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55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不涉及善恶好坏的问题。回应则不同,它涉及价值判断,涉及施与受双方面的妥当性。一个能负责的人必然能承担给予所必须付出的艰辛,并对行为的结果表示关心,因此,具有负责性格的人,他的思想是积极的、热心的,他时时刻刻都是精神充沛、自强不息的人。
一个具有负责性格的人,不但能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能对别人负责,因此他具有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和温和的谈吐。他们在事业上表现出拓荒者的耐劳,在待人方面则表现得踏实敦厚,他们因为可靠、勤劳和关心别人,而获相当的成功。佛法告诉我们,
一个人必须“精进”,
必须“住不退地”,一个人若能在修行、事业各方面,本着常道,精进不退,就是负责。《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说,广修供养是十大功德之一,所谓供养的本质就是负责和实践。供养有法供养等,包括劝人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性供养等,其中以法供养为第一,因为法供养包含了其他种种供养,能根据佛法的旨意去实践,去服务社会,就可以成就大乘法器。
“负责”就是服务社会,佛经上称之谓“利乐有情”,而利乐有情就是菩萨初心。
《大般若经》云:
发菩萨初心即胜过小乘后心,须知菩萨不退心力,胜过其余神力,最为无上。但起退心者,非真菩...(●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它是实现生命的契机。比如有一位老师,终日以教育为职志,观察学生的需要,随时做适当的辅导,考核学生的优缺点,时时加以矫正和鼓励,这就是负责,就是尊贵的教育爱。《中庸》云:“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其所言的载物、覆物与成物就是负责与弘毅。一个人若能够民胞物与,时时准备回应和奉献,那就是博爱,就是高明博厚。
负责表示一个人具有回应的能力,回应与反应显然不同:所谓反应是指一个人对某一外来刺激所做的应对,它不涉及善恶好坏的问题。回应则不同,它涉及价值判断,涉及施与受双方面的妥当性。一个能负责的人必然能承担给予所必须付出的艰辛,并对行为的结果表示关心,因此,具有负责性格的人,他的思想是积极的、热心的,他时时刻刻都是精神充沛、自强不息的人。
一个具有负责性格的人,不但能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能对别人负责,因此他具有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和温和的谈吐。他们在事业上表现出拓荒者的耐劳,在待人方面则表现得踏实敦厚,他们因为可靠、勤劳和关心别人,而获相当的成功。佛法告诉我们,
一个人必须“精进”,
必须“住不退地”,一个人若能在修行、事业各方面,本着常道,精进不退,就是负责。《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说,广修供养是十大功德之一,所谓供养的本质就是负责和实践。供养有法供养等,包括劝人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性供养等,其中以法供养为第一,因为法供养包含了其他种种供养,能根据佛法的旨意去实践,去服务社会,就可以成就大乘法器。
“负责”就是服务社会,佛经上称之谓“利乐有情”,而利乐有情就是菩萨初心。
《大般若经》云:
发菩萨初心即胜过小乘后心,须知菩萨不退心力,胜过其余神力,最为无上。但起退心者,非真菩萨而是增上慢。
想证入无上智慧,须将自己的才智相应地正确发挥出来。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智慧用来利乐有情、服务社会,而又努力不懈,就是行菩萨行。能这样做,生活就会有朝气,事业也易于成功,在修行办道上也必然精进有成。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能爱人者必也能自爱。”能懂得对外负责、利乐有情的人,必然也能利乐自己,这就是博爱的自然回报。
(三)尊重与善巧方便
关怀涉及照顾和实践,负责包融回应和力行,这样的爱还是不够完整,因此在施爱时,必须对所爱的对象加以尊重,以免关怀和责任变为控制。尊重意味着根据对方的本质去给予、去帮助,而非合我意、合我用途地加以操纵。不尊重对方的爱,即使发生在亲子之间亦同属不幸。许多父母平时对子女照顾备至,可是在子女的婚姻和事业上却固执己见,强迫子女听从,结果造成了许多不幸的事件。例如强迫子女听从父母指定的行业,以致兴趣不合或不能发挥所长,埋没了天赋,铸成终身遗憾。又有些父母乱点鸳鸯谱,对子女也会造成许多不幸,这种不尊重子女的爱,便失去了爱的本质。《大般若经》上说:
无数菩萨,行菩萨行种种差别,无数如来,种种方便,饶益有情。
这充分说明了无数菩萨与如来是多么慈悲!多么能尊重每一个人的个别差异和需要,而予以关怀与协助!
我们可以说,佛陀从初转*轮度阿若乔陈如,到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这中间所说的十二部经都是法施,都是为了彼此互不相同的个性而说的不同解脱之道。《坛经》上说:“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学习的方法各异,因此要通过尊重,通过对个性的尊重,才能协助一个人自觉、自悟与自度。佛陀所说的“万法”只是为了适应个人需要所做的权宜过程,最后的目标是获得开悟,实现正等正觉,因此一切方法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对个性的尊重。大慈大悲的爱也是一种尊重的爱。观世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对佛陀说:
世尊!
由我供养观音如来,
蒙彼如来授我如法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应,
入诸国土。
于是,他逐一列举出三十二种启发有情众生的方法,他的三十二应代表他能扮演三十二种角色,在娑婆世界里接近有情众生,帮助他们,协助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获得开悟。此外,他还有十四种无畏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