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74|回复: 28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http://www.hhfg.org/jcjx/f34.html
             净公上人

前 言

  正确的认识佛教,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多的同修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广泛的印行、流通此书,帮助初学,把佛教的正确观念树立起来。虽然言未完全尽意,但是真诚的供养、真诚的发心,希望有缘的同修,都能欢喜,并得到真实的受用和法益!

 
◎一、什么是佛法
诸位同修:
  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 错了,即使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到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先把“什么是佛法”,给诸位同修作最简单扼要的一个汇报。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 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 (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 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 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 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 国。我们想要认识佛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 ?什么是“法”? 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 这几个问题,对于我们修学,关系非常之大。“佛”这一个字, 是 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 不用“智、觉”这两个字 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 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 、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佛”这一个字,有体、 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第一、 “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 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 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第 二、 “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 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 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 智”。第三、“一切种智”: 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 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 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 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 大觉。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 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自己觉悟。他们自 觉之后,远没有发心,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人。大乘菩萨自觉之 后,能够主动地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希望觉悟”,就是机 缘成熟,菩萨一定会主动地帮助他,使他从自觉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究竟圆 满”正如同 其他宗教里面赞美“全 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样,在佛教称之为“佛陀”。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 能,“觉”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圆觉经 中讲得很清楚,“一切众 生本来成佛”;这也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换句话说,众生与佛 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 病根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 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 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著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 想、执著;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啊 ! 妄想、执著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智觉;要把妄想、执著断得干干净 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 了我们。大智大觉的对象,就是无尽时空里面所包含 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 无量。佛经上常说,人身 上一根汗毛,或说微尘,这是讲小的。“正报”小的毛端,“依报”小的微尘;大的可到虚 空法界,这一切事物就是我们智觉的对象,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 就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 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 万事万法。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是无量无边。所觉的对 象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 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诸位要记住,是自己的本能。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是 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佛跟我们讲:“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 事万物),是一不是二。”这个我们很不容易理解。实在说,如 果我们很冷净的去思惟、观 察:假如佛所说的这句话真的能成立——这个智觉是究竟圆满的——,那这句话就可以相信 ,我们便应该相信;如果说“能知”跟“所知”是对立的,这个智与觉就很难讲到圆满;换 句话说,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圆满的。但是佛告诉我们,“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 ”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 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圆满、最高的境 界。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一真法界。以上,我们明了“佛法”这个名词的含意 ,对于什么叫“佛法”,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民国初年有一位 欧阳竟无先生,是当代的 大佛学家,他在南京创立支那内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了不少的佛教人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这
  一 位大师,于民国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学(现称南京师范大学)发 表了一次讲演,讲题是:“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当时在中国引起相当的震撼。他举 了很多例子 为佛法正名。这篇讲演由王恩洋居士整理印成小册,台湾也有流通,诸位仔细看看,他的观 点是非常正确的。

◎二、什么是佛教

  佛教究竟 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 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 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 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 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 —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 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 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 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 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 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 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 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 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 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 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 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 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 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 阿黎”。阿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 跟他学习。这 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再从 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 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 ,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 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 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 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 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 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 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 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 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 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三、现代的变体佛教

  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 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 搞迷糊了。第一、是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 就是“佛陀教育”。 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 是 变了质的。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 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 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 确实 实是宗教。不象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个小时。现在你们看哪个寺院上八个小时的课 ?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禅,一种就是 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 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 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第三 、是“佛学”。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 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 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为什么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研究也错了呢?诸位想想,佛教 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 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欧阳先生讲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 ,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所必需。为什么?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 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认 作学术也是变质。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 这是最近三、四十 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一个好人;学术 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识,对社会没有多大的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 的弱点,拿着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 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 人。一旦涉入,等到事败, 知道吃亏上当,后悔就来不及了。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 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哪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
 
◎四、佛陀教育的目标

(一)佛教的学位制度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佛在 许多的经论中,常常讲到“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 提”,这是梵文音译,尊重所以不翻;这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 ”。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说明:第一、是“正觉” 。第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 无上正等正觉”。世尊告诉我们,世间人对于宇宙人生也有觉悟,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觉悟 不圆满。像科 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对于世间事理他确实知道不少,但是不能算“正觉”。为什么不称 他为正觉呢?因为他虽觉悟,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痴、慢,还有是非、人 我。换句话说,他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不能称为正觉。如果是贪、、痴、慢,人我 、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 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这是最低的一个学位。阿罗汉 以上的学位称为“正等正 觉”,“等”是等于佛,但还没有成佛。 “等”是指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样的。由此可 知,阿罗汉用的心跟佛不一样,阿罗汉用的心跟我们是 一样的,差的是我们有烦恼,他没 有烦 恼,这个心在佛法里面叫“识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心。我们 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妄 心。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不要太认真,今天别人对你好,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面对 虚情假意,不可以当真;当真,你就生烦恼了。再看世间人今天说爱,明天就离婚了,这成 什么话呢?可见这不是真的!菩萨用心是真的,真心是永远不变的。佛用真心,菩萨也用真心 ;佛用的是“园满的真心”,菩萨是“分证的真心”。佛在经上用月亮来做比喻,十五的满月 比喻佛的心。菩萨的心呢?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你看月牙上的月光,那个光是真的?还是假 的?真的!一点也不假,只是不圆满而已!所以说初三、初四,一直到十四,都是菩萨心,他 是真心,但没有圆满,我们称为“正等正觉”。阿罗汉与辟支佛用 的心,好像是水里的月亮 ,镜子里的月亮,叫镜花水月,都不是真的。从用心上看,菩萨的心跟佛的心很相似、很接 近,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纵然是初位菩萨,刚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用的心就 是真心,绝对没有虚妄,这叫“正等正觉”。修学得到正等正觉, 这个学位称为“菩萨”。阿 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 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 个人独称;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佛所证得的是“无上正 等正觉”。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他们都是人,不是神仙 ,诸位千万不 要把他们神格化了!总之,佛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也是佛教教 学的目标。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二)佛教的教学目标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 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 往往就看错了 ,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 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 迷开悟”, 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 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 ,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 、非,乃至于 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 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 佛教是圆满地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 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 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 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五、佛陀教育之入门——地藏经

