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93|回复: 2

[佛教生活]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九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九
**安慧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白者。谓净静虑无色。由性善故说名清白。虽是世间离缠垢故亦名为净。

    建立者。有四种建立。谓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于诸静虑具四建立。诸无色中唯有。三种除支分。  
    支分建立者。谓初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第三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舍二念三正智四乐五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问法有无量。何故唯立寻等为支。答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由此三种支分满足不待余故。初静虑中寻伺二种是对治支。能断欲界欲恚害等寻伺故。喜乐二种是利益支。由寻伺支治所治已得离生喜乐故。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依止定力寻等转故。第二静虑中内等净是对治支。由此能治寻伺故。喜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是对治支。由此三能治喜故。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舍清净念清净是对治支。由此二能治乐故。不苦不乐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云何等至建立者。谓由七种作意证入初静虑。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此广分别如声闻地后瑜伽处。云何证入初静虑时由七作意。谓由定地作意见欲界中过患等故。了达粗相。初静虑中此相无故名为静相。是名了相作意。如是作意犹为闻思之所间杂。从此已上超越闻思。一向修相缘粗静相以为境界。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数数思惟如所寻思粗静性相。是名胜解作意。由修习此故。最初断道生彼俱行作意。名远离作意。由此能断上品烦恼故。及能远离彼品粗重故。此观行者复欣乐上断见上断功德。已触少分远离喜乐。为欲除去惛沉睡眠。时时修习净妙作意以悦其心。是名摄乐作意。如是正修行者方便善品所资持故。令欲界系烦恼缠垢不复现行。因此为欲审察烦恼断与未断。复更作意观察彼生随顺净相。是名观察作意。如是行者数数观察进修对治。为令欲界一切烦恼于暂时间得离系故。此对治道相应作意。是初静虑最后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从此无间证得根本最初静虑俱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又由了相作意发希愿心。为正了知所应断所应得。为断故为得故。由胜解作意为所求义发正方便。由远离作意舍上品惑。由摄乐作意舍中品惑。由观察作意安心于所证远离增上慢。由方便究竟。作意舍下品惑由方便究竟果作意领彼所修作意修果。如为证入初静虑定修七作意。如是乃至为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如应当知又粗相者。谓于一切下地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如是粗相略有二种。一住于重苦。不寂静住故。二命行微少。寿命短促故。静相者。谓于一切上地从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与粗相相违故。

    品类建立者。于初静虑定具三品熏修。谓软中上。如初静虑余静虑及无色三品熏修亦尔。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于初静虑中还生三异熟。如初静虑于余静虑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尔。诸静虑中三品熏修生三果者。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如是等广说如前。于无色界中无别处所故。不立生果差别。所以者何于无色界无有安堵宫殿等处故。不建立生果差别。然由三品熏修无色定故。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有劣有胜。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者。由寿命等有差别故。有劣胜者。染污不染污多分少分有差别故。

    名想。建立者谓于四静虑中三摩地差别无量名字不可算数不可思议。何以故。于初静虑所摄定中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声闻及独觉等尚不了其名。岂能知数。况复证入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三摩地其数过百。如是于余大乘经中说。三摩地其数无量。如于初静虑所摄定。于余静虑无色所摄定亦尔。如是所说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清净者。谓初静虑中边际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定。是名清净静虑无色边际定者。为欲引发胜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处故。

    出世间道者。谓于修道中法智类智品所摄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如是八智相于见道中已广说。及彼相应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摄。或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行故。由不明了想恒现在前。非极明了现行圣道之所依止。是故一向世间所摄。由此道理彼想羸劣不能猛利。取所缘相故名无相。复云何知非想非非想处无有圣道。由世尊说。乃至有想三摩钵底。方能如实照了。通达灭尽三摩钵底。是出世间。由圣道后所证得故。要于人趣方能引发。言引发者是初起义。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先已生起后重现前故。或于人趣者谓即于此生。或于色界者。谓后生彼。云何圣弟子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欲复生色界耶。不必永离色界。欲方入无色定。是故此中应作四句。若已离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者。一切已离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谓依未至定已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二句者。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而起厌背。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三句者。谓即此行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四句者。谓除上尔所相。问无色界中何故灭定不起现前。答生无色界此灭尽定多分不起现前。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诸圣弟子为欲安住寂静住故。于人趣等引此灭定令现在前。若已生无色界者。不由功用自然安住第一寂静解脱异熟住不复发起方便功用求此灭定令现在前。

    软道者。谓软软软中软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恼。中道者。谓中软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

    上道者。谓上软上中上上三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软上软中软软三品烦恼。

    如是软中上品道。复各别分为软等三建立九品。为显修道所断烦恼渐次断故。复何因缘软软品道。能断上上品烦恼。由此烦恼于极猛利毁灭惭愧无羞耻者身中。粗重现行易可觉了易可分别。是故此上品烦恼犹如粗垢。微少对治即能除遣。若下下品烦恼在与上相违者身中。微隐现行难可觉了难可分别。如微隐垢大力对治方能除遣。由此道理当知所余能治所治相翻建立亦尔。

    方便道者。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所以者何。由正修如是道时。能渐舍离各别上品等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一分渐得转依。是名修道中方便道。

    无间道者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所以者何。由此道无间。能永除遣此品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令无有余。又转粗重依得无粗重。是名修道中无间道。

    解脱道者。谓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所以者何。由此道能证烦恼永断所得转依故。胜进道者。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是名胜进道。所以者何。为断此品后余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是胜进故名胜进道。又复弃舍断烦恼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又复者为显余义。舍断烦恼诸方便道。但正思惟契经等法。或复于先所思所证法中安住观察。或复进入余胜品定。诸如是等名胜进道。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诸所有道。名胜进道。所以者何。若为引发神通无量等诸胜品功德。或彼生已现前安住。如是等道名胜进道。如是已广说修道相差别。今乘义势更辩诸道修之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2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