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大师正经行。忽然顶门轰然一声,如炸惊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又觉其境界不是空所能比喻……如此持续一段时间才渐渐有身心,脚下踏实。开眼见山河大地,一切境象依旧。身心轻快,举足如风,受用难以形容。 回洞中后,老僧问:“今夜经行为何这么久?”大师遂将所得境界相告。 老僧说:“此为色阴境界,不是本有。我住此洞三十多年,除阴雨风雷天气外,几乎夜夜经行都有此境界。但不著,则不被它蒙蔽本有。”憨山大师作礼感谢老僧指教。 就这样,憨山大师与老僧人在千像峰岩洞中度过了整个夏天。因大师曾与妙峰师有约,所以不能继续在洞中久修,只得忍痛拜别。老僧人送大师到半山腰,泪如喷珠,久久不忍分手。 四.五台悟道 盘山修行的第二年二月间,憨山大师与妙峰师又行脚至五台山,住塔院寺。 三月三日,大方主人从雪堆中清理出几间旧屋,供大师静修。当时正是万山冰雪,一片银色的世界。大师顿感身心清凉,似乎置身极乐世界。 几天后,妙峰师往夜台游览。大师独居静坐,有人来也不与人说话,仅望一眼而已。 不久,看人如木桩,最后竟然一字不识……当时山风怒号,冰雪消融,雪水冲激,奔腾之声如雷贯耳,又如千军万马出征。静中闻声,甚感喧扰。 憨山大师待妙峰师返回后,便向他请教,妙峰师说:“境由心生,不从外来。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在大师的静室外不远处有一独木桥架山溪之上。 大师每天坐立桥上,初闻水声不绝于耳,以后动念即闻,不动念即不闻……一天坐桥上忽然忘身,一切皆寂静无声。从此一切声音均不能扰乱。 大师习定期间,以米面合野菜熬粥为食,三斗米吃半年尚有余。 一天,在食后经行中恍然入定。 不见身心,唯有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自觅身心了不可得。 即有一偈涌出:“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身心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从此内外湛然,再不为声音、色相所障碍。过去的疑念,当下顿消。 回到屋内,看饭锅上已生厚厚的灰尘,因无人问时间,不知过去多久了。 憨山大师自悟后,无师请益,便展读《楞严经》以求印证。 过去未听法师讲过此经,现在结合自己内证体验观照阅读,不起丝毫妄识情见。如此历经八个月,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五.平阳赋诗 憨山大师下五台山后,暂住在平阳府太守胡顺庵家。胡公求大师赋诗,并留下古今诗集几本供参考。大师随手翻阅几页,刚一动念构思,文字诗句便如泉涌,不可遏止,倾刻之间已做二三十首。 大师忽然警觉到:这是文字习气魔发动,应立即停止。 但是一发而不可收,以前所学的诗书词赋,凡是曾过目的都一齐现前,充塞虚空,即使全身是口,也不能吐尽。更不知身心何在,默默内观,有飞升之感。 大师想:这正是过去法光法师所说的禅病了。但在这里谁能为自己对治呢?无奈,只得以睡眠消静。 于是,大师强迫自己入睡,难以入眠。索性披衣趺坐,忽然坐忘如睡……。 后来,胡公家的童子来敲门,久久没有回应。胡公归家后知道此事,立即叫人破窗而入。只见憨山大师披衣端坐,便上前呼叫,叫不应,又推了几下也不动。正不知怎么办时,忽然想起大师曾说过,敲磬子可以唤醒出定。于是急忙取来磬子在大师耳边连敲十几声。大师渐渐出定,睁开眼睛后仍不知身在何处。 胡公说:“我一出门师就闭门坐,到今天已经是五天了。”大师说:“我不知道,好像才是一呼吸呀。”说罢,默坐谛观,仍不知这是什么地方?从哪里来? 最后想起住山、行脚之事,都像在梦中,一概不可得。 又如雨散云收,长空如洗,皆寂然了无影像,心空境寂,其乐无可比拟。 乃得偈一首:“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憨山大师经此境界,方知佛语真实不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