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1|回复: 2

[佛法知识] 「自然和尚」《略講宗鏡錄序》第三講(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9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自下然和尚 宣講 ~
2019年8月10日
「講義」
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
更因著相,患作相想,比比遷流(遷流為世),處處方分(方分為界)。於是,情想變化,異差而成!
後即因智。而憎愛不等。
凡情足智,自許多謀,稱益則愛,違逆則憎。
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
棄真合塵,背性逐迷,堅固相想,苟全稱量。
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
負累為積,留礙為滯。輾轉相為,繫而續也!
鎖真覺於夢夜。沈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於昏衢。匍匐九居之內。
真覺夢困,三界流壅。盲迷失道,卑屈情塵!
遂乃縻業繫之苦。喪解脫之門。
本是大覺解脫妙體,妄為業感勞命之奔!
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
「视频文字稿 南行法務組 騰字」
你馬上就隨想,而世界就成差。因為隨著想以後,就有以為的計量,有差別計量,有差別的氛圍,就成了世界。什麼叫世界?先講我的解釋,更因著相。著字要跟大家解釋一下,我刻意要寫著,為什麼刻意寫這個著呢?這一次講經刻意要把祖師講這些的文字,祖師本來就是一直道中告訴你本來面目,但是為了讓大家將來能聽得懂,所以刻意要在文字裡面造作一點行為,告訴你如何用現在行者以凡入聖的角度回去作反觀。用這角度時,每一個文字裡面我都是想告訴你,其實每一個文字裡面都有兩種相狀。哪怕是著,過去我們常常講的執著的著,著其實在最初現出著來時,著是自性而已。
就如覺林菩薩講的:心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分布諸彩色什麼意思?著色嘛。著是什麼意思?你做得了主的著色。像小孩畫圖,著色。著,你會不會著?本來覺心隨緣能著,但你從著入著,就是墮落——執著。但執著之中一定有個心能著,你才能夠有東西執著。覺心不能著,你著什麼著?在哪裡著?這叫念念披剝。
為什麼叫你念念披剝?因為念念披剝,才能破掉你無始劫來的無明闇障。闇障是什麼?闇障就是不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是永遠深沉。明白道理要怎麼破著?著當下破,著其實就是覺心的面貌。
分布諸彩色,為什麼現在我現在是煩惱人,分佈出我種種煩惱的種種感覺?因為你一直在背覺故,起成煩惱種種氛圍,覺心就非常老老實實為你添加顏色,煩惱的氛圍,那是覺心的作用。永遠不要忘記,沒有覺為你添加著如是色,你也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雖然你有煩惱種子,沒有覺為你著色,你也不覺,也不可能覺。你是因為隨在煩惱的種子,覺心非常平等幫你著色,所以都是煩惱覺。你又懷疑:「為什麼老墮煩惱覺,我就不覺呢?」覺不都在那裡?怎麼不覺?聰明的人從此明白以後,當下頓然放下過去的妄想,就路還家,看到就是覺。
