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52|回复: 3

南师:给你们讲这个法门,是根据《达摩禅经》,叫做修“安那般那”。佛教罗睺罗尊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讲止观六妙门,天台宗智者大师是唐朝以前南北朝陈、隋之间的人,那个时候玄奘法师还早呢,智者大师创立了天台宗,他的修持是三止三观法门。你看《高僧传》上那个时候得道有神通的人很多,倒是禅宗鼎盛了以后,修行证道的人少了,变成狂禅乱吹,尤其越往后抱着一个话头死参下去,不懂禅的方法,参一辈子也不通的,所以成功的很少。
      智者大师的六妙门是根据什么来的呢?《达摩禅经》来的,参合了《大毗婆娑论》等等的著作。
        很多修道的人都在数息,打起坐来听自己的呼吸进来、出去,你们都听过的对不对?学过吧?“学人不开口,诸佛菩萨下不了手”你们都不开口的,那有什么办法,都听过没有?(众答:听过)好,我常常讲数息,怎么样叫数息?根本就不懂!一进一出,数一 、二,你数个一千息、一万息,或者数倒息,倒转来数,数了半天还在呼吸,呼吸是生灭法,搞些什么嘛!?
        今天真的给你们讲这个法门,是根据《达摩禅经》,叫做修“安那般那”。 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这是梵文的翻译,中文简称“出入息”。你们听了,等一下就可以打坐作试验,成道成功很快。现在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所有学佛的人,观念里头都晓得坐起来修出入息,修了半天一点影子都没有,假定在座的有一个人修出入息有一点心得,我一望而知。没有!对不住不是小看你们,也许我看错了,该打屁股。
        大家都搞错了,我们的呼吸,呼出去叫出息,吸进来叫入息,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三样。注意哦!大家都把佛经读错了。
        出、入、息,呼吸是生灭法,一出一入、一来一往,你体会一下,一边写字一边体会,这是关系到你们真正修持的哦,开眼也好、闭眼也好,一边听,一边观察自己的呼吸。我们的呼吸出去、进来,中间有一刹那停留的,在中间交接的时候有一刹那的空档,这是息,所以叫你修出入息是修这个。尤其像现在晚上风很大、很冷,假使你现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以后,你心念一停,停在不呼不吸那一刹那之间,你试试看,你马上感觉到不冷了,也不同了。诸位试试看是不是这样,不是看我脸上,我脸上没有你的出入息耶,出入息在你那一边。
        一出一入之间,不要故意哦,人自然有呼吸,当一呼一吸之间一定住了以后,当下气好像很短暂,慢慢气也和顺了,定住了,思想、杂念也少了。大家搞错了数息!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停住,你开始可能勉强点,忍一下也可以,这样一个来回停住一下把它记住,记住不是呼吸了,那是思想,这是一次了,这叫数;然后再一出一入之间停住,要停在不呼不吸这一段,慢慢的越来越长,数第二次......所以叫做数息,是数这个。
       一般讲出去的时候记数或者是进来的时候记数,你只要记个两、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着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很快,这样听懂了没有?诸位大菩萨真听懂了没有?你们都是我的父母,爸爸妈妈们,真的哦,不要浪费了,试试看!真的听懂了,恭喜你们!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带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我看有好几位懂了一点点,慢慢如此修去就行了,开始有点勉强,慢慢就会自然了。你懂了修息,要想得戒定慧,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的快。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佛教儿子修行的法门就是这个,佛在《阿含经》上说得很多,教他的儿子罗睺罗尊者,佛也把他度化出家了。罗睺罗尊者到现在还在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人还暂时不死的,留形住世:迦叶尊者、罗睺罗、宾头庐尊者、君荼钵歎,四位罗汉还没有死哦!为什么能够长生不老?修什么法门,你们去研究。
        佛告诉罗睺罗,“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或“息冷知冷,息暖知暖”,大家一看了这个佛经,认为都看懂了“息”,自己下注解,就理解成呼吸长觉得呼吸长,在那里练气功了,把简单的文字搞复杂了。
        息长,一呼一吸之间停住了,不呼不吸这个时间长,知道长了;这个时间一下就过去了,知道短,“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是这个道理。都懂了吧?
