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宗旨。千经万论绝不离这个原则,凡是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宗旨,都可以看作是佛教的经典。佛门实在是广大,真正能够包容一切法。教学以自净其意为目标,自净其意属於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於戒学,帮助你得定、开智慧。佛教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开智慧;戒定慧又叫做三无漏学,三是三大类,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无烦恼;这三大类的学问,可以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
  丙、二门并修
  这一段是对於研究佛法提供一个方法,学佛从哪里下手?提供我们一点意见做参考。「二门并修」,二门是指「解门」、「行门」,二门必须并修。古大德将佛教修行订四个次第:信、解、行、证;证是证果、成就。当然你现在已经信了,信了以後要注重解行;解行要并重,不能偏一边。偏在解,没有行,无法悟入佛法的真实义;要有行,才能真正的理解。只有行,不解,这个行也不能成就;要有解帮助行,行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两门并重,同时下功夫。解门是智慧;行门是功夫,就是禅定。解门是看破,行门是放下。
  「解门」:自古以来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阅藏」,一个是「研宗」。「阅藏」:藏是《大藏经》。《大藏经》在宋朝最初编纂时有五千多卷;现在的《大藏经》增加很多,有宋以後翻译的,还有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的注疏。现在最完整的是《中华大藏经》,这是台湾新编的,有几万卷。阅藏是好事情,可惜现代人没有这个福报。从前的出家人,事情少、时间多,每天到藏经楼阅藏;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庙里住几年,在那里阅藏、读书,有福报。现代人不但工作忙碌,而且没有文言文的基础,经典摆在面前看不懂。我们今天最起码也要背一百篇古文才有能力读诵经典。
  藏经是课程的标准,我们修学唯一的依据。佛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首先我们对经典要建立信心,不能够怀疑,怀疑就变成障碍。世间人做学问,怀疑的态度非常重要,没有怀疑就不能进步;但是佛法不能怀疑。因为世间学问一直都在摸索,没有达到最高峰,没有一个定论,没有结论。佛法登峰造极,有圆圆满满的结论;怀疑这个结论,就达不到。它是一条正路,是十方诸佛菩萨所走的大道,唯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快速证得。现在全世界佛教所遗留的经典,保存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就是中文译本,其次是西藏文译本。这两种文字都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而梵文的经典已遗失殆尽。
  「研宗」:没有阅藏的机会,不得已而求其次—研宗,专门在一宗下手,这也是一个方法。在中国,小乘有两宗,大乘有八个宗派,每一宗派的典籍至少也有一千卷以上,包括经论以及历代祖师的著作,也是有相当分量,要想精通不容易。古人三、五年就能够透彻贯通,因为古人的福报大、环境好。古人在寺院丛林,每天在讲堂里听讲经八个小时,研究教理;还有八个钟点修行,在一块共修,参禅到禅堂,念佛到念佛堂,一天十六个小时解行并重,他有这麽好的环境;剩下八个钟点,吃饭、洗澡、洗衣服,忙得不得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教学使你没法子打妄想。一天上两个钟点课,其余时间都在胡思乱想,不能成功。古人教学方法好,因缘殊胜,我们今天找这个地方找不到,福报不如古人,就是研宗也有相当的困难。
  除这个之外还有没有办法?有。不但近代有,古人也有这种情形,一生专攻一部经,这会有成就;不但是行门要一门深入,解门也要专精深入。在近代,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锲而不舍,写出《金刚经讲义》,这个讲义就变成金刚经注解的权威。自古以来金刚经的注疏他都看过,这个讲义集古今《金刚经》注解的大成。周止庵居士也是如此,一生专攻《心经》,《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他下了四十多年的功夫,《心经诠注》变成自古以来《心经》注解的权威。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每一宗的典籍几十种之多,十年研究二十种,平均半年读一部,用的功夫很有限,成绩平平;如果十年用在一部经上,这不得了,你这一部经必定出人头地。古人,纵然他是从一宗下手,几乎到他晚年成就的时候,把拉拉杂杂的都舍掉,最後只留一样,变成专攻,所以在解门也是一门深入。诸位一定要记住,解中有行,行中有解。著重学术的,像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为主,唯识宗有六经十一论,以《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为主,他们也有修行的方法,并不是只解不行。著重在行门上的,也有理解,都是解行并重。
  行门里面列举四个宗派:
  「律宗」:由持戒这个法门进入,著重戒律。「三业清净」:这是修行目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三业清净是指身、口、意能够做到清净不染。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意要是不染,身口决定不染,意要是染污,身口也会连带的染污。所以律宗不但著重外表,更注重的是内在;外表能影响内在。律宗著重在形式上,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法度、合乎规矩,严持戒律。小乘戒律著重事相,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外表非常庄严,一举一动都合规矩。而大乘的戒律著重在心地,对外表就不太注重。可是大乘戒比小乘戒难,因为大乘著重在心戒。譬如杀生,小乘戒是起心动念要把对方杀害,断他的命才算是犯了杀戒;可是大乘戒不如是,大乘戒起心动念就破戒,没有伤害对方,起个念头要杀他,戒就破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大乘是心戒,论心不论事,杀盗淫妄,起心动念就破戒。小乘戒起心动念不破戒,没有罪,一定要做了事情才算犯罪。大乘戒在起心动念上结罪,所以大乘戒菩萨心地非常清净。
  佛说律宗是「正法期成就」。佛陀在世,僧团都是清净的僧团,修行人善根深厚,社会风气非常淳朴,的确是修学戒律非常好的时代。现在的社会修戒律就相当不容易,很难。古时候有专修戒律,佛陀在世时从这个法门入门的很多。在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南山道宣律师这一派专修戒律,称之为律宗。