你只要看到就是覺心的著色,就不會著重於過去煩惱的造作。為什麼有煩惱的造作?煩惱的造作就是背覺以後才叫煩惱,你明白覺以後就不會是煩惱。反過來說,你明白道理,再也慢慢慢慢再有個煩惱語言,就不是煩惱。就像鏡體跟鏡色,你明白是鏡子,鏡色現前都不是煩惱。你忘記了鏡體,鏡色現前,在黑就起黑的勢力,黑的惑著;在白就起白的勢力,白的惑著。不但起黑的勢力,白的勢力,種種惑著,你墮在如是惑著之中時,還忘記了真正是黑。什麼是白?什麼是黑?反而在這邊造種種情想之中以為是黑,以為是白,種種惑著,一步一步流轉。墮在黑中,你也忘記黑,那叫當局者迷。那你後面說的黑呢?是造你自己的妄想業感之中一直在詮釋你以為的黑,其實你早就已經不知道黑了。墮黑已經是業障了,你就更離開黑中去造作,那是業中更甚。
心態不是這樣子嗎?覺心就是這樣子啊,那為什麼會一直不斷地下去呢?為什麼好像就有這種延伸呢?我要怎麼脫去延伸呢?怎麼樣跳出延伸呢?就路還家!是以禪門了卻心,就以不二之門。明白就是心,你現什麼相,裝什麼樣子,變化什麼形狀,我都知道還是心。
這講起來簡單,你知道嗎,有時候心裡面要提起這一念聲音,出家三十年,這一念聲音還沒建立。偶爾定下來以後才能真正守住,不定下來就老是一直打散諸趣。三十年!當然我不用功,你用功十五年。我觀在場諸位根器,可能你們出家以後十幾年就可以了。但是,沒用啊不出家,打死不出家。還有菩薩跟我說,夢想未成。要勸他不要再做夢想,趕快實踐,趕快出家實踐。
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更因著相,患作相想。就是從此以後串習,開始患作相想。比比遷流,《楞嚴經》講,遷流就叫世,遷流就是交替。世,就是交替相。交替就是世。講到國家有幾世幾世,就是交替,所以世就有交替相。
處處方分,方分為界。你感覺到處處交替,什麼叫交替?覺在眼交替給眼叫做見,交替了吧?見不是說真有個見在哪裡,雖然覺在眼叫做見,似乎就有見覺了,但是見覺根本無形無狀,見覺現前,色覺。沒有色,哪有見?馬上交替。色覺,色也不自色,色知道什麼色?根本也不自色,於是乎情,情見,青、黃、赤、白再分種種情境。情也不自情,就變成了種種造作,業力為見。就這一個覺心,落到眼時,啪就到後面了,多快!但這種作用,啪一下就到後面去了,雖然中間仔細分開來好像有類似我講的這些區塊,這些過程,但你會發現覺心就是很快。
這麼快其實就是什麼?這麼快其實就是不就是你覺心作用嗎?這麼快就是什麼,你知道嗎?這麼快就是第七識末那,馬上啪達末。用這個字來解釋,馬上達末,就到那。當然這是開玩笑,但是可以體會得出來,末那。末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什麼習氣?習氣不是已然造作的這種習氣,已造作習氣是假相,是業感。沒有能習氣的習氣,你成就不了後面的種種習氣。你的覺心之中一定有一個習氣,那個習氣不能拿種種習氣來量他,但是他現前時,他能成就一切習氣的習氣,習氣啪就到後面了,成暴流。所以要斷習氣都還要知道道源。你到后面,以為現在的種種業感習氣斷了,怎麼斷?要明白能現習氣的就是覺心,你念念之間已然知道是覺心,就不會再有心力,或者妄想的力量還墮在現前的習氣之中,一直抓著「那是我,那是我……」也就是《諸法無行經》中講的,你一直剛強堅固:「我就是如此,我就是這樣。」那你的習氣就永遠斷不了。告訴自己:「原來那就是自己心中的習氣幻想使然,使我墮在如是習氣之中以為我就是如此。」光這一念心,你已經開始懂得起成疑情,懂得起成佛第,你已經超越習氣。
