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其它] 净土深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个问题是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十八愿也没有摄尽一切众生,对诽谤正法跟五逆不是它就不能摄受吗?    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解释得好,他说十八愿是就平常说的通途而论。因为你平时就诽谤正法,你不可能仰信。你不能仰信或者信的不真实,当然不为十八愿所摄,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可能由于你信乐之心不坚固,起了恶心颠倒,因而你就谤法。譬如《梁皇忏》当中,说到有一位外道修到升非想非非想天了,自以为已经成佛,八万大劫之后,禅定消失,他就想我还有烦恼,我还没有成佛,佛陀骗我。这一念恶心谤法,立刻堕落为狸猫脖子上一个虫子。所以你生起恶心谤法,即得恶果。你无法信受极乐世界,无法仰信阿弥陀佛,是你不入弥陀愿海,当然就不为十八愿所摄。    那么《观经》上十六观下品下生为什么又能被摄受呢?因为他是地狱相现前,极度的恐怖,生起了一念真诚的忏悔心,具足十念,求佛接引往生,所以可以为十八愿所摄。这两种不同情况,毫无矛盾冲突。起一念恶心,就不为十八愿所摄,就不能往生。可是临终舍掉恶心,起大忏悔心,又可以被摄。就和按开关一样,按对了电灯就亮,按错了就亮不了。这是因果律决定的。不是弥陀不接引,佛的本愿是要摄受一切众生的。    下面还有十五分钟时间接着要稍微讲一下另一件事情,希望你们用心听,但是也不要认为我在批评人,我觉得作为一个出家人,固然是无诤,但既然我们有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这里把我们的疑虑谈出来,希望给大家参考。就佛法的立场来说,这种事情应该公开讨论,那就是有关《无量寿经》会集本的问题。从古以来这个会本总共有三会一节,就是有三种会集本,还有一种节录本,把《无量寿经》竟然节录成一卷。很有意思的是这三会一节的作者都是白衣居士,最早的是宋朝的王日休,但是后来遭到了莲池大师的批评。既然大师的批评在前,我有将自己疑虑公开说出的责任。这牵涉到我们怎么去尊重经典以及将来佛法流传的权威性的问题,这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其次,面对会本已经流通的事实,最大的疑虑是佛法在将来二百年以后,后代子孙如何面对分歧的事情。我作为一个净宗行者,有责任将这个时代当中对待会本的另一种看法表达出来。对会本我提出十八条质疑,希望大家仔细地思考。    一、古德不弘疑:会集本古即有之,但古来大德皆不弘扬,唯有民国以来才有少数人弘扬。    二、康本流通疑:古来净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译本,持诵、注切??疏、弘扬,现在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的《净土五经》中的《无量寿经》,是印光大师选定的,也采用康本。    三、能证非人疑:会集本的证明者——慧明老法师,并不专修净土,也不是学教之人,据云是参禅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为证明者。    四、勤苦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很专心、很辛苦地会集佛经。经云:“历劫勤苦非涅盘因。”错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么、证明什么呢?佛法“宁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法是法,必须拿法的证据出来,佛陀讲:“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来做为法或非法的证明。    五、感应非证疑:弘扬会集本的人,宣称有很多人读了会集本,得了感应。其实感应只代表了众生有诚、菩萨有感的事实罢了。感应并不能证明会集本的无误可信,不能纯拿感应印证会集本之正确。    六、割裂经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说,都是经文嘛,应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优婆塞菩萨戒经》上讲,倒说经律,抄前著后,犯菩萨轻垢罪。更何况割裂经文!    佛以一圆音说法,天台判四教,华严判五教,南山律过判三教,净土宗判二教……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佛法混滥而做的。所以不能说——都是佛法,都是经文,所以就可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佛说:不得增减经法。所以,对于经法,我们应当明确无误地传承。    七、愿数不同疑:古来有关弥陀本愿之说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愿为本,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观无量寿经》也讲四十八愿。而会集本仅二十四愿。    八、三辈对应疑: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十八愿(信)、十九愿(愿)、二十愿(行),三愿与三资粮了了相应。经文下卷也有三辈往生,以对应此三愿。而会集本将三愿抄前著后,完全混滥,无法与三辈往生文相对应。    九、三愿明确疑:弥陀摄取众生的三愿,十八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这样,三资粮的组织次第清晰、明了。而会集本则完全看不出此三愿各具的信、愿、行。    十、有违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满前人译本不尽善尽美的,因此找出梵本,重新翻译,但是绝对不采用会集的作法。且会集佛经,从古至今都是白衣居士所为;古今高僧大德,历代以来,从来没有出家人做会集本的事情。    十一、轻视梵本疑:《无量寿经》十二译,均属出家大德所为,都采用由梵本重译,表示对法的慎重,对梵本的重视与尊重。    十二、分经招报疑: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段,一字未改,也未抄前著后,竟惨遭地狱苦报,更何况会集本分割五部经文,抄前著后,又另立标题。要知佛陀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你读《华严》才懂——“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并非凡夫俗子小心小量所能测度的。而且佛意深广、圆妙,昭明太子强以已见分经,尚有地狱惨报,何况会集五本,令各经文意大乱呢?    十三、各解不同疑: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况且佛在不同地方说同样的法门,自会有不同的经文产生,这也是梵文原本各有不同的原因之一。而会集本全然不考虑梵本各有不同的存在事实,硬是牵强附会地将不同的译本进行会集,自然大失原貌,也让众生失去接受不同经典的熏陶机会。    十四、体系不同疑:应知会集本采用的五种现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译的。不但各时代用字、遣词不同,而且各译本所据的梵文原本更是完全不同。尤其是各大译师对佛法、对净宗的立场、认识亦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译的经文,其内容、立场亦有大同小异之处,从而各自形成体系。如今会集本无视文句、体系不同的客观事实,而完全以个人私见做所谓的“整合”,只有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罢了。    十五、信力不足疑:古德译经者无一不是有修有证者,方能译经。如安士高、玄奘法师、久远劫来发愿译经的千佛译师鸠摩罗什等。而会集佛经的人,修证并未得到普遍之认可。而且古代译经,大多奉诏而译,皇帝集天下之人力、物力、财力于译经场所,是如履薄冰一样地谨慎从事。今只一人,修证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轻率地以一已之力而会集佛经,信力何在?    十六、有违传承疑:中日莲宗历代祖师,皆以康僧铠之译本做注。而会集本一旦推行,将使祖师注解渐趋无效,也等于断了莲宗传承。    十七、今人不许疑:切??今日有许多法师,或默默摒除会集本,将其束之高阁;或作少分说明,不应受持会集本。例如台湾性梵老法师就讲:“会集本不能当作另外的译本。”慧净法师也讲:“会集本不了弥陀三愿,混乱弥陀三愿。    十八、舍利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临终后烧出舍利,证明他道德修持好,从而肯定会集佛经这件事没有做错。其实,一个人稍有修行,就以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对,这正是泛修行论!如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对泛修行的迷信,将导致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罪过真是大极了!弥陀法门是特异、一乘、圆顿、究竟、了义的捷径法门,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净土圣贤录》、《法华经持经记》等,就明了深信了。但这并不意味会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以上是对会集本的十八点质疑。一部经的弘扬,牵涉到法门的兴衰。我是爱护法门,所以提出肤浅的看法,希望能普遍引起有心护法的大德的反省。弥陀法门难解、难信、难思。我诚挚希望护法大德在弘扬净土的作法上,能更加谨慎。这是众生之幸,佛教之幸!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 问题解答    要我来之前,已经病了几天,并未治疗。来之后没有想到用这样方式讲净土法门,竟然每天讲六个小时,以致自出家以来,嗓音第一次这样的严重沙哑。你们听得很累,我也觉得很抱歉。时间有限,希望大家继续打起精神。    净土法门难解、难信,不容易学,可是效果不可思议。要讲解清楚不是短暂几天内可以做到得到的。如果按照一部经论来讲,因缘不够成熟,无法做一些整合,面对知见的愁林,难以脱困。所以我用这样分几个讲次的方法,希望给大家一些实际的利益。可是几堂课下来,愿海法师告诉我说:“你这种讲法恐怕他们不能受益。有的人反映好象有些地方似懂非懂。”所以让大家提些问题,我稍有选择的给以解答。为什么要稍有选择?我是说要找最适合众生、最适合这个讲次的问题当众回答。    问:法师慈悲,请问在家人受菩萨戒,三业不清净,又不忏悔,这样念佛能否往生?    答:从理上说,如果有人犯戒,三业不清净,又不忏悔,没有惭愧,这种人是不大会念佛的。无惭愧心的人都有很重的自我坚固心。如果他愿意念佛,则多少会有些惭愧心。无惭愧心的人,要他真心念佛是很困难的。他甚至会感到害怕。    既然我们是凡夫,因此不能够看到这个人恶到极点,就对他说:“你会下地狱,你不可能往生。”