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附:一次在太湖大学堂南怀瑾老先生谈及传统文化时,有在座者问如何看待“市场竞争和狼文化”的问题,南怀瑾老师答曰:市场竞争是西方人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是--童叟无欺,做最好的自己!(自在阿陀那) 《法华经》的重点来了,是有名的“见宝塔品”。塔就是坟墓,也就是宝库。佛在说法时,地上涌出一个宝塔,坐了一个佛,是过去很早以前,尘点劫前成佛的。(尘点两个字,在数学上是最初的数字,在零以前那一点,一阳来复之初。)这个佛叫多宝如来。 多宝如来向释迦牟尼佛招招手,门忽然开了,叫释迦牟尼佛进来,分半座给他坐。 这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啊!两个都是佛,所以分半座。然后,他方菩萨从各处都来了。这个故事如果光讲学理,可当成一个比方,但真讲修证,则确有其事。 多宝如来可说是化身佛、报身佛,也可说是法身佛;也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他的化身佛。法、报、化三身合一。 修持走禅宗路线的人,充其量,得一个法身境界而已。我可以大胆说一句,能够三身成就的,禅宗那么多人,一两千年来,没有几个。因为学禅容易走小乘境界,只得一点法身清净就跑掉的人,蛮多的,舍利弗就是如此。可是现在能如达摩祖师遗言所讲的:“说理者多,行证者少。”就不错了,后世连这个说理的也没有了。如果我们真正要学佛法,这一品要特别注意。 我再讲一个故事,宋朝宰相张商英学佛、为政、又悟道。当张商英病重临走时,告诉儿子及女婿:我告诉你们,《法华经》上所讲,地上涌出多宝如来宝塔,多宝如来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坐,确有其事,不是学理上的。讲完后,把枕头一丢,两腿一伸走了。本来他生病,躺在床上,但他要走的时候,不想躺着走,所以把枕头随便一丢,打在窗上,空中响一声大雷,他就走了。由他临终嘱咐家人的话,证明他的公子及女婿,也都在参禅。 所谓从地涌出,这个“地”就是心地法门真正达到某种境界时,真空生妙有,自然涌出的事物,这才叫成就,修成无缝之塔,也就是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宝塔是没有门的,也就是《楞伽经》所讲的无门为法门,并不是说理。 打坐时,达到念头平静,清清净净,那不过是第六意识境界初步的初步而已,心地法门还没有摸到。唐朝贯休和尚的两句诗: “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又想到杜荀鹤的一首诗,我不是教大家学诗啊!诗里头,就是禅,也就是佛法,讲修证,这就是鞭子,杜荀鹤生在唐末五代的乱世,他的诗说: 利门名路雨无凭 百岁风前短焰灯 只恐为僧心不了 为僧得了尽输僧 大家要注意,真正的修持需要真切的反省,名与利可不容易除去;我说得太客气了,不是不易去,是去不掉啊!真除去了这个名与利,修证的“行”字才有一点像样,这一点没有去,不像样,不像样! 这时进入了《法华经》第十二品,“提婆达多品”,多宝如来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后,热闹了,各方的菩萨都来了。东方国土的佛也来了,这国土的首座弟子叫智积菩萨,意思是智慧的累积。释迦牟尼佛的首座弟子,是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 智积菩萨一到这娑婆世界,看到这里惨兮兮的,正是未开化地区,非常落后,就告诉他的佛:我们回去吧!东方的佛说:慢点!你还没有看到清净面,没有看到他们的净土。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从龙宫出来,两边菩萨一看,果然相貌不凡。 智积菩萨便问: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他说:你们这个娑婆世界多苦恼啊,这里的众生好度吗?言下之意,这里的众生一定是很难度的。 文殊师利代表发言:我刚从龙宫回来,龙王有个公主,年始八岁,智慧利根。注意这句! “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她知道众生起心动念,每个众生的生生世世行为,她也能知道。“已得陀罗尼",已得总持的法门,就是抓住大要点了。 "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这是指智慧方面的成就。 至于功夫方面:"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她当时就顿悟了,到达第八地不退转地菩萨。 "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这是菩萨境界的慈悲。 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