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4|回复: 2

[佛法知识] 「自然和尚」《略講宗鏡錄序》第十一講(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4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自下然和尚宣講 ~
2019年8月14日
「講義」
無邊義海。咸歸顧眄之中。萬像形容。盡入照臨之內。
究竟瀛渤,回光可見其中。悉檀妙智,大照周遍無外。
斯乃曹谿一味之旨。諸祖同傳。

「視頻文字稿 南行法務組 謄字」
看到講義的最後一頁,今天的最後一堂課,前面已經講了十堂課了,每一堂課中都不斷地給大眾提攜念念之間就在當下觀心。只要習慣於現在,不管你是出家在家,都要在自己的自體上面念念回光。什麼是根本?一切眾生就是以心為本。若無有心,一切世間萬法都不能安立。不能安立,何況能夠知道有我、有人?我人都無,不要說種種世界的觀感,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成就。之所以會感覺到有我、有人,有一切世界的感覺,就是有如是因為心中所成。都知道是心,可是卻在現前的所有緣起當下,你念念如是背心造作,所以才判成了種種凡夫愚癡的種種分別。
將來不管怎麼樣,再聽什麼樣多深的佛法,或是再發什麼樣你內心弘深的大願,回過頭來還是要老老實實就在你這一念中,你願意從自心之中開始審視開始,念念之間要在現在所有一切現前的一切眾生感覺之中,你願意找到根本開始,你要深入現在的一切緣起。一切緣起在哪裡?不就在你的感受當前?你能夠離開你的感受找到什麼叫做一切緣起嗎?感受當前處,不就是你現在每一個念頭之中一念一念呈現處嗎?所以不在現在的念頭一念一念呈現處,到哪裡去找觀心的下手處?到哪裡去說你要能夠深入一切緣起?
每一個心中的發現,每一個心中的變化過程都知道時,就知道一切緣起。一切緣起也不是叫你抓著一切塵相的緣起說緣起,你要看到心性中的緣起說緣起。心性中的緣起說緣起,你還是辟支,你是辟支佛,你開的還是覺照的東西。你沒有心性能緣起的如是緣起的智慧,世間上一切塵中的緣起根本也沒辦法就成就。你總不能拿世間種種塵相過去以為的因緣,妄說緣起。那一些你看得到的一切因緣,是黑是白,是種種氛圍的互相熏染,都不是緣起,也成就不了緣起法。你能緣起的是什麼?是你心性之中根本意識的當下,念念的流布,那是你根本大覺心體本來能從緣,本來能成就一切緣的根本流布,根本安布。
在一切十二有支之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那是緣起,你不認如是緣起,你捉著後面的種種塵相,相狀之中再妄生緣起,也就永遠被這種氣氛、這種妄解永遠都牽引在外,難以回家。所以今天的講義中告訴你,無邊義海。咸歸顧眄(ㄇ|ㄢˇ miǎn)之中。
再怎麼深的義海,在哪裡?顧眄者,回光義,念念回顧,念念回光。再深的道理,都知道從你願意回光開始;再勇猛的大願,都是要你在當下念念之間肯於在每個念頭上面願意開始,老老實實自反自省開始。你每個念頭之中,都願意反省,那是無上悲願。你每個念頭之中,都願意如是念念之間發出誠意照臨,那才是大智大行。所以說一切悲智願行,不是種種菩薩的大願,菩薩的種種心中的大行,你若是不知道當下在哪裡下手時,那些東西就永遠在你心底深處,你總是只是一直感覺就是跟你距離遙遠而已。雖然嘴巴裡常說菩薩的種種願行,歷劫發心,你只能這樣子心中還有一則委屈的聲音,只知道是望塵莫及,所以多一次發,你委屈一次;稱讚一次,心中卑微一次。人家熏習的是菩薩的願力,你念念長養的是委屈卑微。
如何會變成如是的業力?你就是不知道當下用心,就是不肯在每個念頭現前處念念觀心,就是那一念,那一念就在眼前,那一念能就多少勢力?就在那一念你認為的沒有勢力之中,他就是你無量劫來流轉最大的勢力。你想要照了他時,他就在你每個念頭中。你每個念頭中都能守得住,你就能守得住他過去的所有一切浩瀚的勢力,就是如此。無邊義海。咸歸顧眄(ㄇ|ㄢˇ miǎn)之中。
