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265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9-2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道理?当下都不能保证为人着想,还能保证有权力之后为人着想吗?
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让我们洞察自己的心态,也洞察很多事物是真的还是假的,不能只听这些话语,因为人很容易让自己错误的行为合理化,讲得好像很有道理,事实上从这些话去看就知道没有道理,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在因地所存的心不是真心,不可能会有好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我记得我那时候在海口,有一些朋友来,他看我在做这个事情,他就说,「等我有钱,我一定做这些善事。」结果七年多过去了,他们都还没来找我。就是连眼前随分随力的善事都提不起来,那还能保证以后吗?所以妳儿子跟妳讲,「妈,以后我会给妳买大房子,会给妳买大车子」,然后妳就高兴了半天,结果啥事也不帮忙,那都是花言巧语。不是男人会花言巧语,现在的孩子也会花言巧语。你要引导孩子都要落到当下的实处,而不要讲空话。我们面对任何境界都是以道义为准绳,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做,合乎道义的,纵使有生命危险都做;不符合道义的,天大的好处绝不起心动念。所以李处长觉得道义所当为,副校长也不要了,这个就是给我们表演,可以立,屹立不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们在做这个事情过程一定有很多问难的,可是他们不会退却。再来,「可与立,未可与权变」,更高一级,不只要屹立不摇,还能通权达变。
我们现在翻到《古文读本》五十六页。八德也要会权变。我们看到曾子这一篇,这是「孝篇」的通权达变。「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这个芸跟耕耘的耘一个意思。他在照顾瓜的时候,不小心把瓜藤给弄断了,那整个瓜就毁了,就活不了了。结果「曾皙怒」,曾皙是他的父亲,很生气。「援大杖击之」,刚好手边有一个粗的棍子,太生气了,拿起来就打。「曾子仆地」,看到父亲把棍子拿起来,曾子连闪都没有闪,觉得自己做不对,接受父亲的责罚。结果一打他就昏过去了,「有顷苏」,顷就是很短的时间,苏是苏醒,「蹶然而起」。大家看,要看到文字背后的心境。第一个,被父亲打得那么重,眼睛一张开首先想到什么?我们入一下故事,假如是我们,「哎哟、哎哟」,是不?「气死我了,我爸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去跟他理论。」但是我们看曾子,这是我们不可及的地方在哪?他醒过来考虑到的是,「哎呀,我睡多久了,我父亲一定很担心」,马上跳起来,蹶然就是惊起,很快的就爬起来,然后赶紧看他爸爸的情况。孝子心中只有父母,没有自我的。马上「进曰」,恭敬的对他父亲讲,「曩者参得罪于大人」,曩就是刚才的意思。「大人用力教参」,父亲你很用心的教育我。「得无疾乎」,父亲,您没有不舒服吧?您没有气坏吧?都是为他父亲着想。「退屏鼓琴而歌」,这个字在《孔子家语》是「退房鼓琴而歌」。不过屏也好、房也好,不影响意思。屏可以当作退到屏风后面去,进入房里去,都可以。为什么要弹古琴?「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要让他父亲听到他唱歌还这么嘹亮,知道他很平安,没事。在那唱,他父亲一听没事,宽心了,因为父亲打完一定也很后悔。
「孔子闻之」,孔子知道这个事了,「告门人曰」,告诉他的学生,「参来勿内也」,曾参这个学生来了,不要让他进来见我。曾子听到了,「自以无罪」,他觉得我这么做应该没有错,但是可贵在哪?「使人谢孔子」,这个谢就是请问。这提醒我们,假如师长说我们错了,我们还觉得自己对,还是要请教,不能固执己见。甚至于不能不信任师长,你看我对,师长不对,那就麻烦了,这就没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相信自己的师长。「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不是跟你说过了,瞽叟有个儿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他侍奉父亲,「索而使之」,索就是找,找他来干什么?来使唤、来服务的时候,「未尝不在侧」,一定在旁边等着父亲使唤,很恭敬、很体恤父母的需要。「求而杀之」,如果刚好起了不好的念头很生气,父母想要加害于他,「未尝可得」,就找不到他了。这个孝心里面有智慧,很机灵的。「小棰则待」,父亲生气拿着小棍子,乖乖的接受责罚;「大棰则走」,棍子太大,超过几厘米,赶紧跑,这叫权变。「以逃暴怒也」,逃什么?父亲那个时候刚好生气,有时候控制不了情绪,这个时候就要权变,赶紧离开,不能还在那老老实实被打。「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你今天屈着身就等着你爸拿这么大的棍子打你,「立体而不去」,你马上身体立在那里被打,倒下来了,你都没有走开、逃走,「杀身以陷父不义」,你命假如没了,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而且你父亲一辈子有伤子之痛,还要背杀儿子的名。「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吗?你这个行为让你自己死了,不是杀天子之民吗?「罪奚如」,你这个罪就很大。「以曾子之材」,曾子是很用功的、很善良的,「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矣!」就是处理事情能到恰到好处,合乎义理,这是要功夫的,要不断提升。
从这一段我们就看到,为什么「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有很多道理它有更高的境界,你要深入,你就能理解、就能权变。权变在哪?对于当下的因缘很冷静的可以分析清楚。不然我们听这个课程,我们跟大家讲到第六是「不画地自限」,第七「慕贤当慕其心」。为什么我要问大家?因为我本来列好的,一讲就变了,所以我也得要确认一下。但是我都列出来了,可是刚好讲到那个理,有些排在第十位的它就到第七,「慕贤当慕其心」。第八,「只有自己是学生」,这是第八。第九,「要善学」,而善学当中要用心,要有悟性。其实悟性还是要用真心去感悟,善学就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都是善学。而且要「依义不依语」,听了这些道理要依它的义理、精神,不是依它字面上的一些表相而已,不然就会学得很呆板。比方《弟子规》说,「财物轻,怨何生」,表相上就是钱财不要跟兄弟计较,这是不是表相?有人听完,好,不跟兄弟计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