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64|回复: 54

[佛教经藏] 南师:不离世间解脱、禅宗根本经《维摩诘经》又《不可思议解脱经》《药师经》合集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8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现在这长偈子快要到作结论的时候了。我们在上面讲了好几个礼拜,接下来的内容,是讲学佛就要这个样子,这个「道」不是菩提道,是讲各种原则。各种的道、各种的法门无量无边,大乘菩萨道所定的路,所应该做的事,是无边无涯,没有一定的范围。你说非要怎么样才是佛道,就已经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总而言之,学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修一切善法之功德。功德是修佛道必备的资粮,成就是由智慧而来。因此更具备无边无际的智慧,要善巧应用各种的方法,才能使脱无数众生。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纵使让一切佛(还不是菩萨),经过无量劫数,赞叹一个大乘道的菩萨如何度人的功德,都是说不尽的。前天有位朋友打电话问我,他要送一份礼给泰国国王,准备了一尊名贵的观音菩萨像,但是又担心泰国是小乘佛教的国家,可能不合适。我说送观音菩萨在东南亚都是可以的,但是要他先数一下菩萨像有几只手,他先算十六只,后来再数一次,是十八只。我说,你搞错了,这应该是准提菩萨像,不是观音菩萨。我当时正在开会,没法和他细说。到了晚上,他到我家里,我正巧有一本刚买的五百罗汉像,就顺手交给他,用这个送泰王好了。再一想,这样的礼怕太薄了,就又找了一本中文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于恭维一下泰王是仁王。这样一配,刚好。就是这么样的一桩小事,也要应用智能。学佛不要学成浆糊,整天昏头昏脑的诵经拜佛,那些只是佛法的加行而已。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你讲话、作人、处世,没有哪一点不要用心,没有哪一点不要尽心而为,都要用到善巧方便。《维摩诘经》说「如是道无量」,你们每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外道魔道你都应该要学、要会,你才能教化外道、教化魔。大乘菩萨道是不要走上一条窄路。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因此维摩居士讲了那么长的偈子,他下结论说,谁听了这样的道理,还不发菩提心的话,那真是不像人了。你写信给父母要自称不肖,千万不要写成不孝,那是父母亲去世了的人的自称。自称不肖是形容自已没有父母亲那么好,不配作他们子女之意。你写信给老师也可以自称不肖生《维摩诘经》这里写不肖人,就是说不像人,那不像人像什么?就不用答了。这种人也是冥顽无智慧的可怜人,对他要起慈悲,并不是放弃他。这个长偈到此结束,这是《维摩诘经》的中心所在,要多注意。另外,我讲这个《维摩诘经》拖得太长,乱七八糟的东西讲得很多,把修行和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大家。现在趁这个机会回顾一下。
8.09 讲述《维摩诘经》回顾
    《维摩诘经》是本很有意思的经典,很有意思这话不对,还不足以形容,应该说,这本经是真正的大乘佛法,是在世间法中成就的佛法。有两部佛经对中国的佛法影响最大,一部是《维摩诘经》,一部是《法华经》。后来的禅宗、密宗,都离不开这二部经的观点。如果把《维摩诘经》当小说来看,它的编排次序也很有意思。开始是维摩居士生病了,佛很怀念他,要派人去探病。大弟子众没有一人敢去,这位居士很可怕,大弟子都挨过他的骂,每个人都被他刮过胡子,算不定连头都是他剃的。大菩萨们也怕兮兮不敢去,只有文殊菩萨勉强愿意代表佛去,因为他是七佛之师,地位同佛一样这里要注意,维摩居士是在生病,你说一位得了道,有成就的人会不会生病?这是很严重的事。学佛是想了生老病死,结果,出家的释迦牟尼佛、在家的佛维摩居士,两人都不能离开病。故事由问病开始,既然还有病,就还有生死,这个重点要把握。
     到了维摩居士方丈大小的房中,文殊菩萨带领的三万二千人,居然都进去了然后见了面就谈生病。我们要研究,学佛有了成就的人,在这个物质世界会不会生病?一般学佛修道的人,第一个目的是怯病延年,口头上可能不承认,你也不用谦虚了,哪里不是这样?再就是想得神通,最好出国也不用飞机票,多半都是有这些目的。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生命就有肉体,有肉体就有生老病死学佛法就是学解脱,解脱生老病死的束缚。问病的这一段,就是在反覆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
      讨论了半天,这三万二千人站着,听文殊菩萨同维摩居士讨论,这位居士可是半躺在床上,可能说了五六个钟头都不止了。维摩居士就同另外一个世界借座位,那个世界的座位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维摩居士一下子弄了三万二千张这样大的座位,到他的房间来,居然也都容纳进来了。可是众人之中的大阿罗汉们,包括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却因为座位太高了,跳都跳不上去。后来维摩居士教他们一个方法,就坐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又是一个话头。大家坐上去了,就请如何修行自心,对付自己的思想情感烦恼。这是修行第一步,大家打坐念佛最感烦恼的,就是此心不能安。维摩居士透过对答的方式,把这个问题交待了。这一段就是不可思议品。
          正讲到不可思议精彩的地方,维摩居士家中有一位天女现身,散下天花供养大家。花落在这些罗汉们的身上就黏住了,可是花在菩萨身上就黏不住。这花代表着什么?虽然证到了阿罗汉,天花仍然黏身,因为结习未尽,习气业力的根根没有消灭(这也是现在有人争论带业往生,或是消业往生的问题),潜伏在那里,所以还不是真正的解脱。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普通人尽管学佛修行,这结习一点都没动,甚至更加重了,那个我见、见取见等等,更厉害,造业更重。这个道理没有参透,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于天女的散花,引起了佛的出家大弟子舍利弗(他就是《心经》中的主角)和天女的对话,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家中有多久了。天女就告诉他无始无终的道理,不要问这个多久的问题。然后舍利弗问天女,既然有那么大的神通,为什么不变成男人?天女抓到机会了,舍利弗因为是小乘罗汉,还有分别心,还有男女相之别。因此,天女当场把舍利弗变成了女人,自己变成了舍利弗。这个又是佛法的大问题,自性到底有没有男女老幼之相?解脱了生病问题、生死问题,现在还有个两性男女老幼的身相,要如何解脱,才能说是得道。这还没有完,故事发展到此,大家还没有吃饭,可能连茶都没喝到一杯你们各位听了肚子饿吗我们讲《维摩诘经》都有半年多了,经中的各人还是饿着肚子在听。这其中高潮迭起,维摩居士和天女先后现了神通,跟着维摩居士又说了个长偈,下面又是一个重点来了,但还不是高潮,高潮等到吃饭时再来。
      接下来的重点是不二法门。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道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只有表达的方式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对于外道或其它的宗教,不要轻视人家,排斥人家。只要是教人为善的,都有可取之处。只能说每人的机遇、理解、需求不同,说不定人家将来的成就,超越你这自称学佛的呢。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真理只有一个,现在就开始讲入不二法门品。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诘经》讲记 第09品 入不二法门
9.01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盘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以上为原文。)
         什么是不二法门?中国的庙子中,到处看到门口写着「不二法门」,就是出自《维摩诘经》。讲到庙子,现在出家人不愿意人家称他和尚,喜欢人家称他法师过去称出家人和尚是尊称,一个丛林之下,只有方丈可以称和尚,其它都称某某师。现在都变了,和尚不愿意当,要当法师。我常感到中国的佛教很滑稽,和尚与居士,常彼此互争,都忘记了佛法是不二法门,只有一乘道。结果争来争去,你到庙子礼拜的菩萨都是在家人,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的,这就是话头了。虽然跪倒拜在家菩萨,但又拚命反对在家人。在家人反对和尚,真是莫名其妙!庙子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家人所讲的,例如「不二法门」「方丈」都出自《维摩诘经》我们要懂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道理,不论身份,只论是否真正学佛是,就要恭敬。就算不是,也要恭敬。你是真正学佛的,就要看一切众生如父母、如佛,诸位千万要注意!
       不二就是一嘛,你说「一个法门」,好不好听?讲「不二法门」,文学味道就好多了,这就是文字般若,文字好,可以把境界提高。所以我们写文章弘扬佛法时,有时在夜深灯下,为了要确定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字,拿着笔半天想不出来用什么字,就有这么痛苦。所以杜甫讲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例如,你写一篇新闻报导,以为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一字一句之错,对社会可能有很大的影响,是有因果的,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我们前面好几个礼拜所讲的经文,都是维摩居士一个人说的,大概他说得口也干了,就赶快转话题,要在座的大菩萨们发表意见。维摩居士看到在座的诸位大菩萨,称呼他们为诸仁者,是很客气的称呼,等于现在演讲时说「诸位」。然后他出题目考人了,请大家以自己的心得说说看,大乘菩萨要怎么样才可以证入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就是一个,真理只有一个,没有分二乘几乘的,那只是个方便说法。但是我们一说「一个」就已经不是一个了,因为一个是相对于二个来说的。所以到了中国禅宗,连「一个」都不讲了,问什么是道?道就是「这个」,是没法开口说的,讲了一就有二了。这下子维摩居士可以休息了,听听人家怎么说。
9.02 法自在:生与灭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第一位领头站出来的是法自在菩萨,他的名字表示,他一切佛法都通了,都成就了,于法自在。换句话说,他也可以变成外道身,或魔王身来说法。在佛经中还有文殊菩萨有这个资格,文殊菩萨代表了大智慧,他是七佛(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之师,早已成佛了,因为学生们要来当校长,他只好来教书,捧学生的场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说法,木鱼敲了一声,佛还没开口,文殊菩萨就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随即宣布下课,已经说法结束。佛是一切法王,也称空王。空王等于中国人称孔子为素王,素王也是空的,虽然没有真正的子民、国土、钱财、权力,但是他的影响万古长存,是帝王中的帝王。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都是一样。
       这法自在菩萨就等于文殊菩萨一样,于法自在,相似于佛。他讲的这一段很严重,你们研究禅宗,这个地方要同六祖《坛经》等等配合起来参究。他说,生与灭相对为二,能生灭的那个「能」是不生不灭的。
       以物理世界作比喻,我们看到这个电灯,接通了电源就觉得是一直在亮,其实这个放光是一个不断、极迅速的生灭现象,你去看电表在走,就是生出了又消耗了,它是生灭法。可是宇宙间的能源是不生不灭的,你找到了这个源就懂了佛法。你能达到这不生灭境,初步的禅就懂了。这可不是什么看到桃花,青蛙跳井悟道了,都是些空话、口头禅、野狐禅。可是世面上有些书写的就是这种禅,如果论起因果,是很可怕的。我们岔进来讲什么是野狐禅,唐代百丈禅师在江西说法,这说法可不是讲经,是没有经本的。说法等于是现在的演讲,丛林中说法者,在大堂中要登上一个台子坐下,大家站在下面听。百丈说法时,下面有好几百人听法,以当时人口比例来讲,等于现在几万人了。百丈注意到在听众中有一位老人,三年中每会必到,而且每次听完法之后都最后离去。后来百丈就问起老人,老人自称是后山来的狐仙化身,过去身曾经是个出家人,因为说法时说错了一个字,就堕成野狐仙五百年的果报,并且请百丈禅师为他解脱。百丈就问他说错了什么?老人说当年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报应?(你看人家学禅的问话就是那么简单直接,你们学禅的同学问起问题来之啰唆,真把我缠死了。)他回答说,不落因果。就是说,得了道的人不受因果报应了。他因此就受五百年野狐身报应,他尚不知道错在何处。百丈就说,好!你问我!老人就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不昧因果!答案就差一个字,你们去参参看。老人听了立即跪下,自称已经得解脱,并请百丈禅师以出家人礼仪,为他火化遗体,就告辞了。第二天,百丈上堂宣布,有位同参道友在后山迁化(死了,离开了这个身体叫迁化),召集全体僧人去做功德,为道友荼毗(火化之意)。僧人就都换上袈裟,同百丈上后山,果然在山洞中有一只死狐,有小牛那么大,就以比丘的礼节将它火化。这就是野狐禅的典故,警惕我们没有悟道的人,不要随便乱谈禅,你谈谈看!变狐狸还算是好的,变成别的更惨,那不要说百丈了,就算再来个万丈也没办法。
       真证得初步禅,见到了不生不灭之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的。看花开花落,你说落了吗?没有,年年春依旧,能开能落的那个不在花上。所以禅宗祖师说:「明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它生生不已,永远无止尽,也可以说是灭灭不已,能生能灭。就说我们这个念头,你们参禅打坐,只想把自己念头按下去,不起妄想,你在生灭法上磨什么?你管它来也好去也好,你知道念头能来去的那个,本没有动过啊!一点不要用力的,念头来了,你按个什么呢?你像是在水中按葫芦,按下去又浮起来,坐了半个钟头,唉,好累!你当然累嘛,你在用功夫按念头嘛!在生灭法里头打滚,心在参加运动会,心累啊,你盯着念头,它一会自己就消失了,始终保持心的清醒。你知道生灭来去本不相关,法本来不生不灭,你懂了就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生而不生,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自然把生灭法切断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叫作进入不二法门,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