都是要從道理裡面去體會的,所以叫做漢傳大乘佛法,講的那是一步一步你要明白心境中的東西!你要念念之間在心性之中,要把他念念之間解釋得出來,要鋪舒得出來。祖師講的疏,疏通得出來。
於是,情想變化,異差而成!開始起成異差,這叫做世界成就了。然後呢?再動起非情。
後即因智。而憎愛不等。後即,馬上呢?剛剛是次則,現在是後即。因智,這是什麼智?這是隨種種緣起,以為立的種種知。在這種種知上,你都是現在以為覺照,後即因智。這智就是世間知,世智,交替中的世智。世智一定有個相,世智就是什麼?世智就是分別,世智就是貪染,世智就是種種現前感受之中的計量、籌度,就是世智。
而憎愛不等。我後面解釋,凡情足智,在凡情的這種滿足的作用上面,這種知見上,叫凡情足智。為什麼講足?是滿滿都是凡情。從覺心入凡以後,起成的就是舉體作凡,叫滿滿都是凡情的作用,那凡情的作用現的知見、現的智慧就是凡情,叫凡情足智。
凡情足智自許多謀。自許的許叫認可,因為那許中,表示就在滿滿凡情的這種智慧知見之中,性中就是認可。他是向什麼認?向多謀認。向什麼可?就向多謀可。什麼叫多謀?多謀就叫做念念算計,念念籌度。凡情足智之中就是認這個,叫做自許。叫凡情足智自許多謀。
在這多謀之中,既然有種種分辨,有種種認可,有種種算計,但要墮在算計之中,就有心中的取捨。就有取捨,所以稱益則愛,違逆則憎。起成好惡,好壞好惡,於是世間差別就朗然生煙,眾生業力於是就如是呈現。但要是覺心不知道好壞,是覺嗎?覺心一定現好壞。所以覺心到最後一定能夠知道好壞,那區塊叫世智,明明白白知道好壞,不是嗎?叫世間足智。可是在這區塊世間足智之時,你要明白是覺,是永遠站在聖性看如是凡情好壞,這叫智慧。明明就是足智知道好壞,明明是如是覺,你忘記了所有的一切來時路,忘記了根本這一切、這一條如來,你就是凡夫。如是法如是來,你要清楚啊!不然你就注定是凡夫。叫凡情足智,所以憎愛不等。
念念之間,覺性之中的念念,無始無明之中的念念安布。無始無明剛剛已經講了,無明實性即佛性,佛性現前處就是如是。他念念現就是覺,但是現出的相是念念遮。為什麼覺心念念現是覺,但現出的相是念念遮呢?那是因為根本是一個覺,當然念念遮。假如現的相,相在前面,後面還有個覺,不就亂了嗎?那是二覺。舉體作相,不是遮嗎?念念遮!
明白遮都是這樣子,你才能夠在心中念念在種種感受的,遮住覺的這種濃厚以後,你天天度眾生開的是無遮法會。什麼叫無遮?你再怎麼遮,我都知道是覺。因為遮來遮去你也遮不了我,叫無遮。你遮來遮去,我還你本來面目,叫無遮法會。
無遮法會,就算救度餓鬼,好像前面講課都已經跟大家講了。我都不必避開餓鬼現在種種假形假狀說種種超度。沒有一個餓鬼,你超度餓鬼到哪裡去了。而是你要超度餓鬼告訴他,你現在這一念其實就是覺,你怎麼不認覺,只認餓鬼呢?叫做超度無遮。
有的人說:「你看師父的功力多好,餓鬼被我度了。」真有餓鬼被你度了?那鬼道有實嘍?有實怎麼被你度呢?類似我常常講的譬喻一樣,有的人身上披了個羊皮,他以為是羊,受盡羊中的苦事。一天到晚不在家裡睡覺,跑到羊圈裡面,給他飯吃,他不吃,他就吃草,受盡羊中的苦事。有聰明的人,有精神正常的人,一天到晚就把這假羊帶到身邊,告訴他:「你根本不是羊,你不是羊,你是人,趕快把你身上自己披的假皮拿掉,你是人。」總有一天把他喚起,告訴他:「你是人,不是羊。」脫去羊皮以後心中清醒,從此以後再也不受羊中過去那種虛妄痛苦。脫去以後,跟他講的人會對別人說:「你看,我剛剛救了一只羊。」會嗎?「我剛剛超度了一只羊」?根本沒有羊,哪有羊?我們救度眾生,就是讓他救度六道幻皮,人間的我都是幻皮,你救誰?什麼超度?瞎扯!
