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7|回复: 20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8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



净公上人主讲



前言

壹、印度国宝楞严经东传

贰、略谈楞严经古今之注解

参、介绍经题

肆、四种清净明诲

一、修行最重要的纲领——戒· 定· 慧三学

二、戒淫

三、断杀生

四、戒盗· 断贪

五、断妄

六、总结



前  言



方丈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这一次学人有机会来到宝刹,应老和尚之命,与诸位同修说一点佛法结结法缘。老和尚非常慈悲,要我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正逢贵宝刹的讲堂落成,这好像是诸佛菩萨为我们做了最好的安排。



道场的建立,第一部应当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有了地,要从心理上来建设;讲堂落成,第一部确实应当要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在中国,自古以来佛门常说:‘开智慧的楞严。’所以讲堂建立了,第一步当然是要开智慧。如此看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感应。今天,虽然我们不能讲全部的《楞严经》供养给诸位,但是我们宣讲《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经文,也足以代表大佛顶首楞严的精神,这的确值得我们珍惜。



下午老和尚带我来参观讲堂,我看了之后非常的欢喜。这个讲堂是标准的现代化,有圆满的现代化设备;这不仅是高雄第一道场,实在也是我们本省第一个讲经的道场。如果我们放眼看大陆,那可以讲:到今天为止,这是全国现代道场中的第一道场。我们有幸今天来参加第一次盛会,我们都感到非常的幸运,我们感谢老和尚的赐予!这也是本寺、本省的同修,在老和尚大福报的庇护之下,才有这样殊胜庄严的讲堂出现在此地。



壹、印度国宝楞严经东传



《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不少经典到中国来,也没有《楞严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印度的国王吝法,他们把《楞严经》看作是国宝,其他的经典外国人可以学,也可以传到外国,《楞严经》不可给外国人学。中国法师到印度,是外国人呀!他们不肯给外国人学,也不让外国人知道,更不容许这一部经流传出境;所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人知道有这部经典。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师始有所闻。(唐朝初年是中国佛法的黄金时代,大乘八个宗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智者,是天台宗的大师,虽然天台宗不是他创建的,但是天台宗确实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们讲天台大师,一定都是指智者,像我们讲华严宗一定讲贤首大师一样。其实贤首在华严宗是第三代,为什么称他呢?为什么把杜顺、云华都忘掉了呢?因为华严在贤首才真正完全。



天台大师他老人家创立三止三观的教义,这可以说是他从经典里面悟出来的、发明的。在那个时候,有印度的高僧到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听到智者大师讲三止三观,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给智者大师说:‘你老人家所发明的止观跟印度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教义,非常的接近。’这时候,我们中国人才晓得印度还有一部宝典叫《大佛顶首楞严经》。在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利,要从中国到印度去,只有走路、骑马,路途非常遥远,想得到这部经谈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师非常了不起,听说有这部经,当然希望能够见到这部经,给自己做个印证;看看自己发明的止观跟佛所讲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么差别?他当然非常渴望想看到这部经典,于是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每一天向西方礼拜,求感应,求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他每一天礼拜,一天也没有间断,一直到他圆寂,总共拜了十八年。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到武则天执政的时代,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谛,终于将《楞严经》偷渡到中国来。诸位要晓得,他们国家是禁止这部经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几次才成功。前面几次他将这部经典藏得很好,但是出境的时候,就像现在的海关一样有严密的检查,他被查到了,当然不准出境。毕竟他是出家人,印度是佛教国家,对他还有一点礼遇,没有处罚他,警告就是了——你怎么可以把国家的违禁品偷渡出国。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偷渡又被发现了。有这二次纪录,法师一出国,关口就特别留意。到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个方法,他把这部经典,用很小的字抄写在很薄很薄的......,大概是羊皮上,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把经典卷起来,将自己的胳膊剖开,将经典藏在里面,等伤口长好了,再申请出关。这一次没有被检查出来,其实他把经典藏在肉里面。他是用这个方法把经带到中国来。他从海路到中国广州登陆,登陆之后,他见了广州这些寺院的高僧大德们就说,他把《楞严经》带到中国来。我们中国这些法师听了就非常喜欢。为什么呢?《楞严经》的大名,已经听了几十年了,智者大师在拜经台拜了十八年,没有见到这部经典;所以他们一听说《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了,当然非常兴奋!经典在哪里呢?法师又要把手臂剖开,把经典取出来;不晓得他用什么东西将血水洗掉,就在广州从事翻译。可见得这部经典传来非常不容易!



法师是守法之人,把国家的禁品传出去了,一定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他并不逃避。经典传到中国来,在中国翻译完成,他老人家赶紧回去,向国王报告:《楞严经》我偷到中国去了,愿意请求处分。实在不得了!所以本经不像过去古大德到印度去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带来,是般剌密谛用这样的苦心,把这一部宝典送到中国来。我们今天展开经本,不能不感激般剌密谛大师。



再说译场的殊胜。译场遇到了房融居士,房融原先做过武则天的宰相,后来得罪了帝王,被降级贬官,到广州来做地方官,他正好遇到这件事情,于是他从事于译场里面的纪录‘译官’。所以《楞严经》的文字是出自于房融宰相之手;这是一代的大文学家,在所有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如果讲文字之美,《楞严经》当属第一,没有任何经本能够跟《楞严经》相比的。这是我简单的叙述,把这部经的历史介绍给诸位。



贰、略谈楞严经古今之注解



这部经自古以来注疏很多,我知道的总共有一百多种注解。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我主修的就是《楞严》,所以对于《楞严经》的注解我搜集很多,当时搜集了三十多种,都是权威的注解。现在在台湾流通最广的是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圆瑛老法师他在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他从二十五岁发心学《楞严》,就对《楞严》很留意了,一生可以说是专攻《楞严》。他在上海建立一个道场,叫做‘圆明讲堂’,办了一个佛学院,叫做‘楞严专宗学院’(白圣老法师就是楞严专宗学院的学生),由此可知圆瑛法师对于《楞严》所下的功夫。《楞严经讲义》在他七十多岁时完成的,‘经文’是老和尚讲解,由侍者明旸法师笔记。这部讲义在台湾,由于白圣老法师的提倡,所以非常盛行。如果我们对于《楞严》有兴趣,初学入门,我觉得还是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讲义》适用;因为他老人家的注解深入浅出,是一部很好的初学《楞严》入门的注解。虽然老法师的讲义仍然不能够摆脱古大德所讲的范畴,但是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明了:这一部经典确实有他相当的深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要想透彻的明了,确实很困难。圆瑛老法师他主要的依据,是明朝交光大师的《楞严经正脉》。今天我们这个科判,就是摘自《楞严经正脉》。



交光大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在《楞严经正脉》前的序文,说明他注解《楞严经》的缘起。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大概是往生的缘成熟,他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忽然想到《楞严经》自古以来注解很多,但都不透彻,没有能够真正把佛的意思说出来,他有意把这部经重新作个注解,于是向阿弥陀佛告假,等他把这部经注解完了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就准了假。阿弥陀佛走了,他的病就好了,于是注了这部大经,我们通常就称为新注。古注里面以《长水疏》为代表,《长水疏》是天台家的,依天台家的说法解《楞严》。这个不能细说,说起来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在此要了解《楞严经》是部很不平凡、很不可思议的大经,翻译成中文之后,受到中国佛教界,无论哪一宗、哪一派普遍的重视。不但佛门重视,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虽然不标榜是佛教徒,他也喜欢看佛经,特别是《楞严经》。所以《楞严经》在世法里面,这些士大夫阶级,对他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部经典的价值。



参、介绍经题



这部经,诸位已经拿到了,经典上面有科判,这是明朝交光大师所做的,就是《楞严经正脉》。那科判记在经文上面,我们一看,经文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但是,今天是开讲的第一天,按照规矩,必须把经题跟各位作个简单的介绍。



本经的经题相当的长,我们这个本子是用简略的题目,他的全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总共有二十个字。依照中国古人的说法,有七种原则安立经题。那七种呢?人、法、比喻三种;还有二个合起来,人法、法喻、人喻,这就有六种;第七种是具足立题,就是题目里面人、法、喻统统具足。本经的经题是属于具足立题:‘大佛顶’是比喻,‘如来’、‘菩萨’是人,‘密因’跟‘修证了义’、‘万行’、‘首楞严’这都是法。经里面有如来、有菩萨,如来是证了果的人,菩萨是正在修因的人,所以‘人’里面有修因证果。如果细说,‘法’里面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通常讲的教、理、行、果。‘密因’是属于理法,‘修证了义’是属于教法,‘万行’是属于行法,‘首楞严’是属于果法。‘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一句是讲如来果位上的教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是菩萨因位当中的修证,所以这个题非常圆满,非常的详细。现在按照这个题的意思,逐字细说。



一、‘大’矣哉!真心!



经题我们分为几个段落来介绍。第一个是‘大’;‘大’指的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我们容易懂,小朋友也会懂。这个‘大’不是说数量,它是一个赞美之词,赞美到了极处,没有适当的词句来赞叹,不得已用这个‘大’字。



大矣哉!赞叹的是什么呢?



所赞叹的就是一切众生的真心,包括我们每一位同修自己呀!真心就是本性,经典上常讲的真如本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



为什么一开端就赞叹这个真心?



佛在大乘经,特别是《楞严经》讲得详细,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开智慧的楞严’。‘心’包含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是我们真心显现的。佛又说了‘唯识所变’。真心现的,这个境界千变万化,像佛给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变化,心是能现。为什么会有变化呢?识在变。‘识’是什么呢?识还是心,识是心之作用。心之作用有二个,一个是能现,另一个是变现;能现法界,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我们常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个道理。称这个能现、能变的,实在说是找不到其他的名词,不得已用这个‘大’字来赞叹。这个事实在《华严》称作一真法界。



人家问你:‘什么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



能现、能变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华严经》叫一真法界,《般若经》称为诸法实相。



世尊在世的时候,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是以般若经为中心。



怎么晓得呢?



讲的时间最长。



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老人家讲经的一半时间,比阿含、方等、法华、涅槃的时间长太多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诸法’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实相’是真相。如果我们用现代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假如有人问我们:‘你们佛教经典很多,大藏经浩如烟海,这么多的经典里面说的是什么?’



我们要用很简单的词句答覆他,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他,我们‘大藏经’虽然这么多,讲的什么呢?



讲宇宙人生的真相。



一点都没错!



‘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



换句话说,佛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呢?



是我跟我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你说这个重不重要?



你要了解,你能不学佛吗?



不学佛,就是不知道自己和生活环境,那叫迷惑颠倒,这才产生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才造业受报。如果能正确的明了,就叫觉悟,就叫佛,就叫菩萨。所以佛与菩萨,是称呼对于自己跟自己环境真正明了的人;对于这桩事实不能够明了,我们称他作凡夫。如上才真正把佛法认识清楚。



由此可知,佛法确确实实超越一切宗教。佛法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真实智慧的教导,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即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佛的教导,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认识我们生活环境,这就是佛法。其他大乘经里面所用的名相很多,不胜枚举,有的经上讲‘佛性’,有的经上说‘真如’,有的经上说‘圆觉’(‘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圆满的觉悟,没有一点欠缺),其实统统说的是这么一桩事情;这在净土宗里面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这叫做‘理一心不乱’,跟华严讲的‘一真法界’,般若讲的‘诸法实相’是一个意思,相同的境界。在本经(楞严经)上,佛又说了一个名词——如来藏性,还是说这一桩事情,其实统统是讲一心,都是讲这个真心。



我们要问:佛为什么一桩事要说出这么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说一个不就好了,为什么说这么多呢?



