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52|回复: 20

[学佛文档] 佛说不妄语诸经集录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0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不妄语诸经集录


佛说不妄语诸经集第一卷

前言
    尊敬的净公上人说过:“今天,现在的人接受西方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丢掉了,传统教育的根就是孝道。不学《弟子规》,不要孝顺父母,中国文化的根毁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会跟著消失。历史上,地球上出现四个古文明,三个都消灭了,唯独中国还存在。中国在我们这一代如果救不起来,肯定会消灭,这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头一桩大事。我们能够把佛法救住了,传统文化救住了,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会让这个世界往后出现千年盛世,肯定的。”“一切要从教育著手,要从教育上下手。”当今,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危险。所以急需延续、拯救中华文化。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说“仁者爱人”, 又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他心里没有冤家对头。佛家说对人要慈悲。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人天导师佛陀在观经中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说:“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尊敬的净公上人说:“三福这三条,佛说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那一个科系,这三条叫作“共同科目”;无量法门里面,这三条是大家必修的课程,非常重要。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的是那一种样式,这是打基础打地基,一定要很稳固、很坚牢,这个大厦你才能建成,所以这三条我们要特别重视。”“《观经》一开始就教我们打基础,修三种福,第一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真正做到,念没用处的。第二种「受持三皈」,三皈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要真正做到;「具足众戒」,众戒,我们在家,实在讲现在出家也一样,五戒守好就可以了,五戒也是具足戒;「不犯威仪」,威仪是礼节,我们守礼。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三种净业十一句。这十一句要统统把它做到,要不能统统做到,你将来往生都有障碍。如果你条条统统做到,我敢说你必定预知时至,你临走的时候一定没有病苦,为什么?你有福。这三种福是大福报!福报修成了,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不碍事,多住几年干什么?劝进行者,就是为这个理由。”“从哪里做起?我们要真诚待人接物,从这儿做起。真诚从什么地方做起?从不妄语做起,从不骗人做起,这是下手功夫。可是有许多人听到这一句话,他很为难,今天这个世界是骗人的世界,我要不骗人,人家骗我,我不骗人就不能生活,换句话说,就是靠骗人才能活著,这个苦,这是真的吗?不见得。如果靠骗人能发财,佛也要拜你作老师,没这个道理。你要是真正把《了凡四训》念透彻,你就会恍然大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欺骗的手段得来的财富还是你命里有的,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做君子」,为什么?命里注定的。「小人冤枉做小人」,用尽心机去骗人,骗得来还是命里有的,不骗也有,你何必要骗?”“修行一定是从不妄语下手,就是前面讲的说诚实言。说诚实言不吃亏。别人骗我,我不骗人,表面上看到是我们吃亏、上当了,其实我们一点亏都没吃,为什么?灵性提升了。我们讲是道德提升了,你在道德上加分,你在物质上、名闻利养上是不是被扣分?可能现前看起来好像是扣分,再过几天不断给你加分,这就是善有善报。”“言语最容易犯过,所以语言佛就讲了四条:「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欺骗别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让人家听到很难听,甚至於产生误会;第四「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诱惑别人,这一类是属於绮语。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些电视、电影、歌舞,有所谓黄色的、灰色的,这一类都是佛法里讲的绮语。大家很喜欢去听,里面教人的都不是正法,都是破坏社会道德而不是建立,所以这些东西我们都应当少接触,自己更不应该去做。”有感于此,笔者敬集乾隆大藏经中关于“不妄语or不两舌or不恶口or不绮语”的文字于一编,以飨读者。

惭愧佛弟子:妙音
2017年10月4日





...边(此品咒法有略有广或开或合前后不同梵本既多但依一译后勘者知之)。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
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二  
  尔时。憍陈如婆罗门。说上赞叹及咒赞法。赞辩才天女已。告诸大众。仁等。若欲请辩才天女哀愍加护。于现世中得无碍辩。聪明大智巧妙言词。博综奇才论议文饰。随意成就。无疑滞者。应当如是至诚殷重而请召言。  
  南谟佛陀也。南谟达摩也。南谟僧伽也。南谟诸菩萨众。独觉声闻一切贤圣。过去现在十方诸佛。悉皆已习真实之语。能随顺说。当机实语无虚诳语。已于无量俱胝大劫。常说实语。有实语者。悉皆随喜。以不妄语故。出广长舌能覆于面。覆赡部洲及四天下。能覆一千二千三千世界。普覆十方世界。圆满周遍。不可思议。能除一切烦恼炎热。敬礼敬礼一切诸佛。如是舌相。愿我某甲。皆得成就微妙辩才。至心归命。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敬礼诸佛妙辩才  诸大菩萨妙辩才
  独觉圣者妙辩才  四向四果妙辩才
  四圣谛语妙辩才  正行正见妙辩才
  梵众诸仙妙辩才  大天乌摩妙辩才
  塞建陀天妙辩才  摩那斯王妙辩才
  聪明夜天妙辩才  四大天王妙辩才
  善住天子妙辩才  金刚密主妙辩才
  吠率怒天妙辩才  毗摩天女妙...(第0122部~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亦应如前安置法式诵此神咒。  
  怛侄他 頞折泥(去)颉力刹泥室尼达哩诃诃呬呬区噜 伐囇 莎诃。  
  世尊。若人持此咒时。应诵一百八遍并诵前咒。我必现身。随其所愿。悉得成就。终不虚然。若欲诵此咒时。先诵护身咒曰。  
  怛侄他儞室里末舍羯[打-丁+致] 捺[打-丁+致]矩[打-丁+致] 勃地(上) 勃地囇 婢[打-丁+致]婢[打-丁+致] 矩句[打-丁+致] 佉婆(上)只里 莎诃。  
  世尊。诵此咒时取五色线。诵咒二十一遍。作二十一结。系在左臂肘后。即便护身无有所惧。若有至心诵此咒者。所求必遂我不妄语。我以佛法僧宝。而为要契证知是实。  
  尔时世尊告地神曰。善哉善哉。汝能以是实语神咒。护此经王及说法者。以是因缘令汝获得无量福报。  
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第十九  
  尔时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并与二十八部药叉诸神。于大众中。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经王。若现在世及未来世。所在宣扬流布之处。若于城邑聚落山泽空林。或王宫殿或僧住处。世尊。我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并与二十八部药叉诸神俱诣其所。各自隐形随处。拥护彼说法师。令离衰恼常受安乐。及听法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于此经中...(第0122部~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瞻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树,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第0130部~妙法莲华经七卷)


...于乱讲说法,以为具足辩,斯若干供养,无数亿屋室,皆以栴檀作,讲堂三十二,极高无有极,悉敷诸座具,随所欲饮食,如是亿百千,供珍妙肴馔,园观及经行,华布遍其地,覆盖具无量,采画若干像,用供养众僧,其持是经法,目前办斯已,如来灭度后,若读诵写经,欢喜如信乐,其得福无量,超余福之上,其有人书写,净洁令安谛,当供养经卷,华香普芬薰,常当然灯火,香油为锭镣,所生辄欢喜,数上思夷华,其人奉经卷,供养当如是,得福甚众多,其限不可量,譬如虚空界,其限不可得,十方之无量,其福比如是,何况能复加,常施于安隐,奉戒行禅思,而在燕坐行,无瞋不恶口,恭敬立思惟,比丘尼常当,谦恪不自大,智慧如明月,问智者不恐,次第顺分别,意怀愍得佛,假使如是像,持殊胜经者,其人功德品,不可得限量,设使人见此,如是像法师,当持此经卷,奉敬加供养。
  假使有人,以天华香,用天宝盖,而以覆阴,当以首顶,礼其人足,常想念之,如来最胜,尔时见者,作是思惟,而当求索,树王之下,当觉成佛,所在供养,为饶利益,诸天世间,假使住立,若处安坐,所在经行,其德如是,卧在床榻,若著衣服,而常讲演,斯如来经,于时士夫,于此经卷,兴若干种,显谛微妙,世尊导师,所说至诚,以无数珍,而供养者,如...(第0134部~正法华经十卷)


...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声,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然香油稣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流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瞻卜,阿提目多伽,薰油常然之,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随喜功德品第十七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第0135部~添品妙法莲华经八卷)


...界作五逆罪,乃至犯四重禁,烧灭善法;若学声闻、缘觉、大乘,以愿力故欲来生我世界,既来生已,复取一切诸不善业粗朴弊恶,其心喜求强梁难调,专以四倒贪著悭吝。如是等众生八万四千异性乱心,我当为其各各异性,广说八万四千法聚。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若有众生学无上大乘,我当为其具足广说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若有众生学声闻乘未种善根,愿求诸佛以为其师,我当安止于三归依,然后劝令住六波罗蜜。若有众生喜为杀害,我当安止于不杀中。若有众生专行恶贪,我当安住于不盗中。若有众生非法邪淫,我当安止不邪淫中。若有众生各各故作诽谤妄语,我当安止不妄语中。若有众生乐为狂痴,我当安止不饮酒中。若有众生犯此五事,我当令受优婆塞五戒。若有众生于诸善法不生喜乐,我当令其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若有众生少于善根,于善根中心生爱乐,我当令其于未来世,在佛法中出家学道,安止令住梵净十戒。若有众生悕心求于诸善根法,我当安止善根法中,令得成就梵行具足大戒。如是等众生,作五逆罪乃至悭吝,为是众生以种种门示现神足,说诸句义开示阴、界、诸入、苦、空、无常、无我,令住善妙安隐寂灭无畏涅槃,为如是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法。若有众生求闻论议,我当说正法论,乃至有求解脱之者,我当为...(第0138部~悲华经十卷)


...亦复不举亦不下  寂静不受尔乃知
  一切法数皆悉知  不于法界有所坏
  忍辱虚空等无异  诸法虚空皆如是
  忍辱如空无所念  一切诸法入一智
  如无从生不生习  如是所行道不难
  如是亲近无量道  于是心念无懈倦
  若我他人法如是  所求无得则觉道  
  天子。菩萨复有四事法。于甚深戒行不放逸。何等为四。如是天子。菩萨自思惟。何等名为戒。如是自视身所行。皆知身所行善口所言善心所念善。是名曰为戒。云何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不犯身事。不杀不盗不淫。是名为身行善。云何口所言善。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是为口所言善。云何意所念善。不嫉不恚不邪见。是名为意所念善。如是为自视悉见。用是故。皆具得如身口意所行。不作是事无有能普说其德者。亦不青黄赤白红不离色。亦不眼识而可识。如是亦不意识分别而可识。何以故。于是不生无所生。于起无所起。如是不生无所生不起无所起。于是便逮得无能说普演之德。是时心安住而不摇。如是不相逢无能普演。如是无有能普演说。亦不自言我能作是说作是行者。心亦不可见。如是说心。戒亦复不可见迹。如是天子。菩萨逮得甚深戒之德。  
  复次天子。菩萨逮知离所见身功德。知于所见无所起。若戒若恶...(第0144部~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四卷)


...善男子。若诸有情。闻说如来大威德时。意乐猛利粗恶楚毒起损害心。于说法师起恶知识想。由是因缘。身坏之后生奈洛迦。善男子。若诸有情。闻说如来广大威德心生净信。于说法师起善知识想及导师想。善男子。决定应知。此诸有情生生之处。曾闻如来广大威德。或此诸有情作如是思惟。我应往昔于诸佛会中曾闻此法门。由斯我等闻于如来广大威德。心生净信如世尊说。今闻如来广大威德。生净信者以昔曾闻故。  
  尔时世尊即现舌相覆于面轮。次覆于身及师子座并诸菩萨声闻之众释梵护世。乃至覆于一切大会。尔时世尊还摄舌相告大众言。善男子。如是舌相。由如来得不妄语故。汝等应当深生净信。能于长夜利益安乐。说此法时。八万四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有情。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其余无量有情。曾未能发菩提心者皆得发心。  
  尔时薄伽梵告止盖菩萨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于世俗中而得善巧。何等为十。一者于世俗谛施设有色。胜义谛中色不可得亦无执着。于世俗中施设受想行识。胜义谛中乃至于识皆不可得亦无执着。二者于世俗中施设地界。于胜义中地不可得亦无执着。虽于世俗施设水火风界及空识界。于胜义中乃至识界俱不可得亦无执着。三者虽于世俗施设眼处。于胜义中眼处不可得亦无执着。虽于世俗施设耳...(第0147部~佛说宝雨经十卷)


...去。善解诸教得无所畏。有斗讼者教令不诤。又教诸王臣佐及一切众生。令修忠孝。修行善业增长佛法故。名师子颔。于长夜随诸众生所有乐欲。一切施与善言安慰。皆令欢喜愿力坚固。名具四十齿。于长夜不两舌斗诤。有斗诤处和其两边各令欢喜故。名齿不疏缺。于长夜常修善事远离恶法。常施众生乳酪及净衣服。以白土为泥扫拭佛塔。以众白花供养佛塔。具如是等功德故名齿白齐密。于长夜所出语言。令诸众生心生喜乐。不求他过以平等心。劝诸众生演说正法故。名于诸味中得最上味。于长夜不恼众生。有病苦者随其所应而疗除之。所求美味随意与之心不生吝故名梵音声。于长夜不妄语。不粗犷语。不恶语。常住慈悲喜舍四梵住处。以柔软音声。为众生说法皆生欢喜心故。名眼青绀色。于长夜在父母师长常生恭敬。观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有来求者恒起慈悲。劝诸众生观于佛像塔庙故。名眼睫如牛王。于长夜心不下劣意常广大。劝诸众生修无上法。远离颦蹙恒常微笑。亲近善友先言慰喻故。名舌广大。于长夜远离一切语过。恒常赞叹声闻辟支菩萨如来及诸法师。受持读诵书写经典。为人解说如法修行故。名肉髻无能见顶。于长夜顶礼父母诸尊沙门婆罗门。以香油涂其足下及为净发。一切来者皆以花鬘系其顶上故。名眉间白毫右旋清净光明。于长夜恒常开门大施...(第0155-02部~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第七卷~第十二卷))


... 无畏德真成
  我心所慕乐  志无逸清净
  菩萨本在欲  善化悉见妻
  不安乐爱欲  弃害学功勋  
  尔时菩萨使上工师。立妙金像以书文字。假使女人德义形体面貌若斯。吾乃可之不用凡庶。如吾所说乃应娉耳。其色颜貌如紫磨金。内外相应身口不违。心净如空安徐光光。不以放逸希言屡中。慈心无害奉敬道义。沙门梵志布施持戒。乃为我求不嫉无厌。志性仁贤不失时节。质直无谄专敬夫主。不怀他意恒无放恣。不在妊身不卒怀子。捐高自大事夫如婢。不嗜酒。不贪味。不慕声。不愚冥。消无明根知法住真谛。不轻举。无有邪术。常怀惭耻。不恶口。不咒咀。常奉行法。身口意净言行相应。心如下使多修慈愍。不弄头首不在愚戆。无有恚恨在众犹安而不迷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作业善。敬于亲友视如世尊。念彼如己。流长名称。众善普修。常奉恭恪。如是妻者尔乃可耳。  
  尔时白净王闻菩萨言告古梵志。入迦夷卫遍周诸家。察好玉女谁有是德。君子长者工师细民。有如是比功勋备乎。若可太子乃可迎耳。所以者何。太子不好种姓唯乐德耳。于是颂曰。  
  君子梵志种  工师若细民
  其有是德者  乃可娉取耳
  不喜好种姓  太子为奇雅
  有至诚功勋  心乃乐如是  
  尔时梵...(第0156部~普曜经八卷)


