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2|回复: 2

[佛法知识] 「自然和尚」《略講宗鏡錄序》第五講(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自下然和尚宣講 ~
2019年8月11日
「講義」
以妄想心鏡。現三有形儀。
然後。違順想風。動搖覺海。
貪癡愛水。資潤苦芽。
一向徇塵。罔知反本。
營使為徇,謂一貫只認塵中知見。罔不僅言無,亦斥其蒙蔽也!
發狂亂之知見。翳於自心。
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自怖頭走妄為己失。
立幻化之色聲。認為他法。
似鏡明萬化,舉體成色,始終鏡一,卻感唯他。
從此。一微涉境。
一微者,言不可以見見極微之動也。涉境者,牽引於境界也!
漸成戞漢之高峯。
戞古字為戛,一而自戈也;擊觸之義,齟齬之狀。
漢者天河,又曰東流為漢。
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

「视频文字稿 南行法務組 騰字」
將來突然有一天,你能夠明白那種原來那些情境,那些慾望其實是不對的,就像剛剛的有個慚愧心,再強烈的惡業現前,你居然能夠跳過來看你現在的惡念,那個惡念不過就是只是什麼?過去習氣影像而已,你最初才會懂得什麼叫色有,你已經不是老是墮在欲有的人。
然後在這色有之時,要知道其實都是什麼?都是良知良能。先不要說跟講覺心這麼深,良知良能,將來良知良能解釋他時,你根本慢慢習慣於什麼?你雖然解釋的是色,可是你明白是良知良能,你是在良知良能解釋他,久而久之你的力量全住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色嗎?你可以解釋色,但你不是色,你是住在良知良能,那已經到無色,根本不住著在任何色中。不住著在任何色中,明白色嗎?明白一切嗎?當然明白。但你是他嗎?不是,所以叫空無邊,識無邊,到最後就非想非非想,是嗎?不是!但又不是嗎?他是可以知道的,那叫無色。
心性就是這樣剖析的,不是每一天在跟你講開玩笑的,不是天方夜譚的,是心中每一個層面就是一個天界的名字。你剖析,從無色界到欲界二十八天,就是你心中的種種性德,所有的一切性德就在其間。你能一天一天闡明,將來就算沒有證得覺性,你能夠知道性德之中的良知良能,就是心中二十八種漸次登進,你在哪一個心中的清淨上,將來再報,就是天界。現前都是天界,你什麼心就是報在什麼世界,就是天界,就是天中的清淨。
我們平時墮在欲有太深,所以幻在人間。幻在人間還算是有福德的,所以你抓著欲有——深,不過都是暫時的深而已,意思是還是現人相。但你會發現有人的在感受之中特別強烈執著,一直執著,這業就很強了,再強下去就到修羅,剛強啊!叫無酒,一點發酵的機會都沒有,他只會在這邊剛強,要轉變的機會都沒有。
再剛強以後呢?剛開始剛強是修羅,是瞋心。然後呢?剛強的目的是什麼?積聚,一直積聚才會剛強。一直積聚,你會發現你的感覺已經變成你的行為,你的身形都已經趴在感覺上,完全趴著感覺了,就變成了橫陳,這叫畜生。畜生一定是橫陳,趴在那邊,叫畜生。畜字,中國字用哪個畜?就是蓄也,就是積蓄的蓄,玄田。
