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56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3-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乐修一切诸善行」。乐是爱好,欢喜。缘修万行,你看,这个里头用的字,缘。缘,每个人都不相同,所以佛法教学确确实实是无有定法可学,没有一定的法。老师教学生完全是应机授予,他是什么样的根机,用什么方法教他。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不是一个样子教法,十种方法,所以个个契机,个个成就。孔夫子当年在世,他学生当中有成就的七十二个,这七十二个是缘修万行,都成就了。弟子三千,三千人里头只有七十二个真正成就,成阿罗汉、成菩萨,我们用佛经的术语来说,大家容易听懂。孔子什么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同一个层次,你去读《论语》就明白了,那是佛的境界,不是小乘。我们这一生要成就,与缘有关系,缘修万行一定成就。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缘修是讲实质,不讲形式,只要懂得修,就会有成就。这第二,相当於《起信论》里面讲的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
「三者,大慈悲为本,相当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是以此之三种发心,正《起信论》之三心」,《起信论》上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大悲心很重要,大悲心就是现在一般人讲的爱心,佛法没有说爱,说慈悲,这两个字都是爱心。悲是拔苦,帮助众生离一切苦难,这是悲心;慈是与乐,帮助他得乐。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叫慈悲心。所以大慈悲为本。这里写得很好,相当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是以此三种发心,正是《起信论》三心。「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知发如是之心,即是发大菩提心也」。
「次者引《净土论》」,《净土论》就是《往生论》,「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较前心易於发起」,好像比前面所说的容易发起,而实际上,它也是有它很深的深度,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现前的社会,把传统的教育疏忽了。为什么大乘佛法传到中国,其他地方没有?给诸位说,佛法承传是平等的,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人世间之后,他的弟子们,不止三千人,从四面八方传播佛法。现在在历史、地理上都能够考证出来,四面八方弘扬。唯独在中国这一支生根了,不但生根而且真的发扬光大。从印度传来的,小乘有俱舍宗、有成实宗,这两宗现在没有了,南洋南传的属於这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都是从印度传来的。法相唯识是在中国建立的,所以它的初祖是玄奘大师,二祖是窥基大师,这在中国建立的。净土也可以说是中国建立的,慧远大师。禅宗是达摩传来的,这从印度传过来。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传到中国来,在中国算初祖,中国初祖。真的,都不是容易事情。
净土法门,底下讲得好,「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心」。这句话讲得好!过去,两百年前,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教育,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母亲怀孕,这胎教。怀孕这十个月当中,母亲的思想没有恶念、没有邪思,都是正知正见,母亲的言语柔和,母亲的活动都如理如法,都守规矩。好像《弟子规》里头所说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父母统统都做到。孩子还没有出胎,没有离开母体,他已经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个小孩子生下来好教,有德行,有聪明智慧,听话,也就是我们常讲老实、听话、真干,是在怀孕的时候就培养出来。
出生之后,他睁开眼睛他会看,他竖起耳朵他会听,他已经在学习,谁教他?父母教他。父母的言谈举止,他在模仿,他在学习,学多久?一千天,也就是三岁。从出生到三岁,这是第一任的老师,母亲承当,所以母亲是儿女第一任的老师,根扎下去了。古谚语有句话说,「三岁看八十」,三岁,他看,天天看,看了一千天,所以就变成他的习惯了。他的习惯,从思考问题到言语动作,向父母学习,全学会了,叫三岁看八十。三岁,他所学的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根扎下去了,根深蒂固。
六、七岁上学,老师教他,好教。老师继续要表法,老师不好当,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榜样,最初是父母给他打下基础,现在让老师再帮助他长成。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许多典籍,经典,经,大圣大贤的教学,这些文字要让小朋友读诵,对著书本叫读,不对书本叫诵,诵就是背诵。怎么背诵?学生还很小,智慧没开,记忆力很好,所以只教他记,督促他的遍数。古人教给我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部书从头到尾,这个学生有没有念满一千遍,是以这个为标准。一天念十遍、念二十遍、念三十遍,每个学生的进度不一样。有的很聪明,念几遍就会背了;有些差一点,念十几遍才能背;还有更差的,要念二十遍才会背,每个人不一样。所以重视缘不相同,聪明的、记忆力好的,遍数念多,速度加快,进度是每个人不一样的。这一部我念完了,再学第二部,不能同时学两样,只能学一样,一样一样的背。譬如说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先读《大学》,《大学》念满一千遍,再念《中庸》,《中庸》也念一千遍,再念《论语》,《论语》也念一千遍,再念《孟子》,《孟子》也念一千遍,这样教法。
孩子念得滚瓜烂熟,一千遍有时候他会悟,他懂得里头意思,讲给老师听。不是老师讲给他听,是他讲给老师听,老师再跟他一起研究,提升他的智慧,提升他的见解。老师要懂得教学,老师不能讲给学生听,讲给学生听,他完全是变成记诵之学。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开悟,小悟、中悟、大悟,帮助他开悟。让学生读,读一千遍有一千遍的悟处,再读一千遍又有悟处,跟前面不一样。如果一天念十遍,不难,一年就三千部,年年向上提升,真的可以到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到不了,也能够到大悟。大彻大悟是圣人,大悟是贤人、菩萨,小悟是阿罗汉、是辟支佛。这是古人学习的理念,教学的理念,跟现在不一样。古人学这个终极的目标是圣人、贤人、君子,圣贤君子的教育。
这个教育,根扎下去了,到十四、五岁,再学佛经很容易契入。你看古来大德,许多祖师大德,什么时候出家?十几岁出家,就学习经典,他有传统文化的基础,有这个根他学不难。学习的方法不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