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90|回复: 2

南怀瑾老师讲述:“做好事不求人知”才是真正的积德!佛说“三轮体空”无相布施...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1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庄子曰:“为善无近名”,等于他的格言,就是说做善事应该做到没得名气,人家不晓得你在做善事。中国文化不仅庄子的思想如此,诸子百家都是如此。 过去大家讲做好事有四个字,叫做“阴功积德”

     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没有?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这个道理灌输得很牢,做人一辈子要做到阴功积德。阴,是暗的,偷偷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这就是阴功。因为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如果做好人做好事,是为了给人家表扬,为了让人家说我们是好人,这个不算是善事。

      我经常提到一本小说《聊斋志异》,因为最近在座满眼看到有许多新来的青年同学,他们也许没有看过这部说鬼的小说;但是很多同学对于这本书也很欣赏,我往往问第一篇是什么?很多人答不出来,《聊斋》这一部书说鬼怪,说狐狸精,它的宗旨在哪里你就不懂了!现在我给你们做答案,第一篇是《考城隍》。台北市到了成都路,不是有一个城隍庙吗?城隍也就是阴间的地方官。

    这一篇很妙,有一个读书人,做梦梦见接到一个通知,叫他参加一个考试。他莫名其妙,心里想,还没有到联考的时间,也不是普考,为什么要马上去考试?一到那里看见上面坐的主考官是关公,这个多吓人!我们中国人素来对关公是尊重得不得了,那比包公还威严。题目发下来,他就作了一篇文章,中间有几句很要紧的话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有心去做善事,故意有心的,为了做好人去做善事,他说这个人虽然做了好事,也不赏他,因为他有个目的是好名、求名。无心为恶,这个人无意做坏事,譬如说:家里一块破铜烂铁,向窗外一丢,结果伤了人,他是无意的,他无心为恶,虽然做了坏事,不罚。所以关公当场阅卷,拍案叫好,录取了他,要他马上去做城隍。一听去做城隍,糟糕,那要死了以后才做的。他说我还不能死啊!最后只好向关公请求说:我妈妈年纪大,只有我一个儿子,你叫我马上去做阴间的官,我死了,谁孝养我妈妈啊?关公说:你有此心真是好极了,马上叫人看他妈妈还有几年阳寿。判官(秘书)把簿子翻开一查,还有九年。关公说:可以,就等你九年吧!那个职位先叫判官(秘书)代理。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为善无近名”的道理,表面上看是逃避,但也是教你做善事是要真善,不求神知,不为名利,也不要为了因果报应。

       我常常碰到许多学宗教的朋友,好像他做了许多好事,已经磕了好多头,拜了好多佛,念了好多经,好像他也天天上教堂做礼拜,为什么他的爸爸妈妈会死掉呢?这个问题我是答不出来的,只好看着他,张开嘴巴,没办法答。这种心理就是伪善。以真正的行善不是为名,中国文化叫阴功积德,阴功是人家看不见的。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像我们桌子上一定摆两部书,一部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个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看到了;还有一本功过格,一定摆在那里,专门劝人家做好事,都是课外读物啊。像《朱子治家格言》我七岁就会背了,早晨一早就起,站在父亲前面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都要真做的。所谓行善要阴功,大家看不到的,这个累积下来才叫功德出了钱,做了好事,还要表扬一下,你已经得了果报了,有知名度了,晓得你是善人了,所以再不要期望有果报了。

        假使一个人广泛地博施济众,要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事业,照现代话来说,团体、社会、政府做的公益事业就叫社会福利。中国古代有没有社会福利思想?假使有研究社会问题的,这个问题要注意,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好像找不出社会福利问题的记载,事实上有没有呢?  

       有!社会思想早有了,社会福利思想也早有了,过去都偏重在个人做,以个人立场,做社会福利事情,这是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告诉人,有钱做做好事,修桥铺路,再不然夏天在路上摆一些茶缸。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每到夏季,家里忙得很,天天都要烧茶,大锅大锅的烧,多少里一桶,放在那里,不要钱的凉茶,大家尽管喝。很多人家都这样做的,这些都是社会福利。

      中国过去的社会当然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由个人做社会工作,做社会福利,认为这是一种道德,所谓阴功积德。

       现代的思想,社会的福利工作,已经由政府、由社团做。时代不同,工业时代与农业时代,是两个时代,思想也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也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践迹”,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来是善行。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
**    “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了作好人,做好事,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捆起来。正如我所说的效法儒家的那个同学,站就立正,坐就端坐,点头也不敢稍稍随便,就是被礼捆住了,没有脱落形迹。

**      不要用心守着善的观念。何必为自己树个“好人”的招牌!所以中国人讲究行善要积阴德。别人看不见的才是阴,表面的就是阳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见时才做好事,便是阴德。

**      帮忙人家应该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后,别人问起也不一定要承认。这是我们过去道德的标准,“积阴德于子孙”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个人的心中。

**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阴功积德”。

**       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如果做了一点好事,还要人家来宣扬,那就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

**      所以,真正为善的行为,不像车辆行过道路一样,留下痕迹,如果有了轮印的痕迹,就知道车子经过那些地方,等于自挂招牌,标明去向或宣扬形迹了。

**     所以说“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由此理推,一个人要修道,当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无上大道并非人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

**     “道”是本自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车过留痕,已有形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      后来庄子更加发挥“善行无辙迹”的意义说:“绝迹易,无行地难。”一个人的动作行为要想不留痕迹,虽然已经很难做到,但也不算太难。比如强盗和小偷,他在作案的时候,尽量要消灭现场的痕迹,甚至戴上手套,穿上袜子,想要做到不留手指足趾的印模。这也不算太难的事,挖空心思,还能做到。

**      但是他在自己作案以后的心田中,那个事实的影像,却是一辈子也难消灭的;甚至到临死的时候,内心更加明显地有罪恶感。这便是庄子所说“绝迹易,无行地难”的道理。

**       同样的,一个人做了好事善事,尽管想要做到不使人知,不自我显扬,但“为善最乐”的心情,终会存在心像之中,虽然只求“阴功积德”,可是仍有心理上善行的痕影。这也是“绝迹易,无行地难”的最难之处。

**       “善行无辙迹”的不容易,却与佛家对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大乘说法不谋而合。

**       例如佛说布施必要做到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说当你在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施者”的我相与“受者”的他相,以及“施事”(布施行为的事实),这三种心理和行为现象都必须当下皆空,彻底不留痕迹,才能达到度过彼岸的真空正智而得大解脱的境界。如果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着相留迹了。这只是借用名词而已。

**      说到彻底之处,便是禅宗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究竟。

**       老子所讲道德的道理,就是生活的艺术。

**       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就是“行无行”,做了等于没有做。也就是说,中国人讲的做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而是“阴功积德”。

**       古来的教育,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种阴功慢慢累积起来,留给后代,留给子孙;实际上,留给后代子孙的还是教育。一个人真正的道德是不求人知的,所以,“行无行”就是无为之道。

**----- 整理自《庄子諵譁》《列子臆说》《论语别裁》《老子他说》



发表于 2019-11-11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善哉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23: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