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0|回复: 8

[其它] 六祖坛经(第十七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讲记二十一集讲于美国达拉斯》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经  (第十七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17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四面第三行,志道禅师: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

  这也是来参学,向六祖大师请教。

  【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像这些地方,我们应当特别留意的,就是前面曾经跟诸位提示过的,古人学一个东西他都专,都是一门深入,所以到祖师门前一请教,一经指示,他就能够大彻大悟。这个道理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用功很勤,长时间的锲而不舍,他在那里努力,所以才有这样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特别要注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是在《涅盘经》上下了十年多的功夫,虽然『未明大意』,就是没有能够大彻大悟。但是功夫的确是花了十年多,到这里来请教大师,求大师慈悲『垂诲』,「垂诲」就是慈悲教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涅盘经》念了十年,当然念得很熟。所以他就问他,你说不明大意,哪个地方不明白?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是《涅盘经》的经文,这四句偈是过去离怖畏如来所说的。在《涅盘经》十三卷里面有这个故事,有一个公案,这个故事也非常有趣,说出从前菩萨求法不舍身命。这是佛在行菩萨道求法的时候,他住在雪山,在雪山修行。这个时候帝释天,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他见到了。见到的时候他也吃了一惊,这个人发这么大心,想要修出三界、了生死,证无上菩提,这实在是不容易。于是乎他就变一个罗剎(就是恶鬼),变个罗剎来试验这个修行人,看看他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于是罗剎就念了佛经上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菩萨(就是修行人)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到处去看,声音从哪里来的,什么人说的,看了半天也没人,看到面前一个罗剎鬼,就问这是不是你说的?那个罗剎鬼说:是的。他说:你这个偈子不完全,应该后头还有。他说:后面是还有,不过我这个肚子很饿,好多天都没吃饭,现在我又不想说了。他说:什么条件你才可以说?他说:我要吃饱,我才能说。他说:你吃什么?他说:我吃人。人没有,菩萨就考虑了一下,他说:好,你把后两句说出来,我舍身供养你。罗剎鬼说:你说这个话靠得住吗?他说:我是修行人,不打妄语,说到决定做到。于是罗剎鬼就把后面两句说出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时候他听了这首偈子,所谓是「析骨为笔」,用自己身上的血到处写,希望什么?希望佛法能够流通,不要丧失掉了。这是舍身供养罗剎,罗剎马上就恢复他自己本相是帝释天,非常的感动。所以,从前修行人为法舍身,不计其数。这是菩萨在修行,修菩萨道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公案,《涅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志道禅师就是在这首偈子他有疑惑。

  【于此疑惑。】

  对这首偈子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作么生』,可以说在唐宋时候是一句口头语,拿现在的话就是:你为什么会疑?「作么生」就是为什么,你为什么会生疑?志道就说: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他这个疑的根源从这来的,一切众生都有两个身,一个『色身』,就是我们现前这个「色身」,另外一个是『法身』。

  【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

  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有常,可是法身虽然有常,法身是:

  【无知无觉。】

  我们色身是无常,但是它有知有觉,它是个生灭法;法身虽然是真常,但是它无知无觉,它是不生不灭的。他就执着在这一点。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

  他说不晓得到底是哪一个身,这两种身,哪一个身寂灭,哪一个身在那里享乐?

  【若色身者。】

  假如说色身在那里享乐的话,就是:

  【色身灭时。】

  这就是讲人死的时候。

  【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

  当然这样一说就不是我们这个身来享受了。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

  一切万法就是法身,法身无知无觉,那到底是:

  【谁当受乐。】

  说寂灭为乐,这个乐什么身来受?说色身有问题,说法身也有问题。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

  生灭是色身,法性是色身的本体。

  【五蕴是生灭之用。】

  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这个生灭身的受用。

  【一体五用。】

  体虽然是一个,作用有五种。

  【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这是讲生灭是个常道,是个常法。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

  『听』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同意、认可它,就是生生世世永远在那里循环不息。这样一来,这个有情的世间,我们今天讲一切动物,有情众生它不断、它不灭。这个断灭是个暂时的现象,因为这里灭了,经上说四十九天它又投胎了。可见得,实实在在讲,它是不断不灭。这个就现象上来观察。

  【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

  如果我们不同意这个看法,灭了以后永远不会再生,那就永远寂灭,永远寂灭就变成无情,砖头、瓦块,变成这些东西。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盘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寂灭为乐」,乐在哪里?寂灭就是涅盘,所以这样一看,涅盘很可怕;如果一证到涅盘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像他所讲的,如果永远不生就永远寂灭,这个实在讲,就像小乘人掉到涅盘坑里去了。其实小乘掉到涅盘坑,还不是他这里所说的,他这个地方所说涅盘,人就变成无情的砖头、瓦块、石头之类的,这叫成佛吗?这个叫证涅盘吗?这又乐在什么地方?人真的变成一块石头,石头是无知无觉,它知道什么乐?怎么可以叫寂灭为乐?他的疑问在这个地方。这是他念《涅盘经》念了十年,参不透的地方。诸位要晓得,经上常讲「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如果他在这个地方要开悟了,全经整个教义都贯通。可见得,我们看前面,也有看到念《涅盘经》的,像无尽藏比丘尼,各人迷的地方不一样,有的人在这几句上迷了,有的人那几句上不通了。所以一通一切都通了,这是疑情之所在。