其实这就是佛陀教学的善巧,教学的方便。我们知道佛教导的目的,是教我们开悟,因此他种种的设施,是帮助我们开悟的。众生之所以不能开悟,有一个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佛在《华严经》里面为我们一语道破。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他老人家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现在我们的德能好像没有了,一天到晚‘糊里糊涂’的过日子,问什么都不知道。到底我们的智慧、德能跑哪里去了呢?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讲,我们凡夫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著。随著妄想逐渐演变,变成了所知障;执著逐渐演变,就成为烦恼障。不但我们的般若智慧、法身的功德,被这两种障碍障住了,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痛苦,很多烦恼,也是根源于此。不说别的,就指学佛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甚至于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本人:我们常常有很多痛苦、烦恼。或年岁大了,身体不健康,一切都不方便了,眼也花了,听力也差了,要用助听器,走路也不方便,要用个手杖,这就讲的老、病之苦。我们要追究这从哪来的?什么原因而有的呢?给诸位说,他的根源还是妄想、执著。诸位仔细去研究研究,都是这两种东西,我们一身的不健康、一身的疾病,还是从这儿来的。今年新年,空总有两个大夫来给我拜年,因为他们是医生,我就跟他们谈病源、病根。我就把佛在经上讲的道理告诉他们,他们听了之后点头——是有道理。因此我们的心要是健康,身体就健康。



心怎么健康呢?



离开妄想、执著,心就健康了。



总而言之,妄想愈多,执著愈严重,那病就愈多,也愈麻烦。所以从我们迷失本性,到现在老病的痛苦,真正的根源,还是妄想、执著。要不是世尊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实在说世间没有这种智慧能够看出这个根源,因此,我们不能不佩服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能不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



这个‘心’,我们不谈真心,也不谈妄心。像《楞严经》一开端,佛问阿难:



‘心在哪里?’



阿难说:‘心在身体里面。’



被佛否定了。



又在猜想:‘心在身外。’



也被佛否定了。



阿难很聪明,我们不如他,他能想出七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想得出来?这就是《楞严经》上有名的七处征心。



佛问他这个心没有说是真心、妄心;不管说的是真心、妄心,先问你:‘心在哪里?’



找不到呀!



为什么找不到呢?



诸位要晓得真心是本性,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后,把他圆满的作用丧失掉了,只能够有部份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发生很多的偏差,称为妄心,所以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后起的作用。心遍法界,十方无尽,三际无穷,所以阿难执著在某一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错误的;如果离开执著,那就对了,佛就会点头了。



为什么每说一个地方,佛都反驳他呢?



就是他执著。



执著是局限在执著范围之内,范围之外还是真心所现的,所以心是法界本体。现代哲学讨论的中心命题有本体论、现象论,‘心’是属于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换句话说,宇宙之间一切万法都是从这里生的,都是从这个地方变现出来的,他是能现、能变。佛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迷的时候,佛给他取个名字叫‘如来藏’;‘藏’是藏的意思,‘如来’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就是藏在迷情里面,所以就叫他如来藏。我们修行就是把这个迷情淘汰掉;开悟了,就叫做‘修证了义’。‘了’是明了,‘义’是义理,也就是事实真相。



要怎么修才叫‘了义’呢?



怎样修叫‘不了义’呢?



我们学佛的同修,假如在这一生当中要有成就,这是我们关键的一个大问题。你要是‘了义修’那就快了,那这一生决定成功,会开悟;如果你修的是‘不了义’,这一生开悟就没指望了。由此可知,‘了义’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到底下再给诸位细说。



在因地的时候就叫菩萨;正在修学还没有证果,向这个目标、方向努力精进。‘菩萨’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有情。他是有情众生,烦恼、妄想、分别、执著,他都有,但他现在往觉悟的路上走;妄想、情执虽然没断,但是他走的这条路不错,我们称他做菩萨。果地上,我们称他做‘首楞严王’。他真正开悟了,诸法实相真正明白了,在楞严会上就叫他证得首楞严王;这一部大经最重要、最微妙的就在这里,佛在此地用一个‘大’字来赞叹,来赞美他。如果再观下面题目里面的细节,‘密因’就是大因,‘了义’就是大义,‘菩萨万行’就是大行,‘首楞严’是大定;所以‘楞严大定’,这也为我们显示出修行,特别是在大乘佛法里面,关键是在定,这是我们同修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的。由此我们能够推想得知,凡是与大定有妨碍的,都是不了义。了义不了义,在这里我们总算能够区别出来,辨别清楚——帮助你得大定的是了义,妨碍你修大定的是不了义。由此可知,了义与不了义,实在是贯穿所有的法门。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大的来说,在中国佛法大小乘十个宗派,会修的都是了义,不会修的都是不了义,这个要认清楚,认明白具足这些道理,所以这部经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大经,他一切都大。前面跟诸位说过,教具足四大类——教、理、行、果。‘密因’是理,‘了义’是教,‘万行’是行,‘楞严’是果,我们受持这一部经,这是古大德所说的,依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而《楞严经》里四种清净明诲,是修真实了义的大根大本,是本经最重要的一段。



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应香港佛教同修的邀请,在九龙、香港两个地方讲《楞严经》,每天讲,连续四个月。当时香港有一位大德——海仁老和尚——那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这位老和尚专攻《楞严》,香港佛教界称他作首楞严王,是楞严专家。我那时候在香港讲《楞严经》,特地到大屿山去参拜海仁老法师,我跟他有这么一面之缘,第二年他老人家圆寂了。那时他问我:



‘你学《楞严》这么多年,也讲了好几遍,《楞严经》里面,哪一卷最重要?’



海老是教宗《楞严》,但他是参禅的,就参禅的人来讲,第六卷最重要,这个清净明诲是属于第六卷后半部。



第六卷前半部呢?



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学禅这一部份最重要。



如果念佛法门修净土的呢?



那就‘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重要。



如果是学教的呢?就是研究教理的。



那可以说《楞严经》从头到尾都重要。



所以你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楞严经》都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清净明诲’这一段,无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不管你盖什么样的房子,地基是一样的,都要打得很坚固,建筑物才能盖得成功。所以这一段经文,是所有大乘修学了义的根本。因此修学佛法的同修,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管你学禅、学教,或者是念佛、学密,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舍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可以断定说一句话——你不会成功。你要想真正修成功,这一段经文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特地选了这一章来供养诸位。现在念佛的同修多,念佛总希望得念佛三昧,总希望这一生决定往生;念佛三昧跟决定往生,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有很多人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呢?



这个基础没有啊!所以我们要找出病根在哪里?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在哪?找出来之后,我们把这个因素消除,我们修学的目标才能够达到。以上是‘大’的意思。



二、佛顶——楞严经



‘佛顶’,是表法的意思;法就是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教、理、行、果。这部经里面所讲的法,跟一般经典所讲的法不一样,有很大的不同。



古德说:《华严经》、《法华经》好比是佛的全身。



这一部呢?



是佛的头顶。



换句话说,这是极力显示这一部经在大乘佛法里面的殊胜,在大乘佛法里面的地位。《华严》、《法华》是佛的全身,《楞严》是佛的顶,所以经典圆顿到了极处;圆是圆满,顿是顿超,绝不在《华严》、《法华》之下。



‘佛顶’是最尊无上,用以显示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法门。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直截了当成就无上的菩提。



佛在这部经上为我们显示,‘佛顶’最妙没有人能见到。



为什么见不到佛顶呢?



佛顶放光,所以你看不清楚佛顶究竟是什么样子;看不清楚意思就显示:这一部经典法门是最妙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能完全透彻的明了。这是用‘佛顶’二字来比喻,来显示。



三、如来密因



‘如来密因’,‘密’是秘密的密,‘因’是因果的因;如果用三因佛性来讲,这就相当于正因佛性。



什么叫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就是讲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性是我们成佛的正因。《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是我们修行证果真正的因素。佛菩萨给我们讲本觉本有——本觉人人都有;虽有,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结果是迷而不觉,本来是觉,现在是迷了。在《楞严经》里面,佛说这是二种根本里面的根本。哪二种根本呢?第一种是‘成佛’的根本,成佛是它。第二种呢?是九法界‘流转’的根本。我们用真跟妄来说,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真跟妄,或者讲迷跟悟,九界众生是迷,佛是悟;迷、悟,真、妄都是它,这才叫密因。



这个密因在哪里呢?



我们要找不到这个根本,那用什么东西修呢?



如果修错了,这就很冤枉,我们这一生精神、光阴都会白白的浪费掉,那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把根本找出来。



但是许许多多学佛的人没有去探究这个事实,虽然讲学佛,并不是真正在学佛,真正学佛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告诉我们这就是讲的‘真心本性’。



在哪里呢?



佛说:近就在我们六根门头。从近处说,就是我们六根门头。从远大来讲呢?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所以远该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



我们现在修学从哪里下手?



佛在本经教给我们,就从六根门头下手。



交光大师为什么说古来大德注的《楞严》他不满意。他什么地方不满意?他有个道理:就是古来大德因为听了过去印度这些高僧跟智者大师所说的——《楞严》所讲的跟智者大师发明的三止三观非常接近,于是古大德就用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这是交光大师不满意的地方,他觉得《楞严经》真正的意思没说出来。他怎么个解释呢?他完全把天台的止观撇开了,就是以《楞严经》佛所讲的来说明《楞严》,这的确是不一样。因为三止三观没有离开心、意、识,而佛在本经里面教我们,确确实实不用心、意、识,是离开心、意、识用根中之性。交光大师提出来‘舍识用根’,这个思想、见解跟天台大师就完全不同了。新注立论是依据佛在《楞严》上的开示,所以他的注解,值得佛门四众弟子敬佩,他就是提倡‘舍识用根’,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譬如我们凡夫眼见色,用什么见呢?用眼识;耳听声,用耳识,这个大家学过一点‘唯识’都知道。我们用六识,不晓得用六根之根性,这是佛在《楞严》上指点我们的,不要用识。识是什么呢?识是分别、执著。六根分别外面六尘境界,就叫做六识;意识分别力量特别强,七识末那执著的功能特别盛,阿赖耶是第八识,含藏一切种子,所以叫染污识,把我们的真如本性,染污了、障碍住了,这叫做病根。因此,真正修行圆顿的成就,用这个方法达不到,佛教给我们另外一个方法——用根中之性。换句话说,我们见色不要用眼识见,用见性见;我们听声音不要用耳识去听,用闻性去听。也就是说,我们假如会用六根的根性,那就真正把‘首楞严’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了,你这一生当中必定有非常伟大不可思议的成就。其实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这一个原理上呢?《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是大乘佛法启蒙入门的教科书,菩萨开宗明义就教诲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大乘佛法呢?他教我们三点:一、离言说相,二、离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词术语,三、离心缘相。诸位想想这三离就是《楞严经》上的舍识。这三种离了,那用什么呢?当然是用‘根中之性’嘛!这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名词不相同,内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修学原则,这就是‘舍识用根’。



‘密因’,为什么佛把这一桩事情说做密因?



它有很深的涵义。一般小乘根性的人,执著的心特别重,佛说这个‘密’就是破小乘坚固执著的过失。又说了一个‘因’,‘因’对什么人说的呢?是对于大乘圆教狂慧人所说的。有一类自以为是大乘圆融、无碍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怎么样呢?不认真修行,这个就是‘有解无行’。佛特别说个‘因’——你修因不圆满不能证果,解没有用处;解了以后一定要去实行,要真正把它做到。只懂得一点佛法,不能认真确实去做到,这是大乘圆教狂慧人的过失,所以佛特别提醒他修因的重要,因此用‘如来密因’。



《楞严经》里面讲三种大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是阿难请教世尊提出来的。因为阿难他听经听得最多、最完整,他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几乎都没有漏失,每一会都参加,因此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些名词他很熟,所以在这一会上又提出这三个名称,他不晓得如来所修的,是叫做‘首楞严大定’。这首楞严大定,阿难没有听过,所以他问这三个意思,‘如来密因’也就是答覆阿难尊者这个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个‘妙’字——妙奢摩他——表示不同于一般经论所说的奢摩他。‘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止’就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止息住,所以有一点跟天台家讲的止观那个止接近;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还不是,比那个止的功夫还要进一层。刚才说过了,其差别主要就是用心不一样。天台止观‘用意识心’,佛在此地讲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虽然也是止观的意思,但它是‘舍识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天台止观是用六根六识,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实在是不一样,这是研究《楞严》,先要搞清楚的。



四、修证了义



‘修证了义’,这在三因佛性里面相当于了因。‘了’是明了,换句话说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够明了,有了真智慧才能够真明了。因性起观叫做‘修’,禅宗里面常用的术语叫‘观照’,这叫真修。



什么叫做观照?