我们不能给他这样受记,因为佛力不可思议,众生业感亦不可思议。你看莲花色尼犯了那么多戒;你看央掘摩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这种人后来证得无生法忍,大乘菩萨当中他是一个很重要的菩萨。所以是我们智慧不够,我们不能看其表面就这么随意论定。    从弥陀接引众生的本愿上来说,弥陀佛是不舍恶人的,因为诸佛视一切众生如一子,对于一切善恶能彻底了知而不起分别。凡夫立场才分善恶。而在诸佛的眼里,再怎么恶的儿子还是他的儿子,他还是会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的,只要这个儿子愿意投归他。    所以有一位法师说:“就是因为我是万恶不赦的罪人,我才为弥陀的本愿所摄。”这句话说得是过火了。其中有一个意思,就是他已经承认自己是个万恶不赦的罪人。如果当你自认为你是一个“修行人”的时候,这种自认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罪恶。因为透过这种妄想认知之后,你就在众生当中起大分别心了,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我们打个比方,我们站在地面上看阿里山是不是很高?可是如果你站在西藏来看阿里山不过是个小山丘。因为西藏地平面是海拔四千公尺,而阿里山不过二千多公尺。在这里你怎么看都会分别玉山和阿里山有高有低。但是如果站在月球上看,整个地球表面不过是平面而已。没有高低之分,它们的差异太小了。    我们是凡夫,在凡夫的立场看,众生才会有你犯戒,他守戒;你是恶人,他是善人。站在佛的至高无上的智慧上看,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了,都是无明种子,差异性并不是很大。所以佛才能同体大悲,不会有分别,佛是这样证悟的。所以你认为有恶,在佛的眼中没有恶。不是弥陀佛不能分别,而是弥陀佛证得诸法实相,彻底的毕竟空。有人说:“五逆十恶还能下品下生,我这个善人反而不能往生,太不公平了。”你认为你是善人,他是恶人,那是你的分别,当然你会疑惑。    有人会问:“法师你这么一说,善恶都没有分别切??了?”我这样讲的意思,并不是你就可以造恶。作为众生来说,这当然是明确的。“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凡夫当然要讲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弥陀佛是彻底觉后的大圣,觉后空空是讲理体,就理体来说,佛并不分别善与恶。所以佛能接引一切善恶众生,就正是在理体上来看侍的。所以你对于善与恶,要回归到六祖《坛经》上说的“不思善,不思恶”而平等看待。净土法门、弥陀本愿是了义法,我们要分别善恶,要止恶修善,可是在弥陀法门底下,一切善恶都被本愿慈光所摄。    宝莲香比丘尼谤佛说:“犯淫欲非障道法。”她讲了此话后,女根立刻出火,大地裂开,现身下地狱。她为什么不求忏悔、不求往生呢?首先是那一刹那来得太急太快,她身边没有善知识嘛!其次是她缺少《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她一直未栽培福德、因缘,没有遇到善知识讲净土法门,结果就深陷地狱了。更何况净土法门难值难遇,累劫见过佛的人,才能听闻到这个法门,才能听闻后生欢喜心。    如果深陷地狱,又一念至心的念佛,火焰能否化成清凉呢?当然是的,这有公案可循。不但你化成清凉,在你旁边同样在地狱沸汤里被煮的人,只要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一入耳根,全部火焰就化成莲池,人当下就浮在莲花上面。小鬼立刻跑去报告,阎罗王说:“那没有办法,那是弥陀大愿,他们将被接引走了。”这样地狱一下全空了。妙境长老曾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太容易了。”是啊!只要在地狱中,用麦克风大声喊南无阿弥陀佛,让彼处所有众生听到,他们一念仰信弥陀本愿,刹那佛心充满地狱,依据唯心所现的道理,地狱相灭,一下全空了。要地狱空并不难,不过要将众生度尽才难!    为什么会那样呢?因为在那样极度痛苦的环境下,只要你听到弥陀圣号,你的心灵能够领受,这就是大善根。那深心的仰信、悲恋正是众生往生的契机。这也最能彰显弥陀佛深奥不可思议的功德。    问:有位居士受菩萨戒,与媳妇相处不来,常常怒骂咀咒,现在她长了喉癌,唯一的儿子又出车祸死了,这位居士平常也念佛,现在却怪菩萨不保佑,她这样子的念佛,功德怎样评价?    答:念佛功德不可思议,现身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只是反应出来的时间有速有迟。念佛还是功不唐捐。她边念佛边骂人,这样念佛功德会迟一点发芽,因为她骂人的嗔心强烈嘛!她骂人一定脸红脖子粗,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好象一句话要把别人骂死。所以祖师说:“众生造恶时,勇猛精进,念佛时畏畏缩缩。”但是不要怀疑念佛的功德。    就是现在她开始谤佛了,造恶有眷属的恶,造了一个恶,又产生下一个恶,容易让她断善根,所以光念佛不懂道理也不行呀!有人念佛七弄八弄念到毗卢遮那佛去了,他的师父、师公也没有这样念,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没有人这样念的。所以忏公听了摇摇头说:“唉!念佛还是需要懂点道理。”念佛功德如何评判?对此你不要怀疑,她的念佛还是有功德的。她可能在谤佛,那都是分别计算的,恶有恶的果报,善有善的果报。既然她愿意念佛,只要她“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还是可以往生。弥陀佛已把往生最简单的条件——信心,告诉一切众生,他只怕众生不往生,不会再设一个门槛。因此只要众生愿意念佛,我们就应该赞叹他,不管他多恶、多懒散,众生业力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出家人贪、嗔、痴具足,自赞毁他,互相诽谤、斗争,如此心态念佛能否往生?    答:这种人倒也很难得,一方面造恶,一方面还愿意求往生。这种人基本上是有善根的。何以故?他能造恶,又能念佛。嘿!念佛很不容易呢!要有清净心,才能念得下去。这种人很怪,一边很猛烈的造恶,一边又无惭愧的念佛。让我说,只要他“欲生我国,至心信乐”,只要他不要骂到正法上去,不诽谤正法,不造五逆,还是可以往生。    你会说:“法师你这么说,是不是太宽容了?要是这样,任何出家人都可以造恶而不怕了。”话不能这么说,弥陀本愿没有所谓宽容不宽容,他把往生最简易的条件教给一切众生,他只怕众生不往生。你大概想这样吓唬他:“你这样造恶,再这样骂人,你不能往生哦!”这大可不必,你可以用另外的道理去引导他。他既然能够念佛,你还是要赞叹他,不管他多恶。    如此心态能否往生?你是指这样心态很恶,还在斗争坚固。其实两个小孩整天见面就打架,可是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儿子。有两个兄弟打架打得不是你死,便是我活,他们的父母只是把他们拉开,骂一骂,罚个跪,还是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儿子嘛!世间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佛?    他们两个兄弟就是斗得不可开切??交,互相诽谤,可能是过去的恶缘。你看提婆达多,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犯五逆罪,又叫阿阇世王子去把他爸爸干掉,再去杀他妈妈,谁都说他下地狱。可是让所有人跌破眼镜,释迦佛却在法华会上给他受记成佛,所以说往生业力不可思议,佛法愿力不可思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僧团里谁打架,谁怎么样,如幻如化的看待这些,不要过于认真。你看他两人今天骂得水火不容,可是过两天哥俩又好了。谁能知道呢?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劝他:“唉呀!你这样心能平和吗?这样念佛会给人家笑话呀!你这么恨他,万一临终不凑巧他一现前,那你不能往生怎么办?”你可以拿这个来唬他。    问:僧团里面有人不守公约,心怀谄曲,好象也念佛求往生,如果这种人心态不改,是不是不易往生?    答:对!这种人倒是不易往生,这种人不是造恶,而是内心谄曲,当然也会对弥陀佛内心谄曲。或是过度的小鸡肚肠,不自信,只追求讨好别人,而不是念念投归阿弥陀佛的摄受。老是在虚无之事上面争夺,在临终时还想这些事:“唉呀!我的僧服怎么办?我的袈裟怎么办?我的钱又怎么办呢?”老想这些,不想弥陀佛,这种心态有些危险。这种心态对于往生的确是个障碍,这是他的性格问题。刚刚说的那两个人是恶缘问题,他们本性没有这么糟,而是恶缘现前。可是如果是你的性格,那就很麻烦。你对一切很谄曲,弯弯曲曲不直心,那你对弥陀佛就可能一直无法契入。    有一位章能法师,在家时当流氓,成天打架滋事。后来梦中有人让他出家,他又遇到广钦老和尚也让他出家,结果迷迷糊糊出家了。昨天还在喝酒吃肉,今天就被剃度。理了光头,穿上僧衣,走起路来还是一付流氓样。别人跟他讲:“你已出家了。”“哦!出家了。”这才搞清楚。他没有文化,听说拜《法华经》可以开智慧,他就要拜经。可是经上的字不会读,去问师父,那位师父给他泄气,训了几句赶他走,他捂着鼻子回来就哭了,还是硬着头皮照常拜,经还没有拜到一半,就开始明白经文的道理。拜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经上就生出很多舍利子,放在手里玩,一掉地下不见了。后来他三步一拜修苦行,就有感应。今后只要他发愿往生,就能往生。这种人很值得赞叹,忏公很赞叹他。    问:念佛法门平常怎么用功?临终时容易起颠倒心,怎么样去预防呢?    答:这是两件事,传统的中国净土宗告诉你平常修诸功德、植众德本,念佛一心不乱。这当然是对的,不过我加深这个说法,就是念佛的时候要“带理念佛”。就是平时要多了解净土法门的真实意义,体会弥陀佛的本愿,尤其是要体会十八愿,这样把十八愿跟二十愿合并起来修。念佛之前,思维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往生?弥陀佛本愿为什么是大乘法门?为什么是大乘的真实之教?为什么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    为什么说愿力不可议?你想一想,你们当中在这里出家的或是在别处出家到这里参学的,你们愿意在此修学,虽然跟悟光师没有关系,各人的因果各人了,表面上看好象是这样。可是如果没有悟光师当时发愿,在这里盖庙住下去,你们就是想修学也兜不拢,所以虽然各人的因果各人了,不过还是跟某人的发愿有关系。道观师从遥远的竹南来到这里,但是如果这里没有人发愿请人讲经,他就是发愿要来也没有用。可见你们今天在这里听讲经,就受到别人愿力的笼罩了。    假如这位尼师是位大比丘,他的哥哥是总统,道观师要来的时候,他让他哥哥派个汽车或者派个直升飞机把道观师送过来,那么道观师就在这位大比丘的愿力笼罩底下,来的更快。我们再接着想,这位大比丘就是法藏菩萨前身,现在是弥陀佛,具足无量功德,那么只要你愿意来,他就让你一下子就来了。就这么简单。所以你不要觉得弥陀愿力他是他,我是我,他怎么摄受我?愿力又看不到,也拿不到,我怎么能一念就往生呢?上面的比喻就是说明看起来悟光师和你没有关系,她有什么愿力可以摄受我呢?其实今天你已经在她的愿力摄受之中了。将这种道理推而广之,就容易理解愿力本来就能摄受人的。    我们一般把愿力想成是虚无飘渺的事,其实它本来就是存在的,世间的凡夫都有这样大的愿力,何况法藏菩萨历劫勤苦修行,就象《法华经》上释迦佛描述的那样,每一颗微尘都是法藏菩萨用他的血肉和愿力编织出来的。