...来属。常念戒欲净之所求。常念施与去诸垢。常念天上欲令如菩萨心。常念人欲度生死故。是为七事。复有八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八事。不以饮食而自乐。亦不华。亦不香。亦不众好杂色。亦不至戏观之庐。亦不倡伎而为乐。亦不歌舞。是为八事。复有九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为九。亦无所断。亦无所著。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寿。亦不念有命。亦不念有所生。亦不念无所生。而信因缘。是为九事。复有十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为十。为一切而有慈不贪利。一切物亦不念他。男子身命尽而不欺众。不两舌而喜骂。亦不妄语。其有作倡伎乐。其心不以为乐。亦不起意。亦无所恨而正住。不以邪罪福事而索知。是为十事。母人可得为男子。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母人有施心有法心。视诸色若水中之聚沫。自于色不贡高。于安于苦。视若雨中之泡。若得安不以为爱。若得痛而不怒。于安隐亦不喜。于痛亦不忧。视而知思想。若野马。其心亦不在男。亦不在女。生死譬如芭蕉。知生死无有可于生死。亦不念有。亦不念无。其识譬如幻。视其心意。若幻无有异。于诸法无有着。以四大地水火风而知一切。若舍以三事而得成。有草有土有木。人者亦无吾无我无命所作。如所为无崖阂。是则本眼已自然而...(第0157部~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三卷)


...恒念舍舍诸烦恼故。常恒念天明了菩提心故。观诸众生欢喜心故。是为七。复次诸姊。女人成就八法转女人身成男子身。何等八。不贪着食。不贪饮宴。不贪丈夫。不贪末香涂香。不贪游观园林。不贪戏笑。不贪歌音及诸伎乐。不贪舞戏。不贪交酒会乐。是为八。复次诸姊。女人成就九法。转女人身得男子身。何等九。不说有我不说有众生。不说有寿命及人丈夫。不说断见。不说常见。不著有见。不着无见。善解因缘法。是为九。复次诸姊。女人成就十法。转女人身得男子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十。于诸众生修行慈心。于他财封不生贪爱。不思念他男子之人。失命因缘终不妄语。不作两舌。不粗恶语。不无义语。不起无明。不为嗔牵。有正直见依于业报。诸姊。是为女人成就十法转女人身得男子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诸姊。女人应当观察深法。观色如水沫。不贪醉色。观受如泡。于乐受中不生贪着。于苦受中而不舍离。于不苦不乐受中不生痴结。观想如焰。是中不起男想女想。观行如芭蕉。解知诸行无有坚实。如是观已。不住诸法不起想着。观识如幻。解知心识如幻人来。如是知已。于一切法都无所染。观知此身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诸大所成假多为身。犹如草木墙壁瓦砾。是身如影。无我众生。无命无人。无有丈夫。因业所作而自回转...(第0158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


...作礼长跪白佛言。我本愚痴无所知识。久闻三宝不能奉事。我于今日始得信解。佛法大慈普济天下。我今欲舍余道归命于佛。唯愿天尊哀愍我等。使得法戒为清信士。佛言汝善思量之。人能止恶为善者。何忧不得安隐富贵。寿命延长解脱众难者乎。执持白佛言。今我以所事非真故归命于佛耳。唯愿哀愍去我浊秽之行。受佛清净决言。  
  佛语执持长者。汝审能尔者可礼敬三宝。执持长者即便胡跪合掌礼佛。于是与世尊授三归。受三归已当有三十六善神王。随逐护汝身。佛复告言善男子汝能远恶。求善知识世之希有。我当更授汝五戒之法。佛言第一不杀第二不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第五不饮酒。长者执持已受三归及五戒竟。佛语长者。汝能持是归戒。游行之处可无所畏。戒神二十五归神三十六。常随护汝。外诸恶魔无敢当汝者。长者从佛受归戒竟。佛为说法。欢喜信解礼佛而去。于是已后长者执持到他国中。见人杀生盗人财物。见好色女贪爱恋之。见人好恶便论说之。见人饮酒便欲追之。心意如是无一时定。便自念言。悔从佛受三归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当还佛三归五戒之法。即诣佛所而白佛言。前受三归五戒之法。多所禁制不得复从本意所作。今自思惟欲罢。不能事佛可尔以不。何以故佛法尊重非凡类所及。可得还法戒不乎。佛默...(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遥见萨遮尼干子来。于是萨遮。生爱乐心。生清净心。与诸大臣内宫眷属。国土人民子息四兵。大王威德大王神力。百千满瓨以用庄严。鼓百千伎乐。擎幢幡宝盖以为庄严。即出往迎萨遮尼干。尔时萨遮尼干子。遥见旃茶钵树提王。柔软爱语。善来大王。汝国界中无有怨敌相逼切也。无有病患苦恼热也。是国臣属诸伎卒。恶不肖之人。守罗关税。是等不乱坏国土不。大王。汝国沙门诸婆罗门安乐行不。大王。汝常安法治理国不。大王。不应害于众生猎张鱼捕逼诸众生。何以故。大王当知。一切众生皆悉爱命。是故大王。应受不杀不应偷夺。于自国封应生知足。不应邪淫自足妻色。终不妄语真实而言。不应两舌有异言说。不应恶口常柔软语。不应绮语随所念语。于他财封勿生贪心。大王。应当离于嗔恚。以慈庄严于身口意。大王。不应生于邪见。行圣正见。大王。汝今不应放逸。善观无常。大王当知。寿命短促速至他世。大王。汝今应怖畏后世。应信业报。重说胜偈。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主常应不放逸  护持境土不放逸
  若放逸者堕恶道  若不放逸生善道
  亦莫抂断众生命  一切众生爱寿命
  慧者不应害众生  爱护众生如己身
  常应远离于偷盗  常不应说于妄语
  常应护持实言誓  大王当来生善趣
  ...(第0174部~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


...一向音净除多不善以充足之。令彼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不因他得智具大法明。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又余世界中众生造无间者。乃至犯根罪。心意燋枯。有求声闻乘。有求辟支佛乘。有求无上大乘者。以随愿故生我佛土。集不善根粗犷乐恶。刚强倒见不摄意志。我当为彼八万四千心行乱意众生。广说八万四千部法。其中众生求无上大乘者。我当为彼广说六波罗蜜法。广说檀波罗蜜。乃至广说般若波罗蜜。其中众生有求声闻辟支佛乘。未种善根求度世者。我当令彼住三归依。后乃令住波罗蜜。喜杀生者令住不杀。贪重者令住不盗。染着非法者令住不邪淫。妄语相说者令住不妄语。乐昏浊者令住不饮酒。其有众生有此五病者。我当令彼断是五患住优婆塞戒。有众生不乐善法者。我当令彼一日一夜住圣八分戒。其有少乐善根者。我当令彼来近我法出家十戒得住梵行。其有众生乐求善法者。我当令彼于善法中得受具足尽住梵行。我当为如是造无间业乃至不摄意志众生故。以多种种若干句义文字变化而为说法。示现阴界入无常苦空无我。令住善安隐妙寂无畏城。我当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如是法。其有喜乐论者。我当为彼现诸论法。乃至求解脱者。我当为彼现于空论。其有不乐善法者。我当为彼说劝化业。乐者我当为说诵习一向禅空解脱。我为一...(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其逆罪子遥见化子害化父母。啼哭酸毒不能自胜。寻即往诣害母人所。而谓之曰。我杀父母当堕地狱。哭言奈何。当设何计。其害母者而自念言。今此来人乃害二亲。我但危母。其人痴冥罪莫大焉。我之为逆尚差于彼。如彼受罪吾犹觉轻。其化人者悲哀酸酷。口并宣言。吾当往诣能仁佛所。其无救者佛为设救。其恐懅者慰除所患。如佛所教我当奉遵。于时化人啼哭进路在其前行。而害母者寻随其后。如彼悔过吾亦当尔。吾罪微薄彼人甚重。化人诣佛稽首于地。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造大逆而害二亲。犯斯大罪。佛告化人。善哉善哉。子为至诚而无所欺。言行相副诣如来前说诚谛言而不两舌亦不自侵。当自惟察观心之法。以何所心危二亲者。用过去心当来心乎。现在心耶。其过去心即以灭尽。其现在心即以别去。无有处所。亦无方面。不知安在。当来心者则亦未至。无集聚处。未见旋返亦无往还。子当知之。心亦不立于身之内。亦不由外。亦无境界。不处两间。不得中止。察其心者。亦无五色青赤黄白黑。子当了之。心者无色。亦不可见。亦无所住。亦不退转。无有言教。不可执持。犹若如幻。子欲察心。不可分别。不可解了。不可名淫。不可究怒。不可知痴。无淫怒痴。子当知心无生死行。亦无所作。亦无所现。亦不现在。心者清净。亦无垢染。亦无净者。心...(第0178部~普超三昧经四卷)


...。得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所因成最正觉了知法界。无有作者亦无有受无有生者。无灭度者。无所依猗愿得出家因佛世尊。得作沙门受具足戒。佛言。比丘善来。于时化人前作沙门。即白佛言。唯然世尊。吾获神通今欲灭度。佛之威神使彼化人。去地四丈九尺。于虚空中而取灭度。身中出火还自烧体。于时逆子见彼化人得作沙门。听受经法闻佛所说。心自念言。向者彼人自危二亲。在世尊前而作沙门便得灭度。今吾何故不效彼人。而作沙门亦当灭度。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圣足前白佛言。我亦造逆自危母命。佛言。善哉善哉。子为至诚而无所欺。言行相副诣如来前。说诚谛之言而。不两舌。亦不自侵。当自惟察观心之法。以何所心危其亲者。用过去心当来心乎。现在心耶。其过去心即已灭尽。其现在心即以别去。无有处所。亦无方面。不知安在。当来心者则亦未至。无集聚处。未见旋返。亦无往还。子当知之。心亦不立于身之内。亦不由外。亦无境界。不处两间。不得中止。察其心者。亦无五色青赤黄白黑。子当了之。心者无色。亦不可见亦无所住。亦不退转。无有言教。不可执持。犹若如幻。子欲察心。不可分别。不可解了。不可名淫。不可究怒。不可知痴。无淫怒痴。子当知心。在生死行。亦无所作。亦无所现。亦不现在。心者清净。亦无垢染。亦无净者...(第0178部~普超三昧经四卷)


...  居家者及出学
  于众会无所畏  所至处无疑难
  其名声远而闻  于郡国及县邑
  其手足常柔软  所欲得不复难
  即为得善知识  诸佛及其弟子
  终不复生嫉妒意  意常好乐欲布施
  以持上妙而终亡  于是行事无嫉妒
  即生于大豪富家  意常喜乐而布施
  为若干亿人所爱  好布施者有是行
  得善知识不复难  常见诸佛及弟子
  见已即乐供养之  其布施者有是行  
  佛语童子。菩萨持戒清净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具足其愿。二者学佛道。三者常尊乐于黠慧。四者死不妄语。五者见世不转意。六者弃生死。七者求泥洹。八者寂寞行。九者得三昧。十者无贫穷行。童子。是为菩萨十事清净持戒。佛于是说偈言。  
  即具足其所愿  学诸佛之道行
  常乐于尊智慧  亦无有恐惧时
  不复转其所愿  亦不转慎诸行
  常弃远于生死  则求索泥洹道
  常在寂寞处行  即便得于三昧
  而无有贫穷时  即立于持戒品
  其人即具所可愿  是菩萨学诸佛道
  慧者于人不自称  其人如是戒清净
  持愿甚坚不复难  终不复动所采建
  以见生死无数恶  便弃捐求...(第0188部~月灯三昧经一卷)


佛说不妄语诸经集第二卷





...法身师子丈夫三界最胜世尊释迦牟尼至真等正觉。出此语已即起合掌。于世尊前说偈赞叹。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昔世亿生转精事  难行苦行求菩提
  布施饮食及衣乘  亿数七珍与乞者
  不思议劫无悔吝  舍国聚落及臣民
  王宫庄严宝丰满  亿劫难舍皆能舍
  昔名王子须大拏  于山林中施妻子
  前舍自身救产虎  割其身肉济穷鸽
  挑眼施盲婆罗门  于彼生中无怨恨
  施头为求菩提因  心于索者常欢喜
  为护戒品长清净  不犯圣行顺无为
  不断生命盗他物  常顺梵行世无妒
  离于饮酒不妄语  护诸众生如己身
  昔不两舌诸恶言  亦无嗔恚说绮语
  世尊离邪常调顺  于前众生无恼触
  功德如意离邪见  供养三宝无坏心
  出家无垢除五欲  依顺佛戒解脱行
  前行忍辱受诸苦  诽谤毁訾及困责
  往昔所受诸苦痛  为众生故无恨心
  若在佛边起杀恼  于彼慈心视如子
  佛生于世常修忍  解脱亿数苦众生
  如来往昔求道时  作大仙人名曰忍
  彼所生中被割截  忍痛于王无害心
  为彼国王及夫人  演说白法令欢喜
  不思亿劫常精进  懈怠邪...(第0191部~佛说大乘同性经二卷)


...问曰。  
  菩萨行何行  勇猛利世间
  施戒定忍进  发趣上菩提
  求无漏正智  化导诸众生
  成佛最胜田  无垢宝庄严  
  说此偈已。佛告毗毗产言。善哉善哉。楞迦主。汝问如来此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楞迦主。菩萨常与六波罗蜜相应修行。于一切众生心无挂碍。楞迦主。菩萨如是之行勿令退减。勿染世法。当更进修佛法胜行。成熟无边众生净佛国土。证契摩诃若那无佛法障。毗毗产复白佛言。世尊。我今云何修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楞迦主。当去憍慢过恶不嫉不吝。行四梵行心念饶益一切众生不杀生不妄语不饮酒不淫不盗不两舌不恶口不非宜语。常专修行菩提之心六波罗蜜心利众生心寂静净心。观诸有趣众多怖畏。度脱三有苦恼众生。楞迦主。汝今欲求佛果。当如是知。所言佛者。但以名字假施设耳。何以故。楞迦主。佛体无体故。佛体无根故。佛体无住故。佛体至净故。佛体无尘故。佛体无我故。佛体无取故。佛体无形故。佛体无相故。佛体无入故。佛体无出故。佛体无劳故。佛体无支分故。佛体无著故。佛体无染故。佛体无量故。佛体无所缘故。佛体无杂故。佛体超一切入故。佛体离一切分别妄想计度故。佛体超一切有趣故。佛体难入故。佛体难知故。佛体甚深故。佛体无...(第0192部~佛说证契大乘经二卷)