观照的意思: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眼睛能够看到的一切,都叫做色法;耳所听到的音声,都叫做声法;乃至于我们的意(心里会想),起心动念我们都叫它作法。六根所对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对六尘,如果不用分别、执著,也就是像马鸣菩萨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离言说、离名相、离心缘,这就是‘观照’。换句话说,像前面讲用根性就叫观照,用意识就不是观照,这就是教我们用‘见性’见。《楞严经》对于这个问题,的确说得详细,就是见性见佛讲了十段——十番显见。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用见性,舍离眼识,这叫观照。换句话说,眼见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观照;假如我们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了,这个观照就失掉了。观照是慧,失掉观照是迷;观照是悟,失去了观照是迷。迷悟在这个地方啊!佛实实在在慈悲,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训练观照,因为我们观照丢掉太久了,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不知道再用这个方法,现在要回转过来。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用观照,我们会用了,那就叫菩萨。‘观照’功夫得力了,真有力量了叫‘照住’,这是观照有很深的功夫。照住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已经得定,在禅宗里面讲,他得了禅定;在净土里面讲,他得事一心不乱。‘照住’之后功夫再进一步叫‘照见’。你看《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照见了。照见就是禅宗里面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净土里面的理一心不乱,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说的名词各不相同,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不要执著名词,要离名字相,要晓得不管怎么个说法,都是说这一桩事情。佛说种种名相,他的目的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都是假的,何必去执著、去争论呢?没有意思!只要说的是一桩事情,怎么说都可以。佛陀他的真正用意是教我们离名字相,所以一桩事情他不说一个名相,说了很多名相;说一个怕我们执著,说很多我们就可以不执著,知道是说同一桩事情。



我们晓得什么叫观,什么叫照。眼见色,叫观照;耳听声,也叫观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叫观照,就用这一个名词来代表。《楞严》所提倡的就是以观照为真修。这个人真正用功在哪里呢?我眼见色、耳闻声,学什么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心里不动心。样样清楚是慧,不起心动念是定,这是定、慧等运。定、慧双修在那里修呢?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就在这个里面修观,这叫真修行,这叫真会用功。



用功最方便、最善巧的,《楞严》里面举出二十五位菩萨,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修行的榜样,这就是二十五圆通章。在示范里面,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示范的是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为我们示范的是念佛圆通章。但是二十五种方式里面,最圆满、最善巧、最殊胜的,无过于大势至菩萨念佛,与经里面讲的理论、原则、宗旨,圆满密切的吻合,而且非常好修。我们见色、闻声怎么不起心、不动念呢?见到外境,阿弥陀佛!听到音声,阿弥陀佛!统统转到阿弥陀佛上去了。这个方便啊!如果我们不念阿弥陀佛,见色、闻声会打妄想,这个妄想很不容易止住。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就妙了,所有一切起心、动念,全归到一句佛号上去,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分别、执著、妄念。这个方法妙极了!所以大势至菩萨与他志同道合的同修同伦,都是修这个法门——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这一个法门,不用第二个法门。‘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是什么?就是照见。功夫达到究竟圆满,成就圆满的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这个方法,比其他二十四位,包括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还容易、方便,尤其是特别的稳当、快速。所以修净土的,《楞严经》最重要的部份,真正的精华,就是‘清净明诲章’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二段经文,对我们今天修行人来说非常切要,对我们关系很密切,我们能够掌握,能够依照这个修行,我们念佛成就念佛三昧,是真的有把握。所以这个修跟其他修的方法真的是不一样,它以观行为修,不是历事造修;历事造修时间就长远了。佛在大经常讲,菩萨从初发心要修行成佛,须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级。这一句话我们要听清楚‘菩萨造修’;我们是不是菩萨呢?不是菩萨。我们没份哪!什么样才是菩萨呢?是不是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呢?受了菩萨戒,你自以为是菩萨,诸佛菩萨不承认你是菩萨啦!那么菩萨的标准是什么呢?《楞严》是大乘圆教,《华严》、《法华》,乃至于《无量寿经》都是大乘圆教,大乘圆教菩萨最低的标准,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最低的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的条件,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断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这里算起。那么我们受菩萨戒了,八十八品见惑有没有断尽?我不说别人,说我自己一品也没断。所以假菩萨啦!佛教里有一个名词叫‘名字菩萨’,就是有名无实;受了菩萨戒有名无实,真实的菩萨要断尽八十八品见惑。可见得不容易、不简单啊!正因为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自己不行,这才跟著大势至菩萨学。有什么好处呢?带业往生啊!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呀!这就是这个法门的好处,除了这个法门之外,假的怎么修也变不成真的,唯独念佛是承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只要我们目标、方向不变,假的会变成真的。‘带业往生’其他法门里头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经论,十方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这真是慈悲到极处啊!诸佛菩萨看得清楚,不是这个法门,我们末法时期业障深重的众生,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但是,你采取这个法门,就算再重的业障都可以成就;不但可以成就,假如你理论通达,方法明了,依教奉行,还可以取得很高的品位,连上三品都有份。真正是非常稀有的一个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讲‘修证了义’,不要按菩萨的阶级,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当中就圆满了,就成就了!这真是求之不得啊!我们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大家都是过去生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久远劫种植的善根,善根非常深厚,我们这一生当中,才会遇到这个法门,才会相信这个法门,才会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在这一生当中永别三界,圆成佛道,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成就,这是过去的善根,现前阿弥陀佛、十方如来威神的加持,所以不是普通人;佛在《无量寿经》讲这不是普通凡夫,都是很了不起的人,诸佛菩萨都很赞叹、都很佩服。



那么‘修证了义’,依照古大德的讲法是:解六结、越三空。这个说法正如前面所说的,对于修禅的人来讲,非常的有效。理论虽然不错,实际上用功,确实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六根,每一个根有六结,六六三十六个结,虽然根结有这么多,实际上只要从一根下手;换句话说,一根解除,六根就圆通了。单是一根的六结,就相当不容易。这六结:一动,二静,三根,四觉,五空,六灭,愈往后面愈难。咱们不要说这六个了,就是第一个,你能不能把它断掉?能不能把它解开?‘动’,简单的说‘起心动念’。所以禅宗是从禅定下手,得到了定,第一个‘动’这个结解除了;它在定中,是‘静’这个境界。那么解第二个结就不容易了。假如第二个结解不开,住在‘静’里面,他的果报就在四禅天,出不了三界。必须六个结都解开了,才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这个说得简单,做起来确实困难。



民国初年,倓虚老法师可以说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师,他老人家住在香港几十年,也在香港圆寂,老人家高寿,九十多岁才往生的。他曾经讲过他一生当中所见到的,所听说的,修禅的人得定的,他见过,听说过;修禅得定,入定七天、半个月、一个月才出定,这个定功相当之深;至于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一生当中,不但没有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得定的人果报在四禅天,看他定功的浅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更深的就到无色界四空天去往生了,但是出不了三界,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他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真正往生,临终不生病,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一生当中,亲眼看见的就有二十多个人,听说的那就多了,那这个数字他就没有计算。亲眼看见的二十多个,预知时至,临终没有病苦,站著、坐著走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种人往生可以说是我们见到之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由此可知,净宗的成就确确实实比禅宗来得容易。



因此‘修证了义’,就我们念佛法门来说,就是本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就是‘修证了义’,就是修了义、证了义。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都摄六根呢?这是个问题。我们不晓得怎么样都摄六根,那你就想到底下一句‘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必定都摄六根。怎么样做到净念相继呢?都摄六根就净念相继。所以这二句可以互相做注解。我们真正用功著重在最后这一句。我们念佛的人很多,大家都念,你符不符合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了义’的标准。‘净’是心地清净,如果我们念佛还有杂念,这就不清净了,这就不是净念了;‘净念’一定是不怀疑、不夹杂,没有一个杂念,这个才叫做净念。‘相继’就是不中断、不间断。由此可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们: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这样念必定‘都摄六根’,那个都摄六根,你就不必去问了,也不必去想它了,自自然然六根都摄了,所以这个是念佛人‘修了义’。



‘证了义’呢?依照净宗的讲法,采取《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证了义,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证了义’,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借其他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我们在很多地方,听到有人主张禅净双修,那就是借重禅来帮助;有人主张,密净双修,一面念佛,一面还持咒,借用密宗来帮助,这就是要借重其他方法来做助修。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用不著!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不借任何方法来帮助。净宗所说的正助双修,这个正修是持名,助修还是持名,莲池、蕅益大师,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所以‘修证了义’扣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实在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这个确确实实是净宗的修证了义。



五、诸菩萨万行



‘诸菩萨万行’,在本经里面讲,可以说是缘因助修。我们讲三因佛性,‘如来密因’是正因,‘修证了义’是了因,‘诸菩萨万行’是缘因,这缘就是助缘。在净土法门里面,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他说,他与五十二同伦(志同道合),统统都是专修这个法门,特别指的是持名念佛;初发心一下手,就采取这个方法。当中经历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统统用持名,不需要用第二个方法。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一句六字洪名就圆满的证得了。这在大乘所有法门里面,确实是最殊胜的;不但最殊胜,最快速,也是最稳当的。五十二个阶级,也要略微说说,这是属于佛学常识,特别用在历位所修,就是像我们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按部就班的来修学。可是各位要知道,净宗不是按部就班的。净宗法门不但是圆教,而且是顿教;‘顿教’是顿超的,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阶级,向上提升的,它是圆顿的法门。‘十信’,在《楞严》教义里面说‘全根力而植佛种’,‘根’是五根,‘力’是五力。也就是说圆满的五根、五力——大乘成佛的种子,这叫信位。‘十信’,在《华严经》上没有地位的。为什么呢?十信位的菩萨道力还不够,进进退退不稳定,所以他没有地位。‘十住’呢?这就有位置了,他有地方可住了;大乘佛法叫法身大士,是从‘初住’菩萨说起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住如来家,真正称得上是佛子了;他跟诸佛如来,智慧、德能可以说完全相同,在唯识里面称为同生性。明心见性是同生性,没有见性之前是异生性。同、异简单的讲,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佛如来用根不用识,初住以上的菩萨,也是用根不用识,这相同的;‘十信’位的菩萨,是用第六意识,跟我们一样用意识心,也就是用妄心。初住以上用真心,佛用真心,他也用真心,这个心相同。我们用的是妄心,妄想心跟佛菩萨不一样,所以称为异生性,不能成为真正的佛子;真正佛子用心一定要跟诸佛相同。再往上提升就是‘十行’,‘行’是修行。心同佛,愿同佛,修行也要同佛。十行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修六度,我们凡夫眼睛里看,没有利益自己,只利益别人,所以往往对六度的修学,都不是很情愿,不是很认真的去修学,原因就是并没有真正了解六度的真实意义。其实广修六度利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为什么呢?一切众生跟自己有密切、不能分割的关系存在,这个诸佛与大菩萨知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凡夫在迷,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所以如来果地上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凡夫只知道自己的儿女、儿孙跟自己是一体,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见了性就知道了。为什么呢?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确实体是一个,是相同的。所以佛菩萨的慈悲(世间人讲的爱心),他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清净的;他没有污染、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是菩萨。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这个里面的理很深,事非常之广。



再往上,智慧就更高了,事、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这个时候能将所修学一切功德利益,全部回向给一切众生。所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菩提是正觉;‘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把自己我、法二种执著全都突破了,也可以说二种执著都消除了。往上再提升,那就是圣位的菩萨了,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十圣就登地了。地上菩萨的境界,跟如来果地上是非常接近,念念与真如本性相契;十地修满,实在讲就是成佛了。虽然成佛,并不在佛位,我们称他做后补佛,称他为等觉菩萨,哪个地方他的缘成熟了,他就到哪个地方示现成佛;所以这是菩萨最后的一个果位,破一分生相无明,成就究竟圆满的大觉,这就入了佛位。



圆顿的根性,最重要的是在初发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可以说他在菩提道上修行,确实一帆风顺。怎样保持初心不退呢?这实在是关键的问题,这里面有因、有缘,因是自己深厚的善根,这个善根确确实实成熟了,这是真因。‘善根成熟’我们说得浅显明白一点,就是你这一生当中了脱生死、圆成佛道的机缘成熟了。诸位想想这多么可贵啊!无始劫来的修学,这一生当中成熟、成就。在这个时候,一切诸佛菩萨统统都来照顾你、帮助你,这是缘;缘殊胜啊!有胜因再加上殊胜的缘,你成就了——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成就。那么话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确实是没有怀疑的。诸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啊!这个问题关键的所在,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缘’是不是真的成熟了。



什么叫真的成熟呢?真成熟的人是什么样子呢?



