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79|回复: 4

[其它] 摄生三愿、弥陀要解五重玄义、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弥陀四十八愿概说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1 19: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摄生三愿
弥陀要解五重玄义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
弥陀四十八愿概说
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结论
其它开示
  摄生三愿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民国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八十八年元月四日 讲于大树·光云寺

  弥陀要解五重玄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能。神信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茍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祇带业生同居土。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谭玄。祇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能。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9: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弥陀四十八愿概说    众生依报愿    (1)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16)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23)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24)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28)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38)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40)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众生正报愿    (2)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3)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4)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5)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6)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7)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8)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9)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0)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11)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15)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1)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22)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5)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26)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27)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29)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能者,不取正觉。   (30)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能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39)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46)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教主依报愿    (14)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31)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2)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教主正报愿    (12)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3)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33)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名号功德愿    (17)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34)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35)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36)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7)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1)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42)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3)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4)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5)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7)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48)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摄生往生愿    (18)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19)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萨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20)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一、他力与自力二种念佛之简单定义:    二、中国祖师对自力与他力之看法:   (一)自力系:台、贤、禅、密之念佛观   (二)他力系:善导大师   (三)自他二力和合系:蕅益大师、印光大师    三、自力念佛之修行(十九愿成就):   (一)修念佛禅(持名、观想、观像等)而于禅定中见佛(应、报二身)。   (二)修实相念佛观(一心三观、忆佛功德等)而于正见现前中,现见自性佛(法身)。    四、他力念佛之修行:   (一)厌欣信愿、持佛名号(二十愿成就)   (二)忆念本愿、信心决定(十八愿成就)   (三)临终大怖、正愿现前(十六观成就)    五、自力与他力之融合念佛(实相观)   (一)自力参究若明白,则他力不来而来,感应自然不可思议   (二)他力仰凭若极致,则自力本在其中,往生极乐不生而生    六、念佛行之简非   (一)声闻见的混淆,错导自力修的方向   (二)实相见的迷昧,难启他力修的承担   (三)二力偏颇,失于中道   (四)修行偏见,失于信心    七、结论:   惠以大乘真实之利的本愿实相持名念佛观    自力与他力之融合补充    自力与他力要谈的问题相当多,在研讨会的专题讨论纲领上可以看到。自力与他力二种念佛的简单定义,在中国他力最主要的代表是善导大师,大师认为专持佛名,认知自己是业障凡夫,不仰仗佛力,断无得解脱,所以必须专持佛名,念念无间,蒙佛接引.这是最明显的他力概念,就是认知自己无能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一定依着经典完全的仰仗佛力,但是受部份的行者质疑,认为那是懦弱凡夫才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9: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自力的修法呢?有很多的禅宗祖师,自己修行成功了,或是自己有了某种修行程度之后,就转禅为净,以参禅功夫来念佛,蕅益大师在他的论集里,一再的提到这个观念,大师也痛批当时的禅和子不恰当,他专提天台、戒律及净土三宗的宏扬,他认为透过对教理的理解,来进行念佛的认知体悟,如此对于念佛的功力,功能会有很大的提升。然而蕅益大师真正的自力念佛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妙宗抄》的理论上的。因为念佛的范畴太广大了,贤首宗念佛,禅宗也念佛,天台宗也念佛,如果我们拿天台宗作例子,最明显的是《妙宗抄》作者,四明尊者提到的自力,而他认为自力的理论是如何得出的呢?他以对于当下这一念心礼,具足三千性相,理具事造二重法界,提出以不思议圆融法界心体来念佛的理论,首先不思议法界、圆融这几个观念,都是很大的观念,「须臾念念佛,三千法界皆念佛」,也就是说那时已没有他力可依怙了。既然我这一念能念的心,是法界圆融体,而他力又在那里呢?这是最明显的自力修,而自力修在天台宗渊源里最早提到的是智者大师,大师很少亲笔著作文章,但是由他亲笔著作一部的《法华三昧忏》里面的「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在发愿回向里面,就明白的写到「愿我临终在念不乱,往生阿弥陀佛安养国」。在学界,一直有人探讨到底智者大师往生到那儿?其实一代大师是要劝行者往生阿弥陀佛国,在中国智者大师是应化身,他以一代大师之影响力而提倡往生极乐国,其悲悯众生的用心是很明显的,至于他本人是不是往生极乐根本不重要,很可能大师这要再回入娑婆呢,因此他往不往生极乐,并不足以构成他提不提倡净土宗的条件。大师亲笔的著作里,有教我们要往生极乐的明白记载,所以有人要说天台行者是不求往生极乐的,这就文献的记载来说是不能成立的。以上是自力与他力两种简单的叙述。    而中国祖师对自力与他力的看法,另有自他二力合和的一系,最有名的例子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的主要思想,「敦伦尽分,竭诚恭敬,妙妙妙妙」,其中「敦伦尽分」显然是自力的,而「竭诚恭敬,妙妙妙」这正是他力的概念,这是最明显的自他二力和合思想的例子。    总之,念佛法门大体上分,自力修行与他力修行,自力与他力融合的修行的三类是可以确定的。在学人的论文中,也提到这三大项,可以得到对念佛型的一些基本的认识,而论文中没有提到的部份,有必要在这里也顺便带一下。念佛法门我觉得有四项观念需要厘清:    第一种是应避免声闻的混淆,错倒了自力修的方向。如有人认为念佛要入禅定,如此才能得念佛利益,而到底是那一部经中说的呢?其实是一心不乱即可,在玄奘大师的翻译本里翻的是意持不乱,(而罗什法师翻的是意译,注意文词的优雅,而精确的反应梵文念含意的应是玄奘大师,略胜一筹)念佛常常被认为需要「入定」才能得利益,这是需要商榷的!这是受到声闻法长期的影响所致,若有人说大乘汉传佛法就是讲「戒,定,慧」,但是在天台的中道实相认知中,众生本来就在定的,只因为众生离开了定的本质,才需要假名修定,恢复本质。如果一开始就明白,当下承担这个定的自性,自性是不可得的,于是念佛之心即朗朗现前,对弥陀佛的承仰,当下既不在心外,亦不在心内,这是自力修的观念,也是天台的主要修法。    第二种是对实相见的迷昧,难难启他力修的承担。