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53|回复: 27

[其它] 佛遗教经白话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4 10: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遗教经译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中华习教沙门超然  白话
  沙 门  来华  白话证义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各位比丘,在我灭度以后,你们应当无比尊重恭敬波罗提木叉(戒)。就如同在黑暗当中,遇到了光明;如同贫苦的人,得到了宝藏一样。应当知道,它就是你们可以依赖的大师。倘若我继续留在人世间,和它也没有什么两样。
  作为持守清净戒律的人,不可以从事贩卖和贸易;不可以安排置办田地和屋宅;不可以蓄养家奴和动物;乃至于一切种植,以及积蓄财宝等过失,都应当远离,就如同躲避火坑一样。不可以砍伐草木,和开垦土地。
  不可以通过配药看病来谋生;不可以看相算命;不可以观察天象,推测地气风水等等;乃至于用一切历算等方法,来预言未来的事情,都不应该。
  应当节制身体的欲望,过午不食;依赖清净的乞食和供养而生活。不可以参与世间的国事,或者充当敌对双方的使者;不可以习练鬼神咒术和炼制仙丹妙药;不可以结交攀附权贵富人,乃至于嫌贫爱富等等,都不应当。应当端正自己的心念,一心一意向往解脱。不可以故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故意显露一些灵异,来迷惑吸引大家。对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种供养,要适可而止,知量知足。随着缘分接受供养,不应当特意积蓄。
  以上是简略地总说持戒的基本要求。戒律是走向真正解脱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依赖于持戒的缘故,才能够生起禅定,以及灭除苦恼的智慧。因此,诸位比丘应当守持清净戒律,不要让它毁坏和缺少。倘若有人能够守戒清净,就可以具备各种善行和善法;倘若没有清净持戒,一切善妙功德,都无法产生。所以,应当知道,戒律是最了不起的安乐和功德,常驻的地方。
  各位比丘,在持戒的基础上,你们应当管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千万不要让它们自由放纵,陷入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当中。就好比放牛的人,手拿鞭子看着它,不让牛自由放纵,去破坏人家的庄稼。倘若放纵五根的话,不仅仅将会导致五欲泛滥得无边无际,没有办法制约;而且将会如同一匹烈马,缺少了缰绳一样,会把人驮着,掉到坑坎当中。又比如被强盗抢劫了,所带来的损失和苦难,最多只有这一生;而五根之贼所带来的灾祸,将会使人生生世世都遭殃。它的危害非常严重,不可以不格外谨慎。
  因此,有智慧的人,都常常制约五根,而不会随着它转。防备它就像防贼一样,不让它自由放纵。假使让它放纵的话,不久就会见到它所带来的危害。
  这所谓的五根啊,心是它们的主人。因此,你们大家应当好好制约这个心。心的可怕之处,远远超过了毒蛇、凶恶的野兽、仇家和盗贼,乃至于漫天大火,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可怕。就好比一个人,手里端着一碗甜美的蜂蜜走在路上,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样;他的眼里只有蜂蜜,对于前面的深坑却视而不见。
  又好比一头疯狂的大象,却连惩治它的铁钩都没有;也恰似猿猴回到了树上,翻飞跳跃,简直没有办法约束。所以要立即采取措施,制服它,绝不能让它继续自由放纵。放纵这个心的人,一切善行都将前功尽弃;把心专注在一个地方的话,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所以,各位比丘们,应当恒常精进,降伏自己的心。
  各位比丘,你们在接受饮食供养的时候,应当像吃药治病一样。对于好吃的,不应当多吃;对于不好吃的,也不应当少吃。吃饭的目的在于给身体补充能量,消除饥饿口渴之病。就如同蜜蜂采花蜜一样,只是取走了花的甜味,并不损伤花朵和花香。比丘也是这样的,接受大家的供养,目的在于有精力断除自己的烦恼。所以不应当过多索求,以免伤害别人的善心。就好比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恰当地衡量牛的体力多少,不让它过多劳动,以免精疲力竭。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比丘,你们在白天,应当用心勤奋地修学各种善法,不要让大好光阴白白浪费。上半夜和下半夜,也不要荒废。午夜前后,念诵经文,以便消除困倦,息灭妄想。不要因为睡眠的缘故,让这一生白白空过,什么成就都没有得到。   应当时常观察,无常的大火,正在焚烧着世间的一切,所以应当尽早求得自己的解脱,不要懒散睡眠啊!各种各样的烦恼贼寇们,一直守候在我们的身边,伺机夺走人们的生命。它们比仇家更可怕啊!怎么可以随便睡眠,而不赶快警惕和醒悟呢?烦恼的毒蛇,正沉睡在你的心里面;就好比一条黑蚖毒蛇,正睡在你的卧室里。应当用精进持戒这个铁钩,尽早把它们扔出去。睡在心里的烦恼毒蛇们走了以后,才可以安心睡眠;烦恼毒蛇还没走,就去睡眠,是没有惭愧的人。   惭愧知耻这件衣服,在所有的美好装扮当中,是最了不起的。惭愧就如同一把铁钩,能够制止人们做非法的事情。所以,应当随时保持惭愧知耻的心,一会儿也不要丢失。倘若离开了惭愧和知耻,就会失去种种功德。拥有惭愧的人,就会拥有各种善行和善法;倘若没有惭愧的话,和那些禽兽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各位比丘,倘若有人来伤害你们,甚至把你们的身体一节一节地破坏;你们应当守护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产生愤怒和怨恨。还应当守护好自己的嘴巴,不要让它发出凶恶难听的话。倘若放纵自己那个忿恨之心的话,就会妨碍自己的修道,失去各种功德的利益。   忍辱的功德啊,连持戒和苦行都比不上。能够做到忍辱的人,才可以叫做有力的菩萨大人。倘若不能够,像饮用甜美的甘露一样,去欢喜地忍受恶毒的辱骂;就不能叫做已经入道的,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嗔恚的害处之大,能够破坏一切善法;也会破坏好的名声,让这一生和下一生所遇到的人们,都不喜欢见到他。   应当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还要猛烈。所以应当坚持进行防护,不要让它趁机会进入到心里面。抢劫各种功德的贼寇,莫过于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于五欲当中,不是修行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产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却在心里怀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应该了。好比一片清凉的白云当中,却忽然打起了霹雳闪电,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各位比丘,应当经常摸一下自己的头,提醒自己:我已经舍弃了社会上那些漂亮的装饰,穿上了出家人朴素的染色衣;手持着应量器——钵,通过乞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自己观察以后,一旦发现心中生起了骄傲和我慢之心,就应当迅速地消灭它。增长自己的骄慢心,即使是世俗的普通人也不应该。更何况出家修行,想要入道的人,为了彻底解脱的缘故,而放下面子去乞食呢?   各位比丘,心口不一的谄曲之心,与觉悟之道背道而驰。因此,应当让自己的心坦荡正直。要知道,谄曲心属于欺骗的范围,倘若这样也能入道的话,根本没有这样的道理。所以,你们大家,应当端正自己的心念,以正直为根本。   各位比丘,应当知道,欲望多的人,往往因为贪求利益的缘故,带来的苦恼也非常多。欲望少的人,常常无欲无求,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单单少欲这个法门,尚且应当修习,更何况,少欲还能够产生种种功德呢?   欲望少的人,就不需要通过谄曲,来奉承别人,也不会被六根境界所束缚。能够实践少欲的人,他的心就会坦然无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为人处事当中,到处游刃有余,总觉得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拥有少欲的人,就会拥有涅槃。这就叫做少欲。   各位比丘,倘若想要解脱一切苦恼的话,应当时常观察知足法门。因为知足这个法门啊,它就是财富、快乐、安详和稳妥所在的地方。作为知足的人,即使躺在地上,他也觉得平安和快乐;而那些不知足的人,即使置身于天堂之中,他也觉得不能称心如意。那些不知足的人啊,即使富有,也是贫穷;而知足的人呢,即使贫穷,也是富有。那些不知足的人,经常被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所牵挂而不自在,经常让知足的人们感到可怜和同情。这就是知足。   各位比丘,如果想要得到寂静法性当中,那种自在无为的安乐,就应当远离杂乱的愦闹,一个人独处闲居。要知道,那些安静独处的人,连忉利天的帝释天王等很多天神,都会对他恭敬和尊重。因此,应当舍弃自己的弟子和眷属,以及其他有缘的人们。一个人闲下来,不要做什么,独自静处,专心思维观察,以便消灭烦恼和苦的根本。倘若喜欢和大家在一起凑热闹的人,就会受到别人带来的各种干扰和烦恼。就好比一棵大树,很多很多的鸟儿都在上面集会,就会有逐渐枯萎或者折断的危险。大家要知道,人世间的种种贪欲和束缚,会让人们永远沉没于苦海当中。(所以,大家应当学会远离。)否则,就好比一头年老的大象,如果陷入了泥潭当中的话,就没有办法自己出来了。这就叫做远离。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比丘,倘若能够恒常精进的话,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了。所以,你们大家,应当勤奋精进。就好比一条细小的水流,如果长流不断的话,就能够穿透石头。倘若一个修行人,他的心每每放松懈怠的话;那就好比钻木取火的时候,木头还没有发热,就停下来了一样,虽然也想得到火,却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松懈。)这就叫做精进。   各位比丘,与其到处去寻求善知识,去寻求好的助缘,还不如不要忘失正念。倘若有能够不忘失正念的人,一切烦恼的盗贼,就无法进入他的心中。所以,你们大家,应当经常把心里的念头收摄住。倘若失去了对于念头的守护,也就会失去种种功德。倘若正念力量坚强的话,那么,即使进入到五欲盗贼的境界当中,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就好比披盔戴甲进入战场一样,就会无所畏惧。(所以,大家应当时常守护自己的念头。)这就叫做不忘念。   各位比丘,倘若大家能够收摄心念的话,心就已经在禅定当中了。心在禅定当中的缘故,就自然能够知道世间万法随着因缘而生灭的状况。所以,你们大家,应当经常勤奋精进地修习各种禅定。倘若得到禅定以后,心就不会再散乱了。就好比珍惜用水的家庭,往往善于建造并且保养水塘和堤坝;修行人也是这样的,为了保护智慧之水的缘故,而善于勤奋地修习禅定,使智慧之水不会漏失。这就叫做禅定。   各位比丘,倘若有了智慧的话,就不会再有贪婪和执着。如果能够经常自己反省观察,不让智慧心丢失;像这样的人,在我的教法当中,一定能够得到解脱。倘若不这样的话,那就既不是修道的人,也不是普通在家人,真不知道叫他什么才好。   真实的智慧,就是度过这个生老病死大海最坚固的船啊!也是无明黑暗当中的大光明之灯啊!是一切病人最好的药啊!是砍伐烦恼大树的锋利斧头啊!所以,你们大家,应当通过对于经教的闻思修,让它自然增长。倘若一个人,拥有智慧光明的话;他虽然没有天眼通,却是一个真正的明见法性的人啊!这就叫做智慧。   各位比丘,倘若有人沉湎于各种各样的杂话戏论当中,他的心就会变得混乱。虽然他好像也在出家修行,却总是无法解脱。所以,比丘们应当立即舍弃并且远离,杂乱心和戏论。倘若你们想要得到真常寂灭的究竟快乐的话,只有赶快想办法消灭戏论之病。这就叫做不戏论。   各位比丘,你们对于各种功德法门,应当经常一心一意地去修学。舍弃种种懒散放逸,就如同远离仇怨和盗贼一样。大慈大悲的世尊,所讲说的利益众生的教法,都已经究竟圆满。你们大家只需要勤奋地去实践它。或者在山林之内,或者在水乡当中;或者在大树下面,或者在安静的房间里。时常想念自己所学的法门,千万不要让它丢失。应当经常勉励自己,坚持精进地修学。不要因为空度时光,到了临死的时候,导致后悔。我就像一位高明的医生,因为知道大家是什么病,才给与合适的药方。但是,你们吃不吃药,就不是医生的责任了。又如同一位高明的向导,总是把最合适的道路指给人们。如果有的人听了以后,却不肯走的话,就不是向导的责任了。   你们大家,如果对于苦集灭道四谛有所疑惑的话,可以赶快提问,千万不要把疑惑藏在心里,而不去解决它。当时,世尊像这样大声说了三遍,却没有任何人提问。为什么呢?因为在座的大众们没有任何疑惑。   这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在观察了大家的心念以后,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纵然可以让月亮变热,让太阳变冷;佛陀所说的四谛法门,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您所说的苦谛,真正是苦,没有办法变成快乐;烦恼习气的汇集是苦的真正原因,再没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倘若想要消灭苦,就必须要消灭苦的因,苦因灭了,苦果也就灭了;这个灭苦的修行之道,是最真实的道,再也没有其它的道了。世尊,在座的众位比丘们,对于四谛法门,已经决定相信,没有任何疑惑。   在座的大众当中,如果是尚未完成解脱的弟子们,见到佛陀灭度,就会有悲伤的感受。如果是刚刚进入佛门的弟子们,听到佛陀最后所宣说的妙法,就都可以走上解脱之路。好比一个人走夜路的时候,忽然见到了闪电的光明,于是就看见了前方的道路。如果是已经完成了解脱,已经度过了生死苦海的弟子们,只是会起这样一个念头:世尊灭度得这样快啊!   虽然阿那律尊者代表大家做了这样的回答,表明在座的大众,都已经明白了四圣谛的法义。但是,世尊为了让大家都得到坚固的信解,以大慈大悲之心,再次为大众们讲说:各位比丘,不要怀有悲伤和忧愁的情绪,即使我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停留一大劫,最终还是要入灭的。大家相会在一起,永远也不再分离,终究是不可能的。只要大家能够奉行自利利他,一切法就都已经圆满具备了。倘若我长久住世的话,也不会再有什么更多的利益。应当度化的人,无论天上还是人间,都已经度化完毕;那些尚未得度的人,也都已经为他们铺垫好了将来解脱的因缘。   从今以后,我的一切弟子们,代代相传,各自修行,这就是如来法身常在世间,不会毁灭的表现啊!所以,大家应当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的。有相会,就必定会有分离。大家不要忧伤懊恼,世间万象都是如此。而应当勤奋精进,争取早日求得解脱。用智慧的光明,去消灭所有的愚痴黑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危机和脆弱,没有什么东西是坚固不坏的。我如今得以灭度,就如同消除了一个恶毒的疾病。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应当舍弃的,它充满了罪恶,给它一个虚假的名字,叫做身体罢了。正是因为它,才沉没在生老病死的大海当中。哪里会有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能够消灭它,如同杀掉仇家和盗贼一样,却反而会不欢喜呢?   各位比丘,大家应当经常一心一意地勤奋求学出世之道。要知道,世间的一切看似变动,或者看似不变动的万事万物,其本质都是在逐渐衰败和毁坏的。你们大家停止提问吧,也不要再说话了。适合涅槃的时间即将过去,我这就入灭。这些内容,是我对你们最后的教诲。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後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於娑罗双树间。将入涅盘。是时中夜。寂然无聱。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度憍陈如之後,直到「最後说法」:佛在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之後,「度须跋陀罗」:就为须跋陀罗说法。须跋陀罗,大概是一个老年人,有一次想要自杀,没有办法了,觉得活著没有味道,要嚐嚐死的味道,就走到恒河去,要跳恒河。正在要跳恒河的时候,佛就到後边来了,说:「喂!你干什麽?」他说:「我老得不能动弹了,吃东西也没有味道,牙也都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走路也迈不动步了,活著一点味道也都没有,我想跳恒河死了算了,嚐嚐死的味道怎麽样。」佛说:「你不要死,你还可以出家修道啊!比你死了好一点。」他说:「我出家?我这麽大年纪了,你会收我吗?八十多岁了!」佛说:「好!你去出家,我会收你的。」於是乎,这个老人就到只树给孤独园,去找佛出家。他到只树给孤独园,对大众比丘说要出家。这时候的比丘多数都是证果的,已证果的阿罗汉可以观察八万大劫。而这些阿罗汉一观察这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一点善根也没有种过。没有种善根的人不能出家,想出家也不行,不能成功的。这些阿罗汉都很直心,於是就向他说:「你不行的,你不能出家。」「我怎麽不能出家?」「你没有善根,你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想出家呀!这是不行的,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若没有善根,你想出家也有障碍,那不行的。」这个老年人—佛叫他来出家,阿罗汉不留他,他又哭起来了。哭起来就要走,正在转头要走的时候,佛从後面来了。这个老年人就说:「喂!你不是告诉我来出家?一到这儿,那些人都不留我。」佛说:「他们不留你,我留你,你来吧!跟著我出家。」   他就跟著佛出家,释迦牟尼佛给他说法,他就证了初果,成了证初果的圣人。这些阿罗汉都生了怀疑,你看这些阿罗汉跟著佛几十年了,但一旦遇到事情又生怀疑了,生什麽怀疑?说:「这个人不应该出家的,他没有种过善根,怎麽可以留他出家呢?这样子,岂不是佛法的因果报应都没有了吗?」怀疑了就问佛说:「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他不应该出家,他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怎麽留他出家呢?并且他何以又能证得初果呢?」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只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因果,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你们就不知道罗!这个老年人呢,在八万大劫以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要咬他,要吃了他,他呀!就爬到树上去了。老虎不会上树的,但是老虎也有牠的聪明,牠虽然不会上树,但是牠会咬树。牠就在树底下啃这棵树,牠预备把这棵树咬断了,想:「这样你就会掉下来了,一掉下来,我还是吃你。』牠把这树咬得看看要断了,风一刮,就来回地摇动。这时候,这个老年人啊!没有办法了,闲时不烧香,著急了就抱佛脚,就说:『南无佛啊!』这一句『南无佛啊!』把老虎吓得跑了。南无佛救了他一命,但是虎跑了,他又忘了念佛了,所以以後总也不念佛,什麽时候也想不起来念佛。但是到现在正是他善根成熟了,在他要自杀的时候,也就好像处在当初他被老虎咬、逼的时候,等於将要死了,所以他这时候想到要出家了。」这是佛最後度的一个老人出家。   「所应度者」:所应该度的人,「皆已度讫」:都度完了。「於娑罗双树间」:娑罗双树—据说这种树是两棵树同一枝根子,由一枝根子长到上边後,又长出一棵树,就在这中间,是两棵树,底下也是一棵树,上面也是一棵树,中间才是两棵树。所以在一般世俗讲的,就说这是一种连理枝,就是男的、女的相爱,爱得太厉害了,离不开了,做树的时候还要在一起,长到一起去。所以佛在这棵树—娑罗双树间,「将入涅盘」:将入无余涅盘了。「是时中夜」:中夜就是十二黠的时候。「寂然无声」:什麽声音也没有了。「为诸弟子」:佛为所有的弟子,「略说法要」:略略说最重要的法,简单地把他一生的志愿,一生的思想,用简单的文字说一说,所以这叫最後的遗嘱—《遗教经》。