我再告诉诸位,真正因缘成熟的样子是傻傻的、呆呆的。他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底,问什么都不知道。



问世间法……,不知道!



问佛法……,也不知道!问其他事情,他也不知道!



这就是因缘成熟的人。他这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叫‘老实念佛’。他能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这个人是真正因缘成熟了。



什么人因缘没成熟呢?



问世间事,都知道!



问佛法,也都知道,无所不通,到临命终时还要生病,还有痛苦……,他往生不可靠啊!纵然有人助念,也未必真的往生,那就缘不成熟。所以诸位要记住,真正因缘成熟了,这个人老实了;也就是真正一心专念,因为他明了,这个法门得来不容易啊!得到之后,要不把它紧紧抓住,那一生当中不能往生,这多可惜!



凭什么能往生呢?



刚才讲过‘净念相继’,就这四个字,你把它做到了,决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就是诸佛菩萨打妄语!哪有这个道理呢?再说得明了一点,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



成佛之行——祖师的典范



我们看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参禅、学教,样样都通达,学得很多,到晚年,他觉悟了,他知道生死事大,往生要紧啊!禅也不参了,教也丢下了,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到底,他成功了!那叫真正觉悟,真正回头啊!我们看晚近最著名的莲池大师,在他年轻的时候,学教、参禅,他样样都通,晚年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他不再搞了;诸位看《竹窗随笔》,就能够看到他修学的经历。蕅益大师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他在天台宗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律宗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有人称他律师,他对戒律很有研究,到晚年统统丢掉了,也是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他成为一代祖师。近代的印光大师,他宗、教通不通呢?你们念念《印光大师文钞》就知道了。他早年在普陀山住在藏经楼三十年,平常看的经就多,所以这一部《文钞》里面引经据典,我们才知道印光大师,每一宗的教义他都通达了,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寺专修净土。诸位如果到大陆去观光旅游,你到苏州去看看,印祖他的关房(很小),他念佛的地方,还保持他老人家在世原来的样子,没有动;他的小佛堂里面,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一个厢房,一本阿弥陀经,其他什么都没有。佛堂的陈设那么的简单,可见他心专,没有杂念了。这就是缘成熟的样子。无论是出家、在家,一生当中圆满成就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这是值得我们警惕、效法的;尤其是我们生在现代这个乱世。



有很多同修来问我:我们台湾安不安定?大家很关心!



这世界上,哪个地方安定呢?



找不到啊!最安稳的地方还是西方极乐世界啊!而且西方极乐去还很容易,我们现在想移民到外国,不太容易,相当困难;到外国拿一个居留权,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啊!要到西方世界拿永久居留权,是很容易的一桩事情,刚才讲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拿到了,决定得生。所以是真正圆顿根性的人,他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呢?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这就叫圆满的智慧;一心一意专修,那是最大的福德。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之人,就是老实念佛的人,我们决定不可以轻视。



六、首楞严



‘首楞严’,是音译过来的,这是大定的总名。如来在果地上所证得的大定,不叫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而是叫做‘首楞严’。当然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也是定,不过不是圆满的定,‘楞严’是圆满的大定。



那么我们要问:‘首楞严’大定究竟是什么呢?



《楞严经》上二十五位菩萨(就这二十五圆通章)所修的都是楞严大定。换句话说,这种定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定,许许多多的法门都能修得,并不是特定执著哪一个法门,才能够修成楞严大定。观音菩萨代表禅,可以修得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念佛也能够修成圆满的楞严大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必须要明了的。要肯定认清楚念佛三昧就是真实圆满的楞严大定。



‘首楞严’这句梵语,释迦牟尼佛自己在经上,为我们解释叫‘一切事究竟坚固’。古大德根据佛这个说法,为我们加以注解,说这是‘穷澈诸法根底本源’,也是禅宗里面常常标榜的‘彻法底源’。‘彻’是彻底,究竟彻底的明了通达。‘诸法’是一切万法。如果一切万法的根源,真的都明白了,都清楚了,这时候才见到法法无非实相啊!中国禅宗,在过去大彻大悟的人,确实是不少,代代几乎都有彻悟之人,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过,达到这个境界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真有。见到诸法实相了,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们大大的不一样了。我们凡夫是用生灭心、妄想心。生灭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反覆的用这个。因此,我们观察宇宙人生是什么现象呢?生灭的现象。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的现象。假如‘彻法底源’了,他看法就不一样了;他看一切万法,跟我们恰恰相反,他看的是不生不灭,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世间相常住’。



我们看是无常,怎么他看是常住呢?



是真的。



见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我们大小乘经上常讲的‘入般涅槃’。般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是大乘佛法里常讲的‘入无生法忍’,‘法’是一切万法,‘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忍’是同意、认可;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他点头同意了。他为什么同意呢?他见到了,佛所讲的没错,确确实实是事实,这是证得‘首楞严’的境界。我们自己有没有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证得,实在讲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反省一下就晓得了。我们看这个世间,是不是还是生灭相?如果看的现象是生灭相;那没有证得,依究是凡夫的境界,如果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那就入了首楞严的境界了。佛,实在讲非常慈悲呀!世间许许多多的现象,佛在《楞严》给我们讲了它的真相。譬如说‘七趣原无’。《楞严》讲世间法,讲得特别详细。通常大乘经上讲六道,《楞严经》讲七道。七道从哪里来的呢?六道我们晓得有天、阿修罗、人三善道;另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七道是仙道,仙道原本是分在天、修罗、人这三道里面,《楞严经》特别把他们提出来,单独说一道。《楞严经》讲七道的经文很长,说得比其他经典详细,特别是地狱道讲得最详细;地狱这一道文字几乎占七趣经文的一半。



佛为什么把地狱说得这么详细?



这是他老人家慈悲到了极处,惟恐我们不小心堕到地狱。地狱堕进去很容易,出来很难,因此讲得很详细,是叫我们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误堕地狱,入了非常非常的麻烦。佛菩萨虽然是大慈大悲,时时刻刻想救护我们,但是地狱众生不容易救护,诸位要是认真念念《地藏经》,就可以体会到一些。



本来没有六道,这是真的。



六道从哪里来的呢?



‘六道’从我们迷失了自性之后,变现出来的幻象。



我们用个比喻说:‘梦’本来没有。



这是我们同修们都会承认的。



‘梦’是假的、没有的,可是你晚上有没有做梦呢?



真的在做梦。假如这个梦做得很长,没有醒过来,那梦里头真的有苦、有乐啊!醒过来才晓得,这原来是假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六道就是这样的,堕落在六道里头没有超越,就是在做大梦。所以佛在大乘经上讲‘梦幻泡影’,很有道理啊!哪一天一下觉悟了,超越六道了,才知道做了一场大梦。



六道轮回,这是梦境;做了一场大梦,这是真的。但是你不觉悟。你就没有办法摆脱。



梦虽然是假的,在梦中确实有苦、乐的感受,这个苦、乐的感受是真实的;就像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身心所受的是有,不能说它没有,真的是有五阴炽盛魔。‘魔’是折磨、伤害、破坏;五阴是色、受、想、行、识。所有一切的障碍、魔恼(烦恼),把它总归纳,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楞严经》也说得特别详细,每一类给我们说了十种,一共是五十种阴魔,我们要认识它。真正能认识它,纵然魔境现前,我们也不会受影响,不会伤害我们的道业。



怕的是什么呢?



我们不认识它;不认识它,就会被魔控制了,就要上它的当,我们的道业、修行就受它的障碍。如果认识它、明了它,它不会伤害我们,也阻挠不了修行,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定要预先认识;因为这是每一个修行人,此界、他方没有一个例外的,在修行路上都会遇到的。



为什么我们会遇到呢?



因为我们这个身是五阴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识;既是五阴身,怎么能够说遇不到五阴魔呢?所以遇五阴魔是必然的,这个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我们要认识它,要明了它;也就是常说的,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佛给我们讲的四无碍法界,无障碍啊!特别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我们把《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说的事理真正明白透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境界不难契入了。契入的方法,我们还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用大势至这个念佛法门是比较容易,也非常稳当,一切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在劝导我们、勉励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他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是说得‘究竟坚固’,始终不坏的首楞严的意思。



经题合起来讲,这是释迦牟尼佛首先对这个法门发大赞叹——用‘大’字来赞叹——赞叹我们的真如本性,把它比做佛的头顶;这个意思就显示这个事理,以及修学的方法在大乘法里面至高无上,是如来的密因,是修证的了义,是诸菩萨无量的行门。无量的行门,以我们念佛来讲,蕅益大师说得最具体、最明了。他说:‘一句阿弥陀佛,圆摄五宗,该罗八教。’‘五宗’是讲禅宗。禅宗六祖以后,分五个支派,所以五宗就是代表整个的禅宗。‘该罗八教’,换句话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圆圆满满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这就是‘诸菩萨万行’。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诸菩萨万行统统修圆满了。这个不可思议啊!这是真的。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过去学《楞严经》,以及早年讲《楞严经》,都没有注意到,都是把他当一般的经文忽略过。到什么时候才醒悟过来、觉悟过来呢?是看到净土五经,忽然之间觉悟了。净土五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大师从《楞严经》里头,把这一段经文抽出来,编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他这一提出来之后,我就明了了,再仔细把《圆通章》念几遍,发现这一章的经文,它不但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的中心、精华,印祖把它编到净土里面,这一章经文,就是净土宗的心经。我们平常念的心经是《般若心经》,诸位要晓得,那是《大般若》的心经,《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念佛法门的心经;不但是念佛法门的心经,实在讲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诸位是愈念愈能体会,愈念愈明白,这体会、明白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开悟。你只要一味的念去,你必然能够体会到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的精华。实实在在它能够指导一切修行人,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就是它精华所在之处。上包括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界众生,这一段经文平等普度;这还得了吗?这是很多人没有体会到、觉察到。说实在话,要不是印祖这一招,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一段经文,它这一提示,我们才看出来,才觉悟到这个不容易,实在是难得。



诸菩萨万行,我们如何来圆修?我们明了了,才能够真正契入首楞严之果。



首楞严的果什么时候得到呢?



往生不退成佛就得到了。



所以我们不要急著现前得到,现前要著重在修因——修证了义,我们著重在这边,不久的将来,一定证得首楞严的大果。



七、经



‘经’字是通题,常常讲经都说到,一般讲法包含著贯、摄、常、法四个意思,我们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



肆、四种清净明诲



现在我们看《楞严经》里面重要的一段——《清净明诲章》。



《楞严》全经的中心是二段经文,第一是《楞严经》第五卷最后一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另一段是我们今天所选的,第六卷最后的《清净明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这一生修学,圆满成就《首楞严》的总纲领,总指导原则;而这一章是重要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



《念佛圆通章》里面修行的关键是‘净念相继’。这个‘净’的标准如何?这一章就是讲一个净字,为我们讲‘净念’的标准。



古德劝我们念佛,常说‘持戒念佛’。在三无漏学里面,因戒生定,因定开慧;《首楞严》是圆满的大定,当然,它的根基是‘净戒’——戒律清净到极处,才能够证得圆满的大定。因此佛菩萨悲心特重,教导一切众生。如果你真正觉悟了。



什么叫真正觉悟呢?



