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77|回复: 4

[佛教生活] 圣严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第八识颂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识颂释义

  第八阿赖耶识的颂文,共有三颂十二句。

  第八识梵名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二义:

  1 、能藏:是指第八识善于自体中藏一切万法的种子,好似仓库能藏一切货物。

  2、所藏:是指现行熏种子的意思而说,第八识善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对象,名为熏处;若七转识为善,即熏善种子,为恶即熏不善种子,故其所熏的种子,便能贮藏;此识因依七转识,藏诸种子故,所以叫做所藏。

  3、执藏:是指第八识恒被第七识妄执为实我、实法。

  第八识由于智证的程度,可分三位:

  1、我爱执藏现行位:是第八识的自相,由于无始以来,第八识恒依第七识爱执为我,故名我爱藏位,自凡夫至第七地菩萨,以及二乘的有学位圣者,都属此位,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及二乘的无学阿罗汉果位,已无第七识的我执,故第八识亦无此我爱执藏之名。

   2、善恶业果位:是第八识的果相,由于自无始以来,第八识是善恶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故名业果位,此位通至第十地菩萨的金刚心,或二乘的无学圣者,名为异熟识,到成佛方舍此位。

  3、相续执持位:是第八识的因相,此位通王佛果,乃至尽未来际。由于第八识执持色及心的万法种子,令五根不失,故名相续位。

  由此可知,第八识名为阿赖耶的我爱执藏义,是特指我爱执藏位,到了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及二乘的无学位,即无此名;名为毗播迦的异熟识到成佛时即舍其名实;名为阿陀那的相续执持识,则到尽未来际。

  以下解释第八识的颂文: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这二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三性之中仅通于无覆无记性,在五个遍行心所则全部都有;于三界九地之中是随着业力而上下浮沉流转。

  由于第八识自己不造业,但随业生,故属无记,亦无无明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与之俱生,亦于一切境界不会迷执,故为无覆无记。

  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仅有遍行的作意、触、受、想、思的五法,因为这五个心所是遍于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是与八个识全都相应的,所以名为遍行。作意是注意,是警觉的心理;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时的心理感觉;受是感情,感受苦与乐等三受及五受;想是意象,辨别境界,安立名言的心理作用;思是意志,造作身、口、意三业的作用。

  至于其它的心所,为何不与第八识相通?由于第八识是任运而缘现境,故无五种别境;由于此识的自体非善亦非染,故无信等善十一,亦无贪等烦恼;此识无所造作,任运缘境,又不缘于意及言境,故无四个不定法。

  第八识于三境中唯属性境,于三量中唯属现量。

  第八识在三界九地中,是随业力而界地有别,依之生于任何一地,业力未尽时,恒起该一地的业识;不像第六意识那样,虽生此界,亦可生起余界识造余界业;是故于八识之中,纯属随业力而生者,唯此第八识,纯属非由业力而生者,是第七识,一分随业力而生、一分不随业而生者是前六识。然于前六识中的前五识多随业力生,随缘任运起故:第六识多非随业力生,自识分别起故。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这二句颂文是说,由于声闻、缘觉的二乘人,不信有此第八识,不知第八识的深密义,非思量所知,非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觉知。释尊也在《解深密经》卷一说到:「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第八识有相续执持义,梵名阿陀那识;此所谓凡愚,是指凡夫及愚法二乘,此识的内容微妙深细,执持一切色心万法种子,非内外凡夫及二乘圣者的智力所及,若让他们听到了有这么一个跨起染净世出世间一切时空,乃至尽未来际都有的阿陀那识,恐怕会被凡夫及二乘人执为实我了,故此识之名,唯对上智利根的菩萨开演。《成唯识论》卷三亦引征此颂。

  「能兴论主诤」的意思是说,由于二乘不明了,就生起迷执,认为根本没有第八识这样一个识,因此就引起了大乘论主们,例如无着、世亲、护法等诸人,引经据典,撰着论书,与二乘部派诸论师诤论,证明唯识的正理,以破二乘人的迷执。故此论主的意思是包括大小乘诸论师,凡为参加这项论诤而撰着论书的大小乘学者,都被称为论主。

  大乘论主的论书中成立第八识的有:弥勒(一说无着)的《瑜伽师地论》,无着的《摄大乘论》,世亲造《唯识三十颂》,护法等十大论师释《唯识三十颂》,由玄奘揉译为《成唯识论》,此诸论书中,广宣第八识的甚深妙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唯识论》卷三及卷四,总依十因,成立此第八识。

  所谓十因,亦云十理,有颂曰:「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死缘依食,灭定心染净」。

  1、持种者,引《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以下称《契经》)之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即不应有。

  2、异熟者,《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第八识,彼异熟心,即不应有。

  3、趣生者,《契经》说,有情众生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第八识,彼趣生体,即不应有。

