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4|回复: 3

[佛法知识] 「自然和尚」《略講宗鏡錄序》第十一講(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5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自下然和尚宣講 ~
2019年8月14 日
「講義」
斯乃曹谿一味之旨。諸祖同傳。
鵠林不二之宗。群經共述。
見性圓頓真學共師,涅槃聖道一脈傳芳。
可謂萬善之淵府。眾哲之玄源。一字之寶王。群靈之元祖。
遂使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識之塵。詮量有據。
一心之海印。揩定圓宗。
皆持一心之印,印開覺海。智光磨瑩,法徹圓明。
八識之智燈。照開邪闇。
從此八識為證明之光炬,成開邪曲闇鈍之大照。


「視頻文字稿 南行法務組 謄字」
你說:「師父,你講太玄。」哪有太玄?你看世間惡人從小到大,到最後做的惡事,造成甚麼樣很大的傷害,再開始去研究他、回想他,從小到大才會發現跡象,都有跡象,怎麼會沒有?只是心太麤而已,都有跡象。
斯乃曹谿一味之旨。諸祖同傳。鵠林不二之宗。群經共述。鵠林就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涅槃的地方,娑羅雙樹林。娑羅叫堅固林,那是心中的根本堅固。為什麼雙樹?他是二諦圓融,空有、有無之中的一切圓融,但是圓融之時不落痕跡,叫做大般涅槃。不落形質,叫大般涅槃。不落痕跡,才是不二之中,他能現二。雙樹,但是卻能不落痕跡,而且不落,是誰不落?連大覺都不落,叫做佛涅槃處。覺覺都不落,叫做大般涅槃,就是鵠林。
要怎麼樣才能體會呢?看這張(補充教材):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真正的大道,要解釋到全面的,真正體會大道的根本,智滿的教義,難思。為什麼難思?不是告訴你從此以後很難去體會,不是用時間的思惟思的,絕對不是用世間語言和世間造作的那種架構體會的,所以難思。難思怎麼辦?放下妄念,本來就在那邊,誰要你思甚麼?
現在這樣講,剛剛沒有講六祖跟神秀大師的故事,可能不知道甚麼叫做難思,我一叫你放下。時時勤拂拭要拂拭在本來無一物上,你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不是你知道本來無一物就證本來無一物的,你要先明白本來無一物,才開始時時勤拂拭,不是嗎?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可是歸家最初的道理你要知道本來無一物,要絕對相信啊!這個信心要建立起來,方向要對。然後從現在開始,我再時時勤拂拭,再拂拭的所有的一切心中的長養跟行為,不同一般,就不是你們一般世間人說的拂拭。你們的拂拭永遠落在造作,就不是那種行為。
講到難思,就是要你時時勤拂拭,就不要再墮在感受上面去妄想思惟,不是那種思惟,你永遠無法拿著情想去思惟的。就是我講得如大海中的水,不可能拿出其中一滴水想來量大海。你只要放棄過去的妄想卑微思量,全體就現,他從來沒離開過你。就為了你放下過去的造作卑微,佛說了四十九年經,祖師字裡行間教授一切行者悲心懇切希望你們放下,就是如此。
但是窺一塵而頓現。明白不是窺一塵,不就頓現嗎?你絕對不是那一塵的思惟,那一塵的境界,但是那一塵卻是全心的境界,那是滿教。你拿一塵的境界,他絕對不是全心。但你要不墮在一塵的境界之中說種種境界時,你看到的每個的一塵境界不都是全心的境界?窺一塵而頓現
圓宗叵測。這個心中的根本清明,圓滿的本來面目,豈是你用思惟妄測?圓宗叵測。這意思就是告訴你放下那些分別,放下那些你過去習慣、過去老是在那邊浮動的造作吧?連剛剛講的誦經都知道,妄想分別還有一個清淨心,那個清淨心還不會讓你念錯字,那個清淨心還有點正念在裡面。你用那種妄動的分別,搞不好還會念錯字。字都念錯,你還會分別對了?字你都念,都會吃螺絲了,還會分別了?不但是螺絲,可能還到處是鋼釘。所以永遠不是現在過去你習慣的東西。
覩纖毫以齊彰。纖毫,一毫毛處不都是你全心的境界嗎?這就再也不是跟你講玄了吧?假如過去我沒告訴你怎麼下手,沒有教授你們每一天當下應該發甚麼心,我要是只是講這種文字,那不過只是為你架空中樓閣。但事實上我釋○然不是,我平常告訴你當下怎麼下手?當下就觀心。當下怎麼觀心?跟你講覩纖毫以齊彰,念念都相信哪個感覺不是覺?因為我已經叫你在每個感覺念念去觀心,知道他是心,那你會墮在感覺再流轉嗎?不會。你不會再墮在感覺再流轉,但你還會增上一句,增上一句什麼一句?其實每一個差別、每一個感覺,其實他都是心的全體。當你明白知道心的全體時,就不是墮在感覺說感覺的。不是墮在感覺說感覺,千萬不要以為就不知道感覺,反而更大明一切感覺。那時候的明是覺心的大明,就不是感受中塵緣的種種妄明。要是只有妄明,就忘了大明。要是真正知道大明,一定知道塵緣的明,因為都是一明。就類似你抓著鏡色的明,就會忘記鏡體的總明。你要真正知道全然鏡色都是鏡體的總明,大體一體的總明,一樣還知道鏡色,不必再立他是明,其實就是鏡明,沒有他明,就是鏡體明,沒有鏡色明。鏡色根本不明,鏡色哪裡知道明?