你我踏在他愿力的国土上面,所以他的慈光、愿光时时照摄我们,只要你愿意,弥陀佛自然就摄受你了。    可是有人就是不能往生,我打一个简单比方,太阳光照耀在大地上,它毫无私心,平等普照,可是有人不走出房子,阳光就永远照不到他。到底是阳光有偏袒呢?还是各人有愚痴、聪明的差别呢?佛的慈光当然普遍照耀一切众生,然而众生有愿、有不愿,有敢领受与不敢领受的差别。    平常怎么能够保证临命终时正念不失,我说过平时“带理念佛”的方法。当然如果你信愿坚固、专心一意切??的念佛,那也不会有问题。另外一种是思维启发你那种大喜充遍身的信心,彻底的导向弥陀本愿。可是有人说这样只有弥陀的愿力,没有自力,这怎么可能?我说过愿力不可思,这是第一。第二,这个没有自力的说法也不对。我问你:“你去思维弥陀本愿,然后领受弥陀本愿,那不是你的自力吗?”我说彻底导归他力,可是那个导归的力量还是你的呀!就好像阳光普照,可是走出去让阳光照晒的还是你自己嘛!所以怎么样保证临终不起颠倒,正念不失,平常要带理念佛。    问:经上说念佛人,无量诸佛菩萨来护念,所以念佛的人不会有冤亲债主来捣乱,也不会有意外灾害,也不会生重病,是不是这样?    答:理论上说,一句佛号,诸根具足。若“闻我名字,……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闻一句佛号,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只有你能深入理解大乘佛法、弥陀本愿,得到“大喜充遍身”的那种大喜,才会有这种力量,才能迅速地在当生或来生改变你的身心结构。然而一般人总是恍恍惚惚的,念佛还带有偷心,对佛法还是不懂、不太信、怀疑,甚至还在造业。这样在恶缘尚未消除时,念佛虽然可以种善根,但是业障的力量还太大,自己忏悔修行还不能将业障转过来时,当然还是要随业受报。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说念佛没用,它仍然会使你今生重报转轻,远报转近,恶报转善。我们常说念观世音菩萨神咒、大悲咒,一切所求皆能满足,唯除不善与不信,《大悲陀罗尼经》上是这样说的。很多人参加大悲忏,求到最后没有效果,这就是他的信心不坚固嘛!你不能说佛法无效哦!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有人出家受具足戒,在学习坐禅时得了癌症往生了。有人说那是他出家的因缘,是不是出家才得这种病?    答:怎么是出家才得这种病呢?我讲两个公案来说明。过去有一位王子,极度的挥霍玩乐,一位婆罗门对他讲,“你再过七天就要死翘翘,死翘翘之后,因为你的福德都被你用得光光的,你要下地狱去了。”他很害怕,跑去找迦叶佛求救,迦叶佛说:“好吧!你去受八关斋戒。”他剩下七天生命,还舍不得去,又玩了六天,到第六天傍晚才跑到寺院里受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完戒就死了。其实他后升到天上修行去了。    另一个公案是说一个老年人年老得子,非常高兴。他供养一位尊者,那位尊者对他说:“你供养我,有什么祈求吗?”老人说:“我年纪大了,我希望能老年生活过得好一点。”尊者说:“好吧!你把你儿子抱过来。”尊者抱过他的儿子,一下子扔到河里溺死了。那位老人说:“我供养你这位尊者,你还问我要什么好处,我竟然把我的儿子溺死了。这算什么呢?”他简直要杀掉那位尊者。那位尊者说:“你别急,稍等一会儿。”那条河里冒出一团黑烟,对老人说:“你还不赶快顶礼尊者,要不是尊者替你说情,我就是要来害你,要你晚年生活痛苦不堪,我是你前世的仇人,我投胎到你家是来报仇的。因为你供养尊者,尊者帮助你,为你解怨释结了。”    各位,祸福难测呀!世间常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是世间人的宿命论,可是对佛教徒来说,是福是祸唯心造。所以,他今天发心出家,表面上看,出家后得了癌症,这一定是过去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不要随便的评论说:“出家好倒霉哦!不出家没事,一出家就得病死。”他就是这一世有一个大的恶缘,可能他早该死,可是这大恶缘必须等它完全消除掉了,才能寿终。但是出家功德殊胜,所以不让他再受那么多苦,立刻得癌症结束生命,换另外一期新生命好好修行。在历史公案里讲这种情况的有很多很多,唉!众生业力不可思议!    问:第十八愿只说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便能往生,难道不需要发菩提心吗?    答:第一、至心信乐本身就是菩提心的一种;第二,他能够至心信乐也是他带理念佛的结果。他理解大乘佛法,懂得大乘佛法的彻底方便。因而他当下能够至心信乐。所以至心信乐并不是表面上喜欢而已,它是有理证的。不过也有一种人完全不懂得道理,也能够至心信乐,表示他过去有善根、福德、因缘。尽管他眼前不懂得什么是菩提心,可是他已经冥合了菩提心。为什么?因为弥陀佛的本愿会引导他到极乐世界之后发菩提心。    但是在三辈往生当中的下辈往生是十八愿所摄,也是要发菩提心的呀!是的,那是指修十八愿的最高价位也要发菩提心的。万一没发呢?譬如下品下生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他怕都怕死了,能念佛就很不容易了,还能叫他发菩提心吗?他照样能够被摄受往生。    也有人说发菩提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资粮,这个说法其实应该检别,不切??尽然如此。我们可以说发了菩提心可以保证上品生,但是不一定是上品上生,这要看你发的多不多,证的深不深来分上生、中生、下生。但是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仍然可以往生,不过品位在中品以下而已。因为是否能够往生是在于信愿的有无,不在于菩提心有无。虽然信和愿很容易带有菩提心,然而万一你不带菩提心,一样可以往生,这就是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问:什么叫泛修行论?为什么说“泛修行论”是错误的?    答:在我们中国人中间,其实不单在中国人,在人类修行方面一向都有这种“泛修行论”的观念。如果说这个人是个老修行,就认为他说的都对。举个最实际的例子,假使一个人死后烧出了一些舍利子来,一般人是认为他有道德、很有修行,证明他生前的一切做法,一切说法都符合佛法,这种看法就是“泛修行论”。这种观念当然是十分荒谬的。    第一、一个造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忏悔念佛,也能下品下生,往生极乐,乃至于“但觉法师语,尽皆得往生。”甚至于一条狗、一只猫假如宿世有善根,在因缘会合时,也能往生。据说佛光山有一条狗也能烧出舍利子来。众生都有佛性嘛!也有那些老人一辈子没有皈依,临终时才听闻佛法,死了以后照样烧出舍利子,我们能说他一生所做的都合乎佛法吗?    第二、佛法太深了,众生太愚痴了,常常有人过去有一些善根,今生能够实修,可是由于佛法的博大精深,他有少分的实修,就以为他可以代表所有佛法的真理,这种观念是会害死人的。我们看自古以来有不少这样的修行人,他因为自己有修,又少有所证,可是他又不知道自己证悟的阶位如何,就把他所修、所行、所知、所解拿来解释一切的佛法。旁边的人认为他有修有证,他所说的都不会错,这叫依人不依教,也叫依人不依法。我们要讲“依法不依人”,不依人不是单指没有修行的人,也包括有修行的人。一切有修行的人都可能对佛法的某些部分不懂,或是知见不正确。下面举一个最明显的例证。    佛灭度之后一百年,戒律分割为五部律。这五部律的开山祖师都是阿罗汉(即使烧出舍利子,并不能证明他是阿罗汉),阿罗汉号称无诤,可是对法的看法,仍然有歧见。可见阿罗汉在佛的智慧下,仍然有迷惑。更何况今天稍有修行的人,当然他对佛法有所迷惑,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有点修证,就肯定认为他说的都对。这种依人不依法的泛修行论,害死佛教了。    中国的佛教常常被人讥笑有祖师法,有家庙法,有家法而没有佛法,师父说的都对,可是偏偏忘记了佛法。有人就这么糊涂。有人在台湾访问了一些道场,提出男女众共住道场是违背戒律的。他们回答说:“我们老师父是这么说的,男女相是假相,我们应该在男女相中修无相。”可是释迦佛没有这么说,所有的祖师也没有这么说,他们的师父敢这么说,他们就拿着他们师父的话把释迦老子推掉了,把所有的祖师大德推掉了,把戒经完全否定了。因为他师父有修行,所以他师父都对,他师父最高、最大、比释迦佛还要了不起。    象这样的“泛修行论”常常可以见到。“呀!他烧出了舍利啦!”“唉呀!他知道我心中在想什么哪!”“他能飞啊!”“他是开悟了的啊!他的话都要听啊!不能怀疑啊!”佛法不可思议,一个人稍有修行,或者稍有感应,那不过是佛法大海中的一滴水珠而已。众生愚痴,以少为足,就象我们常说的“尊瓦砾如金玉,敬猕猴如帝室”,把那个碎石头、破瓦砾尊崇得象金玉一样。对在树上跳来跳去的猕猴敬重的象对天神一样,这不是愚痴吗?看到有人稍有一点“修行”,稍有一点“感应”,就认为他代表一切佛法的真理,连释迦佛亲口宣说的佛法都不要了,其后果不就是使佛法逐步的被扭曲、被偷换,一点点的变质而最终毁灭吗?    净土法门是特异法门,它有弥陀佛的大愿摄受,乃至于一条狗因为过去有善根、因缘,往生以后照样可以烧出舍利,这是不可思议的弥陀本愿摄受的结果。甚至于五逆十恶的人也可以往生。当然我们没有说这种有修行的人是恶人,我们只是说这种“泛修行论”的不可取。既然此人是一个善人,而且又好乐修行,那么蒙佛接引,烧出一些舍利子来,不是很平常普通的事吗?何必去搞恶性膨胀,把他捧得那么高,甚至比释迦佛还高呢?    西藏有位喇嘛后来去了美国,在天华书店出过一本书,他讲了这样一句话,真是肺腑之言。他说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大修人,名利财色迷惑不了他,可是有一件事容易迷惑他——自以为有修行的修“慢”。我想你们大概不会有修“慢”,因为切??你们还不知道怎么修嘛!现在还是很谦虚的。可是哪一天让你们见佛、见光、见花的时候,那就可能不一样了。一个修行人,因为他的亲证,让误解为证得了什么了,这是一种“慢心”,这种“慢心”很难除去,他以为他能为众生做什么了,他能代替诸佛说法了。他以为他应该行慈悲,为众生做这个做那个,甚至要超出他的能力范围来做事,那就是着魔了。所以戒律上订上有增上慢。修行人要是有了增上慢,就会走到糟糕的地方去。    佛陀告诫我们要依法不依人,这个不依人是指有修行的人。有修行的人败坏佛法比不修行的人更加厉害。因为他所知多嘛!他的信众多嘛!如果他在扭曲佛法、否定佛法、你不知道嘛!有些地方的净土行者就是这样,佛经上怎么说的他们不知道,祖师们怎么说的他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的师父是怎么说的,他们把他们的师父的话当成了真正的全部佛法,这就是泛修行论造成的严重的依人不依法。这种现象很可悲,很可怕。    我再举一个眼前的例子,对于广钦老和尚的修行成就,没有人敢怀疑。可是今天他所遗留下来的道场道风,连忏公都要有一点点话要说了。忏公说念佛还是要听点经,懂一点佛法的道理。那我们能说广钦老和尚这么有修有证,所以传下来的脉都对吗?广钦老和尚在承天寺曾经有男女众共住的时候,忏公虽然并未批评,但是曾竭力劝请老和尚盖专属女众的道场。可以坦白告诉各位,其实老和尚之所以在六黾盖女众道场,就是因为忏公劝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这么说:广钦老和尚修行时,男女众共住道场,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做。这样说法对吗?    