...生其刹。命欲终时。佛亦现其身光明相好。与诸大众在其人前。即随往生。亦住不退转地。功德智慧。次于上等生者。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所为远。功德智慧。又次于中辈生者。  
必修十善分第四十四  
  佛言。行菩萨道生阿弥陀佛刹者。即得不退转地菩萨。具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渐次以入佛位。欲于何方世界作佛。皆如所愿。若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必修十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调欺。五不饮酒。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妄言。九不嫉妒。十不贪欲。不靳吝。不嗔恨。不邪见。笃于孝顺谨于诚信。信受佛语。深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善法。昼夜思惟阿弥陀佛。及彼刹种种功德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命终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闻无量无数诸佛。称赞此佛功德。永不退转无上菩提。  
复有三等分第四十五  
  佛言。其次斋戒清净。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欲生其刹。十昼夜不断绝者。命终必得往生。纵不得昼夜。当绝虑去忧。勿与家事。勿近妇人。端身正心。断除爱欲。斋戒清净。志心忆念彼佛。持诵名号欲生其刹。止一昼夜不绝断者。命终亦得往生。若有善...(第0199部~大阿弥陀佛经二卷)


...明解脱。进于诸行。证于无为。不行于识。更无有生。得于解脱。不增长名色。过于三界。六入非入。知空解脱。不受于触。修无相解脱。不见受故。证无愿解脱。无有爱故。知解于如取不动故。知于无生。知有非集。知生无生知老死无去。知十二缘无生无食。汝受此食。大德须菩提。汝不见佛不闻于法不亲近僧。受于此食。大德。若知五逆等同法性。受于此食。大德。不此命终非余处生。受于此食。大德。若贪平等同无诤平等。若嗔平等同无诤平等。若痴平等同无诤平等。受于此食。大德。汝不过凡夫地。不成圣地。受于此食。大德。汝不从明入明。不堕生死亦不涅槃。又不实语亦不妄语。受于此食。大德。汝尽无尽。不分别无尽。于阴界入亦不动摇。思无所依又无诤讼。于诸众生而无所碍。于一切法心无系缚。受于此食。大德。汝所为出家不得是法。受于此食。大德。汝出家愿不是愿入涅槃受于此食。若大德须菩提无诤。地狱亦无诤。大德须菩提。不取应供受于此食。大德须菩提。若人于汝起应供想。是人诽谤于须菩提。大德。汝非应供亦不毕施。不住应供。大德。若成此法受于此食。尔时大德须菩提于中门外。七过动身申于右手。语是女言。姊。为我善说成就是法。时女叹言。善哉善哉。大德须菩提。即授与食。授与食已说如是言。大德须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应供...(第0211部~佛说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


...缘  随因缘而说
  是名为绮语  知亿数众生
  或说于真实  或知于妄语
  以是故绮语  演说于正法
  若一切众生  咸受人天乐
  复求于出过  求望一众生
  若喜乐相应  调世者利益
  智慧者施与  一切众生乐
  所演说贪者  所贪者如是
  常作如是愿  诸众生作佛
  正法欲灭时  勇健者摄持
  舍失于身命  不舍佛正法
  无所畏示现  诸众生诤讼
  及一切外道  摄持正法故
  若摄取一劫  若摄一亿劫
  不舍正法故  然后不妄语
  勇健者取见  一切有为邪
  亦知于邪见  进入于正见
  有如是法者  是安住持戒
  住于无住者  慧者觉菩提  
  尔时大德须菩提。以所乞食施善男子。说如是言。是善丈夫应受信施不失果报。大德须菩提此日不食。过于晡时。从三昧起往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先所闻法具向佛说。佛告须菩提。汝今知是菩萨名不。须菩提言。不知世尊。佛言。须菩提。是菩萨名转女身菩萨摩诃萨。以乐庄严方便教化众生如摩伽陀国。十佉卢为一佉利。千佉利为一车。凡有如是千车芥子。有人能数得其边际。不能数知此转女身菩萨摩诃萨以乐...(第0211部~佛说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


...育苦人。时于兜术天上教授天人。常以昼夜各三时定意。思惟三界。照观十方天下人民善恶之道。知有孝顺父母奉敬三尊。恭顺师长修诸功德者。常以天眼遍察五道。时有迦夷国。中有一长者孤无儿子。夫妻两目皆盲。心愿入山求无上慧。修清净志信乐空闲。菩萨念言。此人发意所学微妙。而两目无所见。若入山中者或堕沟坑。或逢毒虫所见枉害。若我寿终为其作子。供养父母终其年寿。  
  于是菩萨寿尽。即下生为盲父母家作子。父母欢喜甚爱重之。本发大意欲行入山。以生子故。便留乐世间。子年七岁号字曰睒。睒至孝仁慈奉行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欺诳。不饮酒不妄言不绮语。不嫉妒不咒诅。信道不疑昼夜精进。奉事父母如人事天。言常含笑不伤人意。行则应法不妄倾邪。父母喜悦无复忧愁。年过十岁。睒长跪白父母言。本发大意欲入深山。求志空寂无上正真。岂以子故而绝本愿。人在世间无常百变。命非金石对至无期。愿如本意宜及上时入山清净。我自寻随与父母俱。供养随意不失时节。父母报睒言。子之孝顺天自知之。不违本誓便共入山。  
  睒即以家中所有之物。皆施国中诸贫穷者。便与父母俱共入山。睒至山中以蒲草为父母作屋。施作床蓐。不寒不热恒得时宜。适入山中一年。众果丰茂食之香甘。泉水涌出清而且凉。池中莲华五...(第0212部~菩萨睒子经一卷)


...危难。育养苦人。在兜率天上教授天人。常以昼夜各三时定意思惟三昧。照观十方天下人民善恶之道。知有父子孝顺父母奉事三尊。恭顺师长修诸功德者。常以天眼遍观五道。时有迦夷国。中有一长者孤无儿子。夫妇两目皆盲。心愿入山求无上道决。修清净志信乐空闲。菩萨念言。此人发意欲学妙道。而两目皆盲目无所睹。若入山中或堕沟坑。或逢毒虫所见危害。若我寿终为其作子。供养父母终其年寿。于是菩萨寿尽。即便下生盲父母家为其作子。父母欢喜爱之甚重。本发道意欲行入山。以生子故便乐世间。子年十岁号曰睒子。至孝仁慈奉行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不妄言。不绮语不嫉妒。信道不疑昼夜精进。奉事父母如人事天。言常含笑不伤人意。行则应法不望倾斜。于是父母即大喜悦无复忧愁。至年过十岁。睒自长跪白父母言。本发大意欲入深山志求空寂无上之道。岂以子故而绝本愿。人居世间无常百变。命非金石对至无期。愿如本意宜本先志。自随父母俱共入山侍养之。宜不失时节。父母报睒言。子之孝顺天自知之。不违本誓便当入山。睒即以家中所有之物。皆施国中诸贫穷者。便与父母俱共入山。睒子至山中。以蒲草为父母作屋施置床褥。不寒不热恒得其宜。适入山一年众果丰美食之香甘。泉水涌出清而且凉。池中莲华五色精明。栴檀杂香树木...(第0213部~佛说睒子经一卷)


...自说。今为佛作饭。皆以毒药置其中。愿乞收更作好饭。佛言。不须更炊。持毒饭来食之。佛就坐诸比丘皆坐。佛告阿难。敕诸比丘。且勿得食。须佛教乃食。佛即咒曰。天下凡有三毒。一者贪淫。二者嗔恚。三者愚痴。佛无是三毒者毒为不行。至诚有经法者毒亦不行。如诸比丘道正者毒亦不行。佛语适竟。饭食中毒皆消去。佛语阿难。令诸比丘皆饭。毒皆已去。佛及诸比丘皆饭已。申日便前长跪。以头面着佛足。白佛言。我无状。用恶人之言。令我作恶。愿从佛求哀悔过。佛即为申日说经。便得第一须陀洹道。申日即受五戒为优婆塞。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犯他人妇女。四者不两舌。五者不饮酒。申日受五戒已。持头面着佛足。为佛作礼。  

...(第0227部~佛说申日儿本经一卷)


...六者不怀念他人乱恶。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七者亦不妄娆人有所击。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八者不调戏于大会中。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九者自护护他人身。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者若贫穷者给护之后不从有所悕望。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一者自护不随恶知识不随众会。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二者无爱欲意于身于他人身。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三者不起诸想无念于菩萨如弹指顷。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四者护功德庄严身相。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五者信作善不离于三昧。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六者口不妄语。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七者心净。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八者坚住善知识世世与相随不舍。不于他处说其过失。不说之恶。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十九者自挍计他人有恶者我亦有恶。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二十者所念无有邪即觉。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二十一者软心和意。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二十二者护恶人令心不起。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二十三者生于诸天教导诸天。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二十四者生天上世间教两道中不更三恶道。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二十五者具足诸种好。是为忍辱不可极。是即为宝。...(第0254部~佛说宝如来三昧经二卷)


...其坛已得加持。今正是其可入坛时。持咒者可起礼拜。咒神则出执王右手以帛闭眼。令其礼拜诸佛菩萨。及其咒神并诸神等。多罗毗俱胝摩么鸡金刚使者及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寻常忏悔发愿心意欢喜敬信。手中着华入于坛前散手中华。看华落处到何神上。则得彼神能与成就。礼拜合掌持戒而作是言。从今已后我更不食酒肉五辛。亦不归依礼拜余神。常当知恩报恩。归依佛法菩萨圣者。应当一心念阿阇梨。及诸菩萨获法善神明咒神等悉知证明。我从今日已后。布施一切众生无畏。令其与菩萨律仪。发菩提心亦令坚固。乃至为命不敢行恶作于罪业。于不违负一切众生。令其归依信敬。终不妄语常当实语。不行邪行正见依空不取着相。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是三说。以此善愿我得成佛两足圣尊。一切众生诸烦恼病悉为疗除。悉愿同此行。发是愿已当示其王秘密之印不空处陀罗尼。受法既竟还将出坛经少时间。其诸眷属应入坛者准于上法。将入将出。其王则应作大布施与持咒师。广大施已辞还本宫。此名王入大坛法竟。  
  若为臣作其坛纵广一十六肘。如上应作一切咒神。用凡色画界坛。亦当好料理地。不须用金银宝物等之色。其供养具饮食随力所办。亦当建立幢幡安四乳瓶。一切香华烧香供养。如其所堪作灌顶法。此是臣中坛法。凡人坛者纵广八肘。其中作...(第0310部~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二卷)


...得食我世尊残食。不得食一切贤圣残食。不得食一切鬼神残食。不得食师僧父母残食。不得食一切众人残食。又不得食国王官人残食。不共众人传器而食。亦不得食毗那夜迦鬼魔之食。毗那夜迦食者。若面裹物。蒸煮烧熟。欢喜团等。皆不得食。若食此食。于三昧力不得成就。若一切人畜生产处不得往到。亦不得食。诸死亡家十恶家。酤酒家。五辛家。埋死人家。卖凶具家。不净人家。淫女家。造经像家。皆不得往。亦不得食。诸不净人。看他产人。捉死尸人。截割众生身肉之人。如是等人。皆不得 近与身相触。亦勿交往。此名外护清净之法。内护清净者。身不得杀生偷盗邪淫。口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戏论。皆不应作。意不应作贪嗔痴等。唯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心。是名菩萨四无量心三业清净。由三业净。乃能受持此三昧陀罗尼佛顶咒印。此三昧陀罗尼力。悉能解除一切天魔外道咒法。皆能降伏一切怨敌。及摩醯首罗诸天鬼神所说咒术。悉能除灭。  
  尔时世尊即说佛顶三昧曼荼罗法。善男子。若修行此陀罗尼法时。于十二月月生一日。净治一室。掘去恶土以好土填。坚筑令平。未填以前。先扫洒清净。烧安悉香。诵咒七遍。向前净地。立面向东。法师口云。我某甲今于此处。作佛顶三昧陀罗尼道场忏悔。今此地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一切非人毗...(第0359-01部~佛说陀罗尼集经十三卷(第一卷~第六卷))


...地行相  一切皆欲闻  
  金刚藏菩萨语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当生十种直心。何等为十。一柔软心。二调和心。三堪受心。四不放逸心。五寂灭心。六真心。七不杂心。八无贪吝心。九胜心。十大心。菩萨以是十心。得入第二地。菩萨住离垢地。自然远离一切杀生。舍弃刀仗。无嗔恨心。有惭有愧。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常求乐事。尚不恶心恼于众生。何况加害。离诸劫盗。资生之物常知止足。若物属他。他所受用。于是物中。不与不取。离于邪淫。自足妻色。于他女人。不生一念。离于妄语。常真实语。谛语随语。乃至梦中尚不妄语。何况故作。离于两舌。无破坏心。于斗诤离散人中。常好和合。离于恶口。所有言语粗犷苦恶。自坏其身。亦坏于他。如是等语。皆悉舍离。离无义语。常自守护所可言说。应作不作。常知时语。利益语。顺法语。筹量语。乃至戏笑尚无所犯。何况故作。不贪他物。若物属他。他所摄用。不作是念。我当取之。离嗔害心。常于众生。求爱润心。慈悲心。离于占相。习行正见。决定深信罪福因缘。离于谄曲。诚信三宝。生决定心。菩萨如是常护善道。作是思惟。一切众生堕恶道者。皆由十不善道。我当自住善法。亦当为人说诸善法。示正行处。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为他说法...(第0083-03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无数匝辞退南行。  
  尔时善财童子。次第忆念诸善知识。正念思惟善知识教。复作是念。善知识者。能摄取我。能守护我。令我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思惟。得大欢喜心。无量欢喜心。发清净心。寂灭心。广大心。庄严心。无著心。无碍心。虚空心。见诸佛菩萨心。自在心。顺诸法心。于一念中充满一切佛刹心。见如来心。念十力心。不舍诸佛善知识心。渐经人众城邑聚落。至满幢城。问满足王今在何所。有人答言。今在正殿。行于王法教化众生。应摄取者而摄取之应罚者罚。应治者治。诸有诤者断其诤讼。有恐怖者施以无畏。赞叹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无义语。无贪恚痴。尔时善财。遥见彼王处金刚师子座。阿僧祇宝而以庄严。无量宝像以为庄饰。种种香云而普熏之。无量宝衣以敷其上。又复建立无量宝幢。无量宝幡。周遍垂下。张众宝帐顶冠如意摩尼宝冠。阎浮檀金半月庄严。发绀青色。耳普垂[耳*垂]。身佩无价摩尼璎珞。百千宝网罗覆其上。阎浮檀金盖。众宝为铃。常出妙音琉璃为竿。夜光宝藏。普照诸方。彼满足王。有大势力。离诸怨敌。无量自在。一万大臣。各处常位。修理王事。勇将一万。持仗侍卫。尔时善财。见无量众生犯王法者。身被五缚。或断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双目。或斩身首。或投...(第0083-05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淫,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第0084-04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令他住求法成就故。起安慰心。有言求法成就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不疲惓故,及得清净佛国土故,能增上故,常求戒闻法故,不取布施,不舍悭嫉,不取持戒,不舍毁禁,不取忍辱,不舍嗔恨,不取精进,不舍懈怠,不取禅定,不舍觉观,不取般若,不舍愚痴,不取善根,不舍不善根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尊重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尊重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尊重心者。所谓于法如实修行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于法师所尊重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于法师所尊重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于法师所尊重心者。谓于法师生佛想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恶口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恶口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恶口心者。谓作言语摄取众生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嗔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嗔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嗔心者。谓入诸业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三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布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布施故。起安慰心。有言布施者。谓如所闻法如是说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爱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爱语故。起安慰心。有言爱语者。谓心不...(第0086部~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