感覺也是如此,一切感覺現前時,雖然從心中立種種心,但他根本不能自心,他哪有心?你說:「師父,你講的好像能聽懂,怎麼能夠真正慢慢體會?」熟!熟!聞思修入三摩地。你不要今天講完,明天又忘了,明天又柴米油鹽醬醋茶,當然,我再怎麼講,你明年再來。怎麼講,也不過就是師父每一年來一次,來練嘴,運動運動,活動活動,免得年紀太大了。其他的肢體很難活動,就練練嘴,其他不行,嘴巴還能活動一個,將來往生的時候看看是不是有嘴巴舍利。不然只成大家練嘴了嗎?
是以真空滯於心首。真空,其實現在在哪裡?心性根本的空靈,就在當前,念頭當下。心首在哪裡?心現前處,心首。真空,你會發現他在哪裡?事實上滯於心首。為什麼叫滯於心首?滯是留礙。什麼叫留礙?因為心中的真空,本來非一切法的真空,現前都是一切一個一個的感覺,你會發現真空就在那裡。說是滯於,是你要明白他的積留在哪裡。你明白他是滯於,滯在他的積留,就在這個積跟留中,你知道他其實就是真空,因為真空現出來就是一個一個感覺的差別,真空現出來就是一個一個感覺似乎的阻隔跟種種的氣滯。
恒為緣慮之場。現前就是種種緣慮,就是告訴你其實他在哪裡?就是告訴你他在那裡。不是你認為緣慮起成心中的擔心恐懼,那是從此以後你看到緣慮,再也不會被他所欺蒙,就是你真空本體。
實際居於目前。實際心中的根本就在眼前,念念都在眼前,居於目前
翻為名相之境。我說的翻,不是刻意再造作的翻,就現前實際在眼前,馬上就變成名相,就是名相。我沒有說你造作,我只要你知道原來他翻為名相之境時,要知道翻成名相那種種差別,也知道他就是實際,你就回來。這裡面不是在感嘆你怎麼造作,翻為名相之境,而是告訴你真實際就是如此,現前就似乎舉體作緣,叫做翻。鏡體現前就叫色,明明是鏡,翻的名字叫做色。怎麼找到鏡?指色就要知道是鏡,你要到哪裡找鏡?這是下手處,你每次都要這樣子下手。
《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隨心外念境界,然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的。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你念念之間住於靜處,甚麼靜?你不要刻意去找個靜。甚麼叫做靜?奢摩他叫做止,叫做靜。甚麼叫做奢摩他?是行者最初的時候,就是一念一念好樂回頭的赤誠,就是止。
為什麼奢摩他是回頭的赤誠?用外國話來解釋,解釋不出來。就中國字來解釋,奢者,大者,你現在行者最初的那個心是甚麼?最至誠的心是甚麼?念念回光為大。念念看著這個回光,念念照了自心,念念達本的心中的至大。大者,先要看到那個大,將來就會發現你就會圍著那個大。你不明白那個大,就不會圍著那個大。為什麼要圍著那個大?就心中有個力量就開始在這個上面鞏固,叫做圍著。你要圍著那個大,就是因,因果的因。但要找到真正向道的因,要明白那個大者。現在要是真正明白那個大者之時,就不會墮在種種差別的小處。那個大者就最初去體會什麼叫做大,最初體會那個性中的性大,至大,或宗本本大,你一定現前有一個相,叫做什麼?止。
大者,要在哪裡大者?要摩他,擔當一切現前境界,他就是止。你不認他,還止不了。中國字,古德翻譯名字其實是梵語,翻譯成中國字,中國字都對你有利。奢摩他,修的是止,不是刻意找個靜「我靜下來」,靜什麼靜?要你達本為靜,叫做止。心中純然無疑,止。信心滿滿,止。奢摩他,那叫靜。靜字,中國字怎麼寫?旁邊一個青,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思,青天,心中要明白正念才行。
端坐正意。念念之間端坐。端坐在哪裡?就身形要端坐。為什麼身形要端坐?名字都告訴你跟心有關,何況你的形狀跟心沒關?所以要讓自己感覺到你真的能夠坐在六根六塵相中現前的浮動裡,先把身形坐下來,坐住,因為身形坐穩之時,你六根六塵還在動。事實上是假藉你這個身形,看到你真正有一個誠意力量坐在塵埃裡。不要跟著他立,不要跟著他行,凡夫只能隨他一直波動。就坐在塵勞裡,鎮守在塵勞裡,端坐正意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甚麼叫不依?這個不依不是刻意不依。假如你刻意還向外道一樣講那個不依,是因為你念念之間想跟他回拒排拒不依,都是外道。佛門講的《起信論》是在哪裡為起信的?馬鳴大士的《起信論》是在菩提心種,菩提心人所有的起信。既然那個信,是信甚麼?信我本來具有根本諸佛的一樣的靈明智慧,在這個上面,靈明智慧依甚麼?一切行嗎?覺得有氣,還不是背覺嗎?所以他都不依。你要學這個止時,學這個奢摩他時,你要先知道大覺心體從來無所依。無所依,叫你不依氣息,就馬上沒氣息了嗎?不是,一定會有氣息。不依念頭,不依甚麼,你就端坐就沒有了嗎?不會,就是告訴你眼前都在,但是已經明白覺心的不依,修這個不依叫止。不依,然後呢?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起來你就知道「覺得見聞覺知是誰?」覺得上面就是不依。