连释迦佛都这么说:我说过的法你都可以思维、怀疑。除非大乘法,你要用你的善根去领受,因为对佛说的大乘法,你是无法思维的。这里说的是佛说的大乘法,不是别人说的大乘法。别人说的“大乘法”,当然你还是要经过思维去领受。所以佛陀在说法时,告诉大家不要对人产生权威的看法。我们今天来给大家介绍净土法门,不过是给你们一个参考,不信就算了。我没有以权威自居,我不敢也没有能耐以权威自居。我在谈“泛修行论”这个问题时无意去贬低或是批评哪个人,只是说明我们不要“泛修行论”。    你们昨天不是提出了一个例子,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死后舌头烧不坏吗?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他是发愿要做证明:“如果我翻译的经没有错,我死后舌头不会烧坏。”所以他的舌头在火化中烧不坏,是随着他的愿而显示的感应。他并没有说以此来证明他很有修行呀!他没有完全修梵行,他娶了妻子,有非梵行的行为。他只是要将这一件事来证明他翻译的经没有翻错。希望大家了解这个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有人说研究这部经、这部论,今世研究不完来世可以继续研究,真的是如此吗?    答:是真的如此,没有错。因为他好乐这部经论,临死也放不下。如果他生前没有造很多恶业,来世还会做人,由于宿缘所牵,他又来研究这部经论了,不过他也就死在这部经论上面了。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们要跟师父一起发心,累劫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大家也都同意这样发心,结果果真都来了,可是有人就换成了四只脚,跟着师父跑来跑去。所以跟师父一起发心,要看自己的功夫怎么样嘛?师父说不定是大菩萨,你跟师父一起发心,那就有一点不自量力了。    研究经论是要你早一点成佛度众生,可是你却只是为了研究这部经论,不愿往生,不愿成就。这好象你坐飞机到美国去,到达以后本应该下机办事,结果你看到飞机上太美了,空中小姐那么亲切,到了美国,我不下飞机,我要继续在飞机上坐下去,这不是过了河又背起船吗?这不是无聊、愚蠢吗?研究经论的目的是帮助你往生,往生的时间到了就往生去,一到极乐世界,有诸佛给你说法,你是一闻百悟乃至千悟,干吗还要留在娑婆研究经论,听法师们讲经说法,那有什么用处呢?这种执着真是可怜呀!    问: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佛教对此的看法怎么样?    答:你提问的意思大概是生都搞不好,还去管往生的事情干什么?“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他不谈鬼神的问题,他只谈今生,不谈过去,不谈未来生,总之,他不谈眼前看不到、思维想不到的事情。    可是,在佛教来说,人生是在轮回当中,因此,“生”与“死”其实没有差别,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是死的结果,死是生的开始,一切生命在出生之后,即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死事实上是同一体的。透过佛教这种宽阔的生命理念,佛弟子从来就不只是赞叹“生命是很美妙”而已,其实“死亡也很美好”啊!因为死亡还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切??!在大乘佛教的究竟理念里头,生命根本没有“生”与“死”这回事,整个生命只是个不断的流程。我们应注重的是:生命在整个流程中,应当如何安置,而净土法门正是在教导一切众生,如何自我安置好这个生命的流程。    所以有些人说:我们助念,度死也要度生,这是方便善巧的说法,度生即是度死,哪里有生与死的差别,你死了就去投胎了嘛!下一世只是这一世的延续而已。为什么要讲高调说:我度死更要度生,不必要那样讲法,那是善巧方便度众生,可以这样说,不要被人家舌根骗了。    问:为什么佛法不能使人移风易俗?    答:我首先要说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能够说这里有佛教,这里应该一切都好。那要看这里有没有人真正在弘扬佛法。    佛法本身没有问题,不能以信仰佛教的人其思想行为如何,来判定佛法好不好。问题的重点在于信仰佛法的人他到底懂不懂得佛法?知不知道该怎样应用佛法,也不是看到这里有佛经、有出家人什么的,就认为这里应该一切都是清净、正确的,而是要看学法的人的身心表现如何?是否学对了?    问:为亡者助念时,如何让亡者相信有极乐世界?    答:你要用你自己相信有极乐世界的强固信心去感动他。愿海法师跟他的信徒讲:“你们来参加助念团,我就让你们每个人都往生。”他又说:“我一定往生给你们看。”他自己有这个强固的信心,当然信徒们就跟着师父跑呀!假如你自己还不知道有没有极乐世界,你自己都没有信心,都这样怕怕的,你怎么叫别人往生呢?这是第一。    第二是你对亡者开示的时候,不要站得远远的说:“你有没有听到我说呀?”人都死了,就不需要再问他听不听到你说,不要看到死人,就不敢讲话。要把助念度亡人往生的事情当作喜事来办,助念不过是送亡人上飞机,那么要对亡人讲这极乐世界要怎么走,怎样上飞机?何必心中恐怖,那么紧张呢?要带着办喜事的欢喜心,去掉害怕心,把岁数大的当作你的父母,岁数和你相当的当作你的兄弟姐妹,岁数比你小的就当作你的儿女或是你的徒弟徒孙。诚恳、热情的去开导他、感动他。也不要看到亡者死相难看,怕毒气传染你,要想自己在做弥陀使者,弥陀慈光正在照射亡者和助念人,怎么会受传染呢?从古到今从未见到助念的人突然得重病而死,当然这一次你们见到广德念佛会有人助念中得了胃出血,那是他借缘消业障,不是助念出问题了。助念念出问题来的说法无有是处!    问:依佛的十八、二十愿,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只要是至心信乐,系念念佛,对于日常的善恶业不去执着,这样是不是对往生交了保证单?    答:你如果真正领受了十八、二十愿当中的“至心信乐”,“系念我国”,能够欢喜无量,大喜充遍,这叫“信心决定”,这样确实是已经交了保证单。不过一般人不容易这样。只有懂得怎样带理念佛,才有可能逐步熏陶出来,怎么办呢?一再的去加深嘛!那么,在还没有完全达到肯定之前,你对世间的善恶不执着是有点危险的。正确的态度是:世间善要尽量去做,世间恶要尽量避免。但是看到别人的恶,不再生起讨厌的心,这样不执着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说,世间没有善恶分别,这是错误的。    问:“智信”与“迷信”的差别在哪里?    答:智信是越信身心越清净,越自在。即使你一时说不上道理来,但是心能清净,并且能坚定的说:“我能相信,佛没有骗我!”这样你是相信佛,不是相信人。    迷信是越信越颠倒、无明。产生情绪反应、崇拜反应,进而结帮派,生起群体眷属心。    问: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一定不会怀疑极乐世界,这必须有大智慧,如果我智慧不足,如何启发菩提心呢?假如发不了菩提心,只有往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感得佛接引吗?    答:启发菩提心,不一定由净土法门,一切大乘佛法都可以启发。《观经》中说上品上生,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业三福中也要求“读诵大乘”,为什么?就是要坚固你的大乘心。此外,专心的理解净土法门也是一个办法。我个人在学习以《法华经》为主的大乘经典,学习天台教法,得到了明显的利益,这是个人的因缘如此。发不了菩提心,只要生起“至心信乐”,当然可以感应佛来接引。我讲过下品往生,这种人造了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前,吓都吓死了,还谈得上发菩提心吗?发菩提心是上品生的标准,《观经》关于中品生的经文中就已经看不到要发心的事情。所以,这叫“三根普被”。如果都要发菩提心才能够往生的话,那么中根下根切??人怎么去摄受呢?    所以有人说发菩提心是往生的很重要的资粮,这就上品生可以勉强这样说。如果对泛指的净土法门来说,经文中找不到这样的依据。    而且我还要告诉大家,发菩提心不是嘴边说说我要度众生就叫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要对大乘佛法有了解乃至有亲证才行,哪有那么容易啊?菩提心不是只有大悲心而已,那个罗贝莎修女也有悲心,并且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你能说她有菩提心吗?一心当中最具特质的是菩提心,但有一点悲心不等于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要有智慧,以智慧为本的。    问:听闻佛法,对佛法能够了解,但表达不出来,怎样对治?    答:你能了解佛法但表达不出来,一种可能是你对佛法理解不够深入。第二种是你不善于自我思维,不能应用语言帮你表达,表明你学习不够。第三种是你有业障,过去你曾经障碍别人讲经说法。第四种是你内心里有属于你个人的特殊障碍,害怕讲佛法给人家听。针对这些原因,就要对症下药,用不种方法去对治。    1、理解佛不够深入:应该多听闻讲法,多思维。 2、不善于自我思维不会运用语言作表达工具:应该多背书、多背经。 3、曾经障碍别人讲说佛法:应该求忏悔。 4、内心有属于各人特殊的障碍,害怕讲佛法给别人听:应当自己观察,找出问题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广钦老和尚说:“对这个世间还有一念放不下,就会再回来轮回。”还有人说,往生兜率天的条件要容易的多,事实是否这样?    答:当然不是这样。如果你对世间还有很多贪婪,弥勒佛也不会拉拔你去兜率天。这是第一。第二、兜率天离我们近,弥勒菩萨在那里。极乐世界离这里有十万亿佛土,所以去兜率天到得快,这个观念不正确。    虽然离我们十万亿佛土,可是不融方寸!如果你到过美国,我对你讲美国的某某人,你一想就想到了他,刹那间你就去了。一切万法不出一心,我们讲有差别,那是对我们的肉体而讲的。你看那中阴身都有报通,刹那一想,中阴身就到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差别。    如果说一念放不下就会再回来轮回,这是就通途道修行说的。金壁丰禅师修行修得很好,但是他很喜爱他那个钵。小鬼要抓他去轮回,他入了无想定,小鬼找不到他,可是无想定不是解脱,后来小鬼一敲他的钵,他就跑出来了。这是一念放不下,对通途道是这样。但是当你仰承弥陀愿力,把佛的愿力放进来,那就不同了,佛的愿力能够笼罩你的业力。假如你不能仰信弥陀愿力,可以想一下我刚才讲的你们在这儿听经,就受到了悟光尼师的愿力笼罩,何况是弥陀佛的愿力,他的愿力当然是千万亿倍的不可思议。你能这样去想弥陀愿力,这就是最重要的善根,对大乘了义的信心在这里,弥陀的愿力的原理也在这里。    就通途道说,广钦老和尚说的有道理。但是就往生来说,如果你仰承愿力,则愿力的威力最大。你在弥陀愿力的摄受下,就无法再起第二个心了。何以故,因为我们是凡夫,当然有贪婪之心。可是我们已经听闻佛法,尤其是已经好乐净土法门,所以当我临终时感受弥陀愿力之时,我的愿求往生的心强烈生起,如果把这叫做“贪欲”之心,那么这叫“法欲”(即求法的欲望)之贪。“法欲”是诸佛承认应该有的。我执着的是极乐世界,执着的是念佛往生,这没有错,你这一执着,就为弥陀愿力所摄。所以临终的人念念思维求往生,你不能说这样就是开悟了,没有杂想了,而只不过是他临终时愿力正念不失,要往生的心不颠倒而已!    