萬像形容。盡入照臨之內。一切萬像形容,一切緣起變化,都在照臨之內。光是如是發心,這個人就已經是什麼?這個人就已經念念之間已然知道大悲,已然知道歸宗。宗門不立,根本看不到你的智慧流出。這不是一般的世間人認為的什麼知見上面的文字、音聲的辨析見解時,而是你真正知道這些萬法唯心之時,你要是不認心,就是背於心中的種種妄想流浪。要是背於心中的妄想流浪,你永遠找不到任何智慧。就算在你的妄想流浪里面,你以為你能夠勝過多少人,你以為你好像你真正心中精明到如何如何,所有的一切精明,或一切種種的勝算,都是你一次一次逼迫你心越來越遙遠而已,遙遠到最後,一定是愚癡。
因為每一個感覺就是一次執著,每一個感覺就是一次心裡面自己去否認自己的翻騰,一直翻到你自己都不知道是自己時,你感覺就是這樣。在這麼強烈的感覺裡,其實都是覺。你只要知道是覺,就不隨感覺的勢力。你要不知道是覺,感覺就起勢力,就是如此。
要知道怎麼樣知道是覺?就念念觀心。怎麼觀心?觀心就是每個念頭當下要知道是心,最初知道是心,就是觀心,不然怎麼觀?還一切念頭他的本來名字,叫做心。念念之間心要告訴自己,一切念頭其實是心,你看的也就是當下這一念。每一個念頭出現處,你先給他這聲音,要知道他是心,就是觀心。當你知道他是心時,看的還是他。但你知道他是心時,你在解讀他時,就不是過去要流轉的妄心。你在解讀他時,就知道他什麼因緣現什麼心,要是沒有那一念當下其實知道他是心,你也就沒辦法在他上面,在他的身上能夠解讀種種心。當你能解讀種種心時,就是觀心。但是最初你能解讀他時,一定要有個聲音,告訴自己他是心。因為你有個聲音告訴自己他是心,你在種種感受現前處,才開始有一個距離,才是有一個旁觀者清的心中的作用,那叫照臨之內,那是一步一步的。
我叫大家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要發願: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在一切感受之中,先要讓你們每個天天要提得起來「覺得的是誰?」你不要以為「覺得的是誰?」這一句,就是永遠當成這一句當成鞭鎖一樣,當成一條鏈鎖這樣束縛,不是!因為當時心不熟,現在「覺得是誰?」是把你過去墮在感受的那種執著現喚出來,呼喚出來。但要呼喚出來,你的覺心的作用都在,你只要知道「覺得的是誰?」其實「覺得是誰?」還在看到現在的所覺。你不可能說:「覺得是誰?」就回頭有一個「覺得是誰?」所覺就不知道了,不可能嘛,怎麼會這樣呢?絕對不要誤會說只要知道「覺得是誰?」你就抓得了這一句。你也抓不了這一句,因為你永遠看到是前面那個。只是在前面的感受中你已經明白「覺得的是誰?」這裡面就有類似回光的作用。既然叫做回光,他一向還是照臨。
最後喚久了以後,這「覺得的是誰?」這句話就變成了習慣。常喚了以後就變成習氣,就叫做常隨,就隨每個念頭之中你再也不必這一句「覺得的是誰?」似乎好像已經跳出那念頭過去的沉悶,你已經站在這裡,就不必再有一句「覺得是誰?」這時候,你就可以在這跳出的感覺,還是明明白白看著念頭,那就是最初的旁觀者清,你還是明明白白看著念頭。這也就是後面再告訴行者,如何知?如何見?明明知,了了見。前面要明明知,了了見,前面沒有那聲音告訴自己「覺得的是誰?」先起成疑情,你不可能體會明明、了了,因為你隨時動的明明、了了就是過去的攀緣,過去的黏濁,過去的縛著,在你現在根本沒呼喚出來時,你能明明知、了了見嗎?前面一定要你先去顧眄之中,就回光,後面才能夠照臨之內,才能夠如此。
這是下手處,千經萬論就是教你這個,就是當下這一念,就用在平常心中。你能用,再來看經典。經典之中你都會發現,他都是指月的標指,明明白白告訴你,你心中的清涼,根本的智慧在何處。要平常心中這一念念念不參,你再看經典,就如同我常說的你看的是封神榜,看的是一切神怪故事,講的都是那些空談,什麼叫做空?什麼叫做有?對你沒有半點幫助,只會讓你一次一次曲解聖意,反而更墮在將來比凡夫還要凡夫的痛苦之處。
