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8|回复: 2

[佛教生活] 唯识:善心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心所
  善心所在三界九地中都有其活动。此类心所,乃是从我们凡夫众生所反应出来的心理现象所做的描述,不过这是正面的、善性的,这是一种伦理价值的判明,带有道德的色彩、伦理的色彩。此处的善心所是自身就是善性的,非有他法所造成。
  在唯识学里面,关于“善”的定义,是顺益义、顺理义,顺益于此世他世,于自于他能为顺益,这就是善。关于善性的法,大致有四种:第一、本身即是善,此善心所即是。第二、相应善,就是非由本身即是善性的善心所所引起的善性的心心所,这善性的心心所自己本身心心所,如八识、遍行心所、别境心所等,自己本身不是善性的,其善性是由信等善心所所引起,此类心心所的善性,就叫做相应善。第三、等起善,就是自性善之法和相应善之法和合而形成的善性法,如善性的身业、语业,善性的不相应行法及善性的种子,它们的善性就叫做等起善。第四、胜义善,如涅磐等无为法,本身这些无为法就是胜义的,此乃是诸佛菩萨所证的殊胜境界,其为善无疑,并且还是胜义善。此处所要讲的是自性善,信等十一个善心所。
  D1、信:s'raddhā,简单地说,就是相信,就是身心如一,内外一致的诚信。在唯识学中,关于“信”的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是信“实”,实即实事实理,信实事就是说,对于世俗上的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以及朋友之间的纯洁的友谊之情,如此等等,相信它们自有其善性的价值意义;信实理,就是相信佛法中所显明的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是由通过自己的思辨之后而建立起来的对佛法真理的至真恳切的信念。第二,信“德”,就是要相应世间道德的价值意义,作为一个学佛人,更要相信佛法僧三宝的真实清净的功德,深信其价值意义,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用功的有力的助缘。第三,信“能”,就是要相信自己和他人,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只要我们肯努力,都有可能获得成就,都有能力获得成就,要有自信。由此可以看出,这只有佛教才具有的思想,佛与众生、凡夫,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凡夫终究有一天也可以成佛,这恰好与西方宗教相反。
  那么,试问,怎样才能达到至诚地信呢?唯识上说,要“深忍”,忍就是前面讲的“胜解”心所,就是要对以上那些信的内容发生胜解,而且是深深的胜解;此胜解乃是在思辨过程中出现的。由此就可以知道,这样建立起来的信仰是比较牢固的。也正因有此深深的胜解,于是我们的内心自然就会生起一种深厚的信仰快乐及希望能得成就善法的一种善法欲。纯洁清明的信仰,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无比的快乐,并能促使我们去追求最高的成就——就是成佛。
  D2、惭:hrīh.,人们做了错事、坏事之后,在自己的内心之中生起的一种觉得羞耻的心理反应,这就是“惭”。试问,为什么会有惭心所的生起呢?那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受社会环境熏习而成的崇重贤善、向圣贤看齐的心理素质,在犯了错误之后,自然就会唤起惭心,会羞耻过恶,会感觉到所做错事伤及到了自己的人性和自尊心,会感觉到在自己的心上留下了一个污点,这就是唯识上所说的惭心。因此,一旦惭心被唤起,恶行自然就会被止息,就会不再继续下去了。
  D3、愧:apatrapyam.,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大众意识,反对损害他人社会人群的暴恶的错误行为,大多数人都具有这种心理素质,因此在一旦做了损害社会及他人的错事的时候,内心自然就会生起一种内疚感,感觉到对不住他人,对不住社会,甚至会觉得无颜见人,害怕受到社会舆论及他人的斥责,这就是愧心。此愧心一旦被唤起,恶行自然就会被终止。
  D4、精进:vīryam.,精是精纯不杂,进是升进不退,就是在人们心中,有这样一种心理:对于善事,乐于勤苦修习,对于恶法、不好的习性,能勤勇去断除,就是能保持这种努力为善、努力断恶的心态。而且这种精进的心理,指的是我们在由染转净的过程中,即在修学佛法、在圣洁之路上行进时,所反映出来的这种心理现象。
  D5、无贪:alobhah.,对于财色名利表现出一种淡泊平实的心理现象,不会亟亟去追求,不会过分非义地索取,只是随遇而取,可有可无。唯识所言的“无贪”,其心理表现,不是指连有情众生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丝一毫都没有才叫无贪,而是指只要不过分、不是非义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淡泊物欲的心理,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这就叫无贪。
  D6、无嗔:adyesah.,就是在违逆境之中,对于他人,对于环境,在内心仍然以一种温和清凉的态度来对待,没有热恼,不会恼怒于他人或环境,在违逆境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心理现象就叫无嗔。
  D7、无痴:amohah.,心念清澈明净,不迷惑,能知事达理,这种心态,就是无痴。
  D8、轻安:prasrabdhih.,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轻快安乐安祥的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它来自于禅定,由定滋养而表现出的身心调畅的心理现象就叫轻安。
  D9、不放逸:apramādah.,在社会生活中,在修习佛法的道路上,内心始终在防止恶法的生起,并且还要努力增长善法。防止恶法生起、没有放荡奔逸的那种心态,就叫不放逸,但要清楚,这要在精进三善根的前提下才会有。
  D10、行舍:upeks.ā,这是就没有执著来讲,而不是就心里的苦乐等感受来讲。此中的“行”字,即迁流义、造作义,所以行舍的意思就是指舍去高下不平等的迁流心、造作心,并远离那着力的加行,离分别作意的偏曲相。总的说来,就是一种没有执著的心理现象,善心能平等自然相续,心得无功用住,这样的心态就是行舍。在修学佛法的历程中,能步步舍弃,才有可能地地升进,直至成佛。
  D11、不害:ahim.sā,对于违逆自己的事和人,表现出一种慈愍的心态,没有损恼残害之念,更不会由贪爱而起残害之念,如对他人不做生命的损害,财产的损害,名誉的诋毁,如此等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心理现象就叫不害。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