然後一直就趴在那邊,趴的目的是什麼?你以為還有感覺嗎?早就忘記感覺了。他雖然是趴在感覺上,早就離開感覺,為什麼離開感覺?叫當局者迷,一直抓著就是心裡一直心中造作的我執,一直抓著我執。雖然活在感覺,感覺也滿足不了他,一直抓著我執,一直積蓄感覺,積感覺再也沒辦法滿足他,抓著我執。抓著我執就是餓鬼。餓鬼叫食我。
從此以後就埋沒在此處,從此難以出離,就是地獄。
你不就是這樣沉淪?你心性中看你心中的過程不就是這樣嗎?師父告訴你心性中的過程,將來會起成將來的世界,你投往的世界。你現在就看到你現在是不是還在習慣於一直不斷地抓著感覺願意趴在那裡呢?假如你自己把你自己的心中這種解釋,你也像我剛剛講的辨出相來,心中能夠看到現象,你就一定當下馬上想要出離,再也不會甘心自己只是這樣子趴在感覺上,就是如此,所以永遠都現三有形儀
然後,違順想風,動搖覺海。用違順二想,這種想風,其實他就是相,但他就是著心。相著心就是想。相,好像是現在的呈現,但是相一定有想,一定能夠不斷地浮動,所以起動的就是什麼?就是飄鼓。飄鼓就是一直不斷地起成風,就是風相,叫違順想風。然後動搖覺海,一直他翻動的是你的覺海。
我還是要習慣要把這一句再往裡回頭拉。因為不往裡回頭拉,將來再講到你當下怎麼樣深入無為,就難以深入無為了。不是真的違順想風,有一個違順想風,想要如何截斷?如何這樣子對治?不是。既然要深入無為,當下就告訴你這句話時,就要提醒你們去明白這違順想風,也不過就是覺心必然耳。你要知道覺心現隨緣之時就是如是現,將來就是如是斷,就是如是。
那是漢傳佛教裡面,大乘佛法直下擔當的這種堅決。直下擔當,在哪裡直下擔當?我告訴你現在的境界,你就要直下擔當。也就是昨天講的,二義決定,《楞嚴經》講的,一定要深入一切煩惱根本。深入煩惱根本,不是有個煩惱讓你深入他的根本,要知道煩惱的根本緣起,根本來由。知道煩惱根本,是照見你心性之中本來不見的如來自性,那叫深入煩惱根本。
動搖覺海以後,貪癡愛水。就在這上面就發種種水,一直在這邊滋生。剛剛講的四生里面,就有這種濕生相。濕多半都是「貪、癡」二字。癡不是那個吃,是癡心的癡。假如我們若是平常心中,若自己在自己的感受上,我說的貪不見得說是外面去貪求什麼,就是對自己現在的感受特別執著,就是貪。一直抓著感受,就是不願意被別人侵犯,也不願意有任何的損傷,甚至於還想要在別人身上一直想要謀取一些感覺來,一直不斷地彌補自己的感覺,再一直不斷地讓自己滿足自己的感受,這都屬於貪,都屬於癡。
假如你發現你有這樣子在某一些感受上面都有這樣的行為,或都有這樣子這種起心動念,就要告訴自己,那你內心之中,不要說是心了,就算你身體之中,用中醫來看,你一定是什麼?念念濕氣太重。將來業力太深,再成為人,四生裡面就是濕生。因為我們都是在這感覺里面,你沒有發現心思就在這邊蠕動?四生現前就是那種蠕動,可怕之狀。你現在不要因為我是人身,就老是忘記心中的現相。心中的現相現在再像,將來就報在如是相。因為你現在這人身也不是真有什麼相?你現在隨你的心變,你的相都會變,根本都是隨你的心在變的。現在因為一期果報未完,所以你隨心在變時,似乎這形體好像一直跟著你。這形體跟著你,也是隨你的心在變的,你濕氣太重,變相也變成濕氣重的相,有時候會變浮腫幹什麼,他會讓你脫形的。
一期果報未完,還抓著這形體,這形體你都抓不住,你還是隨著胎、卵、濕、化變。將來這一期果報完了,這期果報之中再也不能夠讓你逼形了,你當然就隨著個果報現種種形,這叫可憐。所以你要看你自己現在的心態在哪裡,你就自己知道造成將來什麼樣的世界。