尤其是現在行者,你念念不參,念念不學,卻學會口中朗朗上口,就逞那一口心氣,逞那口妄念,就算不為利,潛在意識也是求名,求那一口氣。如何能聽得出來就沒有?昨天就講過,這中間沒有任何你感受到一個行者在行持貫穿的氛圍,那個道理。他就一直給你架種種虛狂、虛妄的名相,讓你覺得好像很高超的名字,那只會自誤誤人,永遠都是自誤誤人。大家一定要學到自己沒有下手時,千萬不要隨便開口,自己沒有在自己修行上有任何體會時,光你修行的體會你都要知道,隨你修行的用心不同,將來體會還會不同,所以你現在的體會也不執著,但是你願意拿你的體會互相去提攜,互相告訴大家:「行持是可以到這裡,可以到什麼樣的心境中的轉變,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是拿這個互相鼓勵,可以。但你也不會馬上就好像一般慢心一樣,才稍微有體會,就認為有所得,有所證。
除非是你拿你現在的經驗互相研討,就是互相研討的心,沒有拿來跟人家互相比較的心,但有比較,就不是行者。若是行者,就是互相研討的心,如是說法沒有過失,因為他念念之間也知道心性若是再深時,體會也會更不一樣,更深。但若不是,但要開口,自己都要去解釋自己現在的心氣,潛在意識的目的在哪裡?就算沒有想要強人、聖人的目的,但也是無明為目的,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什麼。因為無明,不知道講什麼卻要講,只能是什麼?只能會將來害得你根本再也找不到行為,再也找不到方向。因為那種聲音,那種氣氛的里面,就具足什麼?具足茫然、迷惑的氣氛。茫然、迷惑的氣氛久了以後,就具足讓你找不到方向,讓你根本心中沒有任何想要起行的動力,他就是這麼羸弱,就是這種氣氛。如是氣氛就是如是法,如是法就得如是幻,就中如是病,得如是病。那也是每一個當下,你都要清清楚楚,念念反思的。
古德云:若不觀心,何脫境縛。就是境界之中,你要怎麼樣脫縛?境在哪裡?境就現在眼前。不必要離開當下去找什麼叫境界,你每個念頭起處,就哪怕你說聽師父講說這句話時,你心中講的境界在哪裡?就是這一念,境界在哪裡?任他變化,就是眼前這一念。但你仔細思惟,我們的任何的一念,你心中的發起處,你就是被他綁縛的,為什麼?你是因為他才覺得有念,就隨著他起的就是境縛,境中有縛著,全然都是。
什麼時候才能體會不是被他縛?總有一天,你要照這方法正確修行時,在一切境界一切念頭現前處,就先不要講得太深,就是我常常跟大家講的,你可以知道一切感覺,可以知道一切境界,境界都在你眼前變化,但是你永遠會知道有一個心中的清明叫旁觀者清。你先看到再說。
旁觀者清,是最初的下手處。還不見得能照見能、所。所以,最起碼要知道動、靜二相,不要老是在念頭的浮動之中,你忘記一個能明白的境相。動、靜二心,因為我們心太麤,永遠察不到,事實上你念念之間平常的時候你的心都在那裡,有的時候我們就會懷疑:「我的心太動太浮躁,如何降服?」你要降服他,怎麼降服?動就是動嘛,你根本不認心境之中你覺得動處,他那心中本來就靜,本來就具足任何靜相,你不認,你在動中,在動相中找靜,怎麼可能?你在這麼樣煩躁的動相中找靜,就只能隨著他動。越想要找靜,你已經就隨他波動了。找靜都是波動,怎麼能夠靜?

 楼主| 发表于 2019-9-14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類似我們常常誦經的時候,你在誦經,嘴巴在誦,心跑了,一直在打妄想。你越打妄想,你怎麼誦得那麼好?都不會錯一個字喔。可你想說:「怎麼在打妄想?」把念頭抓回來的時候,搞不好就會覺得舌頭都轉不過來了喔,會念錯字。有的時候誦經你會發現,誦經有夾著一種境界當下,在印證自心的時候,凡心因為平常的都是波動,就很容易「啪!」跑掉了,念頭跑了。念頭跑了,就當然方便叫你攝回來,念頭再抓回來,讓你把他攝回來,但是你也要想想:你跑掉以後,心真的跑了嗎?你要心跑了,誰在念經?而且他還不會念錯字。誰在念經?