然後一切諸想隨念皆除。因為你不依,一切諸想,就是古德講的隨他起,因為你要是依就起成妄著。你不依,體會覺心的不依,隨他起,隨他就落,就念念之間皆除。
亦遣除想。他連想要除想的除都沒有,不是拿除想來除掉想的,是因為知道覺心,所以想自然而除,這叫自淨其意。不是有個除想,還起個動心,想要除想來除想。但是我們是凡夫,搞不好就在這裡學止的時候,剛開始就會有個念頭說:「我要除想啊。」連「除想」這個念頭起來,你都知道「覺得的是誰?」就是念念之間,在你心意識中念頭怎樣變化,甚至於變化成「我在除想」,任何念頭你都永遠要提攜「覺得的是誰?」為什麼能夠提醒他?因為你一定信心俱足,那叫起信。因為你相信有覺,所以才能夠照了,才能夠明白甚麼叫做不依。
這裡面心行的架構是非常微細的。不能說不依不依,你就學不依,忘記起信。忘記這是起信論的文字,你是依誰說不依的?要依到覺心。現在有的時候我們會學很多的法,學很多的善法,可是就忘記你的善法是要跟覺心相印的,就心裡面還方向沒有,所以有的時候就會在學很多法時,就還找不到方向,反而越來越找不到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一切法本來無想。一切法本來無想,法哪有想?法是從心中覺性成就是法,法正在成就一切法時根本無想。古人講說,法從分別生。法是從分別生,似乎你從感覺到一切法,所以還從分別滅。為什麼?法能起成分別,那法是分別嗎?不是嘛!要是法是分別,法已經是分別,分別不知道是分別。法之所以能分別一切法,他正在分別一切法時,現在的分別他為什麼又能夠下心的分別了呢?你知道現前這個剎那的分別,也會滅掉這個分別才能再分別下面。之所以他能夠分別,分別出這麼樣的好像萬千變化,這麼樣的氣氛的盎然,生氣的盎然多采多姿,是因為什麼?他能夠分別生,也能夠分別滅。
將來要如何真正滅掉如是分別?只要知道他是法,法根本不是分別。當你明白法根本不是分別,你的不是分別在哪裡分?知道他處處能現處分別。因為法要不現出分別,怎麼叫做法?他能現出分別,他從來不是分別。假如沒有這個從來不是分別的這種作用,你哪來那麼多分別的感覺?這個分別的感覺要依這個法,才有知道有分別的法。所以將來你不會落在後面的妄想分別,只是擔當覺心之中,似乎他就能夠起成覺照隨緣的種種安布、類似的分別。當你明白他能隨緣安布的分別時,你心中體會的分別就不是一般凡夫還落在後面分別妄想執著的勢力,你是擔當一定能分別,所以你就能回來,就無住分別。
這個要講譬喻,就好像鏡子一樣,你知道是鏡子 他一定能分別種種色。當你看到鏡子為什麼一下變黑一下變白,自己就知道他是鏡子,不就自己回來了嗎?他能分別處,就是你知道鏡子的無分別處,不是嗎?將來心熟的時候,就如同解釋鏡子這般,所以他還從分別滅。
滅是諸分別(滅諸分別法)。你滅是這個分別,分別是虛妄,現相而已,是法非生滅。法從來非生滅,法能現生滅,他從來不是生滅。他是生、是滅?是生就不知道是滅,是滅就不知道是生。之所以法中叫覺,覺性之中一定是生氣盎然,一定讓你感覺到千變萬化才有覺。不能變化,怎麼叫覺?但是你真正要了解能變化處一定不變,他才能變化。他要是變了,他怎麼變化?他就隨著變了。所以會發現恆常變化處,變化是不知道變化的。為什麼恆常變化處,每一個變化你都知道呢?能知道的那個變化一定不是那個變化,這個念念思惟時。叫做返璞歸真。
所以你就不必去斷掉甚麼其他的妄想分別。不必去斷那些妄想分別,才是真正分別滅處。因為連妄想分別都不會斷,也表示你也不會隨逐他的妄想分別。就像鏡子一樣,你明白鏡體時,你會刻意讓鏡子不照色嗎?不起分別嗎?當然你明白鏡子時,任其分別。為什麼明白鏡子就可以任其分別?因為在分別當下,你也不會妄想真有如是分別,因為知道他是鏡子。
有的時候需要一些譬喻才能夠體會覺心的道理。覺心的道哩,我為什麼要講這些譬喻,甚至於常常講鏡子的譬喻?將來你要用的,將來你真正用心去參的時候,每天起來的時候,你腦袋就是這樣子一直在那邊參,一直在那邊體會。你一定要走到這種程度,走到好像發明家一樣,總有一段時間是念念之間,你就是這些東西,其他的沒有,甚至不用吃飯,你要有經過這段時間。假如沒有的話,畢竟是在家菩薩,更要發心,要生慚愧心,更要發心!