       就算你打坐时有个清净的境界,这个现象是生。把腿一放,下座后同以前一样,那个清净的境界没有了,就是灭,这仍是在一生一灭中,说你在修行,那是自欺欺人的话。真修行人要得无生法忍,静也清净,动也清净,醒着,睡眠,行住坐卧,都在清净的境界中,那才可以说大乘佛法算是入门了。生灭是一种现象,不生不灭就不是现象,是心性的自体,要见道才能了解。用唯识来说,生灭是相分;见到不二法门,见到不生不灭而能起生灭的本体,是见分。真见了道,见分到了,生灭心就不起分别了,如如不动入无生法忍,就是自证分。
       我们的心理状况,一切的思想感觉,譬如一池清水,或是平静无波的大海,这是本性。大海起了波浪,每个波浪都是生灭,一个浪起了又消了,下一个浪又起了,就像思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这个是生灭你觉得是动态,可是也不是动态,波浪是水,平静无波能起波浪的也是水,水的自性没有动过。所以说,「全波是水,全水是波」。小乘怕生灭法,硬想把思想妄念灭了,什么都没有了,认为这是得定。其实错了,你思想感觉没有了,那还是个波浪,是什么波浪?是平潮,不是高高低低的潮水,可是平潮也是潮水!如果认为这样是道,是空,是属于小乘的偏见。所以小乘的人不敢动念,如此空定,最多八万四千劫。我们凡夫看好像是很长久了,觉得很羡慕,可是在定中的人感觉只像弹指一般,就像睡了一觉醒来而已。睡醒了还是心动了,还是生灭法,所以不是大乘的解脱。大乘的解脱是要知道生灭就是不生灭。我们现在在说、在听、在看,都是念头在生灭。能起生灭的「这个」是没有动的,也没有生,也没有灭。不起分别心,管你生也好灭也好,如如不动,就得无生法忍,入不二法门。这不只是在盘腿时如此,要在入世,尤其在不为自己,为别人忙乱之中,处处体会这点,才是真正修大乘。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成本很大,造就一个大文学家而成为一个亡国皇帝。他是亡国之君,痛苦很深,所以诗词就很好。还有一个亡国之君隋炀帝,他也是对文学有兴趣,又嫉妒下面的人文学比他好。不止帝王,几乎所有的领导人,乃至一间公司的主管,都怕下面的人本事比他高。如果不能干的人,主管嫌你能力不够,太能干了又会嫉妒你,这就是人类的毛病。五代南唐的冯延巳作了一阕词,讲「吹皱一池春水」,本来水面平静无波,春风一吹,水面就皱起来了。后来他上朝,中主李璟就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同你什么相干?我们就借用这一句,改成「吹皱一池春水,生灭干卿底事?」。如果用禅宗祖师的手法来说,若有人问:要如何修到无生法忍?他就可能会答:「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下去!」这就讲完了,生灭就是不生灭 刚好像我们现在讲经,教室外面的声音很大,都传进来了(此时室外有人大声说话),对你有没有妨碍?没有?好!你从这里懂进去,修行就对了。此心不起分别,外头的吵闹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没有什么值得厌恶的。听念佛的声音同吵闹声音一样的,「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如此一笑,佛法就在前面,你还去哪儿找?非烧香打坐不可吗?学佛就是解脱自在。你看,外面现在又不说了,对你一点没有妨碍。如果你起个念头,我们在听经,他在干扰我,那你的心里就起烦恼痛苦,经也听不进,什么都乱了,最好就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的不二法门。嘿!这在密宗来讲,就是传你大手印了!大手印不是武打功夫或气功,大手印就是大心印。                      9.03 德守:我与我所~[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是第二位起来报告的菩萨,他名字代表了道德成就。任何众生一有了生命,就由根本业力带来了我见,见是观念。如果这个见能够解脱,就差不多了。学佛的人讲无我,都要别人无我,自己还是有我。无我还先别讲,能忘身,忘掉自己身体,就很难了。我每天很忙,有时疲累到了觉得头和脚位置都颠倒了,累到这样程度,晚上还要来这里上课。我是随时准备下一秒钟就倒下去的,充其量走了,根本把身子丢开了,死在医院和死在路上差不多,也不是差不多,是完全一样。该做什么事就要做到死前最后一秒钟,把身忘了,你就没有事了。所以一切烦恼痛苦是由身而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身体这个障碍是非常大的。能把身见丢开了还不是无我。真无我是身见、空见都没有了才是。学佛的人要修到无我,谈何容易!学道的人,像你们很多人学气功的,常来问我,我都说很好,这不是敷衍你,是真话。练气的功夫有二百多种,你学不完的,我也没时间教你,都是用鼻子和嘴巴在玩。但是你说能玩到不死吗?没有的,呼吸还是生灭法!吸进来一定呼出去,是不能停留在身体哪一个部位的。想要气住丹田是不可能的,女人尤其不能这么练,会血崩,子宫会出毛病。男人去玩,会把肚子练得又厚又大,算不定跑个什么东西进去,是什么东西不讲了,讲了吓死人。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得道了就粉碎虚空,连空都不要了,这不是同佛一样吗?谁叫你去气住那里,还会怕漏气吗?气越漏掉越进来。所以这些练功的人没有智慧,都在自欺。不过我当年也是这么玩过来的,懂了之后,去你的,我没有时间搞这个了。因为有我就有我所。什么是我所?太太是我的,儿子是我的,财产是我的,名誉是我的,全是我的。不信,你把旁边同学的《维摩诘经》拿过来,他一定说这是我的,我所就来了,我之所有。中国人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譬如有人借钱给别人,不期望人还,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你用我用都一样。这个人就了不起了,好像得道了。但是牵涉到他的身子就不同了,这个身子还是我的。他只把第二层所有看空,基本所有仍然看不空。甚至有人能在生时慷慨捐出自己的器官给急需的人,这个人可以学佛了。大家能做到吗?还不要讲身子,要你牺牲一点点利益为别人,恐怕都做不到。很多学佛的人,故意逗他一下,要个他喜欢的东西,他马上就没有道了,变成了阿修罗。
    「我所」是由有我而来的,那这个我在哪里呢?我不是指这个肉体,如果医生说你要挖掉眼睛才能保命,你一定同意牺牲眼睛。再告诉你连嘴巴也要拿掉,你也会同意。因为这器官只是我所,不是我。我究竟在哪里呢?这就要找了。佛说了四十九年法,都告诉人无我,到了他要走之前,告诉大家有我。我们只好苦笑,他老人家怎么这样哄人!他一出世,就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到了悟道之后,出来当了教主,就处处告诉人家无我、无常、苦啊、空啊。涅盘之前才说:「常、乐、我、净」,完全相反了。这是什么话啊!其实他没有骗我们,他此时告诉我们,不生不灭所以是常的道理,得到了这个真我,永远是净土,净土就在这里,永远是极乐的。你研究佛的一生,拿来作话头,参究参究就明白了。 此地,德守菩萨为大家说,我与我所是对立的,凡夫放不掉这个我,所以有我所需要,我的存在……都来了。「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注意,他没有说无我是不二法门,你说有我、无我都可以,这叫不二。禅宗就说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没有名称的,连不二法门都不说了,你懂了就是道。
          9.04 不眴:受与不受~[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不眴是眼睛瞪着,眨也不眨一下,也不左右看,这其中就是修持方法。这位菩萨的眼睛昼夜不闭,像鱼一样。所以敲木鱼代表像鱼一样,昼夜精进。禅宗三祖的《信心铭》有几句话:「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你们学禅的,应该能够随口背来,不用脑子去想。他说,如果眼睛不昏沈,就不作梦了,不止是夜里作梦,我们白天瞪着眼睛都在作梦。心中不起分别念,入不二法门起无生法忍,就不生不灭万法一如了。
     有的同学我教他修个法门,他们都在自欺,自以为懂了,自以为是对的,我就懒得管了。真学佛要有大丈夫气概,真对了就一路深入进去,一修就到底,哪有这么多的啰唆。学佛是上上智人学的一般的人,你不管怎么修,这一生种一点善根,少犯一点毛病,来生好一点而已,真谈佛道是谈不上的。你说那个人得定了,气脉通了,不要瞎扯,在我面前走两步路就看出来了。那个眼神定了吗?气脉通了吗?一看就知道了,是受阴,是身上的感觉和心理上的感觉,领纳谓之受。现代人讲的享受,就是受阴。气脉通不通也是受阴作用,搞气脉都是在玩弄感觉。什么是不受?例如睡觉睡得很沈,冻了也不感觉,到真冻醒了感受才来。实际上你睡着时,感觉还是有的,不过意识进入昏迷状态。温度低了,你睡着了也自动会缩成一团,下意识还是在感受。觉得打坐坐得好,很舒服很清净,在一片光明中,这已经很难得了,可还是在受阴境界,还在感觉。等感觉感受也空了,又高了一个层次,但还不算大乘佛法的究竟
        不眴菩萨说,感受和不感受是相对的。完全没感觉不是佛法,吃麻醉药不是更快吗?修持到了仍然知道感觉,但能空得掉,不受一切,清净不受,连空也不受,那才是不可得的境界;也就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达到了不可得的境界,就无取也无舍。用不着把空、清净抓得牢牢的,这个是取。大家学佛都在取舍之间,这是做生意的心态,看能赚钱就做,不能赚钱的不做。今天拜佛了,好清净,就认为自己只能这么做,要你换个方式,就不行了,这就是有取舍了。取一法而舍一法,抓住一面也抛弃另一面,那不是大乘佛法,还是在感觉境界中玩而已。有什么清净与不清净?我们坐在这里,一点也不清净,有个老头子坐在那儿吹牛,还有外面车子往来的声音,哪里清净得了?可是你们觉得坐在这里很舒服,这受与不受是唯心作用,都是自己玩出来的若你不取不舍,就可以达到无作无行。无作是大乘的三法印之一,你作功夫就是在造作,你天天向某一方面作,当然这一种感觉就来了。能到了无作无行境界,自然非常自在解脱,这样叫作入不二法门。 注意,这是第三位作报告的菩萨。《楞严经》上有二十五位菩萨,向佛报告自己的修行经验,所以《楞严经》是非常可贵的。《圆觉经》上有十二位菩萨,报告自己的修行经验,都是在向后人传法。现在《维摩诘经》有这么多菩萨出来作报告,不过都只讲原则性的东西,也是非常难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9. 05    德顶:垢与净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位菩萨的道德修养到了顶了,这是抽象的观念。讲实际的功夫,大小乘有个共通的功夫法门,叫作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其中的顶,是在生命身体有实际的功夫。所以德顶不止是抽象的,还说明他实际功夫到了顶的境界。
      脏和净是相对的,学佛的人想往生净土,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秽土。佛也说这世界是五浊恶世,一点没有好留恋的但你不要被释迦牟尼佛瞒过去了,他因为在教幼儿园,只好那么讲,叫小学生要注意卫生,小心细菌。但是什么是真的干净,什么是真的脏,那是很难讲的。你去餐厅吃饭,端上来的很香,你去厨房看看;你爱吃蜜饯的,去做蜜饯的地方看看,苍蝇都在上面屙屎呢。所以垢净都是唯心的。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污浊的,但是他在别的经典上,又说这个世界干净到极点了,在本经上就曾这么讲尤其要想快快成佛,就要到这个世界来,比去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因为这个世界有坏,就有刺激,容易回头。你们常抱怨环境不好,同学不对,这个那个的,这都是菩萨跟你在一起的啊!就是因为有好的坏的才能刺激你,不要只要求人家都是好的,人家都是好的话,你就没法成佛了。
        了解了垢的实性,就无净相。你觉得香水好闻,直接去闻香精,一定受不了那个味道,香精要掺薄了才变成香的。乾隆时有个回族的妃子叫香妃,其实是身上的体味重。所谓净土也是脏的东西变出来的。我们身上的衣服有化学料子的,那化学提炼出来的东西本身是很脏的。见着了垢的实性,就无所谓干净不干净,没有了净垢分别的观念,就是顺于灭相,就是入不二法门。没有真垢的,也没有真净的,垢净都是唯心作用。
9.06 善宿:动与念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夜里叫作宿,过去中国的天文有分二十八宿,就是星座到晚上投宿在某一个方位,这叫作星宿,是某星座到晚上出现的方位。但是这个方位不是固定的,从初夜到天明,它的位置一直在变,每月的每一天也不同,所以也可以由观星宿在天体上的位置,知道日子和时间。当年在四川的乡下,旅馆都有副对联:「未晚先投二十八」(是二十八宿,不过故意不写宿字,这个地方晚上可以早点睡觉投宿),「鸡鸣早看三十三」(是三十三天,早上天明可以早点动身),这是内行人写的。
     善宿的意思是这位菩萨真得到好的休息,得定了你们想得大休息,得大乘定的,要注意他的报告了大乘的定不是念佛、念数息、念止观的小乘修法而是以无门为法门。你能够腿一盘,以无门为法门,好了,那已经得定了。再者,有本事的,打坐时睡觉,若真睡着了不会点头的。图画中的老僧入定背是弯的,这哪有入定?我叫这作弯弓定,月如弯弓,少雨多风。你真能睡个七天七夜不动,也差不多了。一般人称这是睡着,如果是睡着了,能七天七夜不动吗?
     动和念是两回事,妄想谓之你们搞数息的,我告诉你不用数了,一天二十四小时呼吸多少次,医学上已有统计了。念佛也算是念了几万遍了,那么多万遍,你存在哪家银行了?这都是动相。念不动了,身就不动了,就得定了。定了的身子一定会端正的,不如此就不对了。所以讲气脉也还是有道里的,气脉通了使你强身,身若不强,你坐着弯腰驼背的,坐个一万年也枉然,这都是秘诀真的不动了,妄念不起,就无念了。我问你们,打坐坐得很好为什么要下座呢?你说时间到了,这是身体觉得时间到了,还是心里觉得时间到了?你以为是腿不舒服了该下来了,其实是心的问题。以前说过,假使有人用枪指着你,敢动一下就杀了你,你两条腿再麻也不动了,所以是心动。
        所以「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到了不起分别境界,就是得定。这不光是打坐如此,日常做事时也要能如此,不起分别,做了就把它放掉了。所以有时同学问我刚才讲些什么,我还要他讲给我听,因为我讲了就丢了,好像上台卖唱一样,唱完了就算了。要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才真是大乘佛法善宿菩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定和休息。像这一位同学,坐在这儿一面听,一面看书,还一面在摇椅子,心都不能专一。大家在这地方要体会,可见都是在散乱中,自己不知道,要能体会这个净念才行。
9.07 善眼:一相与无相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善眼同不眴有什么差别?所谓佛以慈眼观众生,所以画佛不难,可是要画佛的眼睛真难。我要一位同学替我画张菩萨像,过了两个月画好了,我看了一下,觉得差不多了,但是交待他点睛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好坏都在此了。尤其是画佛像,眼珠子点对了,跟活的一样。我要这位同学点睛前吃三天素,沐浴净身后,打坐静下来,等灵感来了,拿笔就点,包他成功。善眼是有智慧之眼,看一切都通达了。看相的人,看人心地如何,智慧如何,是先看眼睛。就这么一对眼睛有千万种不同形态,但是不论什么形态的眼睛,修行到某一个程度时,善眼就出来了,自然变得慈祥。你们抱怨眼睛不好的,要知道那是可以经由修行转的。眼睛不好就是病,病由业生,业由心造,能转心就能转业。若此心不能转,又有什么用?