讓你攝回來的時候,其實你也要去認。因為過去在心氣裡面,我只認浮動的氣氛為我,天天你都在這心氣浮動裡面一直在裡面營造,你沒有浮動的氣氛都不知道什麼叫做我?什麼叫做人生?可是這麼大的浮動里面,事實上你的心還是有一個相——心是靜的,你只是不認,只認他,只認他而已。叫你攝過來,叫你認,怎麼認?「喔!我原來有一個靜心。」你去認他,你去認靜心,也是用動心去認的靜心。動心去認的靜心,還是動,你永遠找不到他的。那怎麼辦呢?你老老實實,先教你把心攝回來。攝回來的目的就是什麼?一直在磨,磨你過去的心氣而已。
當你攝回來的時候,你自己就會什麼?久而久之,那靜心的氣氛就濃了吧?能攝回來,妄心已經攝回來就不隨氣氛常常熏習了,就淡了。將來氣氛淡的時候,會變成另外一種相,什麼相?你覺得心很靜,在守靜,這個明白了。可是又覺得在靜的時候,好像還有個心在亂跑,可是你不在意了。所以我告訴你:靜、動永遠在。
甚至於有的時候,就算你不亂跑,你在念經的時候腦袋裡面會浮現好像在解讀經,可是過去解讀就會障礙你,會幫你的心搞得好亂,因為你就好像專注在解讀。將來你在靜心時,你的動相都不在意時,任他解讀你根本不理,那種不理就是你根本不受影響。那你就不會解讀嗎?照解讀,怎麼不會解讀?因為你的心從來不會停過。就要靠方法一直不斷地教你,但是一般的人只知道心可以這樣調,佛門就在這一念心中就知道,原來心中就有動、有靜,他隨時在動知靜;在靜知動。
雖然在動知靜,那是回光的時候你在動知靜,是你要體會原來動中有個靜的時候你知道,不然的話多半的在動,你會忘記了靜。但是在靜中你一定能明白動,就好像你現在心很靜,外面蟲鳴鳥叫,車水馬聲,你都無所謂,清清楚楚。你要心不靜的時候,任何聲音不要說無所謂了,除了你自己現在的這聲音以外,其他你不能聽、不能聞,根本聽不到,心就是這樣子。
明白真靜的時候能知動;在動的時候知靜,佛門弟子就在這上面比一般凡夫、一般外道能夠發生向上一句的智慧。既然動、靜都在,到底這個心是什麼?是動?是靜?非動非靜才能夠為你現動現靜。因為不是靜的外面有個動,是全靜能知動;不是動的外面有個靜,是全動當下你知靜,動靜根本就在那一點上,動靜一如,你看到是心性之中直心現前的一定的動靜二相。這也是《楞嚴經》中講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最初你看到心中的平靜。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是不知道動靜,沒有動靜,還有覺嗎?那是你明白就是一心。
這要在哪裡找到?你要去讀世間的,不要說讀了,就看電視,也是閱讀,你在看電視,你永遠看不到我有一個靜性,不可能,你怎麼可能看到靜性呢?因為看到電視,電視的情景就一直把你的意識一直帶到業感裡。本來你還沒那業感,用那情節、情境還把你帶到業感裡。就像我們那時代,有一個作家叫瓊瑤,女孩子,一天到晚寫愛情故事,就在窮搖,搖蕩眾生心靈,窮搖。本來你沒有那麼悲壯,談個戀愛有那麼悲慘、悲壯嗎?不需要嘛,可是就看太多瓊瑤的戲,每一次自己去談個戀愛就刻意把他塑造成非常悲壯,非常悲慘,才叫凄美,慘淒,凄慘得可美了呢,都是被帶走的。
唯有什麼?唯有讀聖人的文字的時候,你才突然感覺到你心跑出去唉。聖人的文字本來不是你過去一般的習氣相應的。不是習氣相應的,你在讀他的文字的時候,文字才入你自己,好像你自己面前擺了一面明鏡在照耀你現在過去凡情的浮動。光讀一個經你就會知道,平常時間在紅塵之中起心動念,把自己害成什麼樣子了?不要說你被那氣氛理解那些世間的感情的那種業感,已經染造成如何?就算現在你連心想靜都靜不下來,老是隨他造作,那種浮動啊!多可怕啊!那多可怕啊!若不觀心,何脫境縛?