(一)大圆满
  佛家的 教学目的、方针我们知道了。再要说明的就是佛一生中所说法。佛说什么法?就是给我们讲 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后来学生把它纪绿下来,就是现在的经典;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大 乘佛法启蒙的经典就是地藏经——初学入门一年级的教科书。这层真实义在地藏经上给我们 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它不是用言语说的,它用放光来表示。世尊在这个法会上,一开 始就大放光明——放无量的光明。经文上记载有: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 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一直到大赞叹光明云。这十句是表法的,不是只 有十种,而是代表无量无边。因为中国人一般认为从一到十,十是一个圆满的数字,这和无 量寿经里讲“无量”的意思,完全相同;无量寿经上讲的“无量”,就是地藏经上讲的“圆 满”。圆满讲了十个,那么无量呢?只讲一个“寿” 。诸位要晓得,不单单是无量寿啊,是一 切都无量!一切无量中寿命是第一!诸位试想:你有无量的田园、无量的金银财宝,如果没有 寿命,谁去享受呢?所以净宗用一个字——寿——来代表一切无量,而地藏经里就用十种光 明云来代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尽的宇宙人生都给我们说明了。佛到底依据什么给 我们讲经说法?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一就是“大圆满光明云”。密宗讲的“大圆 满”就是显宗讲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大圆 满。真心、第一义谛,都是显示大圆满 的意思;下面接着举出九种都是说明“大圆满”。给你讲“慈悲”,慈悲是圆满的。给你讲 “智慧”,智慧是圆满的。样样圆满、事事圆满,没有一件事情不 圆满,这才叫大圆满。大圆 满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佛是从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无量无边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人 生的真相。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四十九年所 说,没有说到别人,全说我们自己。所以这个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确不一样,是与我们自己切 身相关的。总而言之,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我们说大 圆满法。世间人每天辛苦、努力地工作,为的是什么?什么力量在推动,使他们勤苦工作 ,早出晚归?我想大家都能够答出,是“名、利”。“ 利”比“名”还重,假如今天一点好处 都没有,一分钱都得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肯不肯去做工呢?自然就懈怠了,提不起劲,不肯工作了。所 以,社会运作的动力根源就是“利”,其次就是“名” 。佛菩萨既不爱名,也不要利,他在 十法界比我们还要辛苦,比我们还努力,在那里认真教学,这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呢?这个力 量就是第二句讲的,“大慈悲光明云”。诸位想一想,做母亲的对 于她的孩子——特别是婴 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为的什么呢?她是为名?还是为利?她什么都不是,那是出自于内 心的爱护,这个爱心就叫“慈悲心”。佛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 ,这种慈爱是平等的、是 没有什么条件的,这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力量永恒的在推动着诸佛菩萨,无有止境的在十方世 界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在“大圆满光明云”之后就说出“大慈悲光明云”。我们学 佛的人,自己修行,也劝导别人修行,这就是弘法利生。将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 这是什么力量?也是慈悲的动力,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假如是为“名”去讲经,打自己的知 名度;或为“利”——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那就大错特错,完全 不是佛法,根本与佛法的 精神完全相违背。佛法自行、化他没有任何条件;佛法流通,亦复如是。再看现代印的经书 ,往往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是生意买卖,不是利生流 通。人家送我佛书,我看 看版权页,如果有这八个字,我就不看了。问我为什么不看?真善知识,为利益众生,必定 不要版权,欢迎翻印;心量大,报恩慈济心切,心行相应的,其言语文字才可做后学参考。 心量窄小的,名利没放下的人,怎么能写出好东西!怎么能说出大圆满!那何必浪费时间、浪 费精力!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是错误的。所 以 佛门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化众生的两大原 则。后来佛家又说:“慈 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与正说恰好相反。原因在哪里?如果失掉理性, 感情用事 ,那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下流了。因此接着就讲“智慧大圆满” 大圆满的智慧 流出大圆满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动 ,这样才能够帮助无尽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第四句讲“大般若光明云” ——圆满的 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别在哪里 ?大般若经上讲得很明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无知”是“般若”; “无所不 知”是“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体 ”,一个是“用 ”。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两个名词,我们的理解就能更清晰一些。 能够说明宇宙 现象的这种智慧,叫做“智慧”;能够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 做“般若”。般若智慧能 断无明烦恼,称为“根本智”。能够解释宇宙万有现象,称为“后得智”。诸位要知道:“ 后得智”是从“根本智”里生起来的。如果自己对于 整个宇宙的大圆满,你不能彻底证得, 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修行人证得的是般若波罗蜜。像中国的禅宗不是单讲六度里的第五度 ——禅定波罗蜜,而是讲“般若波罗蜜”。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 坛经中就叫大家总念“摩 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见禅宗修的是般若,不只是禅定。般若、智慧;一个 是讲智慧之体 ,一个是讲智慧之作用。一个是“无知”,一个是“无 所不知”。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无 知的般若才能够断烦恼、破无明。无明、烦恼破尽了,就证得自性的大圆满,恢复自性本有 的能力,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般若的光明云,它含有这么深的意义。 这两种智慧(智慧跟般若)都是前面教学目的所说的“ 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 智慧”。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本有的。现在 没有了,到哪 里去了呢?佛跟我们说是我们自己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只要觉悟,智慧就恢复了。那么 要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破迷,恢复我们本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禅定 ,在地藏经上称为“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翻作“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 。佛法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 修正。行为,实在太多了, 哪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 二、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 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思想错误了、见解错误了、说话错 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 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修行。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以心为主,禅宗讲:“ 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 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 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学也学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从心地修起。三昧就是 “心定”。佛法讲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 法是方法,门是门道),这许多方法、 门道都是修定。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禅宗才修定,其实哪个宗派不修定?只是不叫禅定就是了 。净土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密宗里面“三密相应”, 相应就是禅。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门里用的名称虽然不一样,实际所说的是同一件事。 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那一种方法我用得很 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 利,我就用那个方法。佛法修学最要紧的,就是“一门深入”,不 要搞很多法门,法门多就 会产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戒 、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的,这是自性本定, 称为“大三昧光明云”。十种光明云,前面一半是讲原理,后面 一半是讲原则。原理就是 佛说法根椐的原理,我们说出来了,后面讲原则。第一、是“大吉祥光明云”。吉祥是什么意 思?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这是“吉祥”;我不该 得的,我得到了,那就 不吉祥了。这是吉祥的一般定义。它在此地含意是非常之深。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理论, 无论是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 这称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 乐世界的依、正壮严,是 你应该享受的。你要是生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壮严,也是你应当享受的。这是 吉祥的本意。在这个地方佛应机说法,这就是最吉祥。佛说法,第一绝对不违背真理,也就 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能违背。第二还要适合众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浅的,讲 得太深,他听不懂,这是枉然,这就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讲得太浅,他听起来没 味道,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机契理”的说法,是最吉祥的。佛没 有白说,我们没有白听, 真正得到真实利益,这是最吉祥,这是大吉祥,是圆满的吉祥。其次讲到“福 德”,大吉 祥是要契机契理,要适合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前大众,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是 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些都是我们眼前希望得到的,这是福德。如果佛不把这些东西 给我们,而要我们学佛,我们就会掉头而去。为什么呢?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说来生来世得 大 福报,这太渺茫了!什么时候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们自会相信将 来有更大的福报,这才讲得通啊!好像开花、结果一样,现在花开得美好,我们才会相信将 来果实一定结得好;若是现在花都不开,说将来会结好果实,我们当然不能相信啊。所以吉 祥之后,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样才能够得到?“福德”是果报 ,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 什么因,得什么果报。佛教讲“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 德才是真实的。你看诸佛 成佛之后,他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为什么?因为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一个人会 说法,大家看他没有福,就不会相信他;他要是说这大福德是我修行得来的,别人见到很羡 慕,自然就跟他学了。所以有智慧还要有福德才能度众生。所谓“因戒得定,因 定开慧”, 戒、定、慧三学是属于功德。这是佛法真正要教给我们的——修福、修慧,福慧双修。修 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标准——我们要依靠一个标准——这个标 准就是“大皈依”。大皈依不是平常讲的皈依佛、法、僧三宝;大 皈依是皈依大圆满的自性 ,是圆满的自性三宝。最后是“赞叹”,赞叹实在讲就是教化众生 。赞叹自性圆满的功德, 赞叹自性无量的功德。佛教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要证得圆满的自性。禅宗常说:父母未 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大圆满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 所学,皆以此为目标, 以此为方向。以上所说的,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开端世尊放光,光中包含无量无 边的 意趣,这里略说十种(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这一段经文,一般 很容易含糊笼统念过,不晓 得这里面的密意。不仅是地藏经依此而说,佛所说无量无尽的经论,没有一部不是从“大 圆满”流露而宣说出来。所以前五句是大圆满的自性,后五句是自性的起用, 也就是大圆满 的作用。这是佛陀教学的依据。像这样的经文,在大乘经典里,佛时常说,有时候用言语说 ;有时候用放光来表示。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知道这些,读经就会很有味道了。
(二)大乘圆满法
——地藏、观音、文殊、普贤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 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 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 。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 “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我们离开大地就不 能生存。地下的资源宝藏 ,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的心地,是真正 的大圆满,本来具足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般若,乃至无量的吉祥、无量的福德 。因此,佛所说一切经论,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不但一切经皆是大圆满,甚至于每一部经 ,字字都是大圆满。诸位什么时候能看出这个,那才知道其味无穷啊!“地藏经 ”主要是给 我们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 “师道”,“师道”建立在“ 孝 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 师再有学问, 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 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 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 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再将“大圆满”扩 展提升——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平 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 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 藏哪来的观音!好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哪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 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 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 。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 ”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随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 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 就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呢?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中 没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 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

  
◎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一)三福
  佛说法是非常活泼的 ,是因人施教没有定法的。佛的教法,无论他怎么说法,都离不开大圆满。换句话说,全是 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法门是真正的平等。就如同华严经上讲的主伴圆融——一个为 主,其他一切都是伴。如果我们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一切诸佛就是伴;以毗卢遮那佛为 主 ,释迦牟尼佛就是伴;以阿弥陀佛为主,毗卢遮那佛也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 以做伴,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伴圆融。佛如是,菩萨也不例外。假如我们学佛,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诸佛 都是伴;以地藏菩萨为本尊,观音菩萨就是伴。佛的经典也是如此。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 ,一切经都是伴;以金刚经为主,无量寿经是伴,华严、法华都是伴。这才看到它真正平等 ,真正的自在无碍,然后我们才能谈教学的纲领。在佛门中,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是赞 叹这个法门是第一。说这个法门第一并不显示其他法门就是第二,这点,诸位一定要弄清 楚 ,才不致于犯过失。犯什么过失呢?——自赞毁他。这就犯了大戒,是错误的。在修学纲领 上,像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中说,韦提希夫人家庭遭了很大的变故,对于人间疾苦,才真正 体会到,这才要求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世界太苦了,实在没有意思,有没有更 好的生活环 境、更清凉的世界、没有造恶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里。”释迦牟尼佛非常 慈悲,就把十 方诸佛的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选择。她实在也不负释迦牟尼佛的 期望,她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佛在没有 说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种净业,并且告诉她,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 正因”。这 一句话非常重要,使我们明了三世一切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修行证果,都要依此 三福为基础。这好像我们盖楼房一样,无论盖多高、盖什么样式,地基都是一样的。“净业 三福”就是佛法共同的基础,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 这是非常非常 重要的。