       善眼菩萨的报告说「一相无相为二」,佛法中有个大法门叫作一相三昧,另有一个法门叫作一行三昧。什么是一相?就是禅宗祖师说的「打成一片」,行住坐卧都是那个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若你只是上座有禅,下座无禅:口中有禅,心中无禅,那有什么用?就算你在修行,尽管你在说佛法,也是造业,说不定错误引导人家,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啊!有当老师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误人子弟是罪过无边的。像我当年有几位老师把我误了,可是我还是很尊敬他。前些年香港一位同学,印了一篇不署名的文章给我看,我顺手用红笔在上面改了几处,其后这位同学说忘了告诉我,文章是某人写的,我一听,那人不是我十几岁时候的老师吗?想想这位老师,当年我很崇拜他,现在看起来有些地方是不通的。
        相,就是境界。念佛有念佛的境界,止观有止观的境界,学密宗观想有观想的境界。学密宗的观想,每一个坛城(道场之意)观想起来都不同,每一个佛像观想起来也不同。 我们学佛修行要能做到不着相,怎么样是不着相?就是不跟随一切现象而转。如果以为现象只是我们身心以外的现象,这样的观念对佛法是不够深入的。我们反转过来看,内在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外相;换言之,自己心性之体所起的一切现象都是外相。例如,有人打坐,因为生理上的气机,地水火风的作用与心理上的宁静,拿物理观念说,彼此磨擦,就看到一些境界。这些境界都是相,是外相,不是道体。这种外相多半是由于生理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如果认为这种现象是道,久而久之就入魔了。这个魔不是什么鬼,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后搞成精神分裂。这个道理就是因为自己着相。
       到了没有境界了,就是无相,这是与一相相对的,就成了二法门。实际上,无相还是相,空也是相。无相是空吗?这只能勉强这么说,真正说来,空也是相所以《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那么无相在哪里呢?无相在有相中。这比较难悟进去了,「一相即是无相」,因为相是生灭法,不住的,了解了,当下即是,一相就是无相,不用另外再去找个无相。但是也「不取无相」,所以你守住个空也不对,你起心要取个无相就又着相了。其实,一相也可,无相也可,正如同我常告诉大家的:「有时且念十方佛」,起有相念佛之心,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闲观一片心」,是无相境界,是禅。这是禅净双修。如此有相无相「入于平等」,没有矛盾对立,那就是入不二法门。净土与禅,净土与密,都是不二法门。
       我们作个实验,你看书上这个「二」字,大家都了解两横是二的意思,这是因文字相而意识到它代表的意义。你如果不通过思想意识,只盯住看「二」,过了一阵子,你会认不得了,不晓得是什么。因为这两横是个观念,所以你看这个字懂它的意思,联想到二的观念,后面是有个意识的作用。这个文字本身,在我们眼前是个相,它本来是空的。打坐想证得空相,很容易,就写个大大的「二」字,放在眼前盯着看,看了一阵就不知道在看什么了。所以一切现象本身就是无相。
       这一品中,讲了许多不二法门的道理,很多都可以用现实体验,进入道体的境界,你们自己要留意。
9.08 妙臂:声闻心与菩萨心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妙臂的名号是形容佛法有两只手臂,一是小乘声闻乘,一是大乘菩萨乘。大乘道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小乘道绝对出世。如果小乘道入世了,就不再是小乘,已转入大乘了。
       大乘在梵文的音译是摩诃衍,摩诃是大的意思,后世照巴利文翻音就成了马哈,摩诃衍就成了马哈亚,就是大车子的意思。中文翻译就不直接翻成车子,而用了「乘」字,也有车子的意思,但是更着重装载的意义,有交通工具的功能。装载量多的,就翻成大乘,心境狭小见解不大的,就翻成小乘。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人生烦恼,而到达超越世俗的眞实地,所以乘大车子去也可以,乘小车子去也可以。当然,乘小车子的容易小器,路旁有人想搭车,因为车小载不动,只好拒搭。可是乘大车的菩萨,只要路旁有人招手,他就停车,甚至你不招手,他也停到你面前,邀你上车。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两只手臂。没有小乘,显不出佛法的清高。但是光清高也没有用,那是放在山顶上欣赏用的。大乘菩萨道不是标榜清高的,它能藏污纳垢,包容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无所不容纳。菩萨心以大慈大悲为主,这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是梵文觉悟的译音,因为中文的觉悟不能全面表达菩提的意义,所以保留译音,不翻译。学佛的人不能悟道,就是因为没有深切地发菩提心的缘故。大乘菩萨悟道成就之后,更是以大慈大悲为行门,来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心。
       声闻心是自了汉,就是老子说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是出离心,对世间一切厌离,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所以声闻偏向走空的路线,躲在清净中,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我们在家人,有时厌烦了,小乘之念不觉油然而生,真懒得管了,懒得管就是放弃,想躲到山中闭关去,这种就是小乘的心理。一般人都十分欣赏这种心态,中国有无数的诗词,都歌颂这样的境界,充满了小乘思想。譬如「闭门不管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桃花源记》及《五柳先生传》等文章都是。再如前几年,美国「嘻皮」圈中,很流行崇拜寒山和拾得,据说他二人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的化身。寒山作的一首偈子: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更是广受学禅的人所喜爱,你打坐用功能到达这个境界,就了不起了。但是这个境界是声闻心,小乘的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澡雪精神」,干净如白纸,一粒灰尘都没有。我们都很希望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可是纵然到了,还是声闻心,不足以入菩萨道。 福建漳州保福本权禅师,见到许多人喜欢寒山这个偈子,就对大家说,这偈子所表达的是清净面,是法身一边的事,够不上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旁人听了不服气,就请他说说自己的境界。他就说:
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
        这个偈子表面看是反寒山,是二法门,实际上,灯笼和明月是不二的,真悟进去了,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拢来。寒山讲的是法身的清净面,这位禅师讲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面。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写了首诗给他的弟子,最后一句是「心头热血比丹红」,我当年读了这句诗,非常佩服,这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有的心。
       妙臂菩萨在这里说,大乘的菩萨心,与小乘的声闻心是对立的,是二。可是不论大乘小乘,起心动念之际反观内照,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没有大乘小乘的分别,这样就入不二法门。
9.09 弗沙:善与不善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弗沙是译音。对这些菩萨们所作的报告,大家可以参考老古新出版的《维摩诘经集注》,里面收集了传统注解。我介绍的方式是用现代的观念,使大家容易修证。其它的经典或者会用「善、恶为二」,此处鸠摩罗什法师却翻成「善不善为二」,这是《维摩诘经》常见的笔调。不善就是恶,但是不用对立的「恶」字,而用否定的「不善」,意思是比恶还坏,文学上也比较美。你们搞翻译的同学,要留心佛经上这些句子的文学技巧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将善恶分得很清楚,例如小孩子看电视,常会问父母剧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这个善恶的观念,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间,但是在形而上的道体上,不但没有恶,也没有善的存在。真正得道的人,善恶两头都不起。若能不起善与不善的念头,就进入空无相的本际,而通达佛道,进入不二法。
     所以,有时我们到有些宗教团体或是教育团体时,原本以为是很清净的,哪知道更烦,听的都是人我是非。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做到无相,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为。中国宋朝时理学发达,理学就像是佛教的律宗,讲的是作人的道德规矩。可是宋朝后来积弱不振,党争不断,与理学的发达不无关系。都是君子与君子,小人与小人之争。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搞不清楚。结成许多派别,互争学术和行为善恶的意见,国家也完蛋了。后世对这些理学家的评语讲得好:「平时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一点用也没有!平日道貌岸然,头头是道,到国家出了大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上吊投海的份。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9.10 师子:罪与福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师不是狮子,是人天之师。罪就是普通讲造业,福是修福报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遭遇烦恼是宿世业力和今生的行为来的。罪与福相对,同善与不善有密切关联,人活着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纪大了,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完全无病无痛,心境永远是快乐的,这是最大的幸福。能这样就是福报中人,福报不一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钱财愈多、权力愈大,他的烦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所以什么是罪,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中国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什么是幸福?知足常乐就是。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统统是不安于现实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统统没有幸福。
     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在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就在现在这一剎那。你现在有张椅子坐,手中有本《维摩诘经》,不管它是二是不二,就把心一放,那管你是讲佛经也好,歌星唱歌也好,安于现实马上就舒服了,这一下就是福,就在一念之间,这就是不二。
       刚才搭一位同学的车过来,他开上一条刚刚新修好的公路,然后告诉我这一条叫马杀鸡路,我被搞得摸不着头脑。他解释因为路修得不平坦,车子开过去,一路在颠,就像公路在给我们按摩,我听了哑然失笑。如果换一个心态,那不一边开车一边骂施工的单位才怪,这就是个安于现实的例子。由这个罪与福讲到马杀鸡,你看它明明是受罪,给人又捏又搥的,还要吩咐师傅重一点。嘿,再重一点就痛死人了,轻微的痛和刺激,我们把它当享受,在受罪当中求福。可见罪与福只是我们观念的区别,因一念感受不同而生,它们的本性是一个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东南亚盛产的榴莲,号称是水果之王,但是很多人连闻那个味道都受不了,不用说吃了。我生平第一次吃是二十多年前在国外,招待我的朋友极其慎重地端出来时,那个气味真不敢恭维。但是同桌一班德高望重的朋友都说这是珍品,劝我试试。既然如此,我就把心中负面观念拿开,当成是好吃的吃。头三口真不好吃,不过我装作好吃的样子,到了第四口,我吃出滋味来了。从此就敢吃榴莲了,每次碰上了也吃个一两口。这真像是北方人吃臭豆腐一样。你能把感受观念拿掉,受罪与享福都是一回事。
     有位同学开始带人学静坐,他告诉我有一个问题,学静坐的人真到了的境界,每个都会害怕的。我说,你们是穷小子发了财就忘了穷。一切众生都怕空的,都抓着个有。金刚经》说,如果能在空的境界来临时不怕的话,这人的善根是过去生亲近了无量佛所种下的,空对他实在是一种享受。一个人单独过生活,那种寂寞和无聊,能够当成享受才能学佛。享受与不享受,罪与福,只是在一念之间,不是两样,如果当成两样就是有分别心,是不能学佛的。能了解这个道理,就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刚慧。金刚是形容颠扑不破的意思。有这样的智慧,自然不受一切相对理论所束缚,连解脱束缚的观念也没有了。如此,是入不二法门。
9.11 师子意:有漏与无漏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现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题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无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种通:天眼通(现代有人称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尽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尽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么是漏?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这一代年轻人眼漏得很厉害,近视眼特别多,在电视和日光灯影响之下,眼睛的精力损耗特别大。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读书非要用普通的灯不可,日光灯对我来讲,闪动得太厉害,眼睛受不了。当年我每天看二十卷经,几乎除了吃饭、上厕所、睡眠之外的时间统统在读书,真做到了手不释卷、眼不离卷,字又那么小,还要作笔记,这么弄下来,眼睛也没弄坏。当年的灯是油灯,用一小盘花生油和棉灯蕊,如此而已。现在的灯很亮,很多书用全白的纸印,这样也会伤眼。所以我们出版的书,都不喜欢用太白的纸,外行的人还问我们,为什么用比较差的的纸印书。   
       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再好的功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功夫就垮了。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
      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问我,耶稣是不是菩萨?我说绝对是菩萨!他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来看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他要劝人为善,只有那个办法,最后牺牲了自己。他最后讲,自己是为世人赎罪,这种心境是没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萨道。我觉得他的伟大,是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流出来的血是红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
    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盘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所以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就证得平等法门。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着于小乘的清净、非出世之相,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着相,入世出世都一样,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9.12 净解:有为与无为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净解菩萨是表示,真正到达了诸法皆净的境界。解是见解、知解,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得到知见上的解脱。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有所修为,凡是有所依持的方法,都是有为法。例如念佛、数息,或是静坐时用意识求个空的境界,都是有为法。一切的世间、出世间法都是有为法。
       大彻大悟,成佛的人,才真正到达无为法。无为大致分两种:有余依涅盘,习气没有完全断根,依空为究竟,是罗汉果;无余依涅盘是佛境界,一切习气净尽,「净解」了,是大无为境界。涅盘翻成中文有时候就是无为。
