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6|回复: 4

[学佛文档] 细讲《弟子规》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一集)

2005/2/21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31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课程进入到第四个单元「信」这个部分内容。我们也提到了整个人与人的五伦大道当中都要言而有信,也都要存着信义、存着道义、恩义来互相付出、互相扶持。那人与人的关系就会非常和乐,非常圆满。

我们提到这个信的问题,会想到在商场上要不要守信?要。但是也有说法:无奸不成商。所以在目前这个时代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我们确确实实要会判断。比方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谁讲的?找不出来了。请问他为什么讲这句话?太自私了,很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这样的态度不好!所以我们要考虑到一个言语会带给他人错误的观念,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所以当我们不确定我们的话是正确的,绝对不能乱传,「知未的,勿轻传」。

所以在商业,我们也有遇到家长说:你把孩子教得这么诚信,那他以后到商业怎么办?我们会跟他说:那你儿子一定当总裁。假如每个人都不守信,只有他守信,那大家要跟谁做生意?那当然是跟守信的人做生意。所以「无奸不成商」是错误的,他能骗得了一次,骗得了两次,他不可能长久地骗下去,所谓「日久见人心」。而且当他是用奸巧、用一些手段,纵使他骗到了生意,其实也折掉了自己的福分。他可能还得意洋洋:你看我赚了这么多钱。其实那些钱都是他命里就有的;而他已经又因为用错了方法,而又折损了自己本有的福分,这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所以人与人要信,在政府、在商业、在任何的团体都应该取信于人,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我们也提到对于小孩的要求,合理的我们才可以答应,不合理的,你一定要坚持。不然他要什么你给什么,助长了他的贪心、他的奢侈、奢靡之气,这样就危害甚大。所以这一点不可以『轻诺』。当我们发现小孩有轻诺的现象,我们也要给予引导,给予教导。早上也有提到,小孩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再来是答应别人的事,是不是符合比方说学校的规定,还是有没有符合法律的规定。这都要从小跟孩子建立这样的态度,他才不会轻诺。

那我们成人当中也决不能轻诺。所以当别人有求于你,比方说他有急事,有一些紧急状况要有求于你,你也要稳下心来先把他这件事听清楚。有时候对方很急,他的急又带动了你的心很混乱,很有可能你答应了,到时候事情不如你想象这样。比方说,他只是片面之词,你又没有冷静下来,很可能你答应的事,到时候那个情况不如你预期,你也很难处理。所以急事还要缓办。而且当对方要找你帮忙,甚至于是跟你一起去做这件事,你也要考量:第一个他的能力够不够,第二个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要看看这一件事情各方的缘分成不成熟。假如不成熟,你就很轻率地答应,到时候你会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到时候就会很尴尬,也会产生一些误会。你本来是好心,到最后可能会很难收拾。所以我们有善心,还要用理智去判断才行。所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下一句: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我们人跟人言谈的互动很多,所以讲话要不要学?要!那你有没有学过讲话?没有,要不要上来试试看?多磨炼就好。所以讲话要从小训练。我是没有从小训练,因为小时候才华比较差,所以从没有参加过什么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对我来讲这都是绝缘。结果刚好在大学时候,我学习的一种心境打开了,因为那时候也学一些健康的知识,就觉得健康对一个人很重要。所以我就自己在大学附近的泡沫红茶店,常常都是在楼下就找二、三个学弟,我说:你可不可以来听我讲讲话?跟他们约在泡沫红茶店开始跟他们讲「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就讲这一些题目,比方说「人际关系对人的重要」,就从二、三个开始练习。后来我要到海口去,杨老师也告诉我,一有机会三个、两个都去讲。那我就谨遵师命,一连串一百多场就这样讲下来。后来讲到一百多场又到深圳去,结果在差不多半年左右就讲了二、三百场;然后紧接着我们七月份又开始办全国性的演讲,就一直这样训练过来。所以讲话要「勿畏难」,多讲就熟练。但是讲话也要看我们的存心,最重要是能够利益他人,不然「话说多,不如少」。