问:如果以经来证明,临终现哪一种相可以肯定必定往生?    答:经上说:“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就是说人死后,在他身体其它部位都冷却之后,你轻轻的去摸一下,看哪一部位还在热,就可判定他生到哪一道去。如果是头顶上热,他就做圣人了,就是往生极乐了。    可是有时候完全摸不出来,通身冷却得很快,说明他走得很快。这种情形是中阴身往生。中阴身是神识完全离开了肉体,还没有确定到哪里去。象《地藏经》上讲的:人死后四十九天当中,他在阎罗王那里论对,这时家里人要给亡者做功德。印光大师说:有瑞相也好,没有瑞相也好,没有瑞相也不能说没有往生。道理在这里。你看苑里那个无名尼师,临终前全身溃烂,她弟子解释是代众生受业报,这是她的愿力所致,这也有可能,你能说她死得惨吗?所以要看死时相貌如何,也不尽然。安土高是被别人误杀的。尊者目犍连是给人家乱棒打死的,打成肉酱,你能说他们是歹死吗?    那怎么才能肯定必然往生呢?如果他有笑容、顶热、身体柔软、闻到异香、天乐鸣空、或者梦见亡者全身发光,或亲口告诉你如何如何,那是绝对可以肯定。例如有一个小孩子的外公已经往生,他带着他的小外孙去极乐世界玩了一次,小孩没有读过《切??阿弥陀经》,可是他说的情况和经上说的一样,象思食食至,众鸟说法,老虎狮子会讲人话。有一只老虎走过来让小孩骑上,问小孩想到哪里去玩?小孩说想去迪斯尼乐园。于是老虎带他上迪斯尼乐园去,玩够了,再带他回来。正当他还想去哪里玩的时候,他妈妈见他睡的时间太长了,将他叫醒。小孩说为什么把我吵醒,没得玩了。等小孩长大以后,鉴因法师问他去极乐世界的情况。他都忘了,啥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他去极乐世界,还会忘记呢?可能他过去在某一世有极大的愿心想去那里看看,不过现在他还没有修净土的因缘,还舍不得凡夫世界,所以又回来轮回,他的阿公因他有这个因缘,就带他去玩了。这样就肯定他的阿公是往生了。    所以往生的证明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很多表现出来的现象可以证明往生。不过烧出舍利子倒不一定是往生,但可以肯定这个人得到修行的利益。有时我们也看到从来没有修行的人也有舍利子,可以肯定他是生三善道,而且是极善之道。这种人如果临终助念,那就要看他的相貌怎么样来证明他是否往生。我个人的看法是,念佛往生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阴身念佛往生,就可能不会有舍利子,另一种是由肉体出去直接往生,就可能会有舍利子,因为身心是相感相应的。但是目前尚未查到经证。属于后一种情况往生可能会有舍利子出现。    问:礼佛时观想佛的无量慈悲平等,感受于心中,并想要如此对待一切众生,观想眼前一片清净光明,如此礼佛对吗?该以何种心来礼佛?    答:你讲要联想佛的智慧、慈悲,感受在心,这是正确的。但你应该更感受到大乘佛法不可思议,弥陀佛的慈悲大愿尤其不可思议,所以要以感恩心来念佛,在感恩中生起更坚固的信心来。如果只是感受到弥陀佛的智慧、慈悲,而没有感受他的愿力加持的不可思议,这就稍有不足。当你感受到佛的智慧、慈悲,还有愿力不可思议的时候,就会由衷生起一种感激,欢喜跟放下的心情。“啊!我的生死大事已毕了。”那时再缘想自己的错误,求佛加被忏悔,生起一种求佛不舍的心,接着再生起一种我相信弥陀佛一定接引我;更相信往生资粮就在我一念信心中具足,这一点最为重要。往生资粮就在我一念信心中已然具足,剩下的不过是多增加而已。此时,念佛忆佛已是一种“决定往生”的坚信,而不再是“不知道会不会往生”的不确定感。这时的念佛一定带有感恩心,而不是以佛号进行往生资格的交换的心态了。    问:有一位在家修行人念佛念到平常能够见到极乐世界现前,但是临终的时候,反而业障重重,现象不好,问题出在哪里?    答:他平常念佛看到极乐世界,我们不能确定他在什么心境下看到的,还是一种他自己认为的?    第一、他把看到这个境界说出来,可能会招来其他业障的障碍,这种事情最好不要说。你看慧远大师一生见弥陀佛三次,从来不说。因为我们是凡夫,随便说出去之后,境界可能就会退掉,禅定也是如此。    其次,见到佛能够消业障,可是眼前你还是执着,你是凡夫,仍然还有很多业障可能使你在临终时颠倒。就是说你随便去说,你看到的境界后来就可能成为业障。我常常劝想要出家的人说:你要出家也不要让别人知道,不必去宣扬。当然已经出家在望就无所谓,如果出家八字还没有一撇,就跟别人讲你要出家,最后障碍都来了。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见了光,见了花、见了佛菩萨为什么还有业障呢?因为你业障太重了,你的业障只是消掉了它的外表或是相。但是你根本的执着还没有丢嘛!假如你的愿心还不能完全成就的话,临终时还是有业障现前的可能。我一再说往生最主要的是信、愿,是“信心坚固,愿心不动。”为什么这位在家人看到极乐世界,而他的信心还没有坚固?这表示他对佛法还不是很懂,或是他对往生的条件不很有信心,这个问题一定出在他自己身上。    问:如果临终时遇到了意外,人家来不及帮我助念,我当如何去准备呢?    答:修净土法门不能等待人家来助念呀!修十八愿跟二十愿应该修到我随时都能去。你平常要这样想,现在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能不能去啊?假使一个人要做一个什么七十大寿,子孙满堂,好高兴!在那最乐的时候有人去问他,现在你要不要往生啊?如果他说,等一下,我吃完蛋糕再去吧!这就是还有等待,这就不行,应该随时要去就去,不用带身份证,也不用带飞机票,也不用办理移交,写遗嘱,随时可以走,要这样子准备。我呢,我没有那么高杆,所以我预先把遗嘱写好了,放抽屉里,我还跟愿海法师说:在我房间的哪一个抽屉里,信封上写着“无常的嘱咐”里头把银行存款和最后该怎么用都写好了。所以我该走就走了,让他们去忙好了,我是这么准备的。    问:我平常做事很忙,没有时间持名数千乃至数万,能够往生吗?    答:我说过往生并不是以念佛多少作为交换条件的,切??是以你的信愿的成就不成就来决定的。你整天没有时间念佛,可是你整天看到世间的痛苦,能够生起欣厌心,时刻在观想,这也是念念念佛,信愿强固,就能往生。在这种观念下,为什么念佛非要念得很多才行呢?多多的念佛是说念佛能够滋长我们信愿的意思,不是用来作交换的手段的。所以如果你念佛念了几百万、几千万遍,可是信心一点也没有增加,那就是本末倒置。所以祖师讲的信、愿、行,那个“行”是在信愿底下讲的“行”。没信愿,就是你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进,仍然不能往生。离了信愿讲行,那个行是空的、徒劳无功的。“累劫勤苦非涅盘因。”就是这个道理。    问:念佛人会着魔吗?    答:念佛人会不会着魔看他用的是什么心。如果他没有想要往生,也不理解弥陀的本愿,而且贪心、私心、业障很重,这个时候去闭关,可能产生依贪心念佛。是什么样的贪心呢?不是往生的心,而是想要做祖师,想要见佛、见光那样极大的贪心,祖师是很呵斥这样修行的。如果你有那种我想得什么利益去修行,你过去的业障就会趁这个机会现前,你的功德还没有具足,挡不住业障,于是业障会借着你那强大的妄心而进来,这是有可能的。这不能怪弥陀佛圣号力量不够,是因为你不了圣号,也不能体会圣号的功德慈悲、方便,这样修行不会得力,我们承认这样的念佛就可能会着魔。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有一位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他整天将佛号挂在嘴上,不知道这一句佛号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推动力?这位老人临终时会不会往生?    答:有一些研究经教的人,常常嘲笑那些不识字的老阿婆念佛是有口无心,这是以凡夫知见来看待念佛人的。昨天我在讲弥陀圣号的无量功德时,引用了四十八愿中十二条愿文,说明能听闻到弥陀圣号都不容易,更何况是持诵圣号呢!患老年痴呆症今天多的是,听说台湾一万人中间就有一两个生这种病。那你有看到有几个老年痴呆患者会念佛呢?为什么别人不念,而他会念佛?他一定有善根,没有善根决定念不来。    以前在某道场有一个人着魔了,法师教他念佛,他一张嘴念“阿”字的时候,那个魔鬼就掐他的脖子,我们亲眼看到他的脖子上有两个被掐的坑,我们就用大悲水洒在他身上,鬼就离去,他就说:“阿弥陀佛好难念哦!好苦哦!”你们看,那个魔就不让他念,可见阿弥陀佛圣号的力量以及圣号能代表的愿力加持不可思议。这应该不难理解。打个比方,譬如一个国家的总统写了一个命令,指示某地某单位该怎么做,一个小兵拿着这一纸命令到某地去下达指示,虽然总统没去,而总统的意志已经在某地变成行动了。凭什么?就凭那一纸命令。同样道理,弥陀圣号不是轻易成就的。这句圣号功德成就时,就代表弥陀佛的一切愿力已经圆满完成。当一个人持诵圣号或是听到圣号时,也就是表示弥陀佛的一切愿力展现在他的面前。这位老年痴呆患者会念佛号,可以肯定在他身上有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至于他会不会往生那还要看他有没有这个愿。老年痴呆并不是白痴,而是他的脑子反应越来越僵化,僵化到混沌状态。但是他的我执仍然在,内在的自我思维仍然少许存在,所以他还是可能存在有往生的意愿,这是第一。第二,当中阴身脱离人体时,是一种舒服的解脱,不管死亡时多么痛苦,在中阴身离开人体的一刹那,他会感受到解脱的快乐。然后随业力奔六道而去,该下地狱的下地狱,该升天的升天。老年痴呆症是肉体方面的痴呆,当他的中阴身一脱离肉体,他生前的愿力可能会重新生起。以他生前念佛的功德力,持续等流的推动力,就可能让他善根显发。如果那时正好旁边有人给他开示助念,他便很有可能往生了。    问:有人说人死了,六根都没有反应了,你对他说法开示有什么用?    答:这种说法很荒谬、很幼稚。肉体的六根都没有了,中阴身刚好都有,而且还有五通,有他心通,天生具足。你讲英语,他都能听得懂,甚至你心中动念,他也能知道,中阴身的五通是报得的。所以肉体死亡了,还可以度他的中阴身嘛。那位死了八天的老阿婆生前没有皈依,也没有念过佛,可是通过开示助念,还是送她往生了,这就是证明。所以不要以知之薄少的佛法和世俗偏见来看待助念的事情。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佛法深广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资料  ◎第一讲「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小引    净土法门源自印度的大乘佛教,而大兴于中国,前后历千余年而不衰,其普应中国人之根机,可见一斑。从南北朝以至民国初年,历代大德,或毕生专弘、或他宗兼唱,或单劝信愿以持名,或敷演教义而导归,一代代龙象辈出。使得净土法门,无论于解、于行、于修、于证,皆有丰富的启示流传于今日。然而也因为法门三根等被,因此说理有深有浅,更因为是诸佛彻底大悲大用的方便施设,因此各宗各派率皆引本宗之教义而解释净土。如此一来,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与累积,难免使净土教义,显得庞杂混乱,而有难窥核心之叹。    尤有进者,今日汉传佛教,一方面解行专修已渐被世间弘化所取代,于教、于证难免有薄弱之势,如此一来,对净土法门之教,证,更加的模糊儱侗也是必然之事(其它宗派亦然)二方面也由于其它地区所传承的佛教,正随着经济与信息发达,而逐渐地引入,更使得表面看起来「没什么」的净土法门,逐渐地被年青一代僧伽所忽视或遗忘。虽然其间也有一小撮「真宗」学者,正以炽然之心,专弘「他力本愿」之净土思想。但至少在目前,仍受限于弘扬者之性格及法门内涵之偏极性(稍有不契于中国民族性)而未能取得足够之影响力。    