  1、人天福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 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 犯威议。”第 三:“发 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共十一句。我们在经中看到,佛 常叫着“善男 子、善女人”。什么叫“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具足这三种净业。十一句都做到 了,才是大乘经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其标准很高。如果是小乘经,那只具备前两 条就够了。如果是人道、天道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条就够了。今天我 们讲“地藏经”是大乘佛法,“无量寿经”也是大乘佛法,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 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读经,想想自 己是善男子、善 女人吗?佛说法,无论是讲基本的修学方法,还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与大圆 满相应。也就是说都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法法皆是大圆满。这三福十一句,也是字 字圆满。我们看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个“孝”字是会意字,我们要体会这个字的意义 。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就 是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 。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沟,这不是孝道;“孝” 是没有代沟的。过去还 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本是一体。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孝”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 一个“孝”字。但是,什么人能够把孝道做 得圆圆满满的呢?只有 诸佛如来。如果不成佛, 孝字怎么做也做不到大圆满。“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 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 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顺父 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道”。所以大乘佛 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会 恭敬老师,这在理上是讲不过去的;这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存心巴结老师,必是不怀好 意。孝顺父母又尊重老师,才是理所当然,人人应该如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菩 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就是“孝道”。“地藏菩 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 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 德,唯有性德才能开 发自性。因此在 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国人敬祖先,祖先去我们 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为什么要纪念呢?诸位要 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晓得纪念的意义了。因为他跟我们是一体的、没有分隔的,一心真诚的 纪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应。我们连远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呢。远 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 如有人不尊敬师长、不听老师话、不好好的学,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 睦,若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担忧 ,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顺。所以孝道确实是性德的究竟圆满,佛教导我们从这个地方学 起。尊敬老师,佛是我们最早的老师,二千五百多年前创始的 老师,我们连这位老师都尊 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样的道理,我们供奉佛像,不是把他 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现前;是返本报始,是报恩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佛弟子 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那非常深远、广博的教育意义就在其中。让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 看 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孝敬——孝亲尊师。佛法在地藏经上大圆满之后,接着就讲“慈悲 ”,三福孝亲尊师之后接着是“慈悲”。从这里我们 就晓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 的一门科目。孝敬扩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杀,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读地藏经,要 不把地藏经参透,你对于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没法理解。真正参透了才晓得,一切恶业中杀 业最重。为什么呢?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不贪生怕 死。虽然杀生是冤冤相报,但是,当他受果报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我前世杀他,今天我应 该被他杀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应该供养他。如果能这样想,业债偿清那就没 事了。假如他不是这么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恨在心,你杀我,我来生一定还要杀你,这冤冤相报就没完没 了 , 且仇恨必定愈积愈深,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所以讲“慈悲”,慈 悲包括的面是无限的深广 ,佛特别提出这一件事来。换一句话说,杀生就是不敬老师、不孝父母。因为老师——佛— —教给我们五条根本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我们今天还在杀生,违背老师的教训,就是不 敬老师。不敬老师也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训去奉行 。今天不听老师的话,去杀害众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丧失了,这个意义很深很深 的,大家要细细去体会。最后面一句是“修十善业”,十善业是 世间善法的标准。佛告诉 我们,能够修这十种善业,决定不堕三恶道。上品的十善业能够生 天,如果再加上禅定、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无色界天。 “十善”佛将 它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对在家同修们说 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不淫欲,要把贪爱断得干净。如果淫心没有断,无论修何法门, 工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 可知,真正修禅,得定的人,即使得初禅——世间禅,其定功就能把淫念伏住,决定不起作 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念头也都不会生起,虽然没有断根, 但因禅定的功夫,而伏住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来。如此,才有资格生初禅天以上。晓得这 个事实,就知道参禅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参禅,要认真的想想,财、色、名 、食、睡, 这五欲还动不动心?如果动心,初禅天就没分。真正不动心了,禅定才能成就。所以学禅的 人很多,得禅定的人不多。得小定(未道定)或许有,真正得禅定 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偷 盗是不与取。比如说有人投机取巧想漏一点税,“漏税”是偷盗, 是偷国家的,所犯的罪更 重了。偷一个人的,将来只还一个人的债。偷国家的,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老百姓纳税,人 人都是债主。美国有两亿人口,两亿人都是债主!这还得了,还不清哪!所以真正学佛的人, 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敢投机取巧。所以说,不犯盗戒、不犯淫戒、不犯杀戒,这叫做身 业清净。口业有四。口是指言语,有四种善法。第一、不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人,也就 是不诚实。第二、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在甲面前说:“乙说你的不是。” 在乙面前说:“甲说你不是。”这是斗乱二头,挑拨是非,无论是 有意无意都犯两舌 。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在无意当中挑拨是非,所以有的时候传话,愈传愈讹,把意思传 达 错误了。本来人家没有这个意思,他在传话中,任意添加增减语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 颠倒了,这是很大的过失。小者使两个人失和,大者使两国交战,这种过失很重,决定不能 够疏忽。第三、恶口。恶口就是说话没有分寸、没有礼貌、很粗鲁,使人听了之后很难受。 第四、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可是用意不善。像现在社会上许多电影、歌 舞、音乐,听起来很好听,看起来也不恶,想想这些在教人什么?都是教人造杀、盗、淫、 妄,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于绮语。口要离这四种恶业,口业就清净了。第三是意业,就是 指起心动念。所有的念头归纳为三大类:不贪、不、不痴。“贪”是贪爱,包括吝啬,所 以常讲悭贪。欲望没有满足,莫不拼命在希求,希望得到满足,这是贪心。已经得到的,不 能放下,不肯施舍帮助别人,这叫吝啬,是谓悭吝,这是修学最大的障碍。佛教导我们用 “布施”的方法消除悭贪的障碍。有些老同修,对世法名闻利养、 五欲六尘,他不贪了,这 是很难得;可是他贪佛法——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诸位想想,他的贪心没有断。佛是教我 们要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更换贪的对象啊!从前贪世间法,现在贪佛法,“贪心 ”还是在 ,这是错误的,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贪爱,贪爱是一切罪障的根源。 其次恚。为什么会恚呢?贪不到就生恚。如果贪得到,就不起恚心了。恚是很 大的烦恼,这“贪、、痴”称为三毒烦恼。“悭贪” 是饿鬼的业因。人死了为什么会变 饿鬼?贪心没断。为什么会堕地狱?恚没断。为什么会变畜生?愚痴。什么叫愚痴?就是没有 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他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楚,把 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这是“愚痴”,不论他是有意无 意。这三毒烦恼是明心见 性最严重的障碍。佛法的修学,特别是禅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远离 贪痴,断灭贪痴,真心自然显露,这就是从根本修。合此身三、口四、意三,总称十 善业。我们都能够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能算是世间的善人 。但是这还不符合佛在经典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因为那个标准比这个还高,可见最低的 标准我们已经不容易做到。这些年来,提倡选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没有 具足 这些条件呢?如果没有具足这四条就很难就了。选出来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标准要守佛法 这四条,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这是善的最低标准,不能不认真修学。
  2、二乘福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们知道大乘 是以 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的时候,小乘传到了中国,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 典只比他 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 了。为什么小乘佛法在中国失传了呢?诸位要知道 ,从前学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中国的儒学与道学(道家不是道教) 足以代替小乘 。儒家、道家的思想,确实很接近大乘,因此,在中国儒与道就代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 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老庄这些典籍,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是这么一个原因 ,使小乘衰落。今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小乘经不学,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而 忽略了建筑地基。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就要从第二层盖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空中楼阁——怎么盖都 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现的原因。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 的基础上,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够入佛门,具足学佛的 条件。入佛门应先拜老师,受三皈戒。三皈戒是很隆重、严肃的大事,不是小事。这是正式 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原意一生依照老师的教训来修学,来修行。正式拜老师,老师就得传 授修学的总纲领、指导原则,从此修行有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 ,这叫“传授三 皈依”。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古时候讲三皈,大家都懂,不会 错解意义。但 是,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佛、法、僧,不少人错解三皈的意义。听到“皈依 佛”,就想 到佛像;皈依佛像,这错了。听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 “皈依僧”,就想到出家 人,三皈的意思完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唯恐后人对三皈误解,所以在 坛经讲传授三皈,就不是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从三皈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 僧的字样,而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 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 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 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个叫“ 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而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 ,否则的话才 入佛门,头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传授三皈时,传授 证明的老师,一定要将三皈的真正意义解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皈。我们听了欢喜接受、 依教奉行,从那时起,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 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皈依错了则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诸佛护念,及 护法神的保佑了。先说“皈依佛”。什么叫皈依呢?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 从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流转轮回,实在是无依无靠,这是非常的可怜。这是没有遇到真善 知识,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 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皈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宗常说:“自性 弥陀,唯心 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 佛如来,都是 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皈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 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定要觉悟,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皈依 。如果你皈依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那你并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你那个皈 依是有名无实,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皈依自性觉。 第二“皈依法”。“法”是对于宇宙人生 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 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 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 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 个叫“皈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 见,不是跟着别人走。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 就在他没有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 得我们尊敬之处。