      一般观念以为,修有为法的不是外道,就是魔道。例如守窍、练气脉、念咒扶鸾等,有所作为的皆是有为法。世间观念是把有为、无为分开的,真证了道的人,看有为无为只是观念的问题,皆是唯心所造。假如真能心如虚空(这是彻底的虚空,不是意识造出来的,否则又成了有为法),就能够将有为无为合一。换句话说,就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都没有妨碍。如何达到呢?就是要有清净慧,绝对清净的智慧,以智慧而得解脱,这个就是不二法门。
9.13 那罗延:世间与出世间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那罗延是梵文的音译,那罗延菩萨就是金刚大力士菩萨,等于密宗的金刚藏菩萨。这名称代表颠扑不破的意思,在任何时间环境都不会被打倒。显教表现的菩萨,多半是慈眉善目,眼睛半开半闭的,这是顺世之法,顺应世间人的观念,认为修道的人应该这么善良的。显教认为,用恶眼瞪人都是犯菩萨戒的。但是菩萨也有走逆法的,因为光是善良不能教化所有的人,有时要用相反教法,显金刚怒目相,让人看了畏惧,因而不敢起妄念。手段不同,目的却是一个,都是为了教化众生。在山东青岛有个名山叫崂山,本来是道教圣地,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有些得神通的大阿罗汉发现,这崂山也是得道菩萨的道场,因此崂山就叫作那罗延窟,有时看到有些书的作者称,成书于那罗延窟,就晓得他是在崂山写成的书。
      前面讲到净解菩萨,对有为无为法达到了不二,不起矛盾,然后能够入世。大乘菩萨都是走入世法,所以佛教所塑的菩萨像,几乎没有出家相,除了地藏王菩萨,这我们提过很多次了。真正要入世,必须具备金刚颠扑不破的精神,就是耶罗延菩萨报告的境界。一般用二分法看出世和入世,如何做到那罗延菩萨所讲的出世和入世不二呢?要靠内在的修养。当我们在入世的时候,一切的作为、起心动念,要能当体即空。用禅宗的话讲,叫当下即是。你入山修道,在没有见到空性之前,人了山仍然有烦恼。
      如果在入世中做得到当念即空,不受世间法影响而动摇,用不着入山已经出世了。就是说身不出家,心已经出家。在世间而念念本空,既不散乱,又不昏沈,心中没有紧张忙乱,这样叫作入不二法门。这位菩萨的名号就告诉了我们他的修持路线,是不离世间,修出世间法,而最终成道。这也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9.14 善意:生死与涅盘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盘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位菩萨的名号很容易了解,但是这个善意还有另一层意义:善于了解意识的应用。意识解脱了,妄念就已经空了。拿唯识来讲,悟道人的第六意识就不叫第六意识了,而是转识成智,变成了智慧的境界,叫作妙观察智。这里的善意,是讲妙观察智的作用。善意菩萨是意识已经转了的人,可以了生死,分段生死是绝对了的。
     我们欲界的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之中。我们的生命本来是永恒不绝的,但是在现象上看有生死,活了几十年就走了。这在整个生命上看来,是个分段的作用,因此也就有轮回修持有定力的人,就超越了分段生死,到了色界以上。这样了生死了吗?例如古代常见记载有人可以预知什么时候要死了,就先通知别人,到时两腿一盘就走了,很自在,现代这样的人不多了。一般人看来,能修行到这个地步,好像是了生死了,其实还不一定。他能了这欲界的分段生死,还未必能了根本的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很细的,由色界到无色界是变易生死,我们不详细报告了,大家离这境界还早,现在只要先有个概念,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总合起来都属于生死问题。
      真正能彻底了生死的,只有成佛的人,证得涅盘。涅盘不是死亡,是不生不灭。生死和涅盘是两个对立的现象,你们很多人喜欢学禅,讲悟道,悟了作什么?悟了就证得涅盘,了了生死。当然你们同我一样,讲了半天不但不能了生死,连病都不能了,还随时在感冒中。当然,禅宗祖师们悟了道就没有生病,没有感冒了吗?不见得,也会有病。我佛如来也曾有病。但是虽然在病中,在老死中,与一般未悟道的凡夫毕竟不同,同中有不同,共业中有不同的别业。
      真正的涅盘是不生不死,如果说是道家的长生不死,那不是涅盘,还是要再来的。长生不死是生死两头中间的一小段,在大问题里头,他还是在生死中,这个观念要分清楚。真证到涅盘的人,是像学佛人常说的「跳出三界外」。我们可以问一个假设的问题,你跳出三界后,是要跳到哪一界?佛法只有讲三界,如果「没有」可以算界的话,那它就算第四界了。可是「没有」怎么算是界?那么要跳到哪里去,就值得研究了。所以了生死证涅盘,涅盘究竟在哪里?涅盘就在生死中,这个有为世间就是涅盘,不生也不死。
      生死在何处了?生死就在生死自性中了。生死是一个现象,能生能死的那个东西不在生死中。所以说「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也用不着去了生死。生死只是形态上的生死,自性上没有生死。人生最恐怖的问题就是生死,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没有烦恼的束缚。既然没有束缚,我何必求解脱呢?既然没有怀疑,我何必求真理呢?既然没有障碍,我何必修道呢?了了生死的人,在生死自性中就是解脱,没有东西绑住你,也就不然不灭,不然就是不生。能够这样理解的,就是入不二法门。
     五代有位秀才居士张拙,去向石霜禅师问道,禅师问他叫甚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哪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了!也不用修白骨观或是念「唵嘛呢叭咪吽」。他悟道后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盘生死等空花
     佛法到了中国,变成禅宗就用文学的境界,几句诗词把最高深的佛道表达完了。这偈子的最后一句,说的就是涅盘就在生死中,就在烦恼中,有自性清凉之地。证到这个境界的人,就可以如《楞伽经》所讲,得「意生身」,真得了「意生身」就是善意菩萨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9.15 现见:尽与不尽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现见菩萨在《华严经》上也有出现,他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普贤就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普贤菩萨在哪里?就在你眼前。你说没有看到骑着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他说不定就在你口袋中,普贤菩萨是无所不在的。
      「尽」是边际,尽就是到底,不尽是永远不到底。尽与不尽,在观念上是对立的。「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真正悟了道的人,悟见自性本空,那所谓到底、不到底,都是不到底相。
      到底、不到底,是我们人为的观念,这宇宙是无量无边的,现代的天文常识都知道,这虚空是无尽的,太空中像我们这样的银河系统是算不尽的,同佛经所说的一样。何以称它是无尽?这无尽相就是空。
       你们说今天打坐比较空,我就了解,你那个空,大得像个小洞而已。空!那只是你意识的一点清净境界。你那凡夫境界的意识透不过去的,你怎么幻想也透不过去的。能透过去你就解脱了,那就可以了解一点无尽相。
        听了现见菩萨这一句话,空也好,不空也好,都是真空相。你打坐就不用求个空了,就那么一坐不是蛮好嘛!是真的哟!你真的能这样放下就差不多了,不要另外求一个放下。问题是你们一上座都求一个放下,因此永远放不下。
       现见菩萨告诉你,无尽相就是空,空就是无有尽,无有不尽。无所谓到底,无所谓不到底。你能够有这样的信念和理解,就是入不二法门。
       现见用白话来讲就是现实,他告诉你这法门,就在现在这里,懂了就可以证入。无量无际讲了半天,就是空嘛!空在哪里?空就在这里!怎么空得了呢?你不要空就空掉了。不要空的那个就是空的,空的那个就是不空的。这样我们就无法了解了,只好付诸一笑,你真的一笑,就空了。只可惜你不是真的一笑,所以不得解脱。
                                        9.16 普守:我与无我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普守就是定,不动明王,不动者真定。
       我与无我是两个对立,真见到空性了,当然已达到无我的境界。空了哪里有我?不像我们,打起坐来拚命想求无我,但是这个我还是很大的。怎么去空这个我?佛法讲智慧的解脱,不是盲目的信仰。「我尚不可得」,哪里还有个我?你找找我看,这身体没有一处是我,每个细胞每个器官都是零件,都可以拿掉,身心内外都没有我。你对这个身体只有几十年的使用权,此身只是我之所属,毕竟非我之所有。凡夫都认为此身即我,但我可不在这身上。身外我究竟在哪里?不可知,找不到,这就是话头,去参,去观。
        既然我都没有,我都找不到了,那何必去找个无我呢?就像是同学打坐几十年,求不到空,既然空求不到,格老子,不求你空了,腿子一盘睡觉去,嘿!反而对了!可惜你没有这个本事。反正空不了嘛,那就算了,我就不空了。你试试看,你不空也做不到。真做到你就成功了,就是这个道理。
       你看《维摩诘经》这里写得多好,它同中国的禅宗有绝对的关系,中国的佛教文学,从这本经出来以后,大变了一番。「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文字用得真好。如果用「无我何可得」,味道就变了,一字之差就差远了。你们在这种地方要多研究,文言文就会变好了,白话文也变好了。
      「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见到我的本性是空的,不用你去空他的,那我与非我就不会对立,这样是真见道,是入不二法门。前面几位菩萨一路讲下来,先是见道,然后是修道。到了这里,普守菩萨讲的是定的功夫。
       现在在定的境界中,又转到了另一位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9.17电天:明与无明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电天是这位菩萨的名号。中国古代的神话讲打雷的神叫雷公,闪电的神叫电母,他们是否有婚姻契约就不知道了。「明」是指有相的,如定中的光明境界。在教理上讲,无明是指愚痴无知在事上,也就是功夫上讲,无明就是黑暗。禅宗祖师经常骂人无明,是「黑漆桶一团」,上座时两眼一闭,前面黑乌乌地,什么都不知道了。修持只要稍有定力,自性必然发光。明与无明是对立的。可是光明从哪里来的?是从无明实性来的,「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有些人用功时见到点光,就自认为不得了啦,以为快要得道了。好啊!马上进入神经菩萨境界了。电天菩萨告诉我们,光明是从无明来的,阴极阳生嘛。
楞严经》告诉我们「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要修定,净极了,自性光明就开发了,到了这个境界再回转来看世界,才觉得如梦如幻。所以学佛如不想做功夫,就一天到晚在散乱中,散乱也就是造恶业。这怎么成道啊?不可能的。但是你真做到光明现前了,明也不可取。金刚经》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电天菩萨也告诉我们:「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离开一切相对的观念,在明与无明之间,平等不二,是入不二法门。他连怎么用功夫都告诉我们了。
9.18 喜见:喜金刚成就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本经的排列次序是很严密的,刚才电天菩萨的光明境界之后,就是喜见菩萨,就得喜了。以密宗来讲,是喜乐金刚的境界,喜是心理上的喜悦,没有忧悲苦恼,当然也没有那讨债的面孔。乐就一定轻松,是快乐。 喜见菩萨讲的这一段很严重,到这一步,已经是菩萨地的初步欢喜地。大欢喜境是很难达到的,喜乐金刚是很难修的。这一段话,等于把二百六十字的《心经》解释完了。色,包括了物质世界,地水火风四大,都是色,这是有形的。无形的呢?唯识上的八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所生的色,意境上所生的色(法处所摄色),也包括在内。例如男女之爱,好色,觉得漂亮或不漂亮,就是色法,虽然不是四大,但也不离开四大。喜欢艺术,喜欢山水也是好色。
       「色空」能够把色证到了空,真是太难了,不要吹牛了。但是色法的本性是空,不相信吗?有个办法,你找个喜欢看的人,整天跟着看,包你看不到半个钟头就厌。世界上谁最漂亮?自己最漂亮,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已愈看愈美(有同学不同意),不是?那你是菩萨了。你试试,只要在镜子里看自己看上三分钟,那个就不是你了。你不要害怕,有时好像身体都没有了,是很恐怖的。但是有人会利用这个方法,进入空定的境界,不过要赶快把眼睛闭了,不要再看镜子,再看下去会疯了的。不疯至少也灵魂出窍,很严重的。实际上,这有科学根据,透过注意力集中一点会使你空掉,要注视自己,不要动,也不要去分析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盯住看,这一下就没有了。不但镜中的影像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
     做到了这一步,你就可以了解到色空无我,就晓得色即是空。色的本性自然就是空的,不用你去想办法让它变空,所以色即是空。《心经》上又加一句「空即是色」,也是非色灭空。不是把物质毁坏了,变成空,而是色相的本身就是空有一句流行的古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一点都没有错。你说花好看,同花本身有什么关系?是你自己着迷。因此庙子里的菩萨都塑得很庄严,你为什么不着迷呢?因为你有恭敬心在。换了是位小姐,男生看了就着迷了。
       受(感觉)想(思想)行(生命本能活动)识(意识),也同色一样,合起来叫作五阴。五阴都是一念变出来的,是意识变出来的。所以接下来讲识空为二,意识是有,空是没有,看来是对立的,其实识即是空。为什么叫你们修白骨观?要解脱成道非修不可,是了色阴境界很快的法门。色阴境界一了,下面四阴很快可以跟着了啦。
       「非识灭空」不是用意识境界造出来一个空,如果用意识境界灭了一切妄念达到空,那是非究境的。因为意识本身自然就是空的。如果修证的功夫集中而通达的话,自然达到喜金刚的成就,心中会有无比的喜,比你中了什么彩票都要开心。所以,要能证到空性,才能真正得喜。
9.19 明相:种性转变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明相不是指光明相,是明白、悟了一切相的意思。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没有固定的,它本性是空的,为什么?因为种性与心念的作用是一样的。念头分成前中后,在教理上也叫三心,是出自《金刚经》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是前际,未来心是后际,现在心是中际,所以又叫三际。学禅宗的人讲三际托空,就是讲把这三个念头的边际解脱了,在这中间呈现一段空灵,就是当下即空,也是此地说的「中际亦空」。
        所谓四大种性是跟着意识观念来的,意识就是一念。假定这个人当下一念空了,那么色身四大种性就空了。所以说色身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无法用外力帮助。必须自己内心见道,一念之间了知四大种性的空相,如此叫作入不二法门。
   9.20 妙意:眼与色妙观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位菩萨是讲修持的境界。前面已经有位菩萨讲意识境界,现在又来一位,讲悟道以后的境界,第六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
      凡夫不能成道,是因为意识被妄念思想遮蔽、困住了。那么,诸佛菩萨悟道了,还有意识吗?照样有的有位学唯识的师父问六祖,这八识转成四智证得三身,要如何转?这个一转太难了!凡夫顺着转,所以轮回能反着转,就成佛。六祖告诉他,「但用名言无实性」,转其名,而不转其实。名相转了,东西的作用不同了,但还是这个东西。等于一把刀,医生用了可以救人,凡夫拿了可以杀人,它的分别在于意识。所以悟道以后的菩萨还有没有意识?有的。可是悟道以后的菩萨,是否还有困扰凡夫的贪嗔痴贪嗔痴是凡夫意根上的三业,我们看妙意菩萨怎么说。
       妙意菩萨在这里,先教我们从眼睛上了,刚才我们讲过看镜子的比喻。假如眼睛看一切色相,能见色不是色,不起贪欲,不起恚念(恚是怒气由内发到外在,怨天尤人都是恚念),不起迷恋,这样就是寂灭。密宗有很多用眼境界的修持方法,当下进入不贪不嗔不痴的境界不是密宗快,而是他能够利用有为法来修。但是究竟成就不成就,还是靠自己,不是靠方法。你也可以拿一尊佛像放在眼前观,看久了绝对就看不到前面的色相,一片空了。我们前面讲过三祖的《信心铭》上面一句:「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利用眼观色,也是一种法门。有同学问我,他瞪起眼睛来就一片空灵,可以这样修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但是你瞪起眼睛来可不要看,如果用看的,很快眼睛就会瞎了。虽然张开眼,但是没有在看,没有用到眼的机能,就没有关系。否则你会用眼过度伤了眼,那我可不负责的,话先讲明,你要开眼闭眼是自己的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意菩萨教我们用眼来观色的法门,马上达到离贪嗔痴的境界,不需要跳出世间,当下就是寂灭道场。接着是耳、鼻、舌、身、意五根的修法也一样。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舌头对于味觉,身体对于触觉,意识对于思想,这都是相对的。但是如果同样运用眼观色的修法,你这五根也都可以得到解脱。
       他的结论是「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因为归纳起来,贪嗔痴都是心理行为,是意识发出来的。那么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有没有贪嗔痴呢?有的。但是从唯识来讲,前五识的贪嗔痴是助伴作用,像是帮凶,而主犯是意识。例如眼睛也有恚,意识恨某人,眼睛就发出来瞪着他,跟随意识做帮凶。如果意识喜欢某人,眼睛就会笑咪咪的,帮着意识做。借用法律的话来讲,从犯帮凶的罪较轻,主犯的罪较重。所以若是意识对外境不起贪嗔痴,那么前面的五根就自然对境心不起,自然就寂灭。讲错了,对境心不起还是另外一念,应该说:对境心数起,而自然寂灭。这个道理就是入不二法门。这个故事出自六祖《坛经》
