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70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应依圣言量 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之事与物太多了,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萨训诫我们不妄语,不妄语为学佛起码的五戒之一,佛菩萨还能打妄语吗?所以我们要依圣言量,相信佛所说的经典。 我们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及畜生道,其余天、修罗、地狱、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就说没有,依圣言量,我们应该深信尚有四道。 学佛后常易退心应如何把持 首要信愿坚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愿的基础,进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对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坚,愿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过程中,遇著不利的环境或宿障魔怨的突击,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种情形,在今日的学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学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听解佛法,多阅读佛书,配以坚信切愿,有了深入了解,则日后无论遇到何种恶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过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都是学佛人所应修学的,尤其重要的要从五戒、十善、六度渐次脚踏实地来做起,切莫好高骛远,徒慕神奇。 一佛何能救许多众生 佛身是遍一切处的,若以数字来说,则有无量诸佛,你一定会说那有那么多的佛,因为有无量的众生,就有无量诸佛,这样说,当然还是不了解,因为众生心量的空间,全部装满了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一类滥杂的东西,就是佛和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相见不相应的。 现在用太阳来说明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的道理。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太阳,但是千万众生想利用太阳,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么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和此理相同。 修行难应如何克服 修行难,难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则并不难。 所谓看不破,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缘生性空之理,遂感很难。所谓缘生,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种子(因)必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应该也有钱用,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 至于性空,是说万有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相),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之理,自然就大体明白了。 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如果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 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感应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感应,何况佛法,须知感是因,应是果,好像打钟一样。礼记学记云:‘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应心亦不有,只许如此行去,终必感应道交。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还没有动手术,可是有的刚一住院就开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么感应也须视各人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在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 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众善奉行),或是因缘未到,只要你能慎终如始的行善,虔诚修道总会有应的。 念佛要常念吗?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来并不须要常常念。如果我们的心已诚到极点,善业更是满到极点,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问题是我们从无始以来,所累积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那就不得而知,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诸恶业,现在虽然能念几句佛,恐怕还不够抵偿所作的恶业,因此就必须常念和多念,才能偿还多生的罪业。 发起正信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可谓确论。 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许尚未能证验的理体,与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 心地清净 无论修那一门,心地清净是最要紧的,若六根攀缘六尘,绝得不到清净,必须以诚心修才行。至诚才能与菩萨感应。 学佛多年,烦恼不断,功夫不见增长,是对于佛法恭敬心不够,恭敬者非烧香叩头应付而已,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清净,心里有杂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么得什么,即是恭敬中得来,恭敬能起感应道交。 正观 佛教并不主张悲观,但也不主张乐观;悲观与乐观都是偏于一边,佛教所要的是正观。何谓是正观?就是符合了事实真相的观点,所以正观又叫做如实正观。 人生是苦,苦是人类生命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如此,就不要逃避它,去面对它。人生是苦,就说人生是苦,勇敢的接受这个事实,面对它找出苦的由来,人生为什么有苦?然后把苦消灭,使人类得以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对事情的态度。如此的态度,不但不是悲观消极,甚至超越了一般乐观与积极,进入大智、大勇、大仁的境界。 佛教对于慈悲的解释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是建立于一切众生的平等相上面的,现在从物质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上讲,一切众生同具心识,而且精神更无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为平等一体,所以佛教中又称慈为平等慈、无缘慈,悲为同体悲。 我们如果练习作慈悲时,应先观一切众生(连自己也在内)平等一体,如见众生需要什么,我就随分随力给他什么,使他得到满足的快乐。当我施舍于众生时,切不可存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于二者之间,亦不存施舍多少财物想,如此则不起我慢,不求名誉,不望报答,不缘一切相,这才是无缘慈,平等慈,如见众生有何痛苦,当作同体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无有彼我分别,遂兴大悲心,随分随力,除彼痛苦,当我救度众生时,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亦不求名誉报答,不住一切相,这才是所谓同体大悲。 明白这慈悲的理论后,自然不会杀害众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财物,供我挥霍,自然不肯贪爱美色,起邪淫心,因为我们已觉悟到鸡鸭鱼肉与我非二体,货财美色亦非心外别有,能贪所贪,两不可得,而众生杀盗淫者,总之曰:‘愚痴’而已。又如我们明白这慈悲理论后,对于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感应事迹,也不会认为迷信,斥为妄诞,因为我们已知道菩萨法身与我们的本性是平等一体,惟是因为一体,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应,但必须是至诚恳切心,否则被贪欲烦恼所障,则与本体不易相应矣。 做任何事要时时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一个基本的理论,人在没有成佛之前,是没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这样的因,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果,丝毫不能勉强。有的人做了坏事,硬说不相信因果,这种人只是自己骗自己,其实他心中毫无把握,只是口硬心里慌。一旦恶果成熟亦无人能替他受。 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为人类的智慧,只能及到今生今世,过去世怎样的?未来世又是怎样?都是我们知识领域以外的事。可是据佛法言,今世的因,并不一定在今世成熟,这要看这种因的性质,及轻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来世或几世之后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定是由于今生所种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几多世前所种的因,强烈的因是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如即在今世)结果的。但这只是指非常强的大善或大恶业而言,方能在今世见到现果。 还有,一个人种的因,并不一定全是善因,或是全是恶因,往往是多种善恶的因都有;有的果,也可能由于缘的不足而消沉,因此单看某个人某件作业(因),就很难说他一定会得如何的果。 明白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之后,看到世界上往往有许多害人利己的人,终身享乐。而不少忍让乐善的人,却常常吃亏,就不会有因果无信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无是非,无果报,而生悲观彷徨的断见。 佛法说任何因,不论大小,一定会产生它应有的果。法华经上明明讲,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头稍稍致敬,如小声唱念一、二句经句或佛号,这种小因都会渐渐成熟,最后得成佛道。所以我们倘若能随时随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的会种下多种善因,无论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种点恶因,此种随时随地想著因果的习惯,一旦养成,力量是很大的。各位不妨从今天起,尝试试看,在做任何事时,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种极有力量的修法。 恒心,毅力 我们都应该知道,世界上尽管有明显的确切的因果现象,然而这种因果现象的产生,却绝对不是呆板固定毫无弹性的一种机械作用,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相当自由的意志,都可以在相当的范围内随心所欲从事‘作为’或‘不为’的能力,这种‘想为’与‘不想为’所造成的‘因’便往往使后来命运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变异,例如童话故事中,乌龟与兔子赛跑的结果便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知道乌龟虽然笨拙,完全不是兔子的对手,然而勤能补拙,锲而不舍的结果,最后竟能击败骄傲自满、聪明自误的兔子。‘愚公移山’寓言中的愚公也以最大的恒心和毅力终于铲平了一座挡路的大山,而造福了无数的村民与后代的子孙。前往西域取经的玄奘,更是事在人为,有志竟成的最佳范例。 因此一个人只要有抱负、有信心、有毅力,不断克服目前的困境,并多做一些有益社会人群的事,那么在自助与天助的配合下必是可以开拓光明的前程。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以‘天意如此’‘命中注定’或‘因果使然’来自我安慰,那么这种‘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宿命论所造成的‘因’当然只好任凭命运的摆布。因此千万不要误会因果完全是不可抗力的,是无可改变的作用,而应该多多注意‘人定可以胜天’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之难亦有成功之日,这种积极乐观的一面。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命运摆布下的可怜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