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37|回复: 2

[佛教经藏] 达照法师:什么是禅净双修?契入实相就是跟佛的功德相应.有点难度,该如何契入实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求生西方和通途法门,从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种解脱生死的效果来说是一样的,因为主要是定个方向。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方向就在轮回中,就在打转。
  △什么是禅净双修呢?念佛号时就老老实实的地念,有条件念就念,大声念也可以,只要不影响别人,如果影响别人,我们就不要大声念。
      念到自己无念了,无念也像有念一样。内心的那个无声无息的佛号,始终在你的内心当中如如不动。这种感觉就是参禅的感觉,就是疑情。
你不知道那是什么,好像总有个什么,又是什么都没有,是空灵的、寂静的。
  △念佛念到心清净了以后,念跟不念一样。然后观察生气了,从这里冒出来的,回归这里就不生气了;贪心升起来,从这里冒出来的,念两句佛号马上又回到这里,所有的起心动念、妄想,都是从这个地方冒出来的。
       只要被境转了,都是从这里流浪,找到了这个流浪的根源,继续用功下去,可以证得念佛三昧,那就是能所双亡。
  △能所双亡就是念与不念一样的,“一”也没有了。那就不可思议了。

       在这个“一样”当中,我们还可以用“空”、“用明明了了”,用“一念不生”这些来形容。当这个“一”也没有的时候,“能所”对立的,“能”和“所”两样都没有,念佛功夫要念到这样,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可以证得念佛三昧。
  △在念佛当中,四种念佛都算专修。四种念佛就是持名、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念佛是最简洁、最三根普被的。
  △净业三福包含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行为举止,包括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我们在修道路上,我们每个人也像一颗菩提树,你的净业三福的福德,从内在的心念跟佛菩萨的结缘,听闻经教,跟人结善缘,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对三宝恭敬,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还有慈心不杀,跟所有的众生都结了善缘。把周围人的缘分结好,这样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积累你的福德。所以积累这些福德的关键点跟你的念佛要同一个方向,这叫专修。
  求生西方和通途法门,从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种解脱生死的效果来说是一样的,因为主要是定个方向。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方向就在轮回中,就在打转。
  为什么要讲专修呢?《西方确指》这本书提到:

       专修者,一人修行,一人往生;千万人修行,千万人往生。也就是所有人修行,所有人都能往生。
       杂修者是千中难得一二往生,万中难得三四往生。
       杂修跟专修的区别这么大,专修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能往生,杂修的人是千万人都难得三四往生。
  那专修是怎么个修法?我们以前很多人有误会,专修包括了正行和助行这两种行,杂修跟专修是完全不一样的。正行和助行,正行指的信愿持名,信佛发愿往生,相信极乐净土,然后持念佛号,叫信愿持名。信愿行,行包括念佛。在念佛当中,四种念佛都算专修。四种念佛就是持名、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念佛是最简洁、最三根普被的。

       如何契入实相?
       实相念佛,要先明实相,契入实相,才能实相念,因为契入实相就是跟佛的功德相应,那是有点难度
       持名念佛是最普遍的,净土法门的特点也在持名念佛。
  那么,持名念佛,这句佛号能够念起来是正行。净业三福为助行,包含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行为举止,包括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特别“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绝对不是读一本《阿弥陀经》,是大乘经典都要读,所有的经典都要读,当然都要学。
       不学怎么读?劝进行者,出去讲经说法,劝别人修行,帮助别人。修十善业,包括了我们所有寺庙里的生活。所以这一切的助行都是帮助我们这句佛号念得更好。
  我们在修道路上,我们每个人也像一颗菩提树,你的净业三福的福德,从内在的心念跟佛菩萨的结缘,听闻经教,跟人结善缘,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对三宝恭敬,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还有慈心不杀,跟所有的众生都结了善缘

       把周围人的缘分结好,这样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积累你的福德。
       所以积累这些福德的关键点跟你的念佛要同一个方向,这叫专修。