  【师曰。】

  六祖大师听他这么说,这就告诉他:

  【汝是释子。何习外道。】

  你是佛弟子,你怎么学了外道?因为前面所说的,完全是外道的见解、外道的思想,那不是佛法,他的思想、见解完全错了。他说,你怎么会学外道?

  【断常邪见。】

  你把一切事理看是有常有断,看成一个生灭法,这个见解是错误的,拿外道的邪知邪见:

  【而议最上乘法。】

  你拿它来讨论、议论佛经(《涅盘经》是上乘法,佛最后所说的),这个是大错特错。

  【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

  其实要知道佛法里头,我们前面听六祖讲过,在其它经论上也看到过,像《弥陀经》上我们也讨论过,说一体三身,三身是一体。他现在把三身分了家,他这个见解错误就错在这个地方,不知道三身是一体,他以为色身外别有法身,所以才有这种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见解。

  【离生灭求于寂灭。】

  因为有两身才有这个意思,舍生灭法,求不生不灭法,『寂灭』就是不生不灭。

  【又推涅盘常乐。言有身受用。】

  经上讲的「寂灭为乐」,你在那里推想有一个身在享受这个乐。

  【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

  他把涅盘、寂灭为乐,也把它比喻作五欲六尘这种之乐,为什么?色身可以享受。他有这个意念在,他的生死心没有了。所以还是『执吝生死』,「执」是执着,「吝」是吝惜,没有放下。所以还是耽染世间五欲六尘之乐,他这个没放得下,所以他才有前面的疑惑。正因为他没有彻底放下,所以十年《涅盘经》念了没有悟处。这个也是一个原理原则,不管修哪一个法门,只要你心里头有一样东西没有放下,就是障碍。拿我们今天念佛来说,我们得不到一心,甚至于得不到功夫成片,你晓得原因在哪里?心里必定有一桩事情没有放下。如果真正放下了,没有不得一心的。

  经上明白的开示我们,「若一日到若七日」,我们昨天晚上在《弥陀要解》里面讨论过。你心里有执着、有放不下的,那这个没有法子,佛号念一辈子都得不到功夫成片,那一心就别指望了,功夫成片都得不到。这是我们要大大的觉悟,无始劫以来,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就是个放不下。所以祖师常常开示念佛人,要放下身心世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一心一意只有愿见弥陀、求生西方,只有这一念。这样的人没有一个不往生,没有一个不成功,时间很短,很快就能够得到,这是我们要真正警觉到的、要体会到的。人家行,行在哪里?我们不行,不行在哪里?总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参禅的人有这个执着,执吝就是放不下,他不会开悟,障碍他的悟门,别说他念十年,念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大师在此地点破他的迷关,帮助他打破这个迷关,使他能够大彻大悟。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盘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盘真乐。】

  这一段是说明佛说法的用心,正因为众生有病,佛用这一帖药来对治众生的毛病,于是乎佛就有法可说。而这几句话,说的是我们有情众生的真相,真实相。五蕴和合之体有没有?有,这是事实。外面一切法尘,这个境界相有没有?也是有。病在哪里?病在我们错认了。我们对于自体相是过分的执吝,执着、爱惜放不下,以为这个就是我。而不晓得,事实是什么?事实,它不是我,是我所。就是我所有之物里头的一种,并不是我,我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生灭的。好像我们穿衣,这是我的衣服,我的衣服是个生灭法,穿破了,不要了,再去做件新的;我们现前身体也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样,坏了马上再换一个,换个新的。要懂得这个意思,这个不是我。你要晓得是我所,那舍身受身就方便了。所以他遇到罗剎鬼,他肯把这个身体布施给他、供养给他,你需要,我舍给你;舍给你,他马上又得个身。我们今天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执着我身只有一个,舍了之后永远没有了,这就是我,我没有了,这就错了,错在这个地方。所以要晓得我是永远在的,不生不灭,我所有的是生灭法,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身可以布施。