  戒律精严能感动鬼神。南山律祖就是唐朝道宣律师,感动天人供养,他是日中一食,天人每天送饭给他、侍卫保护他。窥基大师跟道宣律师同时代,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对於戒律在外表上没有那麽严格。窥基大师是贵族出身,玄奘大师看他很聪明,要他出家。传说他向玄奘大师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带一车的书;第二、我要带一车的金银财宝,要享受;第三、我要带一群美女伺候我。玄奘大师说:行!都可以。於是窥基大师出家,俗称三车法师;他在戒律上就不会那麽呆呆板板的。有一次他经过终南山,顺便拜访道宣律师。他名气很大,是唯识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是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对他有一点成见:虽然是不错,很有学问,经也讲得很好,但是戒律很差,不大守戒;就有一点轻慢心,好像很遗憾,这麽好的法师不能够严持戒律。他那天拜访道宣律师;天人每天供养送饭来,那天天人没送饭来,道宣律师饿了一天。第二天,天人送饭,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你为什麽没有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个山上,满山的护法神都在这儿护卫,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心里面非常惭愧,原来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我没把他看在眼里,这麽多护法神保护著;我还不如他,我才一两个护法神,他是满山遍野的护法神,害得我的护法神都不敢进来。这才晓得大乘戒跟小乘戒,在戒相上讲不能够同日而语。大乘菩萨在形式上虽然是很随便、很无所谓,心地清净。
  「禅宗」:禅宗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心就是阿赖耶,性是真如本性。本性上起了无明,不觉,心又起了念头,这是根本无明。无明一起来,真如本性就换一个名词叫做心,所以心就是带著无明的本性。明心就是恢愎光明,把无明断除,这时候的心就又恢复它的老名字,叫做本性。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必须要破无明才能够见性,才能够恢复明心。要想见性,先断见思,再破尘沙,然後再破一品无明,才能明心见性。试问:有没有本事把第一关见思烦恼断掉?这是要讲真正功夫。
  参禅,用参话头的方式,或者是观心的方式,这都是手段;第一步的功夫要断见思烦恼,目的是明心见性。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要断尽才能够得到解脱,但是并没有大彻大悟,还要继续努力进修,再破尘沙、无明,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三业清净,名字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念佛法门里,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三业清净,方法手段不相同,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净土法门讲事一心就是禅家讲得到禅定,所以事一心叫做念佛三昧,但是还没有明心见性,要到理一心不乱才是明心见性。
  「像法时期成就」:像法是相似法,佛法已经没有过去那麽纯。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後一千年之内,佛法还没有很大的变质,相当纯,依照佛的戒法修行,能够达到目的。像法一千年,佛灭度後一千年至二千年当中,佛法起一些变化,变质了,後来的人把他自己的知见掺杂在佛法里面,所以就不纯,这个时候单靠修戒律不容易成就,要修禅定。佛法传到中国来,刚好是佛灭度一千年,佛的法运也正好是禅定这个时代,所以中国的佛法几乎全是禅宗的势力范围。禅,的的确确在中国发扬光大。佛灭度二千年以後是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是佛的末法时期,末法的初期,在这个时候禅定很难成就,在这个时代要想断见思烦恼不容易。
  「净宗,带业往生,末法时期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净怎麽成就?「带业往生」,这个方法成就。为什麽?你没有办法消业障,只有带业往生。佛在《大集经》里说:「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戒成就,像法禅成就,末法净成就。」末法时期修学净土,就是依教奉行。
  带业往生不是明心见性,不是三业清净;如果讲一心不乱,那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三业清净。在末法时期,我们的业障太重,没有能力断惑,没有能力达到一心不乱;净土的殊胜方便,就是可以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决定能成就,正是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懂理论,如理如法修行,才能成功。在末法时期,如果要建立一个真正如法的道场,那就是念佛堂。念佛堂著重行门,就是长年的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过去印光大师在苏州灵岩山就建立这样的道场,天天打佛七,一天六支香,一支香一个半小时,每天九个钟点念佛。他的道场讲开示不讲经,是一个专门念佛的道场。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非讲经不可;如果能够每天两个小时讲经,十个小时念佛,一天有十二个小时解行相应,这才是真正末法时期如法的道场。
  「密宗」:密宗讲「三密相应」,口诵咒,手结印,意要观想,三密相应。目的也是明心见性、三业清净。密法是正法、像法、末法时候都有。如果显教不通达,没有资格学密。密是属於加行的,功夫上再加上一点,是这个意思,所以严格的来说,你要学密,先要学三藏经典,对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明了,才可以用密咒来加持。如果对於显教教理完全不懂,你去学密,那是盲修瞎练,不会成功。
  跟真正的密宗上师学佛法,你的教理没有搞清楚,他不会教你密法。我初次见章嘉大师,他传我一个咒,跟我结缘,要我常常念。他教我六字大明咒,把这个咒的意思讲得清清楚楚。为什麽呢?才能观想。「嗡」是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所以是身、莲花、保持、意,以中国话来说: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你念咒时懂得这个意思,与身心相应,岂不是三业清净、一尘不染!其实「南无阿弥陀佛」也完全是梵语,意思是皈依无量觉。「南无」是皈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皈依无量觉。要懂得观想,口里念佛号就跟念咒一样。
  希望诸位解门著重一部经的专攻,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门深入;行门还是念佛好。

◎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
  前面是把整个佛法概略的介绍,第九讲以下讲解脱的方法,这也是普遍的介绍,介绍之後你自己去选择。先介绍通途的方法,「方便五乘解脱」。「方便」:这是从方法上说,有方正的道理、有善巧的便利,称为方便。「五乘」:适合於众生的根性,分为五种: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众生根性不相同,佛是应机说法;你的愿望如何,佛就跟你说什麽法,满你的愿望。「解脱」:解就是解开,解除你的烦恼,解除你心里面的结;脱是脱苦,结解开,苦就没有了。解是对烦恼、无明说的,脱是对轮回、生死讲的。解是因,脱是果报。
  甲、契机施度
  这一段是概略说出佛为什麽用这些方法,他为什麽不用一种方法,要用这麽多的方法?五乘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归纳,归纳为五大类;因为众生根性利钝不同,钝是迟钝,利是猛利聪明。「钝根」的人,「心思昏昧,眼光浅近」,他满足现前的生活,不想将来、不想来世,这一世过得很自在就可以,来世我不知道,我不考虑;我现在在人间,人间过得很好,天上太渺茫,不想生天。像这种人,是小根器的人,志愿很小,没有远大的眼光,只希望解决眼前的痛苦,希望得到眼前的福报就可以;佛也不会舍弃他,也帮忙他。他修世间福报,行,「说世法方便」。「与上法不解」:佛不会跟他讲向上一种的;佛说法无有定法可说,佛说法满足众生的愿望,满足众生的需求,对於根性钝的是这麽一个原则。
