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03|回复: 2

[佛教生活]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 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安慧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五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支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如是四句随其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所以者何。若缘苦体为恼苦时。于苦境界必求远离故。名依止远离。若缘爱相苦集为苦集时。于此境界必求离欲故。名依止离欲。若缘苦灭为苦灭时。于此境界必求作证故。名依止寂灭。弃舍者。谓趣苦灭行。由此势力弃舍苦故。是故若缘此境时。于此境界必求修习故名回向弃舍。

    觉支修果者。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见道自体故。

    八圣道支所缘境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故。

    道支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体。正见者。是分别支。如先所证真实简择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发语言故。正语正业正命者。是令他信支。如其次第。令他于证理者决定信有见戒正命清净性故。所以者何。由正语故随自所证。善能问答论议决择。由此了知有见清净。由正业故往来进止正行具足。由此了知有戒清净。由正命故如法乞求佛所听许衣钵资具。由此了知有命清净。正精进者。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者。是净随烦恼障支。由此不忘失正止举相等。永不容受沉掉等随烦恼故。正定者。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

    道支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道支修习者。如觉支说。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习正见。乃至广说。如是诸句义如前所说道理应随顺知。

    道支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

    四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苦正行者。谓依未至及无色地。如其次第。奢摩他毗钵舍那微劣故。乐正行者。谓依静虑双道转故。迟通者。谓钝根依苦乐二地。速通者。谓利根依苦乐二地。

    四法迹者。谓无贪无嗔正念正定。无贪无嗔能令增上戒学清净。不因贪恚门毁犯学处故。正念能令增上心学清净。由于所缘无有忘失持心令定故。正定能令增上慧学清净。由定心者能如实遍知故。

    奢摩他者。谓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如是九行令心安住。是奢摩他。令住者摄外攀缘内离散乱。最初系心故。等住者。最初系缚粗动心已。即于所缘相续系念。微细渐略故。安住者。或时失念于外驰散。寻复敛摄故。近住者。从初已来为令其心于外不散。亲近念住故。调顺者。从先已来于散乱因色等法中。起过患想增上力故。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寂静者。于扰动心散乱恶觉随烦恼中深见过患。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最极寂静者。或时失念散乱觉等率尔现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专注一趣者。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平等摄持者。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毗钵舍那者。谓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普遍寻思周审观察。为欲对治粗重相结故。为欲制伏诸颠倒故。令无倒心善安住故。此中诸句依正行所缘境说。或依善巧所缘境说。或依净烦恼所缘境说。简择诸法者。尽所有故。最极简择者。如所有故。普遍寻思者。由有分别作意俱行慧建立诸法相故。周审观察者。委具推求故。

    又依奢摩他毗钵舍那立四种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非毗钵舍那。此类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或有一类。已得毗钵舍那非奢摩他。此类依毗钵舍那进修奢摩他。或有一类。不得奢摩他亦非毗钵舍那。此类专心制伏沉掉双修二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此类奢摩他毗钵舍那二道和合平等双转。此中依于止观说四种道。初已得止故宴坐住心。乃至平等摄持。未得观故还复宴坐。依三摩地简择诸法。乃至周审观察。第二与此相违。第三二俱未得双进修习。云何修习。谓听闻法由受持门进修正观。以此为先进修于止。第四已得二种相应俱转。

    三根者。谓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欲知根者。谓于方便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此中显示顺决择分所摄方便道。及见道十五刹那所有诸根。是未知欲知根体。言诸根者。谓意根信等五根。由未至等地所依差别故。如其所应有乐喜忧舍根随一。忧根者。谓方便道时顺决择分后。于上解脱希求欲证愁戚所摄。如是十根先未知真。为欲得知修习转故。名未知欲知根。已知根者。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是已知根体。所以者何。即前十根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乃至金刚喻定。于如是有学道中。未有所应知境。曾所不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者。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言诸根者。即前所说九根除忧根。于无学道中说名具知根。具知者。谓阿罗汉等此所有根名具知根。无学身中无有忧根所应学无故。
    复次依止修道分别修义。谓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当知此中所说义者。谓依止上地现前修习道时。下界下地所有善根。虽不现前亦皆修习。何以故。于彼得自在故。自在者。谓转增胜现行自在故。