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念念現前時是根本不生與不滅,他只現生現滅處你才知道他不生不滅。現生之處,念念現生之處,他就念念生,誰在現生?不就覺心現生嘛。覺心現生時就是覺在現覺,覺心在現覺時就彷彿好像有生,但覺心現覺就是一,他哪有生?覺心現一個相,你好像有生。覺心現那個相他還在覺上,覺心現一個相他哪有生?只不過就是他現覺時,你彷彿有生相,其實他根本無生。覺心現滅,他也沒滅。覺心若是滅,你怎麼知道滅呢?他根本也不滅,所以一切法,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但是這裡就告訴你,是在一切生滅之中,始知從來不生不滅。
你為什麼在一切生滅始知不生不滅?因為一切生滅之中始知不生不滅,才是剛剛講的滿教難思,那是滿教。不是講到一半,你是生滅就生滅,不生滅就不生滅,那是半教,那是割截。滿教本來就是讓你不斷的這樣子來回去圓滿心中的道理,於似乎你在一切生滅能起擔當,擔當就是你知道他根本不生滅,所以在不生滅處,念念能夠任其生滅,叫大圓滿覺。你的心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刻意去找成、成就成這樣,而是你要回頭認如是這樣,就能照見你本來的覺心,所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亦不隨心外念境界,亦不隨心外面念境界。然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甚麼叫以心除心?你感覺之時已經不隨外。甚麼叫不隨外?念念就在觀心。不是外面還有一個內,是念念都在觀心,不會忘記觀如是心,這叫不隨外。在任何境界都在觀這念心,叫不隨外。然後,你只要觀這個心時,居然這裡面有一個作用,就是這句話最重要,你居然在做甚麼,你知道嗎?你在看的解讀這念心,越明白這一念心時,卻是在以心除心,以法除法。你越是解脫清楚時,越是走出束縛時。你越是解脫清楚時,越是明白覺體的根本一如時,就根本不住在這個心上妄想還有執著時。
所以,將來行者的除滅二字,要在哪裡除?要在達本中說除。要在哪裡除?要在當下擔當中除。因為擔當一定是為達本而擔當的,達本一定為現前能擔當中說的達本的。擔當跟達本念念除時,你越是解釋,如是心,如是法,將來你就是甚麼?你就是超越如是心,如是法處,這就是叫你老實作觀。
心若馳散。假如你在這個上面,甚麼叫馳散?又隨著感受流轉,已經向外。再來(即當攝來令)歸正念。這個祖師已經告訴你怎麼樣熏習,他前面不是只是講畢竟道理,忘記跟你講怎麼熏習了。馳散,再來攝。什麼正念?永遠記住正念在哪裡?師父喜歡拆字,你將來就體會那個字。正者,一止,要永遠知道感覺其實就是一心。甚麼叫一心?明白能覺的都是一。你在一切感覺雖然差別,可你已經相信覺得他的永遠是一,所以你看到差別,體會的是一覺;你在這個一覺,擔當差別,正念。
不要小看我這樣跟你講,你要參習慣將來就能住在這裡,慢慢常住在這個氣氛裏面。修行在哪裡?就是在理路之中,教理上明白之時,將來作觀思惟處,你將來心性都會到這裡來。一個人的行為在哪裡?他現在一天到晚熏習甚麼,將來能改變他心中的念頭,改變他的思惟,他的行為就變。他不但行為變,整個世界就變了。是從聞思修來的!要不這樣子,講給你聽,是聞,我再告訴你怎麼作觀是思。你不能作,我教你作,怎麼樣思,對不對?那你要學,這就要學。
常勤正念惟心識觀。就是知道是一心,就是觀這一心,叫惟心識觀。不是惟心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惟心,不是還有一種法叫惟心,是你老老實實就心作觀就是惟心識觀。心是一如,於心於識一如,就是惟心識觀。
一切魔境自然遠離。久而久之魔境自然遠離,為什麼?你慢慢就會站在覺體上看一切感覺,感覺再也沒有任何的勢力。你可以知道感覺,但他不種過去的勢力去誘惑你。魔境,再大的大自在天的魔境,再大的魔境就在這一念你隨不隨感覺而已。就在這一念,你忘記了是覺嗎?假如你這一念沒有忘記是覺,放眼望去沒有一個大力天魔能夠再來障你。也就是《楞嚴經》講的,你找到心中主人,主人不迷,魔不得便。要找到你根本,才能魔不得便。
有的人說:「不依氣息,不是有安那般那嗎?就學安那般那嘛。」我就說現在有的人教啦,根本不知道前方便,亂教。雖然安那般那是數息,是剛開始讓你心靜,佛門之中的教授讓你調心、調和也要前資糧的。根本妄心都還沒有歇下來,你安那般那?你不知道數息數久了以後會起幻境,因為你的念頭之中還在念念著,數久了之後,只要是眾生的心專注在某一個氣氛上面,甚至於是帶那個氣,會起幻覺的。所以多少的南傳法門,現在到處都是教人禪坐,禪坐下來不是說自己證果、證到,就是一天到晚幻想、看到那個,走火入魔。
你說:「安那般那甚麼時候可以教?」你看祖師智者大師講的小止觀,或者釋禪波羅蜜,前面開始要看到你具甚麼緣?就是你要明白你的發心,你要具甚麼資糧,然後要教授你如何呵欲,如何呵足一些欲望?就是染著,就是心中染著。你現在一切感受之中懂得跳出虛妄,欲望,潛在意識裏面你對現在的情想分別沒有太大的染著。假如你根本沒有去呵欲,就是我常講的南傳的修行法門,沒有出離心一點現前,沒有不淨觀一點現前,在參的時候突然一個境界現前時,你就是抓著,因為你沒有出離心,平常心就是執著,就是如是抓。當有境界現前,就是執著。當那個執著現前,就是走火入魔,誰救就難救了!那是害人!