  「利根」的人「心思敏捷」,见闻觉知很利,一看他就明了,一听他就懂得,一闻千悟。他的「眼光远大」,不仅仅是谈眼前的事情,他晓得有将来、有来世,他要求更殊胜的果报,要求究竟圆满的果报。佛遇到这一类的人,「说出世了义」,满足他。「与下法不满」:他不求人天福报,他要求究竟圆满的解脱。
  乙、世间
  正因为众生根性不等,所以才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里面分为世间跟出世间:世间是不超越六道轮回,在六道之内;出世间是超越六道轮回。世间有两种:一种是「人乘」,一种是「天乘」。
  「人乘」:有人愿意在人间,人间很好,我生生世世做个人,生生世世都做个有福报的人;这个人志向不大,我们世间人所说的小儿科,胃口很小,一点点他就满足,给他一块糖就很满足,很容易打发。在佛法里面,人乘佛法就是小儿科,轻易的就可以满足他,佛就教给他保持人身、生生世世在人间享福的方法,就是小乘法。
  「现世福报,不失人身」:这是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我在这个世间有福报,五福临门,生生世世不失人身,这也不错。可是诸位要晓得,福底下还有一个「气」字,有福「气」,有福就要受气!福越大,气越多,不是很圆满的事情,佛法称此为红福,红尘之福。出家人也有福报,清福;他有福,他没气。什麽方法能享现世福报、得人身?只要你能够「受五戒」。受五戒,不是找个法师替你受个五戒,就得人身、现世福报,这是假的,没那回事情。受是心地接受,依教奉行,一定要照做,只注重形式是没有用处的。形式上是隆重的举行一个仪式,法师给你做证明,你在佛菩萨面前宣誓,我要依照佛的戒律来遵守、来奉行。宣誓之後要能够做到,要是做不到,你是存心欺骗佛菩萨,罪上加罪。
  一定要知道每一条戒所含的精神,以及我们在生活当中什麽状况之下应该怎麽做。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犯了戒,还认为自己戒律持得不错,那就错了。譬如不杀生,如果你们男同学去服兵役,派到前方,敌人攻来,我不能杀生,这糟糕了!亡国灭种。你持戒不杀生,你倒不错,你很好,别人遭了殃。在这个时候,戒有开缘,可以开杀戒,不是犯杀戒、不是破杀戒,要懂得这个道理。为什麽开,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由此可知,戒律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不是呆板的,在某一种情形之下要活用,一定要懂得活用才能谈得上持戒。
  「天乘」:这个世间也有一些比较高明一点的人,他知道有天堂,晓得天人的福报比我们人间大,他不满意人间的福报,想要到天上享天福。「胜妙天福」:胜是殊胜,殊胜微妙的天上福报,他想求这个。「误为究竟」:一般宗教徒,祈求到天堂享天福,认为生到天上就永生、就是究竟,这是错误的。天有二十八层天,有三大类: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超越轮回。纵然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最高的一层,寿命八万大劫,寿命尽了必定堕落,所以天并不是究竟。学佛的人绝不羡慕天堂,可是你想去,佛也可以教导你、帮助你。「行十善」:修十善业是生天的基本条件,可以取得生天的资格。如果要往上升,十善业还不够,色界天要加上禅定,禅定里面还要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人乘与天乘都不究竟,因为没有超越三界,并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所以是「偷安小果」。在六道里,人天福报虽然比较大一点,但是仍然在六道里面,不能超越,所以只是小小的果报。可是要记住,三界如火宅,人天福报只能解除眼前的痛苦,得眼前的福报,决不是长远,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的。真正得到永恒的福祉,那还是要讲求出世。
  丙、出世
  出世间有三种:声闻、缘觉、菩萨。根性钝劣的是声闻、缘觉,但是比人天聪明多了。他觉悟到三界不安、轮回太苦,总得超越轮回才算是一个了断;明心见性,成佛、成菩萨那太高了,不需要,只要不要轮回就好了,这就是一种钝根。
  「声闻乘」:要超越轮回,必须「断见思惑」。见思惑就是烦恼,心里面只要有烦恼就不能超越轮回,因为生死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六道是果,见思是因,有因必有果,断了因,果就没有。
  什麽是见思惑?讲表末後有附注。「见惑」:见是见解,惑是迷惑;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思惑」:思是思想,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想法。
  见惑分为五类。一、「身见」:就是执著我与我所。执著身心五蕴是「我」。「我所」是我所有的,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田宅是我所有的,这个家庭是我所有的,父母是我所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女是我所有的我所是身外之物,你认为是你自己所有的,这都是属於身见,是错误的。这个身不是我的,几个人能觉悟到?无我就无烦恼了。所以见惑的根源就是我执,从我执而生的。
  二、「边见」:偏见,偏在一边。譬如佛法里讲空有是两边,若执著一种都是堕在一边,不是执著空就是执著有。断常也是两边;譬如有人认为人死了之後,来生还是人,这是常见;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了了,这是断见;都是错误的见解。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会引起许许多多的罪业、许许多多的障碍。
  三、「戒取见」,四、「见取见」,这两种一般人称为成见,成见很深。戒取见是在修因上的成见,执著成见。见取见是果报上的成见。譬如,认为天堂就是究竟,认为信上帝将来可以升天堂,这就是见取见。要到天堂一定要修十善,不是信了就能去。
  五、「邪见」:除前面四种以外,凡是一切不正确的见解都叫做邪见。邪见里面最严重的是不相信因果,拨无因果;因为人不相信因果报应,他什麽坏事都敢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有果报的。
  「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错误,分为五类:「贪」、「瞋」、「痴」、「慢」、「疑」,都是属於根本烦恼。百法里,烦恼有二十六个,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就是此地讲的见思惑,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就是见惑。
  「贪」:贪而无厌。「瞋」:瞋恚,遇到不顺心、不满意,生瞋恚心。「痴」:愚痴,对於一切事理不能够明察,颠倒是非。譬如,我们眼前这个社会是灭法的现象,不是佛法兴的现象,每一个大街小巷都有道场,里面有正法,也有不是正法;开庙店很赚钱,於是庙店林立,打著佛教的招牌骗取信徒的财物,这怎麽得了!把佛教的形象破坏,这是末法时期的怪现象,也就是佛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慢」:贡高我慢。「疑」:对於圣教怀疑,对於正法怀疑。现代的人都听骗,讲正法是教学,规规矩矩跟你讲,不相信,认为这个不希奇。如果那个地方开个道场,给你摸摸头就开智慧,就证果;你一定马上就去参加,认为这个快!但是聪明人要想一想,如果摸一下头就开悟证果,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每一个人给你摸一下,就什麽都开悟了,还要修什麽行?佛又何必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我们实在是迷得太深,迷惑颠倒,头脑不清醒,稍微清醒一点就能够辨别邪正,才晓得那种说法都是花言巧语、都是骗人,都不是真实的。