如果了解实相,便会知道那有他力的存在?其实他力就是自力!有人或许会担心这样子会不会把世俗谛和第一义谛混淆?我们知道,就理体上来说,自、他二力本来就无分别的,生死即涅盘,这是理体的事,非修而得的。当我们在理上有如此认知之后,就能在心地上真实而踏实地仰承他力,而不会在担心阿弥陀佛来不来接引?因为他力究竟不在心外之故!这种观念会使得他力的信仰增强,但不像净土真宗的宗教热情,他会认为所谓的「信仰阿弥陀佛不在自心以外」的观念,还是在信仰自己!真宗之人认为这样「太骄傲」了。真宗教徒根本不知自他不二的道理!    接着第三种是二边偏颇,失于中道。有些人非得要自力修不可,不知道、也不愿意甚至于不相信要仰仗他力。另一种人则强烈地认定靠自己念佛不能成就,也不能思惟阿弥陀佛,只能相信衪就好了,而不知自己一有佛性,亦不织成佛的原理,这尤其以日本净土真宗为代表,以上两种都都太偏颇!    第四种是修行的偏见,失于信心。如认为:那有可能「光」念佛就能得利益?不修戒定慧怎么只有念佛就好了?之类的迷惑。其实能够时时念佛,就是戒定慧在那里,当遗失本性之后才立了「智能」的假名让我们追求。当我们不追求让人迷失的种种欲乐时,智能就会在我们的内心中慢慢的涌现,这就是所谓的无师智、自然智。这种观念里,我们能说念佛不具足戒定慧吗?有人说:「中国就圆顿法门,立一法其它法都不要了」请注意!祖师们可从来不曾说,念佛就好,其它法都不要了,既使某些大德的弘化有这样的倾向,但那也只可视方便说而已(听话的人岂可死在句下?),何况那还是对在家人说的。世间有很多思想颠倒的众生必要的方便方能得到教化的利益,我们绝不能依文解意而把话听死了。以上是念佛行的几个盲点,也应该在此对大家补充说明。    其它开示    念佛法门,信愿持名为宗,当生决定往生为用,究竟成佛为体    真为生死,念佛求往生,发菩提心,成佛度众生,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往生弥陀我慈父,本愿摄受我,信愿正念足,念佛定往生,极乐速成佛,早日度众生天天审查你对念佛法门难信、难解、易至明白了解了吗?    你对自己修行,法门接引,佛的本愿有疑惑吗?你对往生信愿具足吗?    1.我念佛求往生,阿弥陀佛说『知道』   2.我要去极乐世界修行,阿弥陀佛说『好』万念齐修,回向极乐,万行导归,发愿往生   3.我命终时来接引,阿弥陀佛说『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9: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信:(若非有信心,不足以启发愿)    1.常常思惟,为了让我们了生死,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以无上智能庄严完成「三十三愿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具足「十二愿万德名号功德」,彻底慈悲「摄生三愿摄受十方众生往生」,并且把他所有功德无条件回向十方众生做往生资粮接引你,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帮助你修行证果,成佛度众生。    2.活着时对自己信心、对法门接引、对佛本愿领受、你至心信乐了吗?你往生信心具足了吗?    A.至心信乐,「忆佛念佛」,理解阿弥陀佛本愿名号功德,相信「信愿念佛」即得往生,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念佛时全摄受佛智能慈悲愿行功德,「是心作佛」。    甲、我「至心信乐」真为生死深信切愿念佛求往生→阿弥陀佛说“知道了”决定能往生    乙、阿弥陀佛说:我已经完成极乐世界,以本愿名号接引你→那你"知道吗"相信念佛即得往生吗?    难解:(若非有愿力,不足以导引起行)    1.常常思惟自己厌离娑婆世界有死心吗?你对往生善根因缘了解吗?   2.对极乐世界,我真的欣求极至吗?你对佛接引自己福德因缘明白吗? 佛以大愿(智能)作众生善根之因令信愿持名者,全摄佛愿行功德佛以大行(福德)作众生福德之缘为自己功德,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3.活着时我真的至心发愿吗?对往生愿心能确定吗?    A.至心发愿,「信心欢喜」,我念念厌离娑婆,心心欣求极乐。佛本愿就是要救我这(十恶、愚痴、无明、颠倒妄想、执着的我)不知道修行又不会修行、烦恼业障深重、无明愚痴受生死痛苦的我,本愿摄受我带业往生、横超生死,成就、成佛最快法门。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念佛时佛本愿名号功德加持你,「是心是佛」。    B.阿弥陀佛,我要去,他答应我说“好”,告诉我成佛十劫了,时时在等我们回去,接引我们。    阿弥陀佛说:我如果没有救度到你,我就决定不成佛。他已经成佛十劫了。    甲、我「至心发愿」信心欢喜,发菩提心到极乐世界修行成佛度众生→阿弥陀佛说"好",已经答应我。    乙、阿弥陀佛说:我成佛十劫,以慈悲本愿无缘慈摄受接引你往生→那你"好不好"愿意去吗?    易至:(若非有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明所信)    1.常常思惟,我已确定往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决定让我往生,领受佛的深悲大恩,加持我智能开显,痛念生死,业障消除,不再疑惑,能够大喜充遍身,当下具足信愿往生。    2.活着时,以念佛行加强坚固自己信愿心,来跟佛本愿相应,你念佛至心回向往生正念能不失吗?    A.至心回向,「欢喜信受」,临命终时正念愿心不失,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与圣众现前放光,手执念佛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B.阿弥陀佛说:时间一到就来接引我。    阿弥陀佛说:「了解了」,告诉我只要「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甲、我「至心回向」,欢喜信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心求往生,临命终时正念愿心不失接引我→阿弥陀佛说“了解”,放心我正等着你    乙、阿弥陀佛说:我以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十方众生到极乐世界→那你“了解了吗”,以念佛行具足信愿入佛本愿往生    修行:    1.