明白如是道理,你才能夠度盡蒼生。不然的話,每一次法會都叫殘害蒼生。你說:「我在度餓鬼。你是餓鬼,好可憐喔!來喔!來度你喔!你趕快成佛吧!你真是餓鬼喔!」那餓鬼隨著你的氣氛哀哀怨怨趕來了:「我是餓鬼,謝謝師父救我。」吃一頓飯以後,飽飽的,回去再做餓鬼。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無遮法會,大法主法的發心非常明白的,不是亂做的,不是像現在告訴你一天到晚看:「你看,鬼來吃了,東西都動了,吃了。」越是這樣子,你的法會裡面越是有這些奇形怪狀。你越是有這些奇形怪狀,其實那法會已經不是拔濟的法會,已經是在迷惑大眾的法會,連主法都被迷惑了,老是活在這些亂力之中,你肯定六道,你肯定如是幻覺,你還拔濟誰?這一念就不被拔濟,你覺得來吃這一念就不被拔濟。這一念都迷惑你,那念念都迷惑。念念都迷惑,六道就在,三塗就在現前。
吃什麼吃啊?所以會發現每個人都迷惑時,這種現象多的是,到底你很靈應呢?還是業力很剛強?這叫做拔度法會。做完了以後,一片清淨,沒有任何除了度眾生,除了正心正命以後沒有任何雜想,那叫清淨法會,那叫無遮道場,再也不墮任何凡情相想。
這樣子都還叫做憎愛不等,而世界成差,將來若是我們受菩薩戒,在辦任何法會之時,別人不懂沒有關係,你一定要發心這樣作觀。你明白發心之時,就算這場法會只有一個人能夠如是發心,但是對所有的一切被拔濟的苦難眾生就是利益啊!若大家都墮在一般世間所有人分別的怪力亂想之中,一直還在現前的行為裡面捕捉好像的行為的種種所得,捕捉行為的種種心裡面覺得種種的好奇,光那整場法會,你救下來的可能餓鬼沒度,種下的就是將來流轉的禍因。要是他們能度餓鬼,法會怎麼沒有度你啊?
餓鬼的餓怎麼寫?上次有說,食我為餓,我就是一直抓著我,一直不斷地膨脹,越膨脹越難滿足,所以從此以後福德消盡,就變成餓鬼。不但一切感覺難以滿足,連世間的溫飽都難滿足,這就是餓鬼。最初的惡因從哪裡來?我字而來,我字膨脹而來。但你現在覺得:「鬼都來吃。」甚至於主法的時候:「你看,師父的法會……」那多大的我啊?那得有多大的我,一直抓著我而滿足,那就不是餓鬼的同樣業因嗎?根本不是這樣做的,佛門從來沒有這樣做的。
我們真正叫你發慈悲心,什麼叫慈悲心?慈悲心是念念之間要懂得如何真正拔濟眾生,走出六道,走出三塗。走出三塗,所以更需要明白道理。就算我今天未證,但已經能明白一些道理,我堅持在這些道理之中,絕對不拿我現在的凡情以為再來困惑於苦難蒼生,我只拿我這一點點明白的道理,今天在法會之中堅持回響,堅持專注回向給大眾,不但回向給苦難,也加深自己的發心。
就像幫亡者助念一樣,助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那念阿彌陀佛不是弟子現在心境之中的種種能夠真正解釋的,真正能夠相同的氣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的名號之中,就像念大山,大山的名字你念來之時,他不是你現在弟子這種委屈的氣氛,但是你在稱念之時,大山似乎就有這種回響在你心中的作用,我就拿這種赤誠懇切念佛名的回響的功德,希望回向給亡者,我幫你助念。然後讓你的每一個感情之前,就有阿彌陀佛的這種氣氛,不斷地洗滌你過去一直使你的意向跟氣氛不能現前,那是聖人的氣氛。
所以只要專心念阿彌陀佛,而且絕對發心:「我在幫亡者念佛時,絕對不允許有任何雜念侵惱亡靈。」但如何才能不有雜念呢?好好念佛,就沒有雜念了。有雜念怎麼辦呢?好好念佛的名字就沒了。你有雜念怎麼辦呢?好好念大山的名字不就沒了嗎?就在這時候,非常謹慎,切記:「不要在亡靈八小時時,妄想幫他開示回向。」開什麼示啊?你現在開示的,你心中都有什麼?每個開示的人,心中都還沒有入實,只不過就是心中講一講,套一些文字而已,心中都沒有真正實在的體會。
亡者,其他六根六塵的接觸,那些親緣放下,專注在臨往生時那個很靈明的,要是過去業力更深的話,就會專注在你眼前。專注有兩種相:一種是你給他善緣,他就專注在善緣之中能夠拔濟他。一個是他太專注,別的攀緣不到,就剩你一個在這專注,你再跟他講話:「你要放下啦,好好念佛,跟阿彌陀佛去。」他就會聽得出來,你講這個話其實你自己都不信,你講這話其實你自己都不實在。你講完,因為亡者已經沒有辦法發表意見了,假如他能發表意見,他一定會坐起來告訴你:「你自己呢?」你只會讓他生氣,你開什麼示啊?