  外面一切法界相也是有,病在哪里?病在你分别,也病在你执着。所以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迷惑,这个法界的实相就现前了。那个时候你所见到的就是诸法实相,与诸佛菩萨所见的没有两样。我们今天见这个相是虚妄相,把实相变成虚妄相。虚妄在什么地方?就虚妄在我们迷、我们执着,就是迷与执着,眼前的实相不认识,所以佛说为虚妄。其实相哪有虚妄?是你对于一切相,虚妄的见解,虚妄的认识,虚妄的分别执着,是说的这个,这虚妄相讲这个。所以离开这些虚妄,立刻所有一切相内外统统是真实的,这叫实相。所以实相跟虚妄相是一不是二,不是说虚妄相之外还有个实相、实相之外又有个虚妄相,那就搞错了。正如此地讲,法身之外还有一个色身,色身之外还有一个法身,他也弄错了,他不晓得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个要认识。

  因为他迷惑、执着,他就『好生恶死』,生就喜欢,死就恐惧、就害怕。『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相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于是乎就变现出六道轮回,自作自受。好像人做恶梦一样,梦是假的,他把假的当作真的,所以他也很痛苦,他夜夜都在受苦,就是这个道理。『以常乐涅盘』,「常乐涅盘」是真相、是实相、是自家本来面目,因为迷了常乐涅盘,所以就变成六道轮回、变成三恶道。『翻为苦相』,怎么变的?这个变是自己变的,不是别人替你变的,就是你迷、执着;破迷、断执,那马上就恢复,就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这是把凡夫病根说出来。凡夫,『终日驰求』,患得患失。『佛愍此故』,佛怜悯众生迷惑颠倒,胡作妄为,『乃示涅盘真乐』,「涅盘」是不生不灭,指示出我们有不生不灭的真乐。

  【剎那无有生相。剎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

  这段文也是《涅盘经》里面很重要的意思。『剎那』是极短的时间,所谓一弹指有六十个剎那,可见剎那是很短的,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这是讲极短的时间,没有生相,也没有灭相,可见得本来是不生不灭。『更无生灭可灭』,要有生有灭,那这个相就是实在的、就是真实的,不能叫虚妄;正因为这个相,实在连生灭的相都找不到,可见得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经中常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都是说这个意思。不生不灭,叫『寂灭现前』。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灭而无灭,无生无灭,这就是实相,这就叫「寂灭现前」,寂是清净,清净寂灭。

  【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现在人都很着重讲这个『量』,假如真的落在量上,那又落实了,那又确实有这么一桩事情。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不会落在量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都是说的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正因为事实真相如此,所以即在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这个叫『常乐』。所以经上所讲的「寂灭为乐」,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而志道法师他误会了,他把这个乐当作苦乐之乐,与苦相对的这个叫乐,哪里晓得佛讲的乐,是苦乐二边统统都没有了,这个是乐,这是真乐。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

  怎么说『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无不受就是有受,这个意思说得圆满。「无有受者」,你没有受乐的心,你要有受乐的心,那你就变成凡夫了,你还有一个心在受乐、在享受。前面大师给我们说,真心是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心里头还有乐,那你就不是真心,真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所以说「此乐无有受者」,这在理上讲、体上讲。「亦无不受者」,这个无不受者就是刚才讲的身,你入到这个境界,你是真乐。可是你那个乐,绝对不是世间苦乐之乐,的确就是经上讲的清净寂灭之乐,这个乐是真乐,这个乐里头没有烦恼。诸位要晓得,苦乐忧喜舍是烦恼,七情五欲是烦恼,你这个乐里头没有烦恼,这叫真常之乐。这个境界是要自己去体会、去实证,说不出来的。

  【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一体五用是事实。为什么大师在此地说,『岂有一体五用之名』?这就是因为志道法师执着一体五用。「一体五用」是佛常常说的,那是为众生分别而说,要晓得一体五用、五用一体,这个是事实真相,你要执着,你要在这里分别,那就错了。这个就是连言说、分别都不可以,正是大经里面所说的,我们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种清净寂灭之乐你才能够体会得到。

  【何况更言涅盘禁伏诸法。】

  那是更错误的一个看法,这种看法、想法大错特错,『涅盘』怎么会禁伏诸法?「涅盘」得大自在,真解脱!怎么会禁止?怎么会是伏一切法?没有这个道理的。

  【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这种见解,这种想法,这个说法,那是『谤佛毁法』。其实他不是有意的,他是确确实实读经,在这个里头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见解,错误的一个想法。大师在这一番开示里面,把这个病根说出来了。这些病根可能我们自己都有,我们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自度?什么时候我们这一句佛号才能念到功夫成片,决定有把握往生西方世界?所以这一番开示对我们是有很大利益的。底下大师把这个意思,总结几句偈子来说明。

  【听吾偈曰。】

  下面一共有八首偈颂。第一首说明涅盘的定义:

