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究竟觉:当所栽培的始觉智慧与本觉智慧,合和为一,始本不二,始本一如,这是究竟觉。觉悟是指内心的观照,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佛法的修学有内的观照及外在的行动两种,观照有法的角度来说,假如内心观照真理的智慧消失,即使断恶修善,也只能成就人天有漏的福报,不能成就解脱的。古德说:「剎那失照,犹如死尸。」一位修行人,无论拜佛或持戒,譬如修持戒,如果没有跟四念处的观照相应,内心只在戒相上造作,就不能产生解脱功德,所以「剎那失照,犹如死尸。」在禅宗的传承,每天在静坐反省自己时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也就是说,经常要提醒自己,不要被眼前境界所转,心不随境转,要求自己跟境界接触时,启动观照智慧,安住于真理,不要着于外在的境界,如是渐渐能趋向佛道。 以下解释经题《佛遗教经》的「遗教」。佛陀在本经宣说「遗教」,「遗」的「顾命」,也就是世间人所谓的「遗嘱」。「顾命」的顾是回首,佛陀一生中宣说了很多戒定慧法门,在临命终时把他做了重点式的回顾,称为「顾命」。「遗嘱」是佛陀在临命终时,对于还未修成阿罗汉的弟子们,把戒定慧的重点做最后的告诫。所以身为佛弟子,依之而修行才是真正的法子,假如违背佛陀的遗教,则是大逆不孝。身为佛弟子,我们孝顺佛陀主要是依法而行,所谓「孝顺」,百孝不如一顺,真正的孝是顺从佛法修学,这才是真实孝顺佛陀。最后经题之「经」,古德的解释有二: (一)法:法是轨则,佛陀说法时,经常宣说:杂染法有杂染法生起的规则,清净法有清净法生起的规则。 (二)常:佛陀所宣说的染净规则,不随时空而改变,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 这部经是佛陀的遗教,佛在世时,弟子们依止佛陀而修行,以佛为师经常亲近佛陀,请佛陀开示,佛为师。一位内心颠倒的众生,佛陀以他的智慧,观察众生的根基,知道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为众生破除种种障碍,所以佛在世时,弟子们若有问题,请佛陀开示即能解决。但现在佛陀即将灭度,这时弟子们有两种心情,若是四果以上的阿罗汉圣人,他内心已有清净光明的戒定慧,他安住在无漏的戒定慧中,对佛陀的灭度只是感到很遗憾,如果佛陀能住世久一点,则会更好。所以四果以上圣人对佛陀灭度的悲伤,比较轻微,他只是感到遗憾,因他内心中已经有一个「家」,他有戒定慧的法宝来摄受他的心。但四果以下的圣人及凡夫就不同,他们大事未办,而且内心的「家」尚未生起,有的还未完成,这时佛陀即将灭度,他们顿失依护,所以内心非常惊怖,尤其生死凡夫更感惊恐。佛陀在离开众生之前安慰弟子们说:「我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法为师。」虽然佛陀已灭度,但弟子们能遵循佛陀教法,「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住而不灭也。」也就是说,佛陀虽已灭度,但如果对佛陀日常生活中的开示,能精进修学,就像佛陀在世时一样,大家也可以得到离苦得乐的功德。所以后面的流通分中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法为师。」以佛陀的戒定慧法门修学,也就代表佛陀法身常住而不灭。 二、《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本经的第二个翻译是《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垂」是将入未入之时,佛陀在临命终时,将入涅槃而未入涅槃的时候,称为「垂」。「涅槃」是「离过绝非,不生不灭之义。」涅槃是相对「生死」而说,它有二层意义: 第一是离过绝非:涅槃本身没有烦恼跟罪业,它是大安乐的境界,跟凡夫的生死烦恼不同。佛陀内心昨天的安乐,跟今天、明天没有任何变化,不生不灭,不增也不减。涅槃的安乐境界是不生不灭,它不像凡夫的安乐是不断的剎那剎那流动改变的,若安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任何变化,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立为涅槃。涅槃的内涵包括了「离过绝非」及「不生不灭」,这种境界安住这里的涅槃是约小乘的「无余依涅槃」而论。 「略说」是「对平日广说,此为要略。」平常佛陀说法时,时间很充裕,所以很广泛的宣说戒定慧法门,但这时佛陀临灭度间紧迫,所以佛陀只能选择戒定慧中比较扼要的,加以说明,这是略说的第一层意义。此外,「又对大机所见《大般涅槃经》,此为简略故也。」前面是约量的广略,这里是约内涵的浅深来说。大乘根基的人,他所听闻佛陀的教诫是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经》,这是比较深入的一部经,小乘根基的人听到的是本经的《佛遗教经》。蕅益大师在解释经题时说,本经从当体上来说是声闻法,但旁通大乘。声闻法对菩萨来说是共学的,声闻法主要是对治三界的见思烦恼,所以对凡夫是比较实际一点,因我们现在经常所起的烦恼都是三界的见思烦恼,所以如果能善加利用声闻法,对我们现前的环境来说特别扼要。 这里对涅槃与生死作一简单的说明:我们这一期生命的死亡,从凡夫来说,生死的依止处是无明,亦即我爱执,这是以自我为中心,所生起的生灭心识,亦称为阿赖耶识。凡夫的死亡,因他内心中有自我意识,所以他积集很多的烦恼与罪业。在一期生命结束后,他必定召感三界的有漏果报,所以凡夫的生死是不能作主的,「引满能招业力牵」,是由业力所引导。我们一次又一次在生命中起同样的烦恼,造同样的错误,受同样老病死的痛苦,不断的重复我们生命的历史,这就是所谓的生死。佛陀在生死中,他的心安住于涅槃,涅槃的依止处是跟我空、法空相应的清净法身,也就是说,佛陀那念清净明了的心性是没有烦恼跟业力的,所以说是离过罪非。若没有烦恼跟业力,他为何来到人世间呢?他是依止大悲心,所谓的「从本垂迹」,从清净的法身中,依止大悲心,来到人世间陪我们流转,为众生宣说佛法。当死亡来临时,佛陀「摄迹归本」,又回到清净法身,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他是清楚分明,完全能自在作主,这跟凡夫是不同的。以上是解释经题,这有《佛遗教经》与《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两种的经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