印光大師講:「一句彌陀大開示。」就是彌陀的這句名號,一字不落的影響他,不斷地傳遞給他。就在聖人的氣氛、大眾的誠心傳遞之時,亡靈的意識自然轉變,自然變化,你不相信覺心就可以如此嗎?那是大開示,需要你開示嗎?我們念了那麼久佛,心裡面都沒有辦法開示,你還幫別人開示?不能開示的,一定要堅持八小時,就是念佛,而且一定要每個人發心,在這八小時不能拿任何自己的雜想再去觸惱亡靈,那時候就會非常警惕。不然念念念念,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會疲憊的,突然想:「哎,我還要回家做飯。」阿彌陀佛,心中慚愧,但是會有慚愧那一念心不會被破壞。真的要做飯,趕快默默下去,就不要在這亡靈氛圍之中還在作影響,或再其他的念想,你就會馬上警惕。
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從此以後遺真,遺字不是從此以後就沒有了,遺就遣移,遺留。就像先人遺物一樣,遺出,就遣移,就遺真。明明是真,全部遺給誰?遺給假了。就好像長輩遺留下來一樣,遺給假,就假緣。明明是真性,全部遺給假緣。失性,什麼時候講失性?失,是念念之間違背常倫。違常叫做失。違背常什麼意思?因為性中的作用其實都是常法,雖然可以現黑現白,現種種差別的種種性相性用,但能現差別的永遠是常。要明白能現差別的永遠是常,假如差別他是不知道差別的,差別根本不能夠顯差別,差別不知道差別。差別自己都不知道差別,自己都不自知,也不知道他,他怎麼知道差別呢?能現一切差別的其實就是真常。可是你卻不認真常,只認差別,這叫失性,失性就是違常。什麼叫失?失要在哪裡找回來?違背常倫就是失。要怎麼找回來?去認他其實根本,就算現差別,還具真常。也就是講的無明實性即佛性,還具真常。
你要念念這樣思惟,就回來了,你再也不隨他的差別流轉。你念念如是把自己心中的聲音喚起來,將來這聲音念念在你心中起成回響,起成力量之時,你的用度就不一樣了。不要以為那只是聲音喔,聲音在你心中,剛剛講立日,照察之心起來以後,你每天一樣還是這樣活的,世界不變,親緣不變,但是大家都會認為你變了,作用不一樣了,氣度不同,那就是如此。
棄真合塵,背性逐迷。就逐著迷。堅固相想,苟全稱量。執相尋迷,就是茍全稱量。什麼叫茍全稱量?茍全計深在種種稱量裡面,種種感受稱量之中。
上次講的《維摩詰經》,維摩詰叫無垢稱,無垢稱中說他什麼叫維摩詰是居士,都是無垢稱的名字,講居士你都要知道是無垢稱。假如把居士想成只是我們一般在家人,就是沒有出家的在家人,就是有垢稱。如何叫無垢稱?大性,以見性之名,都是無垢。你妄作墮成相想之名,全成有垢。講到維摩詰在哪裡?維摩詰,法性之談。
現在人什麼都跟你比:「你看人家都不出家,你看就學維摩詰呀,在家啊!」你敢亂比?維摩詰是在家嗎?維摩詰講的是超越出家,甚至於跟聲聞人說法,你怎麼還把他委屈限量為在家?那就是遺真失性。
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前面已經開始告訴你性中的流布,後面就告訴你相應之中就起成似乎的惑著,後面就告訴你性中就起成似乎的惑著。惑著從哪裡起?就是如是性。所以,念念之間,你就一直籠罩在如是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負累為積,留礙為滯。輾轉相為,繫而續也!念念不斷的負累,裹負,一直在這上面感覺到念念之間的膨脹就是負累。負累為跡。留礙,你在這上面永遠不肯回頭,一直在這上面,就不認本來,叫留礙為滯。輾轉相為,就拿如是現前的種種世間感受,不斷的這樣子造作相為相續叫繫,一直相繫而續也,就起成識浪,就開始起成識浪。