  4、有执受者,《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第八识,彼能执受,即不应有。

  5、识者,《契经》说,寿暖识三者,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第八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即不应有。

  6、生死者,《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第八识,生时死时,心不应有。

  7、缘者,《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辗转相依,若无此第八识,彼识自体,即不应有。

  8、依食者,《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即不应百。

  9、灭定心者,《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第八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即不应有。

  10、染净者,《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第八识,彼染净心,即不应有。

  《成唯识论》卷三,除了引用《解深密经》的名颂,已如前举。此外尚引用《大乘阿毗达磨契经》的偈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该经又有偈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闻示。」也引《楞伽经》的偈颂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这些都是为了证明有第八识而由论主们引用的经据。其中以《解深密经》的偈颂以及《大乘阿毗达磨契经》的第一个四句颂,最常被学者们普遍引用,所以是特别重要的名偈。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这第一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所俱的能藏、所藏、执藏三项功能,其意义甚深难知,无有边畔,故云浩浩。第二句是说第八识名为本识,深藏不露,而渊深如海,前七转识,对于本识,犹如吹在海面的风,鼓起海面的波浪。

  第八识名为阿赖耶,有三藏的功能,已于上文略释。此中能藏者,谓能含藏诸法种子;所藏者,因受七识熏种于此八识,即以八识为种所藏处:执藏者,第七末那恒缘此识,审思为我所执藏,恒不舍离。

  第八识与第七识的关系,《楞伽经》譬喻为深海与风浪的经证,已如前所举例;此外,卷一有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两偈的梵文原典,应该与《成唯识论》所引者相同。

  又有两偈,则说得更清楚:「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最后一句的心俱二字,应系指八识与七识和合而生起波浪的意思。另在《入楞伽经》卷九的长颂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受熏持种根身器

  这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有受熏持种的功能。

  所谓受熏,因为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自己不能造业,所以要依靠前七转识的染净熏习,被熏之后,就执持种子,成为能藏的阿赖耶识。由此持种,得缘之时,又变成现行时,便是第八识所变现的根身和器界的环境了。所以第八识的相分,就有三种子。

  1、一切种子:是受前七转识熏习而成的种子。

  2、器界:有情所处的物质环境。

  3、根身:有情由五根所成的身体。

  如果第八识不受前七转识所熏,便无种子可持;若无第八识受前七转识熏者,一切往事,便成过去,即无种子成为现行,便无因果业报。其实就是由于第八识受熏,才能持续不断地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第八识性是无覆无记,恒不与善染诸类心所相应,自在为主,性非坚密,是故可熏。前七转识,非唯无记,故不能容受一切法熏。前六转识,且有间断,不能持种不失,故不受熏。一切心所,均为依他起法,不能受熏持种。无为法性坚密,故亦不受熏。

  所谓持种者,此第八识,恒时无间,执持世出世间,本有新熏的一切种子,能令不失。

  第八识的种子遇缘,即能变现有情的根身肉体而执受之;从入胎、住胎次第转变,成为根身,然后出胎、成长、住世、死亡,乃至此识未离身时,长时执受,不相舍离。第八识一旦离根身时,肉体便腐烂而成死尸;至于昏睡闷绝时,虽无第六意识,仍非死亡,是有第八识执受根身滋长故。

  至于第八识的种子遇缘变成有情处身的器界,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禾稼,大小动物,一切身外之物,有情的根身,即依之滋养安住不坏。

  根身为正报,由于有情正以五趣四生的根身而显果报的差别,虽所依的器界相同,而根身不同即是罪报与福报不同,却也都是有情众生各自的八识种子所现。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有情的一期正报,死亡与再出生的过程中,与前七识相比,总是最晚走又最先来的主人公。第八识是相续执持识,不论是在三界九地,或者已断二障,已证二空真如,都是相续执持的,名为阿陀那识;在生死的异熟阶段,名为阿赖耶识,无时不有。若此趣的业力已尽,即舍此趣的根身,转受他趣根身,舍身根时,舍寿及暖,识亦离开,名为死亡;若虽气绝,根身仍有余温者,乃因第八识尚未舍离。至根身渐冷,全身皆冷时,即表明第八识已离根身,根身即开始烂坏,便住死位。

  于气绝而失去分别能力时,前六识即先消失;但若其根身尚有暖触,第八识则仍住于根身而尚未离。离此根身,另得根身时,最初入胎,也是第八识先到;住胎至出胎,前六识方渐生起。因此而说,第八识是「去后来先」的主人翁。

  不动地前才舍藏

  前面二颂八句是介绍第八识因位的状相,接下来这一颂四句,是说明第八藏识的转识成智的状相。

  此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第七地菩萨位时,才舍藏识之名。

  不动地是第八地。进入此地时,第七识的我执自此永不复起,不再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乃是由于此地已有无相无功用道生起,自此第八识即舍我爱执藏的藏识之名,但名异熟识毗播迦及相续识阿陀那了。由于第八识在未成佛前,均为世间三业所感,未成无漏,故名异熟;又以第八识相续执持,直至成佛之后的尽未来际,故名阿陀那识。