  【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前面这一句是讲涅盘之体用。《楞伽经》上说,「妄想不生,不起不灭」,这就叫涅盘。它的作用是『圆明常寂照』,这说了五个。「圆」是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体性圆满、作用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这是谁?就是自己本人。「明」是讲的妙净明心,就是真心,所以涅盘就是真心,儒家讲明德。「常」是永远就是这个样子,不生不灭,无始无终,这真正是自己。「寂」就是清净,决定没有散乱,这个叫寂。灵灵不昧那叫「照」,也就是说无论对什么境界,现前的、不现前的,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此界他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照。所以,涅盘之德有圆、有明、有常、有寂、有照。很可惜的,凡愚之人,他看作死;外道,看作断灭。这个都是迷失了『无上大涅盘』。再看第二首,第二首这是讲邪见的根本。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二乘是声闻、缘觉,这两种人有没有体解到无上大涅盘?没有。所以佛法里面称他们所证的叫偏真涅盘,不是无上涅盘,叫偏真涅盘。因为他们看,是『以为无作』,这个「无作」就是说不应作功德求涅盘。可见得小乘人,他的确他得到一种甚深的禅定,能把他的妄想伏住,叫妄想不生,不起不灭,这是涅盘的相,他有一点彷佛。换句话说,二乘人证得的涅盘,严格的来说是相似的涅盘,不是真正的涅盘。为什么?他虽然妄想不生、不起不灭,但是圆明常寂照他都没有,圆明照至少这三个字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有一点常、有一点寂,常跟寂他有一点,不圆满。所以他是沾了一点涅盘的边,不是圆满的。

  所以他那个见解也不是纯粹正确,『尽属情所计』,也就是分别、计度。而佛在《楞严经》上批评小乘人,就是证得的境界,那说得非常明显,他说小乘人那个境界(就是声闻、缘觉),是「内守幽闲」。他为什么不能证得无上大涅盘?就因为他还有内守,他守住他那个幽闲的境界,这就是定,他守住他的境界,他不舍他的境界,他永远在定中。所以小乘人依然还是有执着,他我执没有了,他有法执,叫「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释迦牟尼佛批评小乘人的境界,这个就是偏真涅盘的真相。你看与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完全不一样。这是『六十二见本』,「六十二见本」就是当年佛陀在世,一般外道就有六十二种错误的见解,邪知邪见。这个就是六十二种邪见的根本,就是人家把死、断灭、无作,以为这个是涅盘,这个是所有邪知邪见的根本。我们再看第三首: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这首偈是讲一个真正通达的人,他心清净,他不分别、不执着,晓得「六十二见」也不过是虚假名词而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只有这些假名,并没有真正的意思。这就说凡夫、外道、二乘,他们分别执着的,都不是真实的事理,他是见解错误,不是实事、实理。所以『惟有过量人』,「过量人」就是指佛菩萨,大乘之人,『通达』,他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明了,凡夫、二乘、外道他错在哪里、迷在哪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说疯话也好,你说醉话也好,他听了如如不动,没有『取舍』,就是不取涅盘,也不舍涅盘。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住涅盘」,这是大乘菩萨他们的见解,所谓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底下有三首都是讲的正知正见,请看经文: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这就是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的见解、作用,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五蕴』是法,小乘人常讲的法执,凡夫我执,『及以蕴中我』。世出世间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五蕴,所以五蕴就是一切法,执着五蕴就是法执,执着蕴中我,那就叫我执。『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音声相是举一个例子,众色像里头举一个例子。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要知道法法平等,为什么?因为法法都是梦幻泡影,因为它都是有为法。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色法如梦幻泡影,声法也是梦幻泡影,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两个样子,色受想行识也没有两个样子,全是梦幻泡影,所以诸法是平等的。

  我们在这个里面见解,『不起凡圣见』。凡夫的见解,执着是有;圣人的见解,晓得这一切如幻。如幻没错,你对如幻要是有执着,那就错了。佛菩萨晓得如幻,佛菩萨心里决定不会有个「一切法如幻」,那就坏了。我们今天最糟糕的就是执着,平常我们执着这一切东西是有,好,现在佛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执着这一切相都是虚妄的,这又错了。佛用这个话,无非是打掉我们一切有的执着,那个执着打掉了,佛讲的这个也要把它丢掉,你才能够得到真相。你这边舍弃了,你又执着佛所说的,又错了,那就是小乘人的执着,这是最难的。所以佛到最后实在是没法子,告诉我们佛没说法,哪个要说佛说法叫谤佛,这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也不能够执着,它只提供我们一个参考,帮助我们开悟。你执着了,你就不会开悟。你二边都不执着,你从自性里面有悟处。所以说「不起凡圣见」,我们的心清净、平等,凡圣的见解统统要放下。