因為他不知道,以不知自識變起而復自緣。其他的一切感受其實都是自己的意識變起。意識變起以後,你自己感覺到就是自緣,就以為有緣,都是意識變起,而復自緣。在剛剛已經跟你講了,一切緣起都要知道從哪裡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樣子下來,才是緣嘛,不然你哪裡有感覺?你說黑緣白緣,沒有如是十二有支,十二因緣,根本不成緣法。你說喜、怒、哀、樂,根本只是色而已,只是一個形狀的假相、假想而已,根本不能夠成就心中的所有一切你念頭之中的流轉帶動。之所以你會在一切只單單的一個色形上面,他根本沒有情,無情的作用上面,你能夠貫穿他一切情中的流轉,是你覺心之中的十二有支。
既然如此,你再說到緣處,別人看的緣,是一直抓著末梢的那種假想情境,那種假相,你一直在上面解讀因緣。行者已經在一切緣起、一切假想中,種種差別分別裡面,看清楚覺心之中的種種緣起。你明白這種緣起,你當下還能稱佛?雖然還叫聲聞,但你已經看到是覺心的作用,再也不是看到世間感受中的分別。感受之中就算能夠分別出什麼是清淨,什麼是染污,最多還是聲聞小乘根基。雖然辟支佛也是聲聞,但是辟支佛是聲聞裡面的大乘根基。為什麼說是大乘?因為照了的是覺,覺才能夠稱佛。他念念之間能夠明白一切有支。什麼叫有支?覺心入有的一切流脈。
如同我跟你講的全身的種種筋絡一樣,你看得到如是覺體法身的筋絡流出,你就知道那是什麼?那都是自識變起,然後你還會而復自緣,起成種種,抓著末梢就是自緣。所以,好像畫師,到處去畫出種種差別的形態,叫做如畫師畫出殊形。殊形,就是種種差別。反而飜生愛著,馬上變成了愛著,愛染。你自己心中畫出來了,自己心中也對他愛染。愛著不是心裡面自身,你是對他的愛染。但他是你自己畫的,心如工畫師,你自己畫出來的。你心中的意識是自己造出來的,卻變成了對種種感受的愛染,染著。
以意識筆。我們都是以意識的畫筆。苗三界圖。苗三界的感覺。什麼是三界?無色,有色,欲界。你的念頭之中就包含如是三界,從無色、現色、現欲。你怎麼去看你每個念頭之中都是這三,都在這上面流轉?雖然我們已經墮在欲界之中的感受最沉悶,但欲界的感受最沉悶一定從哪裡來?從你意識的筆,從來無色,在無色他一定能現色,這種造作之中,於是你一定會著色,著色以後他一定變成情感、感覺,於是你一定會墮在情中。墮在情中,因為已經是情知,事實上你已經離色更遙遠了,叫當局者迷,就抓著感覺。同樣的一個色,你看、我看居然可以不同,為什麼?因為墮在情中,欲想不同,取著不同。取著就隨著你的業感,越走越深,情都變了,當局者迷。
雖然他感受之中,每一個境界就算相同,但我們感受居然不同,這種取著的當下有這麼大的差別,事實上感受在我們兩個現前現象之中,色形還是一,從來不是二。我們只是後面隨業感取著,那是欲,然後再從取著的業力之中才有差別。
然後色,從你心性之中必定能現色。必定能現色時還不是色,因為他能現色,所以才會出現色。中間的無色,無色就變成能變的勢力,這能現的勢力,你不能說他是種種色。但是他就是這種無色之中,他才有這麼大勢力現出色來,你就是在這邊流轉的。出來就是色,色來就是欲,欲來就是業,不是嗎?我們都是在這邊流轉。你在流轉就是什麼?違心!背心!
高下纔分,愛憎隨起。畫三界圖,你高下纔分,才畫出如是似乎高,似乎深,似乎遠,你馬上就在這邊妄起真正有如是情境,愛憎隨起。講這段話就是告訴你什麼?講這段話就是告訴你什麼?你念念之間照臨其間。
要如何斷掉如是愛憎?要如何真正在這邊不隨這些心中的意識所畫、所譜、所染之時,就隨他起成分別,就起成妄想,起成追逐?沒有任何方法,一點辦法都沒有,唯有一條路,你明白他本來就是心!除此之外,再說方法,用心理學就知道,造作。越造作,越深沉,有什麼方法?鏡子現色,本來鏡色就是鏡子。鏡子現色時,色中起成種種迷惑,是好是壞,是種種享欲,是迷惑,是恐懼,你就心中隨他起成波動。這麼強烈的波動就在眼前,你沒有辦法剎那就能夠撇開於鏡色,一定要這樣子看著他,所以你常受著他的迷惑。在這麼強烈的迷惑之中,你說:「我要如何解決鏡色中的過去的這些勢力?」沒有辦法,哪有辦法?你刻意心中想:「我不受你迷惑,我不受你迷惑!」你自己都知道這種譬喻就是愚癡。看著他,都不受他迷惑?
