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26|回复: 2

[佛教经藏] 佛法实修实证秘诀:胡松年先生:浅談「明心見」与修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明心性」指的是什麼?我們修行修的又是什麼?以下是末學的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明心见性」何所指?
          学佛之目的,自度而度他,自度第一步,在「明心见性」
     我們学佛的目的是什麼?简单的說,最終是要利益眾生,幫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最后皆能走上菩提正道,見性成佛。若要做到如此,首先还得要做到「自度」才行,「自度」而後才能「度他」,也就是說,先求自己的解脫,而後才能幫助他人解脫。而「明心見性」則为自己解脫的必要第一步。
    「心」「性」在文字上,似乎是兩个東西,简单而言,「性」是「体」是「用」「性」是我們的「本來」也是宇宙萬相的「本体」或「原劫力」,「本体」起了作用,就是「心」的范畴。
      沒有「明心」就无以「見性」,而沒有「见性」「心」也不能算是「明心」,二者互為因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明心见性」簡單的解釋起來,就是究明我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悟到我們生命與宇宙的「性」(本源),覺醒迷夢,了脫生死。
      故「明心」與「见性」,看起來是兩回事,而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件東西,就是要证到我們的「自性本來」,而這個「本來」就是众生與宇宙的根本体,是個永恆不变的實體。在經典裏時時都有描述到,《心經》對其的描述最為簡捷了當,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那個實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組合
   「性空緣起」中的「性空」指的是它;「有為法、無為法」中的「无為法」也是它;「根本智、差別智」中的「根本智」也是它;小乘「戒、定、慧」的「慧」是它,大乘「六度」中的「般若」也是它,一般所說的「真如」、「佛性」等等,皆是對其權宜方便的描述,名稱雖異,所指皆一。
                                                      般若道體,不二法門
   而這些都是文字語言上,所能的方便表達而已,表達的文字本身,也都是不夠究竟的。由於眾生大多執「有」,為了要破除眾生對「有」的執著,故佛菩薩們時常將其比方成「空」「无为」或「无相」等說法,這也是不得已的對等分法,硬性將其對分成「空与有」、「有为与无为」、「有相与无相」、「能与所」等等,因為不以此來說明,眾生根本無法了解自己對「有」執著的另一面,而這另一面則是以「空」、「无相」、「无為」為表徵的,其实这一面也不是究竟,只是权宜的說法而已,亦不可執著。
      实际上,這个如來「自性」,是个「不二法門」一切世间法正好与之相反,都是属于「二性」法的,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喜、怒」「哀、乐」「悲、欢」「亨、合」「生、灭」「好、恶」「美、丑」「大、小」「空、有」「阴、阳」「日出、日落」「花无、花谢」等等,都是「二性」的表徵,是两极化的,有两极化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相对的都不會是永恒的,因為物极而必自反,故說世事是「无常」的,「无常」是會变去的。
      而「不二法门」的「自性」实际 ,是永恒不变的,是沒有对立的,是合於中道的,是「空」、是「有」、「非空」也「非有」、既是空也是有,是「无所在」、也是「无所不在」,是「无住」、卻也包容一切。
      多說一個「无为」,实际上已经经落于「无无」,如果真能找到一個「中道」,那个「中道」一定也不是。因为它不是能以思考、逻辑分析可得到的結论,也不是修定中的任何境界。
     《金剛经》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說,一切有相或可以想像思量的境界,都是虛妄的,都不是永恆的,若說有一個「無相」,那也只是個方便而已,因其與「有相」還有對立的成份,有對立就非「不二法門」,就不是這「般若」实体。
     因為文字逻辑的表达,还是有限有量的,以有限有量的東西,來表达无限无量的「般若」实体,是无法周圓的,但是不說,众生根本无从著手,說了又怕众生執著于文字逻辑的表相,因此,佛陀传法四十九年,最后却说沒有说过一个字,可見其用心实在良苦。佛陀的一切解說都是方便,有如指月之手,其意要我們看的是月亮,而不是他的手,如果我們不能体会到他的苦口婆心,執著於区区文字本身的表相,就等於将其指月之手当成了月亮,舍本而逐了末,诚可叹哉!
                                                 本自圆成,不假外求
    這個「般若」實體,也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自无始劫來,始終在那里,永恒存在,从未或离过,而且一切众生皆本自具足,无假外求,悟了道的人,只是返璞归真而已,哪裡还有一個「道」可得,故《心經》說:「无智亦无得」它不会因你修行而增加一点,也不会因你不修而減少一点,故說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净,不增不減」的
    严格說起來,「无有佛涅盤,亦无涅盤佛」,彻悟之人,一切归于平实,清楚了然,万物囊括一心,均在觉性之中,也无所谓佛果不果的了。