要怎麼樣看?明白覺心,不就能看到了嗎?所以看,不要用外道,一般人只是知道:「哎呀!這很可怕,這不行啦,我不能再這樣做。」但你還是不認覺!還是念念之間不肯認覺。你念念之間不肯認覺,就算知道:「這不行,這很可怕,我不能這樣做。」你一樣還是叫用谷響言音,論四生妍醜,沒有用!還是在用眾生的言音在裡面分別好壞,敢去、不敢去而已,那沒有用。那都沒有用的,只是讓你在覺體上,所以叫宗鏡,惟一達本,其他沒有作用。只是要你達本,就是告訴你警惕你不要再這樣作了。不要再這樣作不是要你只是恐於這,只是讓你達本。
這一生之中,只要你願意發心,就要從現在開始,能夠每一天中提攜,哪怕一句開始,兩句開始;一念開始,二念開始,總有一天你會熟的,心熟就是,就是你的。你不要怕他不證不得,心熟,哪有所謂的證跟得,心熟就是。
所以,貪癡愛水。資潤苦芽。就一直在這邊資潤苦芽。苦有一個相就是妄執,一直在這邊執著,一直妄執。剛剛講到妄字,雖然講到女,要跳開,還沒完全講完。妄字,流亡於女,就是什麼?一直流亡在那種滋潤、潤生上,就是妄,他會起成種種幻想,就是妄。那你就可以自己去研究什麼叫妄念了吧?你自己什麼是妄念?你發現你的念頭,就一直在這邊滋潤,一直在這邊潤生的,一直在這邊流亡的,你不管覺得他是好是壞,都要告訴自己那就是妄念。
什麼不是妄,你知道嗎?你說:「我放眼望去都是妄念,沒有一念不妄!怎麼會有一念不妄呢?」你根本找不到有一念不叫妄念的,對吧?明白妄念的就不是妄,全妄是真。那個明白還能找得到嗎?你明白就是明白,就跟你講鏡子根本無形無色,你明白鏡色的就是鏡子。明白鏡色時還是看鏡色,但你已經知道是鏡子。明白妄念的眼前都是妄,那你就是真。這要習慣的,將來習慣就知道是在哪裡了。
一向徇塵,罔知反本。你一向徇塵,這種眾生業力就是一向徇塵,絕無二相,就是這樣子,所以你也不要想說如何不一相,沒有用的,業力就是這樣,就是如是業、如是性。《法華經》告訴你十如,不就是告訴你如是法中,就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如是法就是如是相,沒有讓你找。你只要忘記覺,就是一切感受現前處。一切感受就叫眾生。你站在眾生相中,就是眾生業力,就起成眾生造作,就是眾生業力。眾生業力就是如是法,就是如是相,你要怎麼改變?就是如是。誰要你改變眾生業力?只要明白,能現眾生業力的是覺,就不是眾生業力。你不但不是眾生業力,還能夠深入一切眾生世界,明白一切眾生緣起。
諸佛成佛之時,他還能什麼?他還不離眾生界,還能夠深入一切眾生相,為什麼?就告訴你,覺心若是成就時,他還一樣知道一切眾生法,他能深入;不能深入,還是覺嗎?但是你要忘記覺,就是眾生業力啊!你要知道是覺,眾生業力就不是了,那就是覺心的智慧。所以哪個眾生不是佛?那已經脫離眾生業力。哪個諸佛不眾生?那已經是智慧照了。
「哪個眾生不是佛?哪個諸佛不眾生?」是啟發大家的,你現在的眾生就不是佛,因為根本違背於佛,就不是佛。你站在鏡體上,一定明白鏡色,鏡體上看鏡色,全部鏡色就是鏡體。我不是跟你講,鏡體跟鏡色就是那一點上,從來看不到鏡體的,看到都是鏡色。你明白那是鏡色時,就是鏡體。但是抓著鏡色,就不一定是鏡子!抓著鏡色就不是,只看著鏡色就不是。
在鏡色之前,你過去怎麼樣受到都是鏡色種種虛狂,種種誘惑。這麼強烈的誘惑,這種虛狂的勢力,這種牽引的勢力,你要怎麼樣跳出來?「怎麼樣跳出來」講的都是癡話,你看到鏡色就是這種業力,怎麼跳出來?你明白鏡子就好了,不用你跳,這叫不斷煩惱,煩惱自斷。誰要你跳?