唯一的方法就是知道全部鏡色是鏡子,你明白是鏡子就好。明白是鏡子之時,不是有個鏡子可以讓你迴避;也不是有鏡色就可以逃避。你明白是鏡子時,眼睛還是看色,因為鏡子現前就是鏡色。這麼樣強烈的眼睛見色,也就是祖師講的:「一法不增;一法不減」,你看的是過去流轉的鏡色勢力,我看這麼強大的勢力,其實就是鏡體的清淨,所以我可以任其變化,我可以講盡鏡色的種種勢力,但你呢?你隨他的變化時,只能墮在種種差別,一直隨其沉淪,就是如此。這中間,若是還有其他的方法在那邊說:「我挺住,咬緊牙根,捶胸頓足,我就是不隨你鏡色流轉。」就算你能夠挺得住一時,我說你也是癡人。那麼累幹嘛?總有一天你疲勞以後,全身放下你又流轉。
今天有多少修行都是這樣修行的啊!沒有一念,沒有一個聲音,願意回光於自心,念念去研究、去體會自心,就在那邊告訴你去參什麼?甚至於講到淨土大教,都變成什麼莫名其妙心中的卑劣等待,那完全背失了什麼?淨土大教講的接引法門。那種接引變成委屈,那個世間怪力亂神的種種內心的凌略敗壞。
佛門中講的接引,那是講到以覺印覺,你本具的覺性之中的根本德行,根本智慧。你有一句真正至誠懇切念一個聖人的名字時,心中自然一定會有潛移默化,自然就能夠入一切如是名字下面的應該有的聖人的種種長養跟智慧。光那一點心中的赤誠,一點的潛移默化,那是真接引。你將來活在哪裡?你活著就是你心中這一個氣氛裡,那是西方極樂,那是真淨土。
你把那接引講得讓一般民間怪力亂神,你等著一個大手來接你的小手,你等吧?你用這種想去等,就不會等到有一個大手來接你,為什麼?因為你現在的念頭太卑微了。就好像我常講的那故事一樣,一個小孩子一定要牽著大人的手才會覺得安全,就算他現在目前天天都大人的手要以牽,其實每牽一次,大人不是在保護在這個孩子;大人是在殘害這個孩子的心靈。然後每牽一次,每一次覺得安全時,其實就增添一次他將來畢竟的可憐,不就如此嗎?那還叫什麼接引?那是真接引嗎?
一切諸佛,尤其是淨土大教,畢竟拔濟眾生了脫生死的法門,絕對不會有如是的教育。所以自己學,學到最後都有懷疑,跟基督教,跟回教,跟阿拉,都差不多,只是名字改一改,「我們相信,這宇宙世界只有一個真神。」你都變真神了叻?為什麼他心裡面還是向外攀緣?從開始念佛念念不是什麼?沒有發赤誠菩提心。你真的發了一個赤誠菩提心,發了一個真正要了脫生死的心,就算你最初還不懂得道理,光那一個佛名,就應該有潛移默化了吧?從你潛移默化裡,一步一步心中你都應該知道那種思維是錯的,當人家看到心裡面念念向上面以覺印覺,那種契合的接引是對的,所以當他明白調整如是心態時,那也是從念佛,染香中來的,香光莊嚴中來的。但是念佛因地心要正確啊!因地心要不正確,就變成了我前面說的那種。因地心若正確,就算你不懂之時,你念聖人的名號,都應該有如是提醒,為什麼?接引,不是嗎?這是真接引啊。
要是沒有接引,我們還有世界嗎?你看到大山,大山不能夠高遠你;你看到大水,大水不能夠壯闊你,那還是世界嗎?你知道為什麼你活在世界,世間一切無情的景象,一切世間的種種莊嚴,他可以帶動一個人的人心,他可以壯闊一個人的智慧,你知道為什麼嗎?這個世界充滿了接引。接引者,覺心也。只是你用錯了接引,你看一下惡人,你也想學惡人,那就不叫接引,那叫做誘惑,但這裡面不是也有接引的相嗎?所以你要知道原來心在何處,念念之間知道心在何處?