   為什么它既是「本自具足」「本自圆成」的,我們凡夫却都无法体会到呢?佛陀在菩提树下彻悟之时,給了我們正確的答案:『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們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呢?就是因為有「妄想」与「执著」,如果能將妄想與執著放下了,「心性」之本就自然显現了。
     然而,如何能放下妄想与執著呢?道理可是一言难尽了,概言之,佛菩薩與祖师们所传下來的一切方便法门,也都是帶領众生朝這個方向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要「修持」?修的又是什麼?
                                                   彻悟之人,无修无证。
    既然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减,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修了,它也不會增長,不修,它也不會減少,這個「自性」與「修」或「不修」,沒有直接的關係。難道它真的是「无修无证」了嗎?不也尽然。
     對一個徹悟成道的人,當然是「无修无证」,因為他已然到了家,也可以說是「无修而修、修而无修」,隨時都與般若相應著,無時不在定慧之中,煩惱不斷而斷,戒律無守而守,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從心所欲而不踰矩」。
       如我凡夫,修個什麼?
   然而,對我們凡夫而言,如果「無修無證」的話,我們就永遠到不了家,因為我們是無以直下菩提而當下徹悟的,自然還得從有修有證的方面做起然而,對「道体」本身而言,根本沒有修不修的問題。我們要「修」,又「修」個什麼呢?以有修有證的方法,又如何能到達無修無證的圓果呢?
      一切修行的方法都是「有為法」,都是方便「有为」又如何能極至而「無為」呢?這些都是大問題,非作一番了解不可,否則,如果沒有正確的見地,因地不真,果將遭到迂曲,盲修瞎練一番,還不如「不修」得好。
                                              修持第一必要,累积福德資粮
    小乘佛法所講「戒、定、慧」中的「慧」,或大乘佛法所講「六度」中的「般若」,是我們修持的目標,由於一般凡夫無法當下徹悟心性,所以還得靠有為作意的方便著手。先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做起,累積福德資糧,待功德具足了,同時還須在「禪定」上下功夫,「禪定」是「功夫」,並不是「般若」本體,但「般若」也離不開「禪定」,「禪定」應該是修持中最重要的一環
     一個未「悟」之人,即使把前面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得再好,如果沒有「禪定」的基礎,也只能增長自己的福德而已,多半也只能到達人天之果,是無以圓滿菩提的
       若要「明心見性」,徹見根本智慧,則非得兼修「禅定」不可,幾乎旁無他途
    以下再進一步解說。
                                        禅定並非般若,般若不离禅定
    我們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就是因為「妄想」不斷、「執著」放不下的緣故,這些「妄想」、「執著」,由無始劫來,累積在我們的「心地」上,有如層層疊疊的無數塵垢,把我們的自性光明給掩蓋了。
     而「禅定」的功夫,就有如一把掃把,能有清掃的力量,能夠把我們「心地」上的塵垢,逐漸清除,塵垢清除乾淨了,「明心見性」的機會就大多了。然而,單單「禪定」修到了極至,是否能與「般若」畫上等號?如果沒有其他的因緣存在,其答案還是否定的,為什麼?下面還會談到。
    修持「禅定」的方法很多,佛菩薩與祖師們,創出了無數的法門,以應運無數不同的眾生,以期能助其在「禪定」的功夫上,能夠達到「入流亡所」,進而「明心見性」各個宗派的修行方法,著手處各有不同,但方向卻是一致的「方便有多門,归元无二路」,即此之謂也。
     總而言之,不論禪、淨、密、律各個法門,皆屬「有为法」,有為即是方便,這些法門均須以「作意」入手,唸佛、參禪、持咒、觀想等等,都是「作意」由於我們妄想不斷、執著頑固,這些法門就用一個更大的單一妄想──唸佛、參禪、持咒、觀想等等,來破除我們雜亂無章的妄想與執著
    先讓我們做到「制心一处」而統一心念,做到了「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由「止」而得「定」,「定」深了,還得起「观」,否則,易入枯定或狂慧而入了魔。
    必須「止中有观」而「观中有止」,而「观」,則由「有觉有观」開始,進而「无为有观」,然後「无觉无观」,再而人天合一,能所双亡,到此時,即使未「悟」,亦不远矣!
   修淨土的能做到「一心不乱」、「都摄六根、淨念相续」參話頭者能夠生起「疑情」進而「疑團」修安般法門的能做到了「心息相依」,這都是「禅定」功夫的展現。
    我們凡夫的心是與妄想打成一片的,很難體驗到「禅定」所帶來的喜悅,所以,所有的法門,初步都在極力求「定」、求「空」,藉以破除我們對「有」的執著。
    然而,一旦「禅定」功夫深了,達到了相當程度的「空」与「定」,發出了無比的禪悅,如果沉迷其境界之中,其後的岔路,就更難分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破「有」而談「空」,「空」「定」亦執偏。
          就是因為我們执「有」,所以須以「禪定」的「空」與「定」來破它,但到達了空與定,如果反而將「空」與「定」抓著不放,那就更糟了執「有」如須彌山還容易破除,而執「空」如芥子許,則成难破除了,因為這「空」與「定」,還是我們第六意識所勾画出來的清靜面,還不是「真如」本体,執著它就走岔了。
       《金剛经》明確的告訴了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觀」,《心经》也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執」之外,「法執」更是個大執著,修行不能去除「法執」,一样是障道的什麼是「法執」?執「空」、執「定」,以為是究竟,就是「法執」,深度的宗教情操也是「法執」。
       數息者抓住有生滅的呼吸不放;修密者抓住本尊的形相不放,也都屬於「法執」的範疇。因為這些都還是「定」中的境界,雖然是勝境瑞相,但也還是境界,不去執著它,就是聖境,一執著就入了魔,要知道,任何好境亦境,也還是「明心見性」的障礙物。
         一切「有為法」本身都不是究竟的,它有如能渡我們身心到達彼岸的舟筏,待駛抵彼岸之時,我們還拼命抱住這個舟筏不放,又如何能登彼岸呢?因此,如何才能由「定」轉「慧」?
       修行人能否順利通過這一關,除了「禪定」的功夫外,还得要有相當的福德与因緣了。要將求到的「空」與「定」都還要捨去,亦不可貪戀「禪悅」,放下一切有為的法相,才能更上一层楼。
        我們修行還是「以幻修幻」,只是將散亂的「幻」修到統一的「幻」,境界再高還是屬「幻」,因為,修得成的一定也會壞掉,如能捨得將修到的高層次的「幻」,也完全放下,多少修行人到此,就是做不到。
                                               一切放下,返璞归真。
         如能平時具有正確的見地,行愿上能夠福德具足、功行积累,同時,往昔的善缘也已成熟,並能适時巧遇明師即時提攜一把,或棒喝一下,促其對「空」與「定」的執著也能完全放下,拋去一切「法執」,心头豁然开朗,「明心見性」自然水到渠成,毫不費力。