...得致无上佛业。训诲群黎悉得至道。  
  菩萨体有十事。何谓为十。体能奉修。六度无极。能行四恩。不舍众生。修无盖哀。代诸群萌。身自受之。五阴苦担。不以劳惓。无极慈身。普护一切。而令得济。以功德形。使诸人民。皆得戴仰。而逮安脱。以圣慧事。一切诸佛。同合体故。以得成就。弃捐一切诸凶危法。是谓法身善权方便。一切现门神足变化。皆能显示。所为感动。菩萨体者。于道自在。便成正觉。是为十体。菩萨住此。便能得入如来至真无上大慧。  
  菩萨言辞。有十事。何谓为十。言辞而谛。则以此教。安隐众生。以清和语。悦可一切。人民意念。以不妄语。所说如言。演至诚辞。菩萨如是。假在梦中。无有异言。所说随顺。不欺释梵及四天王。深妙无害。能为显示。自然之教所说坚固。班宣诸法。无有边际。所演发路。从一切言。而开化之。随人所作。说其报应。示其本末。观众生意。随其所应而教诲之。是为菩萨畅十言辞。  
  菩萨有十事。为善清净。何谓为十。好喜欲闻如来音声。是则为净。思省菩萨曾所听音。去于众生所不喜听。弃捐恶语。不施于人。本昔所说。四事口过。常远离之。本欢悦心。咨嗟如来磬扬大音。在佛神寺。歌叹佛德。以清和性。为诸众生。宣传法施。在尊神寺。作诸妓乐琴筝吹笛。乐佛塔...(第0100部~度世品经六卷)


...为十。一柔软心。二调和心。三堪受心。四善心。五寂灭心。六真心。七不杂心。八无贪吝心。九快心。十大心。若诸菩萨摩诃萨。已具足初地。欲得二地者。先当生是十心。诸佛子。菩萨欲住是离垢地。从本已来。离一切杀生。舍弃刀杖。无嗔恨心。有惭有愧。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常求乐事。尚不恶心恼于众生。何况粗恶。离诸劫盗。资生之物。常自满足。不坏他财。若物属他。他所受用。他所摄者。于是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过者。离于邪淫。自足妻色。不求外欲。属他女人。尚不生心。何况从事。离于妄语。常真语实语。谛语随语。不作憎恶妄语。乃至梦中。尚不妄语。何况故作妄语。离于两舌。无破坏心。此闻不向彼说。彼闻不向此说。于斗诤离散人中。常好和合。离于恶口。所有言语。粗[麩-夫+黃]苦恶。令他嗔恼。又以嗔慢。令他怖畏恼热。不爱不喜。自坏其身。亦坏于他。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言语。甚可喜乐。美妙悦耳。能化人心。和柔具足。多人爱念。能令他人欢喜悦乐。常出如是之语。离于绮语。常自守护所可言说。应作不作。常知时语实语。利益语顺法语。筹量语不为戏乐语。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不贪他物。若有属他。他所贪着。他所摄用。不作是念。我当取之。离嗔害心。嫌恨心。迫热心等。常于...(第0101部~十住经六卷)


...菩萨已住第二离垢之地。离于杀生。不执刀杖。心怀惭愧。愍哀群生。常抱慈心。欲济众生。无有思想。心不念杀。不求人便。不危他人。舍身之安。而解众患。无有二心。况复犯乎。又不盗窃。心常好施不贪他财。己财止足不数多求。睹他所有万物生业财宝之利。不生嫉心。众人迎逆莫不戴敬。草叶毛米未曾默取。念广布施救济诸乏。割身所供惠众穷困。蜎飞蠕动蚑行喘息。随其水陆皆欲令安不遇众患。又舍爱欲邪淫之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欲重习。自于妻室而知止足。未曾兴心慕乐他妻。心不思想不干他室。奉清白行不为秽浊。如母如姊如妹如女无异。清净鲜明而无沾污。无有二心况犯色耶。又不妄语。不乐虚言。所宣至诚。言辞真正。所传顺理。言不失时。不窃妄语。至于梦中。不演非法。况昼日乎。不为色教。况心念耶。常说正法佛之经典。不出俗辞无益之业。又离两舌。不传彼此斗乱于人。不误两盲。未彻视者。使诤不和。不侵犯人。彼间恶言不传至此。此间恶言不宣到彼。和解诤讼使无怨望修德为法令无罪殃。讲论经道各有篇章。又不骂詈。不演粗辞。不宣恶言。不伤人心。世人所说。口演不仁。恼于他人。不微中人。无所恐畏。常行仁和。不兴嗔恨害心向人。不使众人意怀汤火愁戚之患。口所布言可一切心。柔软慈和闻者安隐。心中爱乐。喜欲见之。多所悦豫。...(第0106部~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


...菩萨于五住中当净其地。  
根门品第六  
  尔时最胜菩萨复白佛言。云何上位菩萨于六住地而净其行。佛告最胜。上位菩萨常当修行六度无极。不慕所有成本果誓去声闻心。欲净国土无缘觉意。所为弘广不为小心。见乞索者先自除贪。寻赴前人使得饱满。所有珍奇殊妙之物。念先给人不怀悔意。远离吾我去计常心。其智无量亦无穷尽。愿欲听采深妙之法。净身口意不犯一切戒。常欲拥护诸持戒人。上位菩萨心恒慈仁。不怀伤害加于众生。身自不杀不教他杀。见有杀者劝使修善。不盗人物如毫厘许。设有犯者教令改悔。又常专心不犯淫泆。若见犯者使修净行。常行至诚初不两舌离别彼此。有诤讼者和解令散。忠言谏喻普令行善。终不骂詈使人恚怒。见嗔恚者念行忍辱。不为恶口有惭愧心。所言护口不妄言说。于一切人思惟平等。不念憎嫉除其憍慢。不生恚想向于众生。每自克责愿欲上及。今不行忍后致丑陋。常正其心不轻后学。怀抱悦心在道法者。其心清净无有尘劳。爱乐深妙无比之法。四无所畏降伏外学。使修净业能出其上。至心在道遵奉慈仁。若见沙门异学梵志。便能师事务令得所。所以然者。由成佛道成一切智。心常柔软不行卒暴。若见他非护己不为。初不漏失有非法行。亦无声闻缘觉之心。于诸所犯不见所犯。所生之处亦不愚闇。常行精勤...(第0372-01部~十住断结经十四卷(第一卷~第七卷))


佛说不妄语诸经集第三卷





...人得柔顺法忍。于是日天王与无央数百千天人。来诣佛所稽首足下却住一面。前白佛言。以何等行为日天王行照四天下。何缘为月照夜除冥。佛告日王。有四事法得为日王。何谓为四。常喜布施修身慎行奉戒不犯。又志然灯于佛寺庙。若于父母沙门道人殖光明德。是为四。佛时颂曰。  
  常乐兴布施  奉戒不犯禁
  然灯于佛寺  若于父母前
  好喜佛正典  不诽谤经法
  敬沙门道士  因斯得为日
  身出千光明  普照四天下
  诸窈冥之处  莫不蒙晖曜  
  佛告日王。又有十事。为日天王。何谓十。身不杀盗淫。口不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不恚嫉痴。是为十。佛时颂曰。  
  恭己自摄护  而不杀盗淫
  不两舌恶口  妄言及绮语
  心不怀嫉妒  无嗔恚诸毒
  离六十二见  日光照四方  
  佛告日王。又有四事。得为月王。何谓为四。布施贫匮。奉持五戒。遵敬三宝冥设锭光。君父师寺。是为四。佛时颂曰。  
  布施诸贫匮  常奉持五戒
  然灯于佛寺  恭敬侍三宝
  心存念诸善  蠲却世众恶
  自护身口意  得月光照冥  
  于时日王白佛言。唯愿大圣。枉屈尊神到宫小食。令诸导御虚空神天皆蒙大恩。闻深妙法悉发道意所度无量。时佛默然已受其请。日王见佛已许就请。绕佛三匝忽然还宫。办百种食若干甘...(第0393部~超日明三昧经二卷)


...以今忏悔。改恶修善。福德因缘。施与一切受苦众生。令其得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复立誓言。缘我今日改邪就正。悔罪修福。从是因缘。舍身受身至成佛道。常遭明师。遇善知识。寿无量命。常与父母夫婿儿子六亲眷属。常相保守。不经苦患。莫如今也。于是辩才。告提违言。悔过灭罪法皆如是。  
  于是提违。及其眷属。于辩才前。长跪合掌。白辩才言。弟子之徒。奉尊教诲。如法忏已。愿尊更赐余善法教。当勤奉行。增本功德。辩才告曰。今当诚心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如是三说。今当尽形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从今尽形。不杀不盗不邪淫。是身善业。不妄言两舌不恶口绮语。是口善业。不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意善业。是则名为十善戒法。尔时辩才。教授提违十善法已。提违眷属。欢喜踊跃。尽心奉行。提违女人。为设种种百味饮食及诸珍宝。长跪叉手。白辩才言。愿尊留神。垂愍教化。今当为尊造立宫室。随所便宜。终身奉事。辩才答曰。汝今以能舍邪就正。净修十善。为正法子。复以十善。教化天下。则为已报师徒重恩。汝已得度。我不宜留。吾今复当往化余处。  
  尔时提违。知师不住。运辇库藏诸珍宝物。以奉上师。冀得留意。辩才不受。辞退便去。于是提违。心自念言。今日之济。莫不由我。尊师和上。开悟成就。教授...(第0396部~未曾有因缘经二卷)


...果无恐章句斯则其谊。常专精思欲度一切。是曰精进。所可禅思劝助所生。斯则其谊。名曰一心。若合集智增益圣慧。常不损耗斯则其谊。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邱-丘+半]畔解度无极有六事。所行精勤不坏其身。是曰布施。以断众想悕望之业解脱而喜。是曰持戒。逮得法忍而无废失。是曰忍辱。所行吉祥一切普备。是曰精进。所可禅思致灭度果。是曰一心。所修圣明勤获咨受逮得金刚三昧。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乐劝助度无极有六事。假使布施不志睡眠不起我想。如大名称有九十六诸大丛林。在于一切诸大藏处。王以惠与开化众人受分卫福。犹如无罪国王之子。离于所居终不妄语。如身本时救众危厄不作恶罪。是曰布施。以供养父母师友。尊敬其身究竟不懈。及其经典及知至佛无诸疑网。是曰持戒。若以柔和护于他人。如自弃身不利血脉龙王所护。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犹曾法师精进殷勤三万二千岁。习所作行不以愁戚。初未懈厌以化一切。是曰精进。所以禅思愍伤众生弃捐众恶。在阎浮利天下哀念众生人民受五细滑。慈念可意故引古喻以明解之。是曰一心。其至圣明如大六通。是曰智慧。是为六。何谓空度无极有六事。若能逮得空行三昧不起想愿。是曰布施。其意旷然犹如虚空不可限量。是曰持戒。以能获致不退转地。得受佛决见十方佛。是曰忍辱。夙夜勤修而不懈废力...(第0399部~贤劫经十卷)


...无量无边。我今生分已尽不受后有。大阿罗汉。能除众生无量重罪。所以者何。我初生时与大悲俱生。三世贤圣法皆如是。亦与大悲俱共生世。如是殷勤三为猕猴说出罪忏悔。既忏悔已。告猕猴言。法子。汝今清净是名布萨。汝从今日至尽形寿受不杀戒。三世诸佛时阿罗汉。永不杀生身口意净。汝亦如是。尔时猕猴白罗汉言。我愿作佛。随大德语。从于今日乃至成佛终不杀生。是时罗汉闻猕猴语。身心欢喜即授五戒。法子。汝从今日至尽形寿随学佛法。三世诸佛诸声闻众身业清净。常不杀生持不杀戒。汝亦如是至尽形寿持不杀戒。能受持不。猕猴答言。我能奉持。次受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如上法既受戒已。时阿罗汉告言。汝当发愿。汝是畜生现身障道。但勤精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猕猴发愿已竟。踊跃欢喜走上高山。缘树舞戏坠地而死。由阿罗汉受五戒故。破畜生业。命终即生兜率天上。值遇一生补处菩萨。菩萨为说无上道心。即持天花下空泽中供养罗汉。罗汉见之即便微笑告言。天王。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终不相舍。时阿罗汉而说偈言。  
  业能庄严身  处处随趣趣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人
  汝今生天上  由于五戒业
  前身落弥猴  从于犯戒性
  持戒生天梯  破戒为濩汤
 ...(第0410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一卷)