 楼主| 发表于 2019-9-14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斯乃曹谿一味之旨,諸祖同傳。曹谿,講的就是東山法門,講的就是六祖念念成道的公案。當然不用提,六祖一聽一句《金剛經》就開悟,但你要知道後面告訴你六祖,唯一中國的祖師裡面,六祖在開悟的時候還沒有薙落,他還未薙落。在六祖之後,禪宗,尤其中國的佛教禪宗是我們的根本主題,就以如是禪宗,我們中國祖師講的「禪」的這法脈,為中國人學佛的,漢傳佛教唯一的最明白的命脈。既然是最明白的命脈,為什麼六祖最後他不傳?為什麼他在開悟的時候還沒現出家相?五祖為什麼還要把袈裟給他?這裡面都是教授後人的一切行為。
六祖去參五祖時,五祖叫什麼?當下弘忍。弘忍是什麼?弘忍知道就如是覺心應世教授之時,正確的忍度,叫弘忍。忍度是大覺心體應機隨緣的時候,他知道的根本的法則跟度化的方便。什麼時候才是大覺心體能夠普利世間的度化方便?如同太陽的初昇,所以叫東山法門。他的道場裡面,從弘忍當前,你心中那個弘忍的作用,懂得這方便跟作用時,你心中一定有個形態,念念在如是法中念念修行,念念展現威儀,念念能夠流露出種種儀軌,種種威儀,對不對?一定嘛。你明白如是弘忍時,懂得如是忍度時,在心中明白如是覺心的東山那種大照處,你心裡一定有一個主要的心中的智慧,那就是弘忍,你能夠知道一切忍度。就在智慧里面,你會發現一定還有個心,他在念念成就威儀,念念成就種種道理,對吧?那是誰?神秀。
不然名字叫神秀?你看名字都叫神秀。就是你現在所有的一切行為之中能夠秀出莊嚴。但你要看出如是秀出莊嚴,他不見得是畢竟,所以還未到家。只有在哪裡?只有一個你看到還是在家人,但是他永遠在苦行之中,那心中,潛在意識裡面,我們那念心,你天天看到你心中精進修行了,有時候種種威嚴,但事實上你心中的智慧念念還在哪裡?不是在感覺中嗎?喜、怒、哀、樂感覺中,所以相一定還在凡,在家。但是他在凡,卻能夠刺激你現前的這一念心中念念明白歸趣,念念能夠形成莊嚴——神秀,這一念是什麼?那是你現在行者在承接清脈之中的潛在意識的苦行,所以他永遠在舂米。舂米就是把真正心中的糧食能夠舂出來。
在神秀中,在你這一念心的法中,如是心就如是法,如是性就如是相,所以這一念心性的相中是什麼?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就是行為嗎?不就是你現在看著心念念之間在糾正嗎?跟你內心之中那一個在根本一切凡中的,不墮凡情,也不會墮在現在有為的,他才能夠刺激你成就現在的身如菩提樹。他的根本是什麼?菩提樹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六祖寫出這個偈子的時候,在哪裡寫的?永遠記住,《壇經》講的,於南牆上。南牆是什麼意思?南方的南。南者,下心處。北上,南下。下心你是看不到的,南牆上寫出這句話,表示你現在流露出來的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可你內心裡面要體會的是根本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大家現在應該可以聽得懂,就是你明白覺心本來非一切法,所以念念之間有一個心在那邊時時勤拂拭,這兩個祖師的偈子要合在一起用的。
你要明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現在在每一個念頭之中才能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個時時勤拂拭,是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常常拂拭本來無一物。你要知道勿使惹塵埃,是因為你根本知道何處惹塵埃。就像我常常講的,你要知道煩惱即菩提就知道了。煩惱即菩提不是要你滅煩惱,可是就不是滅煩惱中,你念念轉煩惱成菩提。聽得懂嗎?要聽不懂的話,要受五戒、菩薩戒,好好學習。
這是南牆上就是你下心處,你看不到的。所以寫完以後,弘忍,就是五祖說:「擦了去,這也未見道。」擦了去,為什麼?你要刻意跟時時勤拂拭對待時,就不是見道。因為這句話絕對是什麼相?是隱相。隱的,就不是列出來的。擦了去,《壇經》講,是拿什麼擦了去?五祖拿履擦了去。他不拿鞋,講履,履是什麼意思?實踐。拿履擦了去,就變成南牆一片空白,你心中的下心處是不能落在文字相上的,可是上心處在北方,北方的上心處是要看到你行儀的莊嚴,那是神秀的。一個行者念念可以看到他的威儀展示時,他念念長養的是內心之中念念出塵的惠能;念念出塵的惠能絕對不礙你現在在你身根行為之中能夠秀出莊嚴,所以我們才說兩個六祖,而且神秀一定是國師。為什麼是國師?度世之時,還是要如是莊嚴才能夠導引後學,他一定當國師。