所以我们在各地开的课,我们中心的老师也都会常常让小孩有上台讲话的机会,不只训练讲话,还训练他的威仪,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所以他们上来讲话,自我介绍,然后要讲我上个礼拜在家里有做了什么孝顺父母的事。因为当每个人把他所做的讲出来,就可以「见人善,即思齐」。诸位朋友,《弟子规》在哪里?在生活之中,时时刻刻都用得上。所以他们一上台来就要开始先一鞠躬,然后再自我介绍,「我是某某某,我今年几岁」。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候手怎么样?不听使唤,就会这样动来动去。还有这嘴巴有时候就讲不清楚,当孩子讲不清楚怎么办?你要给他空间,来,再来一次。一次一次给他磨,磨到他会,这样胆识胆量就训练出来。

讲话的声调,『勿急疾,勿模糊』。之前《弟子规》的部分也讲到很多有关讲话的态度跟方法,还有哪几句?「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所以声调要适中,不可以太大声,不可以太小声。还有「问起对,视勿移」,所以在对别人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对方以示尊重。所以这些小细节,你花点功夫去注意、去训练,等他三个礼拜、四个礼拜,自然而然就循规蹈矩。所以我们有一个小女孩,她满内向的,但是我们都会让这些孩子来训练。后来过了几个月,这个比较内向的小女孩去参加演讲比赛也得奖,所以她的母亲也很欢喜。那假如你的孩子比较不敢讲话,你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办,爸爸先来示范一下,让儿子跟你一起来训练,他一定会做得很欢喜。小孩子要你也做他也做,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都会很服气。

除了让孩子训练说话以外,我们与人交谈当中也要时时观照自己讲话有没有太快?假如太快了,别人听了会怎么样?很吃力。假如他又有心脏病,就比较危险。所以很多朋友都说:我已经够慢了。这样好不好?不能拿自己的标准,要拿别人可以接受的标准。而且说实在的,讲话的目的在哪?当然是要让别人听,讲话的目的不是自己要说。比方说我们跟同事、跟上司在通电话,可能提到的是一些公事,那老板讲话太快了,你又没听清楚,可能又是要处理的事,这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跟上司讲,假如还不是很熟的,那就不要直接又说:你怎么讲这么快。我们可以退一步走,把你听到的跟上司说:请问您刚刚讲的是不是这样这样这样?把他讲的你已经听的,把它复诵一遍给他听。当确实你是听错了,他也会马上再重复告诉你。不然你勉强听懂,到时候有了偏差,上司绝对不会觉得他讲得太快,他一定会说你办事没有办好。所以我们有一个习惯,不管是谁交代我们事情,我们要挂掉以前先再给他复诵一遍,这样才会万无一失。往往是一句之差,会让整件事要从头再来。那人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决不要因为一句言语的疏忽,耗了大家大半的时间,那可就不好。所以也是要谨慎对待。下一句: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我们刚刚提到要把话复诵一遍,这个习惯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相信他从很小养成,当他的老师交代他办事,他都会说: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我相信这些老师、这些长者看到他一定会怎么样?非常欢喜,值得信任。

『彼说长,此说短』。这叫说长道短。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这样说长道短?他们的目的在哪?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且人群有一个习惯,他都会逼你靠边站,你到底要在我们这边还是要在那边?有没有这个倾向?那我们就偏两边都不站,所以『不关己,莫闲管』,赶快是非之地远离。因为,来说是非者他一定有所目的,一来是要拉拢你,二来要诋毁别人。只要有是非,就会对团体有所伤害,那我们绝对不乐见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要带动的是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我们应该走出一个正确方向,要和气待人,多多包容。

当你在团体当中不两边站而站中间,这个位置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两边必然都有偏颇。而当每一个人他自己太偏颇了、太过了,他内心会不会觉得错了?久了以后,他也会觉得怎么样?自己有错误,或者心理上他就会想去找人谈一谈。比方说今天某一个主管做了一件事,是做错了。有人就会批评过度,有人就会一味袒护,有没有这种情况?那两边就闹得不可开支。那这个时候我们站中间必有大用。怎么说?这个袒护主管的是不是真正爱主管?感情用事。你愈袒护他,他可能愈看不到这一次他的错误问题在哪,他有可能就跟着你们跟另外一半在那里争斗了,那他就愈来愈失去人心。那你本来的动机是要为他好,到最后可能怎么样?害了他。

所以袒护的这一边,他久了以后也会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真正为他好绝对不是一味地袒护。往往你这么一说,因为他已经跟主管也相处一段时间了,他可能又会回归回来说:对!对!我以前有一些事劝他,他也没听。后来我们可能进一步跟他讲:因为你常能够指出他的缺点,慢慢他自己印证以后,他会对你愈来愈信任。所以该劝的,绝对不能因为一次、二次主管不听,你就不劝。「日久见人心」,他慢慢还是能够转化过来。