不明白鏡子呢?我打死不肯去認鏡子,我就守著鏡色,一直咬著牙告訴自己:「我再也不隨鏡色流轉,打死都不隨他迷惑,我把眼睛閉起來不看。不看你可以吧?」就盡方法,這叫做愚癡,現在多少修行都是在這裡修的!談種種約束,談種種長養,都在這裡。沒有一句,沒有一念,在覺心上體會的。翻開諸佛的教誡里面,所有的哪怕是《阿含經》,最終講的清淨道,這字裡行間明明之中都是指向覺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羅漢的小乘,跟外道的有什麼不同?他們一樣是苦行,有什麼不同?一樣是在現前聽聞之中念念熏習。阿羅漢,他一樣證得是覺心,是證得覺心中的一部分,如同化城。因為覺心非種種感覺,他將來證得覺心時超越一切感覺,知道這些感覺如夢如幻,所以他再也不流轉,這是阿羅漢的,他也證得覺心,只是解讀的是覺心的一半,因為他只知道覺心一定超越感覺;忘記了覺心當下可以深入感覺,那一半還沒有,那一半叫做回入娑婆。外道呢?外道是在這邊不斷地捏心,好像永遠排拒於感覺,就像一直看著鏡色,在這邊閉眼裝瞎,以為不受鏡色束縛,永遠不認鏡體,叫外道。就像現在什麼冥想了,不都外道。
佛門之中講到小乘法,有的時候這樣講小乘,講他們不究竟,畢竟不同於外道。所以阿羅漢最後回心都是大阿羅漢。什麼叫回心?因為他已經證得是覺,只是在覺體會到一半而已,只是在覺中知道非種種相,不隨夢幻,但超越夢幻。但他畢竟是覺啊,只要他念念之間知道是覺時,覺心自然就能夠讓他回光,然後深入一切。只要回心,馬上所有覺心的作用一直就能夠交付於你,就如同《法華經》講的迦葉尊者,那些大阿羅漢跟佛講的:我本來以為我根本沒有如是心中的智慧,今天諸佛授記於我,告誡於我,我才知道我從來不失!告訴他什麼?全體的佛之知見,大覺心體的。
過去之中,眾生業力就是一向徇塵。徇是什麼?叫營使為徇。什麼叫營使?就是在上面造作,造作就是營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謂一貫只認塵中知見。一貫就認眾生的塵中知見,你忘記塵中知見的知見現前,也是大覺能知能見的清淨,你才有塵中知見。你老是抓著末梢的知見,在作末梢的假相,忘記能現知見的根本清淨,這叫塵中知見。
罔字不僅言無,而是在痛斥,而是在為一切行者舉明「你蒙蔽自心,甘心蒙蔽」,所以叫一向徇塵。蒙蔽什麼意思?不肯回頭認,當下連這聲音都不願意聽,不願意理會。聽到這聲音就覺得跟自己沒關係,你就甘心還是在外面外道、一般世間人所體會的行為上面,找到一個好像真的有所行為,有所修的,才覺得有修。這種讓你去認這覺心,你卻不肯。為什麼不肯呢?也就是我說的,這種聲音本來就是難行苦行,不是一般人一下子能夠接受的,所以自心中就會起成迴避的作用,因為他就不能理解。
既然不能理解,就告訴你,你所有的一切行為都不究竟,除非是什麼?除非你發心正確。你雖然發心正確,現在所行的不是究竟。因為你發心的因地心中真,在這不是究竟的時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就是什麼?東撞西撞,在外面撞來撞去,撞得滿頭是包,心血淋漓,總有一天知道是錯了,回來。我們剛出家也是這樣跌跌撞撞,誰來告訴你?沒人來告訴你,自己這樣跌跌撞撞跌出來的,就是如此,一心就這樣蒙蔽的。
真正想要在心法上學的,真正念念之間每天都在心性上這樣不斷地老實參究,什麼老實參究?就是每天的聲音都是在研究心性在哪裡,心性在哪裡……剛剛講心熟就是,前面有一段時間你會熟到什麼程度,你知道嗎?一天到晚只會想心,連吃東西都沒有什麼滋味。就類似於來果禪師,在參的時候內急去上廁所,結果後來被好像是僧執糾察就打了一香板,原來他在韋陀菩薩像前小便,根本不知道在哪裡,他參到用心吶!那不是跟你們講說可以到大殿亂小便,那是胡扯。只是講到祖師的用心。
你要能參到那樣子,總有一天就像發明家一樣,發明家最初剛開始發明,就是一定要走到這種瓶頸裡面來,一定有瓶頸。什麼叫瓶頸?心還不熟的時候,走到最後關頭就是瓶頸。那時候感覺到找不到方向了,那時候找到好像都是挫折了,我告訴你有很多的發明、很多的智慧就是那時候開始蹦出根芽來的。你沒有把你過去那些發心,過去的習氣,把他蹦到最極點處,你也沒有辦法真正馬上,就算連發明智慧之中都沒有馬上、沒有辦法脫胎換骨,脫穎而出,你要參到這種程度!