补充内容 (2019-9-4 10:58):
  甲、序分

  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麽样修行,怎麽样依教奉行。每一部经多数都有三分,这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现在...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乙、正宗分    初、名共世间法要   一、对治邪业法要    1、明根本清净戒   汝等比丘。於我灭後。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这是正宗分的最初,正宗分的开始。什麽叫正宗呢?就是正恰恰地说到这正当的宗旨,说到经典里头的意义,所以叫做正宗。「汝等比丘」:汝等,不单有比丘(尼),而且还有优婆塞、优婆夷,都包括在内,优婆塞就是近事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汝等比丘,这是佛说的,佛说呀!汝等就是你们大家,大家是谁呢?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不一定是经文写出才有,这虽没有写比丘尼,也就包括比丘尼了。「於我灭後」:在我入涅盘之後。「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你们应该尊重,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师父似的,要像恭敬师父似的,天天向戒律叩头顶礼。总而言之,你若修戒律,就能得到解脱;你若不守戒律,就得不到解脱。你天天不持守戒律,乱七八糟的,就会散漫,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慧力。所以首先要有戒律,你有持戒这个方量,才能生出定力来。你妥持戒—持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若你什麽恶事都要去做,是不可以的,你不能做事情时,在善里头夹杂恶的。你以为你要帮助人,那你应该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麽地位。你帮助人,不要把自己也掉到那泥菩萨过海,自身难保的处境,一到了海里,被海水给化了,不能立得住。如有人掉到海水里头,你说我到海里去救人,结果跑到海里,就被海水把自己的泥都冲散,化为乌有了。所以你啊!要做好事时,也要想一想这里头是不是夹杂了不乾净的种子?有没有不善的行为在里头?你看「尊重」,尊重就是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师父似的。珍敬,又拿它当无上金刚光明宝戒。无上,再没有比它高尚的;金刚,像金刚钻那麽值钱,像钻石那麽值钱,那麽宝贵。要这样恭恭敬敬地面对戒律。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翻译中文是敬法,也就是敬解脱,要修善法,对治不善法,而得到解脱。你修戒律,修这个金刚光明宝戒,「如闇遇明」:就好像是你在黑暗里头,在那没有光明的地方,遇到光明了,你说这应该有多高兴呢!「贫人得宝」:好像穷的人得到宝藏,得到金矿、钻石矿啦!得到这些宝藏,高兴得不得了,以後就不是穷人了,这些都是譬喻。「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你应该知道戒律就是你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大师啊!你们都要守戒律、持戒律,这就是你们的师父。「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你们比丘能持戒律,就是像我没有入涅盘一样,无异此也,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入涅盘之後,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以戒为师,时时刻刻都保持金刚光明宝戒,这种戒律—不贪、不染,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名,也不图利,什麽都放下,也不好好,也无所求。我只要往好的做,我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人家对我好不好,不管他,只要我自己往好的做,这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这样,所有的在家人也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2、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这一部经对学佛的人是很要紧的,丝毫也不可以忽略。所以现在说是「明方便远离清净戒」,现在再把它说明白了。说明白什麽呢?是说明白你不能因为这是方便法,就说我可以做一做,没有关系,要通权达变。不可以的,你不可以就因为说这个是没有问题,没有关系,方便一点,你就什麽都要做,不可以的。这个「明」,是你要明白这个方便法,不是教你去方便,不守规矩了,愿意怎麽样就怎麽样。「远离清净戒」:对於这个清净的戒律,你是不可以远离开的。   所以经文上说「持净戒者」:修持净戒的人,对持戒就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麽重要。你不持戒,就等於没有眼睛,眼睛瞎了。甚至你持戒律要像保护自己的头那麽重要,你这头如果就要丢了,或有人要偷你的头,你一定会想办法保护自己的头,不叫人偷去,不叫人给割去。如果你说:「我等著,他要偷就偷吧!偷我的头,我就给他啦!」那你真是不爱惜你的生命,所以保护戒,要像保护自己的头一样。持净戒者—受持净戒的这个人,这是指出家、在家,持戒的人。「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看看!不可以做生意的。不得,就是不可以的,你不可以贩卖这个东西,那个东西,做生意。贸易就是做生意。安置,或者你买很多的田宅,若自己想造庙,这可以,就是不可以做生意。「畜养人民」:若养护一些童男、童女,没有父亲、母亲的孤儿,这是可以的;但养护给自己做奴仆,这是不可以的。奴婢,是用他来做奴婢。畜生,或者养畜生、养猫、养狗。有的人看见狗就像他的生命似的,爱护如命,就那麽迷!有的人就欢喜猫;还有好像现在的熊猫,香港要展览熊猫,就从北京借了一对熊猫,又要买保险,这多麻烦!   「一切种植」:或者种圣诞树。「及诸财宝」:或者买一些财宝放在保险箱里。这些事,修道的人都不可以做的。「皆当远离」:都应该离开的,不要做这些事情。你做这些事情,就会被酒色财气给迷住了。「如避火坑」:你应该看这些金银珠宝,就像看到火坑一样的,不要接近它。「不得斩伐草木」:你也不可以去砍树斩草,所谓「一草一木,不忍折横」,一草一木也不忍无缘无故把它毁坏了。「一虫一蚁,不忍伤生」,就是一只虫子,一只蚂蚁,也不忍将牠伤害了。「垦土」:或者开垦土地。「掘地」:用镐把地挖了个坑,伤了许多蚯蚓,和很多在地里的动物。   「今和汤药」:或者配点汤药,给人扎针,这些都是出家人不应该做的。出家人要乞食自足—要饭吃,吃得饱就得了,不可以有钱的。出家人一有钱,那就完了,一定不守戒律的。有人说你还有万佛圣城呢?万佛圣城不是我的,我是两手空空,乾而洁净的。万佛圣城是要给所有的佛教徒。你不要说你若不做生意,那万佛圣城怎麽来的?没有这个道理的。我们万佛圣城怎麽来的?坦白告诉你们,是我们金山圣寺、中美佛教总会(法界佛教总会的前身)、国际译经学院,这麽多人流血流汗,流了十多年流出来的。不是怎样想办法做生意来的,你要清楚的。合和汤药,就是「我给你配副药,你给我五百块钱,你什麽病都会好,我这个药是保证万病回春的。」你看厉害不厉害!   「占相吉凶」:占相就好像人家告诉你,「你小心你丈夫啊!他有桃花运,你若不小心,他就丢了,你就怎麽样又怎麽样。」本来也没有问题的,他这一说,把这个女人说得天天要看著丈夫,看著他的一举一动,甚至於他眨一眨眼,就问他在想什麽呢?是不是还想外边那个情妇啦?本来没有问题的,却想出问题来了。这个太太就天天怀疑丈夫,做丈夫的想,这是怎麽搞的?是不是你有了男朋友?哦!那我也得要小心一点罗!这丈夫也看著太太,两个互相监视,监视还不够,还要买私家侦探。买了一个私家侦探,你给我看著他,我给你多少钱。喔!钱太多了,你说若不乱花一花,那怎麽办?你看这就是占卜吉凶。占相,「我给你相相面,喔!你这个印堂发暗,生意有问题了,这一定要损财的,你小心一点。正月小心,二月又要谨慎,三月更要特别注意。」你看!没有好的月,那一个月都是不好的。「这一九八O年过不去的,这一年啊!真是大难临头啊!」「怎麽搞的?」这都叫占相吉凶。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仰观星宿」:仰,抬起头看看。「你知道吗?我今天看见北斗星发亮,真正天主就要出世了。生在什麽地方?生在河南洛阳那个地方,将来到那个地方找皇帝去。」你看看!什麽他都知道,但是自己吃几碗饭,多少粒米?你问他,他瞪眼睛,不知道了,这叫仰观星宿。「推步盈虚」:推步,即是推历。推敲日月盈虚的现象。「历数算计」:历数,就是搞算术的。推步将天文学、地理,来算呀算的。「皆所不应」:这都是出家人不应该做的事情。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节身时食」:节身,对自己这个身体,一定要很小心,天天要做点运动,不要叫它那麽懒,懒骨头似的。或者打打太极拳啊,或者做点健身运动啊,不要接近这麽多女人啊!这都叫节身。时食,你要按著时候来吃东西。不要今天早,明天晚,後天又不吃东西。要有一定的时候,所以我们万佛圣城吃饭一定要在十一点钟吃饭。因为我们一天只吃一餐,若十一点不吃饭,会把我们所有出家人的肚子,都给饿得哭起来了。「清净自活」:生活一定要清净,不要那麽染污,不要乱吃东西。你乱吃东西,那也是染污。所以要维持自己的生命令之清净,一点染污也没有。   学无止境,时时刻刻都不要放松,不要懈怠,不要懒惰。常常抱著一种虚心,不要自满,不要说我学佛学了几十年,已经够了,我什麽都知道了。时时都要有若无、实若虚。本来是学得有一点成就,但是不可以自满,不要说我已经比任何人都明白得多了,不需要学了。要「有若无」,有好像没有似的;「实若虚」,实就是自己有所成就,功夫也有了,定力也有了,慧力也差不多了,但是这个时候还不要自满。所以「实若虚」,就是真真实实,有了道德,有了学问,有了智慧,有了定力,但也不要生出一种骄傲的心。常常要躬行实践,做人所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做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什麽呢?就是吃亏。不占便宜、受苦、不单独享福,能这样子,这对佛教有大益,学佛一定会有所成就的。还要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好处要给人,不要给自己,要对人有好处,要利益人,不是要利益自己。你真正能利益人,那就是菩萨发心。我们为什麽不能成道?就因为由无量劫以来到现在,不肯利益其他人,只是注意自己,所以我们到现在还是修不成功。想要修成功,就要多吃亏,不占便宜;学傻一黠,不要学得那麽聪明。这样子,一天比一天,你真正的智慧就会现出来了。   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於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佛讲经文,是说得令凡夫不增加他的过错。现在这一段经文,就是令外道不损他的智慧。前面说的是凡夫僧;现在是说外道,一切的旁门外道。所以说「不得参预世事」:不得,就是不可以。参预,参是参加;预就是参加某一个政党啊,或者某一派,有党有派,去做政治的活动。世事,就是世间、国家,一切政治的事。不得参加国家政事,因为出家人是要修出三界,出世的法门,不可以像世间人那样同流合污,随随便便。「通致使命」:就是给国家做钦差大人、使臣,在两个国家之间互相通使命,这都是不应该做的。因为这是世间人所做的事情,出家的比丘是不应该做这种事的。做这事情就不合乎波罗提木叉,保解脱这戒法了。   「咒术仙药」:就是旁门外道念一种咒,好像茅山的法术,或者暹罗、缅甸、南洋一带,叫做「降头」的咒术。这种咒术不是指佛教里头所有的咒术。佛教的咒术,它是正法;这种咒术是邪法,是旁门外道所用的一种邪法。或者画一个符,或者送你一个什麽秘密的咒,或者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字」,这都是仙药。仙药,就是用咒术加持这个药,说什麽病都能治,这都是迷人和骗人的一种方法。就算加持的药灵了,这也不是正法,这都是外道的法门。咒术、仙药这些都是种种旁门左道的方法。   「结好贵人」:结好也就是讨好;结是结交、讨好贵人。贵人就是做官的;也就是到做官的地方流虚捧盛,或者去巴结,用种种的手段,结交贵人。「亲厚媟慢」:媟慢也就是一些唱歌、跳舞、饮酒的酒吧,或者是做种种不合法的人,或者男的、女的,乱七八糟的,这不必详细说出来。亲厚就是对他们不知有多好,和他们做朋友,和这些或者做妓女、娼妓这一类的人来往很密切,很有感情的,去亲厚媟慢这些骄傲的人。「皆不应作」,这些事情,真正修道的人都不应该去做。   要怎样呢?应该「当自端心,正念求度」:应该自己端心,心没有邪念,没有邪知邪见,没有不正当的思想。正念,念也要正。端心正念就是叫你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求度,就是要求得度。得度就是了脱生死,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盘彼岸,这就得度了。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说你尽是吹毛求疵,好像马的身上,你若是不吹牠的毛,牠的身上看来很好、很光滑的;你若是一吹马毛,就会看见马的皮上有很多小小的毛病,或者小小的疙瘩,小的疮,这叫吹毛求疵。瑕,就好像美玉有一道裂痕,这叫瑕疵,这种就是毛病。也就是自己邪知邪见的这种习气,不应包藏著,都应该坦白,不应该覆藏起来,不应该把自己的短处收起来,叫人看不见,只表示自己的长处。   「显异惑众」:显,是显露出来。异,是奇怪的事情。好像催眠术,这很见功的,你一催眠,这个人就什麽也不知道了,这都是异端。还有好像扶鸾、鸾盘,或者鬼上身,或者用种种方法来骗人、迷惑人,令人不认识,不清楚了,这都叫显异惑众,标异现奇。令一般没有知识的人就都迷惑了,不知道,不懂了,这都是一种骗人的方法。   「於四供养」:好像在家人—优婆塞、优婆夷,应该供给出家人饮食、衣服、卧具(卧具就是睡觉用的东西)、汤药(有病的时候要供养汤药),这叫四事供养。对四事供养,你不应该贪而无餍,不应该自己有了,还要去攀缘,还要叫人供养,要得少为足,要知足。所以「知量」:知道自己应该用的数量—三衣钵具,要有一个节量。「知足」:就是没有的话也要知足,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趣得供事」:对供养这种的方法,要很如法次第的,不要生出一种贪心来。「不应蓄积」:就是不应该多多益善,不怕多,有人供养什麽就接受;接受了,用不了就存起来。好像人家供养钱,你不需要用到这麽多钱,把它存到银行去,这就叫蓄积。蓄是储蓄,积就是积存起来。修道的人「身边无爱物,自无烦恼生」,在你的身上没有什麽可爱的东西,没有什麽可放不下的东西,自然就没有烦恼生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3、明戒能生诸功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这是说戒能生长一切的功德。出家修道的人,想要立功立德,怎样去立呢?就是持戒。你时时都依照戒律去修行,持戒而不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做一些犯戒的事情,这就能生一切的功德,什麽功德都会生出来。你持戒不贪,不贪就是布施,能持戒也就有布施的功德;你持戒不犯戒,不犯戒也就是持戒的功德;你持戒能忍辱,这是忍辱的功德;你持戒也就是精进,这是精进的功德;你持戒也就会得禅定,这是禅定的功德;你持戒能生出种种的智慧来,这就是智慧的功德。你持戒就能生出种种的功德,所以戒是最要紧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持戒成就的。以持戒的功德才能成佛;以持戒的功德才能做菩萨;以持戒的功德才能证阿罗汉果,所以「戒」是最要紧的。因为这个,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受戒,受了戒之後要守戒,不犯戒。   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有一切的善事,尽量去做;所有一切的恶事,尽量不去做。不要做一些善恶夹杂的事,善恶夹杂是怎麽样子呢?你做一点善事,又夹杂著一点恶事;口是心非,口里说的是很好的,心里想的是很坏的。这都是不持戒,这也就是善恶夹杂。做点好事,而有所贪求,这就是恶事。好像来拜佛,到道场里头,或者偷东西,或者来骗骗人,这都是善中有恶,善恶夹杂,将来的果报都是丝毫不爽的。所以我们道场里拜佛,必须以纯洁的清净心来拜佛。不要在道场里拜佛,趁著人家看不见时,自己就偷东西,这样子将来会没有手,甚至於有手也不会用,这都是偷东西的果报。所以你看那个瞎子看不见东西,也就因为跑到道场里头去偷东西;或拽子,手不会用,也是因为偷东西,这都叫善恶夹杂。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因果,不要错因果。你「差之丝毫,谬之千里」这因果是很厉害的。为什麽我们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呢?就因为有因果关系,种善因就会结善果,种恶因就会结恶果,所以我们不可以随便做坏事,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此则略说」:戒,能生一切的功德,所以在前边略略说一说这个「持戒之相」:前边说的这一段经文,这都是应该持戒的一种相状。不贩卖、不持钱财、不贸易、不贩毒、不去畜养奴婢、不去教人民做这种坏事。这一切一切,还有今天所讲的不要作咒术、仙药。这些都是持戒之相,受持戒律的相状。「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持戒律就是依照解脱的根本去做,顺著解脱的根本去修行。「故名波罗提木叉」:所以戒又叫保解脱—保证你能解脱,保证你能得到自在。你若持戒,就能得到自在;你若不能持戒,就得不到自在解脱,所以叫保解脱。又叫别解脱—就是特别的能得到一种解脱。又叫别别解脱—各别各别的能得到解脱。这是波罗提木叉的意义。「因依此戒」:你因为依照戒律去修行。各位要特别注意,不是这样说一说就好了,我们一定要真真实实照戒律来做,严持戒律。因依此戒,能「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能得到生出一切禅定的功德,能得到灭苦、了苦的这种智慧。得到灭苦的智慧,就没有烦恼了。烦恼就是苦;你没有烦恼,苦就灭了;灭了就生出智慧。有智慧的人,什麽时候都没有烦恼,明明了了的。   我常对你们说:「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恶人」,你尽怨人,怨天尤人,这是恶人。「富人不占便宜」,真正富的人,有钱的人,不会尽想占人家的小便宜,不会一举一动都想要自己得到利益。想要占便宜的人是什麽样的人呢?是穷人。穷人他尽贪图小利,占人家小便宜,无论和谁来往,先打一打算盘:我能得到这个人的什麽好处?欢喜占便宜的人都是穷人。你想一想,有钱的人为什麽要占便宜?已经有钱了嘛l!为什麽要占便宜?总是觉待自己穷,总觉得不够,所以才尽想占小便宜。「贵人不生气」,出贵的人不会生气的,你看那一个人若是时时刻刻没有气生,这就出贵,是贵人。「生气是贱人」,常常生气的人是很贱的,没有价值。「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烦恼的人都是愚人。你看!