  『不作涅盘解』,涅盘、生死,事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不要执着生死,也不执着涅盘,二边都不执着。所以『二边三际断』,「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断了,心清净,为什么?不想现在,也不想过去,也不想未来。为什么?三际不可得,你所想的全是妄想,三际真正不可得。所以你能够把三际断掉,你的心就清净,心清净就放光明,圆明常寂照,这个真我就能够现前。「二边」,凡圣是二边,涅盘、生死是二边,菩提、烦恼是二边,凡是相对的都是二边,统统舍掉,唯一清净。这个境界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这是真实相。『常应诸根用』,「应」是相应,没有不相应的;「诸根」就是六根,在眼叫见、在耳叫闻,见闻觉知,这就是圆明常寂照的大用。虽用,『而不起用想』,你起用想,你就把圆明常寂照变成八识,又变成生死了。圆明常寂照的作用是真有,从来就没有断灭过,诸佛如来如此,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念念都是圆明常寂照。诸佛如来得到这个受用,凡夫失去了这个大用,就是因为你在圆明常寂照里面,你起心动念,你分别执着。所以把那个真用失掉了,结果变成了迷用,迷惑、造业、受报,在搞这些作用,真常的作用没有了。所以大师在此地教给我们,「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前面两句是讲我们自受用,后头两句「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是他受用。这个是真正的受用,分别是为他而分别,比如佛陀讲经说法,是为我们而分别,他是不是真正有分别、真正有言说,没有。他是为我们分别而分别,为我们言说而言说,他自己心里面从来没有个意思说,「我分别一切法,我在说一切法」,没有,他没有这个念头。这就是所谓无说而说,「分别一切法」是说,「不起分别想」是无说,无说跟言说是同时的,不是分作两段的,同时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佛四十九年天天在说,从来没有间断的说,佛无说,为什么?佛从来没有起分别想。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样样都在那里分别、都在那里做,分别就是不分别,作就是无作,这个就与佛法相应,就跟佛菩萨住世没有两样。所以要学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面事情做得很圆满,内里面不生烦恼,内心永远是清净寂灭的,外面事情都会做得圆圆满满,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佛法是生活,佛法要离开生活,那就不是佛法了。底下一首解释寂灭乐,这是教我们要体会,要真正能够明了动中有不动,才晓得寂灭为乐。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这两句是指动。《仁王般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讲这个世界要坏的时候,这个世间有大的火灾,把这个世界烧坏,把这个世界烧成灰尘一样的,『劫火烧海底』。『风』就是风暴,当然火里面有大的旋风,使山都互相碰撞,这是讲世界毁灭的相,这是动,非常之动。动中有不动:

  【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

  如来所证得的是真实常住,所以叫『真常』,《楞严经》上讲「独妙真常」。菩萨所证得的境界,讲到乐他有两种,一种是无上菩提正觉,这个是乐;第二种是无上涅盘寂灭之乐。这首偈显示,大动里面有不动。我们要觉悟,我们今天身在动,心也在动,身心都是相,都是作用。我们身心动当中有一个不动,我们本性不动。从内来讲,我们见性不动,我们眼识在动。所以你要晓得动中有不动,你要守住不动,不要着那个动。你要着那个动,执着那个动,那就很苦,你就很苦。你要能够守住你的不动,把你的动当作什么?当作作用,当作应付人、应付事,当作一种手段、一种作用。自己享受的什么?享受的是不动。这个就是佛法,这就叫佛、就叫菩萨。佛菩萨跟我们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他晓得我们这个身心,动里头有不动的,我们自己不知道,迷失了,所以我们只有苦,没有乐。而佛菩萨只有乐,没有苦,他有圆明常寂照之乐,他有这五种都是乐。我们这五个一个都没有,圆没有,我们欠缺的太多了;明没有,我们愚痴;常也没有,寂更没有,照也没有。所以我们这五个都没有,这五个是我们本性,五个是真我。

  假如我们一恍然大悟,明了这桩事情,原来我们这五个都有,我们只守住自己圆明常寂照,拿我们的思想、意识,就是八识,拿我们的八识,拿我们这身体去做什么?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与自己圆明常寂照妨不妨碍?不妨碍,一点都不妨碍,这就真正叫自利利他,而在利益众生当中就修自己的圆明常寂照。圆明常寂照是性德,而我们有修德,我们的性德透出来,透得更圆满,透得更明显。这是《涅盘经》的意思。『涅盘相如是』,「相」是样子,涅盘的样子是这个样子的。所以真正入这个境界,你问他有没有生死?他没有;你问他有没有涅盘?他也没有,生死、涅盘都不住。或者说,你问他有没有生死?他说有,身有生死;问他有没有涅盘?有,自性涅盘。所以说生死也可以,涅盘也可以,到这里意思是圆的,它是一不是二。圆明常寂照是真常,永远存在,不生不灭,作用是有生有灭。所以生灭跟不生灭是和合的,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末后一首,这做总结,意思也很深。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这个话很对。你听,听了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你要悟入。如果你要随语生解,那你又错了,不可以随语生解,你要体会到这个境界,你才能够懂得一些,随语生解那还是不懂得。所以祖师说法,佛说法也是这样的,说,不得已,勉强而说。为什么说?不过是帮助你把邪知邪见给打掉而已,就是为的这个,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宗旨。