常常思惟,阿弥陀佛以无上智能慈悲,已经庄严完成极乐世界,再以不可思议本愿摄受我、以万德庄严名号接引我往生,我确定决定往生,我感恩体会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怎会有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存在,我欢喜充遍身,然后专心听、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A.听闻阿弥陀佛本愿名号功德,是难值难见、难得难闻,以感恩心领受佛本愿摄受救度,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心随缘过日,以忏悔心承受业障果报,欢喜信受深信切愿念佛求往生。    B.阿弥陀佛说我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名号功德,摄生往生愿,四十八愿呢?愿愿都是为十方众生而发来成就的,我本愿已经完成了,只等着「你来往生」庄严佛净土。    「阿弥陀佛」这是「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阿弥陀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法藏法师开示    修行,其实是用你的生命在投入:    一切的解门是随时汇入行门,一切的行门必须是汇入生活;   一切的生活必须是返照你的自心,而一切的自心必须是时时去进步;   而一切的进步必须是在烦恼的消除当中给于认知,哦!说我是进步了;   听是要用心听,听要入心,入心就要去实践,这一句话能够帮助我什么修行;   你再选择,再检别一下,那一句话有没有真正帮助我修行,随时是要这样子;   修行是先听闻佛法,来得到闻慧,然后再实修那个『闻』;再实际的在定中思惟、思慧,最后再彻见这个道理;再来修慧,闻思修三慧是这样来的。   有戒律才能够庄严幢相,接着、依着戒律再来亲证佛法,而佛法最后的庄严是在亲证。   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是在不合理的地方,看到他的道理;运用一切的佛法看自己,然后面对一切所有的不合道理的事情,不能够忍受的地方,找到能够忍受的条件、原因跟理由;看起来最平凡的人事物当中,你要学到那一个不平凡的内涵。    看到一切人事物当中,背后当中你起什么心、对方起什么心,然后这一些心又代表什么意思,然后这个意思又怎么诱发你内在怎样修行,一切生活当中随时充满一切的契机。佛法的道理放在你心中,改变你自己,要求你自己,看到你自己,然后看出去的时后,只能够看出一切都是合理的自自然然的,你不能看到别人不合理,只要自己生烦恼就是我错,生烦恼才有修行的机会,就是有痛苦,人生才有挑战性,我们今天学佛,才有它的意义。    鉴因法师开示(85.3.26)    有病痛时修行方法:    (一)希望有这种病痛的人全部都好,我愿代众生受苦,发此菩提心。   (二)领受弥陀佛大慈悲、智能、光明,摄受我与病痛地方,观想病痛地方,一起念佛(欢喜、赞叹),再来全身所有的细胞也在念佛,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发菩提心信愿念佛往生极乐。   (三)空观,全身由头顶倒下汽油,点火燃烧,衣服和肉体烧光,只剩骨头,再倒一桶汽油,骨头烧黑成灰,一阵风来,把灰也吹光,只剩念佛的那一念心,清清、明明、静静的念头。    每日临睡时或病痛时发愿回向:    (一)阿弥陀佛,我的病如果会好,不要让我有病痛,早日快一点好,我要念佛拜佛,努力精进求生西方。   (二)阿弥陀佛,我的病如果不会好,不要让我有痛苦颠倒,早日接引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早一日去,早点得到快乐,早一时(点钟)去,早减少痛苦,早一分去,早一点得到解脱。   (三)阿弥陀佛,我命终时,用我七宝莲池,我念佛的莲花来接引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要向佛学习,学习佛的功夫,度众生哦!    鼻窦炎治疗法:    (一)先以手按住一鼻孔,用一鼻孔吸气至满(慢慢地),再慢慢的把气吐出来,每一鼻孔做三次,两边共做六次。   (二)双鼻孔吸气慢慢吸至饱满时,然后憋住气,每次二分钟,当你憋不住再提起吸气,一直憋满二分钟再慢慢把气吐出来,连续做三次共六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9: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禅师学佛方程式    (一)当分别心生起,不要一味起计较和执着,应该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尤其要于其中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必须自我突破。   (二)欲想对自己有所认识,必先发现每当付出之时,心念中存在的是什么?欲想对自己有所了解,必先觉知每当奉献之时,心识中储藏了是什么?   (三)不管人家对不对,自己一定对,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赶紧忏悔。   (四)生命的意义在发挥生活的价值,生活的价值在饶益众生的生命。    心    心看出是法界,心遍一切处,收回是一念心   心看万法(法界),由万法(法界)看到心   万法(法界)看心,心是万法(法界)所变现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被我看的是我,那能看的也是我   心即万法(法界),万法(法界)即心   能观之心(智)及所观之境(谛)   缘起性空,由于缘起,都不是真实的「空」不是没有,不可执着「有」是缘起性,幻有,幻不是真实,「有」是有作用   俗谛(假)是不可得,要用空观(真)来照见   真谛(空)缘起性,要用假观(俗)来照见   凡夫有假,才要观空(从假入空),二谛观   罗汉入空,才要观假(从空出假),平等观   一念心是观察的心,竟然是被我观察的   被我观察的,其实就是能观察的   觅心不可得,觅法界也不可得,不可得真正统一了空有   彻底的空见,空、有也不可得,这个真如心   一心三观,三智空假中于一心中得,理具事造一念具足,非心非物总为一实相   一念因心(理具事造三千)以三观观之,即见一念心,无相谓之空,此念无法不备谓之假,空假不一不异谓之中,所观即是三谛之境,能观即是三观所观,乃名三谛,谛境常故,观智亦常,谛观名别,其体本同,常境无相也。即一心三谛皆不可得也,常智无缘也,即一心三观皆不可得也,无缘而缘无非三观,无相而相三谛宛然。    一切功德是魔难来庄严的学佛:    行为举动只管自己,不管别人,身受,心不受。行住坐卧不离正念,念念不迷,心心无所,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无住、无念、无相,不离当念因果圆成。    