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3|回复: 1

[其它]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五十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9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1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第二出体者。于中有二。】

  这一段是讲的三宝,解释三宝。大师在这一段给我们做了五个项目的介绍。第一个是解释名词,我们讲过了。今天是第二个项目『出体』。出就是显出,体是性体。三宝的体性是什麽?在这个地方要详细跟我们说明白。这科裡面又分为两个小段:

  【先辩差别。后明体性。初文有三。】

  这个重点是在后面,它是说明三宝的『体性』。前面第一小段又分为三个段落:

  【一住持。二别相。三同体。】

  就是『住持』三宝。二『别相』三宝,三是『同体』三宝。那这三种:

  【皆可宝重。生福之田也。】

  无论是住持、别相、同体,这三样都是非常宝贵的,也是非常稀有、难遇的。为什麽?能生福田。我们要种福,必须在三宝门中来种,这三宝一定要能够辨别。尤其这个末法时期,《愣严经》上所讲,「邪师说法如恆河沙」。如果不能辨别这真假三宝,往往想种福,结果得来的是灾祸。它这一段文,实在讲是非常之圆满。通常我们讲三皈依、讲三宝,没讲得这麽清楚。时间也不够,没有法子说清楚,这是这一次碰到了注解,使我们对于三宝,可以说是很详细的来讨论。我们看先住持,这是讲住持三宝。

  【初住持者。佛谓形像。法谓教法。僧谓五众也。】

  佛在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佛不在世了,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我们所供奉的佛像就是佛宝。一定要把佛像当真佛来看待,当作真佛一样的来礼敬,这样你自然就能够生福。这个法宝就是经典,如来的『教法』,包括了菩萨、罗汉、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只要是阐扬佛法的注疏,我们统统都可以视之为法宝。法宝能生智慧,教给我们修学的理论、方法。第三是僧宝。『僧谓五众』,这五众,出家有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也有二众,优婆塞、优婆夷;那还有一众,也是女众,叫学法女,这是介于出家还没有受大戒的,所以总共有五众。通常我们都讲四众,出家二众、在家二众。这是讲的住持三宝。下面这一段要给我们解释:

  【二别相三宝。分五。】

  别是差别。「依贤首大师五教以明」,这是《华严经》,天台讲四教,华严讲五教。清凉是贤首的学生,华严宗,贤首是第三代的祖师,清凉是第四代,宗密是第五代,这都是一家人。所以尊崇祖师的说法,这就是讲的小、始、终、顿、圆,这五教。说小乘教。小乘教文,佛法僧。这念下去就是:

  【小乘教文三佛法僧。一佛宝文三。初法身。即五分。二报身。三化身。】

  这是小乘五教仪裡面所说的,佛有三种,就是法身、报身、应身。这个『法身』,小乘教裡面讲的,就是『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小注裡面已经解释出来,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戒定慧是三学,解脱与解脱知见,这是果报。解脱是自在,解脱知见就是自在的德用。这是小乘的法身,所以这小乘法身跟大乘法身,的确境界相差悬殊很大。小乘这个法仅限于自己修学的因果。戒、定、慧是因,解脱、解脱知见是果。不像大乘法身,大乘法身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那跟这个境界差很远,我们下面都会看得到的。

  第二是『报身』,这报身就是「丈六之身」。像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世间,他的身相是一丈六尺,我们称为丈六金身。可是诸位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尺,比我们现在的短。你看看,弘一大师在那个《律学三十三种》裡面,他有周尺考,他做了考据,这个周朝的尺。周朝的尺,大概只有我们现在的市尺,恐怕是六寸还不到。所以那个丈六,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个尺,一丈六,没有那麽高的个子。大概如果说,现在来说,佛的个子也不过就是一百八、九十公分的样子,比我们平常人高一些,也不会有两个人那麽高,不会的,不会这种情形的,这是佛的报身。

  『三化身』,「谓随类化身」。随类化身,实在讲是我们现在也会化。在什麽场合,你是什麽样的身分,这就是化身!身分就不同!在家庭,我对父母,我们以儿女的身分;对自己子女,那摇身一变,就变成父母的身分;在社会上,领导我们的人,那我们就是被领导的身分;自己底下还有一些办事的人,那你就是领导的身分。我们儒家所讲「五伦十义」,是什麽样的身分,就应该要把什麽样本分的事情做好。由此可知,小教裡面讲的这个三身很容易懂。而且,这一身就是三身,三身就是一身,这裡头有理、有事。这是小教佛宝,这统统都是讲的释迦牟尼佛。

  【二法宝文四。一教法。】

  『法宝』裡面就有四个项目。第一个是『教法』。教法,「谓声教」,因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只是随机说法,并没有写成书本。所以经本的出现,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佛的学生再回忆佛当年所讲的,这样把它记录下来。所以佛灭度之后,经典才出现的,佛当年在世没有经本。那这样的纪录靠得住、靠不住?所以后人,就是现代有些学者,对这佛经怀疑就很多,为什麽?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才写的。这个话到底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还是他的弟子们随便自己说的,假藉佛的名义?我们听听这个说法也挺有道理的。