    究竟道者。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何等为十。所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云何名一切粗重。略说有二十四种。谓一切遍行戏论粗重。领受粗重。烦恼粗重。业粗重。异熟粗重。烦恼障粗重业障粗重。异熟障粗重。盖粗重。寻思粗重。饮食粗重。交会粗重。梦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劳倦粗重。坚固粗重。粗粗重。中粗重。细粗重。烦恼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如是二十四种略摄一切粗重。

    一切遍行戏论粗重者。谓执眼等诸法习气无始时来依附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即此名为戏论习气。从此习气眼等诸法。及名言执数数生起。领受粗重者。谓有漏诸受习气。烦恼粗重者。谓烦恼随眠。业粗重者。谓有漏业习气。异熟粗重者。谓异熟无堪能性。烦恼障粗重者。谓猛利长时烦恼性。业障粗重者。谓能障道无间等业障性。异熟障粗重者。谓与谛现观相违。地狱等自体得。盖粗重者。谓能障碍善品方便盛贪欲等性。寻思粗重者。谓能障碍欣乐出家欲寻思等性。饮食粗重者。谓极多少食于方便行无堪任性。交会粗重者。谓两两形交身心疲损性。梦粗重者。谓睡眠所发身惛劣性。病粗重者。谓诸界互违所发不安隐性。老粗重者。谓大种衰变所起不随转性。死粗重者。谓临命终时诸根乱性。劳倦粗重者。谓远行等所作支体顿弊性。坚固粗重者。谓无涅槃法者。如其所应。所有戏论粗重等性。粗中细粗重者。谓欲色无色所有粗重。如其次第。烦恼障粗重者。谓声闻独觉菩提所治。定障粗重者。谓九次第定所发功德所治。所知障粗重者。谓一切智性所治如是随其所应。一切粗重永已息故。名究竟道。如说如是行者。心解脱圆满。慧解脱圆满。身粗重永息。由成就念为因故。于最初门善调善护善防善覆极善修治。谓于眼所识色乃至于意所识法亦尔。

    系得者。谓于粗重积集。假立系得性。

    离系得者。谓于粗重离散。假立离系得性。金刚喻定者。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此复略有二种。谓方便道摄无间道摄。方便道摄者。谓从此已去不为一切障所碍而能破一切障。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云何此金刚喻定名无间。谓此相续流非世间行所间缺故。坚固者。非一切障所坏。能坏一切障。极坚猛故。一味者。无分别性纯一味故。遍满者。缘一切所知法共相真如为境故。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无间转依者。谓已证得无学道者所有三种转依。何等为三。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心转依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名为转依。即是真如转依义。道转依者。谓昔世间道于现观时转成出世说名有学。余有所作故。若永除一切所治。永离三界欲时。此道自体究竟圆满。立为转依。粗重转依者。谓阿赖耶识一切烦恼随眠永远离故。名为转依。

    尽智者。谓由因尽所得智。或缘尽为境。所以者何。由有尽故而起此智。名为尽智。或缘尽为境故名尽智。此义意言。于此位中由永断集令无有余。所得智名尽智。或缘因尽为境故名尽智。

    无生智者。谓由果断所得智。或缘果不生为境。所以者何。由有无生故所得智名无生智。或缘无生为境名无生智。此义意言。由有当来一切苦果毕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虽缘余谛为境亦名无生智。或缘苦谛无生为境。故名无生智。

    又十无学法。当知依止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说。何以故。无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无学戒蕴。无学正念正定。是无学定蕴。无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无学慧蕴。无学正解脱。是无学解脱蕴。无学正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

    复次道谛有四行相。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何故名道相。因此寻求真实义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是诸圣者证真义路。是故名道。何故名如相。以能对治诸烦恼故。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何故名行相。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觉悟真实道理。于无常等法起常等颠倒。善能修治此颠倒心。令离颠倒觉真实义。是故名行。何故名出相。趣真常迹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究竟常迹。是故名出。问于诸谛中有十六行。皆通世间及出世间。世出世行有何差别。答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别故。有障无障性差别故。有分别无分别性差别故。所以者何。于诸谛中无常苦等十六世间行于所知境界。不通达真如性故。烦恼所随眠故。依名言门起戏论故。如其次第。不善悟入有障碍有分别。出世间行与此相违。善悟入无障碍无分别。由此道理世出世行互有差别。云何出世行无有分别。而善悟入。所知境界由彼诸行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如无常行于无常义。余行于余义。随其所应亦如是。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14: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