我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人生烦恼是自己给自己上刑,自己打自己嘴巴,打自己耳光,你若是不信,你试试,生了一回气,生了一回烦恼,全身骨头节都痛的,痛得晚上也睡不著觉,吃东西也不香了,就那麽厉害。所以你若能持戒,就能灭苦,也能生出大智慧。   4、说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这一段经文是说劝人修行戒律,才能得到利益;你若是不修行戒律,就没有利益。所以说「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一切的比丘,「当持净戒」:应该持这清净的戒律。持戒乾乾净净的,一点染污法也没有。「勿令毁缺」:你不要令这个戒律毁坏,或者犯戒了,不可以的。「若人能持净戒」:假若有人能持清净的戒律,持得乾乾净净,没有一点染污法,「是则能有善法」:这样子就能有一切诸善法的功德生出米了;若是不能持清净的戒律呢?就没有善法能生出来。「若无净戒」:假如你不修持戒律。「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所有一切的善功德都不会生出来。「是以」:因为这个。所以「当知戒为第一」:戒就是第一的「安隐」:能持戒就能平安,能得到一种快乐。「功德住处」:这是一切功德所住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对治止苦法要    1、根欲放逸苦对治   A、根放逸苦对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各位比丘,「已能住戒」:若已经能住於清净的戒律。「当制五根」:你应该制止你的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你应该好好管著它,好好控制著它。「匆令放逸」:不要让它不守规矩。眼睛不视非色,耳不听闻淫声,舌不嚐香味,身不贪触尘。「入於五欲」:不要随著色、声、香、味、触所转。不要为财、色、名、食、睡所摇动。「譬如牧牛之人」:好像一个放牛的人。「执杖视之」:拿著杖或者是鞭子,看著这头牛。「不令纵逸」:不令这牛跑了。「犯人苗稼」:去把人家的苗稼给吃了。「若纵五根」:你若是放纵不守规矩,不能控制这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不单这财、色、名、食、睡,和这色、声、香、味、触都没有边际,不可控制,你就是想控制,也没有法子控制,因为你放纵这五根,不令它守规矩。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於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这是就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可以令它放逸,令它随随便便不守规矩。如果你不守规矩的话,这五欲,将无涯畔,没有边际,贪而无餍,你无法控制它。这是说到法,下边说个比喻。譬喻什麽呢?「亦如恶马」:这好像不守规矩的野马一样。这种野马牠常常做害群之马。「不以辔制」,如果不以缰绳来牵制著牠。「将当牵人坠於坑陷」:牠就会把人牵到坑里边去,或者堕落到海里边。「如被劫贼」:也就好像被贼抢了东西一样。可是,被贼来打劫,「苦止一世」:这种苦只是一生就能受了,不会长远。「五根贼祸」,这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被色尘所转,耳被声尘所转,鼻被香尘所转,舌被味尘所转,身披触尘所转,而五根的这种贼害,「殃及累世」:它连累你生生世世,没有完的时候,这种祸殃,是不知道有多久的。「为害甚重」:你若是恣情纵欲,被五尘的境界所转,这种害处是非常之远的,累世危害甚重,它危害非常的重。「不可不慎」: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人不可被这五尘境界所转。「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要特别谨慎。「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智者制而不随」:有智慧的人能控制五根、五尘和五欲的境界,不随五根、五欲的境界所转。「持之如贼」:持守这种功夫就像防备贼人一样。「不令纵逸」:不令五根和五欲纵逸,放纵起来,不守规矩。「假令纵之」:假使暂时间放纵它的时候,「皆亦不久」:也不会令它恣纵太久的。「见其磨灭」:令这种妄想,这种不守规矩的思想,不久就没有了,磨灭就是灭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B、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这段经文是说到五欲放逸苦。我们人有烦恼、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都是因为有这个欲。你若把欲减轻了,一切烦恼也就少了。所以说「欲放逸苦对治」,要想方法来对治这个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心为其主」:这五根不能自主,由我们人的心来主持其事,控制五根。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当好制心」:应该要好好的降伏其心,要把心制住。「心之可畏」:我们人造罪业,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都因为心里头没有定力,所以随境界转。「甚於毒蛇」:心的可怕就好像毒蛇那麽可怕,因为你一不小心,就被牠咬死了;心的可怕也好像「恶兽」那麽样可怕,随时可以咬死人;心的可怕又像「怨贼」似的,怨贼,与你有仇怨的这种贼。「大火越逸」:心的可怕甚於著了大火。「未足喻也」:就是前边所说这个毒蛇、猛兽、怨贼、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喻清楚这个心的厉害。   「譬如有人」:譬如现在有个人「手执蜜器」:手里拿著倒蜂蜜的器皿,「动转轻躁」:一举一动都很轻躁的,不稳定,「但观其蜜」:这个人只知道眼睛看著这个蜜,看著蜜糖,「不见深坑」:他没看见前边的深坑。「又譬如狂象」:喝醉酒的象,「无钩」:没有人有办法用钩子钩著狂象。「猿猴得树」:又好像猿猴跃一棵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不容易管,不容易控制。「当急挫之」:要赶快把牠降伏了。「无令放逸」:你不要令心里不守规矩、放逸了。「纵此心者」:你如果放逸这个心,「丧人善事」:丧失了人的善事情,丧失功德。「制之一处」:我们若是能把心控制到一个地方,「无事不办」:能制心一处,什麽事情都能办得到了。「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出家的比丘,「当勤精进」:应该勤修精进的法门。「折伏汝心」:这种众生的狂心野性,应该把它折伏了。   我在年轻的时候(二十来岁时),欢喜给人治病,谁有什麽病,我一定叫他好;如果不好,我甚至於衣服不穿,饭不吃,觉不睡,我也要给他治病的,就这麽厉害。无论你是什麽妖魔鬼怪,我都要降伏你,都要把你制住。我所遇到的这些个厉害的魔障,多得不得了。有一个家庭里头,茶杯自己会飞起来,在空中飘飘荡荡,装著一杯水也不会洒,家里什麽东西都这样子。这一类的事情,我都遇著过。好像这本书这麽晃晃,它自己就著火;看你信不信,就这麽样厉害。那麽以後因为我尽给人治病,就把山妖水怪、邪魔外道,得罪了很多,他们都来和我敌对,但是他们也没有我的办法,因为我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点毛病也没有,所以他们对我没有办法。   等我坐船从天津到上海,让你没有法子不相信,这些水里的怪物都来找我,使我坐的船在海里转呀转的,它不走,在黑海洋里,转了十多天。船上也没有东西吃,什麽都没有了,甚至於大家都要饿死了。飓风一来,船往上一扬有五、六丈高,往下一砸又砸下五、六丈深,那时候我在船上真的没有本事,躺在船上就等箸死,胆水什麽都呕出来。我那时候就把这性命交给观音菩萨,我说:「观音菩萨!将来如果佛教不用我,我死了没有关系;如果佛教想要用我,你就赶快把这个魔降伏住了。」这样一祷告以後,这船就平稳,把危险度过去了。从这件事之後,我再也不给人治病了。   另外,在由上海到汉口的船上,坐船不用花钱,在这船上有一个瘫子,拿著棍子在地上蹲著走路,我一看知道他这个病我可以治好,即刻叫他好,但是我不敢管。为什麽不敢管呢?我如果叫这个病好,那船上几百人的病,就治不过来了。直到这一天,我知道下午两点钟船将到汉口,就在上午八点钟时,这个瘫子又从我面前过,我就问他:「你愿不愿意好啊?」他说:「愿意好啊!」「那你怎麽病的?你怎麽瘫的呢?」他说他因为贩卖煤炭,被政府抓去,囚到监房里受潮湿,就不能站起来,就病了。我问他:「你愿不愿意好?」他说:「愿意好。」「愿意好?那就把你那枝棍子丢到长江里去。」他说:「丢到长江,我就不会动,那怎麽办呢?」我说:「你不会动?你好了嘛!你怎麽还不会动呢?」他说:「真的吗?」我说:「我骗你做什麽?」所以他就把棍子丢到长江里。我就给他治一治这个瘫病。治了大概有十分钟的样子吧!我叫他站起来,他就站起来了。这腿都可以伸直,以前腿伸不直。我说:「你走!」他就在我跟前走路;我说:「你跑!」他就在我跟前跑步。这麽跑步,很多人一看见,就说:「咦!你怎麽好的?」他用手一指说:「这个老修行也不知怎麽搞的,用手摸摸就好了。」   这一来船上几百个人,这个头也痛,那个脚也痛,那个腰痛,那个肚子痛,那个肩背痛,都痛啦!都有病了!我一个人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个时候,我看也没有办法,眼看就要发狂了,好像发神经似的。我说:「你们这些人啊,你们的病都是短打的病,现在我一人打你们一顿,你们的病就好了。」腿痛的,踢他一脚,不痛了;腰痛,打一拳,不痛了;那个头痛的,拍了一巴掌,也不痛了。我说:「你怎麽这麽快就不痛了?吃得什麽药?」什麽药也没吃,就不痛了,五、六十人有病,都治好了。我治病不像你们这麽慢,比抽鸦片烟还来得快。这时有四、五个人说:「我在汉口有个表亲病五、六年了,怎麽治也治不好,你到汉口时,到我家里来给他治一治。」五、六个人都来预约,我说:「好,到汉口再说吧!」也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因为我不想管闲事,但当时忍不住就给人治病,等到下午两点钟,船到了汉口,人都下船的时候,我乘机就先跑了,那些预约的人,也找不著我了。   所以这治病的事情是很奇怪的,很不可思议的,也要有缘,你若是和这个人有缘,不要说给他治病,说一句话也就好了。我在香港有一个皈依弟子,他的手有毛病,他问我要怎麽样才能好?我说:「你做功德吧!做多一点功德,你就会好了。」那时候庙上开光,他就买了盆、碗、菜啊,都是他买的。买完了,他问我说:「我这胳臂还没有好呢?」我说:「你往前提一提」。他说:「提不上来,还是这样。」我说:「好啦!」就这麽一句话,旁的什麽也没有,哎!他即刻就提上来了,好了!什麽都没有了。所以有的时候事情是这样,很不可思议的。   2、多食苦对治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於好於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这段经文就是说要我们吃饭会吃,睡觉会睡,穿衣服会穿。吃饭怎麽样会吃呢?你若是不会吃,那就生出贪心,好吃的就吃很多,不好吃的就不要吃,这就是不会吃饭。你穿衣服,好的衣服,你穿上一百多件;不好的衣服,你一件也不穿,这也是太过了。睡觉,你若愿意睡的时候,睡个十天、二干天,白天、晚间都睡,入了睡觉三昧;你不愿意睡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总看天花板,这也叫不会睡觉。或者像打麻将似的,几宿不睡觉,他也都受得了,他若是不打麻将呢?叫他做一点旁的工作,就说:「我很疲倦了,要睡觉了。」这都是不相当的。   现在这是说我们吃东西就好像吃药似的,能把我们饥饿的病治好了,不管它味道好不好。证了初果须陀洹(初果阿罗汉)果位的圣人,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证初果的圣人,走路脚不著地,脚上没有尘土。为什麽他脚不沾尘土?因为他没有色欲,没有食欲,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见惑—见到就迷惑,这八十八品都断了,所以他走路好像在虚空里一样。他吃东西也不管味道好不好,都是一样的味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被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转,能把好和不好的味道都变成一个味道,变成一味,吃了就养他的生命,这是证了初果阿罗汉能有这个境界。所以修道的人,你看他吃好东西也吃这麽多,吃不好的东西也这麽多,没有一点贪味道的思想,没有这种的行为,这个人已经是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的,这就叫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现在这一段经文是叫我们人对治食慾的贪心。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虽然说是比丘,也包括优婆塞、优婆夷都在内。比丘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三种意思。第一:乞士。上乞法於诸佛,以养慧命;下乞食於众生,以养色身,所以叫乞士。乞士就是托钵乞食,次第去化斋。在暹罗、缅甸、锡兰,比丘都一早就出去,托著钵到每一个家庭去化缘,化斋饭来吃。虽说是化斋饭,可是施主布施什麽东西,他们都吃。布施肉,他就吃肉;布施鱼,他们就吃鱼。因为这是旁人布施给他的,不是他自己想要吃这个东西。如果自己想要吃这个东西?就要到有钱的家里化肉啊!鱼啊!这就是贪心。第二:怖魔。魔王见到比丘,听到比丘这个名字就怕。这是在比丘受比丘戒,登比丘坛,三师七证在那儿做羯磨的时候,就问他:「汝已发菩提心否?」说你已经发菩提心了吗?他说:「已发菩提心。」说:「汝是丈夫否?」你是不是一个大丈夫?他说:「是大丈夫。」就在羯磨师问他的时候,地行夜叉就去报告空行夜叉。夜叉鬼有在地上行的夜叉,也有空行的夜叉。这空行夜叉就又去报告给天魔,天魔听见有人发菩提心了,有人要做大丈夫,他就恐怖了。他恐怖什麽呢?他心里就想:「啊!我魔王的眷属又少了一个,佛的眷属现在又多了一个。」於是乎他就恐惧害怕了。因为这样子,所以比丘有一个名字叫怖魔,令魔王恐惧。第三:破恶。破什麽恶?破烦恼的恶。我们人有烦恼在我们自己身上,跟著我们跑,烦恼就是罪恶的源流,我们若是没有烦恼,就没有罪恶。我们造种种的罪,都因为生烦恼,所以如果能把烦恼没有了,罪业也就消除了。因此第三个意思就叫破恶。因为有这三个意思,所以翻译的时候,也就不翻译它,还保留这个梵音:比丘。   「受诸饮食」:受诸饮食就是受人供养的时候,这是因为斋主供养,你来吃这个斋菜。「当如服药」:就应该好像吃药似的。出家人吃饭的时候有三念五观。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三心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修道的人不要尽打妄想,不打过去的妄想,不打现在的妄想,不打未来的妄想,三心了不可得。你三心若是不了,没有把三心制之一处,前边不是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这个心制得什麽念头也都没有了,一个妄念也没有了。制到一处,就没有什麽事情没有办完的,都办完了。所作已办,不受後有,什麽都做完毕,再不会有来生了。   三心也代表三念。三念是什麽呢?第一个念「愿断一切恶」,愿意断了所有一切的恶,我不能在修道里头加了不善的念头,所以愿断一切恶。第二念是「愿修一切善」。上面两句也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第三念是「誓度一切众生」,我发誓愿普度一切的众生,把所有的众生都度明白了,令他们都明白佛法,愿意修一切善。这是出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应该观想的三念。你观想这三念,就不打其他妄想,什麽妄想也没有了。所以说:「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   出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不讲话,而作五种的观想,「散心杂话,信施难消。」本来说「佛制比丘,食存五观。」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起吃饭时,可以改成:「佛制食时」佛制吃饭的时候,「食存五观」,要观这五观。五观是: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这粮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的功德受人家的供养?这一粒米经过农夫多少的工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种田似的,中国古老的方法,先种下去,然後用锄头把草都铲去,铲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摊上去,这是一遍。过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长出来了,又用锄头把它铲除一遍,铲完了又摊。每一次种田要铲三遍、摊三遍。你看这费多少人工?所以古来说「锄禾日当午」。锄禾就是铲地;日当午,太阳正在中午的时候,非常的炎热。「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谁知盘中飧」,谁知道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来得很辛苦的,由这看来,所以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麽德行?是不是整天尽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参禅打坐?是不是天天学习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没有德行?「全缺应供」,或者这德行够了,或者是不够。那麽我应施主的供养,我够不够德行?这叫「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你要防备,小心一点。小心甚麽呢?小心你这个心,生出一种贪心来。离过,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这个心,见好吃的东西就生出贪心,吃多一点,这也是个过,贪心的过;不好吃的东西就讨厌了,就吃少一黠,这讨厌的心也是过。你贪心是过;不愿意吃,这也是过。等为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点,不好也不吃少一点,吃饱了就是,不要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这下子就是贪心,你看就这麽厉害。修道是「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居饮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饮食上分别好和不好。所以防心离过,要离开贪的过和不愿意吃的过。贪等为宗,以平等食作为宗旨。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四,我们吃饭要拿它当药来吃,它能治我们的饿病。我们的身体像机器似的,你给它吃点东西,它就做一点工。好像汽车,你给它买一点汽油放在里头,它就可以跑;没有汽油它就不跑了。现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车也没有那麽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车比以前少了很多。这也是很好的事情,汽车少了,就没有那麽多车祸,就不会死那麽多人。什麽事情都有好有坏,往好的地方说就有好处;往不好的地方说,现在听经的人都少了,因为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说,他们在家里不会有车祸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吗!