  见惑,在三界之内,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共有八十八使。思惑,三界一共八十一品。见思惑断尽,就「证阿罗汉」。阿罗汉是印度话,翻作无学;无学就是毕业,所学的东西修完。小乘法里,三界六道毕业,三界六道的因缘断掉,不再受三界六道的果报,这是目标。他「修四谛」法,四谛法是小乘法的总纲领,一切小乘法都不外乎四谛—苦、集、灭、道,修这个法门可以超越三界六道轮回。
  「缘觉乘」:声闻是由佛的言教开悟证果的;缘觉就不一定,他比声闻聪明,观察宇宙一切的缘起而开悟。没有佛出现的时候,他自己能开悟,是世间绝顶聪明的人,功夫比声闻深。缘觉能够「断见思习」,习是习气。阿罗汉虽然断见思烦恼,习气还没断;譬如说傲慢,他养成一种习惯,时时刻刻还露出那个习气,可是心没有傲慢。辟支佛连习气都没有,都断掉。「辟支佛」是印度话,辟支翻作缘,佛是觉,辟支佛就是缘觉。「证辟支佛」也有方法,「修十二因缘」。
  「自了小乘」:声闻与缘觉不发心度别人,只管自己,称为小乘。如果讲三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讲二乘,声闻与缘觉归为一类称小乘,菩萨称大乘。
  「菩萨乘」:菩萨这两个字也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有情」。菩萨还是有情众生,虽然有情,觉而不迷。所谓有情就是烦恼没断尽,这个烦恼是指无明烦恼,不是指见思烦恼。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尽,所以还称菩萨;一定要最後一品生相无明也断尽,这个时候才是成佛。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其实菩萨的阶级是从凡夫概念当中建立,凡夫在迷,迷得重地位就低一点,迷得轻地位就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是这麽分法的。菩萨根性利,心量也大。「自行化他,证成佛果」:这是菩萨修学的目标,自己肯修,也肯帮助别人。声闻、缘觉只自修,不肯主动帮助别人,众生向他请教,他才肯教,他不会主动找你。菩萨则不然。经上常讲「菩萨作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就来了,他会主动的帮助你。
  菩萨「修六度万行」,任何法门都修,门门都学。前面我劝诸位学一门,是不是与菩萨法抵触?不抵触。菩萨是一门成就之後,然後是门门都学,样样都学,学的进度就非常快;如果一开端是样样都学,学到最後是没有一样能学成功。所以,入门一定是从一个门入进去,入了门之後,门门都成就。《华严经》里,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一个修行的榜样,他在文殊会上求得根本智,根本智一定是一门深入,然後出来五十三参,门门都通。这是很好的模范,我们应当效法善财童子。「六度」是菩萨行的总纲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这六门,称为六波罗蜜,这是「普度大乘」法。在佛法里面唯有菩萨能成佛,其他的不能成佛,因为所修的不是成佛之因,只有菩萨所修的才是成佛之因,所以能证究竟圆满的大觉。

◎第十讲 五戒十善
  第十讲劝我们修学,从哪里下手?「五戒十善」。这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法,无论是三乘或者是二乘,必须以五戒十善做基础。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做好,人天资格都没有,他还能成菩萨吗?还能成声闻、缘觉吗?不可能的事情。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层楼,菩萨是最高一层,没有下面四层怎麽会有最高一层?所以我们要重视五戒十善,想学佛,想成佛、成菩萨,一定要认真修五戒十善。
  甲、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资格,就是我们一般讲人格,做人的资格,在六道里取得人道的条件。
  戒有五条:「不杀生」是「仁」,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这是配合中国固有文化而说。中国的社会是伦常的社会,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所看不到的。伦是五伦,五伦是讲我们社会的组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个家庭到社会国家,是五伦组织。五伦组织关系非常的亲密,所谓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社会结构上来说非常的完美,这是西方社会所没有的。维系五伦社会的道统就是五常八德,特别是五常,这是道德的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条是中国人基本的道德观念,人人都必须遵守。每一个人从小就要接受这个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会上所作所为,有这个道德规范著,不至於越轨太大。我们民族在这个世界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没有灭亡,就是靠这个伦常的道统维系著。可是中国人现在是礼丢掉了,法也不遵守,天下大乱!所以我们现在比起西方人差远了,远不如西方人。我们自己应当要觉悟、要负责,把中国固有文化复兴起来。
  「不杀生」: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杀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杀的众生怀恨在心,念念要报复,这就是佛家所谓欠钱的要还债,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为什麽?两方面都迷。被杀的众生不会想到,过去世我曾经杀他,这是一报还一报;就这样算了,那这个事就完了,就没事;若还要杀他报复是迷,这是没有做还债想。你杀我,我将来有机会再杀你、再报复,报复一次比一次要惨烈。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杀生招感世间刀兵的劫难。佛法教我们不杀生,不但是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同时更是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里面本来就是慈悲的,养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不杀生上来培养,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条戒律有这麽大的功德。杀生业障非常重,障碍明心见性,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因为一个好杀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麽会得一心?修禅怎麽会得禅定?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一切戒条里第一条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义」,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这一条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们没有得到别人同意,随便把别人东西移动,都是偷盗;不一定说据为己有才是偷盗,佛经里定义不是如此。我的书放在桌子上,你没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书拿到另外一边,让我找不到,就算偷盗。而且戒律订得非常微细,就是一草一物、一针一线,再微小的东西都不可以偷盗。这一条戒是帮助我们修学清净的布施,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使我们恢复自性清净心。
