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3|回复: 0

[祖师大德] 彻悟大师教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彻悟大师教言


有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真正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内心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呢?末学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下面这段教言非常殊胜,或许就能回答我们很多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疑问。第二段教言,出自《彻悟禅师语录》:“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对于这段教言,末学是这样理解的:“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不可思议的极乐之乐来比较娑婆之苦,苦更显得苦,这是让我们生起厌离之心。为什么对比之下,苦会更加苦呢?因为乐的境界实在是太妙了,太不可思议了,再一看苦的境界,就感觉实在是太苦了!这时就会想:哎呀!我竟然一直流转在这样痛苦的深渊里,不行,我非要脱出这样的苦不可!并且心中只有这样一个念头:无论什么事还是什么人,都休想阻止我跳出轮回的决心!这时候,其厌离的心,就像要跳离臭秽不堪的粪坑、逃离令人害怕的牢狱一般。“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这句正好跟上一句呼应,是换一个角度比较苦乐,是让我们发起欣求之心。以娑婆世界的苦来比较极乐世界的境界,极乐之乐更显得乐。为什么乐更显乐呢?因为苦的境界实在是太难忍了,再一看极乐世界的境界,极乐的乐就更加吸引自己的心,当下就会发愿——“我非要往生到这样的境界中去!”如还归阔别已久的故乡,如奔向堆满宝物的处所。无论是心中,还是眼中,都只有故乡、只有宝所,没有其他的了。无论什么事、什么人,想要阻断我希求往生的心,都是不可能的!

以上两句,无论是以乐观苦,还是以苦观乐,都是为了让我们生欣厌二心。为何比较之下,会加深厌离、增上欣求呢?答案是利用我们凡夫的分别心。以乐观苦,凸显苦更苦;以苦观乐,凸显乐更乐。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比较的话,自己内心对苦与乐是没有多少感觉的,并且我们通常都是以这个世界的不同境界来作比较,比来比去都是这个世界的事,而现在是将极乐世界的境界来和娑婆世界的境界作比较,所以我们对娑婆苦与极乐乐的认知就大不一样了,自然会加深厌离、增上欣求。为什么有以乐观苦和以苦观乐的差别呢?因为所突出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为了突出苦,所以以乐来反衬苦;一个是为了突出乐,所以以苦来反衬乐。娑婆世界里的苦,与乐本身在对比之下,就有很大的差别,而极乐世界的乐与娑婆世界的苦的反差更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是非常震撼自心、打动自心的。

当真正认识到娑婆苦、极乐乐之后,求生之心是根本无法抑制的,一定会发起“一定要去!非去不可!”的心。“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如同非常口渴时想要喝到水,如同非常饥饿时想要吃到食物,如同重病时想要有治病的良药,如同婴儿思念慈母(前四是欣求极乐);如同躲避冤家拿着刀追砍,如同堕在水火之中急求有人救援(后二是厌离娑婆)。果真能如此恳切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么一切的境缘,都不可能转变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心了。这里彻悟大师用了非常精准的比喻来形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内心状态,这样的欣厌心,就不是若有若无、时有时无的了,也不是软绵绵的、没有心力的了。这样的欣厌心,如同条件反射,是自然的反应。我们肯定是口渴极了要喝水,饿极了要吃饭,有人追杀要逃命,深陷水火要救援,这是根本不用思考就有的自然反应。也就是说,求生极乐世界的心,已经成为一种无须刻意去想的自然反应了,不是要刻意去思维一番之后才想:“哦,我要求生极乐世界。”而是连想都不用想,自然而然就发起想要往生的心了,任何境界都已经无法改变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了。心已坚固,不可能再退失了,如同顽石不可能改变了。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13: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