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0|回复: 1

[其它] 卍续藏第14册No.0291楞严经直指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31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卍续藏第 14 册 No. 0291 楞严经直指》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14 册 No. 0291 楞严经直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三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门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门人 今释澹归 阅

  今辩乐说 较

  上二五阴竟。

  △三六入。分六。初眼入。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六入即六根。谓根为尘所入。故云六入。即彼目睛瞪发劳者此领前色阴文。前以目喻真智。晴空喻真理。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喻无始不觉心动。乃有见相二分。今即前文所喻单取相中根见。谓兼目与劳。皆即菩提瞪发劳相也。目即根。劳即根中妄见。菩提瞪发劳相相字。正原本如来藏不觉妄动。乃于此目劳而得其状也。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先标明暗二尘。以显根见所发离尘无体。谓从觉性流露。而无见自体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明暗该色。非空色者。盖以出非根耳。谓寄根而发。本无自性。因缘自然。不破而破。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从明则不见暗。从暗则不见明。从根则无明暗时。而此见精。在浮尘内。无有自性。不能显发。从空则归当见眼。又空能观。非关根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穷诸虚妄。则因缘无托。更疑自然。于何表示。

  △二耳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即本根设喻。以指塞耳。耳劳作声。以喻耳入之妄。现前不塞之耳。所有耳入之妄。皆如能喻。故曰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有闻成性者言闻从空出。则空成闻性。不名为空也。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结同前释。

  △三鼻入。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亦同耳入。即本根设喻。以见现前鼻入之妄。下三根例此。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例前释。

  △四舌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从舌即浮尘根。知味根指胜义。谓若从浮尘舌根而生。则此知味之胜义。在浮尘内。于无甜淡时。无尝自性。不能显发也。甜苦淡三。而言二种妄尘者。甜苦属有味。淡属无味。故分二对。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上言名知味性。此乃承虚空自味。虚空自知。文句便宕。若嫌其重。分贴尘入。板且无义。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结同前释。

  △五身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二手皆身根。故以冷热为触尘。合而顺。则离必违。合而违。则离必顺。是合觉显于离知也。涉势若成因于劳触谓冷势热势。以多与胜之涉而成。乃因于二手之劳触。此见虚妄。亦即本根设喻。以明现在身根。亦复如是。同为菩提瞪发劳相也。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例前释。

  △六意入。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

  一切众生。现在迷中。有意无心。意生则过未分明意灭则现前昧略。念念迁移。终身不觉。此即本根最易明者。如眠寤忆忘。以为全意之喻。
 楼主| 发表于 2020-1-31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盖眠中之梦。以喻假有。梦而忽寤。以喻假无。不了假有。览梦尘而斯忆。不了假无。寤失忆而为忘。此极状意入虚妄。以出下文所喻意根也。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承上设喻。以例一切忆忘皆如眠寤。忆即似生。忘即似灭。似生非生。似灭非灭。故曰颠倒。始忆曰生。正忆曰住。始忘曰异。忘竟曰灭。吸习即吸此四相归于意根。四相历然。刹那不杂。故曰不相逾越。称意即称忆忘之意此指六识。根即七识也。七识即见分。众生惑为我体。所谓劳也。故曰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此言过去外尘。与意相应。忆即俨然。所谓落谢影子。是为内尘也。见闻随声色而往为顺流。见闻揽声色而入为逆流。逆流于无所至之处。惟有意根能缘。名觉知性。盖在迷中。缘尘而有。离尘即无。以不能会觉知而归本全性。故曰无体。谓觉知无有自体也。寤寐即借上喻眠寤。以状生灭之假有假无。非实指眠寤耳。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寤寐即当忆忘二字。寐中之梦为忆。寤而忽失为忘。正忆为生。失忆为灭。意不对尘。分别何自。离意不觉。岂更从空。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将何为寐。令谁受灭。谁知生者。即此三句。自当警然不为意根所留。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二体即寤寐二体。盖明觉知无性。因寤寐而显。不能自发也。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结同前释。

  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又云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何瞪发皆收为菩提妙性。而此见反斥其无体耶。夫自是心非眼之示。已明指见为心。则此之无体。乃谓见无自性。全体是心。故以见而言。为无自体。以心而言。为无见体。此直指其离尘脱见憬然自得。六入皆然也。

  上三六入竟。

  △四十二处。分六。初色见二处。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显宗论云。处谓生门。心心所法。于中生长。故名为处。盖以六根六尘。是识生处。前言根。此言尘。亦因根对尘。故双举推穷也。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此穷色无生处。始言眼不生色。以见空时。能生之色性既销。所生之色相亦殒。谁相对而显其空质也。穷色而极于能所俱尽。显发并亡。益知现前一切。岂容拟议耶。此但穷色。而言空亦如是。以空色本不相离耳。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带言色亦不生眼。以明空华不能发清明目也。见空之时。所生之色见既销。能生之色相都尽。能所双泯。空色谁辨。所谓真智无见。真理无色。于斯可想耳。兼言空者。亦犹前义。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言处。故穷于无处。即成虚妄。既成虚妄。因缘自然。益为戏论。

  △二声听二处。

  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声不来耳。耳不往声。而闻响俱办。钟鼓不交参。动静无前后。语虽穷声。意已冥示。读者思之。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穷声来耳边。则应独来。不应遍至。引证如来乞食城中。祇林无我。亦就现则俗谛易见。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穷耳往声处。则应独往鼓边。不应更闻钟响。往来俱穷。益显听声俱妄。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结同前释。

  △三嗅香二处。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此单穷尘生处。不借根对。栴檀一切香木第一。铢者二十四铢为一两。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鼻若生香。则香应从鼻出。今从鼻入。乃称闻香也。鼻非栴檀。云作鼻中有栴檀气。领从鼻出。以穷闻义。证非鼻生也。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以空性常恒。香须然木。穷非空生。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以烟相表木。鼻但闻香。不蒙烟气。烟腾不远。四十里闻。故知木不生香也。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结释同前。

  △四尝味二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此亦单穷尘生处也。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以遇蜜易味。证非舌生。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