  【志道闻偈大悟。】

  听祖师这么一开示,他大彻大悟。

  【踊跃作礼而退。】

  欢喜得不得了,十年多的疑团一下打破了。我们今天也听了,我们这个疑团打不破,我们不开悟,原因在哪里?人家有十年的基础,有十年的疑情。所以「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我们从来也没有提起这个疑情,所以听了还是不悟。但是听了不能说没有好处,有好处,希望听了之后要觉悟,要能把这些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真正修行。对于一个念佛人来讲,很大很大的好处,能够帮助你得一心。再看第七位行思禅师,这一位也是了不起的人,在禅宗史里面是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

  【行思禅师。姓刘氏。吉州安城人也。】

  俗家姓『刘』,『吉州』就是在现在的江西省,『安城』就是唐朝时候的安福县。「吉州」现在我们称为吉安,吉安就是这个地方,在江西的南方。

  【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

  由江西到曹溪这个路不算远,是很近的距离,听说六祖大师在那个地方度化众生,讲经说法,所以他也来参学,来礼拜祖师。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他是自己的确有相当的成就,也有很好的境界,来见到祖师,求祖师给他印证。『所务』就是所做,这个话要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应当怎么做法,才不落在阶级里头?『阶级』,在佛法里面讲声闻、缘觉、菩萨,菩萨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如果讲从初信到等觉有五十一个阶级,我们要怎么做才不落阶级,不落阶级就成佛。所以这个话的意思,我要怎么做法才能成佛,而且这个成佛是顿超,不落阶级,顿超。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祖师反问他一句,你曾经怎么个做法?你说怎么做不落阶级,我问你,你过去怎么做法的?

  【曰。圣谛亦不为。】

  『圣谛』就是无上菩提涅盘,我连这个都放下了。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身心世界、世间法、出世间法,我统统放下了。这就是佛,这不是佛是什么?这都没有了,统统放下,彻底放下,这个境界很高。祖师就说:

  【师曰。落何阶级。】

  你落在什么阶级上?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他哪还有什么阶级?没有阶级。

  【师深器之。】

  六祖大师非常器重他,确实是如此。

  【令思首众。】

  就分派行思禅师叫他做大众的好像班长一样,派他出来当班长来领众,可见得他这是顿悟、顿超、顿证。

  【一日。师谓曰。】

  这有一天,六祖大师告诉他:

  【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你的法缘还很胜,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应当去教化众生,不要老守在我面前。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所以他就回到他原来的家乡,他是吉州人,江西吉安,回到那边,那里有个青原山,在那里主持道场,教化一方。『绍』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谥号』是他老人家圆寂之后,皇帝送他一个名号,叫『弘济禅师』。第八位怀让禅师。这个都是六祖大师登堂入室的大弟子,我们中国佛教史里头占很重要的地位,像青原思、怀让、永嘉,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

  『金州』这个地方在现在陕西省,到民国年间的时候称之为安康县,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拿现在的话说他是陕西人,俗家姓『杜』。

  【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

  嵩山的安国师,也是当时很了不起的一位大法师。『嵩山』在中岳,我们中国大陆上五岳,它是在中岳,在现在的河南省,在那个地方他也有相当的成就。『安国师』就打发他到曹溪去参礼六祖,叫他到『曹溪参扣』,到那里去请教六祖大师。

  【让至。礼拜。】

  怀让到达曹溪,礼拜六祖的时候:

  【师曰。甚处来。】

  你从哪里来的?

  【曰。嵩山。师曰。甚么物恁么来。】

  这个两句话也就是考试他的,禅宗的机锋话。拿现在话,『甚么物』就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怎么来的?他到这礼拜,什么东西,怎么来的?这个话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我是个人,我走路来的,那完全就是凡夫。那六祖的确一听就不必说了,好,你跟着大众一块学吧。可人家这一听,答得就高明: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恁么来」是陪衬的话,重要的就是「甚么物」,是个什么东西?他答得妙,要说像一个物,怎么说也说不中。这讲什么?真如本性,就是讲自家本来面目,怎么说也说不出来。所以这个一问一答,问就等于考试一样,答案一说出来,马上就考中了,六祖听了就很满意。

  【师曰。还可修证否。】

  你还要不要修,要不要证?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这个话是非常的高明。你问修证的相?有,我还继续在修,继续在证;可是染污,决定染污不到。性上决定不能染污,相上我还规规矩矩在修。六祖这就称赞他说: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说你到这个境界,这样的,我跟你一样,我也是这个境界。六祖每天也是循规蹈矩,也是在那里相上修行,心上清净。可见得这个境界是他自己亲证的境界。下面就说,

  【西天般若多罗谶。】

  『谶』是预言。『西天』就是印度,印度当时有一个般若多罗法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曾经有个预言。这个预言到后面会看到。