        修行人能否走到這一步,除了「禪定」的精進修為外,還得因緣成熟,福德具足才行,單靠「禪定」的功夫,是無以由「定」转「慧」而「明心見性」的,因此,我們一再強調,「福慧双修」對修行的必要。
                                                  悟後修持,禪定為首。
         而對一個悟了道的人,既然已經「明心見性」,前面要走的道路已經看見了,修持也脱离了盲修瞎练的階段,則「禪定」的修持就更形重要了,因為悟後的起修,才算真正的上了路。

         此時「禪定」與「般若」時時相應著,「定」、「慧」才能真正的等持,待日久功深後,身心氣資潛移默化,累世的业习也慢慢清除,身體的障礙與心理的余习都转化净了,一切神通妙用,也逐漸显現,自然成就了圓滿「報身」,有了圓滿「報身」,才能進一步修成亿万「化身」,完成法、報、化三身之圓滿成就,這些都还得靠「禪定」上深深的的修为呢!
       「明心見性」固然在於一時,是「頓悟」,但「禪定」的路子,是功夫的成長,是「渐修」,是沒有捷径的,非痛下一番苦功,精進不謝,发長远心,吃尽了種種苦头,方能有所成就。
        实际上,「明心見性」也不是如一般想像得高不可攀,我們凡夫的境界中,偶爾也有类似的聖境現前,只是自己不知也信不過,剎那即逝,缺乏「禪定」的功夫,無以保持而已。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做到一念清淨,旁无杂念,身心觉受全无,无住无著,而內外一切,清明在躬,历历分明,念起念落,清楚了然,完全自主,不隨境转。虽然只有剎那,但在這剎那間,自然已經与「般若」相應了,即已近于圣境了,何須他求,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將其永遠時時保持下去,不守而守,定而無定,這也就是「禪定」功夫在修持上的必要性了。
            這個「般若」实际,不属「二性」之任何一端,但也並非排斥「二性」,其乃包融了「二性」,問題是我們的心應放在那裡?心放對了無論身處何處,都合「不二法門」,心沒放對,則一切皆非。我們的心,無須不敢啟動

       只要「無住生心」罢了,身处二性,卻又不執其境,隨起隨消,提得起,也放得下,用過則休,洒脱自如,了无挂碍,在万有的二性中,視「二性」本一如,不偏不倚,圓融相对,從容中道,如此行去,「二性」又有何妨!这這就是大乘佛法「即空即有」的至高精神。
    一己淺見,恭請賜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07: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