所以他有一個相一定是在凡,不是刻意告訴你他還沒有薙頭,他是打擊你,所以他拿著袈裟以後,在凡是拿著袈裟,在凡的念念的本來無一物,是念念的時時勤拂拭,所以他才能夠領這念袈裟。所以你不要看到世間人的假相,是看到心中的智慧,甚至於看以你心性中的相應的當下就有的這兩種作用,將來這兩種作用若是真明明白白時,你心裡面也在受你那一席袈裟,那是出世的法衣。
你說:「六祖沒有時時勤拂拭?」再往後看他的公案,躲在獵人堆裡。獵人堆裡在哪裡?你要是要學六祖,現在找個獵人堆,跟他呆著啊?就是你每個念頭,你每個過去的感覺現前處,就是獵人堆啊!因為你每個念頭現前處,就是念念向外畋獵漁捕時啊!你不是在這邊參時時勤拂拭嗎?你參的是什麼?本來無一物。你在這種種畋獵漁捕的念頭裡,你在參時時勤拂拭時,你是明白他本來無一物時,那叫什麼?那叫吃肉邊菜。
不然看《六祖壇經》講,六祖在獵人堆裡吃肉邊菜,吃肉邊菜就開悟了?那我吃素,不是白吃了嗎?明天你給我弄肉菜來,我吃肉邊菜?肉邊菜不是真正講那菜,是你平常那麼多的感受之中,那種眾生業感的彼此相凌當下,你只取其親和。什麼是親和?你要明白心中的清淨。任何感受,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你現在的所食,眼食色;耳食聲,但在這些所食之中,我取親和,是流轉,吃肉邊菜。
然後作放生,不是說六祖在裡面作放生嗎?放生是什麼?眼前這些感受現前都是畋獵漁捕,你說有感覺事實上就是畋獵漁捕來的,但是漁捕來時你要知道他其實就是大覺的一體,就是放生,還其生相,就是放生。如是熏習十幾載,不是就是在告訴你他就是還在時時勤拂拭嗎?只是他的拂拭已經不是在拂拭上拂拭了,他拂拭是拂拭在本來無一物上拂拭的。
這是兩個六祖的公案吶,你要拂拭錯了,就辜負了中國禪宗,就辜負了曹谿一味之旨。將來能起大用之時,大用就是現在在哪裡?就是現在的光孝寺,以前叫什麼?法印寺。以前譯《楞嚴經》的時候是叫什麼寺?譯《楞嚴經》也在那邊,那是寺名不同。先說法印寺,就是能起成法印的時候出現到那個地方。然後能夠接待他的出家師父是印宗大和尚,還是達宗,達本。這裡面的人名、寺名、地名都沒有離開過你心中的跡象,你要一步一步。你將來真的起用時,就是法印之處。
然後你念念之間,你從弘忍,就是我們心體深處的,明白向道的弘忍的智慧裡,你要面對的就是什麼?面對你看到的真正僧伽,是你第一個心中體會的僧伽現相,就表示你已經歷經了那麼多的修行以後,你最後體會的僧伽現相是在心中明白的僧人現相,那絕對是印宗。什麼叫印宗?念念在本中相印,你才開始弘化。
叫你讀《六祖壇經》,叫你讀祖師故事,你的以為真就是讀故事嗎?這裡面有多少祖師留下來的所有一切行跡。你說:「行跡,他沒有寫清楚,我怎麼看得出來?」寫清楚,你也不見得能看出來,因為有些東西,現在我講的聽起來好像是,你用不上,你看不出來,因為跟你們沒有關係。但你自己摸索出來的,每一個心跡你都心裡面起成回響,起成激盪,你用得上。
就如同在沙漠之中的寶藏,給你一個藏寶圖,誰看到藏寶圖跟他有關係?想尋寶的人看到藏寶圖,就等同看到這茫茫的沙漠,看到沙漠之中,圖已經隱在沙漠之中,他居然可以在荒茫的沙漬之中還看到藏寶圖的路徑,可以尋覓到,每尋覓到一步,他心中就是下一個的激勵,對你才有用嘛!不然,就算你把路打開來,人家也不知道那有寶,也沒用啊!跟你沒用啊!所以,有些東西是要靠你自己發心,念念之間在每一個文字之中突然發掘出來的,那就是你的,那才真正是你的。事實上,祖師本來就在他的行為里面,早就安排了很多,早就安置了,因為在法中就不會離開這種因緣,你以為就是祖師日常的生活而已,既然叫祖師,祖師日常的生活都有跡象。

阿彌陀佛!

「補充教材」
《楞嚴經》: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觀心玄樞》:
若不觀心。何脫境縛。以不知自識變起而復自緣。如畫師畫出殊形。飜生愛著。以意識筆。苗三界圖。高下纔分。愛憎隨起。

《六祖壇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