我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决定要往生净土。



你有这个见解,有这个愿望,这叫做真正觉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假如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想去,有的时候还不愿意去;这个没觉悟,这就是刚才讲的‘缘未成熟’——半信半疑,又想去,又不想去。真正想去的人,真正想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人,佛就把这个净戒的标准给我们说出来。如果不是这个标准,那么换句话说,你所修的依旧是六道轮回里的福报,所谓是‘世间有漏福报’,来生享福。



来生享什么福呢?



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做大官的、发大财的……,享这些福。



我们要把眼睛睁亮一点,看看这些做大官、发大财的,是不是真正在享福?今天我们看一看,我们也看明白了,他们实在没有福报;因为财发得太大了,就有许多人找麻烦,又怕强盗,又怕小偷,防不胜防;再看那个绑架,都是找有钱的人,像我这没有钱的人,人家不会绑架的。有钱,苦不堪言!这财不是好东西。那做官呢?在台湾,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哪一个做官好受!日子都不好过。我看到这些现象,才不敢做官,也不敢发财。所以这个世间有漏的福报,不是好东西,还是认清楚,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遵照佛陀的教训,认真的来修学。



所以《楞严》不仅是对禅有重大的帮助,它对大乘佛法,任何一个宗派、法门,都给予最基础、最扎实的修学开示,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修净土的人特别要重视,《楞严经》上这二段经文。



一、修行最重要的纲领——戒·定·慧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尊者,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佛叫著阿难,就是叫著我们,真正发愿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戒律。现在佛教经典我们编辑成为三藏经典,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当年在世,对于戒律讲得很多,常常教训弟子。所谓‘修行三决定义’,即修行三个最重要的原则,最重要的纲领,这是佛常说的。这‘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学,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地佛说的言语非常简单,但是含义是无量的深广。



所谓‘摄心为戒’的戒,真的不一样。大乘,‘戒’是净的意思,没有比此地要求得严格,要求得圆满;如果不能摄心,就不叫做戒了。



一定要摄心;什么心?



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



《无量寿经》在经题上,也是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所以经题上,戒、定、慧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同时也三宝具足。三宝是我们真正归依处;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



学佛,学的是什么?



就是学这三桩事情。



所以诸位要知道,三学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三学,这一定要认识清楚。



学佛入门,先传授三归依。



传授什么呢?



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纲领有三条,我们叫三归依。‘归’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以往迷惑颠倒,现在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来,这叫归,回归。依真实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觉,这叫做‘归依佛’;佛是正觉、佛是觉悟、佛是智慧。换句话说,以前我对人、对事、对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现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来判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会做得恰到好处,圆圆满满,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觉,依靠智慧,这叫做归依佛。过去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这个错误的就是迷。我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回归),我要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这叫做‘归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归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远离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甚至于现在身体的污染——回归到清净。我们要清净心,我们要清净身;身、心清净,这叫做‘归依僧’。所以佛法修学一入门,就先把这个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归。‘三归’大家要记住:一、归依佛,觉而不迷,二、归依法,正而不邪,三、归依僧,净而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过大戒的,都可以为大众传授三归。这出家人给你传授,你接受之后,他给你做证明,你曾经受过三归。



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归呢?



关键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从今而后,思想、言行、动作,一定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正的三归弟子,是佛的学生。若是受了三归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是样样污染,那就错了!那你到佛门来受三归;受的什么三归?受到的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怕你的迷、邪、染还不够多,还要再受一次,那还得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诸位同修统统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听说我们这一会,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归,我今天在此地,都传授给你们了。这个要知道,这叫真正的传授,那个三归证书不重要,是你心地里头真正回头,这个重要,这是诸佛菩萨承认的。



千万要记住,受三归依是接受佛法修学最高的三条指导原则,不是说归依某个法师,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颠倒。你明明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某法师。‘归依某法师’是邪知邪见,迷而不觉;你迷上这个法师,喜欢这个法师;又分别那个法师,我就不喜欢他,我不归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见,你是邪知邪见,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你已经染污了、不清净了。所以说归依某一个法师,又认为这个法师是我的归依师,给诸位说你归依的决定是迷、邪、染,你对三归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法师是代表僧团,为你传授三归,你接受三归之后,住持三宝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对了。要确实明了,这个传授三归的法师,他是僧团的一个代表人,他传授,他做证明你是三宝弟子,千万不要搞错了。



如果说归依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归依师,那个不是我的归依师,将来你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不要以为我在这里吓唬你们。



为什么有这么重的罪业呢?



因为僧团是和合僧团。



你们看戒律,我们会讲到不偷盗的戒,这个是盗僧团里面的物品,结罪最重。为什么最重呢?因为僧团不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出家人,统统都有份;那你结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堕落也重。



僧团是和睦的,是一体的,如果分别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我师父,你在那里分化僧团,你在那里破坏僧团,这个罪过就重了。像现在的党派一样,你在党派里头制造分裂,在国家里头制造分裂,这个罪过就很重了。在僧团里面制造分裂,那个罪是没办法说的,诸佛菩萨都说不尽。我们必须要晓得,僧团要和合(六和敬),尽虚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决定不可以破坏。所以诸位受三归要明了,千万不要发生误会。



三归是戒律的基石(基础),受戒一定在三归之后;先有三归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戒学,然后以戒学为基础,建立定学,在定学上才成就慧学。像盖房子一样,这个三归是地基,我们要盖三层楼,先打地基,基础非常的稳厚、坚固,之后盖第一楼,再盖第二楼,再盖第三楼,是这么一个道理。因此,我们讲三无漏学之前,先把三归的大意,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摄心为戒’,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都摄六根’,戒学圆满了;‘净念相继’,‘净念’是定,‘相继’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见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圆满的三无漏学。在这一章经文里面,特别著重在‘净念’。这个‘净念’的标准,实在讲是在摄心。



戒学广义的讲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条,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戒条是有限的,何况律藏里面许许多多的戒条,在现代已经不适用了。



为什么不适用呢?



因为戒条是生活规范,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世尊在世为当时僧团所建立的,就像我们大家在一块常住,我们有常住公约。所以寺庙里有常住订的规矩。世尊那个时候的僧团跟现在僧团不一样,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样,我们今天把美国的法律搬到台湾来,适不适用呢?不适用。那现在我们把三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们现在台湾来用,当然不适用,这是同修们要知道的。它的条文不适用,但是它的精神适用。条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样,过一些年要修订一次。



为什么修订呢?



不适于现代社会了。戒律条文要修订,但它的精神不变。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永远不能变更的精神。



戒律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做了一个大幅度的修改,以适合于我们中国人。这个主持修改的人是百丈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本土化、现代化。从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寺庙,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为中国地方毕竟太大了,有很多个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按照此地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修订,我们一定要遵守。因此‘戒律’就是法规,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也都包括在戒律里面,所以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学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决定不做违规的事情;不犯法、不违规,心地很清净,生活就很快乐,所以讲‘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里面,所有条文都能够修改,但是有五条基本戒律,千年万世都适用,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在三千年前适用,现代还适用;在古印度适用,在中国也适用,这就是五个根本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所以这五条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条,都要随时代、地区来修订,才能够适用。‘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三无漏学’,‘三’是戒、定、慧三条,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损,水装进去就漏掉了,我们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这个,譬喻我们每一个人,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现在这个智慧、德能,到哪里去了呢?漏掉了。从什么地方漏掉呢?戒、定、慧这三样东西没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会漏掉。因此,‘漏’也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是妄想、分别、执著的代名词,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们戒、定、慧这三学(三种方法),可以防止我们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无漏’学,这三样东西能够恢复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学的重点,就是这三条。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许许多多的经论,把它总归纳不出这三大类——戒学、定学、慧学。但是诸位要晓得,佛当年讲经,不是像在学校教学生,编订一个课程,按部就班来教学。佛当年教学是应机说法,什么人向佛提出问题请教,佛就给他解答,以后纪录下来成了经典;因此,他并没有专门讲定、专门讲戒,我们现在把它分为三藏,实在讲分得很勉强。为什么呢?譬如这部《楞严经》,在三藏里面是属经藏,虽是经藏,这一段讲的是戒律,可见得每一部经里面,戒、定、慧三学都有,统统都具足。那么我们编三藏经典,怎么编法呢?按分量的多少。以这部《楞严经》来说,里面讲定的经文很长;讲戒律的呢?只有这一段,不长;所以我们就把他归到经藏。假如这部经戒讲得多,定讲得少,我们就把他归到律藏。所以诸位同修将来看经,你就看到了,经里面有讲戒律,律里也有讲定的,也有讲慧的,看它分量的偏重,我们来分类。如果要是严格的分,那没有法子分,每一部经论都有三学,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可见世尊的教学,确确实实就是教我们这三桩事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守法?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好处、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们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欢欢喜喜地去遵守,不会去违背。世尊不勉强我们,他只是循循善诱,一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让我们欢欢喜喜地去接受,这是教学法的高明。因为守法,我们身心安稳,这是修定的基础。人做了亏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惧,他修定不会成功;纵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里头。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稳的基础上。唯有心真正定下来,这个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们不要修、不要求。为什么呢?决定求不到。诸位同修要记住,慧是清净心的作用。所以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就在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础,是修定的预备功夫;得到定之后,自然就开慧了;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圆定就开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们看古今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诸位说过,那个老实念佛的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他真的开智慧了,智慧一现前,他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懂得。



那么我们要问:‘既然他慧开了,样样都通达明了了,他为什么不弘法利生,他要急著去往生?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呢?’



我们凡夫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不然,度众生要缘分。他虽然开悟了,但是没有法缘,纵然他跟人家讲经说法,人家不相信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住在这个世间,对大众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那就赶紧往生,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刚刚好到了。不是的,没那么巧!是他功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马上就走了。有这种能力,还不往生,还要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理由——说法度众生。除这个理由之外,没有第二个理由。还有一些有缘的众生可度,就是还有不少人能够相信他,能够听他劝告的,他有责任要劝告这些大众,帮助他们成就净业,他就不能走;所以说缘尽了就走,还有缘,就必须要留在这个世间。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四种清净明诲’是四条重戒。是五戒里面前四条,是超越时间,是超越空间,不但我们这个世间,一切大众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五条戒也是共同的戒学,不会有一丝毫改变,这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础的基础。



二、戒淫



1.不淫则无生死轮回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交光大师这个科判就是注解,注得很清楚。这四重戒,他老人家首先为我们说明:‘戒是定、慧的前方便。’也就是修定开慧的基础,如果没有‘净戒’,就没有办法得定发慧。这个净的标准,要依佛在本经所说的。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门的占多数;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甚至于我们把标准往下面再降一点——功夫成片。



念这么多年的佛,功夫成片也没有得到;参禅不能得禅定,学教不能得圆解,这原因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古来那些大德,无论出家、在家,似乎修学得这些境界好像都不难,时间也不太长,利根的人三、五年就得到了,钝根的,十年八年成就的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今天得不到?细细的去追究其原因,就不难明白,是我们自己基础的工作没有做好。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有打好,虽然拼命往上盖,总是盖不成功,道理就在此地。



尤其是现代人,学佛很时髦,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也挺时髦的,对于经论很喜欢,谈到戒律就摇头了;而且对于戒律,还有一种误会。什么误会呢?认为戒律是生活的规范。说到戒律就会想到;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不适合现代人。因此,把戒律就舍掉了。纵然留一点形式,也没有认真去体察,当然更没有认真去修行,这是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功夫成片,参禅不能得禅定的根本原因。所以交光大师的注解,一开端就给我们说出:戒是定、慧的基础;‘前方便’就是基础。



通常说到戒律,总是说杀、盗、淫、妄,把‘不杀生’摆在第一条;五戒它是第一,八戒它也是第一,菩萨戒它还是第一。但在‘楞严’会上,佛为我们宣说四重戒,是把‘淫戒’摆在第一,它的次第是:淫、杀、盗、妄。为什么排列顺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样呢?交光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说明:诸佛菩萨接引一切众生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为本,‘不杀’是真实的慈悲,所以将不杀生摆在第一条。本经的情形不一样,这部经它的因缘很特殊,教起因缘跟其他经不一样,是阿难启请的,与阿难的修学有著密切的关系,这在本经第一卷里面,说得很详细。



这部《楞严经》怎么来的?发起的因缘是什么?