  于此介绍十地菩萨的行位次第如下:

  1、极喜地:旧译欢喜地,已舍异生性,得圣种性,证得人法二空,善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

  2、离垢地:善能严持净戒,不起微细毁犯:此地菩萨所持菩萨戒,可参考《瑜伽菩萨戒本》的四重四十三轻、《梵网菩萨戒经》的十重四十八轻,及圣严拙作《菩萨戒指要》中的三聚及十善。持清净戒,离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3、发光地:此地菩萨成就胜定、等持及等至,发无边妙慧,从闻思修三慧,发起慧光。

  4、焰慧地:此地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发起智慧之力,如火烧薪,摧毁一切烦恼。

  5、极难胜地:此地菩萨能破一切情见,通达一切之法,无能胜者,犹如诸佛境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此地菩萨「三界无明疑见,无不一切皆空」。

  6、现前地:善离染净差别,无分别的最胜真如净性与最胜般若显现。

  7、远行地:此地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及出世间二乘的有相行,故名远行地。《成唯识论》卷九云:「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8、不动地:无漏的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不为一切有相功用及烦恼所动。于前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纯无相观,但亦尚有加行,故不能出现化他的佛身相及佛国土。至第八地,断除加行障,任运而可现出佛土及佛相,以利益化度众生。

  9、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遍游十方,说法无碍。

  10、法云地:能遍缘一切法的大法智,能隐覆一切无边惑障。是以大法之智云,湿注甘露法雨。

  金刚道后异熟空

  此颂是说,第八识到金刚道之后,即舍异熟识的毘播迦之名。第八识的证智程度,有三位:(1)第七地舍藏识名;(2)金刚道后的佛果位,舍异熟识名; (3)相续执持的阿陀那名,则永远存在。所以成佛之后,并不等于幻灭,乃是烦恼惑障的寂灭,并非如二乘圣者的涅槃,是灭其身而泯其智。

  「金刚道」亦名金刚三昧,亦名金刚心,是从金刚喻定得名。由于此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这个名词,通用于大小二乘,由此弹定之力,断尽一切最极微细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圣者,是阿罗汉向位之最终,在大乘菩萨则是等觉位。

  在大乘十地位中,地地皆有入、住、出的三个心位,此中最后一个心位的断惑证真,进阶过程即称为无间道;十地满心位,正在顿断最后一分极微细俱生所知障,以及任运起的烦恼障种子时,名为金刚无间道;此时于无间隔中,即已成佛,称为妙觉位。金刚喻定是瞬息无间,快速无比,故又名为闪电喻定。

  「异熟」旧译为果报,新译为异熟,梵名毗播迦。是依过去的善恶业因而获得乐苦果报之总名。由于果是异于因之性质而成熟者,故名异熟。例如造善业而得乐果,造恶业而得苦果,善业及恶业在三性中分属于善性不善性,其乐果及苦果在三性中均属无记性。因与果之间的性质相异,故名异熟。性质相异,由因成果,即为异类而熟,故名异熟。其善恶之因,得异熟之果,名异熟果;由业种生现行,现行熏业种,所成第八识,名为异熟识,亦名果报识。到了金刚道后的佛果位,即舍此名。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剎中

  这二句颂文是说,第八识于成等正觉而至妙觉位时,立即转舍异熟识名,而成大圆镜智,同时发起无垢识的功用,以根本后得二智之光,普照十方无量佛剎。在此亦宜介绍转八识成四智的心品内容:

  1、大圆镜智: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品,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得的智慧,此智藏有无漏功德的种子,故能变现佛果妙境。一切相得现于前,了无迷暗,故此又名一切种智、一切智。其变现犹如无方无畔的大圆满镜,能够映现一切万象。

   2、平等性智:亦名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得的智慧,此智无法生起平等大悲心来,唯内证一切诸法平等的理性,外缘一切诸法,自他平等。

  3、妙观察智:亦名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得的智慧,此智观察一切法的自相及共相,无碍自在,并于大众之中,巧转*轮,断诸疑惑。

  4、成所作智:亦名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得的智慧,是为利乐地前的菩萨以及二乘、凡夫,遍于十方,示现三业变化,即是以佛的应化身,普度众生。

  「无垢」即是第八识的无上转依最极清净位,名为无垢识,即是如来地的阿陀那识,它是第八识的净分,旧译称之为第九识,另有一个梵名是阿未罗识。《成唯识论》卷三云:「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十方尘剎」即是周遍十方无量无数恒河沙数诸佛国土。「普照十方」是说成佛之后,得大涅槃,得大自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以三身四智,度无量众生,所以唯识大乘的究竟果位,是悲智双运而永无厌倦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