你們在家菩薩一定很難,不可能,參,孩子不用帶了?現在家裡面不用做飯了?所以你們發心要更多,發的那心要更赤誠才行吶!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方便給你們用功啊,要更赤誠,發心願力要更深,才能保障啊!
之後發狂亂之知見,翳於自心。就自然好像狂亂,我解釋: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自怖頭走妄為己失。狂亂到什麼程度?就妄認自己找不到了,覺心在哪裡?聽不懂,不知道。演若達多,《楞嚴經》中的公案,都應該看過吧?沒看過,就要看。直接上網,現在網絡方便,演若達多,搞不好就有那段經文,有時候要是沒有辦法完全看《楞嚴經》,就看一段,先看完那一段。就是演若達多成天照鏡子,看到鏡中的那樣子,眉目清清楚楚,他突然覺得照鏡子,看到這鏡子裡面的眉目清楚,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眉目,是不是我沒有頭了?找不到自己的面目了?所以到處發狂找:「我的面目在哪裡?為什麼鏡子的面目那麼清楚,我為什麼看不到自己?」到處去找,找面目,意思是一天到晚跟你說覺心,講起來好像你都懂得了,對不對?如同照鏡。回頭看說:「我覺心在哪裡?」你到處去找,覺心在哪裡?你找的那念心,不是頭就在那邊嗎?頭從來不失!你覺得「找不到」這句話上面,頭就在那裡,懂嗎?
頭在那裡什麼意思?你「認不認」這句話都是覺,「我找不到」都是覺,認不認?所以他叫演若達多。演若達多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覺心流露出時,在感受之中,隨一切緣起去流演之處,就是演若。你仿佛好像處處遍知,卻在這遍知之中永遠迷頭,你只是認影,叫演若達多。
演若達多,佛門之中有幾個達多,悉達多、提婆達多、演若達多。達多是自性。悉達多是遍悉一切,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生相,覺心出生之時,覺心出生叫什麼?佛子。佛子出生之時,一定是悉達多,遍知一切,遍悉一切,其實遍悉一切處就是覺,就是大覺。可是用到世間,你是不是就是悉達多?就是悉達多!我們浴佛為什麼要浴悉達多?還要浴童真的悉達多?表示你要浴在哪裡?你要浴在你現前的一切遍知上。一切現前的遍知上,你要是灌沐知道他就是覺時,叫做灌沐悉達多,就還你根本清淨覺體。所以浴佛一定要浴悉達多,不能浴宇宙大覺者,誰跟你說亂浴的?
提婆達多呢?提婆達多就講到是悉達多的表兄弟。提婆就已經告訴你,提婆什麼?一個扌,一個是,一只抓,捉持為提。婆就是什麼?你看中國字用字多好,一個波,一個女,一直就在這種女德陰覆之中妄想氾濫,叫提婆。感受現前都是達多,但你變成種種捉持,種種以為,就是提婆。有這提婆都叫達多,但這提婆就在害悉達多,所以提婆達多一定生生世世,只要看到提婆達多,他都在害悉達多。你心中就有一個在一切達多之中,到處自以為是,自己捉持,那一個達多就在害你自性悉達多,你再也找不到悉達多,那叫害佛,提婆達多一定害佛。但是你將來要知道,就在這一些感受的這種捉持上面,其實都是什麼?都是你本來流露出的作用。流露出時就仿佛好像就有捉持,所以將來你認他之時,他就是天王如來;你不認他時,就是害佛的提婆。
再講到一個凡夫修行,就是演若達多,都叫達多,你隨著流演處就是什麼?這演若都是達多相,但是你隨著流演處,就一定有個相,叫什麼?你只認影,你忘記了頭,迷頭認影。佛門有幾個達多,光在這名字上面,你不要以為他就是名字喔!名字你都要好好參,名字之中就有啟發,告訴你在哪裡說達多的,在哪裡說覺心的。覺心的又名就叫達多,如何還你本來面目?所以我講說如演若達多,那個狂亂之中就如演若達多,只是認影,就是狂亂,從此以後迷頭。講到道家的道字,從一個頭首的首,要念念之間認如是頭首。