所以什麽事情都有两面的。这个「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东西就是真正的药,真正治我们饥饿的病。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吃饭是为甚麽呢?要修行,成就我们的道业因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饮食的时候,就要有上列五种的观想。   「於好於恶,勿生增减」:对於色香味都非常好的、美的食物,看了就生了食欲。一看菜青青、绿绿的,真是好吃,贪心就出来了,好像在喉咙里伸出一只手来,想去抓好吃的东西。这是於好,生了贪心;於恶,恶就是不好吃的,看得也难看,很难看的样子,一看就作呕了,不要说吃,就要吐了,这就是恶。你不生分别心,对好吃和不好吃的都要平等,不分别好、不好,不分别好丑。所以修行不是那麽容易的,在这一点上就不容易修行,你说那一个老修行能在饮食上不分别?能在饮食上不生贪心?不生贪心,这就是如法;你生出贪心,这就没有功夫。所以吃东西时,见到不好吃的,你若是能吃,那就是有点功夫了;好吃的,你能少吃一点,那是有功夫了。不过这要真正有这种境界,而不是说我故意造作,我装出来的。好吃的,我故意在大家面前表示我是老修行,我不吃那麽多,等没有人的时候,我就拚命来吃,把肚子都撑得爆开。   修道的要点就在这个地方,有人、没有人都是一样的。不是说人多,就做出一个假面具来,装模作样给人看。你看,我是老修行,我不愿意吃好东西,好东西留著给你们吃;不好吃的东西,我故意多吃一口,教你们好认识我是个老修行,这都不对了。你故意造作出来的,故意勉强弄出这个样子,那又错了,那和贪是一个样子。所以於好於恶,勿生增减,也不生想要吃多一点,也不生对那不好的想吃少一点,就是吃饱就够了。所以甚麽事情不要特别造作,不要故意装出假面具给人家看,修道是给自己修的,不是给人家修的;你给人家看,那不论修到甚麽时候,也不会有所成就的。   「趣得支身」:就是你能得到支持身体活著,就可以了。「以除饥渴」:能把饥渴的毛病除去。「如蜂采华」:就好像蜜蜂去采蜜的时候,牠采这花上的粉。「但取其味」:牠只取一点点花上那种粉的味道。「不损色香」,牠对花的颜色也不损害,对花的香也没有损害。「比丘亦尔」:比丘吃东西也应该这样,不贪好的,也不要吃得太多,结果泻肚,拉得一天的时间就去了一百趟厕所,你说这多麻烦?「受人供养」:你受人供养的时候,「趣自除恼」:只要是把自己这个饥饿的烦恼除去,就对了。「无得多求」:不需要贪著好味、好饮食。「坏其善心」:你贪吃的多,就把你的善心所坏了,生出一种贪心,那就有过。「譬如智者」:再举一个譬喻,就好像有智慧的人,「筹量牛力」:看这条牛有多大力量?牠能载一吨的东西,你若是给牠两吨,牠就拉不动,牠没有那麽大力量。若你的肚皮只能吃一碗饭,而你吃了十碗,把肚皮也撑得不舒服了。所以筹量牛力,是你知道这牛有多大力量,「所堪多少」:牠所能负担的有多少力量?「不令过分」:不令牠太过分了,牠负担不了那麽重的分量。「以竭其力」:令牛都给累死了,牠拉不动了嘛!拉不动就竭力,力量都没有了。所以修道的人对饮食这方面特别要不执著,不执著饮食的滋味。不但饮食不执著,穿衣服也不要执著,不要贪华美和不华美,不要执著这个。睡觉也不要贪得一天二十四钟头,我要睡二十五个钟头,总要贪多一点。   最近中国大陆有一个姓唐的小孩,十岁,据报纸上说他会用耳朵来认字,不用眼睛。怎麽用法呢?你把一个字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张纸搓成一团,然後他拿起来放到耳朵一听,就知道这个字是什麽字,怎麽念,这个字是用毛笔写的,铅笔写的,钢笔写的,还是用原子笔写的,他也一听就听得出来。你们各位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这麽奇怪的事情?你若是说有,没人看见,没人听过;你若是说没有,现在就有这样的小孩,他可以这样听,就知道这个字的来源。而中国这些个糊涂虫,就用科学的头脑来研究这问题,你说这样简直是天地悬殊,天和地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可是全中国都是糊涂虫,没有人懂这个道理,所以就用科学来研究他,化验他,又考试他,这一弄啊!把这个小孩就弄糊涂了。因为他不是属於科学所能明白的,所以用科学的脑筋,用科学的方法,用科学的常识来研究他,根本就没有用的,根本就是大错特错。   这是怎麽回事呢?我告诉你们各位!不论那一个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十三岁以前都有五眼六通,好像方才这个小孩子,说他看见释迦牟尼佛,这就是一种天眼,可是他还没有怎样去利用它,只能看见,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因为他没有开真正的智慧。而四川这个小孩子也是一样,他虽然没污染,但是他也不知道怎麽用。   那麽最初怎麽发现这个情形呢?最初是有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袋里带著一包香烟,而这个唐宇就问这个小孩:「你干什麽去呀?」他说:「我去买一包香烟。」唐宇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支香烟抽?」这个小孩子就说:「可以的,只要你能猜到我这个袋里是什麽香烟,我就给你。」唐宇不知怎麽啊!不知不觉就用耳朵碰这个小孩的袋底下,碰上这个袋呢!他的头脑里头就起了一种变化,一变化就知道袋里头是飞燕牌的香烟。唐宇说:「你这个是飞燕牌的香烟。」这个小孩就很奇怪说:「你怎麽知道我这盒香烟是飞燕的?」那麽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两个多月,谁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   又有一次,唐宇碰到一班石匠在那儿打石头,打完石头就休息,在休息的期间,石匠就猜石头来玩。怎麽样猜?把小小的石头用手握起来,教你猜这个石头,在那一个手里头。那麽这个小孩一猜就猜到了,说:「你们这个还不算,我们可以猜字来玩。怎样猜字呢?你把字写在纸上,我来猜是什麽字。」这些石匠本来也没有什麽信心,就这样写了一个字叫他猜。这小孩子就拿到耳朵上这麽一听,一听就说这是什麽什麽字,这些个石匠都非常惊喜,以後,就这个叫他猜这个,那个也叫他猜那个,无论猜什麽,他用耳朵一听,就知道这是个什麽字,或者是两、三个字,或者是一句什麽话。只要写上叫他一听,他就知道是什麽字,也知道用什麽笔写的,这个字有没有写错,他也知道。那麽就这样子,轰动全国,震动各科学院,科学家都用科学的知识来研究这个小孩子,但是研究呢,把这个小孩子就给弄糊涂了。这一糊涂,以後就不准了。   中国就说用科学来研究这个是不对的。的确是不对,的确是错了。因为这是小孩子在十三岁以前都有五眼,他开了五眼,所以能看见这个字,并不是听见。虽然他用耳朵来听,但是他的耳朵也可以像眼睛似的,来看见东西。六根互用—我给你们讲过,你们信不信?眼睛可以吃东西,耳朵可以吃东西,又可以说话。不要说六根互用,你就平时眼睛转一转,就讲一句话,再转一转,又讲一句话,有很多人懂得用眼睛说话的。那麽鼻子也可以听东西,也可以看东西,口也可以看东西,也可以听东西,六根互用嘛!每一根都具有六种的能力。这是因为这个小孩子前生有善根,或者是个出家人,或者是个老修行,或者他是一个念佛、念经的,可是在前生他还没有开五眼,然後他又托生来到这个世界,而他这种善根还没有完全散失,所以在今生,无论他是童男、是童女,都会有这五眼的。他就是没有睁开,没有会用,没有能看见东西,但是他的五眼都是有的,这是一种宿世的善根发现。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才说全中国都没有一个明白的人,没有一个人懂得这是五眼的作用,没有一个人懂得这是一种善根的表现。以全中国十亿的人民,没有人懂这个道理,你说这有多可怜?不但全中国没人懂,就是全世界人类中,懂得这个道理的也很少,所以现在的人,真正的智慧都没有了,只是舍本逐末,来追求世间的智慧,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痛心的一件事。你看!全世界对五眼、六通这个道理都不认识,而用科学来研究。这是越研究越离这五眼六通越远,所以这是很可怜的一件事。各位!我给你们讲这个道理,你们不要马马虎虎当耳边风,这个耳朵听进去,那个耳朵就跑了,这是在佛教里很重要的一种知识,我们学佛的人,都应该要特别明白这种的道理。   3、懈怠睡眠苦对治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後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第三是懈怠心:懈怠心也就是懒惰的另外一个名词。睡眠苦,一懒惰就想要睡觉,贪图安逸自在。为甚麽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也不太过,也无不及,也就是不太饱也不饿,在中道上,睡眠就会少一点。古人说:「节饮食,驱遣鬼使。」人身体里边有三尸神,所以说:「你若吃得太多了,这三尸神的力量就大了,就会教你睡觉,教你睁不开眼睛。」节饮食,节就是节约,吃得稍微少一点,这时候睡魔就跑了,就没有那麽多的睡眠。所以说:「节饮食,驱遣鬼使」,驱遣这睡魔。懈怠心、睡眠,这是一种苦,为甚麽呢?因为甚麽事情也不能做。天天就睡觉,把光阴都空过了,对世界上一点利益也没有,对自己本身也没有什麽利益。所以你若想对治睡眠和懒惰,就要精勤,要勇猛精进,不停止的来修行。   所以佛才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一般的比丘和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昼则勤心」:昼就是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勤心就是令你这个心不懒惰。「修习善法」:要修习种种的善法。「无令失时」:你不要把时间空过去,正好用功的时候,你却把它空过去了。「初夜後夜」:初夜就是夜间刚刚开始,後夜就是将要天明的时候。「亦勿有废」:不但白天要勇猛精进来修行善法,修习一切的善法,不要令时间空过。就是连夜间一开始和最後的夜间,亦勿有废,也不应该把时间都空过了。在中夜的时候,也应该诵经。「以自消息」:这时候自己修行用功,或者你太累了,可以稍微休息。「无以睡眠因缘」:不要因为这睡眠的因缘,睡眠的这种情形,「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使令自己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空过了,一点利益世间的事情都没有做,甚至一点利益自己的事情也没做,把时间都空过去了。所以要时时警惕自己,不要任性去睡眠。   常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常念无常之火」:生死事大,人死时有个无常鬼来请你到阴间去。这无常鬼一来的时候,一点人情也不讲,一定要带著你去见阎罗王。无常之火也就是这种,像火似的。「烧诸世间」:它把世间所有的功德都给烧了。「早求自度」: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信佛的人,应该早一点想法子令自己离苦得乐,令自己了生脱死,这叫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不要尽贪睡眠,生死也不能了,无常就来了,那时候你想修行,也没时间修行。所以说你不要睡眠,你要求自度。   「诸烦恼贼」:所有烦恼的这种贼。如发脾气,发脾气就好像有贼来偷你的东西。「常伺杀人」:这种烦恼的贼,时时都在等著想要杀人。「甚於怨家」:他在这儿等著你,比甚麽怨家、债主、仇家都厉害。「安可睡眠」:怎麽可以以为睡眠是那麽好的一件事情,而贪图睡眠呢?「不自警寤」:你自己不警惕自己!为甚麽不早一点醒来,而不要在迷梦之中?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於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睡觉就好像毒蛇似的。你若是愿意修行,就不要睡那麽多觉;多拜佛、多念经、多持咒,这是修行。睡觉是越睡越愚痴,越愚痴越想睡,总觉得睡不够,这个是修行的一大障碍,这叫业障,常想睡觉就是业障。   「烦恼毒蛇」:烦恼就是毒蛇,有如毒蛇。「睡在汝心」:这毒蛇,你心里总是离不开牠,不想和牠脱离关系,所以牠就睡在你的心里。「譬如黑蚖」:好像一条黑的蚖蛇似的,那也是一种毒蛇。「在汝室睡」:在你家里睡著。「当以持戒之钩」:那麽,你有这麽一条毒蛇在家里,怎麽办呢?现在教你一个办法,就是你要持戒,持戒好像一个钩。「早摒除之」:快点把蛇搬出去,不要教牠在家里睡觉。「睡蛇既出」:这条毒蛇既然出去,「乃可安眠」,这时候你想好好睡一睡,也就没有甚麽关系了。那麽这毒蛇是甚麽呢?就是业障。业障它教你来睡,当业障没有了,你才可以好好地睡一睡。「不出而眠」:你若是业障不消,尽想睡觉,「是无惭人」: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改悔的一个人。「惭耻之服」:惭愧是自己觉得羞耻。例如:自己觉得做共产党是不好,不要做了,这是惭耻之服,好像穿上一件衣服一样。「於诸庄严,最为第一」:当你把业障消了,烦恼没有,这个就是庄严法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由惭耻的衣服来庄严的,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就好像铁钩似的,它能管著人,令人不要做非法的事。不是管著人,教人去做非法的事,它能管著人家不做非法的事情。   「是故,常当惭耻」:因为这个,所以时时刻刻应该生大惭愧心,生大羞耻心。「无得暂替」:一时一刻也不可以废止的,不可以没有惭耻的心。「若离惭耻」:你若是离开惭耻,无惭无愧的话,「则失诸功德」: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失掉了。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有愧之人」:有惭愧的人,「则有善法」:就有善法可修。「若无愧者」:你若是没有惭愧,像这一类的人。「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和一般的畜生、飞禽、走兽没有两样,因为飞禽、走兽不知道惭愧。我们人所以和禽兽不同,就因为有惭有愧,知道甚麽是对,甚麽是不对,对的就去做,不对的就改了它。这是对治懈怠睡眠的初步方法,也就是对治睡眠烦恼的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1、瞋恚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瞋,是瞋恨。恚就是生怒气、发脾气。这都是烦恼障道的因缘,所以必须要有对治的方法。对治瞋恚的方法是甚麽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瞋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瞋恚;你若是能忍辱,瞋恚就没有了。这是对治瞋恚的烦恼障,用忍辱来治它。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人来」:假使有这样一个人来,来到这儿干甚麽呢?「节节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给断了,令你节节支解。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就是把他手脚节节支解,忍辱仙人还是不瞋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说:「我若是没有瞋恨心,我的手脚还会再重新长出来,恢复如故。」说完这话,果然这手脚也不需要请接骨的医生,也不需要像现在的医生用针把它缝上,甚麽也都不需要,这手脚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长好了。於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由於这个缘故,忍辱仙人又发愿说:「你虽然割截我的四肢,对我这麽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时候,我就要先度你开悟,先得道。」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如,这憍陈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过释迦牟尼佛的身体。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为甚麽能够忍辱而不生瞋恨心?就因为他没有我执了。没有我的执著,所以他被割截身体时,就有如割截虚空一样。他与虚空法界同体,因此割而未割,别人割截他的身体就像没有割一样,也好像是割到虚空里一样,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他不生瞋恨。不生瞋恨的时候,就是「当自摄心」:那时候他能将他这个心摄持住,不动念,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这就是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他不令心里生出瞋恨来。「亦当护口」:不单要摄心,而且要护口,护持口业,不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种的罪业。「勿出恶言」:因为他护持自己的口业,所以也就不出恶言,不会用恶劣的言词来骂詈这个割截他的人。   「若纵恚心」:假使你不摄心,放纵你这个瞋恚的心,「则自妨道」:这样就对修道有所妨碍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发一次脾气,就把这些功德都烧没有了。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因为这个,所以不可以发脾气。「忍之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这种的德行,这种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这种的功德,没有甚麽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这个「忍」,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这样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大圣人、大贤人,一个伟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後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於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假设这个修行人,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人家骂你,或者打你,这种恶骂之毒。「如饮甘露」:骂你,应该当作在听唱歌的;打你,自己应该想这是撞到门框上。他骂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麽甜。「不名入道」:若是不能这样子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得道,没有真正进入道的门径。「智慧人也」:「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所以,有人骂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与一般的人不同了。「所以者何」:为甚麽要这样子愚痴呢?「瞋恚之害」:你若知道瞋恚对人的害处,「则破诸善法」:你有瞋恚就会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碍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为什麽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为你有瞋恚心。「坏好名闻」:你有了瞋恚,脾气大,譬如你做一个法师,若是有很大脾气,人家一提起来:「得了!