       专修,切记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是大乘经典都要读,所有的经典都要读:
      实相念佛,要先明实相才能实相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识,这个我执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在这个自我感觉、自我意识的怂恿下,外面包裹了至少有三层。第一层就是我们所谓的心理活动,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包裹在第七识外围的一个表象,就是我们大家所有的妄想
  △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感觉有个“我”在,事实上不存在。但是我们感觉有个,那个感觉就是由于一念无明养成了习惯了。所以我们只是习惯于有个,有时候不需要有个的,但是习惯于有个
  △我们被自己的业习、习惯、串习、各种观念,以我为中心的这个感觉,然后就越滚越大。所以滚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是你的情绪,是你的胡思乱想。这层胡思乱想就足够地、不停地在怂恿我们,要把我们这个“我”变得更好、更坚强、更坚固、更与外界隔绝,甚至与外界矛盾,甚至自闭,都是心理出了问题。
        所以心理出问题已经不是自我,不是核心,而是妄想。
  △那么有一种叫“无记”的状态,比如他自己没觉察到他做了,他骂人,他那是习惯,他养成习惯了开口就骂人,有很多人开口就讲脏话。他说“我心里没想啊”,那就是“串习”。
  △就像阿罗汉毕陵伽婆蹉一样,就他骂人的时候,背后是过去的串习,那就是他心里面的那种念头已经养成了习惯。那个念头又唆使他身体这么去做,他又不知道,不知不觉又被推向了色身的行为上。
  △那这个色身的行为呢,我们又把这个色身行为又当成自己,然后再积累下去。外在的“我所”就构成了。
  △我所”是什么?我所就是身外之物。我所看到的,我所听到的,我所拥有的,我所想到的,就外在的世界。
       那妄想心的背后呢,就是自我,就这样构成了四个层面。
  △这四个层面呈现在你现在的生命当中,它就是一个纯粹的习惯、串习的习惯,就是惯性的力量,佛法的专业名词叫做“业力”。
   第七识,这个我执,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在这个自我感觉、自我意识的怂恿下,外面包裹了至少有三层。
        第一层就是我们所谓的心理活动,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包裹在第七识外围的一个表象,就是我们大家所有的妄想。
      所以佛陀菩提树下说: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讲到最核心了,执着就是我执,就是第七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感觉有个“我”在,事实上不存在
      但是我们感觉有个“我”,那个感觉就是由于一念无明养成了习惯了。所以我们只是习惯于有个“我”,有时候不需要有个“我”的,但是习惯于有个“我”。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的最核心的痛苦,只是一种习惯。你习惯于说这是好人,习惯于说那是坏人,习惯说我是佛教徒,那个不是佛教徒。
      就这种习惯啊,导致了就像雪球一样,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其实雪球最中间、最里面的,它是没有球的。它只是这些雪不停地堆、不停地堆,堆起来了,看上去有一个球。但实际上这些雪化掉了,什么球啊?什么都没有
       我们被自己的业习、习惯、串习、各种观念,以我为中心的这个感觉,然后就越滚越大。所以滚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是你的情绪,是你的胡思乱想。这层胡思乱想就足够地、不停地在怂恿我们,要把我们这个“我”变得更好、更坚强、更坚固、更与外界隔绝,甚至与外界矛盾,甚至自闭,都是心理出了问题。所以心理出问题已经不是自我,不是核心,而是妄想。就是你想多了。每个人都是想多了,误会都是来源于你想多了。
  就是这个想多了以后,围绕这个想,又自己进一步地采取行动。那就是第二层,外围的第二层就是身体。所以我思我身,构成了“身见”。就是我的想法,第六意识。我的身体构成了前面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这五根对我们的整个行为它表现出来了。各种知识学问、行为习惯,都造成了你未来的生命动力。
       就是你今天念佛也会成为未来的生命动力;那今天骂人、今天生气,也会形成你未来的生命动力。所以,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不是一天养成的,你打一个妄想,看不出有什么疾病。但是一个妄想再加一个妄想,再加一个妄想,累积起来,那就是泰山积于微尘
     就你再高的山也是一粒一粒的,一个妄想、一个妄想地累积起来。那么这个妄想一旦养成了之后,它再怂恿我们,让我们的行为听从这个妄想的摆布。
  那么有一种叫无记的状态,比如他自己没觉察到他做了,他骂人,他那是习惯,他养成习惯了开口就骂人,有很多人开口就讲脏话。他说我心里没想啊,那就是串习。就像阿罗汉毕陵伽婆蹉一样,就他骂人的时候,背后是过去的串习,那就是他心里面的那种念头已经养成了习惯。那个念头又唆使他身体这么去做,他又不知道,不知不觉又被推向了色身的行为上。