這祖師還要呵欲。呵欲還要甚麼?棄蓋。棄甚麼蓋?蓋禪。前面三個資糧有了,後面才可以調和。調和才是最初用到安那般那調數息。因為你在數的時候,隨你現在的妄想境界,有任何境界感受現前時,你念念捨離。為什麼念念能捨離?因為呵欲。為什麼不墮在現在的感受造作上?棄蓋。已經沒有那個蓋,不是被他蓋著,不是老是被他罩在那裏。為什麼能夠呵欲、棄蓋?因為他早就明白他現在是發甚麼心來的,叫做具緣。
漢傳佛教,天台宗叫你數息時,用到安般時尚且如此。南傳教授更嚴謹吶!大乘佛法還能夠這樣的教授你,南傳不是喔,南傳根本是你的資糧不具足,身分不具足,發心不具足,就不能來聽法,沙彌心中不具足來聽法都叫盜法。哪有像現在?根本不管你的資糧,隨便就為了大家供養護持,隨便在這邊一下動中禪,那個禪、那個禪修,禪到最後呢?都糾纏在那裏,都認為有所登,有所證,有所得,光這一念,具緣不具足,呵欲不具足,棄蓋不具足,你老是就已經被蓋住了,就是如此。就連叫你呼個息都墮落,根本體會不出來你的根本覺明清淨。
你要明白奢摩他中,他是不依氣息的。要是真正棄蓋時,你才能夠用氣息來調和。要先懂得不依,才能夠善用你的一切。這叫做《起信論》。
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輪迴,心外無法生死永棄。但有心外著法,就是輪迴。心外無法,甚麼叫心外無法?不是外面沒有法,是根本知道一心,叫無心外。這個解釋永遠要清楚。因為知道一心叫做解釋心外。叫心外無法生死永棄。
經云: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就告訴你一切感受現前你要永遠提起來「那個是覺」。為什麼要把這個文字留下來?就是剛剛講的,要觀心,無邊義海。咸歸顧眄之中。萬像形容。盡入照臨之內。知道是惟心。
論云: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既信一心,須以禪定冥合。你要是明白是一心,須要與甚麼禪定冥合?念念但觀達本,念念但觀不二,念念但觀他能夠智慧現前,在不二之中能二,能二之中不二,這叫禪。因為能知道二的一定不二,這是中國佛法的邏輯。能二的一定不二,他要是二,怎麼知道能二?根本在黑不知道白,在白不知道黑,二甚麼二?能二的一定不二。不二,不是不二守著不二,假如你守著那個不二,跟二有分別,因二後面有個不二,那你不是還是二嗎?你還抓這個二以為不二,你不是很二嗎?不二就是要能二,能二就是不二,怎麼樣就是告訴你一心的作用。
假如你嘴巴說:「我現在跳出二了,有個不二,我證得不二了。」你還有一個不二可住。不二可住,就表示你在跟能二分別,就是二。你還拿不二跟能二分別那個二,你搞清楚了嗎?永遠不是名字上的東西啊!永遠不是思惟上的東西啊!那是念念之間體會心性之中應該有的智慧擔當,那叫惟心。叫禪定冥合。
如經云: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行十善,不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入一相法門。能聽得懂這句話,這句話就不用解釋了,因為我講了十一堂課了,你要是明白這一相法門,甚麼一相?一相一切相,一切相就知道是一,就是一相法門。沒有說我抓著哪一相叫一相;能一切相處就是一相,一相能一切相。那個相是在哪裡說的相?因為你知道是心,才能說這個相。你不知道是心,相相分別。
你能如是,若能諦了自心,以此定慧相應。定者,現在講定慧太遠,定慧二字一定是行者最初的接引。跟你們講的定要在那裏講?如是堅固行持,如是發勇猛心,如是發慚愧心,叫做定相。甚麼叫做慧?在如是慚愧心中,看到你的誠意,看到你現在的起行,慧。其他你先別講定慧,就從你這一開始慢慢才知道甚麼叫定慧,從定慧相應。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則能不動塵勞,便成正覺。你根本不必避開塵勞,要還他塵勞的名字,叫做不動塵勞。你也不必迴避塵勞,要迴避塵勞也叫動。就是看到塵勞一切感受現前處,你要知道是覺。
