十亿劫却很短了。叫他称一声佛的名,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若是有信心,听到什么地方,就信到什么地方;若是心里有疑,说我们不但听了经的题目,而且一部一部的经,听过好几部了;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但念一句,而且念了几千几万几十万句,那里来的这么多业,消不完呢?我们现在还是个凡夫,要知道,我们自从无始劫来,就当凡夫,从无始劫来,就造恶业;那恶业是个无形无相之法,假若有形有相,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虽说消了很多,乃是赞叹佛经题目的功德不可思议,念佛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实实在在,我们的业障还没有消完。‘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彼佛即阿弥陀佛。因为西方三圣,他感应不来,但是他念了佛,求生西方,所以遣变化的西方三圣来。他虽在临命终时发心念佛,亦是个行者,所以还得赞叹他‘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为你口称佛名,诸罪消灭了,所以我现在来迎接你。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化佛说过那话之后,这行者即见他自己所住的房子,光明充满,见了就生欢喜心,就立即死了。他的神识,就‘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生到七宝莲池,因为他造的恶业太多,念佛的时间很短,所以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华才开。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华开之时,那阿弥陀佛,他还是看不见,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照著他。‘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前面说他活著的时候,只听到十二部经的题目,这个时候才给他说十二部经里面甚深的道理。‘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讲的大乘经典最深之理,他听见就生了信心,了解那个甚深的大乘道理,当时就发了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讲经讲到此,我们得注意,欲想成佛,非发无上道心不可,要发应在这个地方发,若是在这个地方不发,到了西方还得发,可是到了西方才发,就太迟了。在娑婆世界发了菩提心,回向西方,无论功行多少,往生总是在上三品,所以大家要注意:那个下品上生的行者,生到西方去,发了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他要在西方经过十个小劫之久,才具足百法明门,得入初地。初地就是欢喜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4-2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这下品中生的众生,和中品的众生,完全相反,在家弟子,受了五戒八戒,他们受了戒,不好好的持,犯了戒,出家弟子,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受了戒,不好好的持戒,亦犯了戒,这就叫做愚痴人。‘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五戒里面有盗戒,具足戒里面亦有盗戒,这里单独提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来,是因为这两个罪最重。僧祇物就是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属十方的出家人所共有,若是偷了十方常住的财物,那个盗戒罪犯的最重。现前僧物是现前的出家人用的,不通于十方人。例如今天打斋供众,供的是现前的僧众,不通于十方。或者有人买些水果、毛巾、牙膏等物来供众,这都是分送给现前的僧众,分了就算。如果有人偷了此等财物,罪过最重。‘不净说法’即是说法的法师,说法说得不干净,贪名贪利。说法本是好事,但是他存了贪名贪利的心来说法,这种说法就给他自己的名利心染污了。‘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总指上面那些犯戒破斋,偷僧祇物的,盗现前僧物的,还有不净说法的人,没有惭愧心,造了一生的恶业,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人家菩萨庄严身体,是头戴花冠,身佩璎珞,他却造些恶业庄严其身。‘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他造了恶业,因果报应,自应当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平常不生惭愧,犯了戒,不怕堕地狱,到这临命终时,地狱火现前,把他烧得哇哇叫。可是这因为受了五戒八戒而犯戒的在家弟子,和受了具足戒而犯戒的出家弟子,他有他的善根,于是‘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善知识为他开示道:地狱相现前了,你看见猛火炽盛,你这口气一断,就要堕落到地狱里去,你赶快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有十种智慧力,有大威大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那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他有无量的智慧神通之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亦赞叹三无漏学,要持戒修定开智慧,还赞叹解脱、解脱知见。解脱者解脱烦恼的意思,具足知道己实解脱的知见,谓之解脱知见;合起来叫五分法身,是说法身具足这五种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叫五分法身相。‘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时候‘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变了,地狱猛火变成了清凉风,这清凉风‘吹诸天华,’虚空之中,落天华下来。‘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就是来迎接这个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可是这个莲华不开,要‘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莲华开了,他看不见阿弥陀佛,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两位菩萨以清净的法音,来安慰这个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span]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恶透了,作不善业,五逆大罪,他都造了,十种恶业全犯了,具诸一切不善业。一切净土经论,最容易得往生的,就是这十六观经。由此可见佛是大慈大悲,不舍弃一切众生,纵然造了五逆大罪,他还是要摄受你,只有这十六观经有这句经文,造了五逆大罪的人,还是可以生西方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这种人他应当堕落到三恶道去,经过多少劫,受无穷的苦,才得出来。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像这样的愚人,亦有他的善根,那是他前生前世的善根,今生造了五逆十恶的大罪,在这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给他‘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注意这个念字,念是修观想、观念。‘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遑字解作有空闲的时候。他这个人,为苦所逼迫,到这时教他观想念佛,他为苦所逼,观想不来,故说不遑念佛,亦就是来不及修观想念佛了。‘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善友即善知识,这个地方,对念字的意义,说得很明白,他道:你若是观念不来,就称名--称无量寿佛的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临命终人,经善知识开示他,教他观想念佛,他观想不来,于是再教他口称佛名,口称佛名即十念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一口气算一念,再换一口气,再念一口气,这样名为一念,如此念十口气,便叫十念,不是念十声。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就是至诚恳切,一口气接一口气的念,念个十念,中间不要间断。因为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故,念念之中,就是每一念每一念都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span]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这人命终之时,便见金莲华,现在他前面,像个太阳。‘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之中,可是这个时间很长,满十二大劫,莲华才开。莲华开后,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实相就是大乘实相妙理。‘除灭罪法’即教他作实相忏悔,若能观想实相,一切的罪业都消灭了。‘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发菩提之心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总合起下三品来,名下辈生想,依次序算来,这叫第十六观。
