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4|回复: 1

[其它]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6 17: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

  昨天讲的“如是我闻”这一句,里面的意思我还要补充,讲经就是要前后贯通,讲经是讲经意。经文我看在座的各位都比我讲得好,因为你们看得多、听得多,《弥陀经》的注解也多,但是我就和周利槃陀伽差不多,记前忘后、记后忘前。所以我只好重复,一定要让你们大家都记牢。

  我讲《弥陀经》自己得到很多好处,因为不讲《弥陀经》,我对经文的意思不太知道。《弥陀经》虽然文字简易,意义却非常丰富。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其他经不会念也没有关系,最要紧就是《弥陀经》一定要念,一部《弥陀经》就是发明极乐世界的境界。

  当初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悲心很重,也不知道要问佛,这时候摩诃迦叶,有些经典也说是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难赶快去问佛: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在集结经论时,以何放在经首?恶性比丘如何对待?佛在世时有大威德,恶性比丘没有办法,这些都要去请问佛。

  昨天我们讲到阿那律陀让阿难去问佛,“佛马上就要涅槃了,阿难,你赶快去问佛,不要太忧伤。”我讲了阿难问佛的问题,但是佛的答复没有讲,今天要补充。

  第一个问题,“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答,“以戒为师。”所以我们现在,在家和出家都有戒律,在家人有三皈、五戒和菩萨戒,出家人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四十八轻戒等等。

  第二个问题,佛在世时,佛到何处去说法,我们弟子就随同佛到何处,佛灭度后,如何依靠?佛答道,“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是出自三十七道品,其中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其中第一个就是四念处。

  四念处

  四念处依何而住呢?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凡夫一天到晚在为身体忙,为了把身体弄好,我们心里非常忙,没有空闲,而不知道身体是不清净的。

  所以第一念处叫:观身不净。从头到尾,九孔常流不净,就四大来说,一大不调就有一百一种病生,四大不调就有四百四种病生。我们的身体不是坚固的。所以第一个念处就是要观身不净。

  第二念处:观受是苦。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在佛面前讲了许多不中听的话,佛听而不语,等他说完,佛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他说:“我讲完了,没有要讲的了。”佛说:“就像你把世界上的东西送给我,如果我不接受,你就只能自己拿回去了。”这时婆罗门听完,心里就很惭愧,原来我讲了一大通,佛一句也不接受,还要我自己拿回去,这也是个好办法。“观受是苦”,不但讲你不好的感受是苦,就是讲你好也是苦,这世间就是这两种苦。

  第三念处:“观法是空”,一切诸法都是空,哪里有实有的东西存在,但空里还有“有”,什么是“有”呢?你一辈子举心动念,所作之罪,所作之业是不空的,所作的功德也是不空的、念的佛号也是不空的,其他的一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以我再补充一下,过去有两个比丘,在路上实在口渴,一个比丘他明知水潭里的水有虫,他还是喝了,另一位比丘知道水里有虫,宁愿被渴死也不愿意喝。后来那位活下来的比丘来到佛前,佛特意问他:“你们来了几个人?”他答道:“本来有两位,另一位同参看到水里有虫,不肯喝就被渴死了,我为了见您,才勉强喝了点水。”世尊却说:“你来晚了,他早就见到我了。”所以,以戒为师非常重要,如果破戒了,虽然在佛面前,也是远隔千里,另一个虽然没有见到佛,但佛却早就见到他了。

  因为我们众生举心动念只有佛知道,十方诸佛都知道。所以我们举心佛知,开口佛闻,还能逃得了吗?元·张养浩《折桂令》曲里也说:“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好做恶了。“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这是因果的道理,除非自己不晓得,别人也不晓得;你若自己晓得,罪业就不能亡,所以“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要亡掉了,才方为忏悔;如果做的恶没有亡,罪就不能消。

  那怎么办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分享,我在刚刚做小和尚的时候,人家让我传五戒,我自己返照回光,我的五戒是否清净。我以佛作证,按照《梵网经》来讲,受戒时要见好相,见花、见佛、见光,才晓得自己忏悔业障。如果这三样东西一样也没见到,罪就不能灭,要这样去衡量,这很要紧。

  那么今天这四念处就非常重要。我们依靠四念处而得安住,否则心不安啊,到何处可住啊?

  第四念处: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如同大海中的水,前浪冲后浪,后浪冲前浪。又如同石英钟一样,“滴答滴答”没有停过,心是无常,一天到晚心都在转,没有停歇。

  十法界,第一是佛法界,第二菩萨法界,第三缘觉法界,第四声闻法界,第五天法界,第六人法界,第七阿修罗法界,第八畜生法界,第九饿鬼法界,第十地狱法界。这十法界不出一念之心,一念之心可以衡量你在哪一法界。念佛了,九界名佛,不念佛的时候,你在哪一界呢?如果在四圣法界,那就了不得了,就是不动尊了。我们不是在四圣法界,而是在六凡法界,六凡法界中有三善道和三恶道,我们是在三善道还是三恶道?就要问我们自己。所以观世音菩萨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要闻自性。