這是祖師講的,這是永明延壽禪師講的,這一段一段是我節錄下來的。
平生所遇,莫越於斯。祖師是如此,我們爾等亦然,這包含我。一生所遇,碰到,眼睛見色,耳朵聞聲,就所欲,就是如斯,修學就是如此,莫越於斯。
普勸後賢。後賢,就是一切來學的。
可書紳耳!紳是什麼?就是綁在腰間的帶子,意思就是你要把這道理寫在這個帶子上。寫在帶子上是幹什麼的?以來束紳。束紳的意思就是念念如是學,可書紳耳。來束紳,那我們就可以把後面幾句話念完了。
可謂萬善之淵府。眾哲之玄源。你已經用到那個心了,都書紳了,束在那個帶子上了,繫腰的大帶子上了。紳就是繫腰的,腰間的帶子,那是主要的大帶子。過去穿的衣服,腰帶一繫起來,整個體就有精神。像我去行腳的時候,平常穿這樣寬寬鬆鬆的,行腳的時候一定要把腰帶繫起來,再拿個錫杖,就算還打妄想,都還覺得雄壯威武。這開玩笑的,這是著相。
但是束身就這樣,馬上就有精神,意思就是把這個法寫在紳帶上,意思是書紳,你從此以後一切身根行為,從此檢點,每一個念頭就是在如是檢點,而且是束在腰上,腰還從要,至要為腰,從此檢點。就永遠知道,他是萬善之淵府。眾哲之玄源。永遠就是那一念心。
一字之寶王。群靈之元祖。除此這念心,沒有任何一法可參。除此這一念心,沒有一念智慧可言。因為你抓著感受上說的智,永遠不是智。你要真正明白那念心時,照臨於一切處都是大智現前時。明白告訴你了,你還不在自己根本上參,不啟你衣裏明珠,不啟發啟出你的衣裏明珠,還在追尋甚麼?假如明白道理,你再去外面參學任何法門之時,就應該可以去研究得出來,馬上當下自己可以抉擇得出來,那叫心中的擇法分。應該有如是的真正正確清晰的辨擇,這個法到底是讓你明白覺心?還這個法是多增迷惑?多增背覺,多增迷惑,只會讓你永遠走入歧途。
甚至於那些法中起成幻覺的,因為那是大眾熏習,每個人都說:「我得到,我得到。」你很快就中毒了,你知不知道?當你在大眾之中中的毒,那種幻覺,搞不好一生兩生三生都難拔。為甚麼有的人今生才生下來,想要學佛一下子就發瘋了,幹甚麼?過去生中或是用如是法狂惑眾生,或是學如是法迷惑己靈,就是如此。今生再有因緣學佛,一起發瘋也救不了他,只能辜負這一生。
除非誰?除非佛出世,才有辦法救他。因為佛出世就像周利槃特伽,佛出世,這麼愚痴,開智慧。我們不是佛,沒有這種大威德力能夠當下轉他的心,沒有辦法。佛有大威德力,佛的威德比大山大,比大海大,大山大海都能轉你的心,何況是人站在你面前?心早就變了,你知道嗎?我們站在你面前,不會啊,因為我們還有很多煩惱。我站在你面前,你已經吸收我很多我的煩惱。
就是要這子願心發願,我絕對不允許自心之中還有種種任何煩惱刺激眾生,所以就會約束己心己身,因為要知道就在這個沒有言談之間,不用言談之間,不用任何接觸,也不用彼此幹什麼,你站在眾生眼前,事實上就是一種傳遞了。假如你能發現這種傳遞的微細,你會非常謹慎你的行為,因為你知道只要傳遞一次,眾生受你的毒一次,將來你就要還他一次。就是如此,彼此糾纏。有這個發心以後你才能有所警惕。雖然我們還有很多剛強,但每一次放縱以後,因為有時候現前了,沒有辦法馬上控制,馬上放縱,可是後面因為知道道理,會有極度心中如掙扎般的痛苦,慚愧。
你知道有很多業力,在哪裡消?很多業力不是說你知道道理後就沒有了,不可能,我們是凡夫。是因為你知道道理,但是我們還有很多衝動,當你每次衝動的時候,你居然心裏面如刀割般的痛苦,心中的掙扎,那種心裏面自己覺得慚愧的痛苦,你也叫佛門健兒。就是那個痛苦之中慢慢叫做磨,消磨,惡業能消。懂嗎?所以要假藉這種力量。