  此经说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恶,无恶不造,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用十念法,念佛念了十念,就生西方了。这就叫我们一定要相信,我可以生西方。因为我们的恶,不会恶到这个样子,我们念佛,亦不止念十念,所以你就可以相信,一定能够往生西方。
<span]  以上正宗分第二科辨妙观讲完,再讲正宗分的第三科彰利益。



  有关“丙十六、下品生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乙三、彰利益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源法师讲述
<span]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这段经文,判为正宗分第三科彰利益,即彰显佛说这卷十六观经的利益,故名彰利益。
<span]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说是语时,是指上文佛说观无量寿佛法门,将十六种观行说完之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在会同闻,五百侍女者,因为韦提希夫人,本是皇后,今为国太夫人,所以她带了五百个侍女,亦同时在闻法。‘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前面韦提希夫人见到的是释迦佛放光,因光见到十方世界;以及阿弥陀佛放光,乃见到西方三圣,那都是他力,到这时才是她因闻佛说十六妙观,依法修观,这时以自己的观想力看到了极乐世界的广长之相,看见了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于是‘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从所未有的,而今有了,所以心里生大欢喜,便豁然大彻大悟,逮无生忍,即是一下子就得到了无生法忍。这是指的韦提希夫人所得的利益。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五百侍女,都发大菩提心,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世尊当时就给他们授记:你们和韦提希夫人,通通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生到西方,会得到诸佛现前的念佛三昧。
<span]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随从佛来的护法诸天,无量无边,闻佛所说这十六观经,又见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蒙佛授记,因此都发无上道心。
  以上第二大科正宗分讲竟,以下是第三大科流通分,这流通分亦分两段:一、王宫,二、鹫山。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甲三、流通分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源法师讲述
<span]  乙一、王宫流通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佛寿名。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span]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是谓佛已把经说完了,请问此经叫什么名字?这个法们的最切要义,应当怎么样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应该取这么个名。十六观经,是观西方依正二报,因为我们中国人,说话爱简单,翻译经典的人,只翻作观无量寿佛经。当知佛给这个经取的名题,是应该这么讲:先观极乐世界,再观无量寿佛,再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应该这么样为此经题目。‘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亦应该取这么个经名,因为修十六观想是净除业障,回向发愿亦是净除业障,乃至于称念佛名,都是净除业障,除却了业障,就能生到阿弥陀佛座前,所以应该取这么个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你好好的受持,领纳于心,持忆不忘--不要把它忘失了。‘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你要注意,若能修此观想念佛三昧,你现身就能见到无量寿佛,并及二大士--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能闻到西方三圣的佛名和二菩萨名,就能除无量劫的生死之罪,何况作观想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假若能作观想念佛者,当知此人便是人中最洁白又最清净的芬陀利华--白莲华。他是人中最清净的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为他最胜的道友,作他的伴侣。‘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他将来要成佛,没有成佛之前,已经生到诸佛之家了。‘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佛再督促阿难尊者道:你要好好受持这个话。‘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佛寿名。’你若是受持我所说的经,即等于持那无量佛寿的名一样。‘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先是佛在王宫,金口宣说,后来回到鹫山,又敕阿难尊者,复说一次,故有王宫流通和鹫山流通之分,以上是王宫流通。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乙二、鹫山流通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源法师讲述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耆阇崛山即是灵鹫山,简称鹫山。这个地方有个疑问,就是佛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足步虚空,只是在灵鹫山忽然隐没,看不见了,而在王宫出现呢?那就是证明佛无来无去。这时候回去,佛怎么足步虚空呢?这是叫灵鹫山的大众注意,知道佛在王宫里说了十六观经,看吧!佛现在足步虚空飞回来了。这是增加灵山大众的信心。‘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这是记叙佛由王宫回到灵鹫山,敕令阿难尊者,为灵山大众,重述此经,故曰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这就包括天龙八部,道俗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上来十六观经,开讲完毕,其中观想念佛,是上根利器的众生;中根众生,观想不来,回向念佛是中根;下根众生只好依第十六观,持名念佛。我们这志莲精舍,去年五月间,讲过阿弥陀经,那阿弥陀经就是持名念佛。我们生逢末法时代,善根浅薄,业障深重,虽然没有造五逆大罪,恐怕亦是破斋犯戒的地方很多。但是一句阿弥陀佛总会念的,有信心,有愿力,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定得生西方。信、愿、行具足,是为往生净土三资粮也。这里第十六观的持名念佛,应和阿弥陀经接起来,研究阿弥陀经,好好的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西方,即了脱生死,证了无生法忍,再回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跋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20-5-2 09: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5-3 18: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6-5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