...灭。何以故。得处既无竟何所灭。其学人辈彼体生思想。是无智执。所有澄寂无实攀缘。于是之中无有学名。况复学人学寂灭者。若有蠡声于先可舍。蠡名既无故无实声。若有人言我眼见声彼实无有。彼非善丈夫。即有妄言无有实处。如是如是。若有人言有我之者。即非成我即是无义。彼求我时理不可得。况复文字。若有我者即无我处既无有我。以是义故。一切诸法本无有我。譬如有一丈夫作如是言。斫头亦无有人而可斫头。亦无破伤亦不见人。谁被斫者耶。念刀刃故亦无刀刃。亦复无彼被斫头者。如是语中。彼之丈夫岂不作彼妄语之乎。无有实言。如是如是。若言有我。如是言时岂不妄语。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悉无我。犹如有人作如是言。有彼风聚彼无有聚。如是言者。岂复非是妄语之乎。无有是处。如是如是。若如是言色是我耶。其色如聚。彼作是言。岂复非是妄语之耶。若言有彼色聚。但有譬喻不言是色如彼聚沫。不说是识犹如彼幻。其有因缘若言如幻。言幻者无实虚妄妄语之法。其涅槃者非妄语法。以是义故。其五阴聚言如彼幻。彼辈如实不知。是五阴聚犹如彼幻。所不知者彼即可说为奸猾也。亦名无实语也。名能幻化者是名幻师。若有作语言想彼名幻想也。彼名无正体。彼名戏论。彼名无定性。彼名为痴。无有智者彼至痴处。以是义故名为痴也。彼于...(第0419-02部~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朋友处应到一由旬。见朋友已当得安乐。况复因我当种善根耶。阿难。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当知彼等众生先为如来朋友。彼等如来亦为我朋友。以朋友故更相爱喜。随彼爱喜。亦还爱喜彼等众生。阿难。是故我今告汝我今语汝。汝等但生信心。我当付嘱未来诸佛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彼等如来知我朋友已。当满所欲愿。阿难。譬如有一丈夫。唯有一子。随顺语言随顺受教。而彼丈夫多有朋友。彼命终之后。彼之一子当应不困。以父朋友多摄受故。如是如是。阿难。若有众生当信我者。彼等我当摄受付嘱。彼是我子以归依我。阿难。如来多有朋友。阿难。如来彼诸朋友皆实语有。不妄语者。我当付嘱彼实语者。所谓如来诸朋友未来三藐三佛陀也。阿难。汝等但于信心中勤劳方便。于汝等边我有如是教敕。尔时世尊说此经时。彼等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419-02部~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则离烦恼。离烦恼故得大涅槃。以不求故名为如来不取一法。不取者不行不住。以不取故名得涅槃。云何如来不行不住。离彼二法法身不灭。不灭不生是故如来名得涅槃。云何如来不生不灭。彼佛如来无能说者。不可说故。是名如来得大涅槃。无我无众生唯是生灭法。离彼依止法。是故如来名得涅槃。一切烦恼随烦恼等唯是客尘。法性寂静不来不去。是故法性非客非主法性平等。是故如来得大涅槃。真如为实体。非真如法即是虚妄。实体即真如真如即如来。是故如来名得涅槃。实际不戏论余法即戏论。诸佛如来究竟实际。是故如来名得涅槃。不生为实。余生灭法即是颠倒虚诳妄语。佛不妄语离于虚妄真实为体。是故如来名得涅槃。不实法可作实法不可作。如来即实法身身即无为。是故如来名得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入十种法行。能知诸佛如来应供正遍知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入十种法行。知诸佛如来应供正遍知。大般涅槃。何者为十。所谓布施及布施果报无我无我所。如来善知布施及布施果报远离分别心无有颠倒。是故如来名得涅槃。持戒及持戒果报无我无我所。如来善知持戒及持戒果报。远离分别心无有颠倒。是故如来名得涅槃。忍辱及忍辱果报无我无我所。如来善知忍辱及忍辱果报。远离分别心无有颠倒。是故如来名得涅槃。精进及精...(第0422部~法集经六卷)


...生于大富上族家  具足功德人所敬
  生生恒得宿命智  由灯奉施佛支提
  于诸众生常悲念  发言眷属皆敬受
  心无损害恒调柔  常不造作恶道业  
  复次舍利弗。若有众生供养佛塔得四种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身业清净。二者口业清净。三者意业清净。四者善友清净。舍利弗。云何得于身业清净。若善男子善女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彼彼生处。远离杀生无杀害意。亦常远离偷盗邪淫。于己妻所尚不邪行。况余人妻。亦不饮酒放逸自纵。不以刀杖及余苦具加逼众生。离不善法及诸恶业。舍利弗。远离是等。是名身业清净。舍利弗。云何口业清净。是人世世常不妄语。若不见闻终不妄说。若见若闻合时咨问。然后乃语。为利自他不作异说。设若有人教令妄语。为护实语终不妄言。不以此语向彼人说。不持彼事向此人道。二朋先坏不令增长。有所发言能善和诤。若痛心语若粗语。若苦恶语。不喜语。不乐语。不爱语。不入心语。恼他语。结怨语。悉皆远离。有所发言润语软语。意乐语。不粗语。悦耳语。美妙语。入心语。多人爱语。多人乐语。可爱语。可乐语。能除怨语。恒作如是种种美妙语。复离绮语。不作异想异语。不作异印异期。覆障实事不烦广说。不非时语。恒究竟语。舍利弗。如是远离不清净口业。成就清净口业。舍利弗。是名...(第0424部~佛说施灯功德经一卷)


...一时能破四戒。有以饮酒故能作四逆。唯不能破僧耳。虽非宿业有狂乱报。以饮酒故迷惑倒乱。犹若狂人。又酒乱故废失正业坐禅诵经佐助众事。虽非实罪。以是因缘与实罪同。优波离复白佛言。优婆塞戒但于众生上得戒。非众生上亦得戒不。但于可杀可盗可淫可妄语众生上得戒耶。若于不可杀不可盗不可淫不可欺诳众生上亦得戒耶。答曰。于众生得四戒。于非众生上得不饮酒戒。若众生可杀不可杀。可淫不可淫。可盗不可盗。可妄语不可妄语。一切得戒。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非非想处。及三千世界乃至如来一切有命之类。得此四戒。以初受戒时一切不杀。一切不盗。一切不淫。一切不妄语。无所限齐。以是故一切众生上无不得戒。凡受戒法。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于一切众生上起慈愍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夫得戒法。于一切众生上各得四戒。四戒差别有十二戒。于众生上。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凡起此四恶有三因缘。一以贪故起。二以嗔故起。三以痴故起。于一切众生上有十二恶。以反恶故得十二善戒色。一切无边众生上亦复如是。设有百万千万阿罗汉入于泥洹。先于此罗汉上所得戒始终成就。不以罗汉泥洹故此戒亦失。得不饮酒戒时。此一身始终三千世界中一切所有酒上。咽咽得戒色。以受戒时一切酒尽不饮故。设酒灭尽戒常成就而不失也。先受戒时。于一切女人上三疮门中得不淫戒。而后娶妇犯此戒不。答曰。不犯。所以尔者。本于女上得邪淫戒。今是自妇。以非邪淫故不犯此戒。以是义推之。一切同尔。八戒十戒。众生非众生类。得戒亦如是。二百五十戒。一切众...(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人若出直斫头取。作是语已。应时四面虎狼师子毒害之兽。悉来围绕于王。王见如是。即大恐怖还至佛所。佛问大王。何以来还。王白佛言。见其如是恐怖来还。佛告王曰。识此人不。王曰。不识。佛言。此人以得阿那含道。坐起恶意向此人故。是使尔耳。若不还者王必当危不得全济。王闻佛语即大恐怖。即向须达忏悔作礼。羊皮四布于须达前。王言。此是我民而向屈辱实为甚难。须达复言。而我贫穷行于布施亦复甚难。尸罗师质为国平正为贼所捉。贼语之曰。言不见我我当放汝。不者杀汝。尸罗师质意自念言。今作妄语为非法事。若堕地狱谁当放我。作是思惟便语贼言。宁斫我头终不妄语。贼便放之危害垂至。不犯妄语慎行正法实为甚难。复有天名曰尸迦梨。复自说我受八关斋。于高楼上卧。有天玉女来至我所。以持禁戒而不受之实为甚难。于是四人各各自说如是。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贫穷布施难  豪贵忍辱难
  危崄持戒难  少壮舍欲难  
  佛说偈已重说经法。王及臣民皆大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比留畔迦兰陀尼波僧伽蓝。优连聚落有一泉水。中有毒龙名曰酸陀梨。甚大凶恶。放于雹霜。伤破五谷令不成熟。人民饥饿。时有婆罗门。咒龙伏之令不雹霜。五谷熟成经有年载。此婆罗门。遂...(第0428部~菩萨本行经三卷)


... 当知如是人  是世间童真
  未受具足戒  云何是沙门
  不知一归依  云何净归依
  若不知如来  是第一义依
  不清净归依  云何为沙门
  不知真实依  云何为福田
  于是二归依  真实及方便
  不善知差别  是则世童真  
  尔时世尊告央掘魔罗。汝当受持不杀生戒。  
  央掘魔罗以偈答言。  
  我今定不能  受持不杀戒
  我当常受持  断绝众生命
  所言众生者  无量诸烦恼
  若能常害彼  是名持杀戒  
  尔时世尊复告之言。汝当受持不妄语戒。  
  央掘魔罗以偈答言。  
  我今定不能  受持不妄语
  常于一切法  受持妄说句
  受持虚妄说  是则诸佛法
  所言为妄者  一切诸法空
  复有虚妄法  声闻及缘觉
  菩萨之所行  随顺世间事
  复有虚妄法  我出于世间
  受持具足戒  得成阿罗汉
  我受诸饮食  建立他施事
  或往来经行  九道流诸漏
  我受用革屣  杨枝及服药
  饥渴或睡眠  剪爪剃须发
  身中种种患  随病服诸药
  我当般涅槃  如薪尽火灭
  如是等一切  诸余虚伪法
  乃至我方便  周行于世间
  ...(第0430部~央掘魔罗经四卷)


...逮波罗蜜主制鼻。禅波罗蜜主制口。般若波罗蜜主制意。  
  问曰何以故。身应檀波罗蜜。  
  佛言人索头与头索眼与眼索肉与肉投身饿虎。是为布施故。属檀波罗蜜。  
  问曰何以故。眼应尸波罗蜜。  
  佛言眼不随色意不乱念。是为持戒故属尸波罗蜜。  
  问曰何以故。耳应羼提波罗蜜。  
  佛言耳闻恶声不嗔恚是为忍辱故。属羼提波罗蜜。  
  问曰何以故。鼻应惟逮波罗蜜。  
  佛言鼻知息出入。常守不离。是为精进故。属惟逮波罗蜜。  
  问曰何以故。口应禅波罗蜜。  
  佛言口不骂詈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是为寂然故。属禅波罗蜜。  
  问曰何以故。意应般若波罗蜜。  
  佛语阿难。汝曹为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当晓了知定诸垢浊秽清净自然不起不灭悉断诸根。诸根断已。不得复生。为道者。当发平等广度一切。施立法桥。当令一切得入法门。广作唱导。无端无底无形无声无边无际无上无下立教当施。本无之中持法。当使如来求道。当在于心。心意不正道亦不生立行。当于本无之中垢浊以除。内外清净。从净见明。以致自然已现是空之净。净而复净公上人而复空。空无所有是乃为道。道之本无。无所倚着。上无所攀。下无所据。左无所牵。右无所持。自然而立清净...(第0431部~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一卷)


...妻子仆使。及余卑族贫穷乞人。随其尊卑各随问答。或余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若人若鬼。佛及缘觉声闻菩萨凡夫。随有所问当如法答。不为利养不为自身。不邪命不戏笑。如是应念。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归依。佛告文殊师利。归依者应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归依佛。乃至菩提归依法。乃至菩提归依僧。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复言我某甲。已归依佛已归依法已归依僧竟。如是三说。次言大德。我持菩萨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杀众生离杀生想。乃至菩提。不盗亦离盗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离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语离妄语想。乃至菩提。不饮诸酒离饮酒想。乃至菩提。不着香花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乐离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卧高广大床离大床想。乃至菩提。不过中食离过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银生像离捉金银想。乃至当具六波罗蜜大慈大悲。佛说此祇夜。  
  发誓至菩提  归依于三宝
  受持十种戒  亦誓至菩提
  六度及四等  皆当令具足
  如是修行者  与大乘相应  
出世间戒品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萨出世间戒有几种。佛告文殊师利。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心...(第0438部~文殊师利问经二卷)


...。常种长命为非人所护。卧安寤欢未曾恶梦。不怀怨结。不畏恶趣。寿终之后得生安处。人不杀生得斯寂法。以不杀生善本之德。愿志无上正真之道。若成佛时而得自在于寿命也。佛告龙王。人不盗窃得五信法。何等五。得大富无有县官水火盗贼怨家恶子能窃取者。众所爱敬。到处寂然所至无难。患畏永除以不取之福志存慧施。殖众德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以依如来无见之慧。成最正觉使立神通。佛语龙王。人不犯邪淫。得四明智所叹之德。何等四。摄护诸根离诸调戏。一切世间悉共称叹。已离邪淫无敢轻眄其妻室者。以是德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得大人相马阴之藏。佛语龙王。人不妄语。诸天世人以八法叹。何谓八。得面清净。语言中当一切世人所见任信。自成其证天人所敬。心怀至诚而无邪想。心意清净而无谀谄。多所欢悦无患厌者。能受禁诲无有粗言。生天上人间独见任信无有疑者。以至诚言善德之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因此所行常得至诚。佛语龙王。人不两舌得五不别离。何等五。身不别离无散乱者。眷属不散。不傲他人。得信无坏见于缘报。他无坏法以行为要。得亲友和用无欺故。以是德本求最正觉。得成如来眷属无乱。一切众魔及与怨敌终不能坏如来眷属。佛语龙王。人不恶口得八清净言辞之报。寿终之后得生天上。何等八。所说如谛。所言柔...(第0452部~佛说海龙王经四卷)


...立众生。心无谄饰净戒具足。力无畏辩永除障习。于法自在无与等者。如是专心念佛功德已。右膝着地散华烧香。幡缯幢盖伎乐供养。是为菩萨修慈身行。以微妙音歌甚深句义。赞叹如来无量功德。是为菩萨修慈口行。因彼身口善根念佛功德。至诚恭敬。是为菩萨修慈心行。明天。是则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修慈身口意习行正念。  
  佛复告明天。又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众生所。亦应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等念众生。明天。云何菩萨摩诃萨于三世众生所。应修慈身口意行等念众生。如是明天。菩萨摩诃萨不杀众生。不盗他财。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云何菩萨不杀众生。于一切众生慈悲爱念。惭愧愍伤永舍刀杖。不偷盗者。若于聚落空处所有遗物不与不取。不邪淫者。若女有主父母兄弟宗亲所护。乃至见彼授华一茎不起欲想。不妄语者。若于乡邑若在王者。堪为证佐。真诚实语守死不虚。不两舌者。常于彼此起和合想。从彼所闻不向此说。从此所闻不向彼说。不恶口者。软语开喻先意问讯。终不以苦切恶言加于众生。不绮语者。时说实说知义而说。为利益彼说心口无差。不贪者于他财利不起欲想。见来取者心无吝惜。不嗔恚者。于一切众生除诸恚恨。起慈愍心饶益心安彼心。随顺善摄一切众生。不邪见者。有施有济有说。有父母。有今世后世。有苦乐行果报世间。有阿罗汉。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明天当知。彼不杀不盗不邪淫。则是菩萨修慈身行。不妄语两舌恶口不绮语。则...(第0467部~佛说甚深大回向经一卷)