放眼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汉传佛教地区,其弘扬净土者:说理,率多以启信为主,以单一宗派立场而敷演教义尚不多见,何况调和各说以突显净宗妙义?如此说理,诱引初机固然有余,若要导引人天师范,成就不坏之信行,则如椽木求鱼。论行,则不外是佛七、念佛会等,然率多僧俗混杂,闲岔不断,应景居多。既无深理以导行,又无专精克证之环境,如此论修,则七日喃喃,种种善根可耳,若求现证实有不能。          从教理的庞杂未加调和,到教风的儱侗未能澄清,以至弘扬的不力,而无法普被中上根。今日的汉传佛教,看似仍有很多人在「念佛」,可是净土宗衰微、俗化的空气,却已然明显可闻了。    「净土深义」,是由去年解夏后,以四日七个讲次的时间,针对出家众的净土法门概述之录音誊稿修润而成。之所以取名为「深义」,并非学人有什么深的领悟或证体,只不过为了有别于针对「在家信徒」所做的净土法门介绍,此次讲座乃企图用经证的方式,以标显净土宗行者(尤其是出家人)如何启信、立愿和发行。因为是以僧伽为对象,又重在确立净土法门不离大乘,却又别异于通途大乘的性格,因此说理稍深,而权且安立此名。       一方面限于个人学修薄少,二方面也受制于时间有限,讲座中仅以净土宗之大乘本质,特异性格之来源及往生三愿之比较分析等三项主题,做为发挥之主要纲领。此外亦旁及起修之方式与《无量寿经》之会本问题等,所说大体皆不出古来正义。唯于往生三愿中,对比了中国净土宗及日本净土真宗的思想差异,及其所衍生的不同修持方式,从而粗略地提示了九品阶位与往生三愿的互相关系,并藉此而确立中国历代净宗祖师的修持阶位,以响应真宗学者对中国传统净土宗的批评。这算是比较新的一种观察角度。然而本文终究是讲录誊写而成,讲解中以听众之心领神会为目的,思想、结构之严密性则非重点,今日形成文字,疏失与缺乏严谨在所难免,祈请教内大德不吝指正。    佛历二五三九年除夕夜   沙门法藏附笔于谷关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补充资料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法华经「方便品」:    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法华经「方便品」:    诸佛智能甚深无量,其智能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法华经「药草喻品」:    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法华经「寿量品」:    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    ◎为什么要讲净土法门?   (一)破除众生的疑惑、贡高、愚痴等。   (二)扭转错误修净土法门的心态、建立坚固的信心。     ◎净土法门的深义:     通途道的大乘法门,是净土法门的体,也就是它的「理论」;净土法门是通途大乘法门的用,也就是它的「作用」。有了本体也就是有了理论,也要有实践,这实践就是净土法门。理论是,一切众生的罪业如霜如露,弥陀的愿海如光如电,众生的生死如幻如化,无有涅盘,无有众生,无有诸佛。也就是因为这样,众生当体即佛,那怕千劫的愚痴,只要一念仰承,禀承弥陀的本愿,即能如幻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这样讲来,极乐世界就是那如幻的大乘、毕竟空义的终极表现而已。所以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也就是说,如果缺了净土法门,一切众生无法趋入诸佛的大智能海;如果缺了净土法门,诸佛无法圆满度化众生的深悲大愿。所以净土法门是众生跟诸佛,最彻底的佛法应用,净土法门有这么深的大乘道理在它的内涵当中,我们不应该随便以凡夫识见而轻视它。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分三类:    (一)自力的修法:西藏的净土法门,回向发愿往生,以修颇瓦法为代表。比喻:自己造飞机、自己飞过去。    (二)自力跟他力相感的修法:中国的净土法门,自己回亦努力修持,以具备资粮,然后发愿、回向,弥陀佛有感应来接引。比喻:弥陀佛开飞机来,可是机票要自己买。    (三)彻底他力的修法:日本净土真宗,认为弥陀的本愿是彻底的他力,只要一念仰信第十八宏愿,即依此信心而往生。比喻:弥陀佛把飞机准备好了,已经在停机棚上面,飞机票放在飞机门口,只要我相信,而且愿意走过去,随时就可以拿机票上飞机。           ◎第二讲 「净土法门之特质」补充资料    ◎在家居士学净土法门,相信、好乐、坚固不退、好好念佛即可。出家人学净土法门,必须让净土法门回到佛法的本位上来,也就是让净土法门,直接植基在广大的佛法基础之上。同时也应该要有在家居士那份信心、好乐与坚固不退的热诚。    ◎从大乘真实之教的净土深义之领受,将使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时,会有以下的效果:    (一)不会觉得自己只懂得净土法门,懂得太少,不敢跟人谈论佛法。或者人家问净土法门时,你不会问一而答不出三来。    (二)对其他的教门,没有排斥的心理,能将其它教法涵归到净土法门中。会学得很丰富,信心会在教理的基础之上更加坚固,念佛行门会在教理的指导之下更加精进、勇猛、正确、有效。  出家的目的:了生脱死了生:活着的时候,必须很清楚、明白、洒脱、自在。如果一时尚不能绝对的洒脱、自在,也要趋向洒脱、趋向自在。活着的时候,必须吃得下、睡得着;跟一切人的关系,必须保持如法、平衡、清净;跟一切信徒、名闻、利养的关系,必须保持少欲知足;对佛法的关系,必须能够追求得到实际的利益。       脱死:要知道怎么死,对死没有恐惧、没有疑虑、在还没有死之前,就知道该往那里去。    ◎听闻净土法门应有的心态:    听闻一切佛法,都是为了「了生脱死」,要在听闻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生脱死的左卷(方法、保证)。听闻过程中,字字句句都要回归这句话:「这些道理对我了生脱死有没有帮助?我要怎么样由这些话来帮助我了生脱死?」    ◎梵网经菩萨戒本云:    「方便勤庄严。」→你必须已经能在这个法上面,得到了生死的确实利益了,你才能用这个法来庄严这个世界。       ◎净土法门的特质:    「难解、难信、易至」,其实这三者都是同一件事情→大乘的了义。       什么是大乘的了义?也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它皆具本具的清净万德庄严。我们久远劫来无法体会这个道理,所以「难以理解」。因为难以理解,就「难以相信」一切众生本具的万德庄严,能够透过弥陀佛的开显,藉由净土法门而建立、而成就无量无尽的大悲,展现对一切众生彻底的本愿摄受。摄受我这个薄地,彻底烦恼的、造恶的、犯戒的凡夫。因为不能相信弥陀佛的本愿,有这个力量能摄受我,接着就不能相信它「易至」(容易到达)。    ◎中观论颂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中道了义,是从这四句偈中开显出来的,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体」。可是光有大乘佛法的体,众生不能得利益。必须亲证大乘佛法的体,再透过体,发而为大悲心的作用,经过累劫栽培、熏陶,方能由体而熏陶出广大、无量无边、如幻如化的、万德庄严的利益一切众生的大「用」!同样道理,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得到大乘「体」之后,生起大悲心,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之后,经过兆载永劫的勤苦熏修、方便庄严,然后建立四十八愿所依的极乐净土。这样子的净土,它的本体是大乘的本质,然而它表现的,是彻底「大悲」的显露,而它所显露的又是大乘佛法中的彻底的「方便」。就好象将金子的本体、本性发挥到极至一般,这也就是净土法门的体、相、用。    ◎无量寿经上这么说:「不能够信仰净土法门的众生,就是过去没有善根,憍慢、懈怠,所以才不能懂。」    因为净土法门必须谦虚的领受大乘了义,而大乘了义,在法华经上说:「非汝之力,乃是诸佛的加持。」(大意)    ◎「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的究竟义,一切的方便义,诸佛的智能,诸佛的慈悲,都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中表现出来!    法藏菩萨当时他说:「设我得佛,以下四十八愿皆当成就,否则不取正觉。」也就是设我得佛,大乘的理体,大乘的无尽大悲,大乘的彻底方便,都要圆满的展现,我才成佛。今天我已经成佛了,我不再叫法藏菩萨,我叫阿弥陀佛了。也就是彻底的理体我已经证得,彻底的大悲已经落实,彻底的方便已经完成,才会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世界上存在。    十方诸佛,也是要彻底的证得中道了义,显露无尽的大悲,用无尽的方便来摄受一切众生,那么弥陀佛已经做到了,所以说「十方三世一切佛,阿弥陀第一」,正是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完成了。    三藏十二部在讲彻底中道了义的理体,在展现诸佛无尽的大悲给众生,在施设种种的方便给众生。既然「南无阿弥陀佛」正意味着无限的理体已经证得,无限的大悲已经实践,无限的方便已经安立,那么「南无阿弥陀佛」不就能横赅三藏十二部吗?所以祖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横赅三藏十二部,是有这样的道理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往极乐世界的道理:    众生虽然是众生,不过是「如幻的」作众生。诸佛虽然号称成佛,其实无佛可成,也不过是对众生而说成佛,其实无佛可成。众生、佛都离不开一个「心」字,所以心为一切的主导,而心实无心可得,心其实只是展现了中道了义的道理,心其实也是一种真理的显现而已。所以,佛、众生都离不开一个心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众生,是心作众生,都是心在作主导。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既然是空,它没有差别,佛跟众生都是心所作,而心是诸法当中的一个法,它也是空。就空性的理上而言,众生跟佛是没有差别的。     「亦名为假名」,应该也要给他一个假名字,众生因为无明,所以假名为凡夫、众生;因为觉悟,所以假名是佛,众生跟佛又如幻的有差别。因此虽然两者本质上没有差别,可是它们却又如幻的有差别,既然如幻的有差别,从佛的立场要度化众生,就用如幻的差别方便来接引众生。       因此诸佛用如幻的净土法门来接引你,既然是「如幻的」,就好象以空入空、以水入水。只要你愿意,把你那杯水倒进去,你就溶入了诸佛的大愿海当中,你就自然的溶入了。因为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就像以水入水一样的那么自然,只要你愿意,你把那杯水倒下去,就溶在一块了。而虽然净土「如幻」,但那是由真实中所开显的,因此如幻也是一种「真实」,实与幻其实也是不可得的。   ◎第三讲 「净土法门之特异方便」补充资料       ◎四十八愿其实只讲了三件事:   1、极乐世界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   2、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之后,如何摄化十方众生。   