那另外这一边就是「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而且说实在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说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样的过失,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这一群他骂得太过,其实他内心也是觉得怪怪的,当我们都没有言语上的争执,对他们也是一种牵制力量。所以他们有时候可能会说:你怎么都这么有修养,我们应该检讨一下。所以确实在团体当中,只要我们能够不搞是非,能够尽心尽力做本分,不去做情绪之争,往往都可以对团体有一个端正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我们自己的力量。

这是讲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个「莫闲管」意思是说已经是这些是是非非了。但是假如是公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积极参与才行。而且当在参与当中,我们希望是要把一件事情办好,所以在这个当下,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你不能当场没讲,后来做失败了,才放马后炮,那就不是很恰当。所以当在开会当中,必须有所决策的时候,我们对事不对人,哪些做得比较不恰当的地方,我们也要指出来。但是在这里指出来,绝对不是对那个人、对这个同事有看法。所以把事情讨论好了,决定好,走出这个会议的门,我们还是好同事,有任何好吃的绝对也不会缺他一份。所以你假如心里怪怪的,那也会让他心里怪怪的,本来没事,事情就愈来愈大。所以我们还是保持一分真诚的心去面对任何一个人。我们接下来看下一段经文: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人善,即思齐』。所以我们看到善的事情,要主动去学习,甚至于主动去帮忙。那什么是善?也需要我们去判断。诸位朋友,什么才算是善?利益他人,这个很好的答案。再来还有没有?所以我们人常常也要有一个善的准则,你才好判断。那我们这几天学习也有一个善的标准,叫什么?叫《弟子规》,就是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你都可以体会得到都不离《弟子规》的教诲。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对于善的判断讲解得非常地透彻,我们有时间可以好好看这本书。其中就有提到,打人、骂人是不是善?是不是?你们怎么考虑这么多,到时候看到事情在那里考虑半天,事情都结束了,还不知道善恶。打人骂人是善?不一定。对!所以我们要从根本去看。这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端有曲,太多了。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态度要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等别人讲。所以我们回去也有作业,好好把《了凡四训》这本书的道理好好研读,对你有莫大的帮助,对你的家庭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而且这本书日本天皇把它视为治国宝典,所以对一个国也相当有帮助。

我常常做一个比喻,我说人生就像一盘棋,而这一盘棋如何走得好的规则,就是这一本《了凡四训》。如何立命,如何「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方法、理论还有表演,因为里面也有很多事例表演统统在其中。所以当你真正了解规矩,纵使你现在这一盘棋并不是很好走,相信你往后的生命也会把它走得有声有色,这才是人生的智慧跟功夫。人生不要祈求有一盘好棋让你下,往往好棋都会让一个人开始安逸,开始放纵。所以人生盖棺论定是要看你的棋艺,看你人生的智慧。

所以就有提到真假,很多读书人去问中峰和尚,问他:打人骂人是恶?中峰和尚就说:不见得。接着又问他:那对人很恭敬、很有礼貌是善?中峰和尚也说:那也不一定。所以这些读书人也被中峰和尚的话搞糊涂了。也很好,这些书生还懂得谦卑请教中峰和尚,中峰和尚就说:假如他打人、骂人是因为要唤醒那个人,一巴掌要把他打醒,这个存心是善的,利益他人,所以也是善。所以诸位朋友,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确定他能醒,假如不能也不要打,那会结怨。所以学问还是要学得灵活,要伺机而动,不然可能我们学了一、二个月,可能会有很多障碍,会说孔夫子说的话不准,蔡老师说的话也不准。

我就曾经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刚好他情绪很不好,遇到很多事非常不顺。因为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用心地行善,结果命运还出现很多的瓶颈。那一天我跟他谈话的过程,他足足怨天尤人、抱怨了也有个把小时。等他都讲完了,我也怎么样?重重地回敬他,所以就他很多的问题。其实当我们行善的时候还有求,这个心已经怎么样?不纯了,所得的福分也都相当有限。然后也进一步引导他,这一些结果也都是你有很多之前错误的因,它只是现在慢慢都呈现出来而已。结果,我可能也跟他讲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头都低低的。