阿难,我们知道他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佛诸大弟子当中,他是‘多闻’第一,又是佛法的传承之人。我们今天有缘读到许许多多的佛经,这些经典都是阿难尊者集结流传给后世,他对我们后世众生的恩德,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大。由于多闻,对于修行就疏忽掉了。诸位要晓得,佛法是解门、行门并重,阿难著重在解门,著重在经教,把真正修学疏忽了。



这个行门修的是什么呢?



这一点无论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搞清楚。佛法修学都是一个定字,无论是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大家不要误会禅宗才修禅定;那其他的不叫禅定了吗?都是一桩事情?只是各宗各派,他用的名称不一样;禅宗叫定,净土宗叫一心不乱,教下叫做止观。你看天台宗,有天台摩诃止观、天台小止观;贤首华严宗有法界观,这是名称不一样,其实都是修定,换句话讲,统统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楞严会上我们看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代表著不同的宗派,虽然宗派不同、方法不同,他们所修的都叫做首楞严大定。这个是明白告诉我们,佛法修学的中心是定,戒是帮助我们得定,是重要的手段,舍离戒而得定,绝对不可能;如果有可能,佛不必对我们这样的强调戒律,不必对我们如此严格的要求;可见得戒是修定唯一的真实基础,我们不能不重视。



阿难对于理论非常有兴趣,天天在研教,疏忽了修定,于是乎这一次遇到了摩登伽女就遭了难,其实这是他自己功夫不够,如果自己有定、有慧,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拘束不了阿难。世尊知道这个事情,在王宫里面应供之后,来不及说法,赶紧回去帮助阿难,解除他的困难——佛顶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出五会楞严神咒,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将这个楞严神咒带到阿难处,把阿难救回来。于是阿难尊者这才真正觉悟:有解无行,没用!这才要求世尊教导他真正修行。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在戒律当中,淫戒是第一。



所谓‘一切众生’,这是讲六道里面的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你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呢?



就是这个淫的念头没有断。换句话说,这个念头不断,就出不了三界。诸位要记住,淫的事没有,仍然不行,你有淫的念头就不行;粗的念头没有,有细的念头还不行。



佛在经论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淫欲是色。五欲里面的‘色’,跟五蕴里面的‘色’不一样;五蕴的色是代表整个物质界,五欲里面的色,是指男、女色。一切六道众生,不能超越三界轮回,佛跟我们说: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经上有个譬喻说:‘头出头没。’把三界比喻做苦海,头出——从海底头升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个时间短;栽一个筋斗又到下面去了,这个时间长。下面是三恶道,上面是人、天二道。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六道众生在人、天二道的时间很短,机会很少,在三恶道时间很长,机会很多。原因在哪里?贪著财、色、名、食、睡,贪著五欲、六尘。五欲里面最严重的是色,所以佛在此地,第一个就把生死的第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为我们提出来了。教导我们:如果你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要超越六道轮回,那你就必须要遵守不淫戒。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个淫的念头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一条绳索绑在娑婆世界,这个绳索没有解开,阿弥陀佛在招手接你,你去不了啊!这个地方有人拉著你,就是这个念头妄念在拉住你,使你不能往生;所以说必须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因此,佛在此地,一开端就把生死根本说出来。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诸世界’,不只是我们娑婆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界,只要有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情形,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佛讲‘其心不淫’,心里头真的把淫欲的念头断干净了,那他就‘不随其生死相续’。‘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轮回;他‘不随’,就超越六道轮回了。由此可知,只要这个念头不断,他就决定出不了三界,决定还要受‘生死相续’。这是佛把这个真相为我们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晓得的人太少太少了。诸位一定要知道,世尊开门见山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是叫著阿难,同时也是叫著我们。我们今天念佛,希望得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叫做念佛三昧;实在讲功夫浅的——功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总名称,以功夫浅深来分,通常分为三等,最浅的是功夫成片,其次是事一心不乱,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



我们也在修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的目的何在呢?



是要超越三界。



‘尘劳’是三界六道的代名词。‘尘’是污染,三界六道都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用一个尘来做代表;‘劳’是烦恼,我们晓得三界之内,充满了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晓得小乘阿罗汉超越三界了,《楞严经》上讲,他们的定功很深——九次第定;世间禅定(四禅八定),那个定功虽然是很深,出不了三界,一定要到第九定把见思烦恼断掉了,这才超越三界。也就是本经里面讲杀、盗、淫、妄,他连念头都没有了,真的这个妄想断掉了,这样才能够超越三界。如果‘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换句话说,出不了六道轮回。



或许有同修要问,这个事太难啦!



是难。



净土宗讲的带业往生;我这个念头没有断,能不能往生呢?



我在此地老实告诉诸位:断有二种,一种叫灭断,一种叫伏断。伏是把它伏住,虽有这个念头,它不起作用。灭断难,伏断容易,这部经上讲的是灭断。为什么呢?这部经不是专门对净土宗讲的。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要灭断,才能出三界;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灭断也行,只要伏断。



伏断是什么呢?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控制住了,有人比喻叫石头压草;其他法门斩草除根,那当然是很彻底;净宗不必斩草除根,用石头把草压住就行了,看不见了,它不起作用了,这样就能往生。所以净宗的成就,比其他法门真的来的容易。我们说老实话,这个净戒,我们一生当中不容易成就,五欲、六尘这个妄念要断是真难;但是这一句佛号,念得功夫得力把妄念伏住,我想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古德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努力在断除这些烦恼,你断得愈干净,当然愈殊胜。我们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我们能将烦恼断掉,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不一样,修学其他法门,将妄念断掉了,像经上讲的真正清净了,灭性亦无了,他的境界才是方便有余土的境界,我们净宗要有了这个境界就到实报庄严土的境界,这个不能相互为比的,这就显示出净宗修学是真的是叫‘易行道’,比起一切法门来说——容易、稳当、快速,一生圆满成就。



2、淫心不断·必堕魔类



底下一段,佛给我们说明,你修行要是不断淫念,不但不能出三界,必堕魔类——妖魔鬼怪。这一段经文是: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智’从哪里得来的呢?



不断淫念当然决定不是真实的智慧。



我们晓得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那是般若智慧。此地所讲的智慧,就是佛法中常说的‘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他有。‘禅定现前’,这个禅定是世间禅定,如果修学得非常的如法,那就是经上所讲的‘四禅八定’,这一种禅定现前的时候,我们一般世间人要是看到了,也会非常赞叹。譬如他一入定,能够十天、半个月不出定;甚至于定功更深的,一入定可以二、三个月才出定,我们看到这种人,必然是五体投地,佩服得不得了!这真有功夫,这是得禅定的。



得禅定能不能出三界呢?



不见得。



假如他有这个功夫,又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决定成功,决定得生。如果他不求往生净土,将来一定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能出三界。如果他这个淫念不断的话,他就堕到魔道去,那就非常非常可惜了。



‘魔’的特征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认识他?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魔不要怕,要紧的是你要认识他。你认识他,就不受他的害,他也障碍不了你。你要不认识他,你就上当了,你受他的害,他会障碍你。



‘魔’的特征就是‘淫心不断’。这就是魔,这决定不是佛,纵然打著佛的招牌,他的淫念、淫行不断,我们就知道这是魔王出现了。



上品魔王。



‘上品’是定功深的。魔他也有定功,也有智慧,甚至于讲经说法也头头是道,或许也有些神通(有定就有神通)。神通根据《楞严经》上所讲的二种来源,一种是从禅定里面生的,另外一种是魔附身。后一种神通不是这个人的,是魔附在他的身,于是乎这个人有神通了,魔要是离开了,他这个通的能力完全失掉了。‘佛、菩萨决定不以神通做佛事’,换句话说,不用这个方法来接引大众。



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一些妖魔鬼怪,在我们现今这个社会里面,《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谓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个时代,这些人很多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不认识他,学佛要是跟他学,是不会成就的;到最后纵然你学得很好,也变成了魔王、魔民、魔女,那就太可惜了!他们自己称说,他是成佛了,是成菩萨了,或者说他是佛菩萨再来的,但他的教诫当中,决定不禁止淫欲的念头,甚至于还赞叹,那麻烦就更大了。



3、辨别佛魔



底下这一段,科判是‘预辨佛魔教仪’,就是佛教给我们,你预先能够辨别哪个是佛?哪个是魔?换句话说,佛、魔你都能认识清楚。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



佛这个讲得清楚、明白。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末法时期,我们现在正是末法时期。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正法时期,是佛灭度后一千年,这个时候佛法非常纯正,没有变质。时间愈长,这个承传就生了变化,所以到第二个一千年,佛法渐渐变质了,没有那么纯了,叫像法;‘像’是相似,还像个样子,‘相似’,不完全正了。到了第三个一千年以后叫‘末法’,佛法是愈传愈模糊,大幅度的变质了,这叫做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一万年之后,佛法在这个世间完全消失、没有了,叫灭法。我们这世间没有佛法了,必须等另外一尊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又出世了,他讲经说法,这个世间才会再有佛法。



下面一尊佛是谁呢?



弥勒菩萨成佛。弥勒菩萨什么时候成佛呢?



《弥勒下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以我们这个世间年月来计算,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才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成佛。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有佛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弥勒佛下来这个年代怎么个演算法?诸位读经就晓得,弥勒菩萨现在住在兜率天弥勒内院,就是菩萨修行的道场。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这个世间的四百年,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计算,四千年这个数字一乘,就是弥勒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的年代,这个计算不会差误的。



现在是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一千年,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换句话说,末法还有九千年。佛在《无量寿经》、《法灭尽经》里面,为我们说出将来佛法统统都灭尽了,最后灭的是《无量寿经》。



那最先灭的一部经呢?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部《楞严经》。《楞严经》最先灭,《无量寿经》最后灭——佛法灭尽了,它住世还有一百年;由此可知,《无量寿经》的功德不可思议。



本段是说佛灭度之后,‘末法’就是指我们现代。现代这个社会是,‘多此魔民炽盛世间’。‘炽’是形容词,像火烧得非常地猛烈,这是比喻;‘盛’是盛行。在这个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这在三、四十年之前,还少见,偶尔听到,不常听到,现在无论是在国内,或在国外则常常听到、时时听到,甚至于还有特别提倡双修的。那就是这部经上所讲的,他是真正的善知识吗?自命为善知识,佛不承认的。如果不幸跟他们学,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这个就是受他的害。受害之人多,我们也遇到了不少,有少数觉悟了、回头了,这是幸运的;还有一些执迷不悟,那就难讲了,这后果不堪设想,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学佛不能不辨别清楚。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在佛法里面常说的三摩地、奢摩他、禅那,这三种定的名称,古德在《楞严经》注解里面讲得很清楚,大多数古德有一个共同的说法:‘三摩地’,我们以天台止观来讲偏重在止,‘止’就是止息一切妄念;‘奢摩他’偏重在观。诸位要晓得止里面也有观,观里面也有止,只是偏重不一样;‘禅那’是止、观并重。修行首先是要把一切妄念息掉,所以说的是三摩地;我们通常讲断烦恼,‘断’就是止的意思,因此,佛告诉我们,要真正修定。我们念佛人,要真正想修念佛三昧,也就是像《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那就一定要先断心淫;这个不但是讲事上,连念头都不能有,有念头,对于三昧都会产生障碍,你决定得不到。前面讲你纵然禅定现前,那是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出世间的禅定,就是超越三界六道的,这一种定功你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呢?被淫念障碍住了,这是必须要知道。这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这样教导我们,你看佛再说,‘是名如来先佛世尊’;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以前,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第二个例子,统统是这个方法。下面的词句非常肯定;‘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决定’是非常非常的肯定,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教诲,必须要牢牢记住,要依教奉行。



4、不断淫欲是魔教



底下佛再说明,确定我们修行成功与失败关键到底在哪里。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这段佛先举一个比喻;比喻好懂,所以佛在大经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为什么说不断淫欲,你的禅定就不能成就?