3、弥陀佛摄化众生往生极乐之愿,或众生往生极乐之机。    (十八、十九、二十愿)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信乐往生)   十九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发心往生)   二十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回向往生)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云: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能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能,次如上辈者也。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能,次如中辈者也。    ◎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九品往生文云:    十四观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  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上品下生者。       十五观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是名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 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名中品下生者。    十六观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 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莲池中。……是名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方威德……此人闻已,除八十亿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名下品下生者。    三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第四讲「净土法门之修行正助」补充资料    ◎十九愿是上辈往生,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都是,属于自力。既发菩提心,又勇于修种种的菩萨行,乃至临终时,为了要广行菩萨道,发一念往生极乐的心。印光大师云:「真发菩提心者,必求往生。」所以求往生,对于这类大心菩萨而言,基本上也是诸菩提心愿当中的一种,这是一个大修行的层次。中国的祖师有不少这种层次的人,然而并不为一般众生所了解,因此这方面(指十九愿)被强调的也就少了,因为那是祖师自己得到利益,一般凡夫不一定能承担。    ◎二十愿是中辈往生,从上品中生到中品下生都是,属于自他二力和合。系念名号,修种种功德做为往生的资粮,然后给予回向。这比较属于一般凡夫的修法,何以故?总是发心不容易,做事、修善容易一点,属于事修,慢慢的培养资粮然后回向。中国的祖师,自己可能是修第十九愿,可是教导徒众,或者一般信徒,或者讲出来的,大体是二十愿。这也就是修万行,导归极乐的意思。永明延寿禅师:所谓「万善同归」;印光大师说:「敦伦尽份,至诚念佛,妙!妙!妙!」都是指此。    ◎十八愿是下辈往生,从上品下生到下品下生都是,属于他力。此法门以善导大师、道绰大师、昙鸾大师为代表。善导大师有谓:「一向专念阿弥陀圣号是正行,万行皆是杂修」。这种修法的人,随时死都没关系,他有坚固的好乐跟信心。也就是他活着的时候,对他最重要是往生这件事情,而且也「大喜充身」的体验,而得到他能往生的证明。这是纯他力导向修法的特征。    ◎专念弥陀是正行(实相、观想、观相、持名皆属之),其它善行、杂福、教理是助行。正行如吃饭,饭永远要吃。助行如配菜,菜可以随缘、随机、随需要而更换。    ◎正行是从头做到底,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不可缺的。    助行是有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且它可能会有变更。    ◎助行的三种用意或功能:    1、正行修不来时,修一点助行来转移一下不平衡的心。   2、助行帮助正行消除障碍。   3、一切助行目的都在导归极乐,万行当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也就是正行。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方面行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抓住,一切助行才会显得有意义。    ◎十八愿的正行是大喜充身,油然不退,欢喜无量,想到弥陀佛很感恩。助行是平常闻思弥陀本愿。    十九愿的正行是修一心三观,体证中道佛性,实相念佛。助行是修禅、修忏法、乃至念佛,培养菩提资粮等等。        二十愿的正行是持名念佛或者观想、观像念佛。其它善行、读诵、教理等为助行。       ◎十八愿  信为主。愿、行为辅。   十九愿  愿为主。信、行为辅。   二十愿  行为主。信、愿为辅。   总之三愿各自皆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只是正、助不同罢了。     ◎个人的建议:(从带理念佛到三愿齐修)     不妨多注意十八愿,让你早一点大喜充身,得信心不退,往生决定。如果一下子还不能的时候,不妨修二十愿,回归中国传统,一方面多念佛、诵经,一方面修福累积资粮;以中国传统做基础修,但不妨多注意十八愿。那天因缘成熟大喜充身,那时要念佛一心不乱,如探囊取物。因为欢喜,就没有怀疑,没有怀疑就能安心,能安心就可以专心而少杂念、妄想(即使有也不怕),如此既感恩,又安心地念佛,念到全体皆佛、六根都摄时,又能大开圆解,从此由有相念佛,渐趣实相念佛,则十八、廿、十九三愿齐备矣!净土法门修行的真义、妙谛,正在于此。     ◎第五讲 「净土法门之检非与实修」补充资料    ◎佛说无量寿经:(有关弥陀「圣号」的功德,共有十二愿)    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四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五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六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七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二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三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五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七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中,光是成就、赞叹「圣号」的愿就占了四分之一!可见圣号本身所蕴涵的功德利益,实在不可思议,难解、难思。          ◎阿弥陀经:    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故。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会本(清净平等觉经)之十八点质疑    一、愿数不同疑:古来有关弥陀本愿之说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愿为本,乃至观无量寿经也讲四十八愿,而会本只有二十四愿。    二、三辈对应疑:康僧铠译之「佛说无量寿经」十八、十九、二十愿,三愿了了分明,经文下卷也有三辈    往生以对应此三愿。而会本将三愿抄前着后,完全混滥,无法与三辈往生文相对应。    三、三愿明确疑:摄生三愿,十八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此中三资粮之组织次第非常清淅、严明。而会本的廿四愿,则完全看不出此三愿各具的信、愿、行。    四、有违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满前人所翻译经典的情形,但是都以梵本再重新翻译,绝不采用会集的作法。而且会本都是居士所为,从没有出家人做会本之事。    五、轻视梵本疑:「无量寿经」前后翻译十二遍,都是出家人所译,都是采取由梵文本重译,表示对法的慎重,对梵本的重视与尊重。    六、分经招报疑:昭明太子分割金刚经成三十二分,不改一字,也未抄前着后,都要受地狱之果报,更何况会本分割五部经,抄前着后,又另外立标题。要知佛陀无尽的大智能,并非凡夫心量所能妄测,而且佛意深广、圆妙,各见不同,如今强以己见而分经,尚有割裂的果报,何况会五本,而令各经文意大乱呢?    七、各解不同疑:佛陀以一圆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况且佛陀在不同地方说同样的道理,自会有不同的经文产生,这也是梵本之所以有不同的可能原因之一。而会本全然不考虑梵文本各有不同的既存事实,硬将不同汉译之本会合,不但有失原意,而且也让众生失去接受不同经典熏陶的机会。    八、体系不同疑:要知会本所采的五个现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译的。不但各时代的用字、遣词不同,而且各译所据之梵文本亦可能不同,尤其各个翻译者对佛法、乃至对净土的立场、认识亦不相同。因此他们所翻之经文,其内容、立场亦有不少差异,而各自形成体系。如今却无视于文句、体系不同的事实,而完全以个人私见,做所谓的「整合」,根本只有混淆佛意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信力不足疑:古德译经者皆是有修,有证者,方能从事,如安士高、玄奘三藏;久远劫发愿译经的千佛译师鸠摩罗什等。而今人之修、证并未得到普遍之认可。而且古代译经,率以多人从事,其慎重,甚至由国家之力而行之。今只一人,修证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轻率会合经文,公信力何在?    十、有违传承疑:中国乃至日本净土宗祖师,皆以康僧铠之译本来做批注,而会本之推行将使祖师的批注渐趋无效,也等于断了净土宗的传承。    十一、今人不许疑:今日有诸多法师或默默摒除会本,或者少分的说明,不应该用会本。例如:性梵老法师:「会本不能当作另外的译本,只合参考用。」慧净法师:「不了弥陀三愿,混乱弥陀三愿,只合参考。」(大意)    十二、古德不弘疑:会本古来即有,但古来大德皆不弘扬会本。唯有民国以来才有少分出家人弘扬会本。    十三、康本流通疑:古来净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译本,亦未听闻不满之言,包括日本净土真宗,在他们努力研究后,甚至赞叹本经为「辞简义丰,文义完整,毫无缺失」,而且也做了种种批注。    