  那这个色身的行为呢,我们又把这个色身行为又当成自己,然后再积累下去。外在的“我所”就构成了。“我所”是什么?我所就是身外之物。我所看到的,我所听到的,我所拥有的,我所想到的,就外在的世界。
       那妄想心的背后呢,就是自我,就这样构成了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呈现在你现在的生命当中,它就是一个纯粹的习惯、串习的习惯,就是惯性的力量,佛法的专业名词叫做“业力”
      所以众生都是受业力支配,在无休止的轮回路上往前滚。我们这个轮回的路上,你造业造得越多,轮回背后的那个动力就越强,动力越强,你的业又越多,就这样子,这就是我们的轮回的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宗各派都有自己观察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心灵如何安住的方法禅宗是直指,净土念佛天台是止观中观唯识也有各种的观法。
  △所以记住这句话:你的心念所感受到的状态代表你人生的境界,不是你坐在哪个位置上代表你的境界。
  △那么这些心念的改变,使我们外在的世界也在改变。但对我们自己能把握的就是,你的心念就是你的境界。
  △所以明白了这个修行的方法,是直接从我们的心念上改变我们的境界,心念改变了,你的境界就改变了,你的觉受就改变,一定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心念才是真正的因果
  △我们在凡夫的世界里面全部都是“随业受报”,没有一个人逃脱得了业报的命运。业会引着你在改变,所以专门有个词叫“引业”。“引业”,就引发你产生的生命的改变。
  △那这些业是怎么产生的?是你过去无始劫一直到今天,自己的行为感召的,所以我们今天的所有起心动念都会变成明天的引业。
  △其实,你的行为会改变你的世界。你每天有不同的行为,你每天不停地在改变你的世界,但这些行为归根结底是从哪里来?是你的心。所以,心力大于业力。
  △所以心的力量,包括我们妄心,身、口、意三业的这个意业包括我们的妄心,在引导我们的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
  各宗各派都有自己观察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心灵如何安住的方法。
      禅宗是直指净土是念佛,天台是止观,中观、唯识也有各种的观法。这些观法根源于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你的心念,代表你人生的境界。
  所以记住这句话:你的心念所感受到的状态代表你人生的境界,不是你坐在哪个位置上代表你的境界当然你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你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你的某一些心念的外延,心念看不见的。但是你的状态别人看见,你不要说一个状态是假的,是外在的表象,这个假的表象就根源于你内在的起心动念。
  那么这些心念的改变,使我们外在的世界也在改变。但对我们自己能把握的就是,你的心念就是你的境界。你生起来的是道德仁义,你的心境就安住在一个道德仁义的世界。如果你内心生起来的是是非人我,你就只能处在是非人我的境界中。
      这个只有自己能够把握,别的人谁也代替不了。所以明白了这个修行的方法,是直接从我们的心念上改变我们的境界,心念改变了,你的境界就改变了,你的觉受就改变,一定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心念才是真正的因果。
  我们在凡夫的世界里面全部都是“随业受报”,没有一个人逃脱得了业报的命运。业会引着你在改变,所以专门有个词叫“引业”。“引业”,就引发你产生的生命的改变。我们一直被这个业推的,或者说业把我们牵的,它在前面就是牵着我们;在后面就是推着我们,在后面叫“驱使”,我们是被业所驱使的。在前面呢,我们叫牵引,它是引导我们来了这里,引导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引导我们来这里学佛
       有一种业的力量引导着你,冥冥之中好像自有安排,你搞不清楚为什么你会信佛,你开始还不信佛的,后来怎么信佛了,他居然还出了家,想不通,但是你背后就有这个业引着你过来。
  那这些业是怎么产生的?是你过去无始劫一直到今天,自己的行为感召的,所以我们今天的所有起心动念都会变成明天的引业。其实,你的行为会改变你的世界。你每天有不同的行为,你每天不停地在改变你的世界,但这些行为归根结底是从哪里来?是你的心。所以,心力大于业力。
  我们不要小看这些妄心哦,六道轮回所有的情景都是你的妄心引导出来。你不要小看,你说我就打个妄想有什么关系,那人太可恶了,我就报仇。
     你不要以为你一个念头没什么大不了,那个念头就是你一期生命的业力。很可怕的!当你其他的业没有牵引它的时候,就剩下这个业就牵引你去了。这一念啊,“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心的力量,包括我们妄心,身、口、意三业的这个意业包括我们的妄心,在引导我们的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2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