圆觉经: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缘起对境时,一念念「厌欣信愿」,心心念佛求往生。    厌离娑婆,三界无安,众苦充满,轮回恐怖,看清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五蕴炽盛,无出离三界因缘真是苦,难修难成就,求出无期。    欣求极乐,清净庄严,安乐自在,殊胜修行环境,当生成就,赶快成佛度众生。    「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我而发,来修,而成就完成的,为的就是要救度我,本愿加持,无条件接引我往生,得真实之利,彻底离苦得乐。    「愿」:只要我愿意,欢喜信受,念佛即得往生,以念佛行坚固信愿心,一心求往生,念念投归弥陀。    教、理、行、果乃佛法纲宗    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    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大悲经云:「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    法华玄赞曰:「佛正法时,教行证皆具足;像法时,惟有教行,无果证者;末法时,则唯有教,而无行证。」    月藏经明五个五百年    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废。    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   二、禅定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获得解脱,但是修行禅定的人很多。   三、多闻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是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   四、塔寺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   五、斗诤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五个五百年间,戒定慧三学已被世人遗忘,唯以斗诤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时期。    昔是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今是末法时,故果证全无,但此三时五期分别不过就其最著者言之,并非一定不易。虽在末法时代,非无果证之人,佛祖为掖进未来故作是说耳。    大集经云:「末法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故知末法之时,唯修净土念佛法门,求生弥陀佛国,才能了脱生死,才有果证。舍净土则无果证。」    师子身中虫    (譬喻)喻恶比丘坏佛法也。『莲花面经』上曰:「阿难,譬如师子命绝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噉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集的佛法。」    此土与彼土修行难易十种    1.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2.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3.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4.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5.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6.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7.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8.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9.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10.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    八苦,彼土一一皆无    1.无十月胎狱生苦;但受莲华化生之乐。   2.无形骸衰朽老苦;但受相好圆满之乐。   3.无内外诸科病苦;但受自在晏安之乐。   4.无四大分离死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   5.无恩爱别离之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   6.无怨憎会遇之苦;但受上善俱会之乐。   7.无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乐。   8.无五阴烦恼炽盛之苦;但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    前七是别,后一是总,五阴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炽盛火旺貌,须以智能水,方能灭除烦恼火,两土比较,苦乐悬殊即净秽之所攸分也。    净土与浊世    净土,即极乐五清之净土,又十方清净佛土;浊世,即娑婆五浊之恶世。两土成佛说法自有难易之分,据便蒙钞说有十种:    1.净土常常见佛故易;浊世不常见佛故难。   2.净土常常闻法故易;浊世不常闻法故难。   3.净土诸善俱会故易;浊世恶友牵缠故难。   4.净土无有魔事故易;浊世群魔恼乱故难。   5.净土不受轮回故易;浊世轮回不息故难。   6.净土无三恶道故易;浊世恶趣难逃故难。   7.净土胜缘助道故易;浊世尘缘障道故难。   8.净土寿命无量故易;浊世寿命短促故难。   9.净土圆证不退故易;浊世修行多退故难。   10.净土一生成佛故易;浊世多劫难成故难。    此论净土浊世成佛难易之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7: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