  「不邪淫」:这一条相当於儒家讲的「礼」。不邪淫是指在家人,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讲不邪淫,出世间法是讲不淫欲,这一点有大的差别。「不妄语」:不欺骗他人,这也是根本大戒。「不饮酒」:这一条戒是属於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後会做出杀盗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订不饮酒,是防止前面这四条戒。过分的酗酒必定误事,社会上许多犯罪与酒几乎都是关联的。
  「开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这五条戒决定不能犯。「开」是有开缘,像我前面跟诸位说的杀生,是开缘。在什麽情形戒可以开?利益众生的时候。特别是在救度一切众生时,众生有急难,这时候可以开戒。开戒决定不是为便利自己,而是为利益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救度众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时,都不算开缘。要看戒本,才能真正明了每一条戒的戒体、戒相、戒行,以及开遮持犯如何修学,这才谈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义,又要记得戒条的条文,还要理解这一条戒的精神,然後才能够如法的修学。「持」是受持,「犯」是破戒。开缘里面,开戒是持戒,并没有犯戒。佛告诉我们,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够依教奉行,必定能够保住人身,来生还是人身,不会堕三恶道。
  乙、十善
  这一段是讲「天乘之因」。生天,天人要修「十善业」。他的德行标准比我们高,我们守五条,他有十条,这十条也就是五戒的扩展。
  「身三」:身有三条戒。「不杀」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五戒的前面三条。「约身如绳,身业清净」:约是约束,绳是绳墨,从前木匠用来打直线;约束自己身,像绳子一样拉得很直。约束自己,身业清净。
  「口四」:口业有四种,这是从不妄语里开出来的。第一、「不妄语」:不说假话。第二、「不恶口」:不说粗鲁的话。第三、「不两舌」不挑拨是非。第四、「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话说得非常好听,可是用意不善,都是欺骗人、诱惑人、迷惑人。譬如近代有一些电影、电视、歌舞、小说,许许多多都是绮语,对世道人心有很大的影响;造作罪业,不晓得罪业深重,还认为那是高度的艺术。佛制戒律,教我们「守口如瓶,口业清净」。特别是要修出世间法的,纵然对众生没有害处,也都是些戏论,为什麽不多念几声佛号?你要写一部小说,为什麽不写一千万声佛号?天天一张一张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写上几十万字,你会成佛,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功德多大!众生迷惑颠倒,没有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真正明白,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为什麽不多念佛!
  「意三」:意业有三种,不贪、不瞋、不痴,这个范围也非常广大。「不贪」:一切恶法不能贪,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善法也不可以贪;因为贪恶法跟贪善法都是个贪心,只是把对象更换一下而已。在人天乘里,贪一些善法还没有关系,因为他并不想出三界,所以贪心并没有断。对一切恶法不贪,心就清净。「不瞋」:欲界天人还有瞋,贪瞋痴都有;色界跟无色界天人没有瞋,贪跟痴没断,但是瞋恚心已经伏住,种子虽然没断,它不起现行,所以色界跟无色界天人不会发脾气,没有瞋恚。如果有瞋恚心,不能得定。「不痴」:不愚痴。对於一切境界不明事理、不辨真妄,这是愚痴。「防意如城,意业清净」:从前城墙筑得很高、很厚,防守盗贼,我们防意就要像守护城池一样,要谨慎,不可以放逸,不可以大意,求得意业清净。
  天人的三业比我们人间清净,道德水准比我们高。这十条是生天的基本条件,不能缺少。如果是只修十善,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单有十善还不行,还要加修禅定,叫未到定。欲界上面四层天,也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若世间根本禅定成就,就生到色界天。
  丙、应辨
  第一条是讲因果。「因,有真伪纯杂大小转变」:因,有真有假、有纯有杂、有大有小,所以它会转变。这个转变,譬如真的会变成假的,假的会变成真的,因此果报千差万别。因是这麽复杂,所以果—依报、正报,千差万别。为什麽要辨别这个?譬如我们现在都是人,这样说起来我们过去生中一定修五戒,现在我们得人身。虽然得人身,每一个人正报不一样,面貌不一样,身体健康不一样,聪明智慧不一样,生活环境差异更大,这是什麽原因?真伪纯杂大小转变,非常的复杂,这是应当要知道的。
  第二条讲「有漏」、「无漏」。有漏,这里面带著烦恼、习气,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为「世间功德」,无漏为「出世间功德」。有漏是「著相求福」,所求的是福报,在修学时著相。这个福报能不能得到?能得到。「离相去障」:高明的人离相,他不求福,他求的是去障,去障就明心见性;那是真正的功德,是真实的功德,这是觉悟的人。真正聪明人,修学跟普通人不一样,一般普通人多半是求人天福报。佛在经典里面为我们讲许多道理、许多方法,连无上正等正觉都可以获得,都能够证得,何况人天福报?这些是小事,只要肯修学,非常容易就能够获得。

◎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
  这是讲出世间的修学要领。「四谛」、「十二因缘」,这两种都是小乘人修行的方法。
  甲、四谛
  「谛」:就是我们俗话讲真理,谛实之理,它是实实在在的,决不是虚妄的。有四种,说的是世间因果与出世间的因果。「四谛」是苦、集、灭、道。
  「苦」:「身心酬业,患累逼恼」,这八个字就把六道的众生说得清清楚楚。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麽?酬业。过去造业,现在来酬偿,造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觉悟的人,在一生当中把这个东西摆脱掉,逆来顺受,要求超越,人生就有意义。如果在一生当中不能把结业解除,不能超越生死轮回,你想想看,这个人生有什麽意义,有什麽价值?诸位千万不要被世间名利诱惑。如果照世间人看法,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青史留名;将来这个世界有成往坏空,太空中天天都有星球爆炸,试问那个历史留到什麽地方?假的,不是真的。唯有明心见性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不要被假的迷惑了,这比什麽都重要。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自己,生生世世都搞假的,搞到现在还是目前这个状况,还要不警觉,不得了!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想的是什麽?做的是什麽?拿五戒十善对照一下,我们能及格吗?如果不及格就到三恶道,得不到人身,一世比一世苦。一定要警觉,要办自家的真事,要办自家的大事,什麽妄想都不要打,老老实实的念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如果有机缘,建立道场弘法利生。身心的确是酬业,而我们自己又不会转业,这就苦了。「患累逼恼」:这是说人生这一生的感受,苦;这是讲「世间果」,先说果好懂,因为是现前的感受,我们很亲切的能够体会得到。
  「集」:有果必有因,集就是因。果报从哪儿来的?「起惑造业,招集来苦」,这里面有三个字:「惑、业、苦」,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原因,六道轮回的道理。为什麽会有六道轮回?起惑、造业、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再造业、再受苦,永远这麽轮回。这是「世间的因」。
