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31|回复: 1

[佛教经藏] 唐密第五十代祖師馮達庵大阿闍 ~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作者:唐密第五十代祖師馮達庵大阿闍(1887-1978)
一、抉择
       禅密两宗,皆一乘教。息脑运心,宗要无异;上求下化,宗趣攸分。悟则恒相资;迷则每相争。根机所限,不克同归于悟;孰能消其争端?然因指见月,大有人在。兹篇所谈,虚心参究者,未始无真实利益。基本之辨,行当料简两宗本旨:
(一)禅宗本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未达此旨者,任修何种禅定,纵能一坐万年,乃至有克期示寂之功,皆非正宗。
(二)密宗本旨,与金刚波罗蜜相应。
       未达此旨者,任持何种密咒,纵能驱鬼役神,乃至有肉身飞升之效,皆非正宗。
       古云:“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本旨未明,或逞其异说,或夸其神验,总属枝末,徒增戏论。真正学者应知抉择。
二、明心见性
       一乘教所以超出三乘教之上,端在实际明心见性。禅宗即专向此道用功。六祖答智常云:“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注一)此诚三乘一乘分辨处也。凭耳目之所及,而虔诵佛经 ,是谓见闻转诵;即声闻类。尽思维之能力,而贯通教义,是谓悟法解义;即缘觉类。自利利他,广行六度,是谓依法修行;(此四字含义未周须言外见意)即菩萨类。
         以宗家眼光观三乘,抒其心得,自符真理;不必拘于常途义释也。万法尽通,万法具备,是明心之极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是见性之妙徵。统归无所得,即般若波罗蜜多;(见大般若经)斯入一乘之道矣!
         明心极致“万法尽通万法具备”。此惟谈其功能,实际如何?尚须彻究
         所谓心者:固非指有形之肉团心,亦不局无形之赖耶心,乃包举真如生灭二门之本心。一切染净法皆从此出,即法界总体。此心普摄一切法,而恒自如如,随种种角度观之,若有无量无边性种。性种各自开发,幻出无量无边有情之身;各以相当据点为自心,仍然各摄一切法。人心者,于人道中取据点为自心者也。以各摄一切法故,则人人之心固皆法界总体之所寓,未尝欠缺。
         吾人若能洞明自心,则全体大用当下历然,与诸佛境界无异。达摩(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道,即依此理而建立。六祖(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之言,亦按理而断定也。
        是性特征,则“一切不染离诸法相”。此固兼谈殊胜境界,然所谓见性,景况又如何? 仍当彻究。夫见性者,明心之实习过程也。无实习工夫而泛言明心,纵符正理,不过比量; 三乘教摄,必须舍离意识,痛下苦功,以发自心本具佛性。心光乍明,即自心佛性发越之动机;是为见性之始,从此方踏上一乘阶梯。
        此见即庵摩罗识清净见分;心光则清净相分是为初关景象。虽上阶梯,脚跟未稳,尚须绵密用功,达摩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开悟之后,如到此境,庶几安住一乘门内矣!尔时心之全体,隐具图相 。一一属性,不妨随缘流露于圆相之中。对于六尘,确能一切不染,离诸法相。是为重关景象。然犹未脱内识分剂。
       尽离内外识,乃真一无所得。于无所得中,理致不昧,灵活自如,是名般若波罗蜜。见性工夫至此,则转身入世,随问而答,随境而作,无不妙符实际,巧叶机宜。禅门以此为末后句。然必重关坚固,自然消归此境,脚跟方稳。如其未固,逐尔撒手;则应事接物,每被赖耶识把持。学人欲成禅宗善知识,非穷尽明心见性工夫,勿彻参也。
三、即身成佛
       禅密之异宗趣,在透重关后分途。平等开展,心体朗然;观察融通,性理历然;二空真如所显之圆明, 藉示菩提心妙相。从此归于无所得,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依睦三昧,泯入涅槃妙心(注二);任运应世,自身等佛,是为禅宗宗趣。依此三昧,进求如来果位,精修三密,即身成佛,是为密宗宗趣 。
        禅宗自身等佛,乃比拟词,无庸解释。密宗即身成佛,是何等义?则须讨论。大佛身者,一切种智阐[chǎn]发极致之结晶体也。常途教法,任一“种性”皆从经验上熟习之。种性无量无边,故经验之事亦无量无边。历无央数大劫,经验犹未能备。
       如届圆备,则得一切种智。此智亦名大圆镜智,为果位法身之主体。平等性智洞开之;妙观察智条理之;成所作智变化之;总汇于一切皆空之法界体性智;五智法身于焉具足。彰为妙相,内证则显自受用身;外表则显他受用身。而就从生缘之所近,随机流现种种变化身,斯乃成佛正义也。然常途须历不思议劫数而后成,密宗谓能即身实现。究凭何种方法?实现何种佛身?此固学人所当精研者。