       修这个安那般那法门成就非常快,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观,配合般若,配合显教、密宗各种修法是非常快的。
       安那般那出、入、息这个修法,差不多有成就的祖师们,大都是带着修这个加行法而得成就的,很重要,后来发展成密宗所谓的修气修脉,道家修气功的方法也都是由这个法门演变出来的。
      现在讲修持“安那般那”,讲出入息这一段。刚才大家有一点体会没有?非常重要!如果这一段没有听懂,真的要问哦,过后你再问我,我就想不起来也懒得去想了。
     安那般那,假使你把出入息修好了,八触的反应作用马上就出现,身体的变化就很大,可是你不要给身体拉走了,身体上的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数、随,随则作两种解释,一是跟着出入息,知道息在出入之间;第二就是任运让它去一呼一吸,可是头脑清清楚楚的。
      这个呼吸,你的头脑清楚了以后,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步就可以做到,这一条路线就可以到达,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都没有这个法门神妙。
      《佛为难陀所说入胎经》的秘密,这个胎儿在娘胎里头能够成长就靠安那般那的功能,七日一个变化,所以叫大家认住一个息,不要光听啊!这个真要去理解它,要去体会它。
      好像很恭敬都听进去了,这边听进去那边又出来了,那就白听了,要真正好好地体会!安那般那的法门,如果深入体会进去了,其他各种法门统统会了解了。为什么安那般那的法门有那么重要?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感觉上是地、水、火、风四大造成的,所以叫你们注意这个息字,不是气哦!
       因此提出六妙门叫你注意,风大是风哦!我请问诸位,风看得见吗?风有声音吗?声音是踫到东西自己发出来的,风的本身没有声音。风有色相吗?没有色相,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香臭吗?风也没有香臭,香臭是物质在风的动态中所发散的变化,跟着风而传播过来,同风本身没有关系。所以它无声、无色、无嗅,它的体是接近于空的,这是讲风大。譬如说手里拿一张纸,现在这个地方没有风,我们拿一张纸在这里一扇,一动就起了风的作用,它的体性是空的、不动,一动就起了体性作用。
      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之间不动了,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无声、无嗅、空的,所以说风是风,气是气,我们修行用的是出入“息”,并没有叫你出入风哦!更没有叫你修呼吸哦!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不要误解了,修了半天在鼻子那里,哼啊哈地数进来一二三,数了几千下,我常常问人:“你修什么法门?老师,我修数息观。”我说:“数了多少了?”每次一坐一千、两千、三千。我说:“你学会计的吗?”你把呼吸数了一千、两千、一万,有屁用,那个气进来,数第二下,前面的气早没有了,空掉了。
        我说那等于什么?我们这位老师兄知道,峨嵋山上的猴子偷包谷,包谷就是玉米,猴子偷玉米很好玩的,猴子在那里东看西看,见没有人就摘一颗玉米放在一侧的腋下,然后用挟玉米的手再去摘,放到另一边的腋下,一边摘一边掉,我们大家一叫“哦…”,他就跑掉了,一跑都掉了,一个都没有了。所以修数息的法门你搞不清楚,你就数一千、一万息有什么用。
       息者,止息。所以佛告诉你,“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证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的那个时候,这样“住”叫做息住,不要在入息的时候注意“住”。
       如果这样,那变化大啦!慢慢地,你的智慧也开了,身心都起了变化。大家回去不光是打坐体会哦,睡在枕头上也可以体会,站在那里也可以修持,随时在修持。
       你不是看到佛经上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些弟子们七天七夜用功下来,马上证阿罗汉果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
       现在有同学提问题说:“出息入息,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讲到逻辑的问题,这是思想的科学,你这个问题没有写清楚,你写的是出息入息那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你问的是出息的时候?入息的时候?或者是不出不入的时候?那个息的境界是不是要延长?所以要学逻辑,问题没有交待清楚。我们对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练它,那变成练气功了,那是很粗的。
       婴儿在娘胎里头没有呼吸,婴儿的呼吸是靠妈妈的脐带通过到我们肚脐这儿自然吸收往来,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就是息的境界。等到婴儿一出娘胎,医师拿个剪刀“啪啦”把脐带一剪断,护士的第一个动作,把婴儿嘴巴里很葬的那一坨都挖出来,接生的护士一定要挖得干净哦!这叫胎毒。如果一挖掉还有一点不干净,脐带一剪断了以后,“哇…”第一声哭的时候,婴儿嘴里那点东西就咽下去了,这时才开始鼻子呼吸,要懂这个。
      所以真正的“息”不用鼻子呼吸,是自然凝定的那个阶段,恢复到婴儿那个境界了。
      你问,延长不延长,我莫宰羊啦!我闽南语说不好,我不知道。
       告诉你,如果你在那个不呼不吸的境界里头一定,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哪怕整个地球都翻了,你都还在定中呢!延长不延长你自己看吧!但是那还不是佛法到家了哦!是初步的一点点而已,可是这初步的一点点大家就做不到。