       广东韶关的曹溪(因为曹操的后人辗转迁徙到此地定居,因此叫曹溪。)风水很好。后来六祖在这里说法,他说法的庙子后世叫作南华寺,当时禅宗就有了南北二系,并不能算派别,只是风气稍稍不同。在北方当然是六祖的师兄,神秀这一系。我们可不要看不起神秀,他的影响比六祖大。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北方,有很多有修持的大师都在北方。不过神秀走的是渐修的路子,也是禅宗的正统。不要认为神秀不是正统的禅宗,那就完全错了。唐代当时的大文人如李白、杜甫,后世的白居易,这一班名人的禅,都是受神秀这一支的影响。南方的禅影响中国,要到唐末五代才开始。
        当时神秀那一系有一位卧轮禅师,他打坐时常有魔鬼来磨他,诱惑他,他都置之不理,还作了一首偈: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是真功夫啊!你不要轻视他。很多学禅的人,就依这个偈子修行,后来传到了广东。卧轮禅师的辈份自然比六祖低,有人拿了这偈子去问六祖,六祖就说了另一个偈子: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菩提作么长这句话妙得很,是问语,你说菩提怎么长?一边也是答案,菩提无长也无灭,哪里能长?卧轮禅师的偈子是学禅的根本,根本做到了,有了卧轮禅师的境界,你再来谈六祖的境界。后世学禅的拿了六祖的鸡毛当今箭,那是六祖揩屁股的草纸,你不要拿来当帽子戴!他可以拿帽子来揩屁股,你不能,你还是要从卧轮的方法做起。
9.21 无尽意:六度回向一切智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无尽是无量无边,在凡夫,意是第六意识,成佛了也用意,不过意识这么一转,转凡夫的妄念为菩提根据唯识,意在凡夫是分别心转识成智之后,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无尽意菩萨报告的内容是六度,就是大乘修行的六个次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梵文叫六波罗蜜。波罗蜜的原义就是由这里到那里,人如何超脱人世的苦海,到达清凉自在的那一边。中文翻译是翻义,就用了一个字:度。佛教常说要度人,如何叫度?是使人能够解脱,能够大彻大悟才叫度,不是说叫人信佛就算度了。
       根据教理,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修福德资粮;般若是修智慧资粮。福德和智慧圆满了,就可以成佛。这是从修行次第(就是层次)而说的,是渐修。
       《维摩诘经》上所讲的六度,不是讲渐修的次序,是讲顿悟。顿悟什么呢?一乘道。没有差别的。换句话说,六度所有的修持,乃至小乘大乘所有的修持,就是为了一件事,为了得一切智而成佛。不过要注意,一切智是教理的名称,或者称为根本智,是见到本性,也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明心见性。
         无尽意菩萨怎么讲六度呢?他先用第一条举例,修布施就是为了回向一切智。普通把布施和回向一切智分成两边,事实上布施这个行为的自性,就是回向一切智。《维摩诘经》这里所讲的,是对形而上道第一义而讲,不是第二义的境界。
      教理上讲布施有外布施、内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我们在前面都介绍过了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这就是学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时,让一步路给人家先走都是布施。中国文化也讲「施恩不望报」,给人家好处不希望人家回报。但是反过来是要「受惠不忘德」,那怕受了人家一点点帮助,永远不要忘记。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很快就被接受,因为它同我们本位文化完全一样。
        清朝的蒲松龄写了部《聊斋志异》,借鬼来骂人,他自比司马迁,《聊斋志异》也被称作中国的鬼史。文字非常好,是我们小时候必看的,又怕又爱读。这小说的第一篇,写的是阴间的考城隍,城隍好比是阴间的县长级长官文中讲到有位读书人,在夜里梦见被鬼擒去阴间的考场,主考官是关公,关公出了个题目,「一人二心,有心无心」。这位考生的答案可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所以中国人做好事叫积阴德,做了不说的叫阴德。无犯意而作错了事,可能良心上过不去,但是不用处罚。关公看了这读书人所答的卷子,就派他作城隍。读书人说这县长作不得,因为他还有妈妈在世要养,死不得。关公就调卷看看他的妈妈还有几年的阳寿,让读书人先回去尽孝,等妈妈的阳寿尽了再回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是在家的同学,你能够一念之间证得空性,你已经入于僧伽圣众,也算是出家人了,所以庙上供奉的伽蓝圣众,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譬如中国佛教供奉的伽蓝神之中,有关公,也有韦驮,都是武将,是在家的。韦驮菩萨到中国唐代才开始有记载,这在前面说过了。有个说法是我们这一劫为贤圣劫,据说会有千佛出世,所以没有那么悲哀。韦驮菩萨的愿力,就是为前九百九十九尊佛护法,而自己成为第一千尊出世的佛,就是楼至佛。     9.24 心无碍:了生死问题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心无碍菩萨所报告的不二法门,就是我们所讲的了生死世人最恐怖的就是生死。死了怎么办?死了就没有我了。有没有我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认为死了就没有我了,就是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在佛法上这是恶见,不是善见身体不是我,是这一生借用的工具,是四大假合而成。一般人分生死,是以身体失去功用就叫作死亡。一般人的恐怖和悲哀就是怕死亡到来,我这个身体没有了,我到哪里去?学佛的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看法,生命是永恒的,非断非常。一般人认为的生死,在佛学叫分段生死,所以凡夫的六道轮回是分段的,不论活多久,仅是整个生命中的一段。得了阿罗汉果的人,可以预知生死,乃至可以决定要活几百年几千年,因此认为自己没有生死,其实还是在生死中,在佛学上讲是变易生死。能离开分段生死,去掉变易生死,回到自己生命根本道体上,这样就是不生不灭,勉强可以叫作了生死。我们这个生命,不生不灭的根本,有一个名称,悟了道的人证得了这个叫法身。法身本来寂灭清净,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修它也寂灭清净,不修它也寂灭清净,所谓本性如然。譬如我们都市中盖了许多高楼,并不妨碍这虚空,以后如果都市回复到荒凉,这虚空还是一样。法身有如虚空,不生不灭。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自己在法身中,仅仅知道这个肉身?因为我们的习气,认小为大,抓住个小的当成是生命的根本。禅宗说明心见性,见的是这个心,不是思想的心。这个道理讲得最清楚的是《楞严经》,佛告诉阿难,我们的生命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的,可是凡夫众生颠倒知见,不认这个生命,却只认身体。像是不认大海,反而只认大海上的一个小水泡当作是自身《圆觉经》上也说,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把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认为是自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以为自己的思想是心,其实思想只是身体第二重、第三重的反映)。
          心无碍菩萨说,普通人把肉身看得很牢,等到肉身坏了,以为是两件事。庄子也讲过一个比喻,骊戎有位小姐骊姬长得很美,这个国家被灭,她被献给晋献公,当时的她怕得哭哭啼啼。在古代一旦进了宫中,就只有靠祖上积德,哪一天被皇上看中能选为妃子,否则可能一辈子老死宫中,连家都回不去。后来这位小姐果然被选为妃子,享受恩宠了,想想当时怕的心态,觉得很好笑。庄子就说,世人都怕死,可是如果死后比生前还好,就会觉得自己临死时怕得很没有道理。其实,生死不只是身体坏了才经历到,我们凡夫天天都经历生死,每晚睡觉,就是一次生死。再进一步讲,我们身上的细胞,因为新陈代谢作用随时都在生灭,因此这个身体也不断在变化,本身随时在生死中。所以生死没有什么可怕,就像换个房子住,修道成功了,就像是发财的人换新房子,对旧的房子毫不眷恋。那个没发财,被人赶出来的,对自己那个旧房子,不知道有多舍不得!
       真正了解我们的生命不是这个肉身,也就是悟道,见法身,见空性,见自性,见实相。若是没有悟道,那你所有学佛的功德都是在学加行,要见道以后才能修道。实相是什么相貌呢?本来清净,是无相,是空相。所以说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我们凡夫现有的身体是业报身是善业来的,这一生福报好;是恶业来的,福报就不好成佛得道了就是得圆满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圆满。见到空性清净法身,才好起修圆满报身。圆满报身成就了,千百万亿化身当然就有了。明心见性见到自身实相了,就「不起见身」,不会把肉体看得很牢,身见没有了。以小乘来讲,有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成道,就是见惑和思惑。思惑是我们带来的业报,就是贪、嗔、痴、慢、疑。见惑是观念的错误,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我们大家打坐念佛,搞了半天,实际上都是邪见。又想求通气脉,想自己健康长寿,身见也愈来愈重。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寿者相,把这些观念拿掉才能见道。也有人问我,为什么有的出家同学吃素修行,身体却愈来愈多病。好像佛法就是人寿保险,应该保证不生病似的,这是观念错误。其实人生以病苦为师,要遭遇痛苦和身体多病,才容易有道行。又健康又快活又功名富贵,一切都得意的话,是不会想修道的。因为有病所以不敢乱来,然后又当然有点私心,想把身体修好一点,就是这样才种进了善根。所以丛林规矩里,修行人不求无病,病还是善知识呢!
          所以要「不起见身」,还要「及见灭身」,不要看到肉体坏了就觉得生命死了,这好比只是工具坏了,换个工具就是。什么理由呢?「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这句话更严重了!我们学佛许多年了几时见到过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在哪里?要把此身空掉了,把受阴想阴都空掉,好像连这个肉体都没有了,当然法身就清净了。所以法身就在你现在的肉身上。禅宗的云门祖师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这宝贝就在你肉体上:临济祖师也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无位真人就是生命本来,就在我们眼耳鼻舌身面前跑进跑出,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法身就在你这个肉体上找,你能把这个找清楚,也就对了。古德还有一首偈子: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我们这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上有一段空,这空就是法身,就在我们身体上,你怎么样去求证?为什么有人用观的或者用闻的就悟道了,而我们不行?法身就在你身上,能把这个找到了,才是悟道。 进一步说,你也不要看不起这个肉体,肉体就是法身。所以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也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因此根据大乘菩萨戒,自杀是犯了重戒,等于杀了佛、菩萨、罗汉。你的肉体就是佛的肉体,算不准你明天悟道成佛,而出佛身血是入无间地狱的罪。残害自己身体,任意糟踢自己,浪费自己生命,都是犯菩萨戒的。前面曾提过,儒家文化的《孝经》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儒家反对佛教,其实不是反对佛法,是反对出家人,父母都不养,剃了头发出家,认为是不孝。这个观念就是要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亲生育养育而来,他们希望我们能健康,你把身体毁伤了,就是不孝。又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这个道理。身体虽然要保重,但是儒家的道理是「死有轻如鸿毛,有重于泰山」,看情况,该牺牲时,也义无反顾。所以中国文化关于生死之间,是有很多道理的。懂了身与灭身不二的道理,肉身与法身一样,生与死一样,「于其中不惊不惧」,就是入不二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9.25 上善:身口意三业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能够心无碍,自然能够有善行。这位是上善菩萨,最高的善,他来说明身口意三业的不二法门。我们每人每天身口意都在造业,我们来到这世界都是光屁股来的,什么都没带,活了一辈子,要吃要喝,要揩油要骗,骗不到就凶人家。所以这世界,没有哪一个众生不是偷盗人家来生存的。强盗暗抢,皇帝明抢;小偷暗偷,做生意明偷。所以不要说自己没有造业,哪一个没有造过业?身体、嘴巴、意识都在造业,自己检查看看。像我,不要说是在弘法利世了,我为了要吃饭,只好靠卖嘴巴赚钱,比歌星还不如,也造了很多口业。你们将来也不要自以为在讲经弘法,都是活见鬼,有这观念就是造意业。自己尽量向好处做,少一点过错就了不起了,不要自命不凡。所以在我看来,诸大善人和大菩萨都和我一样,是吃开口饭的,开口饭就是卖唱的。
      什么时候身口意才在造善业呢?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得定了。身不动,也不用吃,身就没有造业;口不动,连阿弥陀佛的阿字都不阿了,口就不造业了;意念动也不动,清净圆明,也不造业了,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身口意三业向善。常有人来对我说:老师,我没别的,只有对你诚心身口意供养。去你的身口意!我真答应就签个约去公证,你身子是我的了,没有你自主的份了。所以那都是骗人的,说这个话哄人就是造业。我当年跟老师学法,从来不讲这种妄语,我手边有现成的就一定供养。当年学密宗,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今天传个法,送红包,明天传个法,又送,这供养才是真的,什么身口意供养!真正的大供养是法供养,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个时候才叫身口意供养,供养佛菩萨三宝。
        身口意三业,表面上与善是相对的,但是你真悟道的人,三业皆无着相身口意自性本空的,三业本来是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白居易有首诗说,「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这个身体本来就是空的,他用了几句诗就把佛学讲完了。
       身体到了无作相境界,当然就不会造口业,不会说是非。身口意三业中,嘴巴造业的机会最多。身业只有杀盗淫三种,意业也只有贪嗔痴三种。口业有四种,妄语(譬如不想和某人打交道,他来找你,就随口说没有空,就是妄语)、恶口(骂人、挖苦人)、两舌(造是非,像是同人讲,这话只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就是两舌)、绮语(像是说些不相干、不由衷、敷衍的话,或者是说没有意义、言不及义的话,像聊天就是)。
       不造口业就意无作相,这一点是很难说的。例如有人以为不说话、禁语,就可以不造口业了,可是他虽然不说话,见了别人有什么过失,那难看的脸色就摆出来了。这不仍然是在说话吗?真正禁语是要从意上去禁的。能真正身口意三业清净了,就不止是戒了,比戒还进一步,是无作慧,是智慧的解脱。用上面的例子,看到人家做什么事,心中也不会动念,这才是解脱,是要有智慧才做得到的。这是大乘三法印的无作,前念已灭,后念不起,起了就丢,这样才是入不二法门。这是上善菩萨的境界,是真行善。你懂了上善,就会懂了密宗的上乐金刚和禅悦的道理。
         一个人想要得到身体上的快感,是有好多方法的,按摩是一种方法,乃至有人捏香港脚也无比舒服。但真正的得至乐是为善最乐,上善成就了,它由内而外发出的快感是永远不退,昼夜都在快感中。那种快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就是经上所说的,菩萨内触妙乐,是登地以后菩萨的境界。有上善、上乐、上喜的境界,才算是福报的成就。做点好事只能算是在培养福报,是福报的资粮你想得到上乐境界,要问自己福报够吗?一身都是业怎么能得到?接下来是福田菩萨,是真正福报的成就了。这个次序排列得非常严谨的。
9.26 福田:福行罪行不动行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出家人的袈裟,上面有一块块的,就叫作福田衣,象征出家人是为众生种福田。现在福田菩萨为我们讲行,什么是行?就是行为、动作。做人每天不是在做福行(善事),就是做罪行(恶事),所以得善报或恶报。如果每天只睡觉,不做善也不做恶,那还是有报的,得无记报。得无记报就变猪了,因为无记业就是罪业,昏头昏脑当然有罪,不过算是消极的恶。
          不动行是上善之行,已经得了道,不空而空,自然清净。孟子说自己的修养是「四十而不动心」,他从年轻作学问修道,到了四十岁才敢说不动心。孔子也说要到四十岁才「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但是不动心不算悟道,孔子孟子到四十岁并没有悟你问,孔子到了几岁才悟了?五十岁,他「五十而知天命」,破初关。用功十年,「六十而耳顺」,破重关。再下十年功夫修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才破三关,才成就了。孔子是很辛苦的,他是个孤儿,十二岁就要自立,养一个后娘,还养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家中贫困,不能不挑这个担子。虽然这么艰苦,十五岁就志向已定,「志于学」。要到四十岁才不动心,可见不动行之难。