那个法师没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气,那是他的本事。」这样一说,你说这多倒架子?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各处宣传说:「我的师父脾气真大,和我们一个样子。」不要这麽宣传,这麽宣传,那正是倒师父的架子。人家一听,会说你的师父一定不是一个善知识,一定是个恶知识。你看—坏好名闻,甚麽名誉都没有了。「今世後世,人不喜见」: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愿意看见一个发脾气的出家人,就是等到来生,人家也不愿意见。说:「好了!我们来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这麽个有脾气的师父。」啊!这真是恶知识。不要这样子。人不喜见,你看!人都不欢喜见你了。「当知瞋心」:你应该知道瞋恨心,「甚於猛火」:这比猛火还厉害。「常当防护」:应该常常防护这个瞋恨心。「无令得入」:不要令瞋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里边。「劫功德贼」:打劫功德的这种贼,就是瞋恚。「无过瞋恚」:没有再比这瞋恚的贼更厉害的了。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个修行人,「无法自制」:没有方法自己控制自己的瞋恨。「瞋犹可恕」:那麽在家人脾气大一点,自己管不了自己,这个瞋犹可恕,还可原谅的。而「出家行道」:出家修道的人,应为「无欲之人」:应该是小欲知足的人啊!「而怀瞋恚」:可是再有这个瞋恚,放不下,不能忍辱。「甚不可也」,这是很不对的一件事情。譬如甚麽呢?「譬如清冷」的「云中」,「霹雳起火」:打一个霹雳,就有闪电的火光。「非所应也」:在这下大雨,狂风暴雨的时候,打雷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云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这是不对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气不要紧的;但你若是个修道的人,为甚麽还要有那麽大的脾气呢?还要那麽放不下呢?这是不对的。   2、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前面第一个是讲瞋恚烦恼障对治的方法。有瞋恚心,脾气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对治瞋恚烦恼障的一个方法。   第二是贡高烦恼障的对治方法。我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所以就生出种种贡高我慢的障碍,这也就是一种贡高的烦恼障。对治这种障,就要修谦下,自己要对所有的人都没有骄傲心,也就是要有谦虚和蔼的心。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当自摩头」:你应该每一天三摩其头,摩摩(摸摸)自己的头三次,知道出家人把头发都剃去,也没有甚麽好的帽子戴著,应该知道自己是个出家人了,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也应该摩摩(摸摸)自己的头,想一想,我现在虽然没有出家,还有头发,但是我也不要有一种贡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学谦虚、卑恭、折节,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所以当自摩头。「已舍饰好」:我已经舍弃了身上所佩戴的,或者剑之类的东西。古来的人,身上常戴著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也是装饰品,表示自己是一个雄纠纠的武夫,或者是会功夫的人。而出家人身上不戴这些个饰品,那些庄严的装饰品都没有了。「著坏色衣」:所穿的衣服都不是很美丽的颜色,或者灰色,或者黄色,或者黑色的坏色衣。因在家人不愿意穿这一类颜色的衣服,这叫坏色服。出家人著坏色的衣服,这三衣—五衣、七衣和祖衣,颜色都不好;又「执持应器」:执持应量器。应量器就是钵多罗,这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应量器。甚麽叫应量器呢?就是你吃多少,托钵乞食的时候就乞多少,乞得你够吃就得了,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叫应你食的器量。你能吃这麽多,就化这麽多,就用这麽大的一个钵。「以乞自活」:以托钵乞食来养自己的色身,来生活。「自见如是」:看见自己是这样子的—也没有好帽子戴,身上也没有戴甚麽装饰品,又著坏色衣,又执持应量器,又各处去次第乞食,沿门托钵乞食。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见如是,你自己看见这种情形,「若起憍慢」:若再生出一种憍慢心来,「当疾灭之」:应该赶快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甚麽呢?你已没有头发,头上也不戴一顶好的帽子,身上也不佩戴庄严的饰品,穿这坏色的衣服,又执持应量器,去托钵乞食,这都是教人去贡高我慢,没有憍慢的思想。假如还有的话,还不能控制自己贡高我慢这种骄傲的思想的话,当疾灭之,你应该赶快把这种思想,这种心取消了它。「增长憍慢」:如果增长憍慢的话。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应该有憍慢的心,不应该有这种贡高我慢、憍傲,看不起其他人的这种思想。「何况出家入道之人」:况且你已经出了家来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还有这种贡高我慢的思想,这怎麽可以的呢?「为解脱故」:你想要得到解脱的缘故,不受我执和法执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应该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应该非常的谦虚,非常的和气。「而行乞耶」:既然到各处去沿门托钵乞食,可是还有贡高我慢这种骄傲思想的话,这一定没有甚麽功德的,永远都不会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业。   3、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没有一种谄曲的烦恼障。对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质直的心;要用直心,没有弯曲的心,来对治谄曲的烦恼障。   甚麽叫「谄」呢?谄就是谄媚。甚麽叫谄媚呢?就世俗语所说的流虚。流虚是北方的一句土语,叫「流虚捧盛」,也就是说看见没有钱的人,他就不睬;看见有钱的人,他就要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这也就是谄。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赞叹,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看不起他们。「曲」:就是委曲婉转,心里不直,用委曲婉转的言词来讨人欢喜。这和「谄」差不多。不过「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不拿出直心来对人,总是弯弯曲曲的来欺骗人,不讲真话,没有一句真话。所讲出来的话是转弯抹角的,弯曲不直。   那麽怎麽样对治这个毛病呢?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人,你们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於人,说话不实的这种心。「与道相违」:你要修道,切记不可以有这种的行为。为甚麽呢?这个与你修道是相违背的,不是直的。你做甚麽事必须要直,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说话行事都不要转弯抹角的。这个谄也就是见到有钱的人,尽说好听的话,尽说他们愿意听的话,这是谄媚语。曲,心里不质直,委曲之心。这是与道相违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因为这样子,所以你这个「心」,要实实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你若是尽讨人欢喜,却说你是学菩萨,用四摄法。四摄法是什麽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给其他的人。爱语就是对人说好话,可是菩萨说好话,他是无所企图,无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里高兴,而不是教人高兴,好对自己有什麽利益。若是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说好话,这就是谄曲,不是质直。直心是道场,要用直心来对人,说话、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当知谄曲」: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谄曲「但为欺诳」:你用这种谄媚和不直的心来说话,这就是欺骗世间人,打妄语。「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们想要修道的人,「则无是处」:绝对不可以打妄语,绝对不可以谄媚於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对人。「是故汝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当端心」:应该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没有了,歪曲不实的心也没有了。「以质直为本」:以这个真实、质直、不谄曲的心为根本。绝对不可以谄媚於人,绝对不可以对任何人有一种企图,或者有一种计谋。所谓勾心斗角,尽用一些手段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有的。   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一、无求功德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   功德就是仁、义、礼、智做到最圆满,这就是有功德了。所以在儒教里讲「仁义礼智根於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它有这种光辉颜色。「睟然见於面」;你若是充满了仁义礼智,你的面就有一种德相,有一种功德在里面。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呢?就没有这种功德的流露。那麽不单在面上,也「盎於背」,就是「施於四肢,四体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欢喜,为什麽欢喜呢?因为他有功德。就与人也无争、也无求了,所以第一个功德就是无求的功德。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都有所求,有所贪求。你研究研究,那一个人没有贪求?信佛的人,也有贪求;不信佛的人,更有贪求。贪什麽呢?从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有所贪求了,贪求什麽呢?一出生他就贪求要吃奶,不给他吃,他就哭啊!苦啊!在那儿叫苦,叫苦连天。为什麽叫哭(苦)?因为他想吃奶,一有奶吃,他就满足,因为求得了。求不得呢?他若是没有奶吃,就有求不得苦了,所以他很坦白地说:「苦啊!苦啊!苦啊!」在那儿呱呱叫。叫得妈妈把自己的血变成了奶,布施给这个小孩子,满他的愿,满他的食欲。一生出来就有这个贪心。等到会吃别的东西,他就贪吃别的东西。你若是给他一个东西,教他怎麽样玩,教他做什麽,给什麽好吃的东西吃,他都愿意做的。所以说「食色性也」,这个吃好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知识。他就欢喜吃好东西。等到会玩的时候,你给他买一个玩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你若是不给他买,他就要调皮,在那儿捣乱。这是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这麽大的贪心,贪心一天比一天大。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了什麽都懂,要读书了,为什麽要读书?读多一点书,将来好赚钱,这就是贪心嘛!在读书的时候,就研究将来读什麽书好呢?想一想:现在太空时代科学发达,我读科学!又想一想科学能上天,不能下地,在地下没存用的,喔!又研究地质学。又研究气候,把卫星放到天上去一看,明年雨量有多少。今年就想知道明年的雨量了,这都是一种贪心在作怪。还有些学生认为研究天文地理,这都离得太远了,我来研究人吧!研究人文学。人家说这个也赚不到多少钱,好吧!就作医生,读医学、读化学、读生物来研究,把一只蛤蟆剖开,看看里边都有些什麽东西?把一只老鼠杀了,看看里头都有些什麽东西?研究来研究去,这无穷无尽的贪心跟著都跑出来了。你无论做什麽都是有这个贪心。出家的人贪有多一点的护法;「那个有钱的人,他若皈依我,可不错的。皈依我,他能拿出很多钱来供养我,帮助我造庙,帮助我做所有佛教的事情,帮助我印经,你看这有多好?」这个是贪心。那麽不贪钱的人呢?就贪了要修道。啊!我什麽时候能开悟呢?我要用什麽功呢?我要怎麽样才能很快就开悟,很快就成佛了呢?这贪心就露出来了。你就是修道,也有贪心;不修道,那个贪心更大了。所以说,要无求才是功德,有所求都没有功德。古来说:「到无求处便无忧」。你「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是是非非也少知道,烦恼也就少了。「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麻烦就来了。这个说你对不住我,那个说我对不住你,那个又说你对不住他;你我他这里头就有很多文章写出来,很多麻烦就现出来了。为什麽?就都因为这个贪心、求心。求人啊!求财啊!你看那个会占卦的赵老,一天到晚都给人占卦,这摇卦的就求好运、求发财,又求怎麽样子、怎麽样子,都是有所求的。你看糊糊涂涂的就糊涂求。他因为不懂,自己不知道就要摇卦来问:「你看我这个命运怎麽样?」「你这个命运是最好的,将来可以做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个梦,不要说你做不成,做成皇帝也是个梦;做总统也是个梦;天天在那里作梦。梦,谁也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到无求处,便无忧.你若是无所求,这就没有忧愁了。   求不得苦,为什麽有求不得苦?就因为你这个贪求心太过了,所以才会觉得苦,晚上也睡不著觉,白天也吃不下饭,都是因为贪求太过。你们各位都比我聪明,应该深深地研究这个无求的功德。我不是和你们讲笑话,你看那些读书的学生,读读书外又生出另一个贪心来了,男的学生就想找一个好的女朋友,将来结婚生个好孩子,组织一个好家庭。女孩子也有所求,想求怎样能遇到一个好对象,将来如何、如何、如何...说不完的那麽多。而有求没有得的时候,就有求不得苦。那麽,已经得到的,又患失之,又怕丢了,包括财产、物质、一切一切。未得之的时候,就患得之;已得之,又患失之,又怕丢了。所以,说起来简直没有一个止境,没有完的,都是尽有所求。那麽无求呢?你能无所求,这就是功德。所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就没有苦了。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百块钱,说我若有两百元可不错;有了两百,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麽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已。「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著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麽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麽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直尔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点点的欲,「尚宜修习」:若都没有欲,这个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无所贪求,只想修道了。「何况少欲」:何况这个欲,你时时都要将它减少,不是就是那麽一时,而是时时都要减少。「能生诸功德」:若要减少这个欲,能生诸功德。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少欲之人」:减少欲念的这个人,「则无谄曲」:就没有谄曲。要向人谄媚,向人说好话?又委曲婉转,怕得罪人,怕人不高兴,为什麽要这样谄曲呢?「以求人意」:以讨人欢喜,令人心里听了很高兴。因为别人欢喜,那麽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你若没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不被牵动了。   「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门,这样的人,「心则坦然」:心里总是坦荡荡的,很坦然的那麽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里,什麽时候都是很开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辉的—所谓仁、义、礼、智,「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很圆满了。这个「美」就是很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美人能再充实有光辉,这就是个大人。「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又能变化,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就是到那个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个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境界,就是神了。「无所忧畏」:因为他是个没有所贪求的人,就什麽也不怕。怕什麽?你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忧愁。为什麽呢?无所求、无所贪了,活著和死没有什麽关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无所忧畏,这就自在。   「触事有余」:无论遇到什麽事,都是很达观的。「常无不足」:那麽很达观了,就觉得什麽都圆满,无欠无余,也常无不足,什麽也不觉得不足了,因为这个,我想起我对你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应该记得!说的是什麽呢?我说,「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穷人。」他再有钱,想占便宜,这都是穷人。因为他觉得不满足,不满足还有所贪心。你若真是富贵,就无所求了。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谁也不怨。甚至於自己吃多大的亏,也不怨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你尽怨人呢?那就是恶人之类。这个也说人家不对,那个也说人家不对,自己什麽都对,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什麽都不对。