體會這識浪是怎麼樣現前的,甚至於那積聚都是怎樣現前的。積聚就是覺心,能現前如是世間時,就現出積聚相,其實就是覺。還是覺,知道嗎?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子跟你講?這樣子你才能回頭啊,這樣子才能夠講到《宗鏡錄》最後這一次會講到,什麼叫做幫助行者。
有一句話:今為未見者。演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說無知之真知。你先要知道覺心就是如此,下面才知道這樣子修,無知之真知,無見之妙見。先一步一步為你開演覺心的根本的宗鏡,你才能夠這樣子將來直下深入,直下跳出,破除你過去的無明闇障,叫做單刀直入。
所以,要知道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也是你的心中,他就像你心累聚,然後起成識浪好像波濤洶湧,起成感受,起成的於相續的惑著。惑著也是覺心現到如是世界、種種感覺作用之時,似乎就有反饋的種種惑著現前,起成種種惑想,這就是告訴你大覺法爾。明白如是大覺法爾,你才會自己現在自己,我們現在叫凡夫之名,從此以後才能夠堅定方向,當下為自己立志。雖然知道自己名叫凡夫,但還具如是根本性德,所以才說但要凡夫,就是當下能夠知道,我也具一切十方如來根本本妙性德。這人的功德雖然現前雖然還是凡夫,這人的發心已經不是用世間人種種智慧來斷他的。當然講這句話不是狂妄,是真的看到他知道每一個念頭當前,都有諸佛如來本妙功德自在。
明白如此時,隨你感覺到好像真正覺心,就變成下面鎖真覺於夢夜,整體就變成了種種夢幻之中的闇昧,叫夢夜。沈迷三界之中,於是起成了三界,起成世界,起成形肢。瞽智眼於昏衢。瞽智眼,就瞎了智眼。智眼瞎,都墮在感受之中了。於昏衢,昏衢就是你種種行持的大道。衢是大道,但為什麼是昏衢?因為你智眼瞎了,就屬於暗夜,闇昧之中。雖然知道要不離開覺心根本的行持,雖然還是道,但永遠已然離開大日,離開你的覺照。
匍匐於九居之內。九居就是一切九有情,九居就九有情,就一切感情當下。我解釋是:真覺夢困,三界流壅。夢困,就是把他囗(ㄨㄟˊ wéi)在那裡,一直建立在囗。一個囗,一個木,就是困。三界流壅,壅就是積厚,一直不斷地在那邊累積。積厚為壅。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盲迷失道,卑屈情塵!解釋是這樣解釋,但是目的是告訴你,看到作用了嗎?卑屈情塵!我沒有告訴你,你卑屈情塵啊!我要是這樣子卑屈情塵,好像幫亡者在那邊作祝禱,司儀一天到晚告訴大家,聽完以後「我好可憐,我好卑屈情塵!」我不是這意思啊。我告訴你卑屈情塵,是覺心到末梢,居然你會發現他現前的就似乎好像卑屈情塵,明明是覺卻甘心屈就於感覺。
為什麼甘心?為什麼每一次回頭再問你們大家這個問題,問這問題表示你們心到底知道不知道道理?心熟不熟?為什麼甘心?現甘心也是覺,但是他會現出甘心卑屈的相,因為他就是一體是覺,當然能現卑屈。不然怎麼現卑屈?覺就是覺,感覺就是感覺,你現不了卑屈,但為什麼卑就屈就於感覺?就是覺,彷彿就變成感覺時,你就有屈就的感覺。他哪裡有屈就啊?他整體現出屈就,屈就就是大覺。
你把前面的文字搞懂了,後面才講到祖師告訴你如何回頭,那些文字之中的力量,你當下就知道怎樣用了,那真正就如嘉祖所說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就是這樣子要修,不然在哪裡修?這叫修什麼?修無修修。修無修修才是最難行苦行!有修,有修都是外道,有修都是小乘。如何在修之中還不讓自己墮在修中的妄執,剛開始你要去認如是道理之時,要在心裡面起成如是力量,起成如是方向之時,有的人真的是要咬緊牙根,有的人是不知道要跌跌撞撞,換了多少副骨骼,這是難行能行,匐於九居之內。
