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诸君说端的(dí)”,这是宋朝的白话、土话,端的,就是说真的。“命蒂从来在真息”,命蒂,人生生命的根本;原来在真息,真正不呼不吸的那个时候定了。 “照体长生空不空”,照体,就是刚才讲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从生命根本照到本体上;长生,永远不生不灭;空不空,你说空的也好,不空的也好,不空就是有。 “灵鑑涵天容万物”,鑑,一面镜子,生命根本包罗万象。后面还很多,又是佛家的、又是道家的,又是儒家的一大篇。历代这几位女性成就了的真是了不起! 你们都困在六妙门的方法里头。 我再提一下,六个步骤,数息、随息、止息,这是前三个,后面三个观、还、净暂时不管,止与观本来是中心, 现在告诉你们,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线只有一条,等于《楞严经》里佛告诉阿难的两句话,“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婆伽梵,是佛的别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只有一条成佛的路,所有的佛法用功修持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就是止观。 怎么“止”?怎么起“观”?止是修定的工夫,观是修慧的工夫,定跟慧双修,最后才能够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 我们为了使心达到止水澄波的境界,就要利用出入这个气,这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生命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以后,脐带一断,就靠后天鼻子的呼吸,鼻子呼吸补充生命的功能,但是并不是说我们的生命只有鼻子在呼吸,其实人的每一个毛孔也同样在呼吸,只是在这两个烟囱里头吸呀、呼呀,进来出去,觉得非常明显,你才会认识错了。 鼻子吸进来的是氧气,在体内完成碳气氧气的交换,换气是引发了我们自己生命的功能。每个人身体内部的元气,道家叫先天一气、真元之气,所以真正的息,是不靠呼吸关系的真元一息。 这个是科学了,我们观察一个人睡觉时的状态,尤其婴儿睡觉是不用鼻子呼吸的,很健康的婴儿睡觉时很宁静,气进来,像我们普通修道讲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这里轻轻动一下,气进来只是整个的身体这样动一下,很规律的,这样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就停了一下,那个时候是息,是真睡着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个里头起作用,停一下又动了。 假使一个人在睡觉,你站在旁边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刹那之间,他也不呼也不吸了,过不了多久,呼吸又来了,在他不呼不吸自然停留的一刹那的境界,那个是息。 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气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和入息之间有个不出不入的阶段,那是息。 古代的祖师们为了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这个气来数息,气进一次出一次,心里头记住一下,是一次了,进来又出去,两次了,能够知道一次、两次的,那是心的作用,当然也是脑的作用了,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与外面空气相应,一进一出叫一次这样来计数,这个叫数息。 但是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 数息的第二步是随息,把握住息的境界,你觉得心宁静了,还数它干什么,你看住息就对了嘛,就是随息了;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止,就定住在这个息里。“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息了 止了以后,你观什么? 就观心理的状态。讲《瑜伽师地论》就是告诉你心理的状态,要观察清楚了,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这不是六妙门吗? ----整理自《南禅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