  【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可见得从这个几句话来讲,六祖大师有神通,般若多罗能够预先知道未来的事情,六祖大师也知道。所以他一见怀让,这个时候告诉他,从前般若多罗法师有预言,你的门下,『汝足下』,就是你的门下,就是将来你的学生里头,有一个姓马的。『马驹』是比喻,好像龙马一样了不起,要『踏杀天下人』。这个人是谁?就是马祖道一禅师,是怀让的徒弟。中国的丛林就是马祖道一他创办的,所以在佛教里面讲,是一个很大的革命。从前修行都是各人自己修行,他提出一个主张,大家在一起共修,这丛林提倡共修。在他以前,听经、听法大家在一起,修行各人修各人的,彼此不相干。从马祖开始,所谓建丛林,丛林他跟百丈禅师两个人合作,他是个首领,百丈帮助他建立清规,就等于定宪法一样,定这个规矩,那是百丈起草的。他们两个人合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是中国佛教一次大革命,由很散漫的变成了正式有规模的。丛林就等于说佛教大学,过去好像都是私塾,个人传授的,这时候就变成丛林,有计划大规模的来推广,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是佛教一个重大的改革,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丛林制度。『应在汝心,不须速说』,你不必讲,心里知道就好,知道就好了。

  【让豁然契会。】

  怀让禅师那时候豁然大悟,体会到这个意思。

  【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

  他在曹溪住了十五年,跟着六祖大师。

  【日益玄奥。】

  这四个字是说他在十五年当中,他的道行天天有进步。

  【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以后他离开之后,他住在湖南衡山,就是『南岳』,在那个地方教化一方。再看第九位,永嘉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

  『永嘉』是地名,在现在的浙江,就是浙江的温州,那个时候叫「永嘉」。法师法名叫『玄觉』,后人尊称他,不称他的法名,就称为永嘉大师。他有《禅宗永嘉集》、有《证道歌》流行在世间。他所遗留给后世的东西很少,就这两样东西,一个《证道歌》、一个《禅宗永嘉集》。但是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除禅宗之外,几乎任何一个宗派没有不读《证道歌》的,没有不研究《禅宗永嘉集》的,所以他的影响力非常的广泛。

  【少习经论。】

  就是年轻的时候他就学佛,学习佛教的经论。

  【精天台止观法门。】

  对于天台止观之法,三止三观,就是智者大师所建立的这个修学的方法,他下过很大的功夫,很有心得。

  【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以后读《维摩经》,他有悟处。『发明心地』,「发」就是开发,「明」就是光明,心地开发光明,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大彻大悟,就这个意思,禅家讲明心见性。他是在《维摩经》里面大彻大悟的,虽然是彻悟,没有人给他做证明。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那真了不起!『偶』是偶然,偶然有一次,六祖大师的弟子,六祖大师的学生名字叫『玄策』,他到温州永嘉来。他是金华人,所以算起来他们算同乡,金华离温州相去不远,这是住得很近,听说有这么一个法师,他去拜访。『与其剧谈』,「剧谈」就是长谈,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谈的,看永嘉大师他这个见解、谈论,真正是了不起,跟祖师见解都差不多。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就问他,你的『得法师』,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指导教授,你的和尚,你是跟什么人学的?这些道理你怎么悟出来的?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

  他听的经论不少,而且都是一些好的法师讲经说法,所以他没有一定的师承,他听了很多,跟过很多法师学过。

  【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以后,他自己讲,他是读《维摩经》自己有悟处,但是没有人给他做证明。

  【策云。】

  玄策就跟他说:

  【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所以你必须要找一个善知识给你印证,给你印证的人,就是你传法的和尚,就是你的亲教师。如果你不找一个人来给你印证,你自己悟的,那都是天然外道。威音王这个事情,在《法华经.常不轻品》里面所说的,那是讲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叫威音王如来,这个就是讲那时候可以,从威音王以后就不行了,威音王以后一定有师承,一定要有老师指导,要有人给你印证,否则的话,你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所以他很谦虚,「我们谈的志同道合,你就给我做印证,你就给我做和尚好了」,相当谦虚。

  【策云。我言轻。】

  他说我这个地位不高,没有分量,我给你印证,人家也未必相信。

  【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

  这就劝他到曹溪,请六祖大师来给他证明。

  【若去。则与偕行】

  他说你要愿意去,我陪你一道。

  【觉遂同策来参。】

  于是乎他也很乐意,玄策就陪他到曹溪来。

  【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到了曹溪,见到祖师一定要礼拜的。他没有礼拜,他见到祖师就是绕三匝,这个也是礼节,绕佛,也是礼节。绕三匝之后,他就站在那里,『振锡』,手上拿着锡杖,振动了锡杖,他站在那个地方,一句话也不说。

  【师曰。】

  六祖看到这个样子,就说话了:

