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9|回复: 0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四书」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6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公上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四书」简介——二O一七年伦敦祭祖大典谈话



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四书」简介——二O一七年伦敦祭祖大典谈话  (共一集)  2017/6/10  英国伦敦ExCel国际会展中心  档名:32-232-0001

http://ft.hwadzan.com/media/mp3/32/32-232/32-232-0001.mp3
http://ft.hwadzan.com/media/mp4/32/32-232/32-232-0001.mp4
http://ft.hwadzan.com/media/flv/32/32-232/32-232-0001.flv

  尊敬的诸位侨领、诸位嘉宾、诸位大德:大家好!

  时间过得很快,记得去年六月,我们也在伦敦这个地方举行祭祖大典,转眼之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座的增加了很多新面孔,很高兴有这么多人共襄盛举,一起来祭祀世界各族万姓祖先。我们希望每年都能够在这里举办祭祖大典,缅怀祖先恩德,提倡孝道。近几年来,我们在世界各地提倡祭祖,除了英国和香港之外,还有澳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祭祖大典从宏观方面来说,能够促进全人类的团结,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这个因缘殊胜无比!

  世界各族的祖先都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给后代子孙,令我们非常感恩。在今天交通进步、通讯发达的时代,地球变成一个村、变成了一家,使得我们能够分享各族祖先的智慧与经验的遗产,加以运用,更好的共同经营这个地球村、地球家。藉著今天伦敦祭祖大典的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之「四书」的简介,希望有助於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而「四书」则是儒家的代表。「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书的宗旨,所以底下我就以「四书」的开篇第一章来进行介绍。

  《大学》开篇简介

  《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里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自性。「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讲的是慈悲。「明明德」和「亲民」都做到圆满,就是「止於至善」。明德是大人之学,大道之体,本体;亲民是相,现象;止於至善是作用,是用。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三句话,把大人之学,体、相、用都说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上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讲,这是属於自利,也就是要成就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然后才能止於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谁做到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老子做到了,都是止於至善的好榜样。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教方法。如何才能够做到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第一个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一个目标。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相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一定要专精,这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定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之后,你才能静得下来;「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安而后能虑」,心安定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你就得到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於至善,这些境界你都能够得到。

  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修行从哪里下手?从「格物」下手。「物」是什么?是物欲,是欲望。世间人常讲的「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能止。「格」是格斗,要跟欲望格斗,要把欲望克制住。欲望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物格而后知至」,革除欲望之后,本有的智慧才能开显出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诚意就是直心、就是至诚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然后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亲民和止於至善的功夫、效果就出来了。

  《中庸》开篇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叫天命?本有的真心是天命,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讲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的空间;在无尽的时空里面,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性。

  「率性之谓道」,率性是讲众生有感,自性就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这个感应,佛法里称之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是感;应,境界现前就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个理就叫做「道」,那么就因果来讲,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个是丝毫不爽,一点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法则,你就依循著因果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中庸》讲的理极为深广,教导我们依照自性的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

  如何开始修道?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切处,在於格物慎独,克己复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6: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