這種力量為什麼會痛苦,你知道嗎?為什麼在心中會掙扎,你知道嗎?那叫戒力。戒中的力量。戒不是你受了戒就清靜了,就會起成你心中的種種掙扎了,起成種種的痛苦了,戒力,一直到你清淨。一次一次,你就慢慢慢慢業力就能衰歇了,叫戒力拔濟。
戒力在哪裡來?去受菩薩戒吧!給自己一個名字就有那個力量在心裏。去受戒吧!去發心,去接觸吧!要是永遠沒有那個環境,沒有給自己一個名相,你永遠看不到心中有這一念力量,所以善用一切行為。絕對不是一般人講:「你不用受戒,這樣修就好了。那是儀軌,那是形式。」平常講萬法惟心,儀軌就不是心了?萬法惟心,你要解釋這個儀軌是發甚麼心啊。平常講萬法惟心,你講這些話就忘記心在哪裡了。那就是根本沒有體會過甚麼叫萬法惟心。
遂使離心之境。文理俱虛。你能夠使離心之境,甚麼叫離心?念念之間心中明白心中這種道理,叫離心。是最初明白的離心現前處,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就是念念之間你不會抓著任何感受再以為有實。文理俱虛,但是呢?即識之塵。當下的種種塵相,你會知道甚麼相,甚麼因、甚麼果;甚麼相,甚麼法,就是講十如一樣。你越不墮在那邊,才能越解釋他。你越不隨他去流轉,才能越明白他。所以即識之塵,現出來種種差別。就像《法華經》講十如一樣,如是法就有如是相,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你都能解釋得出來。所以即識之塵,你都還詮量有據。
詮量的量,他是甚麼因,現甚麼果。詮量有據,明明白白。這句話就告訴你,你永遠不住。不但是不住,不是愚痴,還永遠大明。大明才能不住,不住才是大明。你只要看你現在每個念頭,若是習慣有住,你就要自己承認那一定叫愚痴,也就是愚痴。
怎麼樣分別有沒有住?自己分別得出來吧?每個感覺,你是不是貼著感覺走的?你連師父講的最初那個,那種都還不是究竟,但一定有個最初的德相,似乎叫旁觀者清。你能夠在每個感覺之中,都能夠先修的好像你是在看的感覺,再也不是過去只是隨著他的感覺,我說你已經踏出第一步了。所以就告訴你一定要做到: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周顧十方。提醒你自己啊!呼喚你自己啊!鞭策你自己啊!開始用心啊!
一心之海印。揩定圓宗。明白如是這海印之時,會自己已經揩定,已經自己會成立法智,自己會成一種模範,念念之間在一切法中,一切起心動念,你已經念念都在圓滿達成照了本宗,照了自己的宗本,照了自己的本來,那就是《宗鏡錄》祖師要帶你走入的發心。叫揩定圓宗,為自己揩定。
八識之智燈。過去八識都是流轉的地方,你明白一心之時,八識變成了智燈。為什麼變成了智燈?就像剛剛跟你的,即識之塵。詮量有據。你當然明白八識的作用。當你明白八識作用的時候,他是燈,他是告訴你性用如是。你看到感覺一定能夠現出感覺的情境,不管是黑是白、是好是壞,一定能現。你知道一定能現時,就不是隨好隨壞的流轉,你是照了如是壞,或者什麼因緣現如是壞,或者是如是念頭他會帶起你下一個什麼因緣。隨你所現的種種感覺一樣在,過去你是凡夫,那個感覺都在,但是你卻變成了什麼?變成了你在上面擇法、辨法、明法的智慧。因為你永遠就像最初的感覺,是旁觀者清,所以何必說要把自己的念頭滅掉呢?不必嘛,任作起過去的凡情。你就知道過去的凡情就是這些東西。
什麼叫聖性?你看到能夠解讀凡情,能夠明白凡情因緣時,你已然體會什麼叫聖性。所以不要以為你將來開悟以後就沒念頭了,你開悟以後念頭比過去還精彩,煩,如是煩,這樣煩,那樣煩,很煩,你都知道,比別人都清楚。別人煩,如是煩,是一次一次沉淪。你煩,馬上從煩中,就可以看到最煩的是什麼煩,因為那叫智慧。你看到最煩的叫什麼煩,你是智慧。別人看到最煩的是什麼煩,叫做沉淪,就已經趴在那邊起不來了。那一樣能夠知道煩,要不知道煩,怎麼叫覺呢?