遂乃縻業繫之苦。喪解脫之門。所以,我講說本是大覺解脫妙體,根本就是大覺解脫妙體。妄為業感勞命之奔!過去經文也是這樣解釋,本是大覺解脫的妙體,你聽這話也聽慣了,好像告訴你他其實是大覺,卻在勞碌奔波。將來你會發現經文所講這事,不是只是讓你唱悲調,告訴你趕快來認,他是指明你就是這樣下手去認,那都是妙覺大體啊!你現出的好像一直不斷的勞命之奔,類似就是勞命之奔。你要勞命之奔,怎麼樣放下勞命之奔呢?你就知道他就是大覺所現,現出勞命也是大覺現的,因為沒有一法離開過覺,沒有一法離開過心,你認不認識他是覺?怎麼樣披剝,怎麼樣寫文字,怎麼樣去寫出眾生的角度,我都是單刀直入去告訴你直下反觀,直下認覺。
也就是《法華經》講的: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堅決肯定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你不必再去取巧,再去繞路。你不要老是做小草根基,你要做大木的擔當!所以,這是一直告訴你,不斷地用文字一直寫寫寫,各種角度都要你回頭,各種角度是方便印證。換個角度,你是不是又忘記怎麼參了?換個字相,換個聲音,你又忘記覺在哪裡了?只有為你安布一切字相,一切聲音,一切角度,讓你都能老老實實當下知道就是用覺。在一切感受之前,你都要還諸這些感受本來就是覺心,這一念你也用到《法華經》講的:為一切蒼生授記作佛。蒼生就是感受。佛來授記,那是諸佛授記。我們也要體會佛授記,要知道一切蒼生本來就有佛性,你要記得,佛能授你如是記。
為什麼佛能授你如是記?因為覺心本來能現一切蒼生,所以一切蒼生之中他能授如是記。但蒼生在感受的眾生之中也要受(接受的受)如是記吧?你不要忘記每一個蒼生當下就是佛嗎?覺心就是這樣授的,要回頭就要如是接受,那是體會啊!
喪解脫之門。你永遠看不到解脫之門。有的人就說:「解脫在哪裡解脫?什麼解脫?」煩惱,突然一天嘩!如同滑冰一樣突然間消融,化掉了。銷融的意思不是煩惱突然間在你眼前不見叫銷融,銷融的目的是過去你看到是迷業繫之苦,現在你發現他其實都是你覺心的性用,覺心能現如是相。你明白覺心能現如是相,就不會再墮如是妄想相濁。你只要不墮妄想相濁,就會解釋如是如是到因緣故他就現如此,你還他本來的性相,那就叫解脫之門。所以解脫二字還要分大小根基。
小根之人的解脫,就以為從此以後就跳出超越。大乘人的解脫,從此於解脫心性之中的根本示出,根本的種種智慧的開顯,那也是解脫。示出,解都有解釋,開顯。脫字,旁邊一有一個兌,兌現的兌。這才能叫什麼?這就是因緣。我講祖師的名字都有因緣,何況只要在世間跟佛法相應,會發現佛門之中每一個名字,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地方,其實好像都對你都早有呼喚。我們佛門出家人叫釋子,既然叫釋子,釋這個字就不能不賦如是釋字,釋跟這個性,不能不賦釋性,釋也不能只是好像監獄開釋,就把你放走這樣子而已吧?這個釋還是擔當於釋。你只看到你逃出,或者是把你放行,那種釋,那是小心人,那是二乘人。你要看到大覺心體本來的流出,本來的性用,本來的本懷,那也是釋吧?那是修菩薩行人,那是漢傳佛教大乘圓滿的祖師諸佛的教義。