“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 、耳、鼻、舌、身、意 ;接触外境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 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恚心,被恚染污。 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污。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 ,没有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皈依僧” 。三 皈依总结起来说,“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皈依法 ”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净 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觉、 正、净,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 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 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皈依,这是真正的皈依。“觉、正、净” 这三个原则 就是三宝。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个觉悟的人,他的见解会错误吗?他的心会不 清 净吗?心不清净,见解不正确,那就没觉悟!同样的,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怎么会不觉呢?怎 么会不清净呢?因此,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给我们开了三个见性成佛的门,譬如这个佛 堂有三个门,你只需从一门进来,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采用一个就 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 门进入,要求大彻大悟, 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 三论宗、法相宗,这些选由 “正”门入——依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 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 —修清净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这许多宗派,在三个标准中任选一门,虽然选择不同, 功效、成果则完全一样。没进门的时候不同(觉、正、净不同), 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此时, 我们才知道,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但是“觉”门定 要上根利智,要很聪明的 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的话这个门是走不进去的。你看六祖在坛经里说,他所接 引的对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这个觉门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会开悟。“正” 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时间较长,要念很多书,就好像上学一样,由小学、中学、大学、 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长。“净”门,净密两宗由此入门,专 修清净心。在这末法时期 ,这两宗很盛行,实在有他的道理。“净门”既不需上根利智,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 不需走很长的路(时间) 。这两宗之中,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比密宗摄受还要广泛,成就还要容易,更容 易得清净心。这是我们首先要将自性三宝认识清楚,知道如何选择法门,作为修行的依靠, 找到真正的皈依处。否则的话,虽然在佛菩萨形像前面受过形式上的皈依,其实从哪里回皈 ?依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错误了。上面所讲的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 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找不到一个依靠,三皈仍然是落空。我们到哪里找到真正的依 靠呢?就是三皈依定要落实在生活里。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 譬如华严宗所依的三宝,“佛”是毗卢遮那佛;“法” 就是“华严经”;“僧”就 是 文殊、普贤,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僧——修学的榜样——,我们跟他们学,要学得跟 他们一样,这三皈依就落实了。如果是法华宗,它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我们就是依本 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宝;妙法莲华经是“法”宝;法华经上所说的菩萨是“僧”宝 ,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净土宗依靠的“佛”宝,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 皈依处;“法”宝,是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论;“僧 ”宝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学观世 音菩萨的慈悲,学大势至菩萨的专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与其同伦等 ,自从开始皈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一句佛号,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假”是借其他法门来帮助,修净业 者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法门,从初发心到 成佛,就是专念阿弥陀佛,那要怎样念呢?他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念 ”,是念佛时,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个心是清净的,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念 。“相继”, 是一句接着一句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是大势 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 。“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念佛决定 成功。夏莲居老居士编了一部“净修捷要”,他说 :“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初读时,为之警觉,从来没有听 人这样说过,等理解后, 我非常赞叹、非常喜欢!他讲得太正确了。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专修念佛法 门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们再回头来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 讲华严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则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 无量寿经传到中国,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莲友一百二十三人,依 无量寿经专修念佛法门。他是中国净宗初祖,所以我们今天讲净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国初 祖,慧远大师;娑婆初祖,普贤菩萨;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我到美国弘法,李炳南老 师特别嘱咐,应将净宗传到西方国家。我在达拉斯建立了一个小佛堂,老人为我题匾额“华 严莲社”。我在台湾讲了十七年华严经,讲堂就用此名称。这次道场建立,佛 堂有二十一 尺高,我从大陆请来的西方三圣只有四尺高,供养在佛堂中显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 相配,于是常常在想,墙壁上最好能够有大张彩画佛像,画的佛像一定要画美国人的面孔, 象征佛法传到美国。这一次来美国前一天,有人送来一卷佛像给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人送的 ,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基金会的简丰文居士代我收的。送来的时候嘱咐:这一卷佛像请 带到达拉斯佛堂供养。我打开来一看,是油画的西方三圣像。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印度 人的面相,观音菩萨画的是中国人,大势至菩萨画的是美国人像,真的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初祖到美国,代表净土宗真的传到美国了。“净宗学 会”于是在 美国成立。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达拉斯建的,所以大势至菩萨 现美国人像,我欢喜无量!这是净宗的三宝 ,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要学阿弥陀佛,要学无量寿经,要学观音、势至。他们就是我们修 行的榜样,修行的标准,这叫真正的皈依。此外,还要说明的就是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 ”就是佛像、经书、出家人。它虽然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它的作用是 象征三宝住世 ,能提醒我们回头依靠。因此学佛的人,家里供养佛像,常常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皈依自 性佛——处世待人接物,定要觉而不迷。如果没有人提醒,就会忘掉,又迷惑颠倒啦!佛像 提醒皈依的作用很大。我们供养佛像的功德,他的好处就在此。经书要天天念,不是念给佛 菩萨听的。我们念无量寿经,不是念给阿弥陀佛听,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训,他在经上教导 我们怎样存心,怎样处世、待人、接物。要把无量寿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 使我们日常实际的生活写出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真正生活的写照,如此皈依 法才落实,这是“法宝”。“僧宝”是出 家人。看到出家人,无论持戒、犯戒,就会提醒自 己六根清净,净而不染,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这是住持三宝对于我们的功德利益。须知 ,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法师只是僧团里的一个代表,他把三皈的意义、修学的纲要传 授给我们,使我们知道从今天起就要依觉、正、净来修行。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是大圆满的 智慧,也就是圆满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 用什么方法修呢?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不 论用什么方法,不论用什么手段,都是修觉、正、净。如果不是修觉、正、净,那就不是佛 法了。因此,方法虽然很多,目标却相同。这就是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修 净土绝不可毁谤禅、密诸宗。为什么呢?他走的门路与我不同,目标则一致。好比我们坐 车到此地来,他走路来此地,我们不能说他错,因为条条道路皆通达至此,他可以自由选择 。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学来问我:“佛法这么多法门,我们都迷惑了,应该 修哪个好 呢?”正好当时地上有个球,我指着球说:“佛教就像这个球一样 ,你看球面上无量的点,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好像法门无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圆心。任何一点,只要直修,都能达到圆心,不必找第二 点第三点。古人说:‘就路回家,何必绕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 就是真心 ,心性明白了,全体都得到了。所以无论哪一个法门,秘诀就是“专”。只要专修必定成就 ——能得定、能开慧、能证得大圆满的自性,使自性完全开显出来,所以住持三宝对于我们 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贡献。出家人是僧宝,我们对于任何一位出家人都应尊敬。好的出 家人,我们亲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们敬而远之。“远”就是 不要跟他学,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为、形相给自己启示、警惕 ,这才是真正皈依三宝。 所以“皈依三宝”绝不是皈依一个人。 如果说皈依一个人,问题 就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僧团是团结的,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僧团,虽然分布到尽法界 ,依然是一个整体。我们这个世间的僧团好像是支部、分部。我们若是认定皈依某一法师, 则这个法师是我师父,那个法师不是我师父,这就是“制造党派,分化团体”,这个罪过就 是“破和合僧”。戒经中说,破和合僧的罪是堕阿鼻地狱,是五逆 重罪。五逆重罪是杀父、 杀母、出佛身血、杀菩萨阿罗汉、破和合僧。还有要知道,皈依只有一次,不是见到甲法师 就求受三皈依,乙法师来又去受三皈依,皈依好多法师,自己认为了不起,这么多法师保护 我了。其实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谁也保不了你。只有皈依自性三宝,那才叫真正诸佛护 念,善神护佑。所以这观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确,千万不能错。在我传授三皈的时候,若是 已经皈依过 而没弄清楚,今天听讲明白了,从心里回头,依自性觉、正、净,就是真正皈依。至于仪式 不必另外举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三皈依传授给你了 。“受持三皈”是入佛门重要的一课,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的严 肃。若是真正接受了, 学佛就从当下开始。接受三皈之后要保持,不能把觉、正、净失掉了,也就是说时时处处 要忆念觉、正、净,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佛教修行方法无量无边,都是修觉、正、净 。但是觉、正、净三门,明心见性的三门,我们任修一门,修成了,则三法门都得到了。佛 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各宗修学偏重不一。发愿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念佛就是从净门入。 换句 话说,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由生净土见弥陀而 圆成佛果。“具足众戒”,“众”是众 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 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重十三僧 残;这是属于戒,其他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 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三皈戒 (三皈五戒)是一个学佛 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那时我住在台北,他举例说:“譬 如你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 ,你要买一张火车票。从上车这张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达目的地,这票还要收回,不能 离开这一张票。三皈五戒就像这张票一样的重要。”老人告诉我,离开了皈戒 ,就失掉了佛 法,就不是佛弟子了。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 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不受 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 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有罪。但是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 罪。只有不饮酒一条,不 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 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犯 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但是发心受戒,必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然后 才知道怎样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 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 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 。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 而不是“破戒”?什么状况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 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 的。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动不动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学戒!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 典、经论,讲道理,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 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断灭了。 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 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 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 法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 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在讲经的法师很多, 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几乎没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多,听讲戒的人很少!为什么 呢?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其 实戒律圆满的,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台中李 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时候,他 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 ,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 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着我去呢?他说:“跟我 去,跟我去 。”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 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 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 。他说:“人 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还宣扬学佛 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所以他说这 不是破斋,不是破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在 随缘里面度众生。到了会 场,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 里更受感动。假如是晚上 想吃东西,要求别人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请,这要去。由 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 前跟忏云法师,持午持得很严,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 ,以 后跟李老师就学活泼了。