...授华一茎不起欲想。不妄语者。若于乡邑若在王者。堪为证佐。真诚实语守死不虚。不两舌者。常于彼此起和合想。从彼所闻不向此说。从此所闻不向彼说。不恶口者。软语开喻先意问讯。终不以苦切恶言加于众生。不绮语者。时说实说知义而说。为利益彼说心口无差。不贪者于他财利不起欲想。见来取者心无吝惜。不嗔恚者。于一切众生除诸恚恨。起慈愍心饶益心安彼心。随顺善摄一切众生。不邪见者。有施有济有说。有父母。有今世后世。有苦乐行果报世间。有阿罗汉。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明天当知。彼不杀不盗不邪淫。则是菩萨修慈身行。不妄语两舌恶口不绮语。则是菩萨修慈口行。不贪不恚不邪见。则是菩萨修慈意行。修慈身口意。则是菩萨等念众生。  
  佛告明天。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及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一切众生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所有功德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萨作如是回向者。是为菩萨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佛告明天。是菩萨成就无量功德时。持是功德回向无量智慧。又共一切众生。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功德三种。有三种回向。何等为三。谓过去空。当来空。现...(第0467部~佛说甚深大回向经一卷)


...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归依处。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于过去世  修善中导首
  恒修持梵行  为人所依凭
  命终生天上  受诸天快乐
  下生于人间  得二大人相
  顶上有肉髻  头发卷绀青
  在家转轮王  而王四天下
  以五戒十善  覆护于人民
  若出家学道  得成无上尊
  恒以戒定慧  教授诸众生
  常为诸天人  龙神夜叉等
  乾闼阿修罗  而作归依处  
  复次毗舍佉。云何修行。一一毛孔一毛生。眉间白毫如兜罗绵。佛于往昔作凡人时。修不妄语舍离妄语。恒修实语护持实语。正心实语亦不绮语。发言柔软随顺众生。以此业故。常生天上受天快乐。下生人间得二大人相。一者一一毛孔一毛生。其毛细软皆起右旋不受尘水。二者眉间白毫光明鲜泽如兜罗绵。以此相故。若在家者。作转轮王王四天下。一切人民炽盛增长快乐无极。若出家者。得成为佛。增长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眷属。无量无边充满世界。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于过去世  恒修不妄语
  口初未曾说  空诳不实语
  随顺于世间  发言无过失
  以此行业故  常生天人中
  下生于人间  得二大人相
  眉间白毫光  柔软如兜罗
  毛孔无二生  一一皆右旋
  以此二相故  在家转轮王
  普王四天下  令人民增长
  若舍家学道  得成大法王
  教授诸天人  令正法增长  
  复次毗舍佉。云何修行。口四十齿。齿白整密。如来于往昔无量劫中。恒修不两舌。弃舍两舌。远离两舌。从此闻已不向彼说。从彼闻已不向此说。彼此闻已。利益欢喜乃为说之。以此业故...(第0502部~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二卷)


佛说不妄语诸经集第四卷





...七事。复有八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八。一者不以饭食被服自娱乐。二者亦不华。三者亦不香。四者亦不众杂香。五者亦不嬉戏至观庐。六者亦不倡伎。七者亦不歌舞。八者但月六斋。是为八事。复有九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九。一者无所断。二者无所著。三者无我。四者不念有人。五者不念有寿。六者不念有命。七者不念所生处。八者不念无所生处。九者但离十二因缘。是为九事。  
  复有十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十。一者为有慈于一切。二者不贪一切人物。三者不念他人男子身。四者不两舌。五者不恶口。六者不妄言。七者不绮语。八者人持伎乐乐之不以为乐。九者亦不起意亦无所恨但正住。十者不兴邪因缘福事与人相知。是为十事。佛说经竟。跋陀师利。摩竭提国六万优婆夷。闻是法行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诸菩萨弥勒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阿须伦。前持头面着地。为佛作礼欢喜而去。  

...(第0506部~佛说贤首经一卷)


...。护他寿命。犹如己身。有余方便。于诸众生类中。随其事业。为解脱彼恶业报故。有所施作。非怨害心。  
  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与取戒。若他所摄诸受用物。不起触取之心。况复余物不与而取。有余方便。见诸众生悭吝积聚不修施福。随其像类。害彼悭故。离于自他。为彼行施。因赞时施。获妙色等。秘密主。若菩萨发起贪心。而触取之。是菩萨。退菩提分。越无为毗奈耶法。  
  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邪淫戒。若他所摄。自妻。自种族。标相所护。不发贪心。况复非道。二身交会。有余方便。随所应度。摄护众生。  
  复次秘密主。菩萨尽形寿。持不妄语戒。设为活命因缘。不应妄语。即为欺诳诸佛菩提。秘密主。是名菩萨住于最上大乘。若妄语者。越失佛菩提法。是故秘密主于此法门。应如是知。舍离不真实语。  
  复次秘密主。菩萨受持不粗恶骂戒。应当以柔软心语。随类言辞。摄受诸众生等。何以故。秘密主。菩提萨埵初行。利乐众生。或余菩萨见住恶趣因者。为折伏之。而现粗语。  
  复次秘密主。菩萨受持不两舌语戒。离间隙语。离恼害语。犯者。非名菩萨。不于众生起离坼之心。有异方便。若彼众生。随所见处生着。如其像类。说离间言语。令住于一道。所谓一切智智道。  
  复次秘密...(第0526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行其六度。至极等妙。行愿不虚。所施言教。皆为众生。进趣菩提。何因众生。持诵真言不复获果。寻师所求。真言悉地上中下法。从日至月。月至经年。从年极至一形。具修苦行昼夜不阙。亦无效验。若以依法作不成者。此真言句不可依也。若须依者。先以行说一无证效。世尊设教。若能持诵真言。即得智慧得离无明。无明断故即寂灭解脱。若如此者。何故不得悉地果愿。应弃真言。当顺无明。何须勤苦持诵真言求于悉地。一切圣人教不妄施。众生兴心动念举意求者。菩萨得他心智。满众生愿。与第一乐。何故众生求不满愿。苦者不获乐果。令无量众生堕疑谤中。我闻一切圣人皆不妄语。所施言教。众生闻者。依法修行。即见正道获报无边。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作业而得果耶 为法不具耶 为不依时节耶 为不得日耶 为不得月耶 为不得星耶 为不得处所耶 为处所不净耶 为供养不具足耶 为不得同伴耶 为不专心耶 为放逸耶 为坐多耶 为惛沈耶 为思想多耶 为身不净耶 为衣不净耶 为然灯不是耶 为食器不如法耶 为花不如法耶 为安食不如法耶 为酥酪乳不如法耶 为请佛菩萨金刚天等鬼神等不如法耶 为持诵人犯触食耶 为持诵人经过秽处耶 为持诵人共妇人同床坐卧耶 为持诵人犯食五辛耶 为持诵人盗佛法僧物耶 为持诵人劫夺一切众生并欺孤穷人...(第0527部~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三卷)


...夜迦卑舍遮鬼鸠槃荼鬼诸恶神鬼。若有起心伏不违逆此心咒者。则不得入毗沙门城。则已背叛金刚种族及自种族。是故密迹主。此奋怒王心咒。有大威德能成护卫一切事业。诸佛菩萨悉皆随喜。  
证学法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见知法界一切有情无明坚盖垢障缠惑分割未尽。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为一切苾刍苾刍尼信男信女等。持此不可思议一字顶轮王印咒乐成就者。说所修行三昧耶门。应各持清净戒发菩提心。请阿阇梨。作受法坛灌顶授法。净如法行善根具足。依善知识念修六念。善巧方便观知真如实法法界如虚空性。入深般若波罗蜜多。无二无二行心不放逸。口不妄语。常不卒暴。嗔恼我慢故相嘲誂。谤说有情。依学三世诸佛菩萨境界法行。善解分别随喜修习。不惜躯命远离人间。住阿兰若每日三时。发菩提心归佛法僧。如法自誓受菩萨戒。忆持不忘如所听习。思惟法义修四摄法。涂扫佛塔摩坛供养。发勤精进心口唯一。内外清净住无住相。应常谦下恭敬和上阇梨同学。怜愍有情了达密义甚深法门。恒乐精进济度有情。住于佛道。如是相应则得证成一字顶轮王法。于当来世身真金色。相好殊特具不思议。纯以七宝耳珰环钏花冠缨珞而庄饰之。身相光明过百千日。映蔽众相皆不现之。密迹主如是证成一字顶轮王法。人众见者皆大欢喜。如如意...(第0528部~一字佛顶轮王经六卷)


...十四法所摄。何等六十四法?所谓无碍心者,为护我及护彼所摄;于一切众生等心者,为无别异及一味所摄;无厌惓者,为如梦观及知生死如幻所摄;勤给足一切众生者,为诸神通及方便所摄;不触娆者,为羞耻及信有业报所摄;不加害者,为少欲及知足所摄;定者,为无发恼及无散失所摄;寂静者,为舍吾我及离我所所摄;受正教者,为求法及欲法所摄;顺行者,为敬重及平等无疲惓所摄;惭者,为内心断除及外不行所摄;愧者,为信乐佛智及在屏处不行恶所摄;谦卑者,为不骜慢及知自下所摄;礼敬者,为身端心直所摄;无垢秽者,为具静定及修智慧所摄;不强梁者,为不粗犷及不两舌所摄;不犯所行者,为不舍菩提心及念道场所摄;成就本愿者,为舍魔事及佛神力持所摄;正住意者,为不轻躁及不掉乱所摄;不掉动者,为如石山及不可移转所摄;如说者,为所作善业及无热恼所摄;能行者,为无虚诳及不舍归趣所摄;正发者,为离边见及顺观甚深因缘所摄;正进者,为善巧及方便所摄;必胜者,为不懈慢及勇猛所摄;不退者,为大欲及增进所摄;乐胜者,为见如来及闻法所摄;上求者,为舍诸地过患及得诸地功德所摄;亲近善知识者,为无憎嫉及信乐所摄;悦可善知识者,为敬顺及不逆教敕所摄;智慧者,为无常观及无我观所摄;善观者,为修无相及不怙...(第0057-02部~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者,为无贪及无愚痴所摄;求法者,为智及断所摄;欲法者,为不著五欲及离烦恼所摄;敬重者,为起世尊想及疗救想所摄;无疲惓者,为身轻及翘勤省眠所摄;内心断除者,为身念处及受念处所摄;外不行者,为心念处及法念处所摄;信乐佛智者,为深敬重及净信所摄;在屏处不行恶者,为自证知及诸神天证知所摄;不骜慢者,为不自叹誉不讥彼人所摄;知自下者,为不虚称及不显己德所摄;身端者,为不行三不善业及不犯禁戒所摄;心直者,为常省己过及不说彼短所摄;具静定者,为寂静心及灭烦恼所摄;修智慧者,为选择诸法及知无我所摄;不粗犷者,为常行益事及顺忍所摄;不两舌者,为自足眷属及和合别离者所摄;不舍菩提心者,为众生及为佛智所摄;念道场者,为欲坏于魔众及成正觉所摄;舍魔事者,为正观及不舍菩提志所摄;佛神力持者,为坚固行及善淳至所摄;不轻躁者,为坚护诸根及不舍境界所摄;不掉乱者,为观苦及观空所摄;如石山者,为不高及不下所摄;不可移转者,为断爱及除恚所摄;所作善业者,为智所作业及舍魔事所摄;无热恼者,为净戒及净定所摄;无虚诳者,为诚实语及不望果报所摄;不舍归趣者,为成就贤士业及不行怯弱所摄;离边见者,为观无生及不败坏观所摄;顺观甚深因缘者,为观因及观缘所摄;善巧者,为第一无...(第0057-02部~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智慧、舍施、精进,修集慈悲,调伏众生断烦恼习,具足无量庄严功德。譬如香箧以盛衣服,夜服皆香,箧香不减。憍陈如,若诸众生善愿力故生净国土,共善众生同共事业,亦复如是,自增诸善,彼善无减。憍陈如,是故善男子、善女人,若欲自利、利他、共利,常当勤求依于善友。憍陈如,若人能作如是观察欲性之相,当知是人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云何善友?”
  “憍陈如,夫善友者,所谓诸佛、菩萨、诸阿罗汉。又善友者,即我身是。何以故?我常怜愍一切众生,能说诸欲所有过患,是故大众应受我语。我所出语终无有二,言不虚妄,不两舌语,非无义语,非粗恶语,所言诚实,慈语、悲语、安众生语。我今当说诸欲罪过,汝等应当一心受持;既受持已,脱三恶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娑婆世界一切众生同发声言:“世尊,唯愿宣说欲之罪过,我等今当至心受持。”
  佛言:“诸善男子,有四种欲:一者、色欲,二者、形欲,三者、天欲,四者、欲欲。是名为四。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色欲?四大造色,凡夫不见无我、众生,生颠倒想,见男女想、上下色想,是色可爱,是色可恶。因是颠倒见男女相故,令贪欲未生便生,生已增长。是人因是远离善根及善知识,不能善护身口意业,是故名为恶法...(第0057-03部~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手,赞言:‘善哉!善哉!大丈夫!善来!将汝往向我清净佛刹,令汝得住十地位中。’是人闻已得欢喜心,心欢喜故命终即得生佛净土,生已速得住于十地,不久即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此无尽根大授记陀罗尼,有如是大力、如是大利益,汝当受行,往彼世界不应怖畏。善男子,释迦牟尼佛本所誓愿:‘若有众生造作五逆、谤方等经、毁呰圣人犯波罗夷,如是之人清净佛刹所不容者,皆生我国我当教化。’以是因缘诸恶众生悉集其国。善男子,若彼世界诸恶众生,闻此无尽根大授记陀罗尼,能于七年常行慈心、不动心、怜愍心、平等心,远离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如是昼夜常念诸佛,当净洗浴昼三夜三,整衣服右膝著地,合十指掌对十方佛前,念无尽根大授记陀罗尼一心诵者,彼人经七年已,所有诸难极重罪业皆灭无余。若有女人欲求自在,能于七月昼三夜三,如前念此无尽根大受记陀罗尼一心诵者,如是女人随所生处得大自在,于流转中更不复受女人之身,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除自愿。若有女人求好夫主,求好种姓,求大自在,求不用男女或愿多有男女者,应当澡浴清净著净洁衣,独处闲静昼三夜三,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一心诵念此无尽根大授记陀罗尼者,随心愿乐皆得称意,所求男女多少皆得,端正聪明无...(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香,而彼香华不失称两,不损其色。如是,憍陈如,若有众生乐法因缘,临命终时得见诸佛,因见佛缘得欢喜心,心欢喜故生有佛刹,共善众生同其事业,亦复如是自增善根,得种种璎珞庄严身心,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而彼善不减。是故,憍陈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见自利益,见他利益,见彼此利益,常应亲近善友,学善友法,常闻善友呵责欲法种种过患,如是闻已,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憍陈如,所言善友者,谓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又善友者,即我身是。何以故?我今出世怜愍众生,欲为断除一切苦恼,能说诸欲一切过患,是故大众应受我语,我不妄语,常真实语,非无义语,非粗恶语,慈悲心语。我今当说诸欲罪过,汝等应当一心受持,既受持已,于三恶道速得解脱,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一切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一切大集诸来众等同发声言:“唯愿如来宣说欲过,我等闻已,如佛所说至心受持。”
  佛言:“憍陈如,谛听!谛听!四种因缘众生生欲。何者为四?色贪、长短赤白等贪、触贪、乐贪、乐歌舞种种庄严璎珞服饰等贪。何者色贪?色名四大和合,生灭不住,无我无众生。如是四大无我无众生,一切凡夫无明颠倒,横于色中而生觉观:此是男、此是女,此好、此恶,此可乐、此不...(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第二分者,于我灭后,与禅解脱三昧坚固相应声闻令无所乏;第三分者,与彼破戒读诵经典相应声闻,正法、像法剃头著袈裟者令无所乏。弥勒,我今复以三业相应诸声闻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寄付汝手,勿令乏少孤独而终;及以正法、像法毁破禁戒著袈裟者,寄付汝手,勿令彼等于诸资具乏少而终;亦勿令有旃陀罗王共相恼害身心受苦。我今复以彼诸施主寄付汝手,我今所有器以非器为我出家而供养者,汝等亦当护持养育。
  “弥勒,若于现在及未来世,读诵受持此法门者,彼等当得十种清净功德。何等为十?身清净故,离杀生、离偷盗、离邪行;口清净故,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心清净故,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是为十。从是已后,百千万生常得如是十种精净功德。若有至心听此法门者,是人住如实际得于八种清净功德。何等为八?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富贵;四者、名称;五者、常为诸天守护;六者、所须常无所乏;七者、尽诸业障;八者、命欲终时有十方佛及诸大众,放大光明照其眼目,令其人见得生善处,于百千万生常得如是八种功德。我今更复略说,是人当得十三种清净功德。何谓十三?一者、生死流转,终不更起颠倒恶见;二者、不生五浊无佛国土;三者、常得见佛;四者、常闻正法;五者、常...(第0059部~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十卷)


