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37|回复: 0

南师:涵括十部大经论.三百多部显、密思想集中精华之宗镜录 15 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5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义学之乘自有阶等,在中国的佛教大体上就有两种差别。一种是专门讲修行功夫的,例如禅师,过去学天台宗的也叫做禅师。另一种是“义学”,义就是理,是专门研究佛学,讲经教的。      所以,过去一般人称那法师讲经教的,就叫义学沙门。古代修禅的人多半是义学出身,例如临济禅师,是唯识宗的大师,最后却绝口不提唯识了。如永明寿禅师等,每一位大祖师,义学三藏十二部都是透彻极了,二祖也是。不象后世修禅,经教不研究,只得参个话决,偷得缘虑之心,这后果很严重。当然,修行与义学这两派自唐、宋以来,素来有点不太融洽的。从南北朝以来,禅师穿的是修行的黑衣服;义学沙门穿的是紫色的衣服;讲经忏则穿的是银灰色的,有五色衣服的分别。义学沙门穿的比较讲究,而禅师邋邋塌塌像小说写的济公和尚一样。
      有一天,有个义学沙门在一个地方吃饭,刚巧有位禅师来,晓得他是大法师、讲经的,故意逗他玩:
    “法师,您也在这吃饭,阿弥陀佛。法师您讲什么经的?”“我讲唯识,大乘宗的。”“您讲多少年了?”“二十年了!”“我要请教法师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在唯识宗有部《百法明门论》,归纳心法一百种。)“法师啊!我请教您:‘昨天下雨今天晴’这是属于那一法啊?这法师呆了!答不出来!脸红了。这禅师故意逗他,大概是老朋友了,于是说:“那您反问我,我回答!”“那‘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啊?”“这是唯识宗的心不相应行法。
      一点也没错,心不相应行法,所以我们缘虑心没有办法控制它。譬如时间,说一切唯心,但这自然的现象,根本上识控制不了,总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所以说,过去有许多禅师,你看他不讲座,他照样有阶等。
    义学三乘,自有阶等”,义学三乘: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菩萨乘(大乘),自有阶等啊!《宗镜录》是完整的一部佛学大法。为什么还要将佛学举个大纲问号在此,永明寿禅师自问自答:
答:前标宗门中,已唯提大旨。若决定信入正解无差,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
    明心见性成佛,当下即是宗旨在前面卷第42时,说得很清楚。一般人都晓得一切唯心,但是那个心?心在哪里?若说:我也相信啊!一切唯心,那你是迷信。一般用的是缘虑心,因为你没有见到自性。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你虽然相信,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正信;要“决定信入,正解无差”,一切知见没有差错,功夫到,见地也到,那才是真正的正信。
     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话可说。所以释迦牟尼佛到了最后只好不说话,拈花!说了没有?说了。语言,不完全只是嘴巴,有表情,全身都在说,才表达完全。但人与人之间往往当面不用开口,也知道对方心意,迦叶微笑,正是一种“身体语言啊!《指月录》载,佛说法而后否定一切:“我说法49年,并没有说一个字。”
       当年在大陆上研究佛学的一些朋友很顽皮:
     唉!要讲扯谎,我看释迦牟尼佛第一。”“去你老兄,怎么这么讲!”“他自己说的,‘说法49年,无一字可说’,当面不认账。”叫人笑得肚皮都笑痛了,大家都知道在说笑话。事实上是否定了一切,但是也真说了真话。这一切理论说了都不是的;直到了,“言思路绝”才是。但是为什么还要举这一部书呢?这是一部中国真正的佛学大纲。
窥见今时学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说。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注意了!为什么要写《宗镜录》?因为慈悲心。看到现在一般学者,用思想头脑,好高骛远来学佛,“多著言说”,对于佛法乱七八糟吹得很厉害,吹得头头是道。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理论讲得很高,“心外无法”,但里头贪嗔痴慢疑,样样具全,念念常随境转。“唯知口说于空”,嘴里讲空,“步步恒游于有内”,每步、每步他都空不了,执著得很厉害。这是永明寿禅师说明为什么要作这一部书的原因。禅修到宋朝已经变了样,不得了,口头上的佛法太多了。这几句评论,文章好、字句好、意境好,且都对仗:
       “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只总举心之名字,微细行相不知。”而且一般修禅的人,都在笼统般若、颟顸佛性抓到一点“心”的影子,就认为悟道了;一点“证”的影子,在无明中便认为这证了禅,这严重的很。
      现在一般人只总是举一个心的名字,对心的功用体会到一点点,可是“”那微细起的作用,一点都不知道,这个要注意!尤其我们在座用功多年的人,你坐到进入一个定境,却被心的妄生,思的一面,牵走了而不知道,一样是走入外道喔!所以见不明,是第二个严重问题。
      “若论无量法门广说,穷劫不尽。今所录者,为成前义。终无别旨,妄有披陈。”进一步说,佛法是无量无边,方法多的很。现在一般修行的人,抓了一点鸡毛就拿它当令箭;抓了一点,就以为都学完了。无量法门誓愿学你学了几个量呢?问号?要广说佛经无量法门,穷劫不尽,这劫数完了,再来个劫数,永远说不完。现在永明寿禅师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节录下来成这本书,“为成前义”,为大家学佛找出一个正统的真正的理论。“终无别旨,妄有披陈”,并不想另标旨,也不敢妄加意见。
    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凡夫心地迷了,转入六道轮回而悟了本性,就成了圣人。这一明心见性的心地法门,是凡圣的根本,但心的现状怎么样呢?现在国外的心理学、心象学(心的意象,也是心的作用)研究得很多。所以我们打坐,有时候得到清静,正是心影喔!拿佛学来说,正是心的行相,还在动相喔!还没有证到心的本体。大家要注意!
     所以永明寿禅师再三告戒,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源先明行相,它的动向,你没有看清楚,我们打坐得到清静,那也是行相之一。有时候打坐有光影,有各种境界,那是第六意识,独影境界之一。这一认错,严重得很,自己对不起自己。
                  三种心态 四种体相
       “故须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滥。四分成其体用,正理无亏。”唯识点出来了,因此达摩祖师当时传给二祖神光时,叫二祖以《楞伽经》印心,楞伽是法相唯识中的五经十一论重点,也是禅宗的重点。
     《楞伽经》唯识讲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什么是心的现量?大的心的现量很严重喔!举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心的现量。所以有时候,我们大家用功,偶然一念清静,三际脱空,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好象是空,这不过是意识的偶然现量的一部分。你不要认为前念已灭,前一个思想过去了,后一个思想没有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6: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