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呢?就不生气,有智慧的贤人就不生气,生气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气,那是没有真正智慧。贵人,出贵的人呢?不骂人,什麽时候也不骂人,贵人化以慈,他不骂人。骂人就是贱人,尽好骂人的人就是贱人。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也不要贪求什麽物质,也不要贪求财产,不要像共产党似的。共产党说是不贪、不贪,但是他把人家的东西共他自己,他自己的不共给人。或是教你的东西都要交给我,我来当家作主,你没有权过问,我有权,我是一个最大的经理。我并不是要批评某一个党,不过是讲这个理,你们要研究真理。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门这样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这三德了,「则有涅盘」:这就是涅盘,也就是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是名少欲」:什麽也无所求,什麽也无所贪,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世界是怎麽形成的?世界由成、住、坏、空—这四个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可是我们人要研究研究,怎麽会有成?怎麽会有住?怎麽会有坏?怎麽会有空?为什麽有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异灭。那麽这个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是怎麽样有的?我们要知道,都是由我们的妄想所造出来的。所以说「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这念一动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麽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乃至於人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来说,往那个世界;小的来说,往那一个国,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来说,这个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来说,我们这一个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我们的妄想纷飞,有无穷无尽那麽多的妄想,好像尘沙一样。在虚空里头,你看,那个微尘和那个沙,不知有多少,我们这个妄想也是那样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善的妄想,就是补助天地间正气的不足;有恶的妄想,就帮助这个世界的恶业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业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恶,那麽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於你们看,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在这一个佛堂里头,有的讲讲这个,有的说说那个,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这都是妄想所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聚会,是由我们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每一个人又有每一个人的妄想。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来,是因为我在往昔打这麽个妄想,将来我出家修行,成立一个佛堂,这佛堂里又有张三、又有李四。张三呢是五尺三寸半,李四或者是五尺四寸高;又有多少个女孩子在那个地方学佛法,多少个男孩子在那个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个出家人,多少个在家人,多少个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轻的有多少...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这麽个妄想,现在就现出这麽一个境界来,在这儿共同研究佛法。   谈到研究佛法,人是很奇怪的一种动物,很奇怪的一种怪物,你教他往好的学,他总是不相信,将信将疑的;你若教他往不好的学啊!那他很快就会了。你看,不要说旁的,就在这一个地方,每天的巴士到拉斯维加斯去,没有人教他怎麽样去赌钱,但是到那个地方,他无师自通,扳了一扳,下了一大堆的钱,又一扳,结果一个也没有,就输了,这不需要人教他,他都会了,所以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不论那一个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现出一个什麽面貌来,现出一个什麽样子来,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尽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丽,就像那个女孩,非常美丽,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尽打这个美丽的主意。譬如:我去做人,现出一个最美丽的样子,我就可以竞选世界小姐,环球小姐。一选上环球小姐,周身都不舒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卧也不自由,总是有一些个拘束,不自由。   在这个世界中,人互相来欺骗,环球小姐想要找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著,就觉得苦恼得不得了。那麽,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个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时间,也找不著,也是非常的苦恼。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这麽多的苦。而且每一个人有他的苦闷,女孩子等一过十八、九岁,二十多岁以後,苦恼就来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烦就多了,这个问题来,那个问题也现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最要紧的,各位都知道有一个伊朗王,这个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钱的人。在每一个大的国家、小的国家,他都买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别墅。那麽,钱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现在人家把他的政权给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紧,虽然有这样多钱,但是到什麽地方,什麽地方也不欢迎他。有房子在那儿,也不能住;有钱在银行里存著,也拿不出来,你看这个苦不苦?到处流离失所,过著流亡的生活,那麽多钱,一点用也没有了,派不上用场。不管到什麽地方,人们都要刺杀他,伊朗又出了几十万钱要买回他的头。你们各位想一想,钱多了又有什麽用呢?有财有势,有太多权力,一倒了,就什麽权力也没有了,有钱也没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个银行,人家也不给他,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既然这样子,你要那麽多钱干什麽?所以打这个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个糊涂人,醉生梦死,这是很可怜的。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没有功德。你知足就常乐,不知足就常苦、常忧。知足的人,就好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知足。这是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是一个知足的人,也就是一个达观的人。他吃饭没有饭碗,喝水也没有茶杯。吃饭用什麽来吃呢?就用一个竹筒子。竹子有一节一节的,他把它割断了,留一个节,上边也把它割去,就用这竹筒子来装饭吃。为什麽呢?就因为他没有钱买碗,买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来做饭碗,这叫做「一箪食」。这个箪,就是竹筒子。「一瓢饮」,他喝水也没有一个茶杯,用什麽来喝水呢?用一个瓢,就是葫芦瓢,拿葫芦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来喝。那麽烧水更不用说了,也没有烧水的水壶,更没有冲茶的茶壶。为什麽这样子?因为穷嘛!所以叫「一瓢饮」。「在陋巷」,他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边,房子既不漂亮,门也没有,连一个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里头住,「人不堪其忧」,谁看见了,谁都替他忧愁,谁见到他,谁就说这个颜子穷得这样子,实在太可怜了,都替他忧愁。可是颜子呢?不改其乐。他虽然穷,但是他穷得快乐,他知足。所以才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他也不贪,也无所求,虽然穷啊!但是他也没有贪心,无所希求,没有一种攀缘心,说我想法子弄一点钱,买一个饭碗,买一个茶杯,买一双筷子。没有的,他不打这个妄想,所以说「回也不改其乐」。他呀!是很快乐的。由这个就知道,颜回他是一个达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贫,达人就知命。   他知道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向外去攀缘。   那麽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麽样呢?无论什麽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会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种贪而无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会造出种种的过错来。学佛的人,也要学知足的这种法门。譬如我们吃的虽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饱了。你应该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来的难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间会死了没有,不要说吃饱饭,连生命都没有保险。生命都没有保险,那岂不是太苦?我们若是这样想一想,即使我们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没有那些危险啊!你这麽样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难民一比,就知足了。难民还是最危险的,再比一比那些穷困的国家,也是很多人没有饭吃,甚至於饿死很多人。而我们现在还没有饿死,这就应该知足。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而我们现在还有衣服穿,这就知足了,知足就会常乐。还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住,而我们现在还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这也应该知足了。如果再找一点工作,那更饿不死,所以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会常乐;你若不知足呢?就会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麽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没有贪心,这就是功德了。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若欲脱诸苦恼」:你们各位,假如想要离开种种苦恼,离苦得乐的话,就应该「当观知足」:应该常常观察,研究这个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没有贪心。「知足之法」:什麽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常乐,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贪,没有忧愁,这就是安稳之处。安稳之处就是知足。不要有贪而无餍的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边那个「少欲」,就是没有那麽多的贪心,现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尽向外驰求。「知足之人」:知足的人,「虽卧地上」:虽然他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床睡觉,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觉,也就是在街边上睡觉。虽卧地上,虽然他是睡在地上,「犹为安乐」:他也觉得安乐,也觉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虽处天堂」:虽然他在天堂上住著。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广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睡弹簧床,还觉得不圆满,又想尽方法怎麽样能睡得舒服。「亦不称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觉得不满意。称意就是满意。为什麽不满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对什麽环境也都觉得不满现实,不称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这个人啊!「虽富而贫」:虽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个贫人。因为他总有一种贪心,贪而无餍,这就是贫嘛!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虽然他是贫,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还快乐。知足者贫亦乐,虽然贫穷,他也乐。不知足者呢?富亦忧。即使富贵,他也忧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贫道!贫道!贫僧!贫僧!没有说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穷释子,口称贫」,出家人说自己是贫僧,这是口称贫,「虽是身贫道不贫」,可是他身虽然是贫,但他有道,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坏色衣,人家都不愿意穿的这种衣服,他穿。「富则身藏无价珍」,可是他有道,则身藏无价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无价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这就知足了。因此他虽然贫,也就是富贵。「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为五欲所牵」:常常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所牵制,为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所牵绊。「为知足者之所怜愍」:知足的人常常怜愍这一类的人。「是名知足」:因为他能怜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我们要「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念佛也精进,拜佛也精进,诵经也精进,礼忏也精进。这所谓的精进,就是要很虔诚的随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诞的日子,或是菩萨诞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会在一起来拜忏修行。对这一点,各位就要多辛苦一点。早一点到佛堂来,随喜拜忏,随喜念佛,随喜用功修行。不是说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这儿来,这样子就表示不出来自己的虔诚。好像有一个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应早一点去参加恭贺的典礼。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贺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学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萨的圣诞,必须要早一点来参加拜佛的仪式,这才是对的。   还有,到庙上来,不论有没有佛事,或者有没有讲经的时候,都不可嘻嘻哈哈的笑个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儿打打骂骂、蹦蹦跳跳的,这是不应该的。尤其年龄大的人更不应该带著一些青年人在那儿嘻嘻哈哈的。这对道场来说,既不庄严,又不恭敬。还有在道场里边更不应该在那儿抽香烟啊!或者拿出什麽好吃的东西,在那儿吃一吃,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见这种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没有说,希望说了之後,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麽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这都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对佛是不恭敬的。在庙上讲话,应讲一点佛法的事情,不要尽讲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麽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尽讲这些。尽讲这个,就是越讲越堕落,越堕落,越不容易学习佛法。为什麽你诵咒总也记不住?就因为你太散乱了。所以啊!散乱无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盖住,记忆力也都给搬跑了。因此诵经也不能背诵,持咒也不能背诵。在这个佛堂里边跟著旁人来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麽回事呢?