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 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 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 常惦记在 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 请老和尚来应 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他们忽然想到:“ 哎呀!出家 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 ,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 来。”酒席就开动 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 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 的,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 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板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 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 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 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 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在中国,守中国 的法律,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 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 便 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 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 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 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佛是 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 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样,衣服穿 着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 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跟 古人不一 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 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 ,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 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 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哪些戒条?要守哪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 奉行”,对 自己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 。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 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 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 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 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次。因为 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 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 中国大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的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 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 ,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 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 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 ,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 ,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 。这第二条——严持戒律 ——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3、大乘福再往上提 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菩提心” 。中国是 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倒底发个什么心呢?什么叫菩提心呢?很少 人能说清楚。“三皈、众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要 是不十分清楚的话,如何 学佛呢?学的是糊涂佛!迷惑颠倒佛!“菩提”是梵语,翻为“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 的心,真实不迷之心。觉悟什么呢?觉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给我们讲三界通苦;不但人苦, 天上也苦。人间三苦、八苦具足,若细讲,两个钟头也讲不完的。生色界天,这是已经修禅 定了,而且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断了。此天没有苦苦,但有坏苦与行苦。若定功更 深,可以生到无色界天,身体也不要了,这是三界最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 根;若是没有这物质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们色身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灵界,他只有 神识,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色身,总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则有成住坏空啊!无色界天 虽无此二苦,但有行苦。什么叫行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们常讲:“ 青春不住啊! ”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个境界的!这叫行 苦。这三类苦 ,三界都有,哪里有乐啊!真正认清三界的真相,你是觉悟了。觉悟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会想离苦得 乐。怎么离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么超越三界?那就必须依照佛教导的方法真正修行,这 才叫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了。另有,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 心具体的实践。佛在大乘经典里常说:二乘人,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才是 发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愿标准来看,就很容易明了。菩萨的心是普度一切众生,不但知道 自己 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戚朋友,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 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著,他喜欢度的他度,他不喜欢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 人,众生求他,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他不主动去教,大乘菩萨则不然。无量寿经说: 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 ,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这是四愿里第一愿,就是劝我们要“ 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看,四愿就是这一愿,后面三愿是完成这一愿的。 如果想度众生 ,若是自度不了,哪里还有能力度众生!度众生该怎么修法呢?自己应先断烦恼,这是修行的 一个顺序、第一次第。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顺序、搞乱了次第,修学决定不能成功 。必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他不断烦恼,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誓愿 后头两愿 ,前面二愿不要了;度众生、断烦恼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 愿成”,他 由此二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楼房,他不要底下两层,而要上面两层,怎能建成呢!我们见 到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见到。原因在哪里呢?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 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这个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使你认真努力 修学。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那么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要 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怎么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法 门、成 就学问、圆成佛道,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啊!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经 上说的大圆满后面接着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学次序。所以我们学佛,先要断 烦恼 。亲近一位好老师,老师一定是教你先断烦恼,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这有了问题, 是真有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 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 讲经说法,都 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都 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了 。还有“第 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着我从头学起。” 这三个条件 ,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听者,这个老师很专制、跋扈、不讲理啊!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 ,瞧不起人啊!我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拜他为师。哪里知道,这就是戒条,就是教我断 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 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啊。我遵守他的教导,半年以后 ,果然妄念少了、心清 净了、智慧增长了,真是得利益。老师的教诫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实 的受用,我自动的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十年,这样奠定了学佛的根基,这就是“烦 恼无尽誓愿断”。心地清净之后,老师的教法开放了,他劝勉十方参学。参学 是什么?就是 任何人讲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为什么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 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 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 他走了;听那 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像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紧,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识得失 利害!老师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诲导,尽心尽力,所以学佛要走这么一条路——亲近善知 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这叫“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 指导。良师难遇!好老师到哪 里去求啊?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 说:“法师!你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我们到哪里去找?我们跟谁去学呢?”这是真的!师资之 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难得,这是机缘。自己真的要种善根、培养善缘。若是实在遇不 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学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师教我,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 能力只能教 你五年。”他教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勉励我以印光大师为 师。我那时候 初学,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 个人都是大 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但在学佛上没有成就,不能学这两个人。”所 以他就叫我学 印光大师。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典型。这也就说明,当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 时,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这样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 师的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那时已经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书 在世间,他就专门念孔子的书,由书中接受孔子的教训,一心学孔子。他就是跟定这一位老 师,专学一个人。他学得很成功,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大圣、至圣,孟子是亚圣。以后 采取这个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汉朝司马迁,他写中国第一部 史书“史记”。司马迁学左丘明,他只学一家,专门读诵左传,学 左传的文章、学左传的修 养,他学成功了,成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 代之衰”的韩昌黎。韩昌黎的老师是谁呢?就是史记。他学司马迁,专攻史记 ,学史 记的文章、教训,而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首领。在佛门,明朝的蕅益大师,这是净宗祖师。他 的老师是谁?是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述在世间,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就完全 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来学。等于跟一位老师学,听一位老师教导;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一样 。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师,这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学成功 了,这也是有了“师承”。我今天介绍给诸位同学,不要跟我学 ,我没有能力做你们的老 师。李炳南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我今天介绍你们一位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 。阿弥 陀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同依照无量寿经来修学,学成功就是成佛了。诸位必须要知道, 学习讲究一门深入,一门通达,便能得定、开慧。古人在此阶段修学一般是五年。这五年专 精一门,五年之后,才开始广学经论,那时眼睛放光,经义自然明了,假如不开智慧,还用 意识虚妄分别,这样学佛即使学三百年,不要说经看不懂,看古人的注解也会错其意。一定 要自己真正有了悟处,再来看古人的注解,就晓得他的境界,和他对此经义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师往年教给我的三条戒律。我以为是他独创的。前年(一九八九) 我在新加坡弘 法,演培老法师邀我讲演。我看到青年学生很多,就把我过去修学的经历,介绍给青年学生 ,希望他们能跟演公老人修学;跟他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讲完之后,演公 老人拉着我的手到客厅里面去喝茶,告诉我:他做小沙弥的时候,在观宗寺,谛闲法师也是 给他这三条。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三条,是中国祖师,代代相传收学生的三个条件,不是某 一 个人的啊,这才知道真正的“师承”。老师看重的学生,一定叫你 遵守这三个条件,先把你的眼 睛遮起来,耳朵堵起来,烦恼都进不去——“烦恼无尽誓愿断”。 真正断了之后,烦恼 轻、智慧长;然后放出去参学!那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广学、博闻是在第二个阶 段,绝对不是一开头就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们今天若不相信,下面 的比喻也许能体会到。你听一位法师教导,便修一个法门;两位法师教你定是两个门路;三 位法师,则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师,如在十字街头,不晓得应该怎样学好。疑问马上就 出来了。所以跟一个人学,是对的、有道理的。我们看古大德,在高僧传、居士传里,常见 学 人跟一个老师,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开悟,才出去参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 们修学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这个秘诀,不遵循这个道理,想要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你 们找不到好老师,我给你们介绍“阿弥陀佛”做老师, “无量寿经”就是课本。死心塌地念 这一部经,念上五年,再看别的经。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就是“定慧等学”。除此一 经,别的经都不可以看,就看这本。五年之后,再看别的经,体会就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 。因为你有相当的定慧修养,所以样样都通达了。佛法的教学与世间的教学,在观念和方 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间人读书,在大学里选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选择。佛法教学不 是如此!他是希望你开启圆满智慧,将来这所大学所有的科系你统统都明了。