然後立幻化之色聲。認為他法。我講似鏡明萬化,鏡子能夠明萬化。舉體成色,整個鏡體舉體都變成了鏡色,因為萬化就是鏡色。但萬化成色之時,你要體會!萬化雖然說他舉體能夠成就萬化,但是萬化絕對不可能是一時萬化!萬化,什麼叫萬化?一個一個蹦現,黑、白,他是一個一個差別呈現。他一個一個差別呈現,才叫萬化。他不是一起「嘣!」一個萬化,「嘣!」一個萬化,那叫什麼萬化?那就是一種變化而已,那一種變化就是他的相變出了一個萬化的相,其實變出萬化的相,萬化就是一相。就像照相一樣,「啪!」照一百個人叫一張,照一個人叫一張,照一個人、照一百個人都叫照一張,不是有一百張,就是如此。
所以萬化是一個一個現的,但是舉體成色,始終鏡一。就告訴你根本怎麼樣變,一個個這麼樣蹦現,怎麼樣變化?萬化?鏡性從來非二,叫始終鏡一。但是明明始終鏡一,你卻只能感到好像只是唯他,依他所起,就唯他,所以到了最後末梢感覺都是唯他,仔細思惟你感覺唯他的感覺,其實是什麼?真正心性之中有一個覺明,正在化他。正在化他就是,他化成種種他的感覺。明明是覺心能夠化他的感覺,因為覺心非自非他,所以感覺有感覺時一定是覺能夠覺他,覺能夠覺他時叫做化他,可是化他當下馬上變成他化,因為你馬上變成黑的感覺、白的感覺。起先一定是他能明白黑,明白白,叫化他;頓時就成變黑的感覺、白的感覺時是他化。他化已經在哪裡了?欲界頂,已經到欲界了。從此以後你所有的感覺都是認為是他,你把所有的變化都是他,所以他化之後叫樂變化。樂變化天是在哪裡說的?樂,就是從此以後向外尋求的變化。那變化是外境的變化,不是你自己知道心性之中能夠的萬化,而是隨著感受說的變化,叫樂變化。欲界,樂變化知道嗎?他化自在天下面就是樂變化天,那是你心性的作用,就認為他法。
從此,一微涉境。一微者,言不可以見見極微之動也。就是你心中但有觸動,這觸動就是最後,昨天不是講末那多快,末那微細識「啪!」就到末梢了,叫末那,習氣成暴流。名字都給你寫末那,所以我說中國祖師譯名、譯經,他那個字是要靠大家的,而且要懂得佛法的人,懂得世間法的這些學士,真正是飽讀有智慧的這些人,互相研究該用哪個字推敲出來的?不是像現在亂譯,自己在家翻譯就好了,像現在的譯都叫不順譯法。中國經書裡面用到的文字,就算是梵語譯出來的聲音,譯出的音聲之中,他用的國字都還讓你體會到性相如何?末那「嘭!」就到後面了,所以講習氣如暴流。末那是七識,習氣如暴流。
那是什麼習氣?你不要誤會那是哪個習氣,他能習一切習的習氣。我們現在抓的,我們習慣,就是剛剛講的已經認為他法,我們習慣是抓著最末梢以為:「我是惡習,我是這種習氣,我是那種習氣,我的習氣是這個。」但你忘記了,你之所以可以隨你現在的因緣變化種種習氣,是因為你心性之中有一個能習一切習的習氣,他才能夠成就你現在以為抓著種種惡習的習氣。光講習氣,習氣最初的面貌都不能拿種種習氣相來量他,為什麼如此?法中都如是解釋的,他根本就是一心所現。所以隨舉一個名字之中,你都要能夠解釋得出來於本於末,本末要究竟。
譬如講色,鏡色的色,最初講色時,那個色法是哪個色?色法你都不能拿哪個色來量他吧?最初講色時,色法都無色,這個無色都不是沒有色,假如說是沒有色就已經有色了。那個色法超越一切色,所以色法現前可以現有色、無色,於是有色裡面現青、黃、赤、白、大、小、黑、白,他能現色,他能現無色,無色也是色。最初的色法都還不是色,這是哪裡?這不是梵天嗎?四禪——色界,你說他是哪個色?他是最初的色變化,善現,善現,就是明白,你說他是什麼色?所以色法都不能拿色來量,可是我們現在一講色,就已經看到最後面了,就認為他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色法不能拿色來量的色法,看到後面就是色,所以本末都要什麼?當下說給你一個名字,你要本末都究竟。因為你都能夠習慣你在每一個名字,每一個心法之中,變成每一個名相本末都究竟時,你自然而然對你自己的業力「我是什麼煩惱」時,就不會像過去一樣只是抓著末梢的執受,一直在這邊擔誤自己。平常你在解讀任何文字都能夠解釋本末,你解釋你煩惱時如同解讀文字一樣,就不是過去那種剛強業力,都要從這邊開始學習起的。