...恒无病长寿,常乐不害法,
   一切所生处,恒乐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速成无上觉。
   若离不与取,智者皆爱敬,
   灭贪所生业,获无贪所生,
   生生常巨富,能为大施主,
   得众宝庄严,可爱净佛国。
   若离欲邪行,灭臭秽烦恼,
   枯竭贪爱河,速得净佛国,
   拔诸众生类,令出欲淤泥,
   安置于大乘,使勤修梵行。
   若离虚诳语,得圣自在智,
   常乐谛实言,灭虚妄众苦,
   一言为证量,常遇佛法僧,
   速得大菩提,劝修不妄语。
   若离离间语,成众善法器,
   常遇佛法僧,不归于断灭,
   得圣无染著,陀罗尼宝藏,
   达深法海源,速成无上觉。
   若离粗恶语,常说柔软言,
   众生皆爱敬,灭先世罪业,
   令众常欢悦,成菩萨导师,
   知诸佛所行,超过第十地。
   若离杂秽语,智者皆爱敬,
   为他所发言,具获五功德,
   常听受圣言,恒欣求圣道,
   圆满诸佛海,速得一切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离于贪欲,不诽谤圣教,
   供养服袈裟,弘三乘圣道,
 ...(第0060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
   免济诸群生, 种种诸剧苦
   虽复勤修行, 而无众生想
   为利善趣故, 请问于如来
   于一切众生, 常起平等心
   未曾有分别, 恒修于慈悲
   我为利益故, 请问于如来
   亲近何等法, 疾得难思定
   调御说斯定, 显示无边德
   我发弘誓愿, 为利一众生
   于不思议劫, 恒受烧煮苦
   善哉令一切, 长得获安乐
   永无幻惑心, 常修正直意
   恒舍内外法, 摄取诸众生
   为作利益故, 请问普眼尊
   不嗔不恶口, 秽谤结恨等
   自身能忍苦, 为他作仆使
   是故我请问, 大威德世尊
   常以欢喜心, 勤修菩萨行
   捐弃无量头, 以求胜菩提
   为益世间故, 舍目及手足
   众生随生死, 痴暝无智慧
   何方救济彼, 令得永解脱
   舍所爱妻子, 珍妙诸器服
   金银颇梨珠, 无数众宝藏
   为趣正道故, 请问于如来
   慧施常无厌, 闻法亦复然
   住于阿兰若, 心无有懈退
   为此利益故, 请问于如来
   常求善言教, 闻恶恒...(第0067部~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


...
  舍离生死无众见  弃舍贡高慧清净
  远除憍慢不自大  闻寂三昧离邪见
  其有比丘佛子孙  信比丘尼清信士
  除去贪欲清信女  念精进学得是法  
无想品第十一  
  佛告跋陀和菩萨。若有菩萨。欲学是三昧疾得是。当先断色思想。当弃自贡高。已断思想。已不自贡高。已却当学是三昧。不当诤。何等为诤。诽谤于空是故不当共诤。不当诽谤空。却诵是三昧。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学诵是三昧者。有十事于其中立。何等为十。一者其有他人。若馈遗钵震越衣服者不嫉妒。二者悉当爱敬人孝顺于长老。三者当有反复念报恩。四者不妄语远离非法。五者常行乞食不受请。六者当精进经行。七者昼夜不得卧出。八者常欲布施天上天下。无所惜终不悔。九者深入慧中无所著。十者先当敬事善师视如佛。乃当却诵是三昧。是为十事。当如法。作是行者便得八事。何等为八事。一者于戒清净至究竟。二者不与余道从事。出入智慧中。三者于智慧中清净。无所复贪生。四者眼清净。不复欲生死。五者高明无所著。六者清净于精进自致得佛。七者若有人供养者不用故喜。八者正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动。是为八事。佛尔时颂偈言。  
  有黠慧者不起想  弃捐贡高及自大
  常行忍辱无粗漏  尔乃为...(第0069部~般舟三昧经三卷)


...阿差末谓舍利弗言。唯菩萨戒独不可尽舍利弗问。以何等故戒不可尽。阿差末曰。其戒尽者斯皆非戒。所以菩萨戒不可尽。其心不舍一切智故。是正真戒为不断种故不可尽。何谓果实道果无尽。所言种者谓菩萨心。所云果实则佛十力至不可尽。故曰菩萨戒不可尽。  
  阿差末谓舍利弗言。菩萨忍辱亦不可尽。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无尽。不着欲者不兴此念。是我妻子身皆不犯不令他犯。是故忍辱亦不可尽。不念众恶不恨一切。不恚众生不惟人恶。不与人诤不忘助人。有所毁击亦不掩戏。自护身行将护众人。慎己心不随。常思善德无爱欲意。得庄严身。信作善恶当得报应。口不妄语其心清净。菩萨心强不舍一切。谛自思计心所念邪。即觉知之。心和柔软。将护其心令恶不生。修清净行生于梵天。从天上下还在人间。具足德相众好八十。逮致和音犹如梵天。脱淫怒痴。不以恶颜恚恨向人。所作功德未曾亡失。降伏外学众邪异术。以舍众病不遭厄难。以顺具足诸佛道法。是为忍辱悉不可尽三十二。是菩萨忍辱。何谓忍辱。若骂詈身默不和之。若挝捶者不念报之。是谓忍辱。所以者何。不见挝者不睹己身杖本空故。若有嗔者亦不怀恨。言若幻化其起意来不生心逆。能伏意故。若念恶者心若不知自思惟之。斯人赍恶吾不宜效。有称誉者不用悸喜。所以者何。不生...(第0070部~阿差末菩萨经七卷)


...。正回向施是故无尽。庄严道场解脱果施是故无尽。是施无边是故无尽。是施无坏是故无尽。是施不断是故无尽。是施广大是故无尽。是施无住是故无尽。是施无伏是故无尽。无等等施是故无尽。是施进趣一切种智是故无尽。唯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布施而不可尽。  
  尔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言。善哉善哉。唯善男子。仁已快说菩萨摩诃萨修行檀波罗蜜而不可尽。唯愿仁者当说菩萨尸波罗蜜如诸菩萨所得无尽尸波罗蜜。无尽意言。唯舍利弗。菩萨戒众六十七事清净修治亦不可尽。何等六十七。于诸众生不起恼害。于他财物不生窃盗。于他妇女中不生邪视。于诸众生无有欺诳。初不两舌于自眷属知止足故。无有恶口忍粗穬故。无有绮语常善说故。于他乐事不贪嫉故。初无嗔恚忍恶言故。正见不邪贱余道故。深信于佛心不浊故。信顺于法善观法故。信敬于僧尊重圣众故。五体投地志念佛故。五体投地思惟法故。五体投地宗敬僧故。坚持禁戒。一切无犯。乃至小禁不放舍故。持不缺戒不依余乘故。持不穿戒离恶处生故。持不荒戒不杂诸结故。持不污戒专长白法故。持甚深戒随意回向得自在故。持赞叹戒智者不呵故。持纯善戒正念知故。持不呵戒一切戒不散故。持善坚戒防护诸根故。持名闻戒诸佛所念故。持知足戒无不厌故。受少欲戒。断贪惜故。持性净戒身心寂...(第0073部~无尽意菩萨经四卷)


...发心者为说诸度。有贫穷者救摄以财。病施医药随时瞻疗。无势力者劝行忍辱。有犯禁者令不覆藏。已覆藏者劝令发露。现在诸佛及涅槃者。悉皆发心供养恭敬。敬重师长如佛世尊。若求法时没命不懈。于此法宝生无价想。于说法者生诸佛想。为听法故。过百由旬心力勇锐无疲劳想。凡所讲说不为利养。于父母所知恩报恩。供养给事心初无悔。所作功德常无厌足。护身口意令无谄曲。建立佛塔所得功德。等于梵天劝请之福。具足诸相开门大施故。得随形好修诸善根故。庄严身者无憍慢故。庄严口者离口过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严意者不住法故。庄严佛土者神通教化故。庄严法者离诸欲故。庄严大众者不两舌恶口破坏他故。于受法者如实说故。说法欢喜称赞善哉。所作功业不唐捐故。离覆盖者故往听法故。庄严菩提树者以妙园林奉施佛故。庄严道场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出生清净者不为烦恼所染污故。得宝手者能舍一切所重物故。得无尽者无量宝藏以布施故。见者欢喜常和悦故。体得法性者心慧光明等照众生故。庄严光明者不轻未学善诱导故。生生清净者持戒功德悉成就故。处胎清净者不见他罪故。生人天者净行十善故。慧明独步者所可教化不生分别故。于法自在者所爱重法无吝惜故。世中独胜者毕竟清净故。微妙解脱者不求少分行故。行一切功德者不舍一切智心故。七财满具者...(第0073部~无尽意菩萨经四卷)


...曰如来至真。一切身业本慧[番*去]党。靡不有益而不损耗。是为如来第二十七业。佛于是颂曰。  
  其目睹见  威仪礼节  行步所入
  若复还出  诸相种好  及顶威曜
  以此开化  而度众生  导师假使
  演其光明  无数群萌  亿载安隐
  见其威曜  则随往教  诸两足尊
  常修此业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口所演业。皆为慧党晓了自在。所以者何。诸佛世尊所说经道。悉为应时所说无虚。善哉随宜。所可宣言至诚无欺。无有罪舋。举动安详而不卒暴。离于粗疏未曾荒迷。常怀质直无有谀谄。初不恶口不演粗辞。无所猗着口言柔软。进止应法不为羸弱。性不飘飖亦不狭劣。不为杂碎行步安谛。发言和雅其声柔软。音响香美。择言徐语舒缓时出。辞章粲丽滋味具足。无有犷[革*卬]言无疾病思而后语。自护己身。所为应节。心念随时。灭其贪欲而除嗔恚。烧其愚痴降伏诸魔。危害众恶疗治诸疾。别其义理悦智者意。音如哀鸾声如天帝。其响哀和亦如江海。声靖如地。如雕鹫王命诸眷属。其意安隐如须弥山。所发言辞殊赤觜鸟。其声慈愍犹如鸳鸯相呼和时。亦如雁王将导营从。亦如鹿王鸣呼官属。又如箜篌琴筝箫瑟鼓吹。应节吹呗吹笙发音。斯音相和各各悲快。佛之音响柔软...(第0075部~大哀经八卷)


...。悉来会坐。佛现无量威仪礼节。颜貌形像而为最尊。为长为上为极大人为无量正。而为众会讲说经法。劝化发遣多所诱进。中间没身忽然不现。众人因解。是故大会各各相合。共坐说议众人欢喜。所演智慧寂然经行。若有睹者不以为厌。若所说者益用踊跃心逮悦豫。不复欢喜一切欲乐境界财业。设没不现靡不渴仰。欲得奉觐听说经典。设有睹者。贪欲之着恩爱之见。闻所说法好乐听受。因斯报应至于无漏。身口心定而无瑕疵。获斯行业。是为如来十三不共诸佛之法。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造圣慧业不求名闻。彼口所说惟兴慧事。不为一切瑕恶谀谄佞邪所迷。所言至诚而不两舌。亦无粗辞而不谗人。言辞柔润不为犷说言辄说法。其口所宣不令己身及与他人心怀恼热。口之所说如佛教法议归于善。口之所说言辞则可众生之心。无所中伤其慧安详。言辞具足不遵修名。以此行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谓如来口言等慧智德自在。彼则以此口言等慧智德自在。善修宝事三昧之定。得达三品晓了总持。如来所入以一口辞。以一法言普入一切。宣畅诸音等悦一切众会之心。如来一切所演音声。则合于议不违法理。至诚柔顺观因缘法。除诸瑕秽而离爱欲。寂定游已必当获致至诚之报乃至灭度。是为如来十四不共诸佛之法。  
  复次宝女。行菩萨道。假使...(第0076部~宝女所问经四卷)