他是这样的 教。从哪里学起呢?从一门深入学起,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因任选 “一部经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门深入”。这一经未通,决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经。 什么叫通呢?通是开悟。从这一部经上得定、开慧,这才叫通达。然后你看其他一切经典, 一看就通达了。这有个比喻,世间人做学问,常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后再精、 再 专精。是由博而精。诸位想想,金字塔无论怎样高广,它有极限的,到达顶点,就终止了。 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无量无边。他是 从一点发生出来的、散发出来的,到最后是大圆满。结果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 所以 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未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世间法的学问,往往到了极限就没法突破,没 有办法再扩展,也没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诸位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 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学的善巧,教学法的高明,绝对不是世间一般浅识之士所 能够明了的。开头好像是没有什么,后来的成就真不可思议。世学开头好像是广学多闻,到 后来往往触处不通。它与佛法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结果自然不相同。四弘誓愿是佛指示 给 我们修学的程序、修学的过程。依照这个过程来修学,没有不达到究竟圆满的。末后一条“ 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样不 通达,没有一 样不圆满,这就叫做“成佛道”。佛在华严经里,尤其是华严经末 后的一段普贤菩萨 行愿品,我们称为“四十华严”(总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财童子作为佛法修学的榜样,他不 但讲理论方法,还做给我们看——表现在日常实际生活之中。善财童子最初亲近的老师是文 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说的三条件,完成断烦恼,也就是完成戒、定、 慧三学的基础。在文殊菩萨那里持戒、修定、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文殊菩萨把他放出去 参学,这 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学术、各种不同的 人物,男女老少、有学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行行色色,统统都可以接触,统统都可 以去学习,以成就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到末后(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遇到普贤菩萨。普 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教导他修学,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一见阿弥陀佛,他的无 上佛道就圆满成就了。这里我们应该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无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 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不见阿弥陀佛,只可以说是断烦恼、学法门,无上佛道不易成就。 何以见得?我们在华严经上见到,华严会是了不起的毗卢遮那佛的法会!是一真法界,不是十 法界 。一真法界里面,文殊、普贤都是圆教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尚且发愿求生净土。 往年我讲华严经,看到这事实,异常惊喜。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 么?实在没有必要啊!想来想去,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为了一件事、一个理由;那就是到那里去证无上正等正 觉。如果不是为了这一桩事,他实在没有到那里去的理由。然后仔细观察,果然是为了这个 ,善财也是为了这个。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圆满无上菩提(就是圆教的 佛果),那就 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所以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就是详细讲解四弘誓愿这四句。明了 四十华严,才晓得我们修学大乘,这个路应该怎么走法。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发菩提心之 后,你真正的觉心发出来,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颠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风顺啦!第二 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读观无量寿经,对这一句经文,一直是 大惑不解。为什么有此疑 惑呢?假如这一句是在第一条,我不会疑惑,是讲得通的。这第三福是菩萨修的,难道大菩 萨还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们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怎 么会连菩萨都不晓得呢?还在劝菩萨要“深信因果”!怎么想也想不 通。后 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讲:“十地菩 萨始终不离 念佛。”我这才明白,华严会上登地的菩萨,一直到十地,到等觉,这十一位 次(最高级的 法身大士),他们修什么?他们修念佛法门。原来此处“因果”是专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这一因果,实在讲,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也有许多菩萨听佛讲了,他 不相信。所以 佛在此地劝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贤 、善财,发愿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就是相信这一句话。我读华严、讲华严,才把这一句搞通了,可见得来实在是不容 易。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这是菩萨善。菩萨学佛,不能一天 不见佛, 不能一天不读经。需知经不是念给菩萨听的,经是佛讲的,佛怎会要你念给他听呢?我们读 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念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在面前教导我们,他所讲的道理,使我 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训,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或是行菩萨道时,要用什么样的 态度,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换句话说,经里的一切教训,我们都要确实做到,读 经就有真实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课。早晚课怎样做才如法?诸位要晓得 ,早课是听佛的教训,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不违背佛的 教导,这是早课。晚课是反省、是检点,展开经典认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训诲,有没有牢记 ?有没有做到,要认真忏悔,改过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这就是早晚课的功德利益 ,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经给佛菩萨听, 晚上再念给他听听,自己起心动念则与经训毫不相关。老实讲自己面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他 并没有知觉,你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岂不是罪大恶极!你要是骗活人,还情有 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骗他,一天还骗二次,还说有功德!唉!造罪不晓得有 多重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现在早晚课都是流于形式,一点内容都没有,这怎么 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净土宗的人,在过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弥陀佛经,三遍往生咒,佛号 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课都一样,这就是“专”。不可以念太多的经 论,太多就杂了,就乱修 了,就不是精进了。弥陀经文似浅而实深,最要信心清净,则得实益。我讲弥陀经疏钞,现 在是第三遍,还没讲完。讲第一遍,没有留录音带。第二遍留了一套录音带。九十分钟的 录音带,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讲圆满,所以弥陀经很难懂,太深了。我现 在介绍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好懂,没有弥陀经那么深,弥陀经不 要看他文字很浅显,意思却无限深广。无量寿经的文字并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训 都很明显、很清楚,我们学了就有用处。假如你工作很忙,无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们这里 的道场、美国道场,我教他们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为什么?这是净宗 的核心,净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与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弥陀发什么愿 ,我也发什么愿 ;希望我的心同阿弥陀佛的心,我的愿同阿弥陀佛的愿。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就是同志 (志同道合),将来当然在一起。晚课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这 里是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如何断恶、如何修善、如何存养。所讲的教训都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原则,一定 要牢记遵守,此六品经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与阿弥陀佛的行、解一样。如 是心一样、愿一样、解一样、行一样,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了!这样修净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 是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经,信、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不一样,都违背了, 则念得再多也不相应。古人所谓天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有口无心, 心愿跟阿弥陀佛全不相应。朝暮课诵本是古人订的,对当时修学有用;现代社会人事有很大 的变化,有些经咒仪轨已经不适用了。再者,过去的人对课诵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 助人反省。现在我们念朝暮课本,不解其义,即不能提醒,也达不到反省的目标,只是唱诵 而已。像两、三岁小孩唱歌,虽也字正腔圆,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们若将课诵本唱给 佛菩萨听,佛菩萨并没听进去,我们也白唱了,这是朝暮二课得不到效果的原因。明白了念诵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学纲领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佛门经论非 常多,自己喜欢的,选一种就行了。选定之后一门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现代人缺乏耐心 ,我虽常讲,因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愿做了。不得已将五年时间打个八折,打个六折,六 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没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师门下十年,第一部 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第二部是《阿弥陀佛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 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依照顺序一样一样 的学,每一部都是很长的时间,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华严经,我听李老师讲毕第 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晋经六十卷,贞元四十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能体会了。法华、阿含、禅宗集 等,虽没学过也能明了。古人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哪里会有障碍呢。这个好处利益, 是得力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法,不是学一部经,只会一部经;而是学一部经,一切经都 会了,那才算是真的会了。孔子教学,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说学习 要能够触类贯通。李炳南老师教导学生,他说:“听经,不要听语言,不 要听句子,要听经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不会听 ,就听教义。 “义”是什么?义是一宗的理论。一个支派的理论,你能通达,那 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够 入教理,其次是教义,这都能贯一切法,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从 “戒、定、慧”三学做起。换句话说,老师教诫的方法,最好死心 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来 ,不可见异思迁,要修忍辱波罗蜜,要有极大的耐心学习。若有人说:嘿!这法门不错,那 经典殊胜;都要能忍着不为所动,暂时不听、不看,都把它放在一边,等自己智慧现前以后 再来看。智慧不现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样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这就是 修学成功的秘决。以上说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学的。只有最后一句,佛教导我们要把佛法,广泛的 介绍给大众。所以后面一句就是“劝进行者”——要劝别人学佛、 要帮助别人精进,这就是 菩萨。所以凡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这样的 条件。从孝养父母到劝进 行者都做到了,这才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得善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诸位要 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萨名号,供养地藏菩 萨,将来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堕恶道的果报,你就明白了,原 来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间法讲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够了。小乘教里 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统统具 足。所以我们读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们有没有分呢?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 标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二)六和敬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 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 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 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 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 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 和敬”。“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 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 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家皆遵守这六条戒 ,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 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见和同解”
  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 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 顺众生、随 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 之多,就是因 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 ,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 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 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 “和”之后才有“平”,“平”之 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 有“乐”啊 。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 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 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 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 ,和为贵。”我在 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 “金銮殿” 。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着“太和殿”,太和殿 后面叫“中和殿”,中和 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 帝王,想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呢?是用“和”啊。
