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70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四、以阿弥陀佛为师 1、法门平等 世尊在一切大乘经中说的原理原则,无不相同,不同的只是方法。佛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可见诸佛菩萨无有定法可说,然而方向、目标是一致的。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差别很大,而方向都是‘觉、正、净’,目标都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可见一切诸佛都是依此经的原理原则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也是从本经得到的。这一部经至高无上,其他的经也是至高无上,因为每一部经典都是诸佛,以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的出处。如果佛只说一个法门,就不是无有定法可说。 佛说法必定依二谛原则——真谛、俗谛,且必须契机。契机、契理,皆不出二谛。‘契机’是不违俗谛;‘契理’是不违真谛。众生的根性差别太大,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普度众生,所以佛说无量法门,是随顺俗谛而说的。虽然法门无量,但是目标、方向皆不违背真谛。我们若能认清此事,学佛就不难,而且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受用。三个月、六个月就有很显著的效果。什么效果?消业障,自己会感觉业障少了,智慧渐渐开了。 佛在《楞严经》上将业障比喻是贼,它偷盗我们的功德法财。如果不认识贼,如何抓贼!所以一定要认识业障,方能消得了业障。‘业’是事业。正在造作时称为‘事’;事情做后的结果称为‘业’。造作业,决定有障碍。从究竟根本上讲,障碍人的自性,障碍法身、般若、解脱。落实至生活层面,障碍人的清净心,使人身心不安稳;障碍家庭,使一家不和;障碍事业,使事业不顺利,这皆是业障。学佛拜忏,是不是能消除业障?我们冷眼旁观,不但没消除,忏愈拜,业障愈多;佛愈学,烦恼愈多。盲修瞎练,如何了得! 2、亲近善知识 大小乘经论中,佛皆明白教诫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须跟一位好老师学习(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若想成就,不懂道理不行。中国几千年来,世法、佛法传承,皆讲究‘师承’,就是跟一位老师学习。师资道合,此事自古以来就很难遇。这不是一世的缘分,而是多生多劫的缘分。我们依靠老师的修学经验,向上提升,这是师承中非常重要的,宗门常讲‘踏著毗卢顶上行’。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如来。《华严经》上讲‘如来三身’,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这是佛的‘一体三身’。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依靠他,踏著他的肩膀,踏著他的头顶,学生才能超越老师;后人超越前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不依此修行方法,而要另起炉灶;哪一天才能成就!世法、佛法之教学,是同样的道理。 古人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入佛门首须‘五年学戒’,这是基础。这句话很简单,若依文解义,很可能错会了意思,以为只是学五戒、十戒、菩萨戒、八关斋戒之类。而不知此‘戒’乃是指老师的教诫。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不是指戒条。 古代师道尊严,教书的人在社会上,没有人不尊敬的。世法如是,何况佛法。所以,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哪一位是善知识?我们看古代的语录,仔细观察就了解。其实善知识并没有标准,最重要的条件是:自己心目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人,此人就是你的善知识。因为他讲的话,你能百分之百服从,他就是你的善知识。反之,你不佩服他,不肯听他的,即使他的德行再高,学问再好,也不是你的善知识;纵使诸佛菩萨来,你若无尊敬、依教奉行的心,佛菩萨也不是你的善知识。如果,别人讲同样的话,你不能信受;善友说了,你就能欢喜依教奉行,他就是你的好老师。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能以正法教导你,他自己未必能做到,但是学生百分之百的服从,学生做到了,所以学生往往超过老师。老师再高明,若学生不肯相信他的话,不能依教奉行,教学就没有效果,学生跟他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选择老师的标准在此。 佛教各宗派的语录里记载,无论在家出家,学人参访大德,大德往往告诉他,你的缘分在什么地方,到那里去参访你会有成就的。学人依其指引去参学,果然三年五年就开悟,就成就了。我们仔细想想,指点他的人,他有能力指示来学的人,到某地某人处学即能成就,难道自己没有能力教导?难道在他的道场不能成就吗?中国文字简单扼要,参访老和尚的过程,想必谈了多时,也许在那里住了好多天,书上记载只有两三句话,其实谈得很多,了解得很深。老法师很清楚这个学生的根基、习气,以及心目中所仰慕的不是这个道场,也不是自己本人,于是介绍另一位符合他理想的大德;由他所仰慕的人教导他,他即能百分之百的顺从,因此三年五载便成就了。其实他自己的道德学问与修持,决不比那个人差,只是根性缘分不相同而已。 譬如,某人对禅非常有兴趣,他到此地来念佛。虽然念,心定不下来,对禅总是念念不忘。他在此地,佛也念不好,禅也参不好,就耽误他了;不如介绍一位参禅有功夫的好老师给他。他到那里,死心塌地,不打妄想,认真参学,很容易成就。所以,一个道场只修一个法门。自古以来,所谓‘建道场,立法幢’,解行专一。集志同道合的人共修,大家都有成就。《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修一个法门,欢迎志同道合的学人到这里来修;愿意修别的法门,都介绍到其他道场去,介绍给其他的法师,这是成就一切众生。所以‘法门平等,殊途同归’,一定要存善心帮助人成就,不能障碍人,否则罪过就很重。 古代道场就像现代的专科大学,便利大众参学。每个道场有自己的修学宗旨,有其依据的经论,有独特修学的方法。同一个宗派,不同道场,还是大同小异。譬如,念佛堂念佛,念的腔调、速度不一样,此二人在一个念佛堂念佛,必使同修大众皆生烦恼,因此必须分做两个道场。 《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与诸佛菩萨为我们做模范。佛弟子要做一切众生的榜样:人中第一,家中第一。家庭要做全世界家庭的好榜样;做生意的,公司行号是世界第一,这才是佛弟子。佛法里没有第二,门门第一,样样第一,这就如法。所以,学佛不难,要紧的是智慧增长,身心清净。