这个比喻说‘如煮沙石’。我们晓得煮饭要用米才能够煮成,你放一锅沙、一锅细石头,想把它煮成一锅饭,那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佛讲了‘纵经千劫’,这是说煮的时间很长;你煮得再长,还是热沙,还是热石头,它决定不会变成米饭。为什么呢?它不是米,米才是蒸成饭的根本,这个不是。同样的道理,大定是清净心的成就,心不清净怎么能成就大定?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这个就错了,求佛的妙果是要清净心;这个《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就明白的为我们显示修行的纲领——清净、平等、觉。这是讲真修的人,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都是善根深厚之人,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不可能遇到第一法门,纵然遇到了,你也不会生欢喜心,也不会信愿受持。由此可知,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一心想学,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你无量劫的善根成熟。



过去生中这样长的时间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呢?



现在读这一段经文,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个淫欲的念头没断,被它障碍了,所以没有成就。这一生当中,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一个障碍去掉;去掉这个障碍,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决定得生净土。一旦生净土,就是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不但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真能做到,便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恩德,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教导。所以一定要深深体会佛对我们教导的苦心,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果在因上错,底下说:



纵得妙悟。皆是淫根。



得妙悟,有没有?



有,确确实实有。



这妙悟从哪里来的呢?



一个是他修定;刚才讲他不是没有定,他真的有定(世间禅定),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第二、是他多生多劫闻法的熏修,过去生生世世在佛法的熏修,这个善根成了妙悟。可惜的是:他烦恼的根没有能够断尽,他学佛最后学成魔了,关键在此地。所以佛说:



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根本成淫’,就把佛法误导了。这个误导有二种:一种是有意的误导,另一种是无意的误导。无论是有意、无意,都要负因果的责任。自己耽误了一生,这不能怪人,这是自作自受;误导大众,这个罪过不得了。众生有缘遇到了正法,他这一生明明能成就,你把他拉回来,依照你的法门修学,最后还堕落三恶道,这个罪过就重了,所以说是‘必不能出’。有道是:‘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火坑’是比喻地狱,地狱很容易堕入,很难出头。前面曾经跟诸位提到过,佛在《楞严经》上,为我们说明世间法的真相,给我们讲七趣,而地狱这一道说得特别多、特别详细,佛的用意,就是给我们提出高度的警告,希望我们小心谨慎,决定不造地狱的罪业;上面这些是地狱罪业。‘如来涅槃’,简单的说就是证成佛果。‘何路修证’,根本成淫了,决定不能证果。这是诸佛如来第一清净明诲,我们怎能够不相信!怎么能够不牢牢记住,依教奉行!



5、淫欲!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才能成佛



底下这段开示就更重要了,真正给我们提出严格的要求。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这五句话,诸位同修一定要多念几遍,牢牢地记住,这是佛对于这一生当中,想圆成佛道的人,提出他的要求。不但是‘淫机’,‘机’就是动机、念头。不但身要断,心也没有,身心俱断;如果真的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念佛‘事一心’决定可以证得;如果达到下一句的境界——断性亦无——那就证得‘理一心不乱’了。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我们纵然不能做到‘断性亦无’,一定要做到‘身心俱断’。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淫欲,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不好,很想把它断除,它偏偏断不了,偏偏有这种意念现前,这就是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在作祟,不是自己的能力能控制得住的;但是它危害有这样的深,怎么办呢?净宗,佛教我们念佛,佛号不夹杂、不间断,佛号有力量能够把这个烦恼伏住。何况大经里头常说:‘我念弥陀,弥陀念我,我想弥陀,弥陀想我。’自自然然能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使我们无始劫的烦恼自然不生。这都是真心专念,必然得到的感应;感应的大小,感应的明显与否,是在自己信愿的坚定恳切。如果一心要离开娑婆世界,一心求愿往生净土,那这个感应的力量就大了,就显著了。能符合这个标准,那于佛菩提我们就有希望了。‘斯可希冀’就是有希望、有指望;用在净宗里头,就是‘决定得生’。至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呢?那是你自己修持功夫的浅深。所谓‘功夫的浅深’,实在说就是你清净心的纯度,心愈清净,功夫就愈深,品位就愈高,这个事实是如此。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波旬是魔王的名字。假如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他教导我们的跟佛在《楞严》上讲的一样,这是佛说的,这是佛教,这是佛门的善知识,我们可以亲近他;假如他说的跟佛讲的不一样,他不断淫欲也可以成无上道,那跟这个就不一样了。不断淫欲也可以修行,这决定是魔说的,这不是佛说的。所以这段未后是教我们辨别什么是佛?什么是魔?从这个地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魔的特征为我们说明了。



三、断杀生



1、杀生不能出三界——不杀生则无生死冤家



第二‘断杀’,‘断杀’不但是灵性高的人不能杀,即使微细的小动物,蚊、虫、蚂蚁……,都不可以杀;不但不能亲手去杀,也不能劝别人杀。不但如此,看到别人杀生要是生欢喜心,都是很大的过失。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



我们要把佛这句话看清楚,这不是我们这个世界,十方诸佛世界都不例外。



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超越三界六道轮回,确实不简单,杀、盗、淫、妄这四条都要清净;三条清净了,一条不清净都出不去,都成了妨碍。这才真正明了:我们无始劫修行,为什么搞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换句话说,四条没有全断啊!断一条、断二条、断三条,还剩一条你都不能成功,必得四条断得干干净净。这四条排列的顺序,它的妨碍有轻重的差别;纵然是轻,像妄语是轻,也必定造成不能成就的决定因素,所以不可以把它看轻,佛讲这叫四重戒,真的一点都不错。这是讲杀生不能出三界,原因我们要多想想,细细的研究。佛给我们说的道理,这些事实:



第一、淫心,是我们本身罪业的根源,诸位要晓得世间许许多多的罪业,都从这里生的。世间人常讲业障深重,这个是业障的根源。



第二、杀生,杀生是冤亲债主的根源。我们修行,好多人障碍、好多事情阻挠,这是外面来的力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障碍呢?冤亲债主。冤亲债主怎么结下来的呢?杀生吃肉,从这个地方结下很深的怨恨,我们凡夫疏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杀心不除必堕鬼神道——冤鬼缠身·行者落入神道



在现在社会里面,我们常常听到,也常常遇到,有冤鬼缠身。我在香港遇到,在台北、美国也遇到这种人。他为什么找你不找别人呢?他跟你有冤仇,他来报复的啊!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佛七当中讲的开示,他这个录音带,现在我们还保留,高雄净宗学会就有。里面说了一个修禅的人,这个人是谛闲老法师的徒弟,倓虚法师也是谛闲老法师的法子;换句话说,就是倓老的师兄,参禅的,功夫很不错,当时因为谛闲老法师是学教的,他是清朝末年天台宗的祖师,徒弟要学禅,他也不障碍,就把他送到当时中国禅宗第一道场——镇江的江天寺(即金山寺。)白蛇传里的金山寺也叫江天寺。因为这个寺,是在长江里面的一个岛上,四面都是江水,所以叫江天寺,是民国初年禅宗最兴旺的一个道场。他在禅堂里面参学,住了十几年,功夫用得很得力,被方丈老和尚赏识,把他提升到首座和尚。寺庙里头,首座和尚地位仅次于方丈。一做了首座和尚,他的烦恼起现行了,换句话说,这个定力就不够了。因为归依的徒弟多了,供养也多了,名利心生起来了,架子也大了……,这个麻烦了!护法神跑掉了、走了。诸位要晓得,功夫得力的时候,有护法神保佑你。无论是出家、在家,只要真正如法修行,都有护法神保佑你。心不在道呢?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一看你变心了、退转了,他就走了。这护法神一走,冤家债主就找来了,他就著魔了。



他著魔怎么样呢?



看到没有人在,他就投江自杀;被人看到了,把他救上来了。没过几天他又去投江,幸好又被人救回来。这方丈老和尚就慌了——首座和尚常常闹得要投江自杀,整个道场受了很大的影响,搞得人心惶惶,大家修定都产生了障碍,这就不像话。于是通知谛闲老和尚(他的师父)赶紧把他带回去。老和尚住在浙江温州天台山,这就到了镇江,把他这个徒弟带回来,一路平安无事,没有特别的症状。当时不晓得,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老和尚的威德护持他、保护他,使他那个冤鬼不敢贴身,所以一路上平平安安的回到天台。因为他曾经做过首座和尚,在佛门相当有地位的,所以寺庙特别给他一间寮房,对他很礼遇、很优待,早殿他上不上都没有关系,算是老修行了嘛!如此过了几天,有一天早晨吃早饭的时候,没有看到他来,老和尚说:‘睡懒觉,睡到这个地步就不像话了!’



就叫庙里的查房:‘去看看,怎么还没起来?’



查房去敲他的门,没有人应,没有声音:‘这就奇怪!怎么敲也没有人答应呢?’



把门打开,房间里没有人,他房间后面的窗户打开了。



一想:‘大概从窗户跳出去了。’



回去报告老和尚。



老和尚一听:‘不好啊!恐怕又出事了!’



因为天台山旁边,也有一条小河,虽然没有长江那么大,也能够淹死人哪!他这一定出事情,赶紧顺著河边去找,分头去找。走了半里多路,找到了,他已经死了,尸首浮上来了。结果他还是跳水死了。



老和尚把他尸首捞起来,叫几个人抬到庙里面去给他办后事,念念经给他超度。已经死了,没法子啦!



正在这个时候,他有一个女儿来了。这才知道,他在没有出家之前结过婚的,他学了佛执意要出家,太太不答应、不同意,他还是出家了,因此太太跳河自杀,所以那个鬼就是他太太。原先他自己修行有功夫,有护法神保佑,这个冤鬼没有办法贴身,到他名利心一起,道心失掉了,护法神走开了,他太太就找到他了;所以他三次跳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是被鬼附身,逼不得已,他糊里糊涂的;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他的女儿那个时候很小,父亲出家了,母亲自杀了,她亲戚抚养她长大,也嫁人了。这个时候,哭哭啼啼的到庙里来了。谛闲法师看到她来了:‘很好!正要找你,你的父亲出了事情啦!’他的女儿哭哭啼啼的讲:‘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爸爸妈妈今天去上任。’



老和尚一听:‘上什么任啊?’



她说:‘他们去做土地公去了;爸爸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



谛闲法师一想,恍然大悟!他那个庙门口没有多远,刚刚有座土地庙,里面塑了新的土地公在那里安位,原来是他们两个!



老和尚常讲:‘你看,学佛一辈子,参禅几十年,到最后落到一个土地公啊!’



土地公是鬼道里的鬼神,就是鬼道里面的村长、里长,就这么个地位。所以他常常提醒大家,这个名利心一起就完了,就堕落了,非常可怕!他这个也是间接杀生啊!因为他的太太是为了他出家才自杀的,还是出不了这一条——杀生。出家不容易,家亲眷属要商量好,不商量好,不同意,那麻烦就很大了。他真的有怨恨心,他死后常常找你麻烦,常常要拖你下水;这个是被太太拖去当土地公!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前面第一个是‘淫心’,第二个是‘杀心’,一定也要断得干干净净。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



‘大力鬼’叫做鬼王,像我们世间人,中国人所拜的城隍;城隍就是鬼道里的县、市长。阎罗王等于鬼道里面的总统,他是鬼王,上品的就变成这些了。



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



这是中品的,我们台湾也很多。许多鬼神庙里头,什么元帅、王爷公……,都是属于这一类。下品呢?就变成‘地行罗刹’了。这些鬼有帮助人的,也有害人的。总而言之,孔老夫子教我们一个原则没有错,‘敬鬼神而远之’。‘杀心不除,必落鬼神道’。这部经是三千年前,佛在印度说的,后世的我们来做印证呢?果然没错!刚才我们讲的,谛闲法师这个徒弟,他倒不是有意做这杀心,他是无意的让他太太自杀了,也仍然逃不出果报的追索,这是很不好的一桩事情。



3、岳飞沦为鬼帅



另外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这个故事是四十年前,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的。朱老居士在我们台湾佛教界贡献很大,台湾印经处是他老人家创办的。这是台湾早年,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北第一家有佛经的,最早提倡印经的。那时候,老居士已经七十岁了,他给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在宣统三年,也就是民国前一年的时候,他还年轻,在家乡温州的乡下。他邻村有一个举人,在前清中过举的,家庭环境还不错,是个独生子;因此,中了举之后,没有做官,很孝顺,在家里陪他父母,奉养他的父母。结了婚,有一个很小的小孩。有一天,他中午睡午觉做了一个梦,这个梦非常清楚。他说,梦到有一个人敲他的门,他在梦中睡午觉,他就起来开门,他不认识这个人,是个当差的,是军人的打扮,送一封信给他。



问他:‘你这里有没有某人。’他一看,是自己的名字。



他说:‘没错!这是我的名字。’



那个人就说:‘我们大将军请你去一趟。’



他想,他虽然是中了举人,与官府没有往来,武官更是一个都不认识。于是他说:‘你是不是把名字搞错了?也许同名同姓啊!’