  可是诸位要知道,集结佛经的人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最大的一个特长,就是记忆力好。就像我们现在录音机一样,你只给他讲一遍,他永远不会忘记,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会说得一字不漏,他有这个本事。我们今天讲这是特殊的天才。所以佛灭度之后,这集结经典找谁?找阿难。叫阿难升座,把佛从前所讲的经,重新讲一遍。听众是谁?五百阿罗汉,就是佛的常随弟子。这些人过去都亲自听过佛说的,现在再听阿难重说一遍,五百阿罗汉每个人都同意了,都认为阿难说的不错,这才记录下来。如果当中有一个人说,阿难这一句话恐怕不是佛说的,那这一句就得删掉。所以不是少数服从多数,一个人不同意,就不能通过。这是取信于后世,五百阿罗汉给阿难做证明,阿难所说的完全不错,可见得集结经典是非常之严肃。这样子流传下来,就是现代的经典。所以当时是身教,现在是经典,现在是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教科书,所以佛经就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

  【二理法。】

  我们常说,佛经称之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前面的教法是契机,这『理法』就是契理。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有理论的依据,这个理就是我们现在世间人所讲的真理。他这个地方讲「生空理」,这是小乘讲的。小乘是讲生空,生是生灭,生灭统统是空。四谛,它也是生灭四谛,乃至于八正道,无不是生灭法。这个生灭法要再讲得踏实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社会裡面很流行的,所谓的相对论。这生灭就是相对的!就是相对的。由此可知,小乘教容易懂,不难懂。所以他根据,他有理论的依据,不是随便说的。纵然这个理不深、不圆,与真理不相违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所以它是正理。小乘证得阿罗汉果,称之为正觉,就是他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虽是正确,不圆满、不究竟。

  【三行法。】

  『行』是修行的方法。这个修行,包括我们日常生活起居、思想行为、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行是行为,『法』就是法则,就是标准。我们的行为得有个标准,有个原则,不能违越这个原则。小乘,「谓三十七道品」,这是他们的标准。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七个科目,它这列出来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在此地就不要一条一条细说了;这是行法。

  【四果法。】

  『果』是证果。它的果,名称叫做阿罗汉,小乘的果位叫阿罗汉。「谓择灭涅槃」,择灭是无为。你看《百法明门论》裡面,无为法有六种,小乘人所证的是择灭无为,所以他入的涅槃,叫偏真涅槃。为什麽?他从生空当中证得的,偏真涅槃。

  【三僧宝。】

  『僧宝』,「即四果、四向」。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四果。四果四向,向就是往这个路上走,还没有证得,像初果向、二果向,乃至于四果向。由此可知,小乘的位次一共是八个,八个位次,也就是八个阶段,四果四向。这是小乘教的三宝。往后这是讲大乘,大乘裡面又比较複杂。先说大乘裡面最浅的:

  【二大乘始教亦三。】

  『始』是开始。文『亦三』,它也有三种说法。

  【一佛宝文三。】

  『佛宝』裡面也分做:

  【一法身。二报身。三化身。】

  那他的『法身』,跟这小乘的法身不一样。小乘的法身实在讲,那个范围很窄小,五分法身,很窄小。你看大乘始教就不相同,大乘的开始。诸位要知道,我们现在算哪个教?这大小乘裡头,我们算哪一乘?我给诸位说,咱们不是小乘,也不是大乘,一乘也不乘。小乘的开始是初果,大乘的开始是圆教初住菩萨。你看看《大乘起信论》,你们去看看,你看那个论的题目,「大乘起信」,起信是启蒙,是初入门,你去看看那上面境界,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金刚经》裡面讲,四相四见统统都破了,才是大乘的开始。《金刚经》什麽境界?大乘开始。你再看看法相唯识宗的《百法明门》,《百法明门》也是大乘的开始,都是讲的始教。百法的宗旨,一开端就写得很清楚,「一切法无我」。所以百法就是解释释迦牟尼佛在经典裡面讲的这句话,「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说成那个百法,把那一切法归纳成一百大类,告诉你什麽叫一切法。一切法,最后结归到哪裡?人无我、法无我,这是大乘的入门。我们今天有我、有我所,所以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是不是?这一乘也不乘。幸亏好,你们修的念佛法门,这个法门,说老实话,虽然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它还在大乘之上,它是一个特别乘。大乘比不上它,那小乘当然更不必说了,它是一个特别乘的法门。一切众生遇到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不得度的,这个妙!如果不学这个法门,你们想想看这大、小乘谁能做得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这个始教的法身,「谓清淨真如」,你看跟这五分法身不一样。五分法身,讲老实话,那个真如的边都没沾到。所以小乘四果阿罗汉没有见性,从这个地方就明显的看到了。大乘见性了,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就是清淨真如。换句话说,大乘这始教的佛,心地真正清淨,无论在什麽境界裡面,他都不染。真如你不懂,真如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始教佛的法身,这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大概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我们经上常念菩萨摩诃萨,那个菩萨就是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的菩萨,这法身就是清淨心。这样才晓得,这清淨心多麽重要,心淨则土淨。

  二讲『报身』。「谓自他二种受用」。报身是什麽?报身是智慧之身。自受用,就是始智,也就是我们讲的根本智。他受用的是权智,是后得智,我们说之为善巧方便,教化众生,那是他受用的报身。所以他受用跟自受用要搞清楚。自受用一定是清淨无为,他受用的是无所不为,才能帮助别人!自受用的,这个心地乾淨,一尘不染;他受用的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是他受用,不变是自受用。这个清淨心永远不变,这是自受用。你看二乘没有随缘,小乘没有随缘,大乘菩萨他随缘。

  『三化身』。「大化身千丈,小化身丈六,随类化身」。实在讲,最重要的后面这四个字,随类化身,这是对的。像《普门品》裡面,观世音菩萨,《愣严经》上讲的观世音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6 05: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