要达到身心清净,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3、勿拉信徒·勿化缘 道场不可以拉信徒,不可以化缘,否则就造罪业,总有过失。道场的维持,我们相信佛。‘信佛’非常重要!这是李老师传授给我的。我出家受戒之后,到台中看他老人家。一见面,他就教我‘信佛’二字。然后解释,你学佛这么多年,又出家受了戒,还在外地讲经,我教你此二字,你不觉奇怪吗? ‘信佛,好难!’佛教导我们做的,要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不能做的,就决定不可造作,这才是信佛。必须解佛所说真实义,依教奉行,才是信佛。道场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所以一心向道,其他都不要顾虑。自古以来,真心向道的人,就是修清净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帮助一切同修破迷开悟。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所有弟子,代代相传,大乘经上说,白毫光中有一分功德供养后世的出家人,一直到法灭。我们能不能信受! 4、法门无量只选一门 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来的。修学的总纲领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迷、邪、染皆是业障。《金刚经》教我们“应无所住”,住就是染,就是执著,就是分别。佛教导我们,做任何事都应随缘而不攀缘。 佛法是‘觉、正、净’,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就从这三个门入。禅宗、性宗,走觉门,所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走正门,如贤首、天台,法相、三论宗,依大乘经典修正自己的知见,入佛知见,正知正见。净宗、密宗皆走净门,特别注重清净心——心净则国土净。未入门时,三门不一样;入了门,则三门原是一门。心地清净,哪有不觉悟的道理?觉悟的人,哪有知见不正的道理?‘觉、正、净’,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这样修学就有方向。 《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很多,尤其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这样的句子有七、八处之多。可见这句话重要。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是接受,佛的教训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决定不违背;“持”是保持,永不退失。后半段讲“信心不逆”,决定要照这样做。 同修们问我:‘读哪一部经好?’须知每一部经都好;喜欢读哪一部经,就读那一部经,可是要记住,一生就读一部经,才会有成就。若想这部经也好,那部经也好,即是贪心。佛教人断贪心,不是教人增长贪心。 学一部经是‘一门深入’,死心塌地在一个法门上,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佛说一切经,不是要我们全部都学,而是在一切经中选择一部适合自己根性的,一门深入,才能成就。四弘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排在第三句,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句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必须做到前两句才能广学法门。 学一个法门是断烦恼,而且首先要发菩提心,知见才正,心量才大。我们的心量要度尽一切众生,不但要度学佛的同学,也要度化其他一切宗教徒,这样的心量才平等。异教徒对我们有成见,我对他们没有成见;他们对我们诽谤,我对他们只有礼敬赞叹。佛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小是最重的业障。我们要想消业障,第一步就要拓开心量,以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 5、佛教的艺术教学 佛菩萨的造像皆具教化深义,若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就错了。佛教连建筑都是表法的:佛寺大殿,外面看是两层,里面看是一层;外二层表二谛,进到里面,一层表二谛圆融。正规的寺院建筑,进入寺院第一个看见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面对大门的是弥勒菩萨(布袋和尚的造像),代表生平等心,呈喜悦相。佛弟子具备这个条件,对一切众生要平等,要笑脸迎人,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样才能入佛门。两旁四大天王护法,不是护别人,不是护寺院,不是护道场,而是护自己的法。 ‘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分。我们生活在世间,有自己的责任、本分,须将自己本分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如何做到尽善尽美?他手上拿的琵琶即是表法,弦紧了会断掉,松了就不响,要调得适中。表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处世、待人、接物皆须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即是佛说的中道,儒说的中庸。 ‘南方增长天王’代表进步。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佛法讲‘精进’。他手上拿的剑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进步,无论在德行、学问、生活品质上,必须天天求进步。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二位教我们方法。如何能将前两桩事做圆满?需要学习——多看、多听、多观摩、多考察。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或蛇,代表变化。社会上,人情事理非常复杂,变化多端,须仔细观察,掌握先机而不迷失。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代表防止污染。我们处在复杂浊恶的人情社会中,要保持不迷、不染。若懂得这些意义,则进入山门立刻提醒自己,就上了第一课。 现代人讲究艺术化,佛法在几千年前,教学与艺术就结合为一体。参观每一座殿堂,看看每一尊佛菩萨造像,不必说一句话,就法喜充满,就得到佛法教学的利益,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真正了解佛教艺术教学的人太少了,皆将佛像当作神明看待,磕头祷告,这就是迷信。我们一定要认清真相,才知道怎样接受、修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