最初唯有明白覺性,最初念念之間就是要在覺性之中不斷地去體會。剛開始這樣子講,你們可能是去聽,去認為自己體會覺性,將來用慣之時,你體會覺性就是當下。昨天也講了,體會覺性在哪裡?就在你現前食衣住行裡,就在你現前每個起心動念裡。所以,體會覺性一定能夠照顧現在,一定呵護現在,但是你呵護現在居然已是道場,再也不是凡夫,再也不是凡夫!你不能體會覺性,就不能呵護現在。就算假如什麼修行,你老是感覺到就是什麼?別人感覺到好像就是很絕情。
當然換過講,因為我們現在心性還未定,前面剛開始出家或修行的時候,稍微要捨親割愛,前面顯的好像是絕情,非常的絕情,但是捨親割愛不要解釋錯了:「捨親,把親人捨了,把心愛的人割了。」不是這種解釋,是捨我過去的親濁,是捨我過去的愛染,捨親割愛。那我的親濁愛染都在哪裡?都在親緣眷屬現前。假如我跟著親緣眷屬現在這個之時,我只是用親緣的染濁,親緣的執著跟愛染,彼此相處,我只是會用這種氣氛也使他墮在愛染之中彼彼相殘。今天就是因為他是我的親人,我不再甘心用這種方法,在作潛在意識逆境之中互相壞大家的心境,所我要斷掉我的這種親中的染濁,愛中的執著。要斷掉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他們,為了解度我的親人,為了救度親人。所以叫你捨親割愛。
你要是都有這種親跟愛,你不知道互相彼此影響?那你是在報恩嗎?那你是在利益親人嗎?親人的真正親字你是永遠不可能捨掉的,你把心中的執著無明把他割捨了,將來一定能夠利益親人,那就不再是眾生心中所謂的心中的執著染造,跟愛中的那種不斷的染造,不是那種了。但是為了要讓你捨親割愛,要斷掉這個,剛開始似乎相中好像就有離開家庭了,離開父母了。
昨天○還問我,我跟他講:「我三年沒回家,我父親找我找三年,他是真找,到處寺廟找,不回家,不敢回家。因為回家不要說度我父親我母親了,一回家我看到,剛出家一定身心都還是非常羸弱的,他一看怎麼覺得他兒子很可憐,一定在他來講,對他沒有任何幫助。我三年不回家,讓他們找,他們慢慢放下心了。可是三年以後,慢慢慢慢,雖然是三年啊,那三年之中我雖然還是叫跌跌撞撞,但最少像一個出家人了,我走出去自己不會說像剛開始在家人變成出家人的那種委委屈屈吧?所以三年回家以後,他們看到我就安心了,嘴巴裡面就不會叫我以前的小名了,就直接喊我師父,再過兩年受菩薩戒了,都受菩薩戒了。假如我剛出家就回家了,完了!」所以我出家三十年,沒在家裡睡過一場覺,沒在我母親面前躺過,身體躺下來一下。不然早上你還是法師,晚上躺在那邊,父母看到了就會想,:「這個法師,這個比丘是我兒子。」你讓她錯亂三寶形像。因為看到他時,你是端身正坐,然後心想:「唔,我的兒子現在是比丘。」拔濟你父母,你在幫助他。我三、四年沒回過家,堅持不回家,甚至於到家裡面我是盤腿坐的,我堅持不躺下來,連睡覺都不讓他看到,要這樣做,一定要這樣做。

阿彌陀佛!

「補充教材」
覺林菩薩偈:心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末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印光大師云:一句彌陀大開示。
《宗鏡錄》云:今為未見者。演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說無,無知之真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
嘉祖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05: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