        法相之现,或单依内根,或兼依外境。前者惟己自知;后者乃众共感。所以共感者,众各有粗重业力参加其间也。诸佛微细法流,未尝不参加众生之心。众生内根不自觉,无明遮蔽,接受力薄耳。若能提高接受之力,心内自然发现种种庄严妙相,诸佛皆得示身其中。
(注三) 然如何方能提高接受力?则三密加持之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于自心圆明中,取有缘之佛为本尊,而修其三密。精诚所感,加持力自必浓厚。力用渐强,根本无明渐被冲破。工夫纯熟,本尊妙相自然现前。同修者若具相当根机,亦见尊身赫奕。次焉者,或感净光,或感妙音,或感异香等等。下此只见行趺坐坛中而已。
         本尊已常现前,进一步则融入已身;自成尊形,与肉身不相妨碍,此身非具(莲花眼)不能见。他人偶得见之者,每由净光幻出相似境,非必真相也。行者功夫未臻极熟,所成尊身只名加持身。舍加持力,此身即隐。其能永显者,则名受用身。须待上品悉地成就之时也,虽已成就,无论现生来生,只以等流身应世。若欲现三十二相之应身,要由多数众生相当净业感得。
         法华会上诸垂迹尊者,如舍利弗,须菩提等,夙曾示现应身;仍授记若干劫后始有机缘成某某应身佛;正以众生共业关系,未易随时成熟故。学者闻密宗即身成佛之义,或以为当显示三十二相为众生所共见者,误会耳。
       上品悉地成就,得受用身,是为即身成佛之正义。然尚有完全局部之分。盖法身具含十六大菩萨特性。一生练习圆满,固成完全受用身,若分十六生习之,现在惟专修金刚萨埵特性,到无功用道后,得成东方诸佛之一尊。工夫至此,虽只成局部受用身,已符即身成佛之义矣 !
        成佛之时,无论完全局部,十方诸佛法流必集中于其身。而能摄受全体佛性一一保持之者 ,乃金刚波罗蜜菩萨持性。无此特性,则十方诸佛不克现前证明之。是故密宗真实行者,必与金刚波罗蜜相应。
四、结论
        密宗行者,以达般若波罗密为正机,未达者只作旁机。(见大日经疏)禅宗行者,以达般若波罗蜜为到家;未达者只在半途。两宗宗要,不惟相通,更可谓禅为密因。换言之:“密宗原资禅宗而向上。”
        禅宗透关不易。所谓密宗正机、能有几人?则有方便妙法焉。盖先以旁机资格,仗三密加持力,修成月轮观;由此归于般若波罗蜜,即升正机也。此不惟密宗殊胜之方;禅人苦参不得要领,正不妨藉以透关。换言之:“禅宗可资密宗而速成。
         两宗既属相资。绝无可争之处。起争者,识执用事耳;六祖云:“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争,争即失道意。执逆争法门,自性入生死。”此乃弘扬一乘者应取之态度。
        良以一乘妙道,贵由心悟,非口舌所能辩也。起争之人,所执不一,而以空有二见为普通病态。略举其要以终篇:
        (一)执空见者不契离相会性之旨;一味遮遣,乃至执恶取空为正性。此等学人,辄卯“毁谤密宗”之过
        (二)执有见者不契即相会性之旨一味取著乃至执“影像境”为真相。此等学人,未免 玩忽禅宗”之失。
        是篇为解答善友之问而作,注重禅密异同。适可而止,不涉广论。海内有志,若由此发生兴趣,欲具体参究者,可取拙著《佛教真面目》观之。
        (注一)惟遵大乘教法而实践之,方称大乘行者。然未能明心见性,只归三乘之列,不足以称一乘,盖必于灵活心中会得佛性而运用之,庶足当一乘之名耳。
        (注二)菩提心与涅槃心之别一明朗,一寂静。明心见性,即如实了知自心理致。《大日经 》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是明心见性工夫,即开发菩提心之道也。释尊传禅 摩诃迦叶,示之曰:“涅槃妙心。为六祖“一无所得”张本是禅宗以菩提心为根据,涅槃心为究竟,可知矣!
        马祖判二徒曰:“藏头白,海头黑”;赵州赞投子曰:“我早候白,伊更候黑”喻菩提心喻涅槃也密宗志求实证佛果,依菩提心单发一切种智,以达金刚后心;非若禅宗趋重应用。申言之:密宗依般若波罗蜜而上求,禅宗依般若波罗蜜而下化。
        (注三)任何佛种,原具众生心中,埋没太深,无从开显。加持者,诸佛各以强大法流,冲动行者心中相当种性而提挈之。自心如能先现圆明,则圆明之上自现一种炽盛妙性。提挈之法 ,恒以相当手印施之。以能密起佛身种性,名曰身密。
        佛种既起于心;虽净光无量,而浑然未划。不加滋润,难以敷荣于是以妙观察力,称其性理,播为真实言音。
        此真言出自佛口 ,能密播意当法轮,故有口密之名,法轮无相,惟显特性。微细开展,容有未周,性相不二 ,不妨藉相启性。
        是故身口二密外,尚须相密。意密者,佛以清净意显示依正庄严:盖藉妙色表佛德也。
        行者以身密提挈自心原具佛种,为加持力之大本。口意二密,循佛口佛意之活用而顺应之;则加持力之增上者也。
        所谓三密加持之道,要领如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8: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