后来他回去,隔天早上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接起来之后,我这个朋友就说,他说他活了三十多年,昨天接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在电话那头觉得非常愧疚。昨天人家生日,我还痛痛地骂了他一顿,很过意不去。当我的朋友感谢我的时候,我确确实实对他生起很高的敬意,不简单!面对这么严厉的批评,他可以当下好好在反省自己。相信有这个态度,人生不怕,从逆转顺绝对可以办得到。所以我这个朋友后来也很多的考试都顺利考上,现在也在学校里面教书,也教得非常之好。而且他还把在补习班里面读书的很多经验,都到补习班去跟后面好几届的朋友(这一些学弟妹)都跟他们做经验交流。而因为他都是对众人付出,所以福报现前的特别的快。所以这是你要确定这一巴掌打下去会醒。所以我是很理解到他很信任我,他确定我绝对不会害他,也绝对是为他着想。那假如打下去不能醒,可能就会结冤仇,我们常常去拿捏这个分寸。

再来,读书人也提到对人很有礼貌、很恭敬是善,中峰和尚就说:假如他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都为了自己的私欲,那对人的礼敬也是虚伪的,所以也不是善。从中峰和尚的教诲,我们可以了解真善跟假善从哪里判断?从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纵使再有礼貌也是恶;一念利益众人,纵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的,都要从他的存心去判断。

第二个我们可以从「是」跟「非」去判断。古代在孔子时代,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子贡因为他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到其它的国家去做生意。鲁国刚好有一个法律规定,就是只要你在其它的国家,发现我们鲁国人被卖到其它国家当奴隶,这个时候你可以花钱把我们的同胞赎回来,国家再以同样的赎金还给你。这个规定好不好?相当之好,带动人民要爱护自己的同胞兄弟。子贡刚好就赎了人回来,后来官府要给他钱,因为他太有钱了,他说:不要了。他就没拿。结果这个消息传出去,所有的人民一听到说:子贡好清高!你看连钱都不收。

但是同样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里,夫子就跟子贡说:你这样做不恰当。怎么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样?夫子就分析给子贡听,我们现在鲁国人,穷人占大部分,有钱人占很极少数。假如你今天赎人不拿钱,那其它很穷的人到了其它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他又想到说人家子贡都不拿钱,那我赎回去拿钱好象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钱,我可能生活都堪忧。所以他救人的时候就会有顾虑、会有迟疑。假如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因为迟疑没有赎人,那一个人的背后可能又是一个家庭,他可能有小孩、有妻子。所以因为一个人没赎回来,那我们就有过失!所以夫子就跟子贡说:你这么做会有流弊问题。这个流弊就是往后会有不好的影响,可能就有人因为这样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另外子路有一天刚好走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掉进了水里面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义,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这个人差点就灭顶了,所以非常感谢子路,高兴得把他的牛就牵给子路,说:这个牛送给你。子路也很欢喜就把牛牵走了。所以一般的人觉得子贡不受赎金是优,子路做了好事还牵着牛走,好象比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跟子路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因为他们都会体会到善有善报。所以圣人他都会从大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在一个点上而已。所以是善还是非善,我们还要考虑到往后的影响性。所以当场好象是好的,但是往后的害处很多,这种事也不能做;当场做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往后会利益相当多人,这种事要做。这是从流弊问题来考虑到善。

有偏有正。在他们那个时候有一个宰相叫吕文懿公,那时候当了宰相,然后辞官回乡,所以在整个国家的名声也是非常非常地好,受到人民的尊重。刚好在他回乡的路途,遇到了一个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间,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这些随从就马上要去把这个喝醉酒的人把他赶到路旁去。吕文懿公因为存心仁厚,所以想说:我们就绕道好了,不要跟他一般见识。结果后来过没有多久,听到了一个讯息,就是这一个挡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汉被判了死刑。当吕文懿公听到这个消息,他就想起当初把路都让给他是错的。因为这个人明明知道宰相来了,他连宰相都敢挡,胆子大不大?大!之后宰相还绕路走,那看到人他会怎么讲?你看连宰相都要让我三分。那他就会肆无忌惮,愈来愈嚣张,所以之后才犯下死刑之罪。所以吕文懿公才警觉到,当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给他处罚处罚,可能他会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于会犯下这么大的错。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但是因为姑息了这一个醉汉,所以结果反而不好,这种情况叫正中偏。