連學的這心性,不是佛門告訴你,中國老祖先告訴你,那才是真正傳家之寶。假如你們有一個人懂得在如是心性上成就,那能夠報答父母,報答歷劫親緣,你還能夠真正傳你不知道幾代,福蔭幾代。孔子就講仁心、仁性,孔子的的後代一直到現在都受孔子的福蔭,不管在內地還是台灣,都很尊重他們的後人,不是嗎?你想要利家庭嗎?不是只是那一點點,只是感受到世間這一些資糧之中,那些委委屈屈可可憐憐的互相關愛,應該給他一些更究竟、畢竟,讓永遠因為跟你有這些親緣,讓他永遠不失,永遠能夠在心中變成種子的這種真正的大愛,這種留給他。
一微涉境,言不可以見見極微之動也。涉境者,牽引於境界也!就是念念之間,你就是這樣「啪!」一下就涉境,快到末那,一微涉境。這不是講末那,是如同末那講的講法是一樣的。
漸成戞漢之高峯。戞字,我這裡講:古字為戛,一個一,一個自,一個戈,我的解釋為一而自戈也。明明是一,現前的時候就隨緣叫做自,然後就似乎有彼此的分別交諍戞隘。漢,我們講是天河,天河為漢,那是心中根本隨緣之時,一大叫天,一大隨緣的曲通。什麼叫河?曲通為河。曲,歌曲的曲,通徹的通,曲通為河。本來是你一大隨緣的曲通,在好就是好的曲通,在壞就是壞的曲通,那是根本心性識水的,識陰識水的流潤。你心中有這種流潤,所以天下就有如是河川之相,如此流潤資發之相之德。
戞漢是什麼意思?明明是你能夠隨緣的天河,但是你都隨著感受之中變成彼此相擊,彼此相阻障,戞漢。你好像在這邊通徹,但是他要經過多少重重阻障,種種困難阻隔,如同齟齬之狀。齟齬就是牙齒不合,彼此自己交諍,齟齬之狀。
就變成戞漢之高峯。兩側的高峯,一直戞著河,形成阻障。河水又不是通暢相,所有擊發出來的聲音都是什麼?都是從這種戞漢高峯,眾生的種種妄想分別,如是高峯之中撞擊出來的回響。明明是你一大的流潤,變成你撞擊,種種心中撞擊阻障的回響。這種回響,真正走到大自然,看河谷走在兩側高峯中間,然後啟發那水撞擊在山壁的聲音,你還覺得:「哇!好美哦!」眾生反正覺得這些障礙啊什麼,心裡面都是覺得很美,都是很殊勝的境界,連那個凄凄慘慘凄凄都好美啊!太美了!以前我們讀這些文字,尤其是李清照的,越寫得可憐越美,我們還給他一個名詞:淒美!那應該把地獄變相放出來,多美啊!淒美!太美了!眾生有一些扭曲的聲音,錯認,錯覺。
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因為這習慣已經告訴你他的業感是什麼,前面已經講得很多了,所以一句一句不必解釋太深,最主要是要講到後面。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都要知道什麼?境界再怎麼樣現,就是古人講的,境雖現而沒有現性。境界再怎麼樣現,是他在現嗎?是你的覺心在明白一切現的。如果沒有你的覺心,他現什麼東西?所以現在山河大地,講的那些無情,為什麼叫同圓種智呢?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過去以為叫做無情才能成佛,你有毛病啊?無情成什麼佛?但你要站在覺心看,有情、無情不都激發你的覺照嗎?你現在看到山,山是無情,你指著他,他是無情,但你指著他那無情,哪個無情不是你的依報?哪個依報不是在激勵你現在的覺照?沒有嗎?大山沒有激勵你高遠的覺照嗎?大水沒有激勵你高遠的覺照嗎?你要他去成什麼佛?他在幫你成佛,同圓種智。他不都是覺嗎?你說:「他都是覺,那山是覺」你不都是因為他起覺的嗎?他不都是覺嗎?那同圓種智啊。
境雖現而無現性。你不要只抓著境界,境界雖然現,但無現性,沒有現性。誰現?你的覺心在現,你要同圓種智。就算戞到高峯,你也要同圓種智,你要知道覺心之中所呈現是表達你覺心什麼道理啊!