  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 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世尊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是因为要适 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因此,后来演变成许多 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 严 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喜欢法华经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由此我们明了 ,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 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面,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 法无论哪个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中国古时教学,教导蒙童 念三字经,三字经上说: “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 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哪里能成就呢?因此,集合 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所贵的就是“专”, 这个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这样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励精进,才会有成就。我们修净土,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五经一论 ”。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行愿品— —列在三经之 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 为五经。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我们这些人喜欢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你想想这 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 经,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必要建两个道场。净土宗同一个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道场?哦!原来如此。再说同 依一部经,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蕅益大师的要 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如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分两个道场, 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 ,才能够成就。即使我们 同样依一部经,同样依一家注解,而念诵的方法不一样;有人念佛“南无阿弥陀 佛”,念得 很慢。有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 困难。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 个看法、一个想法,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现代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 !现代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面, 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怎么会不磨擦呢?怎么会不冲突呢?此事太难,佛都办不到,何况凡夫 !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 利。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 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 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见解 、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 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门。你看观经,韦提 希夫人感到这 个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 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 。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 我学这个法门好。嘿!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了之后,想 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的。最好把 大乘佛法普遍介绍,你欢喜那个法门就学那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 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法门。喜欢学密的,某上师传密教 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 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
  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 有规矩就乱了、没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是在 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 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 “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议中大家讨论,最后议 决通过,住在道场的每一 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常住公约中,也包括国家的法律。学佛必须要守规矩、要守法律。人人 都能够奉公守法,这个团体就不会有争论了。也就是说,团体中人人地位平等,并无特权阶 级。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团体。
  第三、“身和同住”。
  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 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 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 。共住不祗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 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 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 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 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 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 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 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 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 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 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 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 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 是非常规矩 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 ,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 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 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无诤”。
  这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诤论,真正能够用功向 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怎 么会生病呢?喜欢吃东西 、吃得不干净、吃得不卫生),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 ,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 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 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言语愈少愈好 ,非必要的言语,不说那是顶好的。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小孩 念高中,暑假去参加日本的三天禅学会,回来之后,说寒假他还要去参加。这个禅宗道场, 是日本人建立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了,由他的美国弟子们继续维持。其特色是进入道 场就不准说话,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点钟开始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从七点半坐 到九点半,其他什么都没有。三天都不说话,人在那种地方,就会感觉轻松。三天就是这样 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印象很好。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口和无诤”。不准讲话!还争什 么呢?所以严格的道场里,确实听不到闲言语,真正的道场也没杂心闲话、聊天这些事情。 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大声念、 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 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 三年,从没有见到他咒离开过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 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只有跟 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 的人,就这么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 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复。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他在念咒 ,他的眼睛看 着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 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 正做到“口和无诤”。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 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 ,这样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这个 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第五、是“意和同悦”。
  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 学那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 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 否则学佛的效 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 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是自己 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 、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 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 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六、“利和同均”。
  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 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 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 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 ,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钵;睡觉,找个树荫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 间断的。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像办学校一样,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的。所以,建道场是 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 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像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 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 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身分,在 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 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 人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 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 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 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 心不平、社会动乱。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 就会出现。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 ,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 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你 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 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 调。如此,问题解决了, 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 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 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 非常的惭愧。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 告诉他:“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 向、目标、 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不可 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 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 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 六和敬的基础 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三学——戒·定·慧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 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含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书。诸位要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 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 ,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传到中 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 国之后,并不能够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 要的被译出。译经的工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持,集合全国出家、在家、中 国、外国各类人才之菁英,从事于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历史上记载,鸠摩罗什大师译场,编 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我们在经书上所见的译者,那是用译场的主持 人(好像学校的校长)来作代表,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而是译 场内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现在保存在中国的,是汉文系统佛经,是相当完整的。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逸失传了,残 留下来的很少。佛经除了汉文经典之外,第二个大系,是藏文经典。藏文经典一部份是从梵 文直接翻译,另一部份是从汉文转译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把佛法带到西藏; 所以佛法传入中国西藏比内地晚六百年。在藏王对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后,又从印度传进一支 ,因此,中国西藏的佛法是由内地和印度传入的。佛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说法,其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目的是对治我们这个时期 、这个地区众生的种种苦痛。地区指的就是地球,时期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 共一万二千年的法运。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到底在哪里呢?第一、造恶——造 十恶业。佛用“戒”学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 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 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最后用“慧”学对治愚痴。造恶、散乱、 愚痴是这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贴妙药来对治。佛陀说法是因众 生而说的,众生如果没有病,佛就无法可说。这跟大夫因病用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众 生有病,佛就有法;众生没病,佛就没法。就如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 况非法。” 众生没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硬要佛法也会变成病。这如一个健康的人天天吃药,哪有 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说佛法的一切经典依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 就是论藏。这是图书分类 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清朝康乾年间,把全国 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 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到启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 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 的,慧学是调行的——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 是智慧。你说他怎能不快乐呢!(四)六度