问了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就是混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所成就的,因为这个,所以希望各位注意这一点。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息。世间缚著。没於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第三是远离的功德。远离闹市,也是远离;远离财、色,也是远离;远离名、食、睡,也都叫远离。你能远离,就有功德;你若是不能远离呢?就有罪过。所以修道的人必须要修远离行,远离一切诸恶,亲近一切众善。远离诸恶,首先要离开恶知识;亲近众善,也就是亲近善知识。   所以佛就说,「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求寂静」:要想求清净无为,寂灭真常的道。「无为安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这种平安和快乐。「当离愦闹」:就应该离开世间法,修一切的出世法。愦闹,就是在城市里边,天天都不知道做什麽,整天忙忙碌碌,什麽也没有什麽成就。「独处闲居」:离开愦闹,就要居住深山穹谷。独处,一个人在那儿住著。闲居,在那儿用功修道。「静处之人」:修行静虑的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这一切的帝释和一切的诸天,都一齐的在那地方恭敬你。鬼神见到你都礼拜你,尊重你。「是故当舍己众他众」:因为这个,所以要把自己一切的众业、众事、众缘都舍离了,也要把他众舍离。「空闲独处」: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很清闲的独自在那儿居住。「思灭苦本」:想一想怎麽样能把苦本—苦的根本灭了。「若乐众者」:假设乐於一切的事,一切的业。「则受众恼」:就会有众恼来逼迫,交煎自己。「譬如大树」: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这棵大树「众鸟集之」:很多的鸟都落在这棵大树上。「则有枯折之患」:鸟虽然是一种小的动物,但是如果多了,也就会把大树给压断,压乾了,令树有断折之患。「世间缚著」:所有世间的迷惑,这种的执著啊,「没於众苦」:都好像陷溺在众苦里边。「譬如老象」:譬如很老的一只象。「溺泥」:牠陷溺到泥沼里边了。「不能自出」:牠想要出来,可是在泥里总也走不出来。「是名远离」:你若是知道这个,就不接近闹市那一些个境界、烦恼,一切一切都不接近,那麽这就叫修远离的行门。   我们听经,不论听多少,你就是听一句,而能身体力行,那就没有白听。你若时时刻刻都听,可是听完了,像耳边风似的,就吹过去了,过而不留,这对你一点益处也没有。我记得我在小的时候,听了一段经,回去时耳朵里头还是听到法师在那儿讲经,我自己还是在那儿思惟经上的道理。听了一次,甚至於几天,这种境界也都不断,时时都听到这法师在那儿讲经,在那儿说法。就是没有法师讲经说法的时候,只要在那儿一静坐,也常听见虚空里头,有很多法师在那儿讲经说法。不但同时能听到几百个法师说法,而且都能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在那一段平静的时候,有这种情形。为什麽能这样子呢?这就是因为专心致志了,念兹在兹,就是要听讲经说法,所以我在那时候只要听经,可以不吃饭也不饿了,不睡觉也不觉得疲倦了,时时刻刻都在经上,这是我告诉你们关於我以前的境界。   我小的时候还欢喜看小说,尤其欢喜看武侠小说,三国、列国都欢喜看。七剑十三侠啦!七侠五义啊!这些小说,我都看过。这小说只要看一遍,这些人在我面前就打啊!这个拿著刀,那个拿著剑,好像那个山西雁白骨眉毛,这个徐良拿著大番刀,把其他的刀一砍,就给砍断了,他这个刀能切金断玉。看完了这部小说,就像看电影似的,前边一幕一幕就都现了出来,就这样子。为什麽能这样子呢?也就因为我这个心专一了。我看小说的时候,没有灯—没有电灯,也没有油灯,怎麽办呢?那真是如囊萤,如映雪,拿著这本小说到外边,冲著雪上这麽照著看。北方都有雪,就这麽照著一行一行的看。或者是点上一枝香,用香头的火光一照,这是个什麽字?这麽一行一行的看。就是那麽样,所以看完了之後,也都记得了,一看完,我就可以随便背出来给旁人听。   那麽听经也是这样子,不是我听的时候才听,一离开就都忘了,要能念兹在兹,常常想些经上的道理,我是不是能这样行?我是不是能仿照这样去做?总要把它收摄到自己的身心上,看看能不能够实用。不是一听完,就都忘了。也不是像老鞑子看戏,白搭工。老鞑子就是蒙古人,蒙古人到中国看中国的戏,说「哦!也不知道从什麽地方来了的小人,啊!那个小儿子来了,可是那个小人不大,这嗓子可不小。」小人也不大,很小的小人,但是喉咙是很大的,声音也很大。看了也不知道说些什麽,这叫老鞑子看戏白搭工。你们听经也是这样子,听完了也不知道是说个什麽。看著师父坐在那个地方,声音很不小,我想睡觉也睡不著,但是说了什麽,我不知道。   对於请法,很多人都不认识,所以我到新加坡去给他们说法时,也有人请法,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怎麽回事。因此萧果照写文章的时候,就说这是古老的方法,古老的仪式。其实这并不是古老的仪式,这是在佛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人请法,然後佛才说法。如果没有当机众,没有人请法,佛就不说法。可是在中国从来也没有注意这一点,法师讲经说法,也不需要有人请法,所以人人都不认识这种仪式,因此萧果照就说这是古老的仪式。但这并不是古老的,也不是新鲜的,这是在佛教里讲经说法应该有的过程。本来我也不会说法,但是愿意学得会说一点,所以在美国这个西方的国家弘扬佛法,当然也就要照著佛的制度来行持佛法。我相信你们很多人看见这个仪式已有很多次,但是也不知道这是怎麽一回事,所以今天对你们各位说一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这是《佛遗教经》正宗分的文章中,第四项不疲倦功德。这个「疲」就是觉得很累。「倦」呢?就是懒隋了。因为很累,所以就懒惰;因为懒惰,所以就不精进。精进,就是向前勇猛精进。疲倦就是「中道自画,半途而废」。走到一半自己就说:「我已经够了」,就要休息,要停止了。你若是精进,就不是这样子,也不休息,也不停止。你不疲倦,才有功德;你若是疲倦,就没有功德了。所谓功德,就是修行有所成就。你有所成就,也就是满了你的愿,你的目的,或是你期望甚麽,已经得到,得到这种的功德。古来的人修行,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不休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功德圆满。我们现在的修道人,多数都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像晒东西,一天晒太阳,然後十天把它放在雪柜里冷冻著,这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曝就是晒太阳。这麽样,一个就是太过,一个又是不及。若是你修行一天,懒惰十天,这样就是疲倦了。那麽要「不疲倦」,不疲倦就是不懒惰,不停止的来修行。如果今天拜了一千拜,明天呢?连一拜也不拜,後天呢?更是不拜了,接连十天,都没有拜佛。你一天拜了一千拜,十天一拜也不拜,这就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修行也要念兹在兹,有事无事常在行,不管有事情、没有事情,都要勇猛精进的修行。道是行出来的,你若是不行,就没有道;德是做的,你若是不做,就没有德;这功德是修的,你若是不修,也就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能知道一点就行一点,如果知道而不去行的话,那就是等於不知道。即知即行,没有停止的时候。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大众,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弥,或者是沙弥尼,或者是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或者是式叉摩那尼,无论你们是那一类的修道人。「若勤精进」:假设你不懒惰,勇猛向前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则事无难者」:你若是能精进,那麽什麽事情也不困难了。所谓「铁杵磨成绣花针」,用一根铁磨成一根绣花针。「功到自然成」,你的功夫到了,自然就会成。所以才说则事无难者,没有什麽事情是做不到的。又说:「精诚所至,全石为开」,你精进也就是因为有诚心,若是有诚心,就算金的石头都会变化,都会开了,所以则事无难者。   「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汝等当勤精进」:你们应该勤力不懈怠地向前勇猛精进。在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中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这一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一点。「如少水鱼」,就好像鱼在水里,鱼靠著水才能生存,如果没有水,或是水一天比一天少了,「斯有何乐」,你想一想,这有什麽快乐呢?我们人的生命就如少水鱼似的,斯有何乐?因为这个,所以才说「大众」,大众就是各位。你们各位「当勤精进」,应当勇猛精进向前去修行。要好像是什麽那样的著急呢?「如救头然」,就好像是你的头,要被人给割去,人家快要用刀子把你的头给割去了。这个时候,你要想尽方法,来保护自己这个头。你不会说:「我随便啦!没关系!教他来把我的头给割去算了,我可以结束我的生命!」不会的,怎麽样你也舍不得,怎麽样也要保护这个头,除非你证果,真正开悟,那麽就不会保护这个头了。   好像二祖神光,政府把他抓去,因为有人告他,说他是个妖怪,应该把他杀了。他们就问他:「你是什麽?你是不是妖怪?他们都说你是个妖怪,你到底是不是妖怪?」二祖神光说:「我是个妖怪!」他们说:「既然你是个妖怪,我们就把你给杀了。」「要杀就杀吧!没关系!」就教人杀他。政府也要看看他是真的想被杀呢?还是假的想被杀?是不是真的不怕死,於是乎,真的就把他的头给割下来。杀了之後,又怎麽样呢?在他的脖子上不流血,没有血流出来,那麽流出来的是什麽呢?流出像牛奶似的白浆。为什麽他能这样子呢?他流出白浆,就因为他全身都已经变成纯阳,一点阴气也没有,一点脾气也没有,一点什麽「渣滓」都没有了,乾乾净净,身体变化成白浆,那时候,政府才知道杀错人了。因为这是证果的圣人才能这样子的,所以他不怕死。那麽我们不是证果的圣人呢?你一定要想法子保护这个头,这是「如救头然」的一个讲法。   还有另外一种讲法,比喻就好像头上著火了似的。「然」可以说好像是著火那样子。头上要是著火了,你说是不是要想法子来救他呢?所以,当人们受戒的时候,头上用火来烧,就是教你记得,要赶快想法子保护你这个头,这也是一个讲法。「如救头然」,就是好像头上著火,你必须要想法子赶快把它灭熄了。「但念无常」,常常想著无常鬼,不知道什麽时候他就会来了。这个无常鬼,戴著高高的帽子,手里拿著一个勾魂牌,到这儿来,不由分说,不管你怎麽向他解释,他也要你跟著他走,他说阎罗王请你去吃斋,你要赶快去,你若是不去,那我就同你不客气。为什麽他要戴著高帽子来呢?他知道人人都欢喜戴高帽子,知道对於人们,你若是称赞他几句,你真好啊!你是世界第一啦!或者你是一个老修行,啊!最有修行的人。或者你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或者你已经得到十个博士,八个学士,或者你又是什麽学者,啊!这一套的高帽子给他们戴上,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大人物,这麽样赞叹。因为人人都欢喜被赞叹,所以无常鬼见著人,他就自己戴著高帽子,戴著高帽子,知道你不怕他了,所以他就带著你去见阎罗王。因此「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你若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懒惰啦!不要那麽疲倦啦!你一疲倦不要紧,那个阎罗王,不知道什麽时候,就要请你去喝酒,请你去吃肉,到那个地方吃那种肉,大概也不太舒服,喝那种酒,想必也没有味道,可是那个时候你才後悔,就已经晚了,阎罗王给你下了请帖,你再想不去,也不行。这一点切记,不要懒惰,不要放逸,因此就要「当勤精进」。   「譬如小水」:你要精进,譬如什麽呢?虽然你不太精进,但是你天天修行,天天用功,也会有成就。就好像那个小的水,「长流则能穿石」:它若是常常地流,就能把石头都磨得薄了,磨得小了。穿石,就是把石头都磨得小一点,不是说在石头的中间穿出一个窟窿,不是那样的。在那个地方,有石头挡著它,常常有小水流著,把石头也磨得小了,磨得没有那麽大了,所以才能穿石。这也就是说,虽然你不是很勇猛精进,但是你若是能继续不断,朝於斯,夕於斯,白天这样子,晚间也是这样子,昼夜六时不间断的来修行,就能穿石。这个石头也就是业障,你的业障能够消了,那麽你的善根就能增长。修行就怕站(停下来),你若能天天修行,就会有成就。你若是一天不修行,那麽就拉得很远了。所以说:「站一站就二里半」,虽你开汽车开得不快,但是你不停止,那麽它一样也可以走得很远。你要是一停下来,人家另外一辆汽车,就跑过去,会跑二里半,跑过去了,所以「站一站就二里半」。那麽你修道也是这样的,你天天修行,不间断地修行,时间久了,就会成功的。你若是一股一股的修行—一股劲儿的修行,一股劲儿又不修行了,这样就不会成就的。   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学佛法就像是在逆水中,不是顺水。逆水行舟,你若是不往前进,就是退步,它因为是逆水,所以就向後退了。「心如平原走马」,这个心就像是在一个旷野地方中的野马似的,也没有一个龙头,也没有一条缰绳,「易放难收」,当你把牠放开的时候是很容易,但是你若想把牠给抓回来,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一定不可以疲倦,一定要精进。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行者之心」:要修行的这个人的心。「数数懈废」:数数就是很多次,很多次的。「数数」,这是出自《论语》,《论语》上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事君数」,你若是对皇帝,长长气气的,总是在皇帝面前来磨豆腐,总在皇帝面前说话,罗罗嗉嗦的,那麽这个皇帝一定会惩罚你,这是污辱。「事君数」,数就是很多次,你或者说得太多了,「斯辱矣」,他一定会污辱你,或者是皇帝骂你,甚至於杀你,你得到污辱了。「朋友数」交朋友,你若是也这麽样罗罗嗦嗦的,总是在他面前说了一次又一次,这叫磨豆腐。这个样子,他一定会疏远你的。。懈废,懈就是懈怠,废就是懒惰。听见没有?不可以懒惰的!你数数懈废,就是时时欢喜懒惰,欢喜什麽事情都不做。   「譬如钻火」:这有个譬喻,譬喻什麽呢?就好像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似的,在木头里边钻个窟窿,把木头钻热了,那个木头自己就会出火。在燧人氏以前,我们人类谁也不知道吃熟的东西,都是茹毛饮血,抓著野生的动物,把牠们的皮给剥开,就喝牠们的血,这叫茹毛饮血。「穴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就是这样子的,不知道应该吃熟的东西。在燧人氏之後,大家才知道吃熟的东西,把食物给煮熟了,水也烧开了才喝,因为以前没有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後,才知道吃熟的东西。现在譬如钻火,就好像在木头里边钻火一样的。「未热而息」:钻火是要等热了之後,它才会发出火来,你还没有等到热就不钻了,那怎麽会有火呢?所以未热而息,「虽欲得火」:你不等到它热,就停止了,就好像修行还没有成就,还没有证果,你就不修行了。那怎麽能证得果位呢?又怎麽会有智慧呢?所以「火难可得」:你若是钻火钻了一半,还没有等它热,你就停止了,那绝对得不到火的。「是名精进」:这个所说的就是精进的意思。精进,就像钻火似的,必须要钻到它出火了,然後你才可以停止。那麽修道也必须要证了果,然後你才可以达到无修无证的程度。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也没有问题,人却把它弄出很多的问题来。好像这一篇文章,我过去根本都不记得,把它给忘了。而现在他们又因为这个,写出了十几篇文章。因为我看它好像是很好玩似的,所以这一次到洛杉矶来,本来并不需要带来念给你们听,可是现在带来念给你们听听,教你们各位也知道这件很好玩的事情。本来没有什麽事,那麽现在又写文章,又读给大家听,弄出这麽多的事情来,所以就叫「天下本无事,我这个庸人自扰之。」   在这儿各位要知道,学佛的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种因的时候,种得不乾净;到结果的时候,也就不清净。所以我们修行,必须时时刻刻都很小心的,不要做错因果的事情。因果不可错,修行不可停,修行是一天要比一天求进步,可是对因果是不可以错的。今天有位弟子讲的很有道理,她说:「我们佛教徒不应该自己常常互相毁谤,互相揭私,或者是宣扬其他人的短处。」这是对的,可是在我们佛教徒里边,我们也不应该不知道每一个人的所行所为有什麽地方错了。我们可以研究这个错的地方,然後把它改善,所以这也是应该知道的。好像越南那些难民,现在在海上漂流,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这是为什麽呢?就是因为在往昔,他们尽去断人家的生命,他们曾经令旁人受这种颠沛流离的痛苦,所以在这一生,他们也要受这种苦。我们虽然没有受这种苦,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同情的心,想法子救济这一些人,使令他们离险入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应该要这样做的。如果能把他们这种痛苦解除了,那麽将来大家也就不会有这种的痛苦了。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必须要小心。   我现在再举出一个例子,你们看看那个伊朗的国王,以前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个国王,他在每一个国家都买了房子,买了地。他买的房子,是最漂亮的房子;买的地,也是最值钱的地。可是现在他政权被人给推翻了,他自己既没有房子住,也没有那一个国家欢迎他去,到处流离失所,甚至於随时都有人要刺杀他,他一定是时时都恐怖,时时都在颠倒梦想中。在这种的生活里头,你说他有那麽多的钱又有什麽用?连一个平安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一个例子。为什麽他这样子呢?就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专门骗人,专门把人的钱都化缘化到他自己的手里去。那麽化到他的手里,他也不做公益的事情,譬如你化了缘去造庙,去修个大庙,或是造宝塔,可是他什麽也不造,就是造他自己的王朝,扩张自己的势力。做了国王之後,把来路不明的钱,做为自己的,结果也都失掉了,都没有了,这是因果。因为在因地,他种错了因,所以到果地,他还是免不了受这种颠沛流离的苦。   我为什麽要说这个?这就是希望我们佛教徒自己明白这种因果循环的道理,不要错因果,不要弄得将来钻到牛角里头去,无路可通。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切记切记!在修道的时候不要错因果,不要随随便便就恼害其他的人,伤害其他的人,这是不可以的。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也就是不失念。不失什麽念?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识的念,不失念良师善友的念。不失正念,而没有邪念。不失正念,心里就常清净;不存邪念,心里就没有染污。心里常清净,就是菩提心;心里没有染污,就是没有烦恼心。所以不失正念,就有无量的功德;你若失去了正念,就造了无边的罪业。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这个「比丘」,还是一样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都包括在内了。若「求善知识」:你们各处求访善知识。