       所以这三种行,福行是善报来的,罪行是恶报来的,不动行是修菩提果报来的。普通看起来,这三行是不同的,其实这三种行为都在一念之间,因为「三行实性即是空」。要从这里见空,真见到了空,善的、恶的都沾不上了。
       像刚才说,孔子孟子在四十岁时还没悟道,要进一步晓得三行的自性皆空才是悟道,「于此三行而不起者」,那才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才是入不二法门。入了不二法门你福行也对,罪行也对,不动行也对,那是菩萨境界,才可以为众生种福田,这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出家的同学要注意了,你要反省有什么资格穿福田衣,为一切众生种福田啊?如果披了这一件衣服而不好好修行,果报是很严重的,来世连人身都得不到。所以若有同学披了袈裟来听课,我可就不敢坐在这上面了,那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精神。同样的,有同学穿了袈裟我就不能骂他了,这正应了「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句老话。
        但是,「披上袈裟事更多」,这是真的,出家不只是为自已,更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为众生种福田。所以你的修行是为一切众生而修,成就了更要去利他,当然事就更多了。这一句话也被用来批评出家人反而攀缘更多。菩萨是多情慈悲的,从圆满的境界看,菩萨也可以说是痴情不得解脱的。反过来说,如果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就没资格学大乘,修成了也是个小乘罗汉,是自私的。所以有诗曰:「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
9.27 华严:由我而起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处处都是菩萨,上面下面,最干净的地方,最脏的地方,到处有。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善恶恶,分辨不清,华严境界是尽虚空徧法界。华严经》是一部大经,汪洋渊博,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其后华严在中国佛学又成了一学,研究唯识法相的人,非研究华严不可。《华严经》是唯识的五大经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菩萨说,一切从「我」来,一切万缘都因为有我相而生烦恼。待我空了,人无我,法无我,自然就成佛了。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他,这就是「从我起二」,有人我他就有一切烦恼。「二」就是相对的,相对的境界就是由我而起。见到我的实相本空,到达无我,自然就没有相对的了。我们凡夫也有一句很好的话:「眼不见,心不烦」,虽然做不到无我,不看见就算了。很多你在外头买的食物,如果去工厂看看,包你会觉得脏。我们吃的腌菜,在我家乡是用人脚去踩出来的,你见到了一定吃不下去。另有一句话说:「水为净」,有什么脏的,用水洗一洗就干净了。中国乡下其实有很多有智慧的事,例如我小时最怕鬼,老人家就教我,如果走夜路撞见了,就把袍子一掀,放一泡尿,口中吼一声「呸」,就过去了。后来我去西藏,活佛传我个避鬼方法,也不过如此。我讲个真的故事,将来要写进回忆录的。我小时家乡有个读书人,他诗词文章都很好。夏天晚上他在桥上睡,到了早上人不见了,全家人发动地方上百姓一起找。结果在离桥不远的一条小径边找到他,他的耳朵鼻子都被泥巴塞住,人已奄奄一息。他被救回来后,说只觉得睡着后身上被压住,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大家就说是被鬼抬走了。我听了这事,又怕又好奇,一定要拉个大人带我去那个地方看一看,大人吓我,如果被鬼抬走怎么办,我说我就掀衣服拉尿(众笑),这些都是过去农村生活的事,你们今日都市中长大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讲回华严菩萨,「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到了无我的境界,就不住相对二法,就无识了,是心意识的识,无识就不动念。识空了就意空,意空了就心空,因此人空法空。这个时候,才是真做到无我,才入不二法门。修行要能做到无我,先空我你看这个不惯,那个人又不对,起了善恶是非之分,皆因我起,能无我,就入了不二法门,这是华严菩萨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才算是开始向功德圆满的路上走。所以接下来是德藏菩萨,这藏不是躲藏的藏,是西藏的藏。
9.28 德藏:有所得与无所得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一般学佛的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以有所得心来求无所得法。佛法是无所得的,你用做生意的观念,求利益的观念来求法,因地就错了。因错了,你修死了也修不出来。所以我再三引白居易的诗,「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你根本路线已经错了,走错路了。尤其年轻人学佛更是如此,连作个什么梦也当大事一件来对我说,听了我头就大,可是也只好听听。还有同学念咒子或者拜佛,唉哟,昨天得了一个境界,赶快来告诉我。你来讲境界时,那个境界早不晓得跑哪里去了,还要来说境界那之愚蠢,恨不得一刀宰了他,帮他换个脑袋。这种心理,都是以有所得心,有所得相来求法。没向菩提相、空见上去求。
     心经》说「诸法空相」,一路无到底,最后,「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所得是菩萨境界。若无所得,就无所取也无所舍,既不要提起什么,也不需要放下什么。很多人说自己放不下,放不下你就提起来嘛!但是又要问怎么提起,不知道就放下嘛!再问怎么不放下,那就只好说,去你的!这是第三法门啊,第一是放下,第二是提起,你前两个都做不到,只有第三了。你真能去你的,就行了。坐在那边心念放不下,去你的!有位同学被我大骂一句去你的,就把这句话当了个咒子,空不了时就念,结果居然很管用!我就告诉他可不要乱传这个咒子,是有版权的,若要传,非先让学生磕三百个头不可,还要收供养(众笑)。如果能无取也无舍,那当下就是道了。道就在这里了,既不提起,也不放下,既不求空,也不求有。为什么一定是空才对?那有呢?有也不对!那是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嘛,现在就是现在嘛,那就对了,就是这个(师以指敲桌数次)!但是你要懂这个,要功德福德圆满了才能懂,这就是不二法门。
9.29 月上:暗与明平等
        「月上菩萨曰:闇(àn)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你们在别的经典中看过月上菩萨吗?《药师经》中有位药上菩萨,同这位月上菩萨是有关连的。月上不是月亮上来,是用月亮形容,比清净光明殊胜境界更要殊胜。月上菩萨说的这一段,对你们的修行非常重要,黑暗与光明是两个相对的现象,是不是?初学佛的人,打起坐来眼前黑洞洞的,这就是,就是无明。有时坐起来有点亮光就高兴死了,以为自己见道了,你是活见鬼了静极则明生,那点亮光有啥稀奇!你打坐虽然不动,身体没有全静下来,还有呼吸、血液循环、心跳、脑波都在动,你觉得静,是第六意识宁静而已。心理虽然静下来,生理还在动,甚至动得更畅快,因为没有心理干扰生理本能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打坐会使人健康的原因,因为心宁静下来,呼吸、血液循环、心跳、脑波就都正常活动,这动和静一磨擦,就有光明出现。这不是道,什么「稻」,我看你是麦还差不多!不过你们年轻人城里长大的,稻子和麦子本来就不分的。
        真得道的人,也非黑暗,也非光明。这里要注意了,光明也不错,但是不要认为光明境界就是道。外头流行道家、密宗,说什么放光,放光了又怎么样?那也不是道啊!阿罗汉真得定了,入了最高的灭尽定,是无闇也无明,不是入光明定啊!这是佛经的经文告诉你的,千万不要忘记!所以有人说他得了光明定了,你只笑笑就好了。「一切法相,亦复如是」,说究竟的,一切法从本体来讲,没有什么叫光明的,有光明的是妖怪。我当年学佛时有位学禅宗的老居士,会讲《金刚经》,我是很佩服他,他也很想要我叫他老师。他讲《金刚经》前,手这么一摆,装模作样一下,很多人就看见他的大拇指放光,有个韦驮菩萨在其中。我就是因为他来这一手,本来要拜师的,反而不拜了,替他可惜。《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又是学禅宗的,怎么还来这一套?我就告辞而去。真正的佛法,一定是很平凡的,就是平平常常作一个人。所以这里最后说,「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真平等不是二边,不是相对的。如果要说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恶,都是相对的,是非平等的,相对法门皆不是平等。平等就是中观,中观正见就是平等法门。能入平等法门,就是入不二法门。
9.30 宝印手:涅盘与世间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是第二十九位菩萨,宝印等于是显教讲的法印。密宗有手印法门,手印有两种,一种是手势,十个指头结各种的姿势,这是有相的,等于是标记。或者加上神秘学的解释,用现代观念比喻,是无线电通讯的密码。另一种是心印,心印是无印的。印等于是盖图章,它的道理是表示符合无误。禅宗说以心印心,后来成为日常中文语言的心心相印。宝印手也就是大法印,以法传法,以心印心。
       宝印手菩萨的报告就是大手印的法门,真正佛法没有显密之分。宝印手菩萨所传的法印,是至高的密法,不念咒,也没有观想。也不注重形式,同禅宗一样。甚至连宗教性的外衣都没有了,直接了当地直指人心。所以西藏的密宗推崇真正的佛法、真正的密宗,就是中国的达摩宗,就是禅宗
    佛法最高目标是进入涅盘,当然涅盘可分小乘和大乘两种。小乘涅盘在教理上是有余依涅盘,证得性空,但是一切习气的根根没有断,是还有剩余的,所以是不究竟的。大乘涅盘是无余依涅盘,在学理上有的再加个名称,叫作无为涅盘,为而不为。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善、恶、无记,通通转成菩提种性,不留丝毫习气,是无余依的。何以能够如此呢?因为涅盘自性本来无为,本来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是想要求入涅盘,因为厌恶这个烦恼悲哀世界,所以想要出离。涅盘的翻译,有时用寂灭,有时用圆寂,有时用不生不灭,有时用清净圆明等等,都没有对。尤其一般人看到圆寂就认为是死了,所以也把涅盘了解成是死的意思。平常说某某老和尚涅盘了,如此一来,把学佛法的最高目的弄成是在学死。不止是一般人如此,清朝的大才子袁枚,他一辈子非常洒脱,不过就是不碰佛经,你说他不懂吗?全懂。真懂了吗?也不是。他曾经写过,「佛说:学我者死。」你查遍佛经,也找不到佛说过这样的话,袁枚也不是假造,而是延用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把涅盘当作死。 因为涅盘的意义很难准确翻译成中文,古代仅翻音为涅盘,不翻成圆寂或其它涅盘也有极乐的意思,所以佛在临走时所讲的经为《大涅盘经》《般涅盘经》《入涅盘经》,般就是入,是梵音。佛说没有一个佛是涅盘的,都在,一切众生本来也都在涅盘中。涅盘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涅盘是不生不死,不是寂寞凄凉,不是没有。涅盘的乐是极乐,世间一切乐是相对的,涅盘的乐是绝对的,没有烦恼也无悲。众生认为有个「我」,那只是假我,不究竟的。得了涅盘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真我,假名为真我。涅盘就是一切佛的净土,因为心净了,则国土净。
      这里岔进来一个问题,我在大学讲宗教哲学时,常说宗教是很妙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宗教,即使没有宗教的名称,也有宗教的事实。目前世界上大的宗教算起来没有几个,例如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细算的话可能不止三百个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通之卢,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凄惨的,是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这个世界,所以觉得来日不多。但都鼓励人不要怕死亡,因为有个天堂招待你,使人有个信仰的寄托,这是宗教。真正的佛法不一定是宗教,是超越宗教、哲学、科学的,但是也有宗教、哲学、科学的内涵。一般人厌恶世间,所以希求出离,而证到涅盘极乐境界,这样把世间和出世间分开为二。其实涅盘是不能分的,世间出世间都在涅盘中,涅盘就是自性,涅盘就是本体,是常乐我净的。这个就是道,道是分不了的,世间就是出世间,出世间就是世间。
       前面讲过五代张拙悟道后作的偈子,「随顺世缘无窒碍,涅盘生死等空花」,生死就像作梦一样,涅盘也是梦,涅盘与生死是平等平等的,都像是空中的花。你在外头为生计奔波觉得很苦,像梦一般,就想到禅堂来坐,得个清净,其实也是作梦,是清净梦。凡夫活着一生都是在作梦,佛菩萨弘法也是在作梦,两个不同的梦境。谁醒过呢?没有人昏迷过,个个都自然会醒。所以佛在《涅盘经》中说过,一切众生,不论是最好或最差,到了因缘成熟时,都会成佛。这同《法华经》的道理一样,没有一个众生不成佛的。所以生死涅盘皆如作梦(以前还有人问我这个「作」字是不是「昨」字之误,我只有笑笑,你要换成「昨」也随你),真悟道的人不入涅盘,也不厌世间,这就是得到不二法门,佛法就是如此。
        有的同学常说要再做几年事,然后就去山林住茅蓬。他把山林和世间分成二样了,山林也是世间啊!山林修道不如世间舒服,你们没有住过不知道。当年我一人住到庐山顶上,每天两顿饭,为了省洗碗的麻烦,碗筷买了四打带去,水要翻过两座山去取,因为我不会挑,挑回去也几乎泼光了,只有用两手提,每趟要四十分钟才提两桶水。山上白云漫漫,云里面没有神仙,都是湿气,身上衣服都是湿的,所以要吃辣椒和姜发散。其它像米、芋头、菜、油、盐都要到山下去买。自己做饭吃,吃完了几乎累得不想打坐了。吃过的碗都泡在水里,一洗又是半天。好不容易天晴了,哪里能打坐,赶快去打柴,还要趁天好晒干。本以为上山好好修行,多多打坐,结果五六个月下来,坐不到五六次,去你的吧!把东西一丢,下山去了。你们要去住一人茅蓬,受得了吗?有一次三个朋友一同上山住茅蓬,结果更糟,正应了那句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由此你知道,谁能够跳得出世间?你就算一个人住,总还要有人下山买包盐吧!你拜托一个人就劳累一个人,还是没有离开世间。古人说一个人「遗世而独立」,那是非常非常难的。
           这一段的重点是告诉你,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间修,另外一个重点是,涅盘就在生死中,就在烦恼中,没有另外一个东西的。天台宗讲得道的境界有三:法身、解脱、般若。般若是大智慧,为什么要智慧?解脱不是靠功夫,烦恼起来要如何解脱?你能丢下不想就解脱了,就这么简单。如何不想呢?要有智慧。所以修行要有般若才能解脱,解脱以后就自然清净,证得法身涅盘。也可以倒过来说,你法身不清净就不会解脱,不解脱就没有般若。学佛这三样,缺一不可。
        宝印手菩萨告诉我们,「若有缚,则有解」,被捆住了当然想解脱,「若本无缚,其谁求解?」若没有被烦恼捆住,何必求解脱?「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没有捆住,也没有解脱,就无所谓讨厌哪样或喜欢哪样,就证得涅盘。禅宗的三祖去见二祖求法,三祖一身是病,非常痛苦,病是业来的。二祖问他为什么来,三祖答,请师父教我解脱法门。二祖就问,是谁绑缚了你?三祖说无人缚我,二祖说:「无缚何必求解脱?」三祖就悟了。他悟道了后,什么病都没有了,所以病痛也是自心把自己绑起来才有的。我们常在生病中,你们生病了有药可医,我呢?今天晚上讲《维摩诘经》我就非来不可,虽然我很想休息一下也不行,这病无药可医,只有吃解脱药,自求解脱。你懂了这一段,就了解六祖的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要在世间烦恼中修,若没有烦恼,你也不需要解脱,也不需要佛法了。
9.31 珠顶王:正道与邪道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是第三十位菩萨,上面一位讲证得涅盘,这一位讲弘扬佛法。
        我几十年前写《禅海蠡测》时就说,宗教都是排他性的,排斥人家,像做生意似的,只有我卖的是真货,别人都是假的。真正佛法不是这样,是包容一切的。你去看看《华严经》,那里就说佛在各个地方的名号不同,有叫祖,叫帝,叫仙,其实都是佛。所以我在书中讲,什么是外道?外道也是道,是外头那一条路,走得比较迂回,要走得几千几万年才走回来。旁门呢?旁门也是门,你说是狗门也是门,也可以钻嘛!只不过比别的门困难一点。以这样看世界才能包容。金刚经》上也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的教主和圣贤都是得道的,只不过他得道的程度有不同而已。教幼儿园的和教大学的,都是老师,没有幼儿园的老师教,你还上不了大学呢。
          所以珠顶王菩萨告诉我们,正道邪道都是道,真正得了佛法的人,不会起分别正道或邪道。而且很多外道的人,功夫比你走正道的人还好,不论别的,他身体练得比你好,也少吃药,就把你比下去了。这是因为入门的方法不同,各有长处心中分别人家是外道,看不起别人的话,就不是学佛之人,学佛之人是真正对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的。即使这个人真走歪了路,要有慈悲心怜悯他,不知还要多少劫数才走得回来。能离开正邪的观念,能包容一切,才能入不二法门。中国文化也讲包容,「有容乃大」,能包容一切人,这样功德就慢慢大起来了。若是器量小,德不会大,功德也是靠心念的肚量修出来的,要记住!庙子门口摆个弥勒菩萨像,也是提醒你要学他的大肚量。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同学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问,修行要一门深入,或持咒念佛或观想,那密宗三密瑜伽怎么说?第二个问,修净土法门,可以为了消业障先修准提法门,再回头念佛吗?