  佛教导我们要觉悟。「应知」:世间的苦果应该要知道。「应断」:招集苦报的业因应该要断掉。能够断,当然就不受这个苦,就超越轮回。苦集这两条是世间因果,这是真谛。
  下面两条是出世间的。出世间也先说果,果是什麽?灭。「灭」:灭烦恼、灭生死。「结业已尽」,灭尽了。「无生死累」:涅盘、寂静、圆寂,都是灭的意思,把惑业苦灭掉,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这是「出世间果」。
  果报当然有业因,因就是「道」。道的范围非常广大。「正助双修,能至涅盘」:涅盘就是前面讲的灭,涅盘是梵语,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如果我们用前面佛教大意三句话来说,「自净其意」是正修,就是修定、修慧,定慧是正修;戒是助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助修。这完全是从纲领上来说,在实际修行当中是相当的复杂。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正修是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最後的结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以念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为主修、正修,用这个法门成就念佛三昧、成就正等正觉;以无量的法门来作助修,当中五十三参,参访许多的善知识,成就自己的定慧,是助修。这一种助修,诸位一定要记住,决不是说遇到一个禅德就跟他学参禅,遇到一个密宗上师就跟他学持咒,那就糟糕,一样都不能成就。所谓参访是亲近这些善知识,听听他讲的,看看他修行的方法增长自己的智慧,绝不受他影响。如果受他影响,把自己的正修破坏,助修也没有了,正助两边都失掉。自己必须如如不动,才有资格参学。看得清清楚楚,样样都晓得,增长智慧;虽然样样都晓得,如如不动,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不改变,这就真帮上忙。不动心就帮上定,看得清清楚楚帮上慧,定慧都修了。
  参学并不只限於佛门不同宗派、不同法门的这些大德,那为数不多;其实世间各行各业,从早到晚看的这些人,遇到的那些事,都是五十三参。见到这些人事,心里清清楚楚,增长智慧;虽然见到,如如不动,在什麽境界都不动心,增长定功。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道场,在这个道场才成就无上道。正修就是自己选定主修的法门,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决定不更换、不动摇。助修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里绝不受影响,要记住这一点,绝不跟人家走;博学多闻是成就自己的定慧。怎麽晓得有定、不动心?样样都看、样样都听,在这里头才晓得自己不动心,没有受影响。怎麽晓得自己有智慧?样样都看、样样都晓得,人家不问的时候,心乾乾净净什麽都没有,而一问样样都晓得,这是智慧;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也就是说,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训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训练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历事链心,要在人情事故里锻链,才能成就。所以社会是菩萨的大道场,红尘是道场;菩萨是红尘里开的莲花,一尘不染。正助双修要认识,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道」就是道理、方法,超越世间、了生死的这些理论与方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一个字都包括了。
  在此地苦集灭道是讲小乘—声闻乘;其实苦集灭道是佛法的根本教义,通大小乘。过去天台智者大师有一个小册子,讲三十七道品第一个科目—四念处。四念处是讲智慧,是我们学佛人入门修学的处所。我们一般讲观照,四念处就是基本的观照法。第一、「观受是苦」:以智慧来观察,我们现前的享受是苦不是乐。以为现前享受是乐,那是颠倒、是迷惑;不过是苦暂时离开而已。你感觉到现在还不错,因为现在苦刚刚离开。仔细想一想,我们从生下来岂不是就往坟墓里面走吗?一天一天接近,这种景象非常凄凉,非常可悲;你没有觉察到,还觉得很快乐!做生日还庆祝一番,其实庆祝什麽?往坟墓里一天天接近,有什麽好庆祝?实在颠倒,没有智慧。佛真是高明,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一天一天接近坟墓,众生迷惑颠倒不觉悟。这个身,一身都是病,还要装扮,还觉得很可爱。最大的病是饥寒之病,天冷不多穿衣服就会冻坏,三餐没得吃就饿坏;三餐是吃药,治饿病。我们所受的,确确实实是苦。第二、「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清净,佛经上说三十六种不净之物造成这个肉身。第三、「观心无常」:这个心是妄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如果心老想一样那就是得定,定在一门上那就是常;我们是一天到晚打妄想。第四、「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里面没有主宰,不自在、不自由、不平等。不自在,无我;如果真有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能自在的话,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不喜欢长生不老?哪一个人不喜欢年年十八?做不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这是智慧观察,能这样观察就觉悟了。智者大师把四念处解释得很详细,告诉我们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四念处,四种念处境界不相同。四教也有四谛,这个地方是讲藏教四谛,就是小乘法;通教有四谛、别教有四谛、圆教有四谛,细说说不尽。
  「三转珐輪」:这是佛的教学善巧。「示、劝、证」,这是「三转」。「示」:是指示,根性利的人一听就明了、就觉悟。譬如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招集感受的苦报;「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都从性体上说,「上」根人一听就明了。「劝」:中等根性的人,跟他这麽说,他虽然听见,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关,耳边风一样,所以必须要劝他;告诉他:我说的话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说给你听的,你要特别注意。底下加劝勉的话,譬如,此是苦,你要知道。表解里,应知、应断、应证、应修,都是从劝修上说。这是对「中」等根性人说,意思就很亲切了。「证」:根性劣一点,「下」等根性的人,虽然劝我,我行吗?我能办得到吗?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我们都能做到?佛末後现身说法,给我们作见证,作证转。佛以自己为例:此是苦,我「已」经知道;此是集,我「已」经断;这意思是我知你也能知,我可以断你也可以断,我能够证得,你也能够证得,我可以修你也可以修。这麽三劝,一而再,再而三,三劝如果都还不动,佛就没法子。如果三劝能够回头,佛菩萨必定来;三劝不能回头,佛菩萨不来,来了也没用处,白跑一趟,白费口舌。我们通常叫做三转四谛珐輪。