  1布施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过日子?要怎样待人处 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 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已广泛的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萨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 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 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 的愿望、希求 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 有求必应。 ”那为什么有人求不到呢?是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 实真相就是道 理!如果懂得道理、晓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 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守则,我们要细细地体会。佛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健康长 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 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哪里来?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 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因为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什么那些人 不发财而他发了财?佛跟我们讲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呢?财布施!所以六 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 ”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 长寿。因此,想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 三种因。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一生 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靠修因,这是永 远不变的定律。
  (1)财布施“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 的法门,归纳起来就 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 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着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的 理解布施太狭隘了!哪里是菩萨修的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 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 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烧好了,你是 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 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哎呀!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 ,要我天天 去侍候他们。”这样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念头一转 ,牢骚、痛苦 就变成布施波罗蜜,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刻就得到佛法快乐和智慧的实益。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 。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为什么呢?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 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 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啊。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 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 为 什么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 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侍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再说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 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 。如果能存这样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 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 就是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会讨厌 。反之,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绍佛法,是 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啊!你们不懂的,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 恼 、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慧,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活美满!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 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马上就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着 讲,底下的人坐着听;坐着听的人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为 什么呢?因为观念、心境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个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 人不起劲,那就会疲倦、厌倦了。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甚深 、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营养。今天大家讲求这个营养那 个营养,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门里面的“禅悦为食”。禅是什么? 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 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得欢 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 长寿、年轻、不衰老 。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脸的,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 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 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呢?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 施,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 看,念头一转 ,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一个是觉,一 个是迷。迷者——样样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得的好处真正不可 思议,没法子想像!样样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一点点,而且得到了就没有了。你说,谁是 聪明?谁是傻瓜?所以说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 用钱是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的。假使处处 为自己着想,那是很笨的,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 能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报就更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 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念头一转,就是行菩萨道;转 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财布施,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诸位自己要多多去体会,多 多去思维,就会做得圆满。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又把它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 ,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 内财布施。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 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 们有一颗布施的心,那么每天时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是修菩萨法。所以菩萨法跟凡 夫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 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这个初 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什么不为自己呢?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两种执著 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 佛。那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著而已。因为 执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说这是恶。你不想出三界,那就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 、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
  (2)法布施第二种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因此, 它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 。它通常被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 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 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譬如说,甲烧得一手好菜,乙不会,但很想学,甲就尽心尽力的 教导乙,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会做工程,我会做,我指导他、教他,也叫法布施。对 小朋友讲解小学课程,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酬 劳的传授,都属于法布施。要是有代价、收学费的,那就不是布施了。或许有人会问:现在 学校老师每个月拿薪水,他们教小孩,这算不算法布施呢?这就在于教师的一念心。如果教 师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为名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为薪水,或是为了升等,想从讲 师升副教授、升教授,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的。 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沉、灰心了,教导也就不够热心,动力是有限的。所 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佛法。佛在无量寿经 上告诉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此处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的法布施不究 竟,唯独佛法布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才艺,断烦恼、 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唯独大乘菩萨法里面才具足, 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无不赞叹。看看我们佛教界,布施经典是最重要的一项;其次是讲经说法 的录音带、录影带;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请,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广到社会,这统统是法布 施。可是现在我们把经本翻开,后面往往印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权所有, 不准翻印”,这就不是法布施了。这是什么?是商人在卖书啊!法施的功德利益 统统都没有了 ,那只是世间商人开书店做买卖而已!录音带也是“版权所有,不准拷贝”。甚至于少数请 讲经的,也要先谈好供养——讲多少小时,给多少供养——这也变成买卖了,这都不是布施 。所以菩萨行一定只为利益众生,绝对不为自己。假如某个地方没有供养,但是大众真正渴 望佛法,佛菩萨就自己出路费满众生的愿,绝对不勉强不为难任何一个人,只要大家真正 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
  (3)无畏施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 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 ,这一类的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 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 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 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 可知,只要叫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 寿。说到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 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法布施得聪 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想要这三种果报都得到,就 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 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兼俱聪明、智慧、健 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 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说:“古希天子”。自古以 来希有的。那是真的,一 点都不假,也不是他夸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无 畏施,才得这么大的福报!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 ”的意思。 怎样把布施做到究竟圆满呢?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世 、待人、接物,只要转一个念头,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 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我们应当怎样放下呢?放下就要能 “舍”。舍 后面有一个字——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 舍是什么呢?各位,你有没有烦恼?有!那为什么不把烦恼布施(舍)掉呢?你有没有忧虑?你有 没有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圆满、得大 自在了。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练习慢慢的舍,舍到 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舍掉了,那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
  2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 ,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 着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 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规矩,父子、夫妇、 兄弟,这是伦常,他有长幼 ,有自然的一种秩序,绝对不能颠倒!一颠倒,家就乱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烧饭而言 ,烧饭也有顺序——洗米、下锅、调温度……,不按这个法则,饭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 菜,下锅也有先后,乃至于学习,也都有次序和方法。学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严。我们要 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 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是圆成佛道。成了佛,才有能力广 度众生,才能够圆满实现第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否则的话,光说,做不到,便成空 愿。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成佛?做菩萨不行吗?”须知,菩萨虽 然度生,不能度阶位比他 高的菩萨;纵然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阶位的等觉菩萨;成了佛,等觉菩萨也在度化之内 了。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够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有这个愿,慈悲的力量就会发出来 ,就能够精进不懈。现在人,虽然是天天念四弘誓愿,愿心,没有发出来。为什么呢?因为 还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恶心。所以他有分别,某甲跟我很好,我度他;某乙我讨厌他,我 才不度他呢。如此,便要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加注解——某 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 是真愿,不是圆满的愿。因为圆满的愿心一发,就是菩萨,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华严经上初 住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叫发心住。这种心就叫菩提心,是不得了,不可思议的,绝不是六 道凡夫的心量。佛常常教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教我 们如何过日子,怎样生活 。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并且做到恰 到好处。要知,方法里面还有方法,方法 重重无尽啊!所以这两句话不局限在狭隘的学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用上。如这一段给大家 介绍的六度,是六大纲领、六个方法;每一度里,又有许多的方法,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啦 。只要能够善于运用,哪有不自在的!哪有不快乐的道理呢?这是持戒波罗蜜。
  3忍辱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 要有耐心。当年翻经的法师, 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在古书上常常记载着:“士(读书人 )可杀不可辱”。谈到忍 ,什么都可以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