         第一个问题,对,修行要一门深入没有错。这是佛法鼓励你的话,而且不止修行,读书作学问也要如此。这个道理有个比方,譬如挖井,第一天挖五尺深,挑出来二十担泥,第二天又挖了五尺,可是只挑出来十五担泥,因为深了比较难把泥挑出来。你挖到十丈深的时候,可能一天只挑一担泥上来。一口井挖到见了水,就成功了。一门深入就是要你专一挖下去,一口气挖到底。不要挖了一两天,觉得好像没有效果不见水,就放弃了,又找一个地方去挖,这样不会成功。所以鼓励我们要一门深入,这是修行的一个原则。
       你现在问密宗的身口意三密瑜伽是怎么说?就是这样说啊!还要怎么说?你认为念咒和念佛是两门,观想和结手印不又变成三门四门了吗?这观念完全错了,可见你是学佛学的,没有真修行,这叫作青蛙跳井,不通!一门深入是要你在方法上专一,不是说念咒就不能观想,就不能打坐结手印。你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怕去不了,念药师佛求生东方,又怕搞不好下了地狱,所以也念地藏王菩萨,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只要规定好自己功课,就尽管去念嘛!这也是一门深入。规定了就要钻下去,不要念了十天,想想还是不念地藏王菩萨吧,过了两天好像上火了,觉得可能是念佛引起的,就停下来了。这样就不是一门深入。身口意三业相应,本身就是一个法门,你照着专心去修就是一门深入。这样说,懂了吗?
        你们同学有时问,老师一下讲天台,一下讲禅宗,一下又要我们修准提法。是啊!我讲那么多方法,你准备修哪一个法?一门深入是在你啊!老师像是开百货公司,不是只卖一种馒头的馒头店!你来百货公司逛,爱馒头就买馒头,爱准提法就修准提法嘛。结果你逛了半天,什么也不爱,又批评这里东西太多,不是昏头吗?
         第二个问题,谁说过修净土法门,可以为了消业障先修准提法,再回头念佛?这是你说的,我可没这么说过。谁告诉你修准提法是给你消除业障好去念阿弥陀佛?根据什么讲的?是根据《显密圆通成佛心要》,还是《准提仪轨》?所以你们常常问问题,一开口就挨我骂,说话无根,妄想以为自己是对的。准提咒念好了以后,回向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样。准提法是个大法,怎么只给你消消罪障?还说罪障消完了才能念阿弥陀佛?你看《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说你念我阿弥陀佛就可以消灭罪障,你怎么不相信呢?你读过吗?你没读过就这么说是犯口过的,犯得大了。从前有位祖师骂说:「像你这样子,将来大便从嘴巴出来!」后来果然生这个病,要去祖师那儿求忏悔才好了。所以我不敢随便批评你们,这是说笑话。可是你问问题不要根据自己意思,《阿弥陀经》说,念阿弥陀佛一句,消无量业障,你为什么不信?还要准提咒来帮忙,再找南老师写个介绍信,送给阿弥陀佛,唉,都是做生意心理,不是修行心理。这两个问题引来了骂,不骂不得力,给你消消业障。好了,现在继续讲第三十一位菩萨
         9.32 乐实:真实与不真实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乐实菩萨,极乐世界走到极点,证到这里。实是得道了,证果了。《维摩诘经》最后第三十二位是文殊菩萨,暂且不谈,这是第三十一位菩萨,到头了。真学佛是真现实的,一学佛就要得果,以成佛为究竟,不然学他干嘛?成了道证果就叫乐实,到了实际理地。
       乐实菩萨说,真实与不真实是相对的,真得了道证果的人,连果都没有,没有一个实际的道,何况假的道?真都不存在,哪里还有假呢?这才是真,假名为真。你觉得自己得了道,那就是神经病。一个学问真好的人,对人都很平和的没有脾气,「学问深时意气平」,不像我老是骂人。其实我有时讲话很急又大声,像是说,你这还不懂啊!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真骂人。真得了道的人,怎么还会装出得道的样子?如果有一副得道样子的人,这种人你千万不要去信他,他那个道是黑漆漆的隧道,不是明亮亮的真实大道。
       为什么呢?因为道非肉眼所能见,是智慧的眼才看得见。那智慧的眼在哪里?菩萨塑像常见在眉心有一只眼,你见过哪个人长这样的眼?除非是开刀来的。这一只眼真有没有?有的,是进去在间脑神经那里,智慧高了,智慧的眼就开了。京戏中诸葛亮的徒弟姜维,他的脸谱就是在脑门眉心上画了个太极图,就说明这人一脑子的聪明。佛菩萨塑像的这一只眼,代表的就是智慧之眼。这是表法,表达法的意思。见道是智慧的眼才能见,将来你们出去说法,讲到《楞严经》见道的一段,你可以引用《维摩诘经》这一段,这样说法就灵光了。
       这慧眼既看不见又无所不见,有智慧的人,什么东西一看就懂,那个笨人看一百遍也不懂。记忆不是智能,思想也不是智慧,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想都不要想就通了,用不着加以思想的。要考虑一下才懂,就已经是后天的聪明,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直觉或灵感,灵感仍然是意识境界,所以「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换句话说,真得道的人,无得无不得。因此你就懂了,金刚经》中须菩提对佛说,佛啊,你许可我证得清净梵行,因为我了不可得,所以你才许可我证得清净梵行。
      本品很严重,是这一本经的中心已经有三十一位菩萨连续作了报告。《楞严经》上有二十五位菩萨把他们修行的心得作了报告,叫作二十五圆通法门。圆通就是说一门深入,只要这个门进去了就统统到了,随便哪个门进来都一样。刚才有位同学问过一门深入,这样叫一门深入,懂了吗?本经的三十一位菩萨所报告的,也是一门深入,只要一门进来了,就入了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你说我要修道该不该剃头发?不二法门,剃与不剃都一样,你剃头发可以悟道,不剃也可以悟道。不悟道时,留发不悟道,不留发也不悟道。
          9.33 文殊:无有文字语言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现在三十一位菩萨报告完了,维摩居士转过来问带头的这位文殊菩萨,他是佛的左右手,等于是副佛预备佛。事实上他比佛还早成佛,他所代表的是大智慧成就,在中国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另外三个山是,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维摩居士现在请文殊菩萨说说看,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讲,照我的意思,真正得佛法了,就一切法都没有话可讲,一开口就都不是了。开口是第二个影子,例如我说:这一只笔很好,这句话是这只笔好的影子,这一只笔好是讲不出来的,讲出来了只是个影子。所以「一切法无言无说」,没有办法表示,也不可知,不可说。因此结论是也不须要说,也不须要问,也不须要答。这样就是这样,好就是好,这就是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到底是位大菩萨,他答了之后对维摩居士说,你问了我们,我也要问你了,怎么样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时,维摩诘默然无言。」维摩居士不答话。想起当年我们跟着虚云老和尚,平日来向他问法的人多得很,你有缘他答,没有缘的你跪在他面前也不理,他就入定去了。不过有两位同学,每当老和尚入定,他们就摸到他身边坐下,因为他们说,老和尚入定,周身有股道气,坐在旁边可以得益,你看他们贪不贪心?不过老和尚一打坐入定,他的周围一圈是很温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事实上维摩居士答了,文殊菩萨懂了,就连连称好,没有文字语言可答,就是不二法门。你们学了这个榜样,以后人家要你去做什么事,也可以默然不动,因为入了不二法门。「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当时在场中的五千菩萨,听到了入不二法门品时,都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维摩诘经》讲记 第10品 香积佛     10.01香积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盘。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心+龙)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以上为原文。)
       10.02想吃饭的菩萨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我们讲的时间很长,都半年多了,维摩居士那边还在上午,差不多快到中午了,经中人物都还饿着肚子。后来有个人动了念头,就挨骂了,这个人还是舍利弗。
       佛教规矩,中午是佛吃饭,早晨是天人吃饭,晚上是鬼吃饭。因为佛在世时是过着人道的生活,所以人道也在中午吃饭,这一点要注意。过午不食是以每一个地区太阳当顶时,作为佛吃饭的时候。但这也不是死板的,梁武帝(《梁皇忏》就是志公和尚为梁皇夫人所作超度的法门)常常去庙子吃饭布施,皇帝不到,庙中的和尚不敢开动,那一天过了中午他还不到,大家心中想今天这一顿靠不住了,要饿到明天中午了。他后来终于到了,大和尚照样要大家吃,理由是皇帝是天子,上帝的儿子刚来,可见太阳正当顶,大家吃啦!所以中国的这些大和尚很通达。至于为什么过了午时不可以吃饭,有什么理由?真要讲过午不食非常难,看你持那一个「午」。严格讲,过午不食还有密法的,修持到了某个境界是不可以吃的,那个才是过午不食。一吃下去,你的定力会被破坏。那个「午」是活午,是不定的。等于道家修行时有活子时,这个子时是不定的。这个是大秘密,可能千多年来都没有人说破过,今天给你们透露一点点。所以这个午时就很难讲了,将来你修持功夫到了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舍利弗心中想,已经要到中午,这么多的菩萨和天人要怎么吃饭?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舍利弗念头才一动,维摩居士就知道了,就对舍利弗说,学佛是学解脱。八解脱以前说过了,这里不重复。这个是真的问题,你学解脱,肚子饿了你空空看!你空不了就不要学佛,那是自欺。你若功夫到了,真可以空得了,就不需要饮食,这是真的。你们学佛,道理都会讲,修持做不到。
        佛说饮食有四种:段食(又叫搏食,用手、用筷、用刀叉吃食,一日三顿)、触食(感觉、交感,皮肤的触觉、呼吸都是)、思食(思想)、识食(八识有关的识)。吃饭时青菜牛肉大葱,只不过是段食中的一种,营养不过是如此。人不只是靠营养而活,修定得道的人,可以很久才吃一次,也不会死。 触食比段食还要严重。你营养很好,但是没有呼吸就完了。呼吸不只是口鼻呼吸,把人从心口以下埋在土里,不用多久也会死的,因为全身都要呼吸。按中医的理论,人身上的脉不只在手腕,身上到处都有,一个人还有没有脉,最后还要靠屁股上的脉断定,就是臀部那里。如果那里都没有脉了,绝对救不回来了。这些都是触食,是交感的,现在的心电图、脑电图的测定都与这个有关。第三种是思食,也很重要。不让你思想你会发疯的,那是最残酷的刑罚。不让你有机会想,不让你乱看,三五天就疯了,比杀你的头还厉害,所以思想自由是很重要的。
       识食就难懂了,要入大阿罗汉定的人才懂,他入定可以定八万四千劫肉体不坏,不吃不屙。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定在那里智识充实,不需要饮食。 你们出去讲经,只晓得讲食有四种,但是对于这四食没有亲证像饮食,确实可以断去的,不过你们不要自己乱修,不懂正确方法一定搞成胃出血要开刀。以前有位很有名的修道人,他练辟谷练到胃出血,最后血液中毒,毒走到腿上去,那条腿就必须开刀切除成了残废。胃是个吊住的袋子,它是会蠕动消化食物的,如果胃空空的,它还是会蠕动,结果胃的内壁互相摩擦,就磨出血了。你得了定,心跳和胃的活动都变得很慢,胃中也是充气的,不是全空,就不会磨出血。你们不要看我有时不吃不睡就跟着我学,我不吃不睡还可以写文章,还可以骂人。你学会了,我这个位置让给你,还给你磕九个头,因为我可以撒手去休息了。所以不要乱学啊!生命存在要吃饭,《维摩诘经》现在讲到吃饭,吃饭是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道家很注重「辟谷休粮」,就是避吃五谷和其它粮食。汉初的张良协助汉高祖打天下,事情成功后他就去修道,据历史上记载,他已经到了辟谷的阶段,最后吕后强迫他吃好饮食,因此而死了。 很多学佛修道的人想做到不吃饭,但是多半会出毛病。所以我们对于这一段经文要特别注意。这一段经文在中国文学上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唐宋以后,经当在诗词中看到「香积厨」这个名称,把人家家庭中,尤其是庙子上的厨房,称为香积厨。香积就是本经的香积佛的国土,是上方世界,十方世界各有佛国土,上方是香积佛国土。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讲的一段话,「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学佛是学解脱,饮食也是一种束缚。教理上讲我们生命功能被五种大类盖住了、遮住了,人的五盖就是色、声、香、味、触,小的五盖是男女饮食方面的:财、色、名、食、睡。我们之所以不能成道,就是被这些遮住了。要解脱,就要解脱掉这些。我们学佛的人自己检查一下,在这一方面解脱了多少?恐怕很难,能解脱一点点的几乎连半个人都没有。大的解脱更难,就是所谓的「八解脱」,又叫做「八背舍」,解脱就是抛弃,是与世间法违背的。学佛最基本就是要得八解脱,例如第一个要解脱的是身体,能不能解脱身见。大家打坐念佛,闹了半天都在身体上闹,身见不能解脱就身心都不能解脱。
       所以维摩居士就对舍利弗说,你是佛的首座弟子,学佛是为了达到八解脱,你亲身受了佛的教育修行,究竟解脱了什么?一餐饭迟了一点,还没有吃,你就已经受不了了,你参杂有欲界的饮食观念,又何必来研究佛法换句我们现在的话讲,维摩居士是教训舍利弗,你修行修个半天,是修个什么东西!这话骂得很严重孔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讲「食色性也」,这都是欲界中人性存在的,这些不解脱是不能成道的。不过维摩居士骂归骂,人家来了总是客人,当然要请这几万人吃饭。此时,维摩居士就说,你等一下,我让你吃到你从来没吃过的饮食。
       10.03众香国的佛与香~「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当时维摩居士就自己入定了。入定是普通话,定的境界太多了。众生一起心动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诸佛菩萨定的境界,就有八万四千三昧不同。三昧是梵音,「三」这个音就是中文的「正」,三昧就是正受。那种非常特别、非常超越的感受,就是定的境界。唐宋以后,三昧这一句名词就融入中国文学,指有超越的成就,有特殊的境界。有人特别会画,就说是得绘画三昧;打拳打得好,就得武功三昧。别的经典也有把三昧翻成殊胜或胜境。胜不是胜利,是超越一切,没法能比的意思。维摩居士入定之后,就展现神通,神通都是要在定境中方发出来的。维摩居士展现了什么呢?下面有交待。
     「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一个太阳系统算一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只是其中一个星球而已。现代天文学证实,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在太空中不知道有多少,可见佛说的都对,其它宗教的天体观念统统垮了。这里说,维摩居士以神通力向上方走,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而一粒沙等于一个佛的国土。一佛国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你不要说像恒河这样的大河有多少沙了,即使一条小河川,也有数不尽的沙子!所以究竟向上走了多远,即使用现代科学光年的概念,也无法说得清。如果是我们,这一餐饭就吃不到了。在那么远的上方世界,有个佛土名叫众香,有位佛,名号叫香积,现今还在。即使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位佛还是存在的。当时讲经距现在有二三千年,在佛看来只是一弹指的事。那个世界不在欲界,也不在色界,也不是无色界。像阿弥陀佛的国土和香积佛的国土等等,都是超出三界的,所以那边的境界是殊胜的如何殊胜?看下文:「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香积佛国佛土的香,当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什么檀香、香水比得上的,而且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神人的香味都不能比的。这个不是我们容易了解的,因为我们人都很臭,不过闻惯了不觉得,所以要斋戒沐浴之后,才敢做最恭敬的事,在东西方都如此。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香积世界没有小乘的人,也没有小器的人,没有声闻众阿罗汉,只有清净的大菩萨众,香积佛亲自为他们说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在这个世界,有神通变化的亭台楼阁,都是香作的,当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建筑形式,那里打坐走路的地方,园林里面,都是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那个世界的人还是要吃饭的,那边食物的香气,散布到十方无量世界。我们有没有闻过?好像有些人打坐时,闻到点檀香味就觉得已经不得了了。「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维摩居士一现神通,在他房间里的几万人,立即看到香积国的景象,见到香积佛和他的弟子们,坐在那里吃饭。「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上方世界有诸天神,他们都叫作香严,都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只是还没有证佛果而已。这些天人,都在恭敬供养香积佛和诸位菩萨。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供养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种,供养长辈、众生、佛菩萨。心的供养,最上品的供养是法供养。法供养就是每一部经典最后一句:「信受奉行」。依据佛所教你的,很诚恳地听话去实行。每部经典的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最后一句都是「信受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这真妙不可言,你看维摩居士在整人,大家在肚子饿,四大皆空,只有肚子这第五大空不了。维摩居士就现神通,让他们看到香积佛正带弟子们在吃饭,又香又好。当时恐怕很多人看了都在流口水。这还不算,维摩居士又问众菩萨,他还不问小乘的罗汉,低年级生不问。他问哪一位可以上去拿一下?这真把大家整惨了。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文殊师利菩萨是领头的,他不表示意见,其它的菩萨们,包括观世音菩萨等,都不讲话。其实这些菩萨们都做得到,是在和维摩居士唱双簧,来教训低年级的小乘罗汉们。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这句话骂得严重了,维摩居士就说,在座诸位太可耻了吧!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这时文殊菩萨开口顶回去了,他就对维摩居士说,老哥,请注意,佛教导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一个众生,乃至一条虫、一头牛,都不该轻视,
         这是东方文化儒释道共通的。不要因为人家是初学者,而轻视他。这里是用未学,有的经典用末学,也是一样。你们有时写信给我,信中自称愚生,这用错了。愚是老师、长辈的谦称,我们年轻时,有的老师写信给我们,他会谦称自己为愚兄;我的娘舅写信给我,会自称愚舅;哥哥写给弟弟,也可以用愚兄;学生写信给老师,自称愚生就不可以。你是愚生的话,我这老师就该死。我讲了多少年了,你们还是有人写信用愚生,真是愚不可及,这个愚字是不能乱用的。 我了解你们自己觉得笨,所以用愚。其实用愚字是假谦虚的。你是愚生,干脆称我笨师好了。你写信给前辈,人家身份地位高,但是又同你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也不是亲戚、长官、师长,就自称末学。还有人自称后学,这又不同,后学是一般的谦称,比末学还高些。出家人外出参访善知识,但也不是老师,就可以自称学人某某合十,或学人某某顶礼。到了现在学人又不能用了,以前讲学人是说自己还在学习阶段,还没到果位。现在自称学人,不懂的人反而会骂你竟敢如此傲慢。所以我们老辈子的人,活到这时代真不知干嘛!