  乙、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前面介绍过,此地特别注重十二因缘的修法。十二条是连环的,里面有一个断掉,就统统断掉;所以缘觉所用的方法比声闻要巧妙。十二因缘里面有因有果,果上不能了断,一定要从因缘里面断。十二因缘讲三世因果,过去、未来的因果我们没法子断,我们不能回到过去,能断的范围只有现在的因果。现在果不能断,现在的因缘只有三条:「爱、取、有」,这三条断一条就证辟支佛,就成功了。如果是修学大乘法门,净土念佛是大乘法,能断一条,马上就证得一心不乱,成就念佛三昧。我们能不能在一切法里把爱心断掉?这个爱是贪爱,这一个字就是见思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一个爱字代表这些,把爱断掉得事一心不乱。事一心就是断见思烦恼,理一心是分破无明。
  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互为因果;无明是因,行就是果;行是因,识是果;识是因,名色是果。到末後,老死是因,无明是果,它又转回来,永远是循环的。按照顺序去「流转」,这就是六道轮回;如果颠倒过来,称为「还灭」门。为什麽有老死?因为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没有「有」,就没有生;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爱,就没有「取」。这里面断一条就全断,三界系缚就得到解脱。「流转生死门」,相当於四谛的「苦集二谛」;「还灭涅盘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於「灭道二谛」。
  丙、三界迷谛
  这一段是附注。「三界迷谛」: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谛就是四谛—苦集灭道;世出世间的因果,我们统统都迷了。迷了之後才「起见惑」,有八十八使;「起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有八十一品。见思烦恼变现出六道生死轮回,因为有惑,惑是迷惑,迷惑以後就妄动,妄动就是造作,造作就结业,业力变现出六道的果报。「身心酬业」,这个话说得非常的真实。真正明了了,我们在这一生际遇当中要像大修行人,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无不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纵然受苦也甘心乐於接受,不会打妄想去换个境界,想去找一个地方摆脱掉,不做如是想。为什麽?摆脱不掉。有这个业,怎麽能摆脱掉?譬如欠人家钱,想躲一躲不还债,那不行;现在不还,将来还是要还,没法子!那乾脆还清好了,还清就自在,所以不逃避,愿意受。受里面,改造他的业,断恶修善,在业因上下手,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果报,这是有智慧的人所做的。
  「断尽证果」:不断尽不能证果,一定要断尽才能证果;八十八使、八十一品,一品都不能留。而断的顺序一定是先断见惑八十八使,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小乘就证初果。能把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就得保障,虽然不出三界,在六道轮回里,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後,在六道里面只有人天两道,不会堕三恶道,而且从此以後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一定证阿罗汉果。有许多学佛同修常常来问: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我们现在能不能算初信?五十一个等级,我们算一年级行不行?给诸位说,不够资格。见惑八十八使断尽算一年级,标准从这边算起,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当於阿罗汉,因为思惑也断尽。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都说得很详细。
  「声闻断事,缘觉断习」:习是习气。习气很难讲,古人常常用酒瓶来作比喻。把酒瓶里的酒倒掉,倒得很乾净,里面也洗得很乾净、擦得很乾净,确实没有酒了,闻闻还有味道,那就叫习气。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尽,但还有习气在。缘觉的功夫比阿罗汉高,连习气都没有,都断掉。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甲、六度
  这一讲是大乘佛法。大乘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归纳修学的纲领就是「六度」。为什麽要归纳这六条?实在说,所谓佛法是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也就是众生有病,佛法就好比是药物一样,众生没有病,也就没有佛法,因此,「法」不可以执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有病的时候,需要这个法;病好了,这个法也不能要。
  在这一表里面,先来看看我们有些什麽病?这一定要搞清楚。第一是贪病,「贪悭」,这是病根,可以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业障、生死轮回,都是从它而来的;包括後面的恶业、瞋恚,乃至愚痴,都离不开贪悭。因为它是一切病的根本,所以菩萨修学是从根本来拔除,得用个方法来对治它。我们晓得这个病的严重,就要认识对治的方法,而且要有效的运用方法来对治这个毛病。「贪」是贪求,凡夫欲望没有止境,不但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连三界之外的佛法也贪图。佛法,断掉贪心才能得到;用贪心来贪求佛法,结果是增长烦恼,不会得到的。所以学佛要去贪心,不能用贪心来学,不可以用贪心来求。悭吝与贪可以说是同类的,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叫做「悭」;这都是我们的病根,佛法处处教我们看破、放下。什麽叫做迷?什麽叫做悟?所谓迷,不知道贪悭是病,认为是应该的,是一桩好事情,这就是迷惑。觉悟了,知道它是病根,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难,如果真正从心地里面把悭贪拔除,就成佛。无量的烦恼可以归纳为一百零八类,百八烦恼;《百法明门论》再归纳为二十六种,二十六种再归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如果你还嫌多,还可以归纳为贪瞋痴三毒烦恼。因为有这三毒,心里头有毒素,果报就是生死轮回。三毒烦恼,哪一个最严重?如果再把它归纳成一个,就是悭贪。所以菩萨行法把布施列在第一条,布施是对付悭贪的。
  「布施」有三大类。第一、「财物」布施:财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如金钱、物品等。内财是身体,譬如当义工,以劳力、智慧、技能,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内财布施。一切所有内外之财,能施与有所需的众生,称为财物布施。自己有的,如果别人有需求,能舍,能够供养别人,能够赠与别人,心地清净无有贪念。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能舍,你就得清凉、自在,就开智慧。第二、「诸法」布施:诸法包括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自己知道的乐於教导别人,称为诸法布施。你所懂得的,有人来向你请教,尽心尽力把你所知道的都教给他,不吝法。你知道十分,只教他三分,他所懂得的永远不能超过你,这是吝法,悭贪心没有断。第三、「无畏布施」:众生遭遇灾难危苦,心生恐怖、畏惧,你能够帮助他,使他远离恐怖,身心得到安稳,称为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如果没有把悭贪心断掉,这个布施不能称为波罗蜜,只是布施而已。修这三种布施得福报。财物布施所得的果报是财物不缺乏;以钱财布施,得大富。世间富贵之人从哪儿来的?修财布施而来的。法布施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世间人有智愚不等,不平等是果报,因为过去生中修的法布施不一样。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能行无畏布施,身体多病,寿命不长。