另外刚好有一次干旱,整个地区都缺米粮,很多的人民就开始擅自抢这些员外的食物。这员外去报告官府,结果官府也没管。这个员外很怕他的米粮被抢光了,所以马上把他家里面这些仆人组织起来,拿着棍子开始去处罚这一些抢劫的人。所以这些抢劫的人就有所畏惧,后来就没有再作乱。所以当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粮,之后却让这些乱民不敢造次。所以这个叫偏中正。心里确实不是为了社会大众,但是后来却影响了社会大众,这叫偏中正。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善也是有半有满,这个半、满我们之前课程也有提过,一个女士捐了两文钱,结果住持亲自帮她忏悔。后来她入宫富贵,拿了几千两来,结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帮她回向。因为这两文钱是全心全意,这是满善;后面只是把她富贵当中的一点拿来捐,而且心已经不如第一次那样地恭恭敬敬,所以这是半善。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报导,一对农夫老夫妇把他一生的积蓄统统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投入救人的行列当中。所以这一对老夫妇他是做到了满善,全心全意。

善也有大有小。卫仲达有一次刚好在睡觉的时候,被这些阴司把他带到阎罗王那里去,结果这个阎罗王就说:来,把他的善跟恶的记录搬出来,搬出来秤一秤,看哪里重,哪里轻。结果当把卫仲达的恶都拿出来的时候,几乎可以把一间房子都占满;而那个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样小小的。所以卫仲达一看很惊讶,他就跟阎罗王说:我才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他自己也很惊讶。阎罗王就跟他讲:只要你起心动念是恶是不善,阴间都有记录起来。所以纵使没做,但是你的念头里面常常有恶念,所以才会这么多。相信卫仲达一听完,往后对自己的念头会多加谨慎。

结果把它放上去一秤,那一小小的善录反而比这么多的恶还要重。所以卫仲达自己也很惊讶,就说:那一串到底是什么?后来就把它打开来看,原来那时候朝廷大兴土木,当国君大兴土木,那人民就要怎么样?就很辛苦,一定会劳民伤财,会让很多家庭都会搞得妻离子散都有,因为丈夫都常常不在家,家庭也会很难维持。结果卫仲达听完以后就说了:我建议的这件事,皇上并没有接纳,那怎么也算是善?那接着阎罗王就跟他说:你这一念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着想,所以这个善非常地大。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当我们了解到如何去判断善,那也才能够「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也把善归纳成十件事:第一件事「爱敬存心」。这一个爱敬存心应该怎么样去落实?爱敬存心先爱谁?先敬谁?所以你看《弟子规》就可以做到爱敬存心。第二个「敬重尊长」,在家尊敬父母,在公司尊敬上司。比方说我们在学校也应该尊敬校长、尊敬教育官员。那我们也要尊敬自己政府的领导人,绝对不可以大肆批评,这样也是对国家政府领导人不敬。所以这是敬重尊长。再来「与人为善」。其实这样的事我们随手可做,比方说刚好你在学生的校门口,看到一个家长在那里捡垃圾,我们也可以马上跟他一起做。这是与人为善。

「劝人为善」。怎么劝?我在大学时候曾经听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这个话是说到「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人们会看你做什么」。因为成人比较固执,你用讲的不见得讲得动,他要眼见为凭,不然你只用讲的,他说:你跟我也差不多,你也没资格讲我。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劝,用立身行道去感化。所以在三国时候有一个名臣叫管宁,这管宁在他治理的地区他也管理得很好。当他在路上看到一些,比方说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里面给人家破坏、乱踩,被他看到了,他马上去把这一头牛牵过来,然后在树荫下等,等着这个牛的主人过来。那等牛的主人过来,一看到长官在这里,然后又看到自己的牛干了坏事,都会怎么样?相当惭愧。所以管宁有没有骂他一句?有没有?没有!但是相信这个主人会无地自容,这就是用德行感化。

那时候他的人民也因为常常去打水,因为只有那一口井,就会发生争吵、发生争夺。结果管宁也没有去教训他们,自己去买了很多的桶子,然后很早就去打水,打好了都放在那里。结果这些人民本来要抢着去打水,一看长官都已经帮他们打好了,马上心生惭愧。所以这都是以身去劝告,唤醒他们的羞耻之心。所以劝别人也是高度的智慧。那这一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7 2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