  【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你怎么这么傲慢,到这来礼都不行一个?这是责备他的意思,为什么这样的骄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他来请教,就提出两句话。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是要我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到这来礼拜吗?我因为事情太急迫,我来不及了。什么事情这么样急,这么要紧、这么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连礼拜行礼的时间我都来不及。提出这个问题来。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六祖就开示他,教他,你为什么不『体取无生』这个道理,了达『无速』,这个实相?这是提示他。永嘉禅师就说: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体认了自性本来没有生死,自性没有生死,『了』是一了百了,生死都没有,哪里还有迟速?迟速当然也谈不上。这个是真正明心见性,彻底的悟入了。

  【师曰。】

  六祖就给他证明:

  【如是。如是。】

  一点都没错。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

  这个时候才行见面礼,才礼拜。这是有时间了,事情解决了,到这儿来大事解决了。

  【须臾告辞。】

  他这一礼拜他就要走,祖师给他一印证,他就要走,他不留下来。

  【师曰。返太速乎。】

  他说,你怎么要回去?走得太快了。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自性是没有动,也没有静。你看《楞严经》上世尊给阿难开示的,在十番显见里面讲,见性就是自性,不来不去、本无动摇、不生不灭,说了十个意思。自性,『本自非动』,那怎么会太快?没有太速。

  【师曰。谁知非动。】

  这再近一层逼他,谁知道本自非动,谁知道?永嘉说:

  【曰。仁者自生分别。】

  永嘉回答得好,你自己在分别,没有说我知道,你在分别。这话就是,我没有分别,而是你在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这赞叹他。不错,很难得,你对无生(就是不生不灭这个宗旨)体会得很深,很难得。

  【曰。无生岂有意耶。】

  所以他们这个一问一答非常之妙,无生哪里还有意?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没有意思,谁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这个答得非常非常圆满,分别也不是意,意里头没有分别。这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实在是分别即是不分别。所以从这一问一答,永嘉大师确确实实真正彻悟第一义谛,到曹溪让六祖做个证明。做证明,六祖就是他的老师,就是他的亲教师、他的和尚,所以他是六祖的门人。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好,留你住一晚上。所以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因此后来也留了一个佳话,叫「一宿觉」。

  【时谓一宿觉。】

  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大概跟六祖时间他算是最短的,只住一晚上就走了,还是祖师特别留他的,要不留他,当时就走了。

  【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

  他是很了不起的人,回到永嘉也是教化一方,留到后世的东西不多,就是一个是《证道歌》、一个是《永嘉集》。《证道歌》很短,《永嘉集》也不长,薄薄的小册子,可是佛教里不仅是禅宗,任何宗派,没有不念他这个小册子的。《永嘉集》是讲修证,修证的理论、方法,而《证道歌》完全讲他证入的境界,讲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再看下面第十位,智隍禅师。

  【禅者智隍。】

  这是河北人。

  【初参五祖。】

  他也曾经到过黄梅,在五祖忍大师会下住过一段的时间。

  【自谓已得正受。】

  『自谓』,可见得不是真正得到,自己以为得到。实在讲他那个时候心地很清净,也是妄想不生,以为就证道了,所以他就离开黄梅,到河北。

  【庵居长坐。积二十年。】

  『庵』是一个小庙,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住在小庙里面修定,常常在坐禅,在那里住了二十年。

  【师弟子玄策。游方至何朔。闻隍之名。】

  『玄策』是到处去参访,到处去游览,当然他也接引了不少人,这个很难得,接引不少人。所以到河北这个地方,就听到有一位智隍禅师很了不起,地方人对他都非常恭敬,说他是一个得道的高僧,于是乎他去拜访他。

  【造庵问云。】

  到他那里去拜访他,向他请教。

  【汝在此作什么。】

  你在这个地方干什么?

  【隍云。入定。】

  他说,我在这个地方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

  『无心』,那外头的石头它得定,它没有心。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像这些动物牠也应该会得定。你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这是讲他入定的时候,有心跟无心他都放下,没有分别执着。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

  不见有有、有无,他这个有是贯下去的,就是有、无这两种心都没有,要『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常定」就没有出入。

  【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你还有出、有入,你这个不是大定,大定是常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才真正是大定。

  【隍无对。】

  这个把智隍问倒了,他答不出来。

  【良久。】

  这是等了很久。

  【问曰。】

  智隍禅师就问他:

  【师嗣谁耶。】

  就问玄策禅师,你继承哪一位,你的老师是谁?大概智隍在这里二十年也没有碰到对手,碰到玄策,被玄策整倒了。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说:我的老师是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我这个禅定,你说是不对,那六祖以什么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这个几句话,是他叙述六祖大师平常教诫学生,告诉大家什么叫做禅定,把禅定的境界、禅定的受用、禅定的修学告诉大众,指导大众如何契入这个境界。今天时间到了,后面这一段文,我看还相当的长,今天讲不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下一次我们就从玄策禅师这一段话来讲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