  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陀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而不求利益,这是布施。佛菩萨能施,因为知道身心世界无所有、不可得。世间人不肯布施,以为身心世界是真有,在这里面贪而无厌、患得患失;只知道为自己,不晓得为众生。
  修布施的功德,略举两种:第一种「除怨」;第二种「不乏」,财物、诸法、身心健康长寿,样样都具足,不会缺乏。除怨也非常重要,世间人常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饱暖千家怨!你家里发大财,为富不仁,不能够帮助别人、救济别人,你这一条街的邻里乡党对你都怨恨。你家里遭小偷,人家看到小偷去偷也不会报警察,偷得好:他家里有东西,多偷他一点。你家房子要被火烧了,人家也不会来救,烧得好。你要是有财富,常常布施别人,常常救济别人,大家对你不但不怨恨,而且尊敬你。为什麽?因为你发大财,大家都有好处;你肯周济这些邻里乡党,多做这些慈善福利事业。布施所得到的功德利益还不只这些,前面两条都是讲世间的利益,不是讲佛法;佛法的目的是除障,是「去障」,不在乎除怨、不乏。如果目的是施一得万报,这是世间的果报,不能超越三界,不是得到究竟的功德利益。如果想超三界、了生死、明心见性,要除障。学佛的人修布施的目的是要断悭贪之心,财布施决不是求财富,法布施决不是求智慧?无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长寿,求去除自己的病根。如果目标在这上面,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才算是六度,度越悭贪烦恼。所以我们一定要懂这个意思,决不能够停止在除怨、不乏,那是得世间果报,不能超越三界。世间果报享完还是要堕落,因为世间福报是享得尽,世间法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我们一定要觉悟到。
  「持戒」:持戒对治「恶业」。凡夫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无不是恶业。前面说过,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里面尤其可怕的是恶业,恶业的果报在三恶道。我们不想得三恶道的果报,一定要把恶业断除;不造恶业,当然就不堕恶道。除恶业用什麽方法?持戒。持是保持不失,戒是戒律;戒律是善业,是恶业的反面。戒律也归纳为三大类:第一、「律仪」戒:律,有条文规定,像法律一样,譬如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都有条文;仪是讲威仪、仪态。戒律里面关於威仪的地方非常之多,威仪就是小节;连小节都不犯,这叫不犯威仪。也就是说,礼节、规律是在生活当中要遵守的。第二、「善法」戒:一切善法,对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可以增长善根的,虽然戒律里没有,我们要遵守,也算是持戒。第三、「益众」戒:对於自己身心没有好处,可是对於众生有好处,是利益众生的,菩萨也应该舍己为人;这是属於菩萨戒,菩萨能够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持戒的功德是「清凉」、「解脱」。能持戒的人,心地清凉、烦恼少。解脱是自在,戒律清净,就得自在。由此可知,戒律不是约束人,而是真正教我们得到自由自在,把我们一切无明、烦恼除掉。
  「忍辱」:忍辱对治瞋恚。「瞋恚」:在三毒里面这是非常重的一种烦恼,果报也非常可怕,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佛法常讲「火烧功德林」,这个火就是瞋恚之火,功德指定慧;一发脾气,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定慧都烧掉;福德是烧不掉的,功德烧掉了。功德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如果瞋心不断,我们烦恼、无明一定会增长。为了要拔除这个病根,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六度里面只讲忍,辱是翻译经典的大德加上去的。中国人很有耐心,能忍;可是有一桩事情不能忍,「辱」不能忍。「士可杀,不可辱」,杀头可以忍,没有关系,侮辱不能忍。中国人自古以来把辱看得很重,翻经的祖师大德认为辱都能忍,还有什麽不能忍?忍加上辱,这是专门对中国人说;能忍辱,那就无有一法不能忍。忍要有智慧,而不是强忍。忍辱,不把需要忍受的放在心里,忍辱波罗蜜就广大而无有边际,都把它化成智慧,都把它变成禅定。
  忍辱,分为三大类:第一、「人害」:别人想尽方法障碍你、伤害你,你要能忍,一定要明了这里面的道理。那个人为什麽障碍我、伤害我?他为什麽不障碍别人、伤害别人?佛门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伤害你是果报,果之前一定有因;如果真正觉悟到这样,我们忍受可以做还债想,这一笔债务还了,再也没事了。菩萨在世间是个觉悟的人,菩萨会不会受到伤害?会。躲不躲避?不躲避,他知道这个债一定要还,躲不过的。安世高在中国还了两次命债,《高僧传》记载得很清楚,他有神通、有他心通,有能力躲过,不跟冤家债主见面就行,害不了他。但是,他还故意到那个地方去被他打死,还了命债。以後再投胎到人间,再去跟他见面,变成好朋友,冤债解除。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凡人迷惑颠倒,於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觉悟的人,样样事情都给你了断,绝对没有报复的念头。《金刚经》有一段忍辱仙人的故事,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那是一种凌迟处死,拿刀一刀一刀慢慢割,这种刑罚非常残酷,受刑的人非常痛苦;这是「人害」,这位菩萨能受得了,没有瞋恨心,所以忍辱波罗蜜圆满。你们发心修菩萨道,一定有这一天;就好像你读书,必定要经过考试,考试满分,忍辱波罗蜜圆满了。人家无缘无故的对付我们、伤害我们,都没有瞋恚的心,这是圆满的忍辱波罗蜜。别人对你一点点伤害,你都受不了,你还学什麽菩萨道?
  第二、「世苦」:世间的苦难要能忍受。饥寒之苦,物质环境上缺乏之苦,都要能忍受。这也是属於自己的业力,譬如财物缺乏,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今天得的果报样样缺乏,是因果相应,我今天受这个贫穷也是应该的;看到别人富足,前生修财布施,他得财富,他今天享受是应该的。觉悟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晓得因果相应。如果想改善自己的环境,就修因,不必去羡慕别人。我们要想得财用,多多修财布施,财用决定不缺乏。没有修布施,这一生许许多多的欠缺一定要能够忍受。
  第三、「修法」:佛法的修学要能忍耐。佛法的修学要无量劫的时间才能成就,你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就。忍辱仙人专修忍辱波罗蜜,修五百世;以中国人算法,一世三十年,修五百世,这个时间相当长,才能把忍辱波罗蜜修圆满。所以我们修学要有耐心、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才能有成就。大多数的人退堕,都是因为没有耐心。古人亲近一个老师,至少都在十年以上。《高僧传》里,亲近一个善知识二十年、三十年的很多。师友具足,同学互相切磋,老师指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6 1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