又講到(智雖照而無照功),智,大智的智,智雖照,大智雖然這樣子照,好像念念之間都明白,而無照功,沒有任何照功。所以念念去明白,曉了一切世間境界,種種啟發的覺性時,你就如同大智,在一切環境之中老實照臨,照臨處,怎麼做到沒有照功?因為你知道那是覺就沒有照功。你要不知道他是覺,就會妄想起成造作,就是造作。
古人講這句話,不是講一個高調在那邊,讓你永遠望塵莫及。他告訴你現在用心,智雖然照,但絕無照功。功就是什麼?一個工,一個力,他沒有造作相,工就是造作,他沒有造作,也不必你起成種種妄立,沒有照功。工叫做造作,力叫做妄立,沒有這種妄想的力量,沒有照功。
如何去體會?在任何境界里面,你要明白是覺心時,因為明白是覺心,知道他是覺心的呈現,所以知道是覺心呈現處,不再落入任何背覺的造作,你再也不會落入任何背覺以後所起的一切妄想感覺。因為前面已經起自於覺,後面再起一切感覺,假如還會再起,你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聲音告訴自己:「覺得的是誰?」
有的人問:「師父,那這樣參,怎麼知道參錯、沒參錯呢?」這一念也參。參錯、沒參錯,「覺得的是誰?」念念不被自己所轉,無所謂錯與不錯。我所謂「無所謂錯」不是說你可以錯,那是世間語言。我說你不要墮在錯上、對上去找他,你覺得是不是沒參錯,「覺得的是誰?」你不隨這句話。覺得參對了,「覺得的是誰?」不隨如是對。覺得錯了,「覺得的是誰?」再也不是錯。因為你不是錯,就不會隨錯流轉。你連對都不流轉,你會隨錯流轉?將來久而久之,你就在一切感受之中,返璞見真,不要說歸真,你能見到真處,再從真性之中,才能夠照了一切智慧,那個時候如人飲水。那種智慧就是剛剛講的,自淨其意,根本不是你造作來的,不是你現在刻意捏心,一直不斷地窮加解釋來的,你解釋不了。
誦經的時候,武則天寫了一個「願解如來真實義」,在經首。假如你真正在經首之中,每一次讀這偈子時「願解如來真實義」,心中若是真正赤誠,你讀經的時候就不會自然刻意妄想自己在這邊妄加曲解,不會,為什麼?因為前面是很老實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你就會在讀經的時候發一個心:「我既然願解如來真實義,是真實義啊!所以我絕對不會允許自己馬虎,用現在的狂心、慢心稍微解釋褻瀆一句那叫什麼?那叫虛心。虛心之中有「願解如來真實義」的赤誠,赤誠當下你念念虛心,念念成就,那才是真能夠明白真實義。
因為你放下現在心中的曲解,要永遠相信覺心絕對不會辜負你的,你放下曲解,就是放下造作,過去因為造作,你才闇昧了覺心。你只要放下造作,覺心朗朗現前。覺心朗朗現前處,你不必造作,他都會幫著你通達道理,你要學會這個啊!但是過去我們習慣於造作,世間人就是習慣於造作。就有的人說:「那我開始學習不造作。」光講這句,還是不認覺,不造作還是造作。
沒有造作不造作,但要認覺,叫做宗鏡,達本而已。不然的話一微涉境,滴水興波。你都變成赴吞舟之巨浪。永遠你找不到家,永遠你到不了彼岸的。

阿彌陀佛!

「補充教材」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境雖現而無現性。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https://youtu.be/4DKuhyBu0h8

講義(全)下載處: https://drive.google.com/op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9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