  光阴宝贵莫空过

  你一天到晚都忙忙,我们究竟在忙什么?为谁而忙?忙出什么意思来?有人说,“我忙啊,都没有时间来听经。”那你问问看他究竟在忙些什么?可以带走什么?一口气不来都是人家的,色壳子都是人家的,又有什么可忙的?每一个人都很忙,做和尚就不忙,这样讲起来,这忙要忙到几时去?所以我们自己要爱惜,自己要照顾自己。

  观自在菩萨,观自己得自在,观世音菩萨是度众生而忙,你忙什么东西啊?我问你,这要想想的,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念佛也有正念助念,都要明白,不能迷迷糊糊度光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我今年八十岁,人有多少个八十岁?两个八十就是一百六十岁了,哪里有这么长命的人。所以要想想看,不要当自己是小孩,所以大家要自己珍重。

  这句阿弥陀佛,你别以为是很容易念的。

  所以《大集经》上说“亿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只有念佛才能带业往生。亿亿万人是多少人啊,“罕”就是难得一人得道。我们要自珍,不要轻慢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7: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如界内 绝生佛之假名    所以我们的身体是不平等的,形式上是不平等的,有佛、菩萨、罗汉、声闻缘觉,也有天、人、阿修罗,也有三恶道,这是不平等的,但是真心是体,体是平等的,体无高无下。所以说“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这道理我们要知道。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这是天台宗法师讲的两句话。内心都是一样的,外相上有所分别,人有高矮美丑,要分你是人、你是天、你是阿修罗。为什么会做阿修罗?因为脾气大,好争斗,就算布施,别人布施一元,我要布施两元,要比人家多,就是好胜,脾气也比别人大,这样就会做阿修罗。    做人也不是这世做了下世还能做,这是靠不住的。按佛经上说,要修中品五戒十善才能做人,要修上品五戒十善才能升天,上品五逆十恶就要下地狱,怎么会像很多人说的,人死了还可以做人,鸟死了还可以做鸟,没有这样的事情。都是随业力所转,我们都是因业力而来的,除非是诸佛菩萨乘愿再来,这就不是业力,是哪里众生有缘就到哪里去,成佛度众生。    我们只看到释迦牟尼佛成佛,而不知与释迦牟尼佛同类的有多少。所以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内院降生人间时,有八万金刚藏菩萨同时降生。我们不知道现在听经的人中,哪一个是菩萨、哪一个是佛、哪一个是祖师再来?我是不知道的,他自己是一定知道的,自己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所以《华严经》里讲到有一个俱生神,什么叫俱生神?我出生在民国十年,我出生的日子还有一个俱生,“俱”就是同生,同名同姓同年月同日同时辰。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呢?如果我们不念《华严经》就不知道,《华严经》里说得非常清楚,你造的罪俱生神会给你记下来,你做的好事他也会给你记下来,因为他与你同年同月同时出生,你无法抵赖。最后给你一并报上去,这就叫佛法。    按《弥陀经》经文“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你们都讲得比我好。为什么呢?“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有人如果把“波罗蜜多”理解成水果菠萝蜜那就糟糕了,这一定要弄清楚。《弥陀经》里说阿鞞跋致,什么叫阿鞞跋致?有人说阿鞞跋致就是阿鞞跋致,还会有什么意思,那你《弥陀经》念得再多,阿鞞跋致的意思还是不懂。    我名字不指出来,就是有一个人别人问他:“什么叫四生六道?”他回答:“四生六道就是四生六道,还有什么好解释?”人家问了不懂,就像石头掉到水里“扑通”一声响,那就糟糕了。所以我昨天和大家再三关照,阿弥陀佛的父王叫月上转轮圣王、阿弥陀佛的母亲叫殊胜妙颜夫人。    阿弥陀佛那一世为皇太子,当时还有一尊佛叫世自在王佛,阿弥陀佛舍弃皇太子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发心出家,法名法藏比丘,并发了四十八种大愿,现在极乐世界就是当初发愿成就的。他以愿起修,修好了,功德圆满,极乐世界现前。所以发愿非常重要,不要说善愿,恶愿也很厉害,恶愿不能发。世间上叫赌咒发誓,我们佛教里叫发愿,愿是心愿,志是谨记于心,不要忘记。    我们回过头来说,要以四念处而住。    第三个问题,如果末法时期世间有恶性比丘,该如何对待?因为佛在世时,佛有大威德,恶性比丘没有办法,现在末法之中就有这样的人存在,那有什么办法来对待呢?佛回答:“恶性比丘,默摈之。”就是不和他说话,不答复他,这样他就没有办法。这就叫“禅和子不开口,诸佛难下手”,经典中说“比丘不开口,犹如狮子吼”,不开口的力量有这么大。    我在普陀山曾遇到一位师父,叫印明师,他是安徽人。他家里的儿子都是做官的,他自己出家做和尚。特别稀奇,他曾悄悄就对我一个人说:“法师啊,我亲眼看到三斤重的鱼要吃两斤重的鱼。”这就是以大吃小,以强凌弱。释迦牟尼佛就是看到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而弃国出家,连国王也不要做。    所以佛不在世的末法时期,对待恶性比丘只有这一个办法,就是不要理他,既不要说他好,也不要说他坏,就是心里默念阿弥陀佛,他就没有办法,这是最好的办法。这个最好的办法昨天没有讲,所以今天要重复。    还有一个“如是我闻”,就是区分于外道经首的“阿、嚘”两字,佛说法就是“如是我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3: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