       《瑜伽师地论》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戒自赞毁他,那是根本重戒。学大乘菩萨道的人是绝对的谦虚,不轻视任何一个人。换言之,不轻视任何一个人,也就是尊重任何人。维摩居士在这里犯了一条戒,他骂这些菩萨们太可耻了,文殊菩萨马上纠正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文殊菩萨和诸大菩萨,是故意把神通压住,等维摩居士表演,因为他才是这部戏的主角。
       好!这一下谁去拿饭?你们想修到不吃饭的境界,问题都在这里头,怎么才做得到?最近要你们看憨山大师的年谱,他一入定就好多天不吃饭,那只是初步,真要做到入定不需要吃饭,谈何容易!那要做到段食和触食都不需要了,到了只有思食和识食的境界。我们普通人是四种都要吃的,像所谓的精神食粮就是思食,知识分子不读书就难过,这就是第三种饭,一定要吃。你们有些人既不读经,又不研究,你三餐饭都不吃会长大吗?不想看书,光听经,只用耳朵来吃是靠不住的,你没有吃进去的!
         这一段经文,读起来好像是神话境界,其实是真实的。前面讲的八解脱中,第一个就是色身解脱,色身就是我们的肉体,由四大合拢而来。色身的解脱不是由功夫来的,还是靠智慧。借用道家的说法,是到了「身外有身」,或是得了《楞伽经》所讲的「意生身」,那么可以得到五阴解脱。色身是最难解脱的,我先把这个秘密讲穿了,然后再看这一段经文,就知道很严重了。
        10.04化身菩萨取食之旅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注意这句话,他不用另外一个方法,就在本位上。哪一个本位?可以说是打坐的本位,也可以说是自性的本位。
       「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既然别人不动手,维摩居士只好自己表演,不起于座,大家都看到,十方诸佛也看到。他没有像小说上写的放一阵烟雾,很自然地就化成另外一位菩萨,这就是他的身外之身。他化作这位菩萨,相貌好得不得了,那个庄严是讲不出来的,一站出来,所有在场的众人和大菩萨,都给盖下去了,变得黯然无光。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维摩居士告诉自己化身的菩萨,命令他上去众香国找香积佛。
       「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这是维摩居士交待化身菩萨对香积佛讲的外交辞令,像是大使到任何他国,给地主国元首送上一封国书的辞令差不多,什么政躬康泰、国运昌隆这一套。不过这里是佛与佛见面的外交辞令。「稽首」就是磕头顶礼我们磕头拜佛时,两手掌心上翻,表示让佛的双足踏在自己手上,自己的头挨到佛的脚背。维摩居士要化身菩萨代他向香积佛磕头
       「致敬无量」,这句话你们写信给老前辈或是父母都可以用,表达无限的恭敬。「问讯起居」,问候平常生活。中国古时皇帝身旁跟着一个史官,写起居注,是中国文化特色。他把皇帝每日生活的细节都记录下来,皇帝做错了什么事,要他改记录,他可以不听皇帝的。有的史官宁可杀头也不改,因为皇帝和他都要为历史负责。所以古时的皇帝和大臣都不容易当,因为史官给你下一笔就完了。
      「少病少恼,气力安不?」你看连佛都会有病有恼,其它经典记载佛与佛的问候语,还多一句「众生易度否?」这佛也不是好当的,得了天下笨才而教之,众生脾气又难以调伏,当然会有烦恼。每天这么讲,也是会生病的。所以没有病的,除非是法身和化身,这个肉身是不免病苦的,只要少病少恼,就是无上的幸福了。绝对的无病无痛苦的,我的朋友中只有两个,不过一个死掉了,一个还没生。修行能到了少病少恼,就是第一流的人。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这是维摩居士教化身菩萨讲的第二段话。第一段话还蛮好听的,第二段话就开口要东西了。他让化身菩萨代表他去讨饭,这成了出家人「乞士」了。乞士是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普通人说出家人吃十方,维摩居士吃到天上去了,到佛前去讨饭。希望佛把吃剩下来的饭,布施给下方的娑婆世界尝尝味道。
       「娑婆」读如「梭婆」,不读成「沙婆」,是翻音,意义是堪忍,能够忍。这个世界很痛苦,烦恼大得很,空气污染,思想也污染,《阿弥陀经》说这是「五浊恶世」。诸佛菩萨很佩服众生能忍受这个世界,难忍而忍下来,所以叫堪忍世界。你看大家都在忍,在骗自己,希望到三十岁会运气好一点了,到了六十岁,喔!希望七十五岁要转运了。
       娑婆世界另外一个意义是缺陷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没有缺陷的。不知你们有没有看过《浮生六记》这本言情小说,如果没有,那还懂什么文学?书里面描写夫妇之间的感情,好得那样,但是苦一辈子!男女感情好一辈子的,不是穷就是没有孩子,或者没有其它的。什么都有的,没有这回事,或者其中一个就要早死,绝对没有给你圆满的。如有夫妇俩白头到老,儿孙满堂,这两位可能一天到晚吵架,等到老头子还是老太婆走了,没有对象吵了,剩下一位也很快走了,真应了《红楼梦》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这叫娑婆世界,有缺陷,没有缺陷就不叫娑婆了。你们有些年轻人,结婚不久就有埋怨之心,不要埋怨啦!阿弥陀佛!娑婆世界的事是难忍能忍啊!
       维摩居士向香积佛要饭,好在娑婆世界做一点佛事。娑婆世界的人都很小器,念一句佛还要吵是「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我出来讲了一次,就结了冤家,还写信说要我下十八层地狱。好在我早有准备,已经在十八层地狱之下盖了地下室,这个世界之可怜真无法说。维摩居士希望,这边众生吃了香积佛的饭,使原本乐于小法的,能够知道大法,也可以为香积佛宣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维摩居士交代化身菩萨完了,化身菩萨才动身,坐在维摩居士房中的大众,看到他走了,也见到他向佛顶礼,向佛说话。究竟这是法身、还是化身、还是报身?你们参参看,这是个大话头。你们要参话头,不要去参「念佛是谁」「狗子有没有佛性」,这些都是空话。你要参,就参这大话头。
      「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大家听到化身菩萨转述维摩居士的话,一字不少。「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派去的化身菩萨,把维摩居士的话讲完后,上方世界的这些大菩萨,觉得奇怪了,不知道这个外国人从哪来的?就问佛,这位「上人」哪来的?(你们尊称师父就可以用上人,上师是西藏规矩。)这个娑婆世界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小法?
          10.05香积佛介绍维摩居士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香积佛就告诉他们,娑婆世界就在我们这个世界往下走,那边有位释迦正在那个污浊的世界传真理。这里的「道教」不是指道家,唐宋以前,真理就叫作「道」。「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那边有位维摩诘菩萨,是真得到不可思议解脱的。他正在说法,所以派了自己的化身来化缘,他在下方娑婆世界,宣扬我的功德和我们的国土,为那边世界的众生,增加一点功德。增加什么功德呢?使他们恭敬他方世界的佛。「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香积佛带领的菩萨又问,那位维摩诘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派化身来,作这样教化的事?化身就是身教,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学佛成就了一定有化身的,搞小神通的谈都不用谈,只看能不能拿出化身来。维摩居士就用化身的事实,对众人作了个很好的教化,看到学佛的成就就是如此。「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他的功德成就威力有如此之大,得无畏力,简直是位佛了,所以神通那么的俱足。「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香积佛说,那维摩诘的成就大得很,他的肉体虽然住在下方世界,他的化身随时可以去十方世界,作佛事,利益众生。「饶」是加强扩大之意。「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香积佛就用他香气作成的饭碗,添了一碗饭,交给了维摩居士的化身菩萨
       10.06上方菩萨来访维摩居士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那时,香积佛面前有九百万菩萨。注意这个数字,只有九百万,不是一千万,没有整体,为什么?要懂得这数字的理,就懂《易经》了。九是阳数的极点,是至阳纯阳之气。上方世界是至阳之气,没有一点阴,所以五阴皆空。阳气充满了,才可以不吃饭,非到这个境界不行,所以再三告诉你们,不要乱去学断食。但是上方世界的他们还是要吃饭,吃什么?香积佛的饭,这是个秘密。虽然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境地,老实讲,另外有吃的,上方世界不是吃人间烟火做的饭,它自然会来的,而且吃了一次可以一百年不用再吃,至少吃了很满足。这都是秘密。所以这个九百万的数字不是神话,是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境界。当时这九百万菩萨,就要求香积佛放他们假,想跟这位化身菩萨下去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同时也见一见这位维摩诘菩萨。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香积佛批准了,但是有个条件,你们要用神通把自己身上的香味收起来。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都臭得很,吃猪肉的人身上就有猪味,吃牛羊的有牛羊腥味,你们香积佛国去的菩萨一去,会害了娑婆世界的众生,会起烦恼,会有香臭相对的分别心,而起自卑感。「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第二个条件,你们要把身体变成同娑婆世界众生一样,因为你们太漂亮了,如果不变一变,他们看了你们又会起自卑感。要变成什么样呢?像四川人说的土话,「面带猪像,心头明亮。」把智慧藏起来。「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第三个条件,吩咐他们不要犯戒,不要对其他人起轻慢心,只要心存一点傲慢,就是犯了菩萨大戒,是很严重的。如果有这样的念头,道业就会受障碍。什么理由?不要被任何世界、任何人的表面现象骗了,真正的佛土不是净土,也不是秽土,没有土的!真证到虚空了,才真证到佛果。什么是真正的佛土?证到了空。如果证到了空,那又何必一定往生西方、南方、北方?方方大吉,门门皆利,一切是唯心的,哪一方不好?你们还用算命看风水吗? 「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这是个附带的条件,你们到了娑婆世界,不要轻视那儿,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其他诸佛,为了教化这些小器的众生,而使他们的国土呈现不干净,那是故意的。你们若是起了一点轻视的念头,就立刻回不来了。所以人不要向高处走,走惯了很严重的,一堕落下来就再也爬不上去了。人一定要永远保持本色,维摩居士「不起于座」也是完全保持本来面目,不看你特别高贵,也不看你特别低贱。《金刚经》上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学佛的人要养成这样的心境,「心平行直」是佛法的基本起点,也是最高的成就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当时这位维摩居士化身的菩萨,就接受了香积佛给他的这碗饭,带着香积佛国的九百万菩萨一起下来。这些人是靠着香积佛和维摩居士的威力和神通,剎那间就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了。我们要记得,维摩居士那间方丈大的房间,当时已经坐了很多人,有人世间的菩萨三万二千人,还有更多天人,现在又加上这九百万上方世界来的大菩萨。「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当时维摩居士以神通之力,立刻又变出九百万张师子之座。(这不是狮子座,是老师上师之座。)这些增加的座位,与之前变出来的座位一样庄严,上方世界来的九百万菩萨,就坐上去了。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化身的菩萨,就把化缘而来的香饭,交给了维摩居士的肉身。我们当时不在座,否则非抢不可,这香饭之香,不只是毗耶离城当地充满了饭香,连三千大千世界都闻得到,这个饭实在很奇怪。「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当时城中的婆罗门和居士等等人(婆罗门是印度社会最高阶级的人,居士也是特殊身分的人,前面提过了),闻了饭香味,身体和精神都很快活,那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长者同居士,都是年高有德的人,主月盖是人名,他又带了八万四千人,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这八万四千人来到房间时,看到已经有这么多菩萨在场,又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座位,心中无限欢喜。因为维摩居士没有请他们坐,只好买站票,同菩萨和罗汉们行礼之后,就退站到一边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3 18: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