甚至於覺心之中有個靈明相,我講過自他交換,看到眾生有病,不要講佛了,過去的醫生就這樣,望、聞、問、切,真正的上醫,你到他面前來,你病中的感覺他已經感覺到了。你說:「他病了嗎?」他沒病。為什麼你同樣的感覺,你是病呢?他是悲心,不是病,何況你是取大覺之人?比你還知道感覺。
為什麼叫自他交換?自他交換的時候,你將來修行的時候,悲心就是這樣子,你看到任何感受,就似乎如自己親臨。但是因為你不是有悲心嘛,眾生看到你之後呢?你的感受也能回答給他,他看到你就忘記有病,結果你變成病,他變成沒病,這叫自他交換。這裡面沒有什麼怪力,覺心就是如此。你有辦法做到心中的清淨,讓眾生有病中看到你就忘記有病,就像我們生大病時,看到大山,大山真的太雄偉的時候,你會忘記生病。大山是無情之物,尚且還能淘換汰換眾生心,何況你的菩提慈悲心?大山畢竟是無情吶,那有情的覺者,你看到是聖人的清淨,明明的無病,但是我會體會你,你心中的好苦喔,就似乎我有病。
不是講那個怪力亂神吶,修自他交換,多偉大!你要是沒到自他交換處,自他交換還是最初前面要看到心中能夠有如是作用,要不能感覺到覺心有如是作用,根本將來,那不叫開悟。就是如此而已,沒有什麼奇奇怪怪的,現在他們(在意)把那自他交換,為什麼他們會在意自他交換?就一定很多人,因為這種作用,從你剛開始學習時就會有,所以有的人看,這個法師剛出家,有些煩惱人到那邊就忘記煩惱了。可能剛出家他不會太體會你有多少煩惱,可是這冥冥之中就有一種奇怪的力量,就算他修行還不夠深,可是在有些因緣的時候居然可以講出你在煩惱,好像很靈。
就類似我以前在溫州認識一個法師,他在建道場的時候,因為建道場需要很多因緣,隨便來一個居士問他,他都不要講話,他都差不多能把你現在的心境講出來。甚至於一個女孩子問他說,請那個師父幫他看看她現在懷孕了,如何如何?師父馬上說:「你不要擔心,你是龍鳳胎。」她真的龍鳳胎。而且那些居士都到外面講說:「看到這個師父以後我有很多東西忘記了,就感覺到很愉快,心中很清淨。」但是那個法師,因為很熟,他跟我講:「其實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法師有正念,把住持辭掉,去住茅棚。
其實有的時候是這樣子。過去我們剛出家,住在茅棚一樣,隨便講的話都靈應,所以有的人說:「釋○然有神通。」假如那時候我就認為有神通,我就完蛋了,早死了。隨便講什麼靈,像現在的外道,業力也是這樣的,隨便講怎麼靈,你跟他有業力因緣。
為什麼後面的人,尤其是現代人,一直執著這個自他交換?一定是在這種境界裡面,別人說他:「真的到了師父這邊,我好像變了。」其實你會在這邊刻意說自他交換,表示你已經染著其名,哪有什麼自他交換?覺心本來就是這樣而已。而且覺心本來就會這樣子,但是你卻還要自己去衡量自己的修行是不是這樣子。若你的修行不是這樣子,常常聽到說:「我能自他交換。」你總有一天自他交換,總有一天被那個聲音捧得太高摔死,害人之聲。
那沒什麼稀奇的,就是這樣的。你們將來出家也會,突然發現你講話很靈,很准,別人看到你還真有所改變好像真有自他交換。假如那時候你聽到自他交換沾沾自喜,潛在意識裡面就是昨天講的,眉毛都會動一動,你最好趕快懺悔去吧!你哪裡交換?你是被魔力交換。
要是真正明白覺心的道理時,那是本來,那是心裡面知道就會這樣,你不會覺得說有什麼蹊蹺,反而會更老老實實,更會發大願,堅固相信心一定能夠改變一切,你會老老實實為一切眾生,你會真正在心中積聚功德。
後面,八識之智燈。照開邪闇。連這個都要知道,一切邪闇永遠不存。後面的紅字不必解釋了。
今年牡丹江的功課終於圓滿,希望這一次《宗鏡錄序》雖然只講了半篇,但是也希望假藉祖師的智慧,用我們凡夫這些卑劣的音聲,希望能夠詮釋,讓大家真的也多多少少從此心中能夠開出祖師《宗鏡錄》的那一篇開篇,那就是把這《序》在你心中起成序文,就不辜負我們這一次僧俗一場、師徒一場的因緣。但是千萬不要聽完以後,你依然辜我,我回去以後僧是僧,俗是俗,將來只是勞碌出家人的僧息跟飛機票錢,這個就你們大家辜負於我。不但辜負於我,也辜負自己。因為只要有一念背離開覺,就要告訴自己,你現在還不肯於參,那你就念念習慣於染著於覺。那種習慣,自己看你心力、力量的比重,你天天習慣於染著於覺,那個比重就很強,等到有一天你想回來找的時候,一定找不到的。就怕那一天你想找的時候,已經時不予我,大家一定要如是自心警惕。
大眾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弟子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補充教材」
《華嚴經義海百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

《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隨心外念境界,然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

《永明智覺禪師惟心訣》:
心外有法生死輪迴,心外無法生死永棄。
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既信一心,須以禪定冥合。
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行十善,不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入一相法門。若能諦了自心,以此定慧相應,則能不動塵勞,便成正覺。平生所遇,莫越於斯,普勸後賢,可書紳耳!

《楞嚴經》:諸法所生,惟心所現。

《金剛三昧經》: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諸分別法。是法非生滅。

天台小止觀:具緣,呵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

https://youtu.be/xG_Sdea5EH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9 2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