佛说不妄语诸经集第五卷





...自惑无有疑心。奋迅王。此是第六菩萨不共法  
  奋迅王。又复菩萨离一切生无有功用。身业清净远离杀生。于诸众生施与无畏。若手若块若杖若刀不加众生。远离刀杖手不执持。自财知足。于他所有至一把草不与不取。设宝满地不生贪心。宁失身命。终不邪命而取财利衣服饮食。常行梵行乃至不生欲食之心。菩萨如是离欲斗诤及诸烦恼。不行淫欲因缘恶法。是彼菩萨不共法处。先思量已身业成就。奋迅王。此是第七菩萨不共法。奋迅王。又复菩萨清净口业。实语真语如说而行。不诳如来天龙夜叉。若乾闼婆。若阿修罗。若迦楼罗。人非人所。口不恶言。不坏眷属自眷属爱。不恶口语。爱语软语。不粗犷语。作相应语。作利益语。常于先语面状笑语。如是菩萨所有恶语恶口说语。他不爱语。自他热语一切不说。不违心语。若无言无。若有言有。如是净语。深心净信得不共法。一切生处常得如法法相应语。以如是语。能令一切不净心人心得清净。心清净者则能供养。彼以深心不共法故。常得实语。有所言说如语不异。随其所说一切皆尔。奋迅王。此是第八菩萨不共法  
  奋迅王。又复菩萨自心自在。不贪不嗔正见不邪如是菩萨菩提之心无与等心不忘不失。远离一切谄心曲心浊心乱心。昼夜常行清净慈心。奋迅王。此是第九菩萨不共法。奋迅王。又...(第0079部~奋迅王问经二卷)


...者彼骂我所,骂我所者谓是凡夫,是凡夫道之所依止,是名我所。
  “迦叶,若不闻此法,知于菩提,知菩萨行,此知于行,迦叶,是菩萨行都无有行名菩萨行。又迦叶,菩萨行满决定清净极为清净,无有是处。若有精进斯说大法,此以诸法如虚空聚不取法聚;是人所说,大法相应非不相应,斯有功德不住恶处,是有德行非是德行,是能持法,如是受持不著持法。何以故?如来所说,最为第一应供中最。众生问道,我应当以胜法而答。云何胜法?所谓一切诸法无想。
  “迦叶,如是菩萨名净持戒,心不起恶不作障碍,不谤比丘尼,不亲近白衣,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嗔、不邪见,不自恼、不恼他,不亲近欲、不贪欲于欲,不毁呰、不调戏,不自作、不教他作,不至淫舍,不至寡妇,不至童女,不近捕鸟网鱼猎师,不近魁脍旃陀罗人,不近他妻、饮酒之人,乃至不以手执其手而共诤竞。如避恶狗,远此亦尔;舍远此时,乃至不生一念恶心,住于慈心。舍二十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等二十?舍离女人,终不共戏与其粗语;不共论议起于斗诤;离不恭敬,供养父母;离不恭敬佛法僧;若女减少,无二十众不为说法,除有男子;若比丘尼聚会说法,不往其所;终不问讯于比丘尼;不与女人书,亦不为作;亲族别请不受其请;终不...(大乘宝积部-大方广三戒经三卷)


...
   斯有信欲乐, 能集极胜妙,
   非但小思惟, 能获得胜道。
   于一切法中, 当住于一法,
   觉智增益已, 修行为得道。  
  “迦叶,说是法时,若有菩萨成就此行不值于佛,而自说言:‘我当作佛如来应供正遍觉。’迦叶,在家菩萨应如是作,云何修行能得菩提?迦叶,在家菩萨有三种业求于菩提。何等三?生极欲心,于一切智不著本作,应持五戒,具是三分趣于六法。何等六?得于圣法,诸根完具,不盲聋哑,不粗恶色,速得信心不畏深法,闻已速解疾得不退,应当具足如是六法。五障法应当善知。何等五?知于两舌,终不妄语,菩萨之人应见,是悭是菩萨障应当不悭,若著于欲是菩萨障终不作欲,如是五法能作障碍。又复应当作于三法。何等三?常恒有于欲出家心;于净持戒沙门、婆罗门所,殷重恭敬从受教诲;诸有著相演说法者应常远离。何以故?是菩萨所不应学故。菩萨不应担不实草。何以故?是非菩提故。若担不实是学障碍,不学集法。复次,迦叶,菩萨当学于三法。何等三?心常专念趣向作佛,应当精勤修习读诵,常于众生修行慈心,应当修集如是三法。又复应当亲近三法。何等三?离搏捶打,不说他人云是卑贱,怖畏众生而为作救,应当亲近如是三法。”而说偈言:  
  “不亲...(大乘宝积部-大方广三戒经三卷)


...钳,
   悉破坏众器, 其业报如是。
   迦叶护口业, 亦护慎心业,
   一切不善法, 不向他人说。
   生死受众苦, 生已增长爱,
   是故勤行法, 舍诸不善法。  
  “迦叶,在家菩萨成就三法,生在王家,颜色姝特,端正可爱,鲜净红白而不懒惰,聪黠明了。何等三?迦叶,在家菩萨,睹未曾见沙门、婆罗门,若其见已生信敬心:‘此是福田,此应供养,此应礼敬。’此是福田生信敬已,请与衣服、饮食、卧具及诸病药。迦叶,是名初法,在家菩萨生在王家。复次,迦叶,在家菩萨坚住本誓,住本誓时如说而住,终不妄语。迦叶,是名二法,在家菩萨生在王家。复次,迦叶,在家菩萨于住净戒沙门、婆罗门所,亲近咨受修于坚法。迦叶,是名在家菩萨三法,生大王家。”而说颂曰:  
  “慧者见已知, 净戒多闻者,
   是起如是心, 往彼请命之。
   彼既请命已, 如实而施作,
   是不为涅槃, 所施无所害。
   是取于坚法, 如所亲近者,
   种种智增益, 速疾获难得。
   如斯之信心, 趣向菩提者,
   得菩提不难, 如智者行处。
   最上活命已, 舍最上财封,
   集聚上妙法, ...(大乘宝积部-大方广三戒经三卷)


...余臭秽共制人像,或造种种诸杂面相,彩画庄饰令极端严,有人持之置于面上,或以衣物缠裹游行,岂以相貌谓为好耶?审知秽恶便生厌离。
  “如是,如是,诸恶比丘,以如来威德容仪严整审谛观察,方知极恶由自他我想而生贪爱。若人了知我想非实,闻是等经不生瞋恚。何以故?由为他人毁呰违逆,闻此等经倍增厌离。若有众生心怀执著,当知即是邪见之人。若起邪见,于是等经如实教诲,即生瞋恚。何以故?有我想者有瞋恚故。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等经瞋恚毁坏诽谤之者,即非沙门。虽复说有沙门名字,非我声闻,我非彼师。何以故?是我声闻则不妄语,我非妄语之师。何以故?如来是实语者,能如实说一切法空者。
  “迦叶,如来能破我执,与之斗诤。若与如来诤者名为恶魔,如来不许魔众出家受具足戒。如有人言,青雀小鸟生大龙象。于意云何?如是之言,为可信不?”
  迦叶白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叶:“于意云何?为等类不?”
  迦叶白言:“非为等类。”
  “复次,迦叶,又如说言,妙翅鸟王生于飞鸟。于意云何?为可信不?为等类不?”
  迦叶白言:“不也,世尊,亦为非类。”
  “复次,迦叶,又如说言,萤火小虫负须弥山飞空而去。于...(第0020-01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不见钳槌,
   其业报应然, 悉破坏众器。
   迦叶应防意, 及善护其言,
   永勿教他人, 一切不善法。
   轮回生死苦, 由爱故增生,
   善法可勤修, 应诃诸不善。  
  “复次,迦叶,在家菩萨成就三法,当生刹利豪族之家众同分中,颜貌端严,人所爱敬,聪慧巧便,不为懒惰。何等为三?谓睹未曾见沙门、婆罗门,即生信心供养礼敬,言是福田,以清净心,延请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所须。在家菩萨成此初法,当生刹利豪族之家众同分中。
  “复次,迦叶,在家菩萨坚住本誓,如说修行,终不妄语。成就如是第二法故,当生刹利豪族之家众同分中。
  “复次,迦叶,在家菩萨,于具戒蕴沙门、婆罗门所,修供养时而能摄受坚固之法。由成如是第三法故,当生刹利豪族之家众同分中。”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诸有智慧等, 见持戒多闻,
   应生欢喜心, 往彼而请命。
   既为请命已, 如法供养之,
   无有厌悔心, 所施无挂碍。
   是取坚牢法, 所为亲近者,
   种种智相应, 于难而速得。
   如斯深信意, 趣向大菩提,
   是智之所行, 佛道非难证。 ...(第0020-01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无我音,奉空脱门,于我、不我无是二相,是非我义。以闻泥洹寂志,造无想不然;不灭为都灭,定无终始,是乃名曰解了空义,不以无想而为取证。如是贤者,若有菩萨能行是者,未曾违失一切诸行道品之法,以无想行,普周备悉诸佛道法三十七品。”
  于时,世尊在密迹金刚力士宫殿,应病演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时彼会,二万天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不可计人悉受五戒。
  尔时,四天王前白佛言:“唯哀愍说,我等云何护于世间?”
  佛告四天王:“仁等宜以当行十法,护世众生。何谓为十?一曰、不害一切命类;二曰、不窃取他财宝;三曰、不犯他人妻室;四曰、不两舌斗乱于人;五曰、不妄言欺诈于人;六曰、不恶口以辞伤人;七曰、一切所说未曾绮饰;八曰、不怀嫉妒生彼此心;九曰、在于善恶业不发瞋恚;十曰、常修正见,不随邪疑。是为十。诸仁者等,以是十事护于世间,乃应法教。”
  佛复告四天王:“又诸仁者,复有八法,护于天下。何谓为八?一曰、言行相应,未曾相违;二曰、奉敬尊长,不怀轻慢;三曰、言辞柔软,不宣粗犷;四曰、谦下恭顺,常执逊意;五曰、常行质朴,不为谀谄;六曰、常修仁和而无佞饰;七曰、一切诸恶悉无所犯;八曰、以诸德本将顺世间。是为八。”
  佛告四天王:“复有六事,...(第0020-02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耳, 血变为乳无恚恨。
   往昔亦曾作睒子, 慈孝供养于二亲,
   时被迦夷箭所中, 尔时亦无瞋恚想。
   不惜身命投高岩, 为求诸佛善言故,
   尔时亦无身命想, 为成菩提大事故。
   往昔慈愍于饥兽, 身肉充济于八虎,
   尔时空中诸天众, 赞言善哉大丈夫。
   往昔乐行大布施, 曾作净行婆罗门,
   怜愍众生贫苦故, 入海求于如意珠。
   还为海神所盗窃, 我时勇猛抒大海,
   寻时得珠还阎浮, 用济贫苦诸群生。
   亦曾作王名苏摩, 乃至失命不妄语,
   诸王因我皆解脱, 名闻广流于十方。
   我昔曾见贫穷人, 时我为王以身施,
   令彼巨富多财宝, 是故号我一切施。
   我昔曾为尸毗王, 有鸽恐怖来投我,
   我以身肉代彼命, 令彼得离于恐怖。
   我昔作王名师子, 身遇重病医授药,
   时有病人乞此药, 我不爱命先施与。
   我昔修行为众生, 曾作王子苏达拏,
   时有人来乞妻子, 我不爱惜尽施与。
   曾作菩萨名严炽, 为化才德国王故,
   经于八万四千年, 勤行精进始受化。
...(第0020-08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七十一卷~第八十卷))


...菩萨应受善戒,所谓五戒。彼乐不杀,放舍刀杖,羞愧坚誓,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等心众生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除舍于贪不起愚痴,于他封禄不生贪著,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自足妻色,不希他妻,不以染心视他女色,其心厌患一向苦恼心常背舍。若于自妻生欲觉想,应生不净惊怖之想:‘是结使力,是故为欲,非我所为。’常生无常想、苦无我想、不净之想。彼人应作如是思念:‘我当乃至不生欲念,况二和合体相摩触?’应离妄语,谛语实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善心成就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守护于法,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妄所说,不自轻躁,亦不嘲哗,不相牵掣,应住正念然后知之。若心欲舍一切财贿,须食与食,须饮施饮。若施他时应生是念:‘今是檀波罗蜜时,随彼所欲,我当给施。又我当使求者满足。若施彼酒当摄是人,得于正念令无狂惑。何以故?悉满他欲是檀波罗蜜。’长者,是故菩萨以酒施人于佛无过。长者,若在家菩萨,以此受持五戒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护五戒。又复应当离于两舌,若有诤讼应当和合,离于恶言出爱软语,先语问讯不毁辱他,利益他语、法语、时语、实语、舍语、调伏语、不戏笑语,如说如作不生贪痴,常安一切心不毁...(第0020-09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八十一卷~第九十卷))


...乞索所须,是时菩萨若自无财,不应强逼父母、妻子、眷属、亲戚、奴婢取其财物,令其贫匮持以施人。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众生中,行平等慈心故。若菩萨摩诃萨,不逼父母、妻子、眷属、亲戚、奴婢财物持用惠施;菩萨尔时,于众生中得慈悲心。善男子,菩萨不应于他众生有悭吝心,以逼他众生取财惠施,诸佛世尊所不赞叹,何况自割支节施于他人!是名菩萨具足檀波罗蜜。
  “善臂,云何菩萨摩诃萨具足尸波罗蜜?善臂,是菩萨于一切众生,乃至尽形,自不杀生,教他不杀,愿不杀生;自不偷盗,教人不偷盗,愿不偷盗;自不邪淫,教人不邪淫,愿不邪淫;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愿不妄语;乃至尽形,自不饮酒,教人不饮酒,愿不饮酒。是菩萨于此五戒中,常坚持专念,不缓不缺,勤加精进。如是恐怖他人、系缚囚执、鞭杖刑戮,于此事中永断远离;及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亦复如是。是菩萨如是思惟:‘我应于一切众生生爱念心,犹如父母爱念一子。若我父母,以种种苦事弓箭刀杖加害于我,我于是中终不生报。我于一切众生,应如父母爱念一子。’譬如父母妻子别离既久,一旦相见,其心欢喜踊跃无量;如是菩萨见一切众生,其心欢喜亦复如是。是菩萨持不杀戒,欲令众生得住无学不杀戒故。是菩萨持不盗戒,欲令众生得住无学不盗戒故。是菩萨持不邪淫戒...(第0020-10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九十一卷~第一百卷))


...不饮酒。是菩萨于此五戒中,常坚持专念,不缓不缺,勤加精进。如是恐怖他人、系缚囚执、鞭杖刑戮,于此事中永断远离;及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亦复如是。是菩萨如是思惟:‘我应于一切众生生爱念心,犹如父母爱念一子。若我父母,以种种苦事弓箭刀杖加害于我,我于是中终不生报。我于一切众生,应如父母爱念一子。’譬如父母妻子别离既久,一旦相见,其心欢喜踊跃无量;如是菩萨见一切众生,其心欢喜亦复如是。是菩萨持不杀戒,欲令众生得住无学不杀戒故。是菩萨持不盗戒,欲令众生得住无学不盗戒故。是菩萨持不邪淫戒,欲令众生得住无学不淫戒故。是菩萨持不妄语戒,欲令众生得住无学实语戒故。是菩萨持不饮酒戒,欲令众生得住无学不饮酒戒故。是菩萨持不恐怖戒,为得成就金刚定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2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