这个人不分青红皂白:‘既然名字都对了,就请你上马吧!’



他牵了一匹马来,就硬要他上马,他也没法子,就骑上这匹马。



他说,骑上马感觉当中,这马不是在地上走,好像在空中飞行一样。过没有多久,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人交头接耳的,好像在谈论什么大事情一样。他就去打听那个将军是谁?



人家告诉他:‘岳飞。’



他一想:‘那不得了!岳飞是宋朝人,那我不就是死了!我怎么会跑到这儿来呢?’他说:‘我这死不得啦!上有老母、父亲,下面还有妻子,小孩很小啊!我不能死。’



过了一会,岳飞升帐了,就召见他。他是个读书人,历史当然很熟悉,对于岳飞尽忠报国也非常的敬佩。



岳飞一召见,就告诉他,他们准备北上讨伐金兵,请他做文案的工作。就是文书的工作,好像秘书这一类工作,邀请他帮助。



他心里一想就说:‘不行!我家里父母年岁大了,太太很年轻,儿子很小,不能离开啊!’



岳飞告诉他:‘我们距离出兵还有三个月,我可以放你回去,你好好的去安家,三个月之后我再派人来请你。’



他被逼著也没法子就同意了。岳飞于是把他送回来,他就醒过来。作这么一个梦,就跟他父母说。



他父母说:‘这是作梦嘛!哪里是真的啊!’



但是他自己觉得这个梦跟平常作梦不一样,平常作梦不会这么清楚,他这个梦就好像事实,清清楚楚的。他说:‘这不是普通梦!’所以他相信三个月之后,岳飞一定派小鬼来接他。



于是这三个月当中,他就处里家务事情,也处理后事。



约定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他通知很多亲戚朋友,朱镜宙老居士也参加了。当时他很年轻,他去看活活的一个人,又不生病,看你怎么死法?他就抱著很好奇的心理去,反正就在邻村没有多远,只有几里路嘛!



到那一天,他宴请宾客,也有好几桌。吃完饭之后,看看时间差不多到了,他也梳洗整整齐齐的,穿了干净衣服,在自己房间里。他的房间门窗都打开了,亲戚朋友也都在他房间里。他躺在床上,没有多久他就告诉父亲:‘岳飞派的那个人在门口,我已经看到了。(别人看不到,他看到了。)’



他父亲很不高兴,在那里骂:‘我只有一个儿子,养老都靠他,怎么可以叫他去。’



到最后,还是他儿子自己说:‘人总有一死,人死了能够追随岳飞,也算是一桩很光荣的事情,就算了,让我去吧!’



他父亲哼了一声:‘好吧!就算了。’



他父亲这一答应,他就断气了,就走了。



过了三个月,武昌起义革命成功了。所以朱老居士讲,我们人间在推翻满清,那个鬼道半年前,已经开始在打仗。



说到这个地方,岳飞果然念念尽忠报国,念念不忘去杀金兵啊!那个‘杀’的念头没有断,落在鬼道啊!他在鬼道是中品,是个将军、元帅的身分,这就证明佛在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我们世间人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功业永垂不朽,后人无不尊敬。



为什么不能生天?



为什么不能转世做人而落在鬼道?



读了佛经才恍然大悟啊!他杀心没断,连三善道都产生了障碍,何况修行要超越轮回,要圆证佛果,那当然更不可能了。由此可知,这个杀心不除,真的是很可怕,佛这一段教训,我们要记住,要认真的去奉行。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鬼神的庙在我们中国,从大陆到台湾,几乎每一个乡村角落都有。从前每一个县有城隍庙,每一个村有土地庙,城外每一个地区有山神庙。除此之外,我们世俗讲福德正神,还有王爷公这一类的,那就不胜枚举,太多太多了,这是属于鬼神!除鬼神之外还有天神。在中国还有特别受人祭祀的水神,就是我们讲的龙王。像本省民间最崇敬的妈祖,妈祖是海龙王,水神里面最大的。江河、湖泊都有龙王。我们在佛经里面也读得很多,这些确确实实都存在,他们也有威德,也受人间的祭祀。我们对这些鬼神的态度,世间读书人以孔老夫子为代表——敬而远之。‘敬’就是说在一定的时节,祭祀他,祭祀这是敬。‘远’是什么呢?不能听他的教导。换句话说,不可以跟他学,还是跟圣贤人学,不跟鬼神学,这就是远;远不是不跟他往来,那就错了。像初一、十五的祭祀、春秋祭祀,这是敬,一定要做到敬。佛弟子,你看《安士全书》,周安士居士的态度,那是我们学佛人对待鬼神的好榜样。我们到鬼神庙,我们也烧香,也问讯。三宝弟子不要去拜鬼神。为什么?他担当不起!你拜他,他赶紧让位,他不敢接受你礼拜的,问讯可以。周安士不但问讯,而且还给他说法,劝他归依三宝,劝他断除杀心。鬼神的嗔恨心重,杀业很重,你得罪他,他会找你麻烦。劝他素食,不要接受荤腥的祭祀,劝他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是佛弟子对待鬼神最好的态度,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所以‘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这一段说明在佛的末法时期,修行不断杀生的念头,佛给我们说,他在菩提道上必定有障碍。换一句话说,证果他是没有份的,修学到最后,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杀害众生的意念不忘,便是落在鬼神这一道。由此可知,鬼神道的杀业很重。鬼神他们徒众也很多,就是信徒也不少,在本省、大陆,甚至于外国,鬼神教的信徒都很多。



4、佛与鬼神的辨识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前面那段,是佛教我们辨别那些是佛?那些是魔?这一段,佛教我们辨别什么是佛?什么是鬼?魔与鬼不一样,魔是魔,鬼是鬼。凡是提倡学佛可以不必素食,提倡肉食也能够修行证果,我们从这一段经文上得一个结论,这叫鬼话。这不是佛说的,这鬼说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因为当时某些地方环境不一样,生活方式不相同,有一些特殊的因素,所以吃肉佛是许可的。譬如中国边疆的佛教——喇嘛教,在西藏的这些喇嘛都吃肉,这是佛许可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高原地区不长粮食。中国边疆一带游牧民族,他们的财产是算家里养多少头牛,多少头羊,多少匹马;住的房子是蒙古包,就像帐棚一样,比帐棚考究一点,大一点的。他们常常迁移,以肉为主食,因为没有蔬菜,没有粮食,这种情况下吃肉可以,能够讲得通。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交通发达,比以前便利多了,即使是高原,有公路,也有飞机,蔬菜都可以运输到;换句话说,现在再要吃肉食,就说不过去啦!这是真的。我学佛第一位老师是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在密宗里面,他有很高的地位,是我们中国边疆四大喇嘛之一。在前清边疆是政教合一,西藏分前、后藏,达赖是前藏,班禅是后藏,章嘉是内蒙古,哲布尊丹巴是外蒙古,这是我们边疆四大活佛。章嘉大师劝我们,就劝吃素,这个很难得,很不容易。他自己生活非常的简单,自己修持的功夫从来不间断,所以我对这位老人非常之景仰。我跟他三年,他教导的理念跟方法都跟佛在经典上所说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是一位稀有难得的善知识。我自己佛学的根柢,是他老人家给我奠定的,以后的成就是在台中李炳老麾下十年;我学佛总共十三年,章嘉大师指导三年,李老师十年。所以真正善知识,他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个道理,他到边疆,那没有法子,不能不吃肉,没有东西吃嘛!在我们现在这个环境里面,素食相当丰富,所以肉食就不应该了。



5、佛神力化生之肉——没有生命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经文,佛给我们细说,世尊当年在世的状况。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这个事情,不读《楞严》永远不知道,我们只晓得佛陀当年在世,僧团生活的方式是乞食,就是托钵。托钵,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佛法是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因此我们去托钵,人家吃什么就供养什么,不可以叫人家特别为我们准备饭菜,那就叫添麻烦了。慈悲,决定不添麻烦,你家里吃肉,你就供养肉,吃鱼就供养鱼,你吃什么就供养什么,这是方便。现在南传的佛教,像泰国、斯里兰卡依旧是托钵,保存古时候这种生活方式,所以他们依旧是肉食。我们今天读到这一段经文才晓得,世尊当年在世,比丘托钵托来的肉食,原来都是释迦牟尼佛以神力变现出来的,不是真的有生命的,这是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的。



(1)、魔鬼先灭楞严经的原因



有人说《楞严经》是假的。我学《楞严》时就听说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楞严》是我主攻的一门功课,我对这一部经下的功夫很深,也曾经讲过很多遍,现在这些年来才专修净土,专讲净土的经论,这些都把它放下了。



《楞严经》可靠性到底有多少呢?



我们知道是决定可靠。



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古印度他们国家把这一部经看做国宝,都不肯外传,这哪里是假的呢?假的他怎么会这么重视呢?同时章嘉大师曾经跟我说过,藏文经典里面有《楞严经》,那就证明这不是假的;因为藏文的经典,也是直接从印度传过去的梵文翻译的,这是般剌密谛大师从印度、广州传到我们中国来。既然在藏文经典里面,同样有《楞严》,这就可以证明这部经典决定是真实的,我们不必多疑。



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人甚至恶意的来诽谤?



实在说也正应了释迦牟尼佛在《法灭尽经》里面所说的:佛法将来灭,第一部是灭《楞严》,最后一部是《无量寿经》。



假如我们很冷静的去想想,为什么第一部要灭《楞严经》?



真的很有道理,因为有《楞严经》,大家都读《楞严》,这个世间妖魔鬼怪虽然很多,你有能力辨别,妖魔鬼怪不得其便;《楞严》没有了,辨别佛、魔的标准失掉了,妖魔鬼怪现前,我们不知道,反而会把他当做佛菩萨看待,那这个亏就吃大了。所以这些妖魔鬼怪,总是想尽方法,先把这一部经灭掉,让世间人都不相信这部经,他才能得其便;特别是《楞严经》上这一段经文,我过去曾经说,这叫照妖镜,你要是念得很熟,这一看、一听、一接触就晓得,他这个佛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佛?还是妖魔鬼怪?



(2)、食肉结怨·回向解怨



肉食障菩提路我们要知道。总而言之,杀生是大恶啊!你杀害的这个众生,他心中的怨恨,永远不会消失,只要他怨恨存在,因缘成熟他就要报复,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佛交代四众弟子,决定不可以恼害众生;你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应该,何况去害他,去杀他!所以要与一切众生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我们菩提道上障碍就会减少。当然,我们每一个人,不仅只有这一生,我们还有过去世,在过去世中没学佛,造了许许多多的罪业,结了许许多多的冤仇,这都是事实;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无量无边,这数不清哪!这一些冤家债主,绝对不希望你超越轮回。为什么呢?出了轮回他讨债就讨不到了,所以你要想超越轮回,他总想尽方法来阻挠,把你拉回来。因此,佛在《楞严经》的末后,给我们讲出五十种阴魔,这个魔,实在讲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冤亲债主;他跟我们没关系,他绝对不会阻挠我们。凡是来找麻烦的,总是过去有过节,总是跟他有过不去的。因为结的冤太深、太广了,所以修行道路上就障碍重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08: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