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83|回复: 0

南师:涵括十部大经论.三百多部显、密思想集中精华之宗镜录 15 能斥小除邪,刳情破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5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以前强调过,你们再体会一下。前面过去了,过去就过去了。未来?未来还没有来。中间这一段空空洞洞,要你先认识心意识现量的这一面。但是有许多同学,把这个观念弄错了,认为这个意识清明面,就是现量,也错了。你假设观想得起来,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前一念,真能观想阿弥陀佛屹立而不动,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也是意识的现量。一个是空像的空量,一个是有像的现量。千万不要弄错,弄错严重得很,不要说没有讲过。我讲了,如果有一点表达不完全,我有口过的;你们听错了的,不关我的事。      当然,这是个人小的现量。大而言之,诸位,真到达了大悟的境界,身心桶底脱落,与山河大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混而合一,如庵摩罗果在手掌中一样,一点灰尘,如梦如泡,那才是证到心意识的现量。不要妄认为,喔!我这一下就做到了,那很严重。平常有一点“空”,就认为这就是“禅”喔!千万不要错认了这个现量境界。
    比量:我们一切缘虑心,一切的思想,一切的学问,一切的聪明,都是比量来的。比量是为计较心来的,一切后天受来的知识,比如我们买东西,这个大,这个小;这个是,这个非;这是因,这是果,这是缘,这都属于比量。
那非量呢?精神病的时候,或是到我们要死的时候,脑子毁坏的时候,有时打坐的时候,出现的那个境界是非量的境界。非量是错误,但也不能完全说它错误,以现代新名词“心影”来说是另一种现量。如果着了魔境,就会把非量当成真实现量。
      所以永明寿师说,要修禅悟道,“故须三量,定其是非”,不要笼统。笼统而认为那就是悟了,那真是“误”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一定要在这三量上分别得清清楚楚。“真修匪滥”,真的修行不可以马虎一点,不能掺水。
      四分成其体用四分,唯识的相分、见分。一切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是现象,现象就是相分。而见分呢?我们知道,相分的那个能知之性后面是见道的见分。所以明心见性,是见道的,见道不是证道,不可把禅搞笼统了以唯识学来说,见道就是见道。
楞严经》上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非见能及第一个“”是能见之见第二个“”是所见之见,见相分之见。我们眼睛能看东西,这是眼识的作用,能见到眼识作用的那个能见之见,见那个见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那个见道之见,不是所见之见。看到光,看到空,那都是影像。
    “见犹离见那个能见之见,能所两空了以后,非见所及姑且称见道不是我们心见、眼见所能到达的。
      这是《楞严经》上所提到的,但是现在一般的人都在拼命批驳这部经典。有一预言,《楞严经》是所有佛经中最后传入中土的;将来佛法衰微时,它又会是最先失传的,那末法就来了。所以我要将《楞严经》翻作白话,就是怕它失传了。因为到了清末民初,梁启超指楞严是一部伪经。梁氏对佛法的研究较晚且无深刻工夫和造诣,但他当时颇负盛名,所以一举此说,随声附和者不少。所以盛名所致的因果很大。为人千万莫出名,一句话错了,所种的因不只一生啊! (编案:有关《楞严经》之传入经过及论证,请阅怀师所著《楞严大义今释》之叙言部分)
      唯识中指出,见分,见到还不算数,还要证分,身心投入证到这个境界。你说“空”,眼睛一闭,什么都不知道;那不是空,那叫大昏沉。现量没有弄清楚。若说:“我有一点知识,大概也清楚。”那叫细昏沉,佛学要有一点研究,心性要分清楚,不然误了自己,何必学佛?所以要证分,证到这山河大地合一的法界同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要证到;证了还不算,你证的对不对?还要考查考查,叫证自证分。唯识的三量四分,有条理、有秩序、有理论、有实验,步步丝丝入扣,是非常科学的。所以永明寿禅师说,你们用功,明心见性而证道的,就拿这代理尺码来量一量。故须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滥,四分成其体用,正理无亏”。
“然后十因四缘,辩染净之生处。”
     你悟了道以后,以十因四缘来辩,来决定。那么你爱生西方极乐净土也好,东方也好,都可以。 (编案:十因为: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摄受因;五、生起因;六、引发因;七、定别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详见《瑜伽师地论》卷38。旧译四缘为:一、因缘: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二、次第缘: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生起。三、缘缘: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四、增上缘: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新译四缘为:因缘、等无间缘、缘缘、增上缘。详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一、卷八十五、《成唯识论》卷七、《俱舍论》卷七以及《大毗婆沙论》卷21。)
     三报五果。鉴真俗之所归。”三时报应,五种果位,你爱出家求真入道也可以,在家、在俗修行也可以,只要你正见清楚。 (编案:三报为:一、现报:依现在之业,受于现在之果报。二、生报:依此生之业,受于次生之果报。三、后报:由作业之生,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五果为: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此五果顺序及解释,各种论典略有不同,详见《显扬论》卷18、《俱舍论》卷6、《瑜伽师地论》卷28、《辩中论》卷下,尤其《大毗婆沙论》卷121,除总说外,别说更为详细。)
     “则能斥小除邪,刳情破执。懂了这个道理,自然不会走小乘的路子,也不会走邪门外道的路子,更不会被妄想情感所困住,不会落在一般的执著上面。所以他再三的说明,著《宗镜录》是为了后世的学者,才有这慈悲的著作。
                                      《宗镜录略讲》第16章 尽乾坤是个眼
上次讲到“三报五果,鉴真俗之所归,则能斥小除邪,刳情破执”,重点:要讲禅宗的明心见性就必须把唯识心的作用弄清楚,才能够真正彻底地明白见性的道理。
下面是介绍当时宏扬唯识的人:
遂乃护法菩萨,正义圆明。西天大行,教传此土。
      护法是个人名。当时印度护法等人,都是宏扬唯识宗的大将、大宗师。西天指印度。印度后来唯识之学大行,慢慢传到中国来。
日沈而再朗,慧云散而重生。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彻,不一不异,触境冥宗。非有非空,随缘合道。
     这些文字都容易看懂。但如果谈修证,一般所谓参禅或其他佛法的修证,偶然的心境上得一点修养、清净、安祥则有之;但是心地法门与物理世界能够彼此融通,不是理论,而是事相。事相就是事实、功夫。真正功夫到了,心与境能够融会贯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1 0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