十四、能证非人疑:会本的证明者——慧明老法师,并不专修净土法门,也不是学教之人,据云是参禅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为证明者。    十五、勤苦非疑证:有人说会本之作者夏居士很专心、辛苦的做这件事。经云:「历劫勤苦非涅盘因」,错用心了,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么?证明什么呢?佛法宁可千世不开悟,不可一世入邪见。法是法,必须拿法的证据出来,不能以「很努力」来做为法、非法的证明。    十六、感应非证疑:弘扬的单位,宣称有很多人读会本得了感应。其实感应只代表了众生有诚,菩萨有感的事实罢了,感应并不见得就是对的(卢胜彦也很有感应)。不能纯拿感应来证明佛法。    十七、割裂经文疑:有些同情的人说,都是经文嘛!优婆塞菩萨戒经上说,倒说经律,抄前着后,犯菩萨轻垢罪,更何况割裂经文?佛以一圆音说法,天台判四教;华严判五教;南山律宗判三教;净土宗判二教……,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佛法混滥而做的。所以不能说都是佛法、都是经文所以也可以嘛!为了法的「正确把握」与「明确无误地传承」,我们不应该轻易而乡愿地去同情这类事情。    十八、舍利非证疑:有人说夏居士死时烧出舍利,证明他是有道德,也证明会本这件事没做错。对一个稍有修行的人,就以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正是一种泛修行论!如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这类泛修行的迷失,是会害死佛教的。净土法门是特异法门,居士若有修行,蒙佛接引,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但这决不意谓着,他做会本就是对的。    ◎一部经的弘扬,牵涉到法门的兴衰,我是爱护法门,所以提出我个人的看法,给有缘听录音带的人。如果这样说有什么过失的话,那完全是我个人要负责任;如果这样说法能适当引起有心人的反省,那么这功德是属于你们听的人的。我今天所以要讲这一席话,是因为净土法门难解、难思、难信。而且在末法时代,已经少人弘扬的情况底下,如果稍有差池,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害怕这种事的发生。我希望我所说的,能使一些人在弘扬净土的作法上,能更加的谨慎,这是我主要的用意。  ◎第六讲 「净土法门之问答(一)」补充资料    ◎愿意念佛的人,他多少有惭愧心;无惭愧心的人,要真心念佛是很困难的,要他念佛,他甚至会感到害怕。对人的看法我们无法用二分法——既然我们是凡夫,因此不能因为我们看到这个人恶到极点了,就对他说:「你会下地狱,你不可能往生!」因为佛力不可思议,众生业感亦不可思议。极乐世界弥陀佛,以大悲愿力摄受一切众生,乃至众生临终时恶障现前,只要他能起惭愧心,十念具足念佛,至少也能下品下生,这是从弥陀本愿接引众生上来说,弥陀佛是不舍恶人的。(因为诸佛视一切众生如一子,于一切善恶能彻底了知而不起分别)    ◎「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凡夫众生当然要能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弥陀佛是彻底觉后的大圣,「觉后空空」是讲理体,所以就理上说,弥陀佛并不分别善与恶,而弥陀佛之所以能接引一切善恶众生,也正是在理体上来看这件事情。    ◎有一位祖师说:「就是因为我是万恶不赦的罪人,所以我才为弥陀的本愿所摄。」何以他会自承自己是个万恶不赦的人?因为当你自认为你是一个「修行人」的时候,这种「自认」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罪恶,因为透过这种妄想认知之后,你就在众生当中起大分别了。(这当中有很深的道理)    ◎妙境长老曾经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太容易了!」是的,地狱要空并不难,只要在地狱中,大声用麦克风喊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彼处所有的众生听到,那个世界的地狱中的一切众生,一念仰信弥陀大愿,剎那间佛心充满地狱,依于唯心所现的道理,地狱相灭,地狱也就全空了。然而要将众生度尽才难,地狱要空并不难。原因是在那种极苦的环境底下,只要你愿意听到(「领受」的意思),让弥陀圣号进入你的耳根,你的心灵能领受弥陀本愿,这就是你的大善根,在那一剎那深心的信仰、悲恋,正是众生往生的契机!这也最能够显现,弥陀佛深奥不可思议的功德。    ◎祖师说:「众生造恶的时候勇猛精进,念佛的时候畏畏缩缩。」恶有恶的果报,善有善的果报,既然愿意念佛,只要他「欲生我国,至心信乐」,还是可以往生。弥陀佛已把往生最简易的条件(信心)教给了一切众生,他只怕众生不往生(而不会预设门限)。因此只要众生愿意念佛,我们就应该赞叹他,不管他多恶、多懒散、愚痴、众生业力不可思议。    ◎心怀谄曲,过度女人态、不自信、只追求别人的看好,这种心态本身对求往生,的确是种障碍!因为但知须臾之事,根本不会想到阿弥陀佛。    ◎「带理念佛」就是要多了解净土法门的真实意义;体会弥陀佛的本愿。尤其体会第十八愿,把十八跟二十愿合并修。念佛之前,思惟一下十八愿的深意,努力稳操往生之左卷。或者更进一步地,去思惟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往生?弥陀佛为什么是大乘本愿?为什么是大乘的真实之教?弥陀大愿如何能摄受我?……之类的道理。    ◎「愿力」本来就能摄受人的,一般我们太容易把愿力想成虚无飘缈之事了,其实他本来就存在的。人都能够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法藏菩萨兆载永劫,勤苦修行,用愿力编织出来的极乐世界?你我就踏在他愿力的国土上面,所以他的慈光、愿光随时照摄我们,只要你愿意,弥陀佛就摄受你了。    ◎「若闻我名号,不诸根具足,我不取正觉。」理论上说,闻一句佛号是能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这是带理念佛,是能够体解大乘的所谓:「闻佛圣号,欢喜充身」,那种大欢喜,才会是一种力量,才能迅速地在当生或来生,改变你的身心结构(因为经云:「罪业如霜露」)。然而一般人总是恍恍惚惚的,念佛还带有偷心、不太信、怀疑,对佛法乃至净土法门,并不是真懂,甚至还在忙着造业。如此恶缘尚未消除时,念佛虽然可种善根,可是业障的力量还太大,你自己的忏悔及修行,还将业障转不过来时,当然还是要随缘受报。可是这不能说念佛没用,因为既使如此,它仍然会使(今生)重报转轻,远报转近,恶报转善。    ◎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在佛教来讲,人生是在轮回当中,因此生与死没有差别,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是死的结果,死是生的开始,一切生命在出生之后,即一步步地走入死亡,由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死事实上是同一体的。透过佛教这种宽阔的生命理念,佛弟子们从来就不只是赞叹「生命很美妙」而已,其实「死亡也很美好」啊,因为死亡正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在大乘佛教的究竟理念里头,生命根本没有生与死这回事,整个生命只是个不断的流程。我们应该注重的是:生命在整个流程中,应当如何安置?而净土法门,正是在教导一切众生,如何自我安置这个生命的流程。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本身有没有问题,不能以信仰佛教的人其行为、思想如何,来骤然决定佛法好不好、对不对。问题的重点在于信仰佛法的人他到底懂不懂得佛法?知不知道该怎么应用佛法?也不是看到这里有佛经、有出家人……什么的,就认为应该一切都是清净、正确的,而是要看在这里学法的人他(她)们的身心表现如何?是否学对了?    ◎佛有三不能——佛不能扭转因果;佛不能度尽一切众生;佛无法度无缘的众生。    ◎你若能往生,正是对弥陀佛真正的供养,对西方极乐世界,对弥陀圣号最大、最直接的庄严!一切所做都不是最重要的庄严,你往生才是最重要的庄严。    ◎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十八愿来看,能领受弥陀佛摄受的愿,只要你能领受就是「善根」;已经领受而生起欢喜,这就已经让佛光所注照了,这正是「福德」;能领受这样的佛恩,能听闻这样的法门,正是「善因缘」。所以能领受十八愿的摄受,当下就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  ◎第七讲 「净土法门之问答(二)」补充资料    ◎智信→越信身心越清净、自在。即使你一时说不上来,可是心能清净且坚定的说:「我能相信,佛没有骗我!」这样你是相信佛,不是相信人。    迷信→越信越颠倒、无明。产生情绪反应、崇拜反应,进而结帮派,生起群体眷属心。    ◎以感恩心念佛→感受大乘佛法的不可思议、弥陀的慈悲跟大愿尤其不可思议,而且从感恩中要生起更坚固的信心来。如果只感受弥陀佛的慈悲,而没有感受弥陀佛愿力加持的不可思议,这就稍有不足。当感受到智能、慈悲,还有愿力不可思议的时候,就会由衷生起一种感谢、欢喜跟放下——啊!我生死的大事已毕了。那时再缘想自己的错误、求佛加被忏悔,生起一种求佛不舍;生起一种我相信弥陀佛一定接引我;更相信往生的资粮,就在我一念信心中具足,这一点尤其重要。资粮就在我一念信心中已然具足,剩下不过是增加而已。此时念佛忆佛已是一种「已决定往生」的坚信,而不再是「不知道会不会往生?」的不确定感。这时的念佛,是带有感恩心,而不是以佛号进行往生资格的交换。    ◎世间善要尽量行,世间恶应尽量避免,但看到别人的恶不要再生起讨厌的心,这样不执着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说:世间没有善恶分别,这是错误的。    ◎顶圣眼生天,人心恶饿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念佛三昧→念佛念到很专精、入定的状态,在定中体解佛的慈悲、大愿,领受佛的接引本愿而毫无怀疑,能体证这个就叫念佛三昧。    ◎相似一心→心中专注。一柱香如一剎那顷,但没有悟证。   事一心→恍恍惚惚见理。如雾中看花不很清楚,但是心中有感触了,有了深浅不同的体悟。   理一心→证得实相。加深前面「事一心」的悟境,而证得念佛三昧。    ◎能了解佛法但是表达不出来之原因及对治:   1、理解不够深入→多了解。   2、不善于自我思惟并应用语言;虽然懂!但是没有语言当工具帮你表达→多背书、背经。   3、曾经障碍人讲说佛法→求忏悔。   4、内心有属于各人特殊的障碍,害怕讲佛法给人家听→当自己观察,找出问题所在。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无边功德。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word文档下载:pan.baidu.com/share/link   音频在线欣赏:www.xynf.com/movie/jj/2013-07-06/20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6: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