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99|回复: 11

[心得体会] 试读肇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8 17: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         宗本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7: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读《肇论宗本义》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
————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这些名相,文字释义虽不同,实乃一义耳。


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
————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是因缘会继而生。正因为缘起而生一切法,假若因缘未起,则万物就无所生;因缘尽了,则万物泯灭。如果世间万物真有就应该永恒不灭。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7: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
————
以此类推,可以知道目前万事万物虽然看起来现有,但这个有是缘起性空的。因为自性永远是空,所以我们称之为性空。


以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实相。
————
因为万物的本性是空,所以把空就称为万物的法性。万物的法性如此,所以性空又称为实相。


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言不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
————
万物实相本来自无,并不是通过分析判断使其为无,所以说万物是本无的。圣人所说的“不有”、“不无",与凡夫所说的“有”、常见之有,凡夫说的邪见,断见之无是不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7: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夫不存有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
————
凡夫误以有为有,以“无”为绝对虚无。其实圣人所说的“有”并不是“真实有”,“无”也不是“绝对无”。不以“有无”执取来观照万法,才是真正了解万法实相啊。




虽观有而无所取相,然则法相为无相之相,圣人之心为住无所住矣,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
————
圣人观万法能做到不执取“有无”,然而法相的无相也是一种相,圣人在观照万法之时即是住无所住的状态。菩萨、缘觉、声闻三乘,都是等观万物缘起性空,而得道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7: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见法实相,故云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
————
所谓性空,其实就是诸法实相。能认识到诸法实相,就是正观。与之不同,就是邪观。



设二乘不见此理,则颠倒也。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
————
假若缘觉、声闻二乘不见诸法性空之理,那就会产生颠倒错误的认识。所以说,三乘修行的观法都没有啥不同,但是心量的差别就导致果地迥乎有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7: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沤合般若者,大慧之称也。见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形证,沤合功也。
————
所说的善巧和般若,是大智慧境界的称呼。见诸法实相,就是般若。般若能观照到诸法实相而无有形迹,这都是圣者为普度众生而行种种善巧的功劳。



适化众生,谓之沤合。不染尘累,般若力也。
————
圣人教化众生,即是沤合,(为方便教化众生涉身尘世)但又不为世俗烦恼所累,这就是般若在起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7: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则般若之门观空,善巧之门涉有。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
————
然而,般若法门从理上观照诸法缘起性空,方便法门涉身红尘普度众生。身处尘世而不曾尝忘记诸法皆空的道理,这样才能不为尘世烦恼所染。




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是为一念之力,权慧具矣,好思历然可解。
————
不是因为厌万物的“有”而观照其空,而是认识到万法皆空之理而不去证明其“有”或“无”。其实沤合普度众生这一念的作用力,已经方便的融入了诸法性空之理。始终不忘诸法性空的道理,当沤合与般若同时具足,什么道理都自然明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7: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灭,故谓尽耳,无复别有一尽处耳。
————
所说的涅槃之致理,是指解尽烦恼缠缚,这样才能超脱生死,出离轮回,所以才说涅槃。并不是说其他地方还有涅槃的境界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7: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宗本义 毕
发表于 2020-1-1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6: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读肇论·不真空论


不真空论——僧肇
原文: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
  
试读

       毕竟空,是般若玄妙之宗旨,是万物之本来面目。如果不具有超凡入圣的见解,怎能对有和无有深入的体会?因此,通达的圣者以智慧照见无限的领域,而不会有障碍,比如,耳听目视,这些声色外缘并局限不了他的认识。通达的圣人之所以能够如此,
就是因为他看破万物的本质是空无,因而心识才不会被外物所蒙蔽。因此,圣人依真心理事圆融,不会有所滞碍;

以一乘圆教的角度观察万物的变化,一即万法,不变随缘,不会有所滞碍,能透复杂的现象观察不二真理;随缘不变,则万法归一,泯灭法法的差别。这样,虽然万物表现出差别相,但这种差别[是因为人的无明加给它们的,不是万物自己本来具有的。既然万物本来不具有差别,可见万物这些现象不真实。现象既不真实,所以看见的现象不是真实的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6: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故顷尔谈论,至于虚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何则?
试读:
那么色法和心法都同出一缘、是和非亦是同气连枝,其深奥微妙,绝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所以近来的谈论,对于空宗来说,经常存在着分歧。从不同的观点对待同一个问题,那还有什么可以取得一致的地方呢?所以多种学说纷纷出现,而认识无法取得一致。为什么?


原文:
“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试读
“心无”宗,他们只是从心法上排除万物对心的干扰,但没有否认万物的存在。这一派破了法执,错误在于没有破我执。


原文: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
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
试读:
“即色”宗,明白色法不是自己生成的,色不能生色,所以色法的本质是非色,色法只是方便说而已。
由于方便才把色看做色,何尝是色赋予色才算是色呢?这一派只是说明了色不是色自己形成的,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色法的本质是非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6: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