        所以古代有一个禅师考验另外一个禅师说,“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注意这两句话。出息,呼出来的气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受物理的影响,出息不随万缘,万种的缘;入息不居阴界,气进来了,呼吸自然进来了,不住阴界,什么是阴界呢?阴就是蕴,五蕴是哪五蕴?色、受、想、行、识。假使人真做到了,了解了这个修养,能够“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
      这是个什么人?这是真空灵而解脱啊!世间一切同他都没有关系,就是在世间也不怕了。这是这位禅师勘验另外一位禅师的话,那位禅师答覆说,还有人在“不出不入”呢!那就是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这是安那般那真正的境界了。
     所以我经常讲,宋朝赵匡胤手底下有位大元帅曹彬,他后代的孙女有些做了皇后,只有一个孙女出家了,叫曹文逸,后来得道成就了,不过她归到道家里头去了,可是她佛家、道家都通的。曹文逸有一篇著作非常了不起,叫《灵源大道歌》。我们如果不分佛教、道教,看她的成就那真了不起。《灵源大道歌》第一句话:
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鑑涵天容万物。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诸君说端的(dí)”这是宋朝的白话、土话,端的,就是说真的“命蒂从来在真息”,命蒂,人生生命的根本原来在真息,真正不呼不吸的那个时候定了。
     照体长生空不空”照体,就是刚才讲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从生命根本照到本体上;长生,永远不生不灭;空不空,你说空的也好,不空的也好,不空就是有。
       灵鑑涵天容万物”鑑,一面镜子,生命根本包罗万象。后面还很多,又是佛家的、又是道家的,又是儒家的一大篇。历代这几位女性成就了的真是了不起!
        你们都困在六妙门的方法里头。
       我再提一下,六个步骤,数息、随息、止息,这是前三个,后面三个观、还、净暂时不管,止与观本来是中心,
      现在告诉你们,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线只有一条,等于《楞严经》里佛告诉阿难的两句话,“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婆伽梵,是佛的别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只有一条成佛的路,所有的佛法用功修持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就是止观。
      怎么“止”?怎么起“观”?止是修定的工夫,观是修慧的工夫,定跟慧双修,最后才能够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
      我们为了使心达到止水澄波的境界,就要利用出入这个气,这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生命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以后,脐带一断,就靠后天鼻子的呼吸,鼻子呼吸补充生命的功能,但是并不是说我们的生命只有鼻子在呼吸,其实人的每一个毛孔也同样在呼吸,只是在这两个烟囱里头吸呀、呼呀,进来出去,觉得非常明显,你才会认识错了。
         鼻子吸进来的是氧气,在体内完成碳气氧气的交换,换气是引发了我们自己生命的功能。每个人身体内部的元气,道家叫先天一气、真元之气,所以真正的息,是不靠呼吸关系的真元一息。
      这个是科学了,我们观察一个人睡觉时的状态,尤其婴儿睡觉是不用鼻子呼吸的,很健康的婴儿睡觉时很宁静,气进来,像我们普通修道讲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这里轻轻动一下,气进来只是整个的身体这样动一下,很规律的,这样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就停了一下,那个时候是息,是真睡着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个里头起作用,停一下又动了。
        假使一个人在睡觉,你站在旁边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刹那之间,他也不呼也不吸了,过不了多久,呼吸又来了,在他不呼不吸自然停留的一刹那的境界,那个是息。
       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气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和入息之间有个不出不入的阶段,那是息。
       古代的祖师们为了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这个气来数息,气进一次出一次,心里头记住一下,是一次了,进来又出去,两次了,能够知道一次、两次的,那是心的作用,当然也是脑的作用了,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与外面空气相应,一进一出叫一次这样来计数,这个叫数息。
       但是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
       数息的第二步是随息,把握住息的境界,你觉得心宁静了,还数它干什么,你看住息就对了嘛,就是随息了;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止,就定住在这个息里。“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息了
        止了以后,你观什么?
         就观心理的状态。讲《瑜伽师地论》就是告诉你心理的状态,要观察清楚了,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这不是六妙门吗?
----整理自《南禅七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8 0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