什麽叫善知识呢?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帮助你发菩提心,不令你退失菩提心,而且能开导你发菩提心。所以又要「求善护助」:求这个善知识,来护持自己修行,发菩提心。你假如想要这样子,「无如不忘念」:你若想发菩提心,你就要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能发菩提心。「若有不忘念者」:假设有这样的人,能不忘失菩提心,「诸烦恼贼」:这诸烦恼贼就是贪瞋痴这三毒,这三毒都是烦恼。你有贪心,贪不到就生烦恼;你有瞋心,也是烦恼;有愚痴心,又是烦恼。所以这贪瞋痴都是无边的烦恼。「则不能入」:你若是常常有这一个菩提正念的心,什麽烦恼也都没有了。所谓「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所以这一切的烦恼也都不能扰乱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摄念在心」:这个摄念,就是把妄想摄得不生,正念现前。什麽时候也不会令自己心里打妄想,不管什麽时候,都是在那儿发大菩提心。摄念,一念不生。摄念,把所有的念都皈依了。「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种境界就是摄念,摄持这个念。   摄念也就是《孟子》上说「操之则存」,就是摄(操)著,也就是管著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控制著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痴心妄想所摇动。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诸己,能克己复礼,这都叫摄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归到天然的真理上,这就是克己复礼。摄念也就是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个「仁」也就是摄念,你能摄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摄念,就离开「仁」了。   那麽颜渊又问:「什麽叫克己复礼?」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这是不是摄念呢?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这种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讲:You look too much。看看东,望望西,看看上边,又看看下边。这个眼睛一点也不老实,睁得比牛眼睛还大,各处去管闲事,这都叫没有摄念。你看,那个人常常闭目养神,坐在那个地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就叫摄念。不东张西望的,南看北看的,这都叫摄念。所以「非礼勿视」,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礼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这就叫摄念。   「非礼勿听」,不但不合乎礼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礼的声音也不听。你听那一些个流行曲,把你听得心里都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那就叫不摄念了,所以要「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节的,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这都叫摄心。   「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动,不是摇动,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这就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也就是摄心,所以名词不同,意义是一样的。   那麽摄心就是摄持其心,总管著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行路有行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这就是摄念。心令这个念常常「操之则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著它,操守著它。「舍之则亡」,如果你不摄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这个菩提心就没有了,亡就是没有菩提心了。   「若失念者」:假设你没有正念。「则失诸功德」:就把一切的功德都丢了。你若是能摄念,随时心里没有贪瞋痴,不犯杀盗淫了,这是摄念。能摄念,口也没工有四恶,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了,这都是摄念。你若是不摄念,则失诸功德,一切的功德也就丢了,没有了。「若念力坚强」:若是这个摄念的念力非杳常坚固。「虽入五欲贼中」:虽然就是走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去了,或者是色声香味触五欲里边。走到这里边也不要紧的,你若是念力坚强,这个念就是正念,正念坚强,虽然到这个五欲的境界里边,而五欲好像土匪似的,它尽抢你的珍宝。「不为所害」:它也害不了你,因为你有个正念,有个菩提心,不会被这些个境界所摇动,什麽样的欲也引诱不了你,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就好像将军或者军队;穿上铠甲,穿上盔甲了。「入阵则无所畏」:穿上了盔甲,顶盔冠甲,就是入到敌人的阵里头,也不怕。为什麽不怕呢?就因为自己有了保障,因为你能摄念,摄念就不会为外边的境界所摇动,这叫有如穿上铠甲一样的,所以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这就是不忘失你那个正念的功德。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禅定」,定就是三昧,现在讲禅那三昧的功德。禅那—思惟修,又叫静虑。思惟修有四禅。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没有五禅。另外,四空处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禅、四空合起来,就叫八定。所以诸禅定就是包括这四禅八定,这八定都有它的功德,所以叫做禅定的功德。   禅定就是摄心,摄心也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静虑。你摄心就是制心,制你这个心,所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而这个「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在禅定里头,也就是禅定的境界。制之一处,是专一其心,心念归一。心念专一,在这个时候,一念也没有了,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你都明白了,就知道有个空理,你若是再能明白,实际上连这个空理都没有了,空也无所空,能空、所空都没有了,「能所双亡」,在这个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没有了,就是一种湛然寂静的境界。若连这个湛然寂静的境界也不生,这时候一念也都没有了,你说你的欲念从什麽地方产生呢?找不著这个欲念了。什麽叫五欲?什麽叫六欲?都不知道了。这时候也就是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摄心了,那麽自然就会生出无量的自在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还是跟前边一样的。「若摄心者」:你若是能摄持其心。「心则在定」:这个心就是在定中。「心在定故」:因为你心在定的缘故,就有一种智慧。有这种智慧,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世间的生灭法相就是成、住、坏、空,这世间是怎麽样成的?怎麽样住?怎麽样坏?怎麽样空?法相就知道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增」是由人寿的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譬如人的寿命十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一岁了,再又过了一百年那就是十二岁。那麽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後再减。「减」,也是每一百年,身量高度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再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为止,这麽一增一减,就叫一个「劫」。一千个「劫」,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个大劫。在世界上,「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是二十个小劫,「坏」又是二十个小劫,「空」也有二十个小劫。那麽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所以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就叫一个大劫。世间生灭的这种法相,有定力的人就会都明白,都知道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精勤」: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懒惰,都应该精勤。精勤做什麽呢?「修习诸定」:修习一切的三昧。「若得定者」:假设你得到定力,得到三昧了。「心则不散」:心里的智慧光明就不会散乱,不会消失,不会没有了。你有了正念,有了不妄念,就不失正念了。「譬如惜水之家」:就好像是爱惜水的这种人家似的,「善治堤塘」:他善於治理水坝和水塘。堤塘,他知道怎麽样修理,令它不漏,令这些水不跑失了。「行者亦尔」:修行的人也就好像善治堤塘的这个人一样的,「为智慧水故」:为存留这个智慧之水,「善修禅定」:善於修禅定的堤坝。「令不漏失」:令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法宝不丢、不漏,不失去了。「是名为定」:这就叫真正禅定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於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食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智慧的功德。你们各位说一说,什麽叫智慧?不愚痴,就有智慧了嘛!也就是无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现出来了。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觉道,但不能说菩提是智慧。你发菩提心可以现出智慧,因为发菩提心就可以断烦恼,断烦恼就是证菩提。这就和反掌是一样的,烦恼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是烦恼,只要一翻过来就是了。若是不翻过来的话,那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而你一翻过来,烦恼就变成菩提了。也就是晚间到极处时,就变成白天;白天到极点就变成晚间,这是一种轮流转。所谓智慧,是对著愚痴而言,你若是没愚痴,就是有智慧。智慧,也就是说这个人聪明,聪明到极点,就变成智慧了。很聪明的人,就有智慧;但是若是愚痴、烦恼多,就没有智慧了。所以智慧的功德,功德的智慧,你有功德,才能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没有智慧,你的功德也没有;你若是没有功德,智慧也现不出来了。所以这是相因相循,互相由藉的。   佛说「汝等比丘」:汝等出家人,汝等在家人,汝等大人,汝等小孩子,汝等男人,汝等女人,也都包括在内了。汝等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人。「比丘」,只是代表众生的一个名词。「若有智慧」:你们假设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痴了。「则无贪著」: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麽表现呢?就不贪著了,也不贪名,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吃,也不贪睡,什麽都不贪了。既然什麽都不贪,也就无所求了;既然无所求;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现。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贪著;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会贪著。「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诸己,也就是「常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就是省察。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这个三省,省的是什麽呢?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为人做了什麽事?我是不是不忠心对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对待朋友,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一点信用都没有呢?我是不是天天欺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转弯抹角来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想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呢?这叫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师父教我的佛法,及所有师父教我的内容,我是不是温习过呢?我是不是好像耳边风似的,吹过去就没有了呢?我是不是听了之後,回到家里再加以研究呢?这叫传不习乎。曾子有这麽样的三省,我们做人、学佛法,也常常要这麽省察。「不令有失」:不使令智慧失掉了。「是则於我法中」:说这样子,「是」当这样子讲。你若是能这样不失去你的智慧。「则於我法中」:这个「我」是佛自称,说是在我这佛法里边。「能得解脱」: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自由自在,一点拘束也没有,能得解脱了。   「若不尔者」:你若是不这样子,你把智慧失去了,你也不省察,「既非道人」:那你既不是一个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一个在家人。你呀!变成一个四不像了。「无所名也」:这时你叫做什麽呢?没有一个名字可以给你了。「实智慧者」:有真实智慧的人,「则是度老病死海」:就是能度过去生老病死这苦海的一艘「坚牢船也」:一艘最坚固的大船。「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你若是能有真正智慧,那你就不会在假的事上用功夫,这就是在无明、黑暗里边一盏大大的明灯。是「一切病者」:所有一切有病的人,「之良药也」:最好的一种良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也是斩断烦恼树的一把最锋利的斧头。「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各位在家人。「当以闻思修慧」:你应该用闻慧、思慧、修慧,这三种的慧,「而自增益」:你要自己增加自己的智慧。「若人有智彗之照」:假设我们也有智慧的光明照耀,「虽无天眼」:虽然没有得到天眼,「而是明见人也」,这也是一个明眼的善知识。「是名智慧」:这个叫真实的智慧。你们各位对於这一段经文,有什麽看法?可以说一说。我现在讲经,你们来听经,这就是闻慧。你在这里听完了经,回去想一想,研究研究,得到真实的道理,这就是思慧。思就是思惟,听见了,然後用智慧来研究研究,这就是思慧,思的智慧。你思完了之後,又照著这个法去修行,这就是修慧。老老实实的,不打妄语,不欺骗人,这就是实,真实的智慧。所以说找金矿,找钻石矿,看你们谁有金矿?谁有钻石矿?为了把这矿开采出,显出你们自己的宝藏,因此要问你们对这段经文有什麽看法,这就是要你们试探试探那个地方有汽油矿?钻石矿?所有值钱的东西在那里?像是金矿啊!就要把它给找出来。不问问题的人,都是不注意的;若是注意的人,一定会有问题,心里有所不明白的地方。因为你不问问题,你也不注意,所以就没有什麽不明白,也没有什麽怀疑的。就是这麽样随喜大众,因此就不问问题了;而问问题的人,都是在心里边有一点忍不了了,所以就问问题。   什麽叫烦恼?野心?贪?不错!你有贪心就有烦恼。那麽你想知道什麽叫菩提吗?就是没有贪心。没有贪心,没有烦恼,就是菩提了。这就如反掌之易,就像翻掌一样,一面是菩提,另一面是烦恼。很容易的,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烦恼是菩提,也就是说烦恼里头有贪,若你不贪,就变成菩提了。烦恼是无形的,菩提也是无形的,只不过是个名词而已。既是名词,那麽你把它转一转就是了,你没有贪心,就有菩提心;你有贪心,就有烦恼心。觉道就是觉悟了,觉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菩提。   你们若是没有问题,我就是讲来讲去,也不知道究竟你们听了没听。问你们问题,你们能回答出来,或是我能回答你们的问题,这我就知道你们是注意了,知道你在那儿没睡觉。   我再对你们讲,在佛教里头。第一件事不准杀生,你若想修行,就不要杀生。你杀人,人家也会杀你。越南那些华侨,现在被人撵到海里去,要杀他们,就因为他们在以前尽杀生的,所以现在受这个果报。这是第一。第二不可以偷盗,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拿人家的东西,不可以偷人家的钱,不可以尽做一切不正当的事情,时时刻刻都要做正当的事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妄语、不饮酒。不要偷人家的钱,偷人家的钱,将来自己会没有手的,你用手偷钱嘛!如果用心里偷人家的东西,那麽将来会愚痴,没有智慧,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杀生、偷盗、邪淫,由这三恶就会堕落到畜生、饿鬼,或是地狱这三恶道去。你若是偷人家五块钱,就会五百生没有手;偷人家十块钱,那麽就会一千生没有手,你看看厉害不厉害?所以不能偷人家的钱。尤其在道场里边偷了钱之後,把红包纸放到厕所里去,将厕所的水都给堵住不通了。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这些行为,我知道,我在看著你,究竟你会偷多少?我看得清清清楚楚的,所以在佛堂里头不能随便偷东西。真是岂有此理!人家放在那儿一个文件包,随随便便就丢了,这个果报将来是不得了的。偷人家东西,将来都要堕地狱,变饿鬼,转畜生的,那时候你们後悔也就晚了,所以学佛的人不可以那麽随便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4: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