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福建南普陀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 南普随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民国十九年(1930年)太虚法师重修,八角形三层飞檐蹿角式亭阁单层建筑。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层飞檐。殿内祀奉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铁钉,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观音。清初施琅始建,称大悲阁 为南普陀改称之由来。殿立于大雄宝殿后石砌多角形高台上,中隔两段石阶近三十级。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结构严密,俗称蜘蛛结网。闽南信众崇奉观音菩萨,香火鼎盛。 大雄宝殿建于民国15年(1926年),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八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前两座报恩塔是由妙湛法师监制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中心,崇宏雄伟,殿前石庭平舒宽展,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矗,更显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殿两侧罗汉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大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磬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 7 贵州西普陀 西普陀寺 寺院一角 贵阳西普陀寺,原名白云寺,始建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以前,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史载,临济正宗密云圆悟大师,嗣法弟子灵药慧安禅师传黔中,度化甚广,其法嗣西识老和尚开山创建贵阳白云寺,而密云圆悟大师法嗣破山海明禅师之再传弟子赤松老和尚开山创建了贵阳黔灵山弘福寺,成为康熙年间贵州弘法的两段佳话。清末民初,白云寺毁于战火。 公元2005年秋,藏青法师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及十方大德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动工恢复这一著名的古寺。藏青法师系当代第一比丘尼上隆下莲上人之学法弟子,亦嗣上本下焕恩师临济宗法,为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代传人,也嗣上佛下源恩师云门宗法,为禅宗云门正宗第十四代传人。为彰显观音菩萨之大慈大悲,使观音菩萨东、南、西、北四大道场得以圆满,征得政府领导及广大信众同意,将白云古刹定为观音菩萨道场——并定名为西普陀寺,黔中四众踊跃欢喜。 西普陀寺的设计与修建,充分体现了园林艺术与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寺院座北朝南,前有广场、牌坊,后依青山绿水而建造的天然石壁雕刻塑像,中轴线上主建筑有天王殿、大悲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卧佛殿,左右两侧钟楼、鼓楼、地藏殿、伽蓝殿、药师殿、弥陀殿、禅堂、佛学研究所、方丈院、贵宾楼、荷花池、菩提桥、办公楼、龙井瀑布、普陀花园、送子观音阁、石窟滴水观音洞、石窟财神洞、斋堂、素斋楼、弘法楼、喫茶坊、园林古树建筑艺术群。殿堂内供奉有红木、樟木、楠木、玉石精雕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六百罗汉、卧佛、文殊、普贤、地藏、伽蓝、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千手观音、三十二应、十二缘觉、十二药叉大将、四大天王、天观弥勒、韦驮、哼哈二将、五子弥勒、大佛足等。 西普陀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云峰大道龙井路8号,总规划面积39111.2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797.88平方米。西普陀寺的建成,将以殿堂的巍峨、道场的清净、佛法的慈悲,为社会和谐、净化人心、启迪智慧、学法修行的人间佛教道场。 8 温州中普陀 中普陀位于宁波普陀山和厦门南普陀之间,东海之滨,温州东头县本岛之上,离温州市区33海里。寺院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前后层迭。山门正对着素有“神州第一屏”美誉的半屏山主峰,左右群山环抱,绵绵密密。使整个区域形成了一片天然的避风港。置身于其中,蓝天、碧海、青山、宝刹、晨钟、暮鼓、香烟、梵呗、经咒、都能启人幽思,净化心灵。溶入持戒修行的队伍,感沐佛菩萨光明,领略菩萨精神,体念菩萨道服务,所有的人我是非、荣辱得失、甘苦辛酸、恩怨仇结,都化为无际的浮云,随风而逝。留下的是你对生命真谛的领悟。这种觉悟,就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慧灯,照亮你的人生旅程,无论何时何地,不再迷茫。 中普陀寺规划占地111052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7083平方米,绿化占有率76%。寺院分为弘法、修行及综合服务三个区。即将全面落成的弘法区内的钟楼、鼓楼、圆通殿、长廊、山门、斋堂、念佛堂、上客堂、佛学院等建筑,仿明清建筑风格,是一座庄严、精美、究竟的人生教育博物馆。规划设计的修行区内的祖师殿、厨房、五观堂、梵行堂、禅堂、金刚殿、拜亭、光普明殿、法堂、宝塔、伽蓝殿、圊房、云水堂、戒堂、观堂、讲堂等建筑,仿唐代建筑风格,实现以精进禅修、持戒念佛为家风,以引导四众弟子如法修行为职守,立意于探究佛法真谛,成就菩提道业,使众生获得现实利益和究竟解脱。综合服务区内的宾馆、素食馆、安养院等服务性设施,服从寺院弘法、修行的总体目标。 普愿天下有情,同发胜愿,同植胜因,同建普陀,同结莲缘,同证菩提,同成正觉。 9 香港东普陀 东普陀讲寺位于香港荃湾千佛山山麓的老围村,是一所仿照中国的浙江省之杭州市的普陀寺建造的寺院。它在1932年由茂峰法师所创办。讲寺一直都由寺院的僧人营办,由于过去一直很少人知道这所寺院,所以环境非常清幽。直到回归之前,由于经营困难,为免讲寺结束,所以交由华人庙宇管理委员会接手承办。之后,经过大力宣传,现时前来观光的游人非常多,而寺院内外亦都装修过,但已失去了昔日清幽之美。 东普陀讲寺在1932年由茂峰法师所创办。茂峰是广西博白人,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29岁在南京宝华山慧居寺(今称隆昌寺)受戒。1924年茂峰应邀赴台湾灵泉寺讲经,1927年自台湾到香港弘扬佛法,途经老围村,登千石山,游大水坑,以其气象宏阔,为建佛寺的理想地方,乃集资建寺。于1930年开始兴建,历两年而成。茂峰因见千石山一带景物与普陀